風景圖境界
A. 攝影中全景、中景、近景、特寫怎麼區分
所謂「攝影」,就是對一些景物的局部或者全部進行拍攝,以被攝物體的獨有特徵之美來吸引觀眾。但在拍攝時近景時,通常由於相機離被攝物體很近,所以很容易因為相機的舉握不穩定而影響像質。不過你可以通過購買一些適當的器材來克服這些問題。
使用三腳架
拍攝時必須將相機安裝在一個三腳架上以防止相機的晃動。盡量的將相機靠近被攝物體,並且注意不要引入不必要的陰影。
調焦軌
雖然它不是拍攝時的必備品,但是調焦軌卻是一個很好的輔助裝置可以幫助你拍攝出好的特寫鏡頭。調焦軌能夠使相機以非常小的增距沿著X和Y軸線移動,能夠精確地控制相機的位置和畫面的景深。如果用移動三角支架來達到理想的位置則是非常麻煩的。
B. 求2張空之境界第一章俯瞰風景清晰圖
0.0LX已經回答了那張了
那我給張回巫條吧答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forum/pic/item/d897f0de5fc7bb4d95ee374c.jpg
C. 記承天寺夜遊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美景 渲染了一個怎樣的美妙境界
文章中的「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游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於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麼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
雖然沒有奇景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麼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游記所必須的,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出空靈、坦盪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准確地表現了藻荇姿態,彷彿觸手可及。
總之,《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游記以真情實感為依託,信筆寫來,起於當起,止於當止,猶如行雲流水,於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3)風景圖境界擴展閱讀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很多貶低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
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詩歌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抒發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對自然生活的嚮往與欣賞,和用與「閑人」相對的「忙人」(朝廷官員小人)的鄙夷與諷刺。
D. 富春山居圖中描繪了什麼樣的景色
《富春山居圖》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畫面中呈現的是富春江一帶的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迴路轉,江流沃土,沙町平疇。雲煙掩映村舍,水波出沒漁舟。近樹蒼蒼,疏密有致,溪山深遠,飛泉倒掛。亭台小橋,各得其所,人物飛禽,生動適度。正是「景隨人遷,人隨景移」,達到步步可觀的藝術效果。
這幅山水畫長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縱深展寬,空間顯得極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實和親切,筆墨技法包容前賢各家之長,又自有創造,並以淡淡的赭色作賦彩,這就是黃公望首創的「淺絳法」。
整幅畫簡潔明快,虛實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集中顯示出黃公望的藝術特色和心靈境界,被後世譽為「畫中之蘭亭」。全圖為淺絳紙本水墨畫,取材於浙江富春江一帶的山水景色,描繪了從廟山塢、大嶺到沙洲島,也就是富春江流經富陽境內風光最為佳麗的一段山水風光。
此畫從寧靜的段落開始是河岸,前景的樹木與遠山極其平淡的江南風光。接下來是一座山峰,與其他兩座一樣,都高聳竄入圖卷上端,將畫面分割成數個長段。它先向上又彎,繼續前進時再向左傾斜,中間夾有山谷,谷中有一些富裕隱者的重樓。山脊正面的斜坡是一簇簇黑色的樹林和鼓凸的圓石。
從用筆方面來看,披麻皴與雨點皴就是江南山水的最佳表現,《富春山居圖》中大量使用的披麻皴與雨點皴就是表現富春山水丘陵土質山坡的最出色技法。
從繪畫之勢來看,《富春山居圖》高遠、深遠和平遠「三法並用」,以全景式的構圖,表現出富春山水層巒疊翠、群山對峙、曲曲如屏的江南韻致。
E. 旅行的最高境界是怎樣的
在旅途中發現自然美,釋放疲憊的心靈。
F. 《空之境界》俯瞰風景黑桐干也裡面一開始是怎麼失去靈魂的
《空之境界》俯瞰風景的黑桐干也失去靈魂是因為被霧繪搶走的。
因為霧繪想要飛翔,但是她心有雜念只能漂浮在空中,然後她發現了干也是一個靈魂非常純潔的人,覺得如果拉他一起追求天空,就一定能飛起來,於是就把干也的靈魂抓走了。最後式去大廈那裡殺了霧繪的第二肉體,橙子去醫院找霧繪聊天,最後干也就被放回來了。
(6)風景圖境界擴展閱讀:
角色能力
干也沒有作為「創造者」的才能,自然無法使用魔術,但在「探求者」方面卻有著驚人能力,曾經只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便將一棟公寓的建築設計圖;
建築期間,建築相關人員名單,水管道配置,住戶家族構成,工作地點,前家庭住址等信息整理成冊,也因此被橙子調侃說乾脆去開一家偵探事務所更合適些。
G. 求境界的彼方里風景的壁紙 截圖也行 把你們認為好看的風景截圖都發來吧 不要有水印有人物的 只要境界
H. 宋元山水畫的三種意境是哪三種
中國畫如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山水畫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它於魏晉南北朝時萌芽,在唐代開始繁榮。前面介紹的「畫聖」吳道子,其突出貢獻是人物畫;但他的山水畫也有卓越成就。他與李思訓在大同殿牆壁上分別所繪的嘉陵江山水圖,代表了當時山水畫的兩種不同的風格。李思訓與他的兒子在山水畫方面是很有貢獻的,畫史上稱「大小李將軍」。他們作畫,往往先用墨筆勾勒輪廓,再用大青綠著色,那是一種工筆青綠山水畫,所以一幅圖要畫幾個月時間。吳道子則屬於那種寫意山水畫,注重線描,不以設色絢爛為要求,所以三百里嘉陵江的山水風光,他一天就繪成了。
至宋代,山水畫興旺的景象更是前所未有。宋代山水畫的題材內容逐漸擴大,表現形式與表現方法也更加多樣。比如它不只是單純地展示自然奧秘,而是在著重描繪山水的同時,結合行旅、游樂、山居、訪道等活動狀寫、再現社會生活的某種風貌;比如它不只是展示天地造化的萬千姿態和無窮變化,還結合現實表述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有些畫家還借物抒情,通過山水畫來表示自己的政治觀點、人生態度和審美理想。
「延續千年的中國山水畫又不是一成不變的。明清不論,宋元山水便經歷了北宋(主要是前期)、南宋、元這樣三個里程,呈現出彼此不同的三種面貌和意境。」(《美的歷程》)
山水畫中構成「宋元山水的第一種基本形象和藝術意境」的,是那種「基本塞滿畫面的、客觀的、全景整體性的描繪自然,使北宋山水畫富有一種深厚的意味,給予人們的審美感受寬泛、豐滿而不確定」。(同上)
北宋前期的山水畫,主要有兩大流派。
一派是善畫北方雄壯渾厚山水的李成、關仝、范寬。這一流派都深受晚唐五代山水畫大家荊浩的影響(關仝是荊浩的大弟子,李成、范寬與荊浩也都有師承關系)。荊浩提出山水畫要在形似的基礎上盡力表達自然對象的生命,做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他的山水畫對自然景象作整體性的描繪,寫大山、大水,宋人稱之為「全景山水」。 李成、關仝、范寬皆師法荊浩,作品均以北方雄偉山川為題材,筆致堅實,骨力特顯,然又有具特點。宋代書畫評論家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評論說:李成之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關仝之畫「石體堅凝,雜木豐茂」,范寬之畫「峰巒渾厚,勢狀雄強」。由於他們的畫基本上是全景整體性地描繪自然,觀賞的時候,常會為畫中那浩莽闊大的境界所感動,但也不易引發某種特定的或比較具體的聯想,產生相應的情感。
一派是善畫江南山明水秀景色的董源、巨然。其實董源是南唐出類拔萃的山水畫家,但到北宋,影響更大。巨然師法董源,是一位畫僧。在畫史上,董、巨並稱。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曾這樣評價董、巨的畫:「董源特別善於畫秋天山林煙嵐遠景。畫的大多是江南的實景,不用奇特險峻的筆法。……大體上,董源、巨然的畫,都適宜遠看。他們的畫用筆似乎很草率不經意,近看的話畫的景物都不很像,但遠看的話景物鮮明,情思幽深,完全是另一番天地。」張光福編著的《中國美術史》上說:「這種頗似西歐風景畫的創造,卻比西洋各國風景畫還早了一千年。」(知識出版社1982年版)董、巨畫派在宋代「熙寧」(宋神宗的年號,1068-1077)以後影響越來越大,到明清,他們成為山水畫的一代巨匠。
這兩派盡管在風格上有重要差異,但從更廣闊的背景上看,他們又同屬一個美學范疇:他們都是「客觀地整體地把握和描繪自然,表現出一種並無確定觀念、含義和情感,從而具有多義性的無我之境」(《美的歷程》)
「南宋山水畫把人們審美感受中的想像、情感、理解諸因素引向更為確定的方向,導向更為明確的意念或主題,這就是宋元山水畫發展歷程中的第二種藝術意境。……北宋渾厚的、整體的、全景的山水,變而為南宋精巧的、詩意的、特寫的山水,前者以雄渾、遼闊、崇高勝,後者以秀麗、工緻、優美勝。兩美並峙,各領千秋」(《美的歷程》)。
南宋的山水畫,有李、劉、馬、夏四大家。大體上說,由李唐、劉松年開其端,到馬遠、夏圭完全成熟。馬、夏畫派,統治了南宋山水畫壇一百多年,到明代有更大的發展。其畫風甚至遠渡東洋,為日本畫壇所看重。
馬、夏的畫,一個重要的特點是他們善於用局部來表現整體。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常畫水之一涯,畫面多留空白,引人遐思。人們稱之為「邊角之景」、「小景山水」,或稱「馬一角」,「夏半邊」。古代有人這樣來形容馬遠的山水畫:「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而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形象地說明這一畫派布局的特點。他們的這類畫,抒情意味似乎更加濃厚。作者往往通過對有限景物的細致描繪,表達出某種確定的情趣,從而對觀賞者的審美感受作定向導引。後人把他們的創作意圖與南宋的「半壁江山」聯系起來,說他們著意畫「剩山殘水」,是否恰當,似乎很難說,不過朱元璋做了皇帝後,就下令不準「畫殘山水」了。
由於社會發生急遽變化,蒙古族入據中原和江南,很多漢族知識分子被迫或自願放棄「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道路,更多地寄情於文學藝術。於是從繪畫來說,元代文人畫大興。「形似與寫實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極力強調的是主觀的意興心緒」。「自然對象山水景物完全成了發揮主觀情緒意興的手段」。這就「開拓了宋元山水畫中的第三種意境,與上述北宋、南宋三分鼎足,各擅勝場」(《美的歷程》)
文人畫作為一種藝術流派,始於北宋。著名畫家有大家熟悉的蘇軾,善畫墨竹的文同(字與可,前面《別具風味的小品》一節談到過他),別創一種水墨山水畫技法「米點山水」的米芾父子等等。其特點是強調畫中有詩,主張人品與畫中神韻的結合;不贊成宋代畫院過分追求形似的偏向。文人畫的蓬勃發展,是從元代開始的。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有這樣的說法:「東坡有詩曰:『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是非詩人。』余曰,此元畫也。」元代傑出的山水畫家有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世稱「元四家」,都是文人畫家。他們都與統治者採取不合作的態度,或隱居山林,或遨遊四方,寄情於山水之間。他們畫的是山水,追求的是個人性靈的抒發。如倪瓚(號雲林子,世稱倪雲林)曾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實際上,倪瓚的畫並非完全不講究「形似」,他強調的是畫中要直抒胸臆,表現性靈而已。
欣賞元畫,還值得注意的是,元代的山水畫,水墨畫佔了絕對的優勢;同時,在材料方面,用紙多於用絹,這樣,在筆墨運用方面更具表現力。另外,畫上題詩(或文)開始流行,詩情畫意更融為一體。
I. 怎樣欣賞風景油畫,理解其中的意境
欣賞一幅風景畫要涉及到我們的各個感覺器官,依次來說:耳(聽覺)、眼(視覺)、心、手(觸覺)。
那麼舉例來說怎麼欣賞風景油畫:最好先和油畫的作者談談,聽聽他對自己作品的理解和當時繪制這幅作品的情況,這樣畫會有故事為依託。
然後看畫的色彩,有的很清新明快,有的很幽暗深沉,還有的和諧脫俗,雖然都是畫的松樹但是畫家的造詣不同畫出的顏色也不盡相同。找一個你喜歡的就好。還可以看所畫形象,比如都是畫江南煙雨小橋流水,有的畫的煙雨飄渺似乎正下著毛毛雨,畫中還有一人影從遠處走來。此景正好你多年前看到過,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那麼在你這里這幅風景畫可以視為好畫。假如另一幅江南煙雨小橋流水畫的生硬或烈日炎炎之感,就失去了事物本身的美感。眼和心其實是緊密聯系的,當你欣賞畫的同時,你的心就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波瀾。我舉得例子也說明這個問題。
最後觸覺多數是繪畫同行的「欣賞」方式,也不知問者是那種人群?呵呵呵,這里就不多說了。
至於理解風景畫其中的意境嗎,有個詞叫「感同身受」,你想更好的去理解畫,那就要在生活中多去觀察體會真實的美景,提高自身修養,對美的體會。有些人旅遊只是購買和看異地的東西,我們要做欣賞異地風、土、人、情的感知者。比如一個技藝好的畫家畫了一幅麗江雨景,而你壓根兒沒去過那裡沒感受過雨後的靜謐之美,看著這幅畫也不會理解到畫中的意境。推介易中天寫的美學書你讀讀,特點:直白、易懂。
J. 如何分析春江花月夜的情,景,理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遊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詩篇意境空明,纏綿悱惻,洗凈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詞清語麗,韻調優美,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全詩由情入景,最後以景結情.其中「春」「江」「花」「月」「夜」運用了「發生法」使其出現,又用「消歸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條貫穿性的線索,有它將哲理性思索,將思婦,遊子緊緊聯系起來,形成了一個情,景,理有機統一的完整境界.在這個境界中,情是升華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開篇詩人用神來之筆給人描繪了一幅奇麗的圖畫後,(全詩以月、水為經緯,以春為質地,以花為圖案,以夜為底色,織就了一幅光彩斑斕的春江月照圖.)轉入了對永恆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詩人在空靈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恆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問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識,表現了對有限,無限,頃刻,永恆的這些奧秘的興趣.同時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說中,又表現了對人生的執著和贊美.詩人在有限,無限,頃刻,永恆的相遇中得到了滿意的回答.
2、詩人把對人生意義的滿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戀的情愛上.詩中「白雲」「清風浦」分別象徵行蹤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別的所在.詩文以深情的筆觸贊頌了純潔的經過升華的男女情愛,創造了神秘,美妙,動人的情,景,理的有機融合境界.
這是一首優美的長篇抒情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結構精妙嚴謹而又自然天成,韻律圓美流轉而又富於變化,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盡管作者留詩只有二首,但僅憑這首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