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派風景
❶ 印象派和點彩派的區別
1、印象派,也叫印象主義,19世紀60—9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畫派。當時因克勞德·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記者嘲諷而得名。1874年第一屆印象派畫展在巴黎卡皮西納大道的一所公寓里舉辦,有31位印象派畫家參展。
日出·印象在藝術觀點上,印象主義畫家反對當時占正統地位的古典學院派,反對日益落入俗套、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繪畫(Romanticism),而是在C.柯羅、巴比松畫派和G.庫爾貝等人的寫實畫風的推動下,吸收荷蘭、英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等國家繪畫的營養,同時受現代科學,尤其是光學的啟發,認為一切色彩皆產生於光,於是他們依據光譜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來調配顏色。由於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捕捉瞬息間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奧妙。因此在繪畫中注重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主張到戶外去,在陽光下依據眼睛的觀察和現場的直感作畫,表現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變化。由此印象主義繪畫在陰影的處理上,一反傳統繪畫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繪畫用點取代了傳統繪畫簡單的線與面,從而達到傳統繪畫所無法達到的對光的描繪。具體的說,當我們從近處觀察印象派繪畫作品時,我們看到的是許多不同的色彩凌亂的點,但是當我們從遠處觀察他們時,這些點就會像七色光一樣匯聚起來,給人光的感覺,達到異想不到的效果。
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現,印象主義畫家主要把身邊的生活瑣事和直接見聞作為題材,多描繪現實中的人物和自然風景。在構圖上多截取客觀物象的某個片斷或場景來處理畫面,打破了寫生與創作的界限。
2、點彩派 嚴格地說沒有點彩派這種叫法,點彩派是屬於印象派的范疇,它是利用顏色的空間混合產生的藝術效果,所以顏色更為純正飽和,也更加亮麗!
❷ 誰給我介紹一下馬蒂斯的油畫《風景》
馬蒂斯1905年《風景》將野獸派在現代藝術的地位提升到了它應有的回高度。但並非不可答逾越,這應當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現實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藝術也這樣。馬蒂斯用近乎原色的綠、藍、紅、黃和近乎瘋狂般粗獷野蠻的筆觸向我們呈現出這幅《風景》。粗獷的筆觸有時甚至讓我難以與他一臉白須的智者形象聯系起來。有時候,我會天真地認為其實馬蒂斯甚至整個野獸派可以用更加溫和的方式解放色彩。但是可能是野獸派在現代藝術的發展中邁出了一大步,而我還幼稚的認為只需一小步便可達到目的。藝術始終是走在我們這些凡人前面的,否則又怎麼引導我們自醒。我習慣眼神意識渙散地觀察這幅畫。這樣自己更容易進入野蠻背後光怪迷離的場景而非將注意力停留在那些粗獷的筆觸的表面。色彩的本質是三原色,而現實中並沒有單純的原色,藝術總是比較接近遠離現實的本質,馬蒂斯試圖將我們帶離現實,引領我們接近更深層的東西。〈風景〉絢爛幽美,「是的,不真實,但比死板的事實更加真實」。正如他自己所說:「只相信靈感,讓畫筆按靈感繪畫。」
❸ 印象派代表作品有哪些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德加、莫里索、巴齊約以及塞尚等人。印象派畫家的繪畫生長在寫實主義的土壤之中,但他們的主要興趣在於准確而客觀地描繪個人面對世界時的視覺感受。印象派畫家對瞬間視覺感受,對色彩、氛圍、筆觸的關注,超過對社會歷史、宗教、倫理的關注,正是在這一方面,他們與此前的歐洲畫家走上了不同的藝術道路。他們的作品剛出現時受到已經習慣於古典繪畫形式的觀眾非難,1874年在首屆印象派畫展上,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畫遭到批評,從此以後,「印象派」和「印象主義」就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來稱呼像莫奈這樣一批藝術家們的作品。
從歐洲繪畫史的發展進程看,正是在印象派畫家筆下,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被引入畫面,繪畫由此變得清新明麗而有生機。藝術家追求真實的努力在印象派時代達到頂峰,然後開始回落。從馬奈到塞尚,歐洲繪畫傳統在自我否定的同時又在自我完善,這樣的進程構成了整個西方現代繪畫的發展框架。印象派畫家雖然在開始其藝術活動時受到誤解甚至嘲諷,他們共同活動的時間也沒有持續很久,但他們對西方藝術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並波及音樂和文學。到20世紀初期,印象派已經成為廣受歡迎的藝術流派。直到今天,印象派繪畫在世界各地受觀眾歡迎的程度,仍然超過繪畫史上其他流派的作品。利用像馬奈、莫奈、雷諾阿、德加或塞尚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這次畫展將介紹法國印象派的演變:它的開始、發展和它對後來繪畫藝術的影響。參觀者不僅可以觀察到這些傑出畫家處理的題材的多樣性(涉及風景、靜物和肖像),也可以觀察到他們繪畫經驗的發展。一些代表作品的展出,使這次畫展顯得很難得。這次來中國展出的印象派作品共51件,法國印象派的主要畫家可以說囊括無遺———莫奈11件,西斯萊5件,德加4件,雷諾阿4件,馬奈3件,畢沙羅7件,凡汀———拉圖爾、莫里索、巴齊耶等人也都有作品與中國觀眾見面。其中像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酒館女招待》,德加的《舞蹈課》、《咖啡館,又名苦艾酒》、《年輕女人像》,莫奈的《魯昂大教堂》、《睡蓮》,雷諾阿的《半身像,陽光的效果》,畢沙羅的《蓬圖瓦茲:艾爾密塔日的坡地》,西斯萊的《魯弗申的花園小路》等作,都屬於印象派繪畫藝術的典範之作。
印象派繪畫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傳入中國,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觀眾才得以看到不多的印象派作品。在法國文化年活動中,集中展示印象派繪畫,開創了我國對外藝術交流史的先例。這次與中國觀眾見面的5l件作品,屬於法國國家收藏珍品,大部分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奧賽博物館是專門收藏近代美術作品的國立博物館,它位於巴黎塞納河畔,是世界各地的藝術朝聖者巴黎之旅的必選站點。奧賽博物館一次拿出這樣多而精的印象派作品,送到遠隔重洋的中國展出,堪稱世紀性的藝術盛會。這次畫展希望向民眾提供一次機會,在中法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認識中法文化相近和區別的東西,中法文化共有和互補的東西。
===================================
印象派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以馬奈為中心的一批畫家如莫奈、西斯萊、雷諾阿、塞尚、德加、畢沙羅等人,在反對學院藝術的口號下,以創新的姿態進行藝術革新,並登上法國畫壇。1874年他們在巴黎舉行了第一次展覽,社會反響很大,參展作品中,有一幅莫奈創作的題為《印象·日出》的油畫,遭到學院派的攻擊,評論家們戲稱這些畫家們是「印象派」,這樣印象派繪畫便由此而得名了。
印象派強調畫家對客觀事物的感覺和印象,反對學院派的因循守舊,主張藝術上的革新。繪畫技巧上對光和色進行了探討,研究出用外光描寫對象的方法,並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隨著觀察位置,受光狀態的不同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同時把這種科學原理運用到繪畫中去。他們走出畫室,走進大自然,在陽光下直接對景寫生,根據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這在繪畫史上是很大的革命,也給後來的現代美術以極大的影響。由於印象派繪畫很少反映人類生活的主題,使創作題材和內容受到很大限制。
馬奈(1832~1883),是19世紀下半葉對繪畫領域的革命起重要作用的繪畫大師,他雖與印象派畫家們有密切的聯系,但並未參加印象主義畫展,可是印象派的畫家們始終是以馬奈為中心,創造新的繪畫理論和作品。
馬奈1832年出生在一個富裕的法官家庭,因為熱愛藝術,他放棄了高官厚祿的前程,成為一位畫家。馬奈是最早打破傳統的棕褐色調,使畫面明亮、有外光新鮮感的畫家。他受過古典藝術的薰陶,作品中始終保持著宏大和莊重的氣魄,他的畫在造型上有很高的寫實技巧,但在色彩上還沒有發展到其後一些印象派畫家那樣去分解物體顏色的程度。他對色彩的處理比較完整,每一色塊都很協調柔和,又很鮮亮,給人透明和清新之感。《吹笛子的少年》是馬奈的一幅著名的作品,在總的暗調子中,突出幾塊明亮鮮艷的色彩,使之更加響亮耀眼。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品《奧林比亞》也同樣運用了這樣的表現手段。
莫奈(1840~1926),是印象派的領袖人物。1874年由他發起組織了首屆印象派畫展,他的油畫《印象·日出》一畫在展覽中引起反響,從而使「印象派」這一名稱正式出現。
《印象·日出》表現的是畫家對所看到的「日出水面」這一轉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畫中表現的是在天水一色的朦朧晨霧中,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水中的船和岸上的景物用藍綠色彩輕松的勾畫出來,整個畫面的一切物體都融成一片。
在莫奈的作品中都非常注重在色彩領域的探索,忽視對物象形體的寫實。側重於用光線和色彩來表現瞬間的印象,追求繪畫上色彩關系的獨立美。他是第一個真正強調外光寫生的畫家。他所有的作品,幾乎都是戶外寫生完成,而且態度非常認真。為了保持印象的真實性,常常是早晨時畫的畫,如果沒完成,就等到第二天的同一時間繼續畫,直到畫完。他還常常對著一個景物,分別畫出對象在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的色彩變化。如油畫《草垛》《里昂大教堂》等就是畫家進行這種色彩試驗常被人們提及的作品。他的這些經過了深思熟慮,追求瞬間光色細微變化效果的作品,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這種藝術追求在莫奈晚年創作的油畫《睡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莫奈在印象派畫家中是最長壽的,他到晚年時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印象派繪畫的價值,也使得他的晚年生活過得幸福。
德加(1834~1917),是印象派畫家中的積極活動者和重要成員,以描繪舞蹈演員和浴女著稱。德加是一個銀行家之子,生活富裕並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文化修養較高。
德加早年接受過嚴格的古典主義藝術的熏陶,培養了他熱愛傳統藝術的感情,所以在印象派畫家中他是始終堅持嚴格造型的畫家。他受到馬奈的影響,開始注重對色彩的研究,並參加印象派的畫展,成為印象派畫家中風格獨特的一員。德加一生中對撲朔迷離的動感追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舞台燈光下的舞蹈演員和賽馬場上的情景,表現得極為生動。他常常在後台和包廂里冷靜地觀察對象,默寫演員們舞蹈時一瞬間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舞蹈者輕柔的動作和跳動起來的生動姿態,更成功的是他將舞台燈光下的感覺傳達得格外真切。德加的代表作品是《舞台上的舞女》《熨衣婦》等。
雷諾阿(1841~1919)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1841年他出生在一個窮裁縫家,曾以在陶瓷器皿上作畫謀生。他天性樂觀、純朴,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對人和大自然的美,有著極其敏銳的藝術感受力。雷諾阿主要畫婦女肖像和裸體,他的畫總是充滿著歡樂的氣氛,人物塑造得有著無法形容的柔和與微笑。同時在他的畫中嘗試著運用印象派的方法,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的人物畫生動活潑,色彩豐富。
雷諾阿的繪畫創作中少女和兒童題材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他筆下的兒童天真稚氣,所畫的少女更能傳達出沉靜、優雅的情態。《少女肖像》是他這一類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雷諾阿筆下的作品在筆觸運用上給人一種跳躍的感覺,他還經常喜歡使用各種由淺到深的紅色作畫。畫中的人物被描繪得非常悠閑愉快,充滿青春的美麗,猶如一首贊美和抒情的樂曲,它能使人感到生活是這樣美好而富於浪漫情調,作品《遊船上的午餐》《餅干坊街的舞會》《包廂》等都十足體現了他的藝術特色。
畢沙羅(1830~1903),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畢沙羅出生在法國安提爾群島的聖多馬小島上,他的父親是一位開雜貨鋪的小老闆。年輕時他曾當過店員,由於酷受繪畫,在他25歲時離開了家鄉小島,來到以藝術都城著稱的巴黎。柯羅和米勒的作品給了他很大的影響,他堅信著藝術唯一可遵循的大師就是自然。畢沙羅比其他印象派畫家中任何人都更早在外光中開始作畫。他常說:「在戶外生動的光線中,按著自然忠實地畫吧!」
畢沙羅一生清貧,但卻總是帶著愉快明朗的面容生活著。他非常喜歡田園生活,毫不誇張、粉飾地畫眼中看到的極其普通的一切。在畫面上他常常採用飽和的顏色和筆筆壓蓋的細膩筆法描繪對象,具有一種淳厚的藝術韻味。代表作品有《逢圖瓦茲的紅屋頂》《蒙馬特爾大街》等。
修拉(1859~1891),印象派中的後起者,他在印象畫派中獨樹一幟。修拉是根據色彩學原理來指導藝術實踐,認為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要真實地表現這種分割的色彩,必須把不同的、純色彩的點和塊並列在一起。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作品被稱為「點彩法」,並形成「新印象主義繪畫」,又稱「點彩派」。建築在科學理論和理性基礎上的新印象主義,在某些方面恢復了繪畫中物象的具體性、實在性,在色彩分析方面有所探索,但由於過分注重法則和規則,也使繪畫喪失了可貴的、直觀的生動性。
《大碗島星期日的下午》是修拉的代表作品,共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畫家採用了細筆小點的形式,並用大塊的綠色為主調,雜以紫、藍、紅、黃等色點,使畫面在局部中有著豐富的色彩變化和互補色的對比,整體上協調一致。
印象派之後出現了與印象派的藝術主張不同,以塞尚、凡·高、高更為代表的另一種藝術主張,人們稱之為「後印象派」。後印象派不滿足於印象派的「客觀主義」表現和片面追求外光與色彩,轉而強調抒發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觀感情和情緒。在藝術表現上,「後印象派」重視形、色、體積的構成關系,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要表現「主觀化了的客觀」。他們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追求外光,側重於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後印象派的繪畫對現代諸流派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塞尚(1839~1906),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由畢沙羅介紹加入印象主義畫派,並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他不拘泥於印象派的光色分析,為捕捉轉瞬即逝的自然現象而苦苦探索,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方法和風格。
塞尚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提出自然的物象都可以概括成圓柱形、圓錐形和圓球形等幾何形。自然對人類來說,主要不是平面而是深度,要重視表現自然景物的形體與結構上的關系以及色彩的層次推移。他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准確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出來」。他非常善於用色彩處理畫面的空間感,作品中景物無論遠近,沒有模糊朦朧的地方,十分清新明快,同時又表現出了層次分明的遠近透視感和空間感。這種感覺不是由畫面上物體的透視線和構圖來表現的,而是由物體的色彩及色彩的相互關系表現出來。色彩代替了體積,顏色關系代替了明暗關系,他是在用顏色造型。我們知道,困難在於找到准確的色彩和色彩之間的和諧關系,塞尚則成功地克服了這一困難。
塞尚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他的靜物畫、風景畫及人物畫表現出了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了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准確與否,著重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大的整體關系。塞尚的作品不是盲從地去復制現實,而是尋求諸種關系的和諧。
塞尚這種對體積感和空間感的強調,對色彩的巧妙安排和運用,對物體造型結構的處理並有意識地採取變形手法等等,這些追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方法,對後來現代流派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所以,塞尚晚年為許多熱衷於現代藝術的畫家們所推崇,並尊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
塞尚的代表作品有《靜物》《聖維克托尼爾山》等。
凡·高(1853~1890),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荷蘭人,家庭生活貧困,年輕時曾干過許多職業,如美術商人、教師、傳教士等。年近30歲時,他才開始繪畫藝術的生涯。
由於他有過豐富的生活體驗,同勞動人民有著深厚感情,所以在他的藝術中熱衷於表現他們平凡而艱苦的勞動生活。早期的油畫作品多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鄉村景色和人們的勞動生活,在色彩的表現上是以傳統的暗調子為主。1886年,凡·高來到巴黎,被印象派畫中那種奇妙熱烈的光色效果所吸引,並開始改變原有的畫法,以極大的狂熱投身於印象派繪畫色彩的表現和其他形式方面的實驗中去。從此凡·高的油畫開始明亮起來,多使用鮮艷和火辣辣的色彩,以及具有運動感的、連續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構成他繪畫的特色。他把所描繪的對象,當作表現自己熱烈激動的主觀感情的媒介、當作表現自己獨特藝術手法的媒介,以表達他的主觀感受和激情。他把印象派的藝術方法,尤其是在色彩和對事物的形體塑造上的方法,發展到更加獨立於傳統之外的地步。凡·高的藝術在他生前是不為世人所承認的,但是後來,人們慢慢的理解和認識了他的藝術創造。在他的作品中充滿著對善良、對美和對創作想像自由的渴望,他尤其被後來發展起來的「野獸派」和「表現派」的畫家們所接受,直至今天,凡·高仍然活在藝術世界中。
凡·高的代表作品有:早期創作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後期創作的作品《向日葵》《星夜》及《郵遞員》等。
高更(1848~1903),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他出生在巴黎,青年時當過船員、店員,後來他棄商從藝,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在繪畫的創作上。最初他是由印象派畫家畢沙羅引導走向印象派繪畫的道路。不久他便改變畫風,開始創造一種更偏重藝術家主觀幻想、更富於裝飾意味的風格。他厭倦繁華而充滿紛爭的都市生活,嚮往著純朴的自然和離群索居的生活方式。高更放棄富裕生活,離開巴黎,遠涉重洋,來到太平洋中部赤道以南的熱帶島嶼——塔希提島,開始探求他獨恃的藝術風格,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就是在這里完成的。在這里他找到了童年時代從母親那接受的,對土著民族很深的感情。高更用極大的熱情表現具有原始美的,未開發的熱帶大自然,表現遠離文明喧擾的,簡單純朴的土著人的生活。他採用近於古代埃及美術中庄嚴、平穩、安寧而富有圖案裝飾風格的藝術手法,並追求簡單、稚拙的粗線條結構形式。在色彩上,他從形式美感的要求出發,注重色塊之間的布局和整體效果,以主觀創造來加以安排,使色彩之間的關系簡化,多使用較純的色彩,追求一種跳躍性的或對比的諧和,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裝飾感。高更主張藝術家不僅要表現客觀自然,而且還要探求思想中神秘的內心,表現主觀的東西,所以他同塞尚、凡·高一樣啟發了一批現代流派的畫家。
❹ 什麼是印象派藝術
一、印象主義藝術的歷史和文化環境
印象派藝術在歐洲是一個很重要的流派。從社會背景看,整個19世紀的法國歷史進程影響著歐洲,從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開始,有1830年和1840年的拿破崙執政和拿破崙失敗;1848年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法國經歷了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到1870年普法戰爭和巴黎公社革命。它實際上也標志著整個歐洲19世紀的歷史進程,標志著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從藝術發展看,19世紀歐洲的藝術同樣是在法國影響下展開的。19世紀法國產生了四個較大的藝術運動。1.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革命古典主義」,它伴隨著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以大衛為代表。「革命古典主義」是穿著古代人的服裝來表現和抒發現代人的理想。藝術史上革新運動往往有兩種形式,一是推翻舊傳統,一是復古形式進行革新。而15和16世紀的文藝復興就是市民階級穿著希臘羅馬人的服裝來表達那個時代人的願望。到了18世紀的革命古典主義也是如此,利用希臘羅馬文藝復興的藝術資源進行藝術創造。2. 19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出現了「浪漫主義」藝術,以德拉克羅瓦為代表。和古典主義強調理性不同,浪漫主義強調激情和想像,這兩種藝術在主題、題材、語言、表達手法上都不同,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和安格爾之間的爭論很激烈。3.繼浪漫主義之後是出現了「現實主義」,主張以寫實的手法關注現實,表現當時的社會生活。以庫爾貝和米勒為代表。他們畫工人、農民和市民的生活。他們的手法是寫實主義的,和浪漫主義強調想像,用中世紀題材和歷史題材以及將歷史題材戲劇化不同,寫實主義是冷靜的觀察和體驗生活,表現生活的真實性。4.就是印象主義,產生於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二、印象主義運動的性質和產生的原因
這個運動一直延續了近二十年,由於它的革新性質,對20世紀的現代主義藝術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誠然,20世紀現代主義藝術在某些方面是反印象主義原則的,但印象主義開辟出一條藝術通道,它是介於古典藝術形態和現代藝術形態之間的過渡階段,它和古典主義還有很細微的聯系,但它又屬於現代藝術的范疇。所以我們講到西方現代主義,首先要提到印象派。
印象派的名稱是無意中產生的,是批評家對莫奈於1874年首屆印象派畫展上展出的一幅油畫《日出·印象》的貶義評介。他們認為這些畫家不會畫畫,只能畫印象。但是印象派畫家接受了這詞,以後他們的展覽就稱為印象派展覽。他們開始是無名藝術家,他們的畫屢遭官方沙龍的拒絕,包括已經很有名氣的馬奈。印象主義的手法,光和色彩的用法給馬奈很大影響,而馬奈的藝術影響了印象派年輕人。這次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中馬奈那張《吹笛子的少年》,就是很重要的作品。
產生印象派的直接原因是官方沙龍對青年人的壓抑和壓制,這是表層的原因。實際上,社會原因才是內在原因。首先是市民階層的興起,藝術審美趣味的變化,市民家庭對有裝飾性或有形式美感繪畫的需求。而資產階級在19世紀是一個新興的階層,從貧窮到富有,他們在文學藝術上沒有準備。他們物質上富有了,但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呢?他們對傳統的東西不熟悉,對新穎的東西也不了解,但有要求藝術家為他們服務的內在需要。他們需要藝術品來裝飾家庭。但他們的審美需求就和貴族的高雅要求和學院派的要求不同,所以藝術也悄悄地開始發生一些變化,開始適應新的需求。但資產階級還不能很快認識這種新藝術,所以,不僅是印象主義,包括米勒等,都不受資產階級賞識。所以他們的畫賣得很便宜,米勒的畫一瓶葡萄酒就能換一幅。印象派的畫也賣不出去。當時買印象派畫的主要是美國和俄羅斯。所以現在的冬宮博物館、美國的波士頓博物館和紐約現代美術館以及一些私人美術館有很多印象派藝術收藏品。
印象派繪畫的畫幅基本上為中小型,可以讓資產階級作為裝飾懸掛,或者掛在自己的客廳里,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藝術作品作用於觀眾的無非有兩個要素,一個是它的內容,另一個是它的形式美感。從古典藝術角度看,前一個更重要,而側重美感的藝術實際上已包含社會意義。新興的印象派藝術就是後者。
三、印象派藝術的形式來源
印象派藝術的形式來源,一是巴比松畫派的影響。19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有一些畫家居住在巴黎郊區的巴比松地區,其中就有米勒。他們在農村畫農民,畫農村的風景,直接畫所見到的事物,和庫爾貝畫現實的生活不同。這種直接到戶外寫生的方式還剛剛開始,還沒有形成風氣。但對年輕藝術家有很大的啟示。這使他們認識到藝術的美就在周圍,藝術的美不用去遙遠的古代尋覓,現實中就包含美的因素。這也就是印象派能產生的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形式基礎。所以說印象派的名稱是偶然的,而印象派藝術運動是必然的。
印象派藝術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重視繪畫的平面性、裝飾性和寫意性。日本版畫在博覽會展出,使法國藝術家大開眼界,因而對日本的繪畫一見鍾情,尤其是一些年輕的畫家,如莫奈、馬奈、德加、雷諾阿、西斯萊以及以後的梵高和高更。在莫奈的寓所里就掛著日本浮世繪的繪畫,這些藝術家不僅收藏浮世繪的作品,還將日本的服裝、工藝品及浮世繪的繪畫,畫入自己畫里,如莫奈畫左拉的像,畫的背景是半幅浮世繪。但有意味的是影響法國社會並對法國藝術產生巨大影響的不是浮世繪的精品而是末流的作品。假如當時是將完整的中國明清文人畫送到法國去展出,那產生的影響將不可想像。西方繪畫講透視和立體空間,這是古典主義的原則,這使繪畫的裝飾性和形式美感受到限制。而浮世繪給藝術帶來平面性的表現空間,這可以使筆觸、色彩有更自由和豐富的表現可能,由此繪畫的裝飾作用就加強了。這就是給印象派畫家的啟示,他們可以在畫布上以帶有「寫意」性質的用筆去描繪事物,改變了古典繪畫的原則。
科學技術進步對繪畫的作用。物理學對光色的分析促進了繪畫色彩的變革,給藝術家以啟發。藝術家運用光學原理來進行創作,可以說印象派最大的成功就在於光和色彩學上的發明和創造。過去的油畫主要是褐色調、灰色調的,現在的油畫變得明亮了,色彩燦爛,色調也豐富了。印象派以前的畫家主要在室內畫畫,在室外畫的是素描和速寫。所以畫里沒有室外光的表現。而現在印象派畫家將畫架支到了室外,捕捉瞬間變化的光線,這樣就引起繪畫上的一系列變革。這種變革不僅是在技術層面,更主要在觀念層面,那就是藝術的自由。藝術從過去「畫什麼」變為「怎麼畫」,這也是世界美術史不斷爭論的話題。印象派告訴我們「畫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畫」。這是印象派的一個成就,它引起了藝術史上對於形式的變革,使藝術不斷地花樣更新,使藝術表現手法更豐富多樣。但忽視了「畫什麼」,使從重視客觀物象的永恆美轉換到瞬間美、片段美,這也是印象派的弱點。
❺ 印象派的特點是什麼
印象派的特點如下:
1、印象派強調人對外界物體的光和影的感覺和印象,在創作技法上反對因循守舊,主張藝術的革新。
2、繪畫技巧方面,印象派對光和色進行了探討,研究出用外光描寫對象的方法,並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隨著觀察位置,受光狀態的不同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3、印象派著重於描繪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成為永恆,並將這種科學原理運用到繪畫中。印象派觀察、直接感受表現色彩變化的微妙的畫風,影響後來的現代藝術非常深遠。
4、早期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寫,把畫架從室內搬到戶外,在野外作畫,因此又稱為外光派。
5、印象派脫離了以往藝術形式對歷史和宗教的依賴,藝術家們大膽地拋棄了傳統的創作觀念和公式。藝術家將焦點轉移到純粹的視覺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內容和主題變得不再重要,和表現主義表現內心情感、忽視描繪對象的外在形象不同。
(5)映像派風景擴展閱讀:
1、重要地位
印象主義畫家先後舉辦了8次展覽,前兩次均受到當時輿論界的猛烈抨擊,以後逐漸成為具有很大影響的美術流派,並擴大到其他藝術領域。印象主義繪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曾得到E.馬奈的支持與鼓舞。
作為一種美術思潮,印象主義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動了以後美術技法的革新與觀念的轉變,對歐美、日本乃至中國的畫家產生過或大或小的影響。
2、代表人物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德加、科羅、莫里索、巴齊約等。
3、代表作品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 《吹笛少年》
阿爾弗萊德·西斯萊--《洪水泛濫中的小舟》
莫奈:《日出·印象》《睡蓮》《魯昂大教堂》
雷諾阿:《紅磨坊的舞會》
阿爾弗萊德·西斯萊:《洪水泛濫中的小舟》
❻ 映像派畫家有哪些
愛德華·馬奈 :(Edouard Manet 1832-1883)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1903)
克勞德·莫奈 :(Gaude Monet 1840-1926)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保羅·塞尚 :(Paul Cezanne,1839-1906)
埃德加·德加 :(Edgar Dagas 1834-1917)
阿爾弗萊德·西斯萊 :(Alfred Sisley,1839-1899)
保羅·高更 : ( Paul Gauguin,1848-1903)
文森特·梵谷 :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莫奈:(Gaude Monet 1840-1926)
印象派創始人之一。最初從師布丹學習,後轉向外光的描寫。馬奈和透納的作品給了他很大的啟示。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在色彩運用上很有建樹。代表作品有《日出-印象》,《睡蓮》,《魯昂大教堂》等。
馬奈:(Edouard Manet 1832-1883)
他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革新技法,善於運用鮮明響亮的色彩,簡潔准確的筆觸,以及減少中間色調,加強明暗對比等方法來作畫。其成就主要是在表現外光方面和肖像畫方面。作品有《吹笛男孩》,《左拉像》,《奧林匹亞》等。
德加:(Edgar Dagas 1834-1917)
擅於從不尋常的角度描繪對象瞬間的動態,描繪在燈光下、日光下人物與物體的溫和色彩。題材多取自於芭蕾舞劇院、咖啡館和賽馬場等。他除了用油畫工具外,兼用色粉工具,後期亦作雕塑。作品有《舞蹈課》,《巴黎歌劇院樂隊席》,《洗衣婦》,《舞台上的舞女》等。
雷諾阿:(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以油畫著稱,亦作雕塑和版畫。曾從師於格萊爾,在創作上能把傳統畫法與印象派方法相結合。以絢麗透明的色彩,表現陽光與空氣的顫動與明朗的氣氛,獨具風格。作品有《包廂》,《陽光下的裸婦》,《加萊特磨坊的舞會》等。
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後期印象派畫家之一。以躍動的線條,凸起的色彩表達主觀感受和激動情緒。作品有《向日葵》等。
一、愛德華·馬奈(3幅)
1、《吹短笛的男孩》1866 愛德華·馬奈 161×97cm 奧賽博物館
2、《酒館女招待》1879 愛德華·馬奈 77.5×65cm 奧賽博物館
3、《白色牡丹花》1864 愛德華·馬奈 31×46.5cm 奧賽博物館
二、埃德加·德加(4幅)
4、《舞蹈課》1873-1876 埃德加.德加 85×75cm 奧賽博物館
5、《咖啡館,又名苦艾酒館》1875-76 埃德加.德加 92×68cm 奧賽博物館
6、《證券所人像》1878-1879 埃德加.德加 100×82cm 奧賽博物館
7、《年輕女人像》1867 埃德加.德加 27×22cm 奧賽博物館
三、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4幅)
8、《半身像,陽光的效果》 1865 雷諾阿 81×65cm 奧賽博物館
9、《躺著的背面裸像》1909 雷諾阿 41×52cm 奧賽博物館
10、《彈吉他的女人》1897 雷諾阿 81×65cm 里昂美術館
11、《達拉斯夫人》1872-1873 雷諾阿 47×39cm 奧賽博物館
四、早期的保羅·塞尚(6幅)
12、《三浴女》1875-1877 塞尚 22×19cm 奧賽博物館
13、《白楊樹》1879-1880 塞尚 65×80cm 奧賽博物館
14、《蓬圖瓦茲的加萊山坡》1880-1881 塞尚 60×75.6cm 路威酩軒集團藏品
15、《自畫像》1875 塞尚 64×53cm 奧賽博物館
16、《田園》1870 塞尚 65×81cm 奧賽博物館
17、《靜物:糖罐、梨和藍色的杯子》1865-1866 塞尚 30×41cm 奧賽博物館
五、弗雷德里克·巴齊耶(2幅)
18、《粉色的裙子》1864 巴齊耶 147×110cm 奧賽博物館
19、《戴牡丹花的黑女人》1870 巴齊耶 60×75cm 蒙彼利埃 法布爾博物館
六、局斯塔夫·卡耶博特(2幅)
20、《賽艇》 1878 卡耶博特 155×108cm 雷恩美術館
21、《亨利.科爾迪耶》1883 卡耶博特 65×82cm 奧賽博物館
七、尤金·布丁(2幅)
22、《圖維爾的沙灘》 1864 布丁 26×48cm 奧賽博物館
23、《安特衛普的港口》 1871 布丁 31.3×46.7cm 巴黎奧賽博物館
八、約翰-巴爾洛德·容金德(1幅)
24、《塞納河和巴黎聖母院》 1864 容金德 42×56.5cm 奧賽博物館
九、貝爾特·莫里索(1幅)
25、《芭蕾舞女演員》1879 莫里索 71×54cm 奧賽博物館
十、卡米耶·畢沙羅(7幅)
26、《蓬圖瓦茲:埃爾米塔日的坡地》 1873 畢沙羅 61×73cm 奧賽博物館
27、《赫米達致花園一角》1877 畢沙羅 55×46cm 奧賽博物館
28、《塞納河和盧浮宮》1903 畢沙羅 46×55cm 奧賽博物館
29、《蒙福科的收獲季節》1876 畢沙羅 65×92.5cm 奧賽博物館
30、《蓬圖瓦茲附近的艾尼麗街》 1874 畢沙羅 55×92cm 奧賽博物館
31、《艾拉尼的瘋人院》1885 畢沙羅 73×60cm 格勒諾布爾美術館 奧賽館存放
32、《雪中的林間大道》1879 畢沙羅 54×65cm 巴黎馬爾莫當-莫奈博物館
十一、克勞德·莫奈(11幅)
33、《睡蓮,晚間效果》1907 克勞德.莫奈 100×73cm 巴黎馬爾莫當-莫奈博物館
34、《蒙特戈依街道:1878年6月30日節日》1878 克勞德.莫奈 81×50.5cm 奧賽博物館
35、《隆弗洛爾雪天的馬車》1867 克勞德.莫奈 65×92.5cm 奧賽博物館
36、《戈迪拜爾夫人》1868 克勞德.莫奈 217×138.5cm 奧賽博物館
37、《阿爾讓特依》1872 克勞德.莫奈 50×65cm 奧賽博物館
38、《阿爾讓特依的塞納河》1873 克勞德.莫奈 50.5×61cm 奧賽博物館
39、《魯昂大教堂,從正面看到的大門,棕色的和諧》1892 克勞德.莫奈 107×74cm 巴黎馬爾莫當-莫奈博物館
40、《魯昂大教堂,陽光的效果,傍晚時分》 1892 克勞德.莫奈 100×65cm 巴黎馬爾莫當-莫奈博物館
41、《維特依教堂》1879 克勞德.莫奈 65.5×50.5cm 奧賽博物館
42、《維特依,早晨》1901 克勞德.莫奈 89×92cm 里爾美術館
43、《艾特達的馬納博特:水中倒影》1885 克勞德.莫奈 65.8×81.5cm 卡昂美術館 奧賽博物館存放
十二、阿爾弗萊德·西斯萊(5幅)
44、《莫瑞橋》1893 西斯萊 65×73 cm 奧賽博物館
45、《魯弗申的花園小路》1873 西斯萊 1873 奧賽博物館
46、《展翅的鷺》1867 西斯萊 100×79cm 蒙彼利埃,法布爾博物館
47、《從巴迪儂的花城望去得蒙馬特高地》1869 西斯萊 70×117cm 格勒諾布爾美術館
48、《拉賽勒聖克羅的栗子樹林蔭路》1865 西斯萊 129.5×208cm 里昂美術館
十三、亨利·凡汀·拉圖爾(1幅)
49、《巴迪儂畫室》1870 拉圖爾 204×273.5cm 奧賽博物館
十四、斯坦尼斯拉斯·雷皮那(2幅)
50、《風景》 1869 雷皮那 30×58.5cm 奧賽博物館
51、《塞萊斯坦碼頭,瑪麗橋》 1868 雷皮那 30×50cm 奧賽博物館
後印象派代表人物: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梵高摒棄了一切後天習得的知識,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甚至忘記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陶醉於其中,物我兩忘。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用全部身心,擁抱一切。
1.《夜晚的咖啡館》
2.《星夜》
3.《烏鴉群飛的麥田》
4.《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5.《十四朵向日葵》
6.《鳶尾花》
保羅·塞尚
後期印象畫派的代表人物,是印象派到立體主義派之間的重要畫家。
1.僧侶肖像
2.田園詩
3.縊死者之屋
4.肖凱肖像
5.聖維克多山
6.玩紙牌者
7.浴女們
保羅·高更 1848年生於巴黎。
一個狂熱於戀愛,為了理想而甘願犧牲自己並且強使人接受為種理想,溫柔而無聊,天真而狡黠,猶豫而堅定的藝術家.
1.《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
2.布列塔尼的豬倌
3.雅各與天使搏鬥
4.黃色的基督
5.美麗的恩琪拉
6.塔希提的年輕姑娘
7.遊魂
喬治·修拉(georges-pierre seurat, 1859—1891年)
他的藝術活動大約從1880年,即印象主義①進入危機階段才開始的。因此,修拉屬於後印象主義畫家這一代。
創造點彩派(pointillism)
1.《大碗島上的一個星期日》
2.揮鋤的農民
3.安涅爾浴場
4.庫布瓦的塞納河
5.格拉弗林的運河
6.馬戲院
❼ 印象派油畫風景的風格特點
藝術現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不僅僅給人一種心靈上的沖擊,還會讓人有一種內心寧靜的感覺。油畫就是一種開拓人們視野的一種典型藝術。說起油畫,很多人腦海中都會出現兩個人的名字,莫奈、塞尚。不錯,他們是油畫界的傳奇人物,留下了傳世的名作。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下油畫的風格特點,體會一下油畫的魅力。
產生
印象派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以馬奈為中心的一批畫家如莫奈、西斯萊、雷諾阿、塞尚、德加、畢沙羅等人,在反對學院藝術的口號下,以創新的姿態進行藝術革新,並登上法國畫壇。1874年他們在巴黎舉行了第一次展覽,社會反響很大,參展作品中,有一幅莫奈創作的題為《印象·日出》的油畫,遭到學院派的攻擊,評論家們戲稱這些畫家們是「印象派」,這樣印象派繪畫便由此而得名了。
風景風格特點
印象主義:不依據可靠的知識,以瞬間的印象做畫。畫家們是抓住一個具有特點的側面去做畫,所以他們必須疾飛畫筆把顏色直接塗在畫布上,他們只能多考慮畫的總體效果,較少的顧及枝節細部。
創造方法:主張根據太陽光譜所呈現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間印象,印象主義的作品選擇的題材面比較廣泛,無論是在城市或是在鄉村,畫家都試圖捕捉到瞬息多變的大自然。
藝術觀點
在繪畫中注重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主張到戶外去,在陽光下依據眼睛的觀察和現場的直感作畫,表現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變化。由此在陰影的處理上,一反傳統繪畫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繪畫用點取代了傳統繪畫簡單的線與面,從而達到傳統繪畫所無法達到的對光的描繪。當我們從近處觀察印象派繪畫作品時,我們看到的是許多不同的色彩凌亂的點,但是當我們從遠處觀察他們時,這些點就會像七色光一樣匯聚起來,給人光的感覺,達到異想不到的效果。
畫家在長期的寫生過程中發現,光線對色彩的影響很大:不同的天氣,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同樣的景物會呈現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色調,再加上物理光學,也被科學家發現了其中的規律,他們對空氣中的色彩變化有了新的、科學的認識。畫家們將這些色彩規律運用到繪畫里,「色彩學」也就應運而生。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畫家們都是經過長期的積累,摸索出風景,景物變化的自然規律,運用到自身的創作中,才有了不朽的名作。我們在觀賞的時候一定要認真體會畫家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樣,我們的內心世界也會得到極大的豐富,與高尚的人交往,我們自然也就高尚起來了。
❽ 什麼是印象畫派
印象主義流派出現於1874年。這年4月,一群年輕的法國畫家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攝影師那達爾的工作室舉辦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等藝術家展覽會,參加展出的有莫奈、雷諾阿、塞尚等人。在展品中有莫奈的一幅油畫《日出印象》。此畫的標題被一位藝術觀點保守的記者勒魯瓦借用,嘲諷地稱這次畫展是「印象主義畫家的展覽會」,故產生印象主義或印象派之名。
印象主義是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的。它反對當時已經陳腐的古典學院派,主張到室外,在陽光下,根據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作畫,表現物體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變化,在繪畫表現上開辟了新的領域。
印象主義繪畫理論的基本點是一切色彩皆發源於光,他們主要用赤橙黃綠青藍紫7色,或近似這7種顏色的顏料作畫。由於細心觀察瞬間的光的變化,印象派畫家們否定傳統的黑色陰影,轉而運用明亮的色彩。
印象主義畫家們把表現身邊的生活瑣事和直接見聞作為自己的課題。他們強調純客觀的描寫。他們還讓畫框任意切去畫面,取客觀場景片斷作成構圖,以求得不完整的效果。
印象主義畫家中,實際上有兩種類型:一種重光和色彩;一種重造型和素描。重視光和色彩的典型畫家是莫奈,他從19世紀80年代起對物象輪廓寫真的興趣日益淡薄,之後在風景組畫《草垛》、《魯昂教堂》中集中精力用光線和色彩來表現感情,探求光和色彩的獨立的審美價值。在重視造型和素描的印象派畫家中,以德加為代表,他不像莫奈那樣注重外光,而是注意室內光。他用光的轉換幫助表現迅速變化著的運動,使靜止的畫面產生動感,並用光來加強色調的對比,使畫面富於幻想意味。
印象主義的藝術豐富了繪畫的表現語言,使繪畫擺脫情節、題材的束縛,轉向充分發揮繪畫語言——色彩、線條本身的價值。
❾ 美術中映像派和後映像派是怎麼區分的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德加、莫里索、巴齊約以及塞尚等人。印象派畫家的繪畫生長在寫實主義的土壤之中,但他們的主要興趣在於准確而客觀地描繪個人面對世界時的視覺感受。印象派畫家對瞬間視覺感受,對色彩、氛圍、筆觸的關注,超過對社會歷史、宗教、倫理的關注,正是在這一方面,他們與此前的歐洲畫家走上了不同的藝術道路。他們的作品剛出現時受到已經習慣於古典繪畫形式的觀眾非難,1874年在首屆印象派畫展上,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畫遭到批評,從此以後,「印象派」和「印象主義」就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來稱呼像莫奈這樣一批藝術家們的作品。
從歐洲繪畫史的發展進程看,正是在印象派畫家筆下,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被引入畫面,繪畫由此變得清新明麗而有生機。藝術家追求真實的努力在印象派時代達到頂峰,然後開始回落。從馬奈到塞尚,歐洲繪畫傳統在自我否定的同時又在自我完善,這樣的進程構成了整個西方現代繪畫的發展框架。印象派畫家雖然在開始其藝術活動時受到誤解甚至嘲諷,他們共同活動的時間也沒有持續很久,但他們對西方藝術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並波及音樂和文學。到20世紀初期,印象派已經成為廣受歡迎的藝術流派。直到今天,印象派繪畫在世界各地受觀眾歡迎的程度,仍然超過繪畫史上其他流派的作品。利用像馬奈、莫奈、雷諾阿、德加或塞尚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這次畫展將介紹法國印象派的演變:它的開始、發展和它對後來繪畫藝術的影響。參觀者不僅可以觀察到這些傑出畫家處理的題材的多樣性(涉及風景、靜物和肖像),也可以觀察到他們繪畫經驗的發展。一些代表作品的展出,使這次畫展顯得很難得。這次來中國展出的印象派作品共51件,法國印象派的主要畫家可以說囊括無遺———莫奈11件,西斯萊5件,德加4件,雷諾阿4件,馬奈3件,畢沙羅7件,凡汀———拉圖爾、莫里索、巴齊耶等人也都有作品與中國觀眾見面。其中像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酒館女招待》,德加的《舞蹈課》、《咖啡館,又名苦艾酒》、《年輕女人像》,莫奈的《魯昂大教堂》、《睡蓮》,雷諾阿的《半身像,陽光的效果》,畢沙羅的《蓬圖瓦茲:艾爾密塔日的坡地》,西斯萊的《魯弗申的花園小路》等作,都屬於印象派繪畫藝術的典範之作。
印象派繪畫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傳入中國,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觀眾才得以看到不多的印象派作品。在法國文化年活動中,集中展示印象派繪畫,開創了我國對外藝術交流史的先例。這次與中國觀眾見面的5l件作品,屬於法國國家收藏珍品,大部分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奧賽博物館是專門收藏近代美術作品的國立博物館,它位於巴黎塞納河畔,是世界各地的藝術朝聖者巴黎之旅的必選站點。奧賽博物館一次拿出這樣多而精的印象派作品,送到遠隔重洋的中國展出,堪稱世紀性的藝術盛會。這次畫展希望向民眾提供一次機會,在中法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認識中法文化相近和區別的東西,中法文化共有和互補的東西。
===================================
印象派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以馬奈為中心的一批畫家如莫奈、西斯萊、雷諾阿、塞尚、德加、畢沙羅等人,在反對學院藝術的口號下,以創新的姿態進行藝術革新,並登上法國畫壇。1874年他們在巴黎舉行了第一次展覽,社會反響很大,參展作品中,有一幅莫奈創作的題為《印象·日出》的油畫,遭到學院派的攻擊,評論家們戲稱這些畫家們是「印象派」,這樣印象派繪畫便由此而得名了。
印象派強調畫家對客觀事物的感覺和印象,反對學院派的因循守舊,主張藝術上的革新。繪畫技巧上對光和色進行了探討,研究出用外光描寫對象的方法,並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隨著觀察位置,受光狀態的不同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同時把這種科學原理運用到繪畫中去。他們走出畫室,走進大自然,在陽光下直接對景寫生,根據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這在繪畫史上是很大的革命,也給後來的現代美術以極大的影響。由於印象派繪畫很少反映人類生活的主題,使創作題材和內容受到很大限制。
馬奈(1832~1883),是19世紀下半葉對繪畫領域的革命起重要作用的繪畫大師,他雖與印象派畫家們有密切的聯系,但並未參加印象主義畫展,可是印象派的畫家們始終是以馬奈為中心,創造新的繪畫理論和作品。
答案補充 馬奈1832年出生在一個富裕的法官家庭,因為熱愛藝術,他放棄了高官厚祿的前程,成為一位畫家。馬奈是最早打破傳統的棕褐色調,使畫面明亮、有外光新鮮感的畫家。他受過古典藝術的薰陶,作品中始終保持著宏大和莊重的氣魄,他的畫在造型上有很高的寫實技巧,但在色彩上還沒有發展到其後一些印象派畫家那樣去分解物體顏色的程度。他對色彩的處理比較完整,每一色塊都很協調柔和,又很鮮亮,給人透明和清新之感。《吹笛子的少年》是馬奈的一幅著名的作品,在總的暗調子中,突出幾塊明亮鮮艷的色彩,使之更加響亮耀眼。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品《奧林比亞》也同樣運用了這樣的表現手段。
莫奈(1840~1926),是印象派的領袖人物。1874年由他發起組織了首屆印象派畫展,他的油畫《印象·日出》一畫在展覽中引起反響,從而使「印象派」這一名稱正式出現。
《印象·日出》表現的是畫家對所看到的「日出水面」這一轉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畫中表現的是在天水一色的朦朧晨霧中,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水中的船和岸上的景物用藍綠色彩輕松的勾畫出來,整個畫面的一切物體都融成一片。答案補充 在莫奈的作品中都非常注重在色彩領域的探索,忽視對物象形體的寫實。側重於用光線和色彩來表現瞬間的印象,追求繪畫上色彩關系的獨立美。他是第一個真正強調外光寫生的畫家。他所有的作品,幾乎都是戶外寫生完成,而且態度非常認真。為了保持印象的真實性,常常是早晨時畫的畫,如果沒完成,就等到第二天的同一時間繼續畫,直到畫完。他還常常對著一個景物,分別畫出對象在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的色彩變化。如油畫《草垛》《里昂大教堂》等就是畫家進行這種色彩試驗常被人們提及的作品。他的這些經過了深思熟慮,追求瞬間光色細微變化效果的作品,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這種藝術追求在莫奈晚年創作的油畫《睡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莫奈在印象派畫家中是最長壽的,他到晚年時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印象派繪畫的價值,也使得他的晚年生活過得幸福。
德加(1834~1917),是印象派畫家中的積極活動者和重要成員,以描繪舞蹈演員和浴女著稱。德加是一個銀行家之子,生活富裕並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文化修養較高。答案補充 德加早年接受過嚴格的古典主義藝術的熏陶,培養了他熱愛傳統藝術的感情,所以在印象派畫家中他是始終堅持嚴格造型的畫家。他受到馬奈的影響,開始注重對色彩的研究,並參加印象派的畫展,成為印象派畫家中風格獨特的一員。德加一生中對撲朔迷離的動感追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舞台燈光下的舞蹈演員和賽馬場上的情景,表現得極為生動。他常常在後台和包廂里冷靜地觀察對象,默寫演員們舞蹈時一瞬間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舞蹈者輕柔的動作和跳動起來的生動姿態,更成功的是他將舞台燈光下的感覺傳達得格外真切。德加的代表作品是《舞台上的舞女》《熨衣婦》等。
雷諾阿(1841~1919)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1841年他出生在一個窮裁縫家,曾以在陶瓷器皿上作畫謀生。他天性樂觀、純朴,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對人和大自然的美,有著極其敏銳的藝術感受力。雷諾阿主要畫婦女肖像和裸體,他的畫總是充滿著歡樂的氣氛,人物塑造得有著無法形容的柔和與微笑。同時在他的畫中嘗試著運用印象派的方法,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的人物畫生動活潑,色彩豐富。答案補充 雷諾阿的繪畫創作中少女和兒童題材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他筆下的兒童天真稚氣,所畫的少女更能傳達出沉靜、優雅的情態。《少女肖像》是他這一類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雷諾阿筆下的作品在筆觸運用上給人一種跳躍的感覺,他還經常喜歡使用各種由淺到深的紅色作畫。畫中的人物被描繪得非常悠閑愉快,充滿青春的美麗,猶如一首贊美和抒情的樂曲,它能使人感到生活是這樣美好而富於浪漫情調,作品《遊船上的午餐》《餅干坊街的舞會》《包廂》等都十足體現了他的藝術特色。
畢沙羅(1830~1903),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畢沙羅出生在法國安提爾群島的聖多馬小島上,他的父親是一位開雜貨鋪的小老闆。年輕時他曾當過店員,由於酷受繪畫,在他25歲時離開了家鄉小島,來到以藝術都城著稱的巴黎。柯羅和米勒的作品給了他很大的影響,他堅信著藝術唯一可遵循的大師就是自然。畢沙羅比其他印象派畫家中任何人都更早在外光中開始作畫。他常說:「在戶外生動的光線中,按著自然忠實地畫吧!」答案補充 畢沙羅一生清貧,但卻總是帶著愉快明朗的面容生活著。他非常喜歡田園生活,毫不誇張、粉飾地畫眼中看到的極其普通的一切。在畫面上他常常採用飽和的顏色和筆筆壓蓋的細膩筆法描繪對象,具有一種淳厚的藝術韻味。代表作品有《逢圖瓦茲的紅屋頂》《蒙馬特爾大街》等。
修拉(1859~1891),印象派中的後起者,他在印象畫派中獨樹一幟。修拉是根據色彩學原理來指導藝術實踐,認為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要真實地表現這種分割的色彩,必須把不同的、純色彩的點和塊並列在一起。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作品被稱為「點彩法」,並形成「新印象主義繪畫」,又稱「點彩派」。建築在科學理論和理性基礎上的新印象主義,在某些方面恢復了繪畫中物象的具體性、實在性,在色彩分析方面有所探索,但由於過分注重法則和規則,也使繪畫喪失了可貴的、直觀的生動性。答案補充 《大碗島星期日的下午》是修拉的代表作品,共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畫家採用了細筆小點的形式,並用大塊的綠色為主調,雜以紫、藍、紅、黃等色點,使畫面在局部中有著豐富的色彩變化和互補色的對比,整體上協調一致。
印象派之後出現了與印象派的藝術主張不同,以塞尚、凡·高、高更為代表的另一種藝術主張,人們稱之為「後印象派」。後印象派不滿足於印象派的「客觀主義」表現和片面追求外光與色彩,轉而強調抒發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觀感情和情緒。在藝術表現上,「後印象派」重視形、色、體積的構成關系,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要表現「主觀化了的客觀」。他們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追求外光,側重於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後印象派的繪畫對現代諸流派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塞尚(1839~1906),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由畢沙羅介紹加入印象主義畫派,並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他不拘泥於印象派的光色分析,為捕捉轉瞬即逝的自然現象而苦苦探索,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方法和風格。答案補充 塞尚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提出自然的物象都可以概括成圓柱形、圓錐形和圓球形等幾何形。自然對人類來說,主要不是平面而是深度,要重視表現自然景物的形體與結構上的關系以及色彩的層次推移。他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准確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出來」。他非常善於用色彩處理畫面的空間感,作品中景物無論遠近,沒有模糊朦朧的地方,十分清新明快,同時又表現出了層次分明的遠近透視感和空間感。這種感覺不是由畫面上物體的透視線和構圖來表現的,而是由物體的色彩及色彩的相互關系表現出來。色彩代替了體積,顏色關系代替了明暗關系,他是在用顏色造型。我們知道,困難在於找到准確的色彩和色彩之間的和諧關系,塞尚則成功地克服了這一困難。
塞尚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他的靜物畫、風景畫及人物畫表現出了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了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准確與否,著重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大的整體關系。塞尚的作品不是盲從地去復制現實,而是尋求諸種關系的和諧。答案補充 塞尚這種對體積感和空間感的強調,對色彩的巧妙安排和運用,對物體造型結構的處理並有意識地採取變形手法等等,這些追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方法,對後來現代流派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所以,塞尚晚年為許多熱衷於現代藝術的畫家們所推崇,並尊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
塞尚的代表作品有《靜物》《聖維克托尼爾山》等。
凡·高(1853~1890),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荷蘭人,家庭生活貧困,年輕時曾干過許多職業,如美術商人、教師、傳教士等。年近30歲時,他才開始繪畫藝術的生涯。答案補充 由於他有過豐富的生活體驗,同勞動人民有著深厚感情,所以在他的藝術中熱衷於表現他們平凡而艱苦的勞動生活。早期的油畫作品多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鄉村景色和人們的勞動生活,在色彩的表現上是以傳統的暗調子為主。1886年,凡·高來到巴黎,被印象派畫中那種奇妙熱烈的光色效果所吸引,並開始改變原有的畫法,以極大的狂熱投身於印象派繪畫色彩的表現和其他形式方面的實驗中去。從此凡·高的油畫開始明亮起來,多使用鮮艷和火辣辣的色彩,以及具有運動感的、連續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構成他繪畫的特色。他把所描繪的對象,當作表現自己熱烈激動的主觀感情的媒介、當作表現自己獨特藝術手法的媒介,以表達他的主觀感受和激情。他把印象派的藝術方法,尤其是在色彩和對事物的形體塑造上的方法,發展到更加獨立於傳統之外的地步。凡·高的藝術在他生前是不為世人所承認的,但是後來,人們慢慢的理解和認識了他的藝術創造。在他的作品中充滿著對善良、對美和對創作想像自由的渴望,他尤其被後來發展起來的「野獸派」和「表現派」的畫家們所接受,直至今天,凡·高仍然活在藝術世界中。答案補充 凡·高的代表作品有:早期創作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後期創作的作品《向日葵》《星夜》及《郵遞員》等。
高更(1848~1903),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他出生在巴黎,青年時當過船員、店員,後來他棄商從藝,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在繪畫的創作上。最初他是由印象派畫家畢沙羅引導走向印象派繪畫的道路。不久他便改變畫風,開始創造一種更偏重藝術家主觀幻想、更富於裝飾意味的風格。他厭倦繁華而充滿紛爭的都市生活,嚮往著純朴的自然和離群索居的生活方式。高更放棄富裕生活,離開巴黎,遠涉重洋,來到太平洋中部赤道以南的熱帶島嶼——塔希提島,開始探求他獨恃的藝術風格,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就是在這里完成的。在這里他找到了童年時代從母親那接受的,對土著民族很深的感情。高更用極大的熱情表現具有原始美的,未開發的熱帶大自然,表現遠離文明喧擾的,簡單純朴的土著人的生活。他採用近於古代埃及美術中庄嚴、平穩、安寧而富有圖案裝飾風格的藝術手法,並追求簡單、稚拙的粗線條結構形式。答案補充 在色彩上,他從形式美感的要求出發,注重色塊之間的布局和整體效果,以主觀創造來加以安排,使色彩之間的關系簡化,多使用較純的色彩,追求一種跳躍性的或對比的諧和,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裝飾感。高更主張藝術家不僅要表現客觀自然,而且還要探求思想中神秘的內心,表現主觀的東西,所以他同塞尚、凡·高一樣啟發了一批現代流派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