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山峰風景畫

山峰風景畫

發布時間: 2021-03-04 19:43:44

Ⅰ 讀句子,在比喻句後打「√」。1 兩岸的山峰、綠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風景畫。 ( &...

讀句子,在比喻句後打「√」。

1、兩岸的山峰、綠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風景畫。(√)

2、這天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了。()

3、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深藍的天幕上。(√)

4、那七顆星,連起來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

5、她長得像她的媽媽。()

分析: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

1、第一個句子是比喻句,本體為山峰和綠竹,喻詞為像,喻體為風景畫。

2、第二個句子不是比喻句,雖然有像這個詞,但是沒有本體和喻體。

3、第三個句子是比喻句,本體為星星,喻詞為像,喻體為珍珠。

4、第四個句子是比喻句,本體為北斗七星,喻詞為像,喻體為勺子。

5、第五個句子不是比喻句,雖然有像這個詞,但是這是一種生理特徵,不是比喻句。

(1)山峰風景畫擴展閱讀:

比喻句的作用:

1、比喻說理淺顯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像的東西具體地說出,借其他類似事物加以說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狀物能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飾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動,突出特點,渲染氛圍,側面烘托。

比喻句分類:

1、明喻:是常用as或like等詞將具有某種共同特徵的兩種不同事物連接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明喻的表達方法是:A像B。(會出現明顯的比喻詞)

2、暗喻:是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它們之間在形式上是相合的關系,說甲(本體)是(喻詞)乙(喻體)。喻詞常由:是、就是、成了、成為、變成等表判斷的詞語來充當喻詞。

3、借喻:是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沒有比喻詞。

露似珍珠月似弓。(明喻)

陽光下盛開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暗喻)

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下黃色的淚珠里。(借喻)

參考資料:網路-比喻句

Ⅱ 山水畫和油畫中的風景畫有什麼不同點

【山水畫定義】

簡稱「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隋唐時始獨立,五代、北宋時趨於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編輯本段]【演義歷史的長河——中國山水】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遊山玩水的大陸文化意識,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錯覺意識,一直成為山水畫演繹的中軸主線。從山水畫中,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再沒有那一個畫科能向山水畫那樣給國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說與他人談經辯道,山水畫便是民族的底蘊、古典的底氣、的圖像、人的性情。

中國山水畫較之西方風景畫,起碼早了1000年。它所呈相的圖義,實際上是一部中國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覺醒便以圖案方式紀錄下來。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線刻表達著觀念性文化的內涵,定居的農耕文明起源,不僅讓人認知了工具美,亦讓人於器之上認知了形上美。藝術不但是一種征服自然的想像,還是一種征服自然想像的象徵。先古與自然一開始便用藝術的方式對活,邏輯的發現與藝術的鑒賞推演著人們的雙眼,讓一個天人合一的中國圖式由混頓而至清晰。

自抑韶文化起,人與自然的關系便具有了象徵性。在幾何裝飾的手法中,對稱、運動等構成概念己明顯地運用於時空的表現之中。特別讓人感動的是《稷神祟拜圖》。在以農立國的背景上,祭祀稷神一直成風。而這幅圖中的禾、田、人的關系傳達了先祖對生命意義的一種素樸理解。在沉澱了人與動物、植物的自然關系認知的基礎上,社會意識又成為最為關鍵的文明起源。滄源文化的《村落圖》,用岩畫形式記述了人類對農耕定居的「家」的理解。這幅畫最有視覺趣味的是以村落為中心的道路關聯,以及押俘、趕畜、祭天、跳神等場面圍繞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這幅畫中得到有力的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就這樣拌隨著藝術的看,不斷地深化與發展。

到了秦漢時期,描繪勞動生活的場面,由鄉土而至皇權,殿堂宮室的壁畫成為時代的主流。這種以宮室喻家室的認信取向,使中國美術擺脫了原始形態。統治階級士大夫文化開始佔主導地位。士者文化實現了與鄉土文化的分離。對於山水畫而言,這一分離是深刻的。若認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圖》,就會被其視錯覺創意震撼。這是兩種視覺沖突的藝術:在滿足正面的平視前題下,建築物的平移重迭與傾斜重迭構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兩種不同透視法則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畫面具有了超現實的立體感。有趣的是,先賢的藝術家一開始便使用了縱橫平移重迭、視線具有深度卻不消失的重迭透視法則,而且在復合視域中能將正面與傾斜兩種透視法則藝術的沖突起來。應該說這一法則較之當今的西方立體派早了近兩千年。正如本書一再所講的,祖先的聰慧絕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白,只要認真地憑藉科學的雙眼走入先賢的思想,一定會發現經學方式能告知的更多更多。

這種用視覺形式沖突所構成的藝術感動,在石刻畫的《春雨圖》、畫像磚的《宅門圖》、《收獲戈射圖》等等古遠經典中可以得到更為豐富的體驗。一個十分明顯的指向是,隨著人與自然、社會的認識關系的深入,人們看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由觀念為象、裝飾為用、幾何為圖的原始圖式,演化為意志為象、生活為用、境界為圖的古典圖式。這一看的歷程,認信的積淀,山水畫構成要素的萌芽集合,都為山水畫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從個體生命的角度體驗天地宇宙的永恆,體味人在此中的自由,是魏晉山水詩的開啟。謝靈運的意義就是在文的自覺時注重形的依託,從哲學的本體論出發,追求玄遠的神超理得。真正代表中國山水情懷的是陶潛。陶詩是超越玄言的哲學深刻,它沒有放棄玄言詩的宇宙本體和生命本體的體悟,並通過某種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體現這種體悟的本質和意義,把它們變成一種可觸知的東西。一個有藝術的創意,就是將親身體驗到的無形結構找到形狀。山水草木在陶詩中是真意深情,是體現中國精神的哲學,是超然事外,是平淡中和。

顧凱之《洛神賦圖》局部現今,用「確立」二字來正名山水畫的眾說是顧凱之的《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在這類摹本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峰、石、雲、水、樹的復雜表現。這位「發前人所未發,開後人之師承」的藝術家,第一次將山水搬上了中國美術的表現舞台,他的《畫雲台山記》可算山水畫論的開山之作。雖然文題中心是趙升捨命從師的故事,但其環境刻劃部分卻成為中國山水畫的後來觀照。

這一模板作用的確立,主要源於以下幾點:

a.山有受光面、背影,水有倒影,祥雲可成為東與西的重要觀照,水天的「空青」可托出有太陽的天氣。

b.按照東西的順序排置遠近山峰,營造一個高峻險絕的境地。

c.中段布局主要講求取勢的「對峙」,具有相對意義。

d.東、西、中三段山要用「緊湊性」將長卷關聯起來。在山的三分之一以上部位,做清氣使之分為兩重。

顧氏的理論之所以重要,在於他提出了行雲流水的線性形狀,鳥瞰呼應的重迭形式,三段山、三分位的空間模式。

被稱為中國第一篇山水畫論的是宋宗炳的《山水畫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視法則:「豎畫三寸,當千刃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遠」。與宗氏同代的王微,亦是縱情丘壑的人物,他在《敘畫》中提出了「望秋雲,神飛場;臨春風,思浩盪」的怡情說,和「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盡寸眸之明」的尺幅千里說。可以講,至魏晉以降,中國山水畫的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核心認信已確立了邏輯起點,而空間視覺原則也得以邏輯的深化。

[編輯本段]【第一度時空坐標——青綠山水】

展子虔《游春圖》

被宋徽宗題名為《展子虔游春圖》是青綠山水的開山之作。這幅畫呈顧氏筆脈,在六朝墨勾色暈的基礎上,創造了勾框填色的重彩青綠,開李氏父子青綠山水一派。這幅畫作的問世,標志著山水畫已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科。盡管學術界對作者及年代多有爭議,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第一幅獨立山水畫作品的認知。

創造山水畫金碧輝煌時代的是大小李將軍。時任武衛大將軍的李思訓以《江山樓閣圖》標一變之法,其筆墨達到了「夜聞水聲」的通神境地。其子李昭道「變父之勢,妙又過之」。二李的青綠山水可以說造百代影響,畫史界有人稱之為北宗之祖,歷代均有追隨,郭熙、范寬、劉松年、李唐、馬遠、夏珪、王晉卿、王希孟、趙伯駒、冷謙、仇英等都從中汲取著影響。

山水畫的緣起,使中國畫發生了重大變化,形成了以山水為主,山水、人物、花鳥交替發展的格局。山水畫雖起步較晚,但較之人物、花鳥卻一直成為中國美學的主脈。這是一個特別值得研究的現象。為什麼呢?在此給出一些基本認知:

—、確立了知山樂水的圓覺之境:山水畫的緣起,是中國畫天人合一意境的歷史集成,是知山樂水大田園觀民居意識的集中體現。可以說,青綠山水的標樹確立了中國審美的一個重要基調:閑情逸致式的陶冶(至元時這一認知成為立信的基準)。人們在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蕭條空寂與靜穆平和。聖者說的「道、理、性」均在山水面前頓捂圓覺,以終成情性。這種以山為樂、以水為知,以空為悟、以遠為覺的精神確立,這種天人合一的憂樂圓融意識,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自然理想,是士者文化的一種精神,是素樸生命哲學的藝術體現。中國哲學在中國山水中找到了更為豐富和具體的內涵。

二、確立了愈小而大的意蘊之理:中國古典最為重要的一個美學命題是愈小而大。在古典分析時指出的超以象外,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韻外之致的美學品地,就是對愈小而大這一命題的藝術理解。實際上,這是中國人用特殊的視錯覺審視圖像的藝術。一再說的中國畫咫尺千里法則,就是對這一命題的藝術揭示,它除了告知哲學以外,還告知一個極為獨特的透視原理,它讓人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整體情境中知覺物合一、象於無形的一種特殊的大象與大音,若說中國畫的感動,最大的致因莫過於此。

三、確立了學科表現的語法規則:任何一個畫種,要想獨立於藝術之林,必須在語法結構上滿足復雜性與豐富性的要求。即本書多次強調的,必須藉助復雜的視錯覺結構實現自然物象的簡化。青綠山水的歷史意義在於:一方面它讓繪畫從宮室壁畫的人事為用、宗教理說中解脫出來,讓山水不再成為人事宗法的環境與陪襯,成為主要的精神寄託。另方面它在表現語言上第一次為山水畫定立了法度規則,系統地在構圖、設色、樹法、石法、水法、筆法、論說上進行了建樹。應該說系統的有學術的山水畫認知從這一時段起才真正進入了廣延與深刻。

特別提及吳道子的疏體山水。一個著名的故事:千里江陵,吳道子一日而就;李思訓數月始成。說明疏密二體的山水畫在方法論上是截然不同的。疏體估計是邊際線的藝術(可能尚未觸摸到輪廊線)。由於這類畫作只緣於傳說,未見真跡,對於主張認真看而不是聽的來說,實在無法想像,只能把猜測留給想像力豐富的人,所能做的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當的雙眼移至中唐,兩類變化引起了山水畫新的認知:一是山水詩的美學成熟。王維、杜甫、白居易、元稹等詩性美學家,從不同角度深化了人們對詩意美(特別是詩境)的認知,以詩入畫成為一個重要的美學範式。一是禪宗美學的發展。道由心梧己成為士大夫重要的思想綱骨,在一個圓覺過程中,由「禪、心、參」的圓融而覺悟,以禪入畫亦成為一個重要的立境模式。詩境與禪境一經交匯,中國山水畫的大象、大音之境便油然而生。應該說,獨設道場的中國山水畫,基此才成為一個系統的思想構架。儒、釋、道的美知火花,在中國山水畫的意境中得以閃現升騰。中國山水畫的邏輯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得以演義新的革命。

Ⅲ 最好看的山水風景圖片都有哪些

1、五指山

五指山是海南島第一高山,位於海南島中部,因峰巒起伏形似五隻手指而得名。「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五指山遍布熱帶原始森林,層層疊疊,逶迤不盡,蘊藏著無數百年不朽良樹的綠色寶庫。

豪華別墅、會議中心、高星級賓館、度假村、海底觀光世界、海上運動中心、高爾夫球場、遊艇俱樂部,海天盛筵,明星雲集,非誠勿擾,這里是富人權貴名流的隱居地,是白領中產階級的窮游地。


Ⅳ 四年級山水風景畫帶詩

【天下甲】

表示居首位或超過其他。甲天下,天下第一。

【灕江】

河流名,又叫桂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長約50公里,流經桂林市。

【波瀾壯闊】

波瀾,波濤。壯闊,雄偉而寬闊。本課指大海波濤滾滾,景色非常壯觀。也比喻聲勢雄壯或規模宏大。

【翡翠】

礦物,一般為綠色,有的也呈藍綠色,或白色中帶綠色斑紋,有玻璃光澤,可做裝飾品。

【無瑕】

瑕,指玉石上的斑點。無瑕,就是沒有斑點,玉石非常純凈。課文藉此形容灕江的水純凈、清澈。

【連綿不斷】

連接不斷,一直延續下去。多指山脈、河流、雨雪等接連不斷。

【危峰兀立】

危,指高。兀,指高高地突起。危峰兀立,指高高的山峰筆直地聳立著。

【怪石嶙峋】

嶙峋,形容山石高聳重疊。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山石很多。

【盪漾】

水波一起一伏地動。

【觀賞】

觀看、欣賞。

【屏障】

像屏風那樣起遮擋作用的東西。(多指山峰、島嶼等。)

【竹筏】

用竹子紮成當船用的排。

【畫卷】

成卷的,可以展開來供觀賞的圖畫。

【泰山】

東岳。在山東省中部,主峰在泰安縣城北,雄偉壯麗。

【香山】

北京西郊的一處景點,風景綺麗,尤以秋天紅葉迷人而聞名。

【水平如鏡】

形容無風時,水面平靜得像一面鏡子那樣。

【拔地而起】

拔,用力往上拉。拔地而起,用以形容山峰或大型建築物雄偉挺拔得彷彿是從地下拔起來似的。

【雲霧迷濛】

雲霧繚繞,使人看不清山巒的真實面貌。

【峰巒雄偉】

高而尖的山一座連著一座,雄壯偉大,很有氣勢。

Ⅳ 山水畫佛教四大名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中國佛教聖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分別供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四大名山隨著佛教的傳入,自漢代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清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到國家的保護,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普陀山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跡的小島,在我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約12.5平方公里。

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論在哪一個景區、景點,都使人感到海闊天空。雖有海風怒號,濁浪排空,卻並不使人有驚濤駭浪之感,只覺得這些異景奇觀使人振奮。普陀山作為佛教勝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4000餘人。來此旅遊的人,在島上的小徑間漫步,經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麗的自然風景和濃郁的佛教氣氛,使它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而這種色彩,也正是它對遊人有較強吸引力的所在。

普陀山既以海天壯闊取勝,又以山深邃見長。登山攬勝,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島浮在海面上,點點白帆行駛其間,景色極為動人。前人對普陀山作了這樣高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把普陀與人間天堂西湖相比,應該說,這個評語是客觀的。

普陀山的風景名勝、游覽點很多,主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這是現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濟禪寺始建於宋,為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建築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禪寺始建於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慧濟禪寺建於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盤陀石、二龜聽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餘處。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沙灘。島的四周有許多沙灘,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千步沙是一個弧形沙灘,長約3里,沙細坡緩,沙面寬坦柔軟,是一個優良的海水浴場。夏天去游覽,可帶上游泳衣在這里暢游。

樹木。島上樹木蔥郁,林幽壑美,有樟樹、羅漢松、銀杏、合歡等樹,大樟樹尚有1000餘株。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樹圍達6米,蔭覆數畝。還有一株「鵝耳櫪」,是我國少見的珍貴樹種,列位國家二等保護植物。普陀山留傳著許多有關佛教的民間故事。

●九華山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里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里。方圓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為黃山支脈,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錯落其間。

九華山古剎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九華山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旅遊避暑的勝境。九華山現有寺廟80餘座,僧尼300餘人,已逐漸成為具有佛教特色的風景旅遊區。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唐代大詩人李白三次游歷九華山。見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寫下了「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江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詩句,後人便削其舊號,易九子山為九華山。

「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王安石《答平甫舟中望九華》)。九華山不僅以佛教人文景觀著稱,而且山水雄奇、靈秀,勝跡眾多。在全山120平方公里范圍內,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湧泉飛瀑,溪水潺潺。鳥語伴鍾鼓,雲霧現奇松。自然風光十分迷人。

朝鮮半島新羅國高僧金喬覺,渡海來九華修行,傳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普度眾生,功德無量,「遠近焚香者,日以千計」。

九華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眾多。有龍溪、縹溪、舒溪、曹溪、濂溪、瀾溪、九子溪等,源於九華山各峰之間,逶迤秀麗,閃現於綠樹叢中。龍溪上有五龍瀑,飛瀉龍池,噴雪跳玉,極為壯觀。又自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處亂彈。舒溪三瀑相連,注入上、中、下雪潭,斷崖飛簾,如卷雪浪。

九華山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其次為七賢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餘座,雲海翻騰,各展雄姿,氣象萬干。險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鵬聽經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而感化成石。

險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鵬聽經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而感化成石。觀音峰上觀音石,酷似觀音菩薩凌風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魚石」,缽盂峰有「石佛」,中蓮花峰有「羅漢曬肛皮」,南蠟燭峰有「猴子拜觀音」等等,惟妙惟肖,越看越奇,耐人尋味。

又有幽深岩洞,堆雲洞、地藏洞相傳金地藏最初來九華時曾禪居洞內。還有老虎洞、獅子洞、華嚴洞、長生洞、飛龍洞、道僧洞等,均為古代僧人居室,清靜雅緻,極利禪修。

九華山山水風景最著者,舊志載有九華十景:天台曉日、化城晚鍾、東崖晏坐、天柱仙蹤、桃岩瀑布、蓮峰雲海、平崗積雪、舒潭印月、九子泉聲、五溪山色。此外,還有龍池飛瀑、閔園竹海、甘露靈秀、摩空梵宮、花台錦簇、獅子峰林、青溝探幽、魚龍洞府、鳳凰古松等名勝。

●峨嵋山

峨嵋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峨嵋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峨嵋山平疇突起,巍峨、秀麗、古老、神奇。它以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佛教文化、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地質地貌而著稱於世。被人們稱之為「仙山佛國」、「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博物館」等,素有「峨嵋天下秀」之美譽。唐代詩人李白詩曰:「蜀國多仙山,峨嵋邈難匹」;明代詩人周洪謨贊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當代文豪郭沫若題書峨嵋山為「天下名山」。古往今來,峨嵋山就是人們禮佛朝拜、游覽觀光、科學考察和休閑療養的勝地。峨嵋山千百年來香火旺盛、遊人不絕,永葆魅力。峨嵋山千百年來香火旺盛、遊人不絕,永葆魅力。其主要特色為:

絢麗的自然風光

峨嵋山高出五嶽、秀甲天下,山勢雄偉,景色秀麗,氣象萬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詩人譚鍾岳將峨嵋山佳景概為十景:「金頂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曉雨」、「白水秋風」、「雙橋清音」、「大坪霽雪」、「靈岩疊翠」、「羅峰晴雲」、「聖積晚種」。現在人們又不斷發現和創造了許多新景觀,如紅珠擁翠、虎溪聽泉、龍江棧道、龍門飛瀑、雷洞煙雲、接引飛虹、卧雲浮舟、冷杉幽林等,無不引人入勝。進入山中,重巒疊嶂,古木參天。峰迴路轉,雲斷橋連。澗深谷幽,天光一線。萬壑飛流,水聲潺潺。仙雀鳴唱,彩蝶翩翩;靈猴嬉戲,琴蛙奏彈,奇花鋪徑,別有洞天。春季萬物萌動,鬱郁蔥蔥;夏季百花爭艷,奼紫嫣紅;秋季紅葉滿山,五彩繽紛;冬季銀裝素裹,白雪皚皚。登臨金頂極目遠望,視野寬闊無比,景色十分壯麗。觀日出、雲海、佛光、晚霞,令你心曠神怡;西眺皚皚雪峰、貢嘎山、瓦屋山,山連天際;南望萬佛頂,雲濤滾滾,氣勢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鋪錦綉,大渡河、青衣江盡收眼底。置身峨嵋之巔,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慨。

悠久的佛教文化

峨嵋山為普賢菩薩道場,是我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

相傳佛教於公元1世紀即傳入峨嵋山。近2000年的佛教發展歷程,給峨嵋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造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嵋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甚深的佛教聖地。目前,全山共有僧尼約300人,寺廟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頂華藏寺、萬年寺……等。

寺廟中的佛教造像

有泥塑、木雕、玉刻、銅鐵鑄、瓷製、脫紗等,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如萬年寺的銅鑄「普賢騎象」,堪稱山中一絕,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阿彌陀佛銅像,三身佛銅像,報國寺內的脫紗七佛等,均為珍貴的佛教造像。還有貝葉經、華嚴銅塔、聖積晚鍾、金頂銅碑、普賢金印,均為珍貴的佛教文物。峨嵋山佛教音樂豐富多彩,獨樹一幟。峨嵋山武術作為中國武術三大流派之一享譽海內外。這些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甲天下的峨嵋山,終年常綠,素有「古老的植物王國」之美稱。由於特殊的地形,充沛的雨量,多樣的氣候和復雜的土壤結構,為各類生物物種的生長繁衍創造了絕好的生態環境,因此在方圓154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生長著高等植物3200多種,有人說峨嵋山植物種類的數量相當於整個歐洲植物種類的總和。在峨嵋山生長的植物中,有被稱之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桫欏,有著名的峨嵋冷杉、楨楠、洪椿;有品種繁多的蘭花、杜鵑花等,還有許多名貴的葯用植物和成片的竹林。這些植物為峨嵋山披上秀色,還給各類動物創造了一個天然的樂園。峨嵋山有230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有珍稀的大熊貓、黑鸛、小熊貓、短尾猴、白鷳雞、枯葉蝶、彈琴蛙、環毛大蚯蚓等。特別是見人不驚,與人同樂的峨嵋山猴群,已成為峨嵋山中獨具一格的「活景觀」而聞名中外。

神奇的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奠定了峨嵋山地質構造的輪廓,新構造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及其伴隨的青藏高原的強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壯麗的峨嵋山。峨嵋山的地層從前寒武紀以來,除缺失中、晚奧陶世、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沉積外,其餘各時代地層均有沉積。其中保留了典型的沉積相標志的大量的生物化石,為研究沉積相、復原古環境、進行全球生物地層學及生物地理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史資料,麥地坪剖面對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線的研究,碳酸鹽台地沉積相的研究,中、下三疊統龍門洞剖面對潮坪沉積相的研究,晚二疊世基性岩漿噴溢的峨嵋山玄武岩對大陸裂谷作用,上地幔深部過程,岩石圈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已成為中外學者進行地學科研的基礎。峨嵋山獨特的地質特性,為多種生物的滋生繁衍和雄、秀的地貌自然景觀的形成創造了先決條件。

●五台山

五台山,中國佛教第一聖地。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境內,方圓五百餘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

漢唐以來,五台山一直是中國的佛教中心,此後歷朝不衰,屢經修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餘座,規模之大可見一斑。目前,大部分寺院都已無存,僅剩下台內寺廟39座,台外寺廟8座。現在五台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區之一。寺院經過不斷修整,更加富麗堂皇,雄偉庄嚴,文化遺產極為豐富,舉世稱絕,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禪寺有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羅睺寺。

五台分別為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綉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葉斗峰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清涼山志》中記:「左鄰恆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長流一帶;北凌紫塞,遏萬里之煙塵;南護中原,為大國之屏蔽。山之形勢,難以盡言。五峰中立,千嶂環開。曲盡窈窕,鎖千道之長溪。疊翠回嵐,幕百重之峻嶺。巋巍敦厚,他山莫比。」又因山中盛夏氣候涼爽宜人,故別名「清涼山」。

五台山被國內外佛教公認為文殊菩薩的應化道場,成為舉世矚目的佛教聖地是從唐代開始的。唐太宗曾言「五台山者,文殊閟室,萬聖幽棲,境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山西通志卷)從此五台山便被公認為文殊聖域。長安2年(公元742年)登上皇位的武則天自稱她「神遊五頂」。因此,敕命重建五台山清涼寺,竣工後,命名僧感法師為主持。這是五台山佛教在全國佛教界取得舉足輕重地位的發端,隨著唐王朝的國威遠揚和唐朝文化的傳播,五台山的聲望也隨之顯赫於世。

顯通寺建在台懷鎮的靈鷲峰下,它是五台山歷史最悠久的佛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因寺側有一座花園,賜名花園寺。唐武則天時改稱華嚴寺,明太祖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清代又重修,形成今天的規模。寺宇面積8萬平方米,各種建築400餘間。中軸線上,有文殊殿、大雄殿、無量殿等7座大殿。中軸線後部高坎上有一銅殿,面闊三間,高不足五米,小巧精緻,鑄於明萬曆年間,殿內有銅鑄小佛像萬尊,中間台上有大銅佛。門前鍾樓上有一口重達萬斤的銅鍾,敲擊時聲音傳遍全山。

塔院寺原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時獨立為寺,寺內以舍利塔為主,舍利塔是一座藏式白塔,故又名大白塔。我國共有珍藏釋迦舍利子的鐵塔19座,五台山的一座慈壽塔就藏在大白塔內。此塔居於台懷諸寺之前,高大醒目,一向被看作是五台山的標志。

菩薩頂在顯通寺北側的靈鷲峰上,傳說文殊就住在菩薩頂,所以也叫真容院,又稱大文殊寺,它創建於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時,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蔣全曲而計到五台山傳揚黃教,這是黃教傳入五台山的開始。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山,大喇嘛住在菩薩頂,這里就成為黃廟之首。

殊像寺是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始建於唐,元重建,毀於火,明成化年間再建,其中佛龕的背麵塑三世像,即葯師、釋迦、彌陀三佛。三佛居於文殊背面的倒座上,不合一般寺院慣例,頗為特殊,兩側有五百羅漢。

羅睺寺在顯通寺東,是一座喇嘛廟,唐時初創。明弘治年重修。羅睺寺還有一種奇觀,後殿中心有一座活動蓮台,是一木製圓形佛壇,壇上周圍雕有波濤和十八羅漢渡江,當中荷蒂上有木製大型花瓣,內雕方形佛龕,四方佛分坐在佛龕中,蓮台設有中軸和輪盤,操縱機關時蓮台旋轉,蓮花一開一和,四方佛時隱時現,這叫做「花開見佛」。

五台山除五大禪處外,名寺還有金閣寺和碧山寺等。碧山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禪寺,佛經稱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十方。十方禪寺是可以使各方名僧來作主持的禪院,又叫十方剎。

五台山在隋唐時已經名聲遠播,宋以後,日本、印尼、尼泊爾等國的僧侶與五台山都有往來。從五台山源遠流長的興始發展中,我們不難看出它在四大佛山所佔據的特殊地位。它不僅生動翔實的記錄了中國佛教起落興衰的過程,同時還展現了佛教文化的燦爛和進步。作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的遊人。

Ⅵ 兩「岸的山峰綠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副水中風景畫。」這一句是比喻句嗎

「兩岸的山峰綠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副水中風景畫。」這一句是:

這一句是比喻句,美麗的景色比作一副水中風景畫。

Ⅶ 兩岸的山峰綠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副水中風景畫。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

兩岸的山峰綠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副水中風景畫。
這一句是比喻句,
把美麗的景色比作一副水中風景畫。

Ⅷ 兩岸的山峰,綠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風景畫。怎麼寫像這樣的仿句

雨後的彩虹、晴空映入眼簾,就像一幅天上的風景畫。
海市蜃樓、彩雲懸掛在天空,就像一座天上的城堡。

Ⅸ photoshop如何畫山

1、把photoshop調整到粗細為3左右

Ⅹ 西方名畫 畫的是山頂上一個人的背影,手上有一直手杖,周圍是一片在雲海中的山峰

《霧海上的漫遊者》,1818年,德國,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木板油畫,74.8x94.8m,漢堡藝術館藏



《霧海上的漫遊者》(The 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是一幅大名鼎鼎的油畫作品,代表德國浪漫主義繪畫的成就。對這幅畫的解讀五花八門。有的說,弗里德里希的這幅畫,強調的是知識人的孤獨感,可以看到在斷崖上拄著拐杖的一個人的背影,他正自信地注視著茫茫雲海環繞著的群山。有的說,這個形象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我們對未來及其風險的感受。如果我們和畫中人一樣,想穿透時間的迷霧,展望未來,就會發現眼前的景物狂亂不羈,混沌不明,如墜五里霧中,只能辨認出模糊的輪廓。還有的說,這是勝利的攀登者,他提著一根手杖,霧靄在他身周繚繞,他踏著嶙峋的岩石,不停向上、向上,終於越過重重雲靄,登上山巔, 俯視著下方無限壯觀、變幻萬千的雲海。而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則從這幅畫中看到弗里德里希如此迷戀大氣、雲、廢墟和墓地,認為這些浪漫主義元素是不健康的。

畫面上,男人背對我們,站在石頭頂端。他的位置如此之高,面前的風景都已消失在雲下。他到達的所在,與其他任何目的地絕不相同,這里群峰會聚,是一切之中心。長長的手杖杵在石中,他一條腿踏前,表現出社會上紳士的優雅。他毫無賣弄之姿態,但人們卻能從中看出英勇果決的味道,一種達成功業的感覺。一場狩獵之後的獵人會做出同樣姿勢,或是剛剛戰勝歌利亞的大衛,正像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那樣,也許巨人沾滿血的頭就在他腳下。這姿態屬於英雄,聖經中的王,屬於男人中的領袖。石頭的尖角讓他看到無限。他是船首人像,在一艘無形的船上。賞畫者受邀與他分享這一獨特時刻的完美,經過漫長而又危險的攀登之後收獲的完美。因為,即使沒有其他征服的事跡,這穿著大衣的男人至少攀爬了這座高山,達到如此高度,讓他一覽無上美景

畫中圖景充滿誘惑,但它卻建立在荒謬之上。什麼樣的男人,穿成這種樣子,還能爬這么高?不可否認,畫家加入了一些不協調的元素:幾縷亂發飄在風中。但這說明不了什麼,只是表明某種浪漫的能量,某個冷眼旁觀傳統習俗的人表現出的受到克制的熱情:他的頭發可能在風中飄,但他堅強有力的手掌控著大局,秩序佔了上風。雲隱藏大地,遮蔽高險的懸崖,把一切簡化。景色中一切細節都已消失,世界遙遠難及:他從遠處觀察。他看到了,或者在想像它,彷彿一個和諧的空間因為某些不幸的事故、某些歷史中的失敗和問題,碎為幾片。石頭從這里那裡冒出來,提醒我們:下面,戰火彌漫,障礙叢生,直面自由和層出不窮的理想。

弗里德里希的漫遊者似乎在思考:是什麼把自己和完整的自我實現分開?但是他為自己選擇了一種不同的人生觀,一種令人驕傲的孤獨,將自己置身於平庸的日常生活之上。在這里,在擁有成就的高度上,他享受不可思議的自由,這都出自於單純的景色,它們沐浴在雲中。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