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灞橋柳景色

灞橋柳景色

發布時間: 2021-03-05 11:43:26

㈠ 長安八大景有哪些

第一景為華岳仙掌。西嶽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區南,秦、晉、豫黃河金三角交會處,最醒目的奇觀要算東峰一側斷崖上的「仙掌」了。它像一隻手掌,五指分明,惟妙惟肖,若逢雨後,山腰雲霧飄動,如臨仙境。相傳很久以前,華山與中條山相連,黃河水流到這里被山攔擋,河水經常泛濫。當時有一河神叫巨靈,他足踏中條山,手推華山,咆哮一聲,劈開兩山,滔滔黃河水才付之東流,從此在華山留下了手掌痕跡。
第二景為驪山晚照。驪山位於陝西西安市臨潼區城南,西距西安市25公里,是秦嶺東端的一個支脈,是關中最古老的一座名山。據說,在商朝時,這里曾是驪戎國的所在地,所以叫驪山。也有人認為,「驪」在古漢語里是黑色駿馬的意思。古時山上松柏滿坡,林濤滾滾,從遠處看去,鬱郁蔥蔥,就像一匹奔騰的驪馬立於渭河平原,美如錦綉,所以人們叫它驪山。
每當夕陽西下,雲霞滿天,山色絢麗,落日的余輝給驪山遠近的山巒塗上一片金色,景色十分艷麗。蒼山秀嶺塗上萬道紅霞,景色妖媚動人,酷似一匹「火焰駒」,因此,這一美景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驪山晚照」。
第三景為灞柳風雪。灞橋,又稱霸橋,位於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了橋,故稱灞橋。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像冬日雪花飛揚。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與送別相關聯。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或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尤其是每到暮春垂柳揚花吐絮之際,只見紛紛揚揚的柳絮,宛如雪花,漫天飛舞,別有趣致,「灞橋風雪」從此被喻為 「關中八景」之一。
第四景為曲江流飲。曲江池位於西安市南郊,距城約5公里。它曾經是我國漢唐時期一處極為富麗優美的園林,春來之時垂柳絲絲,遊人如織,佳人采蓮逐嬉,呈現一片「曲江水滿花千樹」的盎然生氣。每年皇帝在曲江賜宴新科狀元進士,他們在這里乘興遊玩,放杯於曲江池內,杯隨水勢,輕漂漫漫,流至誰前,誰就執杯暢飲,「曲江流飲」由此得名。
現在的曲江已經是西安市的一個亮點,很多和唐代有關的公園、街道都在建設之中,想必大家都知道,電影《大唐芙蓉園》即將上映,大唐英蓉園也已經開園並迎接遊人,陝西領導人在這里先後宴請了連戰和宋楚瑜;大唐不夜城、唐長安遺址公園等也在積極建設中,再過五年,這里將是一片大唐勝景!到那時,大家一定要再次親臨西安,親自感受一下大唐時的景色!
第五景為雁塔晨鍾。大家知道,西安有兩個非常有名的「雁塔」,就是大、小雁塔。該景特指城南薦福寺小雁塔內的一口大鍾,過去,每天清晨都要按節律敲擊大鐵鍾,向人們報曉。清脆而洪亮的鍾聲,遠震古城內外。因此「雁塔晨鍾」被譽為 「關中八景」之一。
第六景為草堂煙霧。草堂寺在西安市長安區西南戶縣終南山下圭峰山北麓,是佛教「三論宗」起源地。西域高僧鳩摩羅什生前在此譯經講佛,死後葬於此處。塔北竹林內有一井,井中常有煙霧升騰而出,與周圍山岡水氣及草堂寺上空綴繞的香煙混為一體,形成草堂煙霧,為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另一種說法是,寺內北側有一口古井,當年井中有一塊石頭,每當看見一蛇卧石上,輒有白霧沖天而上綴繞於帝都長安,因而被稱「煙霧井」,形成 「草堂煙霧」的美景。
第七景為咸陽古渡。指的是咸陽的渭河渡口。在古時東送友人多在灞橋折柳相送,而西去故人則多在咸陽橋揮淚惜別。咸陽古渡為秦第一大渡口,周圍風景秀麗,天空北雁鳳鳴,水上白鷺出沒,別有一番景緻。
第八景為太白積雪。太白山位於眉縣、太白、周至三縣交界處。「太白積雪」指的就是這里的風光。關於「太白積雪」的景點,歷來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太白山由於海拔較高,所以山頂空氣稀薄,氣候寒冷,終年積雪不化,即便是三伏盛夏,山上也依然是皚皚白雪的冰凌世界。人們遠在百里之外,遙望太白山,只見山下蒼翠,山頂雪白,故有「太白積雪六月天」之說。另一種說法是,太白積雪並非真雪,因為太白山頂部多由淺色的片麻岩組成,加之氣候高寒,日照強烈,風吹雨淋,使整塊岩石不斷地風化破碎,不停地沿著山坡滑落。日久天長,就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地方,形成了一片白色的石海,而在海拔3200米以下處,仍是一片森林的海洋。這樣,就形成了山腰下青綠、山頂上雪白的奇異景觀

㈡ 灞橋折柳是什麼意思

灞橋折柳,就是送別、惜別之意,古人以折柳贈別來表達與親版朋好友的留戀不舍之權情‍。
據史料記載,灞河上建橋始於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於河上建橋,故稱「灞橋」,史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石柱墩橋。據《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為古人從「柳」與「留」的諧音中,發掘了柳的留別、留情、挽留的意象,且柳絮之「絮」與情緒之「緒」諧音,柳絲之「絲」與相思之「思」諧音,於是古人將依依惜別的情懷寄託於嬌柔細柳,以折柳贈別來表達與親朋好友的留戀不舍之意。 此外,「折柳贈別」也蘊含著「春意常在」的美好祝願。

㈢ 灞橋濕地公園的景色作文三百字

八月的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和表姐騎著自行車去灞橋濕地公園玩。
灞橋濕地公園的柳樹可多了,那許許多多細細的枝條又綠又嫩。灞橋濕地公園來自於陝西省西安市,那裡還是個很著名的地方 。 我們 帶 著小狗白白和黃黃一起到濕地公園騎自行車,白白和黃黃在籃子里玩耍,一刻也停不下來,真可愛!
我們來到了荷花池邊,白白和黃黃就迫不及待地跑出來玩了。我和表姐也情不自禁地玩了起來。爸爸和媽媽在觀賞荷花,荷花散發出了一種淡淡的清香,讓人感到非常的舒服。
啊!這就是灞橋濕地公園。你喜歡么?要是有空的話,就可以去看一看那裡的風光美景了!

㈣ 「灞橋折柳」是什麼意思,只求意思!!!

灞橋折柳釋義:

到唐朝時,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好友東去,一般都要送到版灞橋後才分手,權並折下橋頭柳枝相贈。久而久之,「灞橋折柳贈別」便成了特有的習俗。

古代灞橋,一直居於關中交通要沖,它連接著西安東邊的各主要交通干線。《雍錄》上指出:「此地最為長安沖要,凡自西東兩方而入出嶢、潼兩關者,路必由之。」

唐朝的王昌齡在其《灞橋賦》中也說:「惟於灞,惟灞於源,當秦地之沖口,束東衢之走轅,拖偃蹇以橫曳,若長虹之未翻」。



(4)灞橋柳景色擴展閱讀:

《本草綱目》載:「一名小楊,一名楊柳。」王象著《群芳譜》解釋為:「易生之木也,性柔脆,北土最多,枝條長軟,葉青而狹長。其長條數尺或丈余,裊裊下垂者名垂柳木,木理最細膩。」柳作為文學作品中的離別意向最早大概始於《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在這里詩人賦予了柳的離別意象,開後世意象之先河,此離別意象盛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經唐宋的沉澱和凝固,成為這一時期文壇和現實生活中的一大奇葩。

「楊柳多短枝,短枝多離別。贈遠屢攀折,柔條安得垂,青春有定節,離別無定時。但恐別人促,不願來遲遲。莫言短枝條,中有長相思,朱顏與綠柳,並在離別期。」

㈤ 陝西的八大景有哪些

陝西的八大復景分別是制華岳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鍾、咸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

關中八景,所在地長安,又名長安八景,是八處關中地區著名的文物風景勝地。西安碑林中有一塊碑石,用詩和畫的形式描述了關中地區的錦綉河山。這塊碑石刻於清康熙十九年 (公元1680年),作者朱集義,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碑面書、畫、詩為一體,分十六格,一景一畫。


(5)灞橋柳景色擴展閱讀:

關中八景之說形成於明、清。其命名,有些是文人學士賦傳記勝,有些則是民間傳說。

西安碑林中有一塊碑石,用詩和畫的形式描述了關中地區的錦綉河山。

碑面書、畫、詩為一體,分十六格,一景一畫,即「華岳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鍾、咸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

西嶽華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西安東120公里的華陰市南。北瀕黃河、南依秦嶺,奇峰突兀、巍峨壯麗,以「險、奇、峻、絕、幽」而名冠天下。

驪山位於陝西臨潼區城南地區,西距西安市25公里。是秦嶺東端的一個支脈,海拔800米,東西長約5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系秦嶺山脈一個支峰,最高峰仁宗廟海拔1256米。

㈥ 「灞橋折柳」何解

灞橋位於長安城東12公里處的灞河上面。古代長安人向東送行,往往以灞河為界,送人出長安城到灞河後就要在灞橋上分別了。
若是在古代長安,這個地方應該是一派柳色空朦,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似冬日雪花飛揚。到了隋唐,這里已是「柳色如煙絮如雪」的風景名勝之地了。於是「灞柳風雪」作為灞橋一道獨特的景緻成為「關中八景」之一。此後,以「風雪」作為比喻,成為詩人們詠柳的一種常用手法。
按照《西安府志》的記錄,當年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摩肩接踵,是長安十分壯觀的景象。當時,在灞橋旁還設有灞亭,供人話別。起身告別時,人們折柳相贈。 折柳與送別相聯系,最早出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柳與「留」諧音,折柳贈別,表達出對親人、朋友的戀戀不舍。美麗的景色令人留戀,而楊柳低垂也使灞橋成為最有詩意的送別的橋。
古人鍾情於柳,當然與柳自身的特點以及從柳本身所挖掘出的意義有關。「多情自古傷別離」,重情重義的中國人從「柳」與「留」的諧音中,發掘了柳的留別、留情、挽留的意象,且柳絮之「絮」與情緒之「緒」諧音,柳絲之「絲」與相思之「思」諧音。於是古人將依依惜別的情懷寄託於嬌柔細柳。贈柳、詠柳也就常常帶有希望離別之人能夠留下來的美好心願。「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回首望君柳絲下,揮手別君淚難休」。古人用柳枝的隨風飄搖表示別情的依依,真的是恰如其分。
於是古人在這里留下了許多感懷的詩句:李白《憶秦娥》中就有:「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的句子。後來人們又將灞橋叫作「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
「折柳贈別」逐漸為文人騷客所樂道。送客至橋頭折柳惜別,也就不只是灞橋獨有。唐代的雍陶送客來到四川沱江上的「情盡橋」邊,聯想起灞橋的折柳贈別,提筆將橋名改作了「折柳橋」。
如今,出西安城向東走的人還是要穿過灞河,灞河上也建起了多座現代的新灞橋,只是,過往的人們可曾想到這里當年的垂柳依依,想到灞橋的送別情。

㈦ 寫灞橋區風景的作文

八月的一天,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制和表姐騎著自行車去灞橋濕地公園玩。

灞橋濕地公園的柳樹可多了,那許許多多細細的枝條又綠又嫩。灞橋濕地公園來自於陝西省西安市,那裡還是個很著名的地方 。 我們 帶 著小狗白白和黃黃一起到濕地公園騎自行車,白白和黃黃在籃子里玩耍,一刻也停不下來,真可愛!

我們來到了荷花池邊,白白和黃黃就迫不及待地跑出來玩了。我和表姐也情不自禁地玩了起來。爸爸和媽媽在觀賞荷花,荷花散發出了一種淡淡的清香,讓人感到非常的舒服。

啊!這就是灞橋濕地公園。你喜歡么?要是有空的話,就可以去看一看那裡的風光美景了!

㈧ 灞柳風雪的簡介

有水有橋,柳樹自然也不能少。《西安府志》中雲:「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每當春意盎然、春風撲面之際,柳絮漫天飛揚,煙霧蒙蒙,成了長安灞橋一大景緻。唐時在灞橋設有驛站,當時叫做「滋水驛」,也被稱作「灞亭」。古時人們多在此處迎賓送客,依依話別。灞河、灞橋、灞柳、灞亭,古往今來,竟讓無數人為之「傾倒」,生離死別,離愁別緒,詩情才氣,到了這個地方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鳴鞭落日禁城東,渭水清煙灞上風。都旁柳陰回首望,春天樓閣五雲中。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倘借低枝便,莫遣清絲掃路塵。
每到暮春時節,灞橋之畔總是綠柳低垂,柳絮飛舞,宛如漫天雪飄,這就是「長安八景」之一的「灞柳風雪」。
史籍載,「灞柳風雪」之說,始於明清之際,當時流傳於民間的關中《八景》佚名詩中,就有「灞柳風雪撲滿面」的詩句。灞橋之柳,與古長安植柳的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長安周圍多水、多川,很適宜柳的成活與生長,加之周、秦、漢、唐宮中,御道多植柳樹,民間植柳也自然蔚成風氣。漢代時「灞柳」已聞名遐邇,《三輔黃圖》雲「都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可見一斑。
「灞柳」,也有它的盛衰史。隋、唐時「灞柳」仍處於繁榮時期。從李白詞《憶秦娥》「年年柳色,霸陵傷別」的詞句中,可以看出當時迎客送友的人們,「折柳」相贈已成風習。宋時,由於京城東遷,「灞柳」也隨之蕭條,宋代詞人柳永在《少年行》中寫道:「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翠楚宮腰。」元代時,忽必烈的三子忙哥被刺封為安西王到了西安,使「灞柳」又恢復了生機。《西安府志》所載,當時「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明清時,古灞橋雖已殘破,但灞柳風姿不減當年,清康熙十九年(1680)河東監使朱集義在其《關中八景(詩畫)中》,題「灞柳風雪」雲:「古橋石板半傾欹,柳色青青近掃眉,淺水平沙深客恨,輕盈飛絮欲題詩」。
「灞柳風雪」是灞橋風光的一部分,由於其景色宜人,年年吸引著四方的遊客。加之在此遠可眺山,近可戲水,歷來是古城長安春遊遠足的好去處。唐詩人韋應物《東郊》詩雲:「吏舍跼終年,出郊曠清曙,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建國後,80年代,灞柳風雪的景象,由於氣候的影響和人為的破壞,不如當年。市、區政府1999年已著手規劃、實施、恢復「灞柳風雪撲滿面」這一人文勝跡。

㈨ 灞橋風景的段落

秋;秋天;秋日;秋季;金秋;三秋<書>(時維九月,序屬三秋);九秋<書>(九秋風露);勁秋<書>(悲落葉於勁秋);雁天<書>;旻天<書>; 旻序<書>(請尊對旻序,高宴有餘歡);陰中<書>(秋為陰中,萬物以成);白藏<書>

初秋; 新秋; 早秋; 頭秋; 小秋<書>;孟秋; 上秋<書>;仲秋;暮秋;深秋;清秋;晚秋;殘秋;季秋;寒秋<書>;凜秋<書>

解釋:

殘秋:秋之末尾。

寒秋:深秋。

季秋:秋之末。

孟秋:秋季開始的第一個月。

秋令:秋天。也指秋天的氣候。

秋收:秋季的收成。秋收季節。

秋景:秋天的景色。同義的有:秋色(秋色宜人);秋光(大好秋光)。「秋景」也作「秋收」解:今年秋景很好。

秋風:入秋後吹的風。秋風蕭瑟天氣涼。

金風:秋風。還有:商風<書>(商風肅而寒生兮);商飄<書>(歲暮商飄飛);寒商<書>(寒商動秋閨);鯉魚風(九月鯉魚風)閶闔風<書>

秋風蕭蕭;秋風蕭瑟;秋風瑟瑟;金風送爽 春花秋月;秋月春風;秋月春花;秋月寒江;晴雲秋月;天高雲淡;紅衰翠減;霜天紅葉;楓林盡染;一葉知秋;霜葉知秋;秋陽杲杲;丹楓迎秋;秋風紅葉;天高氣清;秋高氣爽;秋高氣肅;秋高馬肥;金桂飄香;桂子飄香;稻穀飄香;無邊落木蕭蕭下;春華秋實

北雁南飛:雁是侯鳥,北方進人深秋時,雁便往溫暖的南方飛去。

寒蟬凄切:天冷蟬不再叫或低聲叫,發出的聲音凄涼悲切,象徵著深秋季節。例:「寒蟬凄切,冷雨初歇。」

金風送爽:金風,秋風。秋風送來涼爽,是仲秋以前的氣候。金,秋風吹拂過的樹葉都逐漸呈現出金黃色,繼而脫落、飄零。所以用「金」來形容秋風。也有的用陰陽五行來解釋季節演變,秋屬金,故稱秋風為金風。

秋風瑟瑟:瑟瑟,風吹物的聲音。秋鳳吹物發出瑟瑟的響聲,藉此表示秋天的景象。

秋高氣爽:秋天空氣清新,天也顯得很高很藍。這是秋天的特有景色。也常說成「天高氣爽」。例:「秋高氣爽,牛羊肥壯。」

天高雲淡:雲淡,指天空晴朗、少雲。天空晴朗,雲彩很少。這是秋天特有的景色。

梧桐葉落:古代傳說人秋第一天梧桐有落葉,叫一葉知秋。所以用「梧桐葉落」表示秋天來臨。

玉露生寒:晶瑩的露珠使人產生寒冷的感覺。也是秋天特有的景色。

相關詞語(Artsdome 匯編)

凋謝;凋;零;落;謝;凋零;凋落;凋謝;零落;飄零;枯;蔫;萎;乾巴;乾枯;枯黃;枯槁;枯乾;枯萎;枯朽;萎蔫

凋零:草木凋謝零落。「秋霜過後,草木凋零。」

飄零:花葉凋謝墜落。「黃葉驛零,已是深秋時節了。」也比喻遭到不豐,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

枯黃:乾枯焦黃。「過了中秋,樹葉逐漸枯黃。」

一葉知秋,秋高氣爽 秋日肅殺 春露秋霜
秋扇見捐 春華秋實 多事之秋
秋高氣爽、秋水伊人、秋風過耳、秋竹有節、千秋萬代、平分秋色、一葉知秋、葉 落知秋、春花秋實
秋風蕭瑟天氣涼(三國魏·曹丕)、秋來處處割斷腸(唐·柳宗元)、秋月春風等閑度(唐·白居易)、秋聲無不攪離心(唐·杜牧)、秋風有意染黃花(宋·渭老)、秋風秋雨愁煞人(清·陶澹人)、秋菊有佳色(晉·陶淵明)、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秋宵月色勝春宵(唐·戎昱)、秋收萬顆子(唐·李坤)、秋水明凈而如妝(宋·戴熙)、秋氣堪悲未必然(宋·楊萬里)等秋收冬藏 春蛙秋蟬 金風玉露 明察秋毫 秋毫無犯 秋毫之末 秋風掃落葉 秋荼密網 望秋先零 葉落知秋 一葉知秋

㈩ 描寫灞河的美句美文

《灞橋風雪圖》

年代: 宋 作者: 釋居簡

橋滑驢僵噤不嘶,詩窮弗死反窮詩。

華山出是吟疆土,更欲煩君寫倒騎。

《雪景四畫·灞橋騎驢》

年代: 宋 作者: 姚勉

飄飄風中雪,瀝瀝橋下水。

雪寒換清骨,水淺漱塵耳。

詩情散天壤,妙處乃在此。

得句欲似誰,岸梅是知己。

《灞橋待李將軍》

年代: 唐 作者: 長孫無忌

颯颯風葉下,遙遙煙景曛。

霸陵無醉尉,誰滯李將軍。

《請告東歸發灞橋卻寄諸僚友》

年代: 唐 作者: 劉禹錫

征徒出灞涘,回首傷如何。

故人雲雨散,滿目山川多。

行車無停軌,流景同迅波。

前歡漸成昔,感嘆益勞歌。

詩詞《沁園春灞橋》
沁園春

陸游

粉破梅梢,綠動萱叢,春意已深。

漸珠簾低卷,筇枝微步,冰開躍鯉,林暖鳴禽。

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濁酒一尊和淚斟。

憑欄久,嘆山川冉冉,歲月駸駸。

當時豈料如今。

漫一事無成霜鬢侵。

看故人強半,沙堤黃閣,魚懸帶玉,貂映蟬金。

許國雖堅,朝天無路,萬里凄涼誰寄音。

東風里,有灞橋煙柳,知我歸心。

關於灞橋飛雪的詩句
應該是「灞柳飛雪」吧。人們在 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象冬日雪花飛揚(來自網路),遂有此名。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鳴鞭落日禁城東,渭水清煙灞上風。都旁柳陰回首望,春天樓閣五雲中。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倘借低枝便,莫遣清絲掃路塵。

柳永《少年行》:「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翠楚宮腰。」

朱集義關中八景(詩畫)中》,題「灞柳風雪」雲:「古橋石板半傾欹,柳色青青近掃眉,淺水平沙深客恨,輕盈飛絮欲題詩」。

韋應物《東郊》:「吏舍跼終年,出郊曠清曙,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

李白 灞橋送別詩
灞陵行送別

作者:李白

原文: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歧,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黃鸝愁絕不忍聽。

灞橋折柳相送的詩
唐代,折柳送客之風最盛,當時長安東有灞水,兩岸多柳,灞水之上灞橋, 是長安東去洛陽等地的必經之路。唐人送客至此,都折柳而別。

裴說《柳》 「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 思量曲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

羅隱《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由這些詩中可見,當年長安灞橋折柳送別盛況可窺一斑。

杜甫 灞河詩句
折柳贈別始於漢朝,亦是我國流傳甚久的送別習俗。據《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在都城長安東門外有座灞橋,灞河兩岸柳樹成行,被世人稱之為灞橋柳,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送別離長安東行的親友故舊,多在灞橋停步告別。 這里的岸柳排排,柔絲盪盪,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諧音,折柳贈別,既表達依依不捨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鄉,宛如柳木隨遇而安、發展壯大。到了隋、唐時期,折柳贈別更為盛行,在文學作品中經常記述這種習俗。隋朝的《送別》詩這樣寫道:「楊柳青青著地重,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對折柳贈別之情作了淋漓盡致的描寫。灞橋不知送別了多少離別情,日久天長,灞橋被人們改稱為「情盡橋」、「斷腸橋」。

猶酣新豐酒,尚帶灞橋柳是誰的詩
是「猶酣新豐酒,尚帶灞陵雨」吧,出自韋應物《相和歌辭·相逢行》

《相和歌辭·相逢行》

唐 韋應物

二十登漢朝,英聲邁今古。適從東方來,又欲謁明主。

猶酣新豐酒,尚帶灞陵雨。邂逅兩相逢,別來問寒暑。

寧知白日晚,暫向花間語。忽聞長樂鍾,走馬東西去。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