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風景圖
『壹』 五嶽的風景資料圖片
五嶽為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他們是以中國的中原為中心,分別屬於東、南、西、北、中的五座大山。自古至今,其名望甚高,有「五嶽歸來不看山」之說。
五嶽的得名,據說最早可追溯到堯舜的時代,堯命羲和氏四子分管四岳。那時「四岳」是主管方岳的官吏職稱,天子巡狩時,各主管方岳的官吏在駐地選擇一座高山,放火發出信號,以召集諸侯。於是,最早的幾座發信號的山便成了岳官的首府。舜時,岳官的職稱開始與這些名山的山名統一起來。至今作為一種制度,則始於漢武帝之時,到了漢宣帝,才確定五嶽為:東岳——山東泰山,西嶽——陝西華山,中嶽——河南 山,南嶽——安徽天柱山,北嶽——河北大茂山。以後,隋代改南嶽為湖南衡山,明代改北嶽為山西恆山,最後始成今日之五嶽。
(一)東岳泰山——「五嶽獨尊」
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託自然保護區協會副主席盧卡斯到我國泰山進行考察。事後,他稱贊泰山是「自然與文化遺產融為一體的典範」。同年,該組織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將泰山等六處名勝列入《世界遺產清單》,作為全人類文化的重要遺產之一。
位於山東省泰安縣境的泰山,又稱「岱宗」、「岱」即大山,「岱」為長輩,意即:泰山是中國大山的長輩。泰山雄踞於山東省中部,海拔1545米。在五嶽的高度中,排行第三,卻被稱為「五嶽只首」、「五嶽獨尊」、「天下第一山」,在中國的名山中有著很高的地位。據說,隨著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佳話流傳,它的名望就越來越高了,逐漸成了「偉大」、「崇高」的象徵。歷代帝王把它視為「神」的化身。據史書記載:歷代有72位皇帝到泰山封禪,文人墨客也多以游泰山為快,並以詩詞歌賦、題字等來歌頌泰山。因此,在這里留下的文物古跡頗多。從山腳的岱廟到山頂的碧霞寺,沿途有無數的碑刻和古建築,可說是一座文物寶庫。山腳下的岱廟,規模宏大,是中國幾個主要的宮殿式建築群之一;碧霞寺是金屬構件與土木磚石融合在一起的特殊建築;名勝古跡不可勝數。泰山這勝在於登,等泰山,起於山腳的岱宗坊,從這里到南天門,共有7000餘石級。登上者自得其樂。
(二)西嶽華山——奇險第一
西嶽華山位於西安市東120公里處的華陰縣城南,海拔2200米,以奇險峻秀著稱,素稱「天下奇險第一山」,也是著名的道教聖地之一。其主峰落雁(南峰)、朝陽(東峰)、蓮花(南峰)頂天而立,玉女、五雲、雲台等峰互為映襯,峰層疊翠狀如花朵。《水經注》說它:「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華山。岩洞與樓台多依山而建。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凌空而架設的長空棧道,以及千尺 、白尺峽、 耳崖、上天梯、蒼龍嶺、老君犁溝等險道都異常險峻。「華山自古一條路」,僅南北一線,計程約10公里。建國以後,對山路曾多次整修,並加強鐵索等安全措施,以便於遊人觀賞奇景。
(三)衡山四絕——「南嶽獨秀」
衡山又稱南嶽,位於湖南省衡山縣,山勢雄偉,綿延數百公里。七十二峰中以祝融、天柱、芙蓉、紫蓋、石 五峰最有名。最高峰為祝融峰,海拔1290米。
「南嶽四絕」是祝融峰之高、方廣寺之深、藏經閣之秀和水簾洞之奇。衡山由於氣候條件優於其他四岳,處處是茂林修竹,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嶽獨秀」之譽。
衡山的煙雲可與黃山媲美。山上寺廟眾多,其中福嚴寺、南台寺、藏經閣、方廣寺等最為有名。山腳下的南嶽廟規模宏大,佔地面積大9.85萬平方米,有廟宇九進,是南方數一數二的大廟。
(四)中嶽嵩山——勝跡如雲
中嶽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峰縣境,因地處中原,古稱「中嶽」。其主峰峻極峰海拔1584米。 山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寺」之說。 山的古跡甚多,最雄偉和最著名的是位於嵩山南麓的中嶽廟,廟中保存了300多株古柏和10萬多平方米的古建築。在嵩山附近,有嵩岳寺塔、嵩陽書院、觀星台、少林寺、塔林等著名古跡。這里用有六處「中國之最」:1。中國最早的禪宗寺院——少林寺,2。中國現存最大的少林古塔群,3。中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嵩岳寺塔,4。中國現存的保存完整的天文台(告成觀星台),5。中國現存的最古的漢代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6。中國最古最大的漢封將軍柏。
(五)北嶽恆山——海拔最高
五嶽中以北嶽恆山最高,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四公里處,綿延150餘公里。主峰天峰領海拔2017米。高聳入雲,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
恆山的形勢險要,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北宋名將楊繼業曾置重兵於此,在懸岩峭壁築堡樓營壘,架吊橋棧請道,至今遺跡猶存。從恆山腳下的磁峽口進峽,峽越窄,崖越高。在往裡就是半壁之間的名勝——懸空寺。此寺建於北魏時期,上載威岩,下臨深谷,巧妙地鑲嵌在懸岩峭壁之上,就岩起屋,共有木構樓閣殿堂40餘間,為一組懸於半山的古代建築,堪稱奇景,蔚為壯觀。此外,恆山的大字灣石刻,在平整的石面上 著「恆宗」兩個大字,字高約7丈,寬約4丈,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石刻字,已歷500餘年,保存完好,堪稱奇跡東岳泰山:
泰山坐落在山東省中部,為中國五嶽之首,古稱「岱宗」,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高度居五嶽第三位,但它卻被歷代稱為「五嶽獨尊」,原因首先是泰山平地拔起,山勢雄偉,更重要的是泰山在中國的政治、文化歷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歷朝統治者祭天的場所,目前山上有古寺廟22處、古遺址97處、歷代碑碣819塊、摩崖石刻1018處。泰山山麓的岱廟為泰山第一名勝,天貺殿是岱廟主殿,殿內東、西、北三面牆壁畫有《泰山神出巡圖》。岱廟內陳列的沉香獅子、溫涼玉、黃藍釉瓷葫蘆瓶譽為泰山鎮山「三寶」。
西嶽華山:
華山位於陝西華陰縣城南。海拔2160米,以險峻著稱。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譽。華山五峰為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中峰玉女、北峰雲台。峰上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峽、擦耳崖、蒼龍嶺均為名聞天下的極險之道。華山腳下西嶽廟是歷代帝王祭祀的神廟,創建於西漢,至今仍保存著明、清以來的古建築群。因其形制與北京故宮相似,有「陝西故宮」之稱。
南嶽衡山:
衡山位於湖南中部衡山等縣境內,海拔1290米。南嶽古木參天,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郁香,以風景秀麗著稱。南嶽廟是衡山最大殿宇。祝願融峰之高、藏經樓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稱為衡山四絕。近年又開辟了麻姑仙境、穿岩詩林新景點。
北嶽恆山:
恆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東,海拔2017米。相傳4000年前舜帝巡狩四方,見此山勢雄偉,遂封北嶽。恆山分東西兩峰,雙峰對峙,渾水中流。山上怪石爭奇,古樹參天,蒼松翠柏之間散布著樓台殿宇,以幽靜著稱。恆山景觀之最為懸空寺,建於恆山金龍口西崖峭壁上。據恆山志記載,始建於北魏晚期(約公元6世紀),全寺有殿琮樓閣40間,在陡崖上鑿洞插懸梁為基,樓閣間以棧道相通,風景優美,別具一格。
中嶽嵩山: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境內,海拔1440米,以峻聞名。嵩頂有峻極峰,是嵩山最高峰。嵩山東端中嶽廟,是我國最早的道教廟宇。嵩岳寺塔始建於北魏,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嵩陽書院是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山西部北麓少林寺,是我國佛教禪宗發源地,也是我國少林拳的發源地。
『貳』 山西恆山景色怎麼樣
恆山,中國地名 。作為大山,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市區62公里。該山為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人稱北嶽,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岳、紫岳」,與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為中國地理標志,揚名海外。
1982年,恆山以山西恆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曾名常山、恆宗、元岳、紫岳。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恆山舊有十八景:磁峽煙雨、雲閣虹橋、雲路春曉、虎口懸松、果老仙跡、危峰夕照、斷崖啼鳥、幽窟飛石、龍泉甘苦、茅窟煙火、金雞報曉、玉羊游雲、紫峪雲花、石洞流雲、脂圖文錦、仙府醉月、奕台鳴琴、岳頂松風。[1] [2]
恆山區是黑龍江省雞西市下轄的一個區。面積587平方千米,人口18萬。郵政編碼158130。 恆山郡,我國古代地名,在傳統的舊地方誌中,大多依照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等書之說,河北中西部地區在秦代屬巨鹿郡,以巨鹿郡北境置恆山郡,I可以鑫澤網看看
『叄』 恆山有哪些景觀
1、千佛嶺景區
千佛嶺為恆山支脈,在天峰嶺正南偏西約25公里處。這里,一個個清秀多姿的孤峰排列有致,一叢叢吐翠滴玉的松柏遍布山谷,一片片奇花異草披滿峰頭崖畔,珍禽鳴唱林間枝頭,異獸出沒不定。既是北國風光,又融江南景色,真可謂一處得天獨厚的人間仙境。嶺上烏龜石、駱駝石等奇跡生動有趣。
2、恆山松
恆山松,風格別致,形狀奇特。其中,有四株形狀奇特的唐代古松,人稱這為「四大夫格」。這四株古松,根部懸於石外,緊抓岩石,傲然挺立,氣勢不凡,別具風格。
3、金龍峽
金龍峽,居於天峰嶺和翠屏峰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足三丈。這里是古往今來的絕塞天險,交通要沖。
4、琴棋台
會仙府西北有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岩石,台平如砥,台上殘棋一局,台岩上刻「琴棋台」三個大字。琴棋台除留有歷代文人題詩外,台畔峭壁上還刻有「悟道仙蹤」,「一局爛柯」,「斗北一柱」,「仙山顯岳」,「石壁凌雲」等題刻。
5、白龍王堂
白龍王堂是恆陰唯一的一片較為開闊的綠色平台,由於岳陰非常陡立,日照不易,生態環境良好,林木茂密,松柏蒼翠。南有玄岳,靜以面壁;北臨神川,樂以開懷;東臨幽谷,閑以采珍;西有清泉,悟以品茗。紅牆綠瓦,綠樹掩映,自古為隱仙高道的修道處。
(3)恆山風景圖擴展閱讀:
1、地質特點
恆山是經歷次造山運動和歷次地殼升降運動形成的一座斷層山,岩層為古老的寒武紀奧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億年。基岩面積裸露,風化破碎嚴重,峰巒均呈尖形,溝谷切割較深,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整個山脈由東北向西南延伸數百公里,被譽為「峙中華之坊表,鞏神京之翊衛」的寒疆第一山。恆山山脈始於太行山,橫跨塞外,東連燕山,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里(橫跨今山西寧武、朔州、代縣、應縣、繁峙、山陰、渾源、靈丘等縣),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
2、地形地貌
恆山,中華五嶽之北嶽。其山脈祖於陰山,發脈於管涔山,止於太行山,沿東北走向蜿蜒而來,奔騰起伏,橫亘塞上,東西綿延五百里,錦綉一百零八峰。恆山主峰天峰嶺位於渾源縣境內,海拔2016.1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被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
『肆』 恆山有多高
東岳泰山:
泰山坐落在山東省中部,為中國五嶽之首,古稱「岱宗」,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高度居五嶽第三位,但它卻被歷代稱為「五嶽獨尊」,原因首先是泰山平地拔起,山勢雄偉,更重要的是泰山在中國的政治、文化歷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歷朝統治者祭天的場所,目前山上有古寺廟22處、古遺址97處、歷代碑碣819塊、摩崖石刻1018處。泰山山麓的岱廟為泰山第一名勝,天貺殿是岱廟主殿,殿內東、西、北三面牆壁畫有《泰山神出巡圖》。岱廟內陳列的沉香獅子、溫涼玉、黃藍釉瓷葫蘆瓶譽為泰山鎮山「三寶」。
西嶽華山:
華山位於陝西華陰縣城南。海拔2160米,以險峻著稱。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譽。華山五峰為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中峰玉女、北峰雲台。峰上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峽、擦耳崖、蒼龍嶺均為名聞天下的極險之道。華山腳下西嶽廟是歷代帝王祭祀的神廟,創建於西漢,至今仍保存著明、清以來的古建築群。因其形制與北京故宮相似,有「陝西故宮」之稱。
南嶽衡山:
衡山位於湖南中部衡山等縣境內,海拔1290米。南嶽古木參天,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郁香,以風景秀麗著稱。南嶽廟是衡山最大殿宇。祝願融峰之高、藏經樓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稱為衡山四絕。近年又開辟了麻姑仙境、穿岩詩林新景點。
北嶽恆山:
恆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東,海拔2017米。相傳4000年前舜帝巡狩四方,見此山勢雄偉,遂封北嶽。恆山分東西兩峰,雙峰對峙,渾水中流。山上怪石爭奇,古樹參天,蒼松翠柏之間散布著樓台殿宇,以幽靜著稱。恆山景觀之最為懸空寺,建於恆山金龍口西崖峭壁上。據恆山志記載,始建於北魏晚期(約公元6世紀),全寺有殿琮樓閣40間,在陡崖上鑿洞插懸梁為基,樓閣間以棧道相通,風景優美,別具一格。
中嶽嵩山: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境內,海拔1440米,以峻聞名。嵩頂有峻極峰,是嵩山最高峰。嵩山東端中嶽廟,是我國最早的道教廟宇。嵩岳寺塔始建於北魏,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嵩陽書院是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山西部北麓少林寺,是我國佛教禪宗發源地,也是我國少林拳的發源地。
『伍』 北嶽恆山有啥名勝風景
恆山風景名勝區
--------------------------------------------------------------------------------
北嶽恆山,與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恆山山脈,祖於陰山,發脈於管涔山,是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恆山號稱108峰,東西綿延250公里,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亘塞上,巍峨聳立,氣勢雄偉。恆山主峰玄武峰,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整個恆山,氣勢磅礴,蔚為壯觀,有「天下第二山」之稱,在五嶽中,僅次於泰山。
恆山,又稱常山、大茂山,亦名太恆山、元岳、紫岳、恆宗。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據史書記載,早在4000年前,舜帝巡狩四方,北至恆山看到這里山勢險峻,奇峰壁立,遂封恆山為「北嶽」o到秦始皇時,朝封天下十二名山,恆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秦始皇曾到恆山觀光,漢武帝也來這里祭祀。北魏時,太武帝拓跋燾親自登臨恆山天峰頂。唐代帝王更著文對恆山加以稱頌。到宋代,宋帝頂禮遙祝。明、清兩代帝王,則派使臣赴恆山祭祀。歷代名人李白、賈島、元好問以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都游覽過恆山勝地,並留下了吟詠的詩句和墨跡。
恆山在西漢初就建有寺廟,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飛石窟內的主廟,始建北魏,唐、金、元三代重修。明、清時,建築林立,規模很大,祠宇樓台,聳峙巍峨,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可惜,多數已遭到破壞,現在所剩無幾。
恆山作為道教的活動的場所,由來已久。據傳,我國傳說中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隱居潛修的。我們這里介紹的恆山以及自古以來人們游歷的恆山,是指渾源縣城南附近的恆山主峰天峰嶺所在的地區。
大字灣
上下水庫大壩,穿過恆山隧洞,再行約2公里,然後順著山路往東南方向一拐,就到了「停旨嶺」。過去封建皇帝派遣的祭祀北嶽的使者,到這里必須下馬,與前來迎旨的恆山道人一同步行上山,到北嶽廟祭祀。「停旨嶺」因此而得名。
據史書記載,在停旨嶺北面地勢突起的高阜處,曾建有真武廟和望岳樓兩處建築,年代已無據可考,,真武廟向北偏東30度處,為早期祭祀北嶽之地。望岳樓,取登樓望岳之意。據說在望岳樓上憑欄而望,可見奇峰插天,危岩萬狀,飛泉噴玉,老松百態,紅牆襯綠,古廟藏蔭,北嶽恆山雄偉磅礴之勢盡收眼底。可惜望岳樓已在解放初期倒塌,真武廟也在十年動亂中被毀。這里現在儀留御碑一座,而且上半部已風化斷落,只剩下半截立於廢墟之上。
過真武廟,再順著彎彎曲曲的山徑西轉,一座刀劈斧削似的聳天峭岩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峭壁的中腰像經過鬼斧神工一般,岩石光平如鏡, 卜面刻著「恆宗」兩個大字。兩字總高20多米,字體雄渾,遒勁有力。遠遠看去,就像一塊巨大無比的字匾,懸掛在頂天立地的石壁之上,氣寧軒昂,引人人勝。峭岩旁邊的山灣因此而被人稱作「大字灣」。
在大字灣前面的石樑上,佇立著四株形態奇特的唐代古松,名曰「四大夫」。這四株古松,根部懸於石外,緊緊抓住岩石,傲然迎風而立,經千年而不衰。它們是什麼朝代被封為「大夫」的,已經不得而知,但那蒼勁挺拔的雄姿,確給大字灣的宏偉景緻增色不少。
從大字灣繼續北上,山勢益崇。懸石如飛,斷懸欲墜,溝壑深邃,山道陡立,恆山地險山雄之勢,在這里便展現出來。
遊人攀登這樣的山路,用不多久,便會氣喘吁吁,熱汗淋淋,當你正要坐下來喘息一下的時候,抬頭一望,前面的山徑更加崎嶇難行。只見山間小道刻石為階,一直通往雲霧迷漫的高處,簡直像一條通天的階梯,這就是「步雲路」。
從步雲拾級而上,步步登高。白紗一樣的輕雲薄霧就在身邊繚繞,猶如神山仙境,不禁使人如醉如痴,飄飄欲仙。
虎風口
登完步雲石階,峰迴路轉,右為高人雲天的陡壁,左為不見溝底的深壑,巨石上刻有「虎風口」三個大字。一到此處,只覺狂風驟起,聲如虎嘯,令人不寒而慄。
站在虎風口,一面讓颯颯涼風吹乾汗水浸濕的衣衫,一面極目遠望,觀賞山坡上的古松,也頗有趣味。一株株蒼勁的古松,有的倒掛於千尋絕壁之上;有的直立於丹崖石罅之中;有的像一把翠傘,停於鳥道之側;有的似一座角亭,樹於山泉之旁;有的如騰空飛越的蒼龍,出沒於雲山霧海之上;有的似形態出奇的仙橋,橫跨於溝澗之間。真是惟妙惟肖,千姿百態。
關於恆山之松,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據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恆山道人有個聚寶盆。一天,道人要去四海雲游,就將寶盆埋在山坡上的一棵松樹底下,並在樹幹上系了一條紅線作為記號。待到道人回來,發現滿山遍野都長滿了松樹,而且每棵樹的樹幹上都系著一條紅線,聚寶盆再也無法尋找。 過去恆山森林遍布,泉溪縱橫,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由於歷代戰爭的摧殘和人為的洗劫,恆山地區的自然生態失去平衡,森林資源受到極大的破壞。原來茂密蔥蘢的森林,只剩下稀疏的樹木;縱橫山間的淙淙溪流,大多也已乾涸;活躍在林間泉邊的動物種類也因此大大減少,虎、豹一類猛獸早已絕跡,其它許多種禽獸也極為罕見;就連那虎口驚心動魄的風嘯聲,也因樹木的減少,大大失去了當日的氣勢。
捨身崖
離開虎風口繼續向北攀援而上,便到了「果老嶺」。嶺上的彎彎小路,都是由一塊接一塊的青石天然接連而成,好似人工鋪設一般。在其中一塊很大的青石上,有許多自然形成的小石坑,極似人的足跡和毛驢的蹄印。
據傳說,就是那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八大仙之一的張果老,曾經倒騎著一頭小毛驢從恆山上天。當他走到這條嶺上時,因坡陡路滑,不能前進。張果老無計可施,只得仰天長嘆一聲,跳下來手牽著毛驢步行而過。這斑斑石坑,就是當年張果老拉著驢子爬坡時留下的痕跡。此處名為「果老嶺」,大概就是根據這一民間傳說而來的。
傳說既非真事,張果老當然也不會重采,但那青石鋪就的崎嶇山道確實不太好走。遊人到此,也不免滑上幾跤。
就在這果老嶺的東側,一座萬仞險峰面西而立,直插雲端。翹首而望,看那古松摩雲,危崖欲傾,確實雄偉壯觀。這就是恆山另一處勝景「捨身崖」,又叫「夕陽岩」、「姑嫂崖」。每當日落之時,此處「余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人畫中」,瑰麗的晚霞映著詭奇萬狀的險峰怪石,奇光異景,色彩繽紛,令人贊嘆不已。 關於這美麗如畫的「捨身崖」,還流傳著一個悲壯動人的故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渾源城裡有一個十分美麗的少女。一年夏天,她年邁的母親患病,姑娘便和嫂子一起上恆山為老人尋取草葯。誰知剛剛走進那幽深的松林,便撞見了一隻惡狼。那惡狼張開血盆大口,向她們撲了過來。正在這危急萬分之時,有一個年輕人從後面趕來,揮舞木棒,趕跑了惡狼。姑嫂二人非常感激,連連向青年道謝。言談之中,得知這青年是在恆山修廟的畫匠。少女見他容貌英俊,言談舉止又十分穩重干練,便產生愛慕之情。好心的嫂嫂看出了小姑的心思,便在一旁穿針引線,幫助小姑與畫匠定了終身。
不料好事多磨,禍從天降。渾源知府老爺的公子久聞少女美貌出眾,便要強行霸娶;而少女的母親也嫌貧愛富,貪圖知府家的錢財,又是打,又是罵,逼迫著女兒應允知府公子的婚事。少女無法忍受,便連夜逃出家門,上恆山去尋找畫匠。賢慧的嫂嫂怕小姑發生意外,也急急忙忙跟隨上山,暗中保護小姑。
姑娘跑遍恆山的山山嶺嶺,卻不見情人的身影。這時,知府公子又率領家丁追來。眼看著如狼似虎的家丁們步步逼近,少女把牙一咬,從這萬丈峰頂跳了下去。嫂嫂趕到崖頂,不見小姑蹤影,也從這里跳崖而亡。
姑嫂二人壯烈的行動感動了北嶽之神。北嶽神便施展神法,使少女化為百靈鳥,嫂子化為找姑鳥,日夜形影不離,飛繞此山,凄涼的叫聲不絕。據說「捨身崖」或「姑嫂崖」便由此而得名。飛石窟離開捨身崖,向北再走六七百米,轉而東南,跨過層層石階,便看到以寢宮、梳妝台為主的另一組建築群。
寢宮、梳妝台等,建築在一個巨大的天然崩石凹壑之中。東南西三面環壁,北面豁開若門,中間空地約刪平方米,如同一座寬敞的庭院。據史書記載,舜巡狩採到北嶽時,忽有一石飛墜帝前。據說,那塊巨石,就是從這里飛出的。這石窟便是巨石飛出後留下的印跡,因此命名為「飛石窟」。
寢宮,建在飛石窟內東側的石壁之下。殿堂重檐歇造,結構窈窕,原來為古北嶽廟。據《恆山志》記載,寢宮建於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後經多次毀建。現在留下的建築,是明洪武年間(1368年)復建的。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擴修時改古北嶽廟為寢宮。
寢宮南側耳殿內有一洞穴,名叫「還元洞」,其深莫測,傳說與遙遠的東海相通。一走近洞口,便覺冷風颼颼,寒氣逼人。
寢宮北面,上石磴數級,緊貼石壁建有殿台一間,內塑一夫人泥像。據說這就是恆山掌管土地的女神後土夫人之廟。
飛石窟內南側,佇立著一座單檐九脊二層的小亭。綠瓦紅柱,亭蓋如翼,名曰「梳妝台」o傳說每天清晨,美麗無比的後土夫人披著薄霧輕雲走進梳妝台,開始晨妝;傍晚,又用從「石脂圖」采來的硃色卵石研製的胭脂,在這里進行晚妝。遊人站在這間小亭里環視四周,只見晴雲浮谷,玉鎦漾泉,松柏遮天,花草封階,真有置身於瑤池仙境之感。
飛石窟內的三面石壁上,留著歷代遊人的許多款題刻石,內容大多是詠贊恆山壯美之景的。其中有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岩況秀,石壑爭流」八個大字,字體瀟灑奔放,遊人贊不絕口。
從寢宮向東而望,是紫芝峪。傳說那裡生有紫芝(靈芝的一種)。還有傳說中後土夫人采脂的石脂圖,產五色卵石。向西而望,是一條經山澗長年切割而成的深谷,谷底原有潺潺流水,現已乾涸。這里曾建有飛橋連通兩崖,渡橋而過可直達恆山山門。可惜飛橋不知在什麼時候早已坍塌,深澗已無法跨越。向南而望,緊貼著寢宮背後山牆的是「鷹翅岩」,形如雄鷹展翅,躍躍欲飛。
走下寢宮前面的石階,向左轉,沿著蜿蜒遠去的山間小徑前行不遠,就到了夕陽岩的背後。在山崖的斷壁中腰,鑿石依山,建有「得一庵」和「閻道祠」兩座小小的廟宇。閻道祠內,立有一座道人的泥塑,據說這就是在恆山修煉成仙的閻道真身煉丹的遺跡。另外,在山壁的高處,還有一個不知有多深的山洞,名白「紫芝洞」。洞口原架有一副木梯,供遊人攀登進洞。因時間太久,木梯早已朽壞,人們只能在下面望洞興嘆。這一組小小的建築群,上載峭峰,下臨絕地。從遠處相望,只見紅牆若染,綠瓦泛翠,廟宇玲瓏透剔,如鑲如嵌卻也別有一番情趣。
在離後土夫人廟不遠的山腰上,還有一個小山洞,無徑可通,名為「出雲洞」o每當陰雨即將來臨之時,便有縷縷白雲從洞中裊裊而出,為恆山奇景之一。所謂「石窟看雲行,崖半聽泉雷」,頗有些詩情畫意。
北嶽廟
從紫芝峪沿著古松蔭罩、花草指路的盤山小徑而行,走不多時,就看到了朝殿的山門。山門為單檐歇山屋宇式建築,朱門銅釘,綠瓦紅牆,氣勢壯觀。門內佇立著體態高大魁梧的恆山之神泥塑。
跨進山門,便是有名的「陡若天梯」的石階。石階踏跺共有Ⅱ03級,但卻傳言難以數清。每級石台高約60厘米,寬約25厘米。因腳踏面向前傾斜40度,所以使得階梯更加險陡。遊人爬至中腰,便覺膽寒,不敢直立。有人敘述到這里的險陡難行時寫道:「登如緣壁行,以手足踞地,匍匐始上。」
石階的兩邊,東西相對,壘石台為基,建有龍虎二殿,取青龍、白虎之意。可惜現已瀕於毀坍。
膽戰心驚地爬上「天梯」,便進了朝殿大院。
朝殿,也就是北嶽廟,建於明弘治年間(大約在1501—1502年),是恆山眾多廟宇中最為宏偉的一座。它位於恆山主峰天峰嶺南面的石壁之下,單檐歇山,進深五椽,前檐為單步檐廊,兩檐歇山繞迴廊,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具有獨特的風格。
朝殿當中楹額上懸掛著一塊風字形大匾,上題「貞元之殿」四字;前楹六根明柱,又掛著兩副長長的對聯,據考為清代人所題。中間的一副,上聯為:「恆岳萬古障中原惟我聖朝歸馬牧羊教化已隆三百載」;下聯是:「文昌六星聯北斗是真人才雕龍綉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兩旁一副,上聯為:「蘊昂畢之精霞蔚雲蒸光芒萬丈連北斗」;下聯是: 「作華夷之限龍蟠虎踞千秋保障鎮中原」。對聯的文意主要是贊揚北嶽恆山的宏偉氣魄的,但其中也有歌頌當時的封建統治者之意。
朝殿的前廊下,置放著清代御祭恆山文碑20餘通,這些碑文都是研究恆山歷史及文物的寶貴資料。據《恆山志》記載,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曾贈送恆山廟大藏經重584種,原來貯存在四隻大經櫥內,藏於寢宮。民國初年完全遺失,不知去向,實在可惜。
朝殿廊前,還有一座恆山真跡圖碑,即恆山全景圖碑,是——件有保存價值的文物。為防止風化,此碑現已用木櫥罩起。朝殿內殿堂正中神龕里,有一尊北嶽真君像,塑造工藝精湛,栩栩如生。
朝殿依山而建,極盡天巧。
出朝殿東耳門高阜處舊有三清殿,現已坍塌,只留一處遺址。從這里有小徑可直達天峰嶺。
出朝殿西耳門不幾步,便為「金雞報曉處」。這里有一巨大的青色岩石,以石敲擊,如同雄雞報曉之聲,實在令人驚奇。從這里再向上,山岩下建有元靈宮、會仙府和康熙皇帝御書「化垂悠久」碑樓。會仙府內塑有歷代著稱的仙道泥像,相貌不同,神態各異,頗有風趣。這組建築雖然規模不大,但卻背依崇峰,危岩環護,氣魄宏偉。
在這里的懸崖峭壁上,多摩岩鐫字,頌贊恆岳雄姿。西面石壁上有「天地大觀」四個大字,為金大定七年(1.167年)所刻;「靈峰聳秀」、「壁立萬仞」,為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萬曆二—卜三年(1595年)所刻。東面壁上有「昆侖首脈」、「天下名山」等大字石刻,也是明萬曆年間(1573一1620年)鐫刻的。這些石刻大字,大多字體雄渾,遒勁有力,實為少有之藝術珍品。
會仙府西北,有巨石進裂,上有方形基石一塊,面平如鏡。在此處既可獨坐撫琴,又可邀朋對弈,故名「琴棋台」。
朝殿的西南,依山勢建有龍王廟、靈宮府、關帝廟、文昌廟、瘡神廟、奶奶廟、純陽宮、碧霞觀、—卜王殿等許多廟宇。這些廟宇大都較小,只有龍王廟正殿為單檐九脊,甚為壯觀。古人以山嶽為興雲致雨之地,每當久旱不雨之時,便要到此向龍王祈雨。
朝殿以北大峰嶺的峭岩上,生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古松。特別是正對大殿山壁上的一株,枝蔓曲折,幾乎要垂到朝殿的中脊,其狀如一條飛騰的蒼龍。此樹雖經千年風雨,依然生機勃勃,枝繁葉茂。當地的老鄉稱之為「木龍」,也是恆山一景。
朝殿南面,從西向東,又建有馬神殿、紫微宮、官亭、白虎觀等殿堂。白虎觀內有個「潛龍泉」,又叫「玄武井」,為南北並列的兩口井。兩口井相隔僅數尺,而南邊的井水腥咸苦澀,北邊的井水卻甘甜如飴。古人雲:「山腰雙涌碧瑤水,甘苦平分別有天。」
天峰嶺
從朝殿出來,恆山主峰天峰嶺已在眼前。由此攀登峰頂,有東西兩條小徑。東路約有1公里,但巉chan岩參差,小路曲折,坎坷難行,從恆山後背上山者多走此路。西路約有2公里,但山路比較平緩。
步出朝殿山門,從東路上天峰嶺,漫山遍野灌木叢生,綠草如茵。沿著彎曲崎嶇的羊腸小道奮力攀登,用不多時,就可登上峰頂。
天峰嶺上沒有樹木,只有叢生的野花雜草。一上峰頂,,頓覺山風驟起,涼爽宜人。舉目四望,豁然開闊,大好河山盡收眼底。只見那萬峰由南而來,桑乾河東流而去,長城逶迤不斷,關山雄姿百態。此刻,山間白雲繚繞,薄霧縹緲,山川之色朦朦朧朧,似隱似現,更顯得壯麗神奇,使人不禁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可謂「靈山瞻禮罷,登覽意無窮!」
『陸』 恆山的風景名勝有哪些
北嶽恆山也叫「太恆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等,它西接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亘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被譽為「入天北柱」和「絕塞名山」。據說古時恆山有十八景,到了明、清時,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的盛況。
恆山主峰天峰嶺與翠屏峰,兩峰對望,斷崖綠帶,層次分明,美如畫卷。其著名景觀如果老嶺、姑嫂岩、飛石窟、還元洞、虎風口、大字灣等處,充滿了神奇色彩。懸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跡。
恆山以自然景色之美而著稱,蒼松翠柏、廟觀樓閣、奇花異草、怪石幽洞構成了著名的恆山十八景,猶如十八幅美麗畫卷:
磁峽煙雨、龍泉甘苦、雲閣虹橋、虎口懸松、果老仙跡、雲路春曉、斷崖啼鳥、危岩夕照、金雞報曉、茅窟煙火、弈台弄琴、玉羊游雲,脂圖文錦、岳頂松風、幽窟飛石、仙府醉月、紫峪雲花、石洞流雲。
磁峽煙雨,就是金龍峽,位於天峰嶺與翠屏峰之間,其間石壁萬仞,青天一線,在細雨蒙蒙時晴嵐縹緲,煙霧紛飛,妙趣橫生,澗底流水,奪口而瀉。
龍泉甘苦,就是苦甜井,位於白雲堂東側,有一玄武亭,亭內並列雙井,名玄武井,一井水如甘露,清涼爽口;一井水味苦澀,人不能飲,人稱苦甜井。
唐明皇親手賜匾「龍泉觀」,歷代遊客爭先品嘗龍泉聖水、恆山奇茶,求取吉利。
雲閣虹橋,就是古棧道,位於金龍峽最窄處,是南北交通要道。古人沿峽東崖絕壁間,鑿崖插木,飛架棧道,同時建有一座連接東西的高空飛橋,合稱雲閣虹橋,民間傳說是魯班妹妹一夜所建。峽壁一直殘留著修棧道時的行行方窟。
虎口懸松,就是虎風口與懸根松,在步雲路的石階風口上,人到此處,清風颼颼,松濤陣陣,猶如虎嘯龍吟,臨風屹立著一棵參天古松即懸根松,根莖盤露,緊抱岩石,遮日留蔭。相傳松根外懸是張果老拴在樹上的神驢受驚而拔起的。
張果老仙跡,就是果老嶺,位於懸根松北的登山途中,石徑上陷有行行小圓坑,形似驢蹄印,據說是張果老在恆山修仙時倒跨驢留下的蹄印。
雲路春曉,就是步雲路,從岳門灣至恆宗殿,稱十里步雲路。舊時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步步入雲。沿路有大字灣、四大夫松等景觀。
據說雲路春曉來源於一個神奇的傳說。傳說茅氏三兄弟在恆山茅氏窟修仙時,不慎失落了兩粒金丹,正好被一隻黃山雞和一隻山羊各吃了一粒。
茅氏三兄弟發覺這山雞和山羊得了仙體,就指派它們一在朝殿西側鍾樓當值,司晨報曉;一在朝殿東側紫芝谷內當值,看管靈芝草。
數十年後,茅氏三兄弟南下江南,讓金龍童子謹慎看守洞府。
金龍童子本性貪玩,開始還小心在意守著洞門。日子一久,覺得枯燥乏味,又因無人管漸漸地離開洞門到附近玩。回來後見洞中還是安然無恙,膽子也逐漸大起來,有時三五天外出不歸,最後發展到數十天也不回來一次。
一天,從山下上來一個妖道。他聽說恆山有一隻金雞和一隻山羊,一直想偷到手,他悄悄地來到茅氏三兄弟的山洞前後左右窺看了一陣,靜聽一會兒,即在洞口念起咒語,一會兒,從北嶽大殿的西側走出一隻金光閃閃的大公雞,緊接著又從東側出來一隻渾身雪白如玉的山羊。
妖道忙把金雞抓住,趕上山羊下山,這時,正好有一群羊在吃草,山羊一見羊群便鑽入群內,妖道忙尋找,一著急,沒抓袋口,連金雞也從手中飛跑了。
這時,山下居民見山上金光閃閃,以為恆廟失火,數百人拿著鐵鍬,擔著水,上山滅火。妖道一見大事不好,便趕緊念咒把金雞和山羊變成石頭。
事後,金龍童子因看守寶物失職,被茅氏三兄弟貶為一條木龍,永遠固定在懸崖峭壁之上。
後來的人們能看見一塊狀如古磐的青色岩石,南向而立,以石擊之,便發出咕咕之聲振谷,酷似雄雞報曉,情趣絕妙。
斷崖啼鳥,就是姑嫂崖,又稱捨身崖、夕陽岩,位於夕陽嶺中段極陡峭的一段山崖。在果老嶺的東側,一座萬仞險峰面西而立,直插雲端。翹首而望,看那古松摩雲,危崖欲傾,確實雄偉壯觀。
關於這美麗如畫的捨身崖,還流傳著一個悲壯動人的愛情故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渾源城裡有一個十分美麗的少女。有一年夏天,她年邁的母親患病,姑娘便和嫂子一起上恆山為老人尋取治病的草葯。
誰知剛剛走進那幽深的松林,便撞見了一隻惡狼。那惡狼張開血盆大口,向她們撲了過來。正在這危急萬分之時,有一個年輕人從後面趕來,揮舞木棒,趕跑了惡狼。姑嫂兩人非常感激,連連向青年道謝。
言談之中,得知這青年是在恆山修廟的畫匠。少女見他容貌英俊,言談舉止又十分穩重干練,便產生愛慕之情。好心的嫂嫂看出了小姑的心思,便在一旁穿針引線,幫助小姑與畫匠定了終身。
不料好事多磨,禍從天降。渾源知府老爺的公子久聞少女美貌出眾,便要強行霸娶。
而少女的母親也嫌貧愛富,貪圖知府家的錢財,又是打,又是罵,逼迫著女兒應允知府公子的婚事。少女無法忍受,便連夜逃出家門,上恆山去尋找畫匠。賢惠的嫂嫂怕小姑發生意外,也急急忙忙跟隨上山,暗中保護小姑。
姑娘跑遍恆山的山山嶺嶺,卻不見情人的身影。這時,知府公子又率領家丁追來。眼看著如狼似虎的家丁們步步逼近,少女把牙一咬,從萬丈峰頂跳了下去。嫂嫂趕到崖頂,不見小姑蹤影,也從這里跳崖身亡。
姑嫂兩人的壯烈行動感動了北嶽之神。北嶽神便施展神法,使少女化為百靈鳥,嫂子化為找姑鳥,日夜形影不離,飛繞此山,凄涼的叫聲不絕。據說捨身崖和姑嫂崖便由此而得名。
危岩夕照,就是夕陽嶺,位於果老嶺東側,是一段插入雲天的萬仞絕壁,面西峭立,每當夕陽西下,余暉反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奇光異景,令人神往。
金雞報曉,就是金雞石,位於朝殿西古樓外,有一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相擊,聲振幽谷,如金雞鳴叫,情趣絕妙。傳說是黃山雞吃了三茅真人失落的金丹而變。
茅窟煙火,就是三茅窟,位於白虛觀紫微閣旁的斷崖上,是三茅真人修仙得道處。傳說三窟有怪異現象,一窟點火,另兩窟冒煙,兩窟點火,另一窟冒煙,三窟同時點水,即三窟都不往外冒煙了,成了自然之謎。
弈台弄琴,就是琴棋台,位於會仙府西北處,有巨石迸裂,西南有條崖縫,沿石縫而上,陡壁高處有一片風蝕岩石,台上刊棋一局,崖壁上是雙鉤書「琴棋台」3個字,此處傳說是仙人對弈弄琴之所在。
玉羊游雲,就是從朝殿瞭望東峰峭崖翠頂上,有白石累累如群羊吃草,在雲霧的推動下,別生情趣,稱為玉羊游雲。
脂圖文錦,就是石脂圖,位於主峰東崖上,由五色卵石天然結成,約四尺見方。一般時值中午,松蔭翠柏蒙圖上,遠望狀如剝落之古碑,中有蝌蚪文字,又似錦綉畫圖,實為奇景一絕。
岳頂松風,就是天峰嶺。登上峰頂,極目不知千里遠,舉頭唯見萬山低,晴嵐縹緲,松濤貫耳,北國風光,氣象萬千,恆山十八景盡收眼底,吸引著萬千人士前來觀光,北嶽恆山簡直美不勝收。
幽窟飛石,就是飛石窟,位於姑嫂崖北端,為一天然大石窟。據傳說,舜帝北巡至恆山下,忽有一石從恆山飛來,墜於舜帝前,舜帝起名為「安王石」。
5年後,舜帝又北巡至曲陽被大雪阻路,便望祀恆山,此靈石又飛到曲陽。窟內有寢宮、梳妝樓等。
仙府醉月,就是會仙府,位於朝殿西側,為恆山最高廟觀,置身府院,如臨仙境,夜宿仙府,依欄望月,飲酒作詩,真有點起坐出世之感。傳說是仙人聚會之地。
紫峪雲花,就是紫芝峪,位於恆宗殿東側,是一道草木叢生、曲折幽奇的溝峪。恆山舊志記載,峪內長著靈芝仙草,為恆山的鎮山寶草,狀如雲錦,有起死回生、益壽延年之功效。後來被明世宗皇帝採去了12棵。
石洞流雲,就是出雲洞,位於紫芝峪東崖上,洞口上刻有「白雲靈穴」4字。傳說此洞深不可測,下通地海龍宮,白龍公子掌管北國雲雨,每逢降雨時,
洞內吐出團團白霧,霎時風雨來臨,甘霖遍野。俗話說:恆山戴帽,大雨必到。再加上千古一絕的天下奇觀懸空寺,整個恆山美景如詩如畫,令人如置身於世外桃源,流連駐足。
恆山松,風格別致,形狀奇特。其中,有4棵形狀奇特的唐代古松,人稱「四大夫松」。這4棵古松,根部懸於石外,緊抓岩石,傲然挺立,氣勢不凡,別具風格。
恆山十二廟,以北嶽廟為首,寢宮、後土夫人廟、紫微宮、官亭、白虎觀、龍王廟、靈官府、關帝廟、文昌廟、奶奶廟、純陽宮、碧霞宮等廟宇建築,穩坐於西峰之上,蒼松之間,或隱或露。
恆山之雲,變幻無窮。出雲洞在後土夫人廟的不遠處山腰,晴日明朗,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游出縷縷白雲,引人遐思。
恆山之寺,星羅棋布。恆山腳下的懸空寺、應縣佛宮寺的釋迦木塔、渾源城內的圓覺寺磚塔、永安寺等,在我國古建築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出渾源縣城,南行約4千米,順路而上,便進入一條幽深的峽谷,峽谷長約1.5千米,從北至南,分為金龍口、石門峪口、磁窯口3段。
金龍口谷深山崇,兩岸懸崖壁立,斗峙如門。群峰突起,爭相為高。最窄之處寬不足10米,仰首隻見一線之天。人立其中,頗有巨岩壓頂之感。
金龍口中,渾河之源的唐峪河集千溝萬壑之水,自南向北穿峽而去。平日在谷底靜靜流淌,水勢不大,一到陰雨時節,河水猛漲,濁浪排空,奔騰咆哮,恰似一條賓士的金龍,一瀉而下,勢不可當。從金龍口再上,為石門峪口。這里地勢更為險要,有詩道:
高排石壁懸雙闕,獨聳危峰接九霄。
在東岸懸崖的半山腰裡,有北魏道武帝年間修建的雲閣虹橋。它是恆山著名一景。後來雲閣僅有在崖間插橫梁的石孔遺跡尚存,而虹橋則早已毀壞了。著名的雲閣虹橋勝景後來只有「雲閣」兩個大字,還鐫刻在陡峻直立的石壁之上。
從石門峪口再往上,就是磁窯口。磁窯口峽谷的東岸,在原來半坡村旁,曾建有恆山山門。山門切石坡築台基上下二層。上層台上建西向券洞門3道,檐飾瓦頂都為琉璃燒造。門洞上方的龍鳳板上大書「北嶽恆山」4字。
『柒』 北嶽恆山的奇特之處是什麼
中國名山首推五嶽。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它們以象徵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聞天下。以中原為中心,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五嶽歸來不看山」。五嶽稱華夏名山之首,有景觀和文化雙重意義。五嶽各具特色:東岳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南嶽衡山之秀,北嶽恆山之奇,中嶽嵩山之峻,早已聞名於世界。
恆山,人稱北嶽,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62公里。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恆山前山山門是一座三層三門牌坊,牌坊正面正中題額「北嶽恆山」,背面書「絕塞勝境」。門票50元。
沿步雲路上行約500米,來到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有一棵懸根松,相傳,張果老在恆山修道時,經常系驢於此處小憩。一天,狂風大作,一隻白額猛虎怒吼而出,白驢與其鬥法,將古樹主根拔起,懸於地面,此處故名「虎風口」,也便有了「虎口懸松」的典故。
前行到接官亭,接官亭前方有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亭中一石碑上刻有「苦甜井」。亭內並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咽。唐玄宗李隆基當年巡幸恆山,飲後贊嘆之餘,賜額「龍泉觀」。後來,苦井被填沒,現僅存甜井一眼。
姑嫂崖
北嶽寢宮三面環壁,建在一巨大的石窟中。恆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說,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嶽,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於河北界內,不能登岳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恆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並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恆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後此處建「北嶽廟」,為「恆山上廟」,後毀於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02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恆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嶽寢宮」,在天峰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恆宗殿」。
白雲洞在路旁高高的懸崖峭壁上,若不是路邊的指示牌提醒,遊人很難注意到。白雲洞又稱「白雲靈穴」,每到天陰有雲霧徐徐而出,必有大雨。洞之深淺、通向,至今不得而知。「石洞流雲」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
貞元殿前高高的、長長的、傾斜40度而又窄窄的103級台階
『捌』 恆山有什麼好玩的
恆山,人稱「北嶽」,位於山西大同市渾源縣城南,與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恆山作為道教活動場所由來已久。相傳我國神話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隱居潛修的,在恆山留下了大量的仙蹤遺跡和神話傳說。景區以雙峰並峙的天峰嶺和翠屏峰為中心,包括天峰嶺景區、翠屏峰景區、千佛嶺景區、溫泉景區和渾源城景點群,其中最受遊人歡迎的有恆山腳下的懸空寺和天峰嶺南坡半山腰上的北嶽廟。懸空寺位於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懸空寺的六座主殿閣之間都用木製樓梯相連,由於懸空寺整體建築物是由非常高超的木匠技巧完成的,如發生地震,卯榫雖會劇烈移動但是會保證整體建築物的完整性,其建築強度是非常高的。
最佳季節:4-10月最佳。恆山景區所在地渾源縣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乾旱多風,溫度較為宜人,十分推薦這個時候去恆山主峰上看桃花,漫山遍野的桃花既迷人又壯觀。夏天山裡非常涼爽,可以選擇進山避暑。(游覽完前面的寺廟後推薦到後山去逛一下,此時後山的風景更好看。)秋天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景觀,不過遊客也可以自行選擇此時去遊玩。冬季溫度較低,此時不適合進山遊玩。
門票:55.00元(僅門票)翠屏山景區:1.懸空寺:旺季:130.00元淡季:125.00元2.恆山廟群區:55.00元 Tips:均不含保險費2.00元/人。開放時間:夏季:06:30~19:00冬季:08:00~18:00
『玖』 綿山風景圖介紹,300字
風景指的是供觀賞的自然風光、景物,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風景是由回光對物的反映所顯答露出來的一種景象。猶言風光或景物、景色等,含義廣泛。在中國古書上,尤其純文藝作品的詩文方面,更是延用已久,甚至寫景多於言情,幾乎和旅遊打成一片。而且還有一大部分作品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