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北武當山風景區
⑴ 太原到方山的北武當山
幾點都有,不是建南汽車站,是大王村那的車站,應該是西客站,
車票專61元含保險,到達離石,坐公交屬到達鳳凰大街,到達方山的車,六元,
吃飯,隨自己,住宿在大武鎮,隨便一打聽就知道,標准68,78的,
我們一般住68的,有電視,洗浴等
⑵ 山西省方山縣北武當山好不好玩,有沒有圖片資料啊!
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又名真武山,古稱龍王山,位於方山縣境內,呂梁山脈中段,南距離石市32公里,東北離太原 216公里。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由72峰、36崖、24澗組成,主峰香爐峰,海拔2254米,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險、秀」於一身,是呂梁山的一顆明珠,素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系我國北方道教聖地之一。
北武當山國家風景名勝區
北武當山又名真武山,古稱龍王山,位於山西省方山縣境內,呂梁山脈中段,南距離石市32公里,東北離太原 216公里。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由72峰、36崖、24澗組成,主峰香爐峰,海拔2254米,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險、秀」於一身,是呂梁山的一顆明珠,素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系我國北方道教聖地之一。
北武當山主峰四周幾乎都是陡壁懸崖,只有一條人造「天梯」可攀。來到山腳下,過五里黃土、五里沙路,便是1400餘級就山鑿築的石階,凡險峻之處,設有鐵索扶手。石階一線疊置,從下仰視,宛如「天梯」。遊人攀登,每一步都可聽到悠揚頓挫的「石音」,形成獨特的「石樂」絕景 。沿著石階 ,奇松異石、廟宇石刻,掩沒在蔥郁的山林植被之中,相間點綴,相映成趣。主要的山石景觀有:古猿望日、石豬受難、九龍出洞、石象守山、天壺傾露、石羊朝聖、石龜下蛋、石虎、石蛤蟆、龜蛇鬥智等。最令人稱奇的是「龜蛇鬥智」奇觀,相傳神龜和青蛇不安心修道,互相格鬥,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麈戰,神龜節節敗退,青蛇步步緊逼。其時,恰逢真武大帝返宮,見狀,輕輕用手指一點,龜蛇便動彈不得,從此永久停留在這里,成千古一絕——「蛇石」虎視眈眈,「龜石」尾臨懸崖,萬斤重石,峭立崖畔,用力一推或經風一吹,便搖搖欲墜,令人心懸,所以又稱風動石,為我國罕見的景觀之一。主要的奇松景觀有:鴛鴦松、迎客松、托天松、母子松等。最使人嘆為觀止的是「擎天探海松」,其松立於石階半道,樹身技分兩杈,一直刺青天,一枝瞰群峰。近金頂登南天門石階,旁邊陡崖上刻有「喬松」二字,據載為清代道光年間永寧州牧王繼賢手跡。現存喬松樹樁直徑近一米,可以想見其昔日雄姿。主要的懸崖峭壁有:千仞壁、捨身崖、鷹嘴崖等。還有呈垂直分布的植被,其色彩和花期隨季節變化,給北武當山披上了「春粉、夏艷、秋紅、冬白」的盛裝。登臨武當之巔,一覽眾山,但見遠山蒼茫,近日含黛,松風撲面,白雲飄逸;只聞松濤陣陣,山泉潺潺,鳥語唧唧,似琴弦輕撥;夏秋之季,如晴空萬里,金頂之下,叢林景觀相間,似七彩織錦;白雲遠處,群山連綿,猶如萬龍翻騰,極為壯觀。
北武當山不僅自然風光絕妙,而且淵源悠久。據對現存的《永寧州志》考證,北武當山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一處具有道教色彩的朝拜聖地,山頂建有玄天大殿。至於唐之前何時而建,尚待稽考。以後隨著歲月嬗遞,多數廟觀都經過多次毀壞和修葺。其中僅明萬曆年間,就曾進行過兩次大修,當時汾州府慶成王尤敬真武祖師,不惜花費巨金將登山道路改造成石階,並將早已圮毀的玄天大殿修復一新,龍王山遂改稱北武當山,一時鼎盛。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五月四日,玄天大殿被毀。雍正二、三年(1724——1725),在山頭建無梁磚窯一眼(即正殿)。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事修葺,兩年內山上玄天廟、老母殿、龍王廟、靈宮廟和山下太和宮相繼落成。道光二十八年(1849),金頂南天門修整一新,並在大門上刻了「武當山」三字。以後清咸豐至光緒年間,又數次修葺。由此可見,北武當山的道教廟現建築群,是經歷了長達一千餘年風雨變化遺存下來的,盡管現有建築多系明清或近代遺物,但其表現了古老的歷史淵源。其主要建築有:對萬神廟、靈宮廟、山神土地廟、二龍廟、喬松室、三官廟、火神廟、龍王廟、黑虎廟、玄天大殿和太和宮等。1984年 5月,方山縣人民政府為開發武當勝景,保護文物古跡,著手開發建設。1990年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確定為全省唯一的道教活動場所,1994年公布為國家第三批風景名勝區。近年來,上級有關單位多次撥款,社會各界紛紛募捐,北武當山的制高點和道教活動的中心玄天大殿已修葺一新,檐牙高琢,鐵瓦覆頂,新鑄真武銅像威嚴端坐。此外,對萬神廟等廟宇與石階進行了維修,重塑神像,並新開辟了一條循環小路,入山口新建了一石牌坊。目前北武當山建築群已初具規模。
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開放以來,先後有許德珩、啟功、周而復、方毅、臧克家、溥傑、馮其庸、王朝聞、吳冠中等名人學者,題詞作畫,纂述作文,留下千古佳作,更添武當風采。
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為北武當山古廟會期。其時,玄天殿前,香煙繚繞,風景區內,遊人如雲。據史載,唐朝時就「朝山進香者年復一年,久盛不衰」。近年來,隨著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的開發建設,遊人更是絡繹不絕。
圖片: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B1%B1%CE%E4%B5%B1%C9%BD&z=0
⑶ 山西的北武當山和湖北的武當山是一個山嗎倆山有什麼聯系呢
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又名真武山,古稱龍王山,位於山西省方山縣境內,呂梁山脈中段,南距離石市32公里,東北離太原 216公里。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由72峰、36崖、24澗組成,主峰香爐峰,海拔2254米,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險、秀」於一身,是呂梁山的一顆明珠,素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系我國北方道教聖地之一。
北武當山小金頂建玄天真武廟,並有壁畫、石刻多處。
北武當山海拔1437米,景區植被繁茂,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栗子、蘋果、柿子、核桃及橡、槐、漆等樹木遍布山野。山中還有種類繁多的中草葯材,如何首烏、當歸、荊芥、薄荷、山參、紅花、枸杞等。
傳說,此處為真武大帝二次修煉羽化脫身之處。因此深受道家敬爺。真武大帝修煉成仙後,來到了北武當。恰逢此處有怪蟒作惡,當地百姓如入火炕。真武大帝立即斬殺怪蟒。兩年後,怪蟒復又作怪而且功力大增。真武大帝便二次羽化,終成正果,殺絕怪蟒。現有捨身崖記錄了當年發生的故事。
北武當山國家風景名勝區
北武當山主峰四周幾乎都是陡壁懸崖,只有一條人造「天梯」可攀。來到山腳下,過五里黃土、五里沙路,便是1400餘級就山鑿築的石階,凡險峻之處,設有鐵索扶手。石階一線疊置,從下仰視,宛如「天梯」。遊人攀登,每一步都可聽到悠揚頓挫的「石音」,形成獨特的「石樂」絕景 。沿著石階,奇松異石、廟宇石刻,掩沒在蔥郁的山林植被之中,相間點綴,相映成趣。主要的山石景觀有:古猿望日、石豬受難、九龍出洞、石象守山、天壺傾露、石羊朝聖、石龜下蛋、石虎、石蛤蟆、龜蛇鬥智等。最令人稱奇的是「龜蛇鬥智」奇觀,相傳神龜和青蛇不安心修道,互相格鬥,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麈戰,神龜節節敗退,青蛇步步緊逼。其時,恰逢真武大帝返宮,見狀,輕輕用手指一點,龜蛇便動彈不得,從此永久停留在這里,成千古一絕——「蛇石」虎視眈眈,「龜石」尾臨懸崖,萬斤重石,峭立崖畔,用力一推或經風一吹,便搖搖欲墜,令人心懸,所以又稱風動石,為我國罕見的景觀之一。主要的奇松景觀有:鴛鴦松、迎客松、托天松、母子松等。最使人嘆為觀止的是「擎天探海松」,其松立於石階半道,樹身技分兩杈,一直刺青天,一枝瞰群峰。近金頂登南天門石階,旁邊陡崖上刻有「喬松」二字,據載為清代道光年間永寧州牧王繼賢手跡。現存喬松樹樁直徑近一米,可以想見其昔日雄姿。主要的懸崖峭壁有:千仞壁、捨身崖、鷹嘴崖等。還有呈垂直分布的植被,其色彩和花期隨季節變化,給北武當山披上了「春粉、夏艷、秋紅、冬白」的盛裝。登臨武當之巔,一覽眾山,但見遠山蒼茫,近日含黛,松風撲面,白雲飄逸;只聞松濤陣陣,山泉潺潺,鳥語唧唧,似琴弦輕撥;夏秋之季,如晴空萬里,金頂之下,叢林景觀相間,似七彩織錦;白雲遠處,群山連綿,猶如萬龍翻騰,極為壯觀。
北武當山不僅自然風光絕妙,而且淵源悠久。據對現存的《永寧州志》考證,北武當山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一處具有道教色彩的朝拜聖地,山頂建有玄天大殿。至於唐之前何時而建,尚待稽考。以後隨著歲月嬗遞,多數廟觀都經過多次毀壞和修葺。其中僅明萬曆年間,就曾進行過兩次大修,當時汾州府慶成王尤敬真武祖師,不惜花費巨金將登山道路改造成石階,並將早已圮毀的玄天大殿修復一新,龍王山遂改稱北武當山,一時鼎盛。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五月四日,玄天大殿被毀。雍正二、三年(1724——1725),在山頭建無梁磚窯一眼(即正殿)。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事修葺,兩年內山上玄天廟、老母殿、龍王廟、靈宮廟和山下太和宮相繼落成。道光二十八年(1849),金頂南天門修整一新,並在大門上刻了「武當山」三字。以後清咸豐至光緒年間,又數次修葺。由此可見,北武當山的道教廟現建築群,是經歷了長達一千餘年風雨變化遺存下來的,盡管現有建築多系明清或近代遺物,但其表現了古老的歷史淵源。其主要建築有:對萬神廟、靈宮廟、山神土地廟、二龍廟、喬松室、三官廟、火神廟、龍王廟、黑虎廟、玄天大殿和太和宮等。1984年 5月,方山縣人民政府為開發武當勝景,保護文物古跡,著手開發建設。1990年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確定為全省唯一的道教活動場所,1994年公布為國家第三批風景名勝區。近年來,上級有關單位多次撥款,社會各界紛紛募捐,北武當山的制高點和道教活動的中心玄天大殿已修葺一新,檐牙高琢,鐵瓦覆頂,新鑄真武銅像威嚴端坐。此外,對萬神廟等廟宇與石階進行了維修,重塑神像,並新開辟了一條循環小路,入山口新建了一石牌坊。目前北武當山建築群已初具規模。
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開放以來,先後有許德珩、啟功、周而復、方毅、臧克家、溥傑、馮其庸、王朝聞、吳冠中等名人學者,題詞作畫,纂述作文,留下千古佳作,更添武當風采。
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為北武當山古廟會期。其時,玄天殿前,香煙繚繞,風景區內,遊人如雲。據史載,唐朝時就「朝山進香者年復一年,久盛不衰」。近年來,隨著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的開發建設,遊人更是絡繹不絕。
北武當山道觀現有道人十多個,觀內存有泥塑、壁畫、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當代文人學者登臨此山,無不題詞作畫;香客遊人游歷此山,無不流連忘返。
武當山風景區位於湖北省西北部, 在丹江口市境內, 屬大巴山東段。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位於中國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內,東接歷史名城襄樊市,背倚蒼茫千里的神農架原始森林,面臨碧波萬頃的丹江口水庫(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源頭),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道教名山和武當拳發源地。高峰林立,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在丹江口市西南部。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岩層節理發育,並有沿舊斷層線不斷上升的跡象,形成許多懸崖峭壁的斷層崖地貌。山地兩側多陷落盆地,如房縣盆地、鄖縣盆地等。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合林,次生林為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主要有松、杉、樺、櫟等。葯用植物有400多種,產曼陀羅花、金釵、王龍芝、猴結、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貴葯材。方圓30多平方公里之內以主峰天柱峰為中心的武當山風景名勝區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勝景,還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奇景。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贊頌武當山「山巒清秀、風景幽奇」。武當山還保存有規模宏偉的道教建築群和眾多的文物古跡。古建築群分布在主峰以北,多集中在古東神道兩側。唐貞觀年間建五龍祠於此,宋、元建築增多。明永樂年間大興土木,建成33個規模宏大的宮觀建築群、39道橋梁、12座亭台及山石砌成的「神道」,建築總面積達160多萬平方米。2萬多間宮觀建築綿延70公里。至今保存較完整的有玄岳門、遇真宮、磨針井、復真觀、元和觀、紫霄宮、南岩天乙真慶宮石殿、太和宮、銅殿和金殿。建於天柱峰絕頂的金殿又稱金頂,為四坡重檐歇山式宮殿,由銅鑄鎏金構件鉚榫拼焊而成,總重約90噸,是中國現有最大銅建築物。位於主峰東北的武當山鎮為武當山風景區大門,所產龍頭拐杖、玉雕、木雕、陶瓷等工藝品, 具濃厚的地方特色。針井茶為傳統名茶。襄渝鐵路、老(河口)白(河)公路在此並行通過。武當山不僅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可以說,武當山無與倫比的美,是自然美與人文美高度和諧的統一,因此被譽為「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作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A級旅遊區、全國武術之鄉、全國八大避暑勝地之一,其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先後榮獲「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稱號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稱號。
武當山成為著名的仙山福地如同全國其他名山一樣,有賴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優勢。武當山的地理方位,東經110°56′15〃—111°15′ 23〃,北緯32°22′30〃—32°35′06〃。處於中國腹地。這里方圓八百里,高險幽深,飛雲盪霧,磅礴處勢若飛龍走天際;靈秀處美似玉女下凡來,被譽為「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歷史介紹
武當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場,武當二字源自一句話:「非真武而不足以當此山。」武當山上的武當派也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
武當山被世人尊稱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記載「武當」的含義源於「非真武不足當之」,意謂武當乃中國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稱真武帝)的發跡聖地。因此,千百年來,武當山作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揚天下。歷朝歷代慕名朝山進香、隱居修道者不計其數,相傳東周尹喜,漢時馬明生、陰長生,魏晉南北朝陶弘景、謝允,唐朝姚簡、孫思邈、呂洞賓,五代時陳摶,宋時胡道玄,元時葉希真、劉道明、張守清均在此修煉。
武當山之盛名,還得益於它遠離繁華喧囂的寧靜、清秀和奇異的風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雲端,所有塵世煩憂盡消於足下。環顧四周,七十二峰凌聳九霄,且都俯身頷首,朝向主峰,宛如眾星捧月,嚴然「萬山來朝」。元人有詩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澗水長鳴。」武當山天柱峰一帶,山高谷深,溪澗縱橫,身入其境,會有俗念頓消的出世之感。
武當山的宮觀、道院、亭台、樓閣等宏偉的古建築群,遍布峰巒幽壑,歷經千年,沐風雨而不蝕,迎雷電竟未損,似是歲月無痕,堪稱人間奇絕。
武當道樂「戛玉撞金,鳴絲吹竹,飄飄雲端」,但凡親耳聆聽者皆肅然起敬,尊之為「仙樂」、「梵音」。武當山武術以「內家功夫」而著稱,是中國武術中與少林齊名的重要流派,譽為「北崇少林、南尊武當。」傳說有的道士曾練成在萬丈懸崖上步履如飛的功夫,其卓絕處令人景仰。
武當山以天機生化的旨趣和透脫通達的胸懷,將山的雄奇與嫵媚,水的流盪與靜謐,霧的生騰與凄婉,人生意態的高遠與寬闊,在中原腹地凝聚成一種奇特的人文景觀,千百年來,令遊子心盪神迷,令神仙留連忘返……
風景名勝
凈樂宮: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於明代永樂11年的武當山凈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 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凈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凈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範例
玄岳門: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寬12.8米,石鑿榫卯而成。正中坊額上刻著嘉靖皇帝親書「治世玄岳」4個大字,筆勢雋永剛健。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公里處,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
南岩: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有宮殿、道房、亭台等大小房間150間,賜額「大聖南岩宮」,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大到460間。今存石殿,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築。
瓊台觀:位於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里,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台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於兵火。現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
紫霄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原建宮殿、廊廡、齋堂、亭台等860多間,賜額「太元紫霄宮」。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台、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
金殿: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海拔1612米的武當天柱峰之巔,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進深為三間,高5.54米,長4.4米,寬3.15米,全為銅鑄鎏金。是世界罕見的銅建築精品。
武當特色
武當山,是著名的山嶽風景旅遊勝地。勝景有箭鏃林立的72峰、絕壁深懸的36岩、激湍飛流的24澗、雲騰霧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譽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傾斜,形成「萬山來朝」的奇觀。武當山的葯用植物豐富,在《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中草葯中,武當山就有400多種。據1985年葯用植物普查結果,已知全山有葯材617種,因此,武當山有「天然葯庫」之稱。
武當山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據統計,唐至清代共建廟宇500多處,廟房20000餘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道場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明永樂年間,大建武當,史有「北建故宮,南建武當」之說,共建成9宮、9觀、36庵堂、72岩廟、39橋、12亭等33座道教建築群,面積達160萬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進行擴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台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的建築奇觀,達到「仙山瓊閣」的意境。現存較完好的古建築有129處,廟房1182間,猶如我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展覽。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宮、玉虛宮遺址分別於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 年、200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古建築外,武當山尚存珍貴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稱於世,故被譽為「道教文物寶庫」。
武當武術,又稱「內家拳」,源遠流長,玄妙飄靈,是中國武術的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它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煉氣凝神,剛柔相濟,內外兼修,是極好的健身養性之術。富有神韻的武當道教音樂,具有中庸、委婉和莊重、典雅的特點,與武當武術同享盛名。武當傳說故事、民歌、民俗風情等豐富多彩,異彩紛呈。
武當山神奇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其物華天寶又兼具人傑地靈的特質給世人留下極大的想像空間。作為中華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塊瑰寶,令世人神往,讓我們走進鍾靈毓秀、自然天成的武當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靈和神韻……
⑷ 山西北武當山好嗎
說好吧,還行,說不好吧,好,人么來了上去自然就知道,還有些領導,上山情況,盡讓一些私家車上山,外地的不讓上,我就說說北武當山的領導,你們怎麼當的,要讓車上山就全部上,既然有些車走關繫上山,你們就統一讓上,不讓上全部都不能上,別老是讓一些遊客自稱是領導的朋友,給領導打過電話就上山,跟你挺親?還是你爹?養的一夥修仙的人,收黑錢,怪不得上山的人少,當領導的就不會動腦子想想辦法,怎麼才能遊客多了,公司收入多,竟是窩里勾心鬥角的一些領導,不為公司著想,為自己的虛榮愛慕斂財心收黑錢,總是一句話領導不行,不稱職,公司早晚會倒閉,因為個別人,不會經營公司,還有對員工好點,別當個領導就牛逼的看不起人,最後總是公司魚龍混雜多
⑸ 誰能介紹一下北武當山的情況
北武當山,位於山西省呂梁地區方山縣境內,古稱龍王山,又名真武山,明代修復玄天大殿後,根據非玄武不足以當之之意,更名為武當山,因位於北方,故改稱北武當山。這里既有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又有歷史久遠的人文景觀,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道教聖地。1990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道教活動場所,1994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我。
北武當山原是「五里土路五里沙,五里石階往上爬」。現公路早已開通,乘車可達萬神廟,上山石階有1455級,險峻處均置有鐵索扶手。此山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其自然景觀奇峻秀麗,素有「春粉、夏綠、秋紅、冬白」之譽,加上陡峭險峻的石階、古老恢宏的廟宇,可謂集「雄、奇、險、秀」於一體。
萬為奇異壯觀的是,千姿百態的古松和天然雕飾的怪石,如:仙人指路松、擎天探海松、鴛鴦松、龜蛇頭智、古猿望日、石豬受難……個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峰頂建有真武廟,據古碑記載,創建於唐時,重修於明季,山上我個大小廟宇有道教活動,鼎盛時期在明、清兩代,每逢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是古廟會期,屆時香煙繚繞,遊人雲集。
北武當山道觀現有道人十多個,觀內存有泥塑、壁畫、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當代文人學者登臨此山,無不題詞作畫;香客遊人游歷此山,無不流連忘返。
北武當山國家風景名勝區
北武當山又名真武山,古稱龍王山,位於方山縣境內,呂梁山脈中段,南距離石市32公里,東北離太原 216公里。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由72峰、36崖、24澗組成,主峰香爐峰,海拔2254米,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險、秀」於一身,是呂梁山的一顆明珠,素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系我國北方道教聖地之一。
北武當山主峰四周幾乎都是陡壁懸崖,只有一條人造「天梯」可攀。來到山腳下,過五里黃土、五里沙路,便是1400餘級就山鑿築的石階,凡險峻之處,設有鐵索扶手。石階一線疊置,從下仰視,宛如「天梯」。遊人攀登,每一步都可聽到悠揚頓挫的「石音」,形成獨特的「石樂」絕景 。沿著石階 ,奇松異石、廟宇石刻,掩沒在蔥郁的山林植被之中,相間點綴,相映成趣。主要的山石景觀有:古猿望日、石豬受難、九龍出洞、石象守山、天壺傾露、石羊朝聖、石龜下蛋、石虎、石蛤蟆、龜蛇鬥智等。最令人稱奇的是「龜蛇鬥智」奇觀,相傳神龜和青蛇不安心修道,互相格鬥,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麈戰,神龜節節敗退,青蛇步步緊逼。其時,恰逢真武大帝返宮,見狀,輕輕用手指一點,龜蛇便動彈不得,從此永久停留在這里,成千古一絕——「蛇石」虎視眈眈,「龜石」尾臨懸崖,萬斤重石,峭立崖畔,用力一推或經風一吹,便搖搖欲墜,令人心懸,所以又稱風動石,為我國罕見的景觀之一。主要的奇松景觀有:鴛鴦松、迎客松、托天松、母子松等。最使人嘆為觀止的是「擎天探海松」,其松立於石階半道,樹身技分兩杈,一直刺青天,一枝瞰群峰。近金頂登南天門石階,旁邊陡崖上刻有「喬松」二字,據載為清代道光年間永寧州牧王繼賢手跡。現存喬松樹樁直徑近一米,可以想見其昔日雄姿。主要的懸崖峭壁有:千仞壁、捨身崖、鷹嘴崖等。還有呈垂直分布的植被,其色彩和花期隨季節變化,給北武當山披上了「春粉、夏艷、秋紅、冬白」的盛裝。登臨武當之巔,一覽眾山,但見遠山蒼茫,近日含黛,松風撲面,白雲飄逸;只聞松濤陣陣,山泉潺潺,鳥語唧唧,似琴弦輕撥;夏秋之季,如晴空萬里,金頂之下,叢林景觀相間,似七彩織錦;白雲遠處,群山連綿,猶如萬龍翻騰,極為壯觀。
北武當山不僅自然風光絕妙,而且淵源悠久。據對現存的《永寧州志》考證,北武當山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一處具有道教色彩的朝拜聖地,山頂建有玄天大殿。至於唐之前何時而建,尚待稽考。以後隨著歲月嬗遞,多數廟觀都經過多次毀壞和修葺。其中僅明萬曆年間,就曾進行過兩次大修,當時汾州府慶成王尤敬真武祖師,不惜花費巨金將登山道路改造成石階,並將早已圮毀的玄天大殿修復一新,龍王山遂改稱北武當山,一時鼎盛。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五月四日,玄天大殿被毀。雍正二、三年(1724——1725),在山頭建無梁磚窯一眼(即正殿)。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事修葺,兩年內山上玄天廟、老母殿、龍王廟、靈宮廟和山下太和宮相繼落成。道光二十八年(1849),金頂南天門修整一新,並在大門上刻了「武當山」三字。以後清咸豐至光緒年間,又數次修葺。由此可見,北武當山的道教廟現建築群,是經歷了長達一千餘年風雨變化遺存下來的,盡管現有建築多系明清或近代遺物,但其表現了古老的歷史淵源。其主要建築有:對萬神廟、靈宮廟、山神土地廟、二龍廟、喬松室、三官廟、火神廟、龍王廟、黑虎廟、玄天大殿和太和宮等。1984年 5月,方山縣人民政府為開發武當勝景,保護文物古跡,著手開發建設。1990年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確定為全省唯一的道教活動場所,1994年公布為國家第三批風景名勝區。近年來,上級有關單位多次撥款,社會各界紛紛募捐,北武當山的制高點和道教活動的中心玄天大殿已修葺一新,檐牙高琢,鐵瓦覆頂,新鑄真武銅像威嚴端坐。此外,對萬神廟等廟宇與石階進行了維修,重塑神像,並新開辟了一條循環小路,入山口新建了一石牌坊。目前北武當山建築群已初具規模。
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開放以來,先後有許德珩、啟功、周而復、方毅、臧克家、溥傑、馮其庸、王朝聞、吳冠中等名人學者,題詞作畫,纂述作文,留下千古佳作,更添武當風采。
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為北武當山古廟會期。其時,玄天殿前,香煙繚繞,風景區內,遊人如雲。據史載,唐朝時就「朝山進香者年復一年,久盛不衰」。近年來,隨著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的開發建設,遊人更是絡繹不絕。
⑹ 有到過山西方山縣境內北武當山的朋友嗎那兒門票的花費多少
武當山門票漲價
經省物價局批復,武當山景區進山門票價格由70元上調為每張內110元,由道教協會管理的金頂容門票也首次提價,由10元調整為每張20元,紫宵門票價格由10元調整為每張15元。該價格自本月中旬執行。
武當山景區進山及金頂、紫宵門票價格,實行淡、旺季差價,旺季從每年2月1號到11月31號,其餘時間均為淡季。旺季門票價格按上述門票價格執行,淡季門票價格分別為進山門票每張66元,金頂門票每張12元,紫宵門票每張9元。武當山景區對學生、軍人、香客、老年人及團體實行優惠票價。門票價格不另外加收任何費用。
⑺ 方山縣北武當山門票多大年齡免費
70歲以上免費,
6周歲及1米2以下兒童、殘疾人、現役軍人和70歲以上老年人等予以免票,
⑻ 北武當山的主要景點
北武當山主峰四周幾乎都是陡壁懸崖,只有一條人造「天梯」可攀。來到山腳下,過五里黃土、五里沙路,便是1450餘級就山鑿築的石階,凡險峻之處,設有鐵索扶手。石階一線疊置,從下仰視,宛如「天梯」。遊人攀登,每一步都可聽到悠揚頓挫的「石音」,形成獨特的「石樂」絕景 。沿著石階 ,奇松異石、廟宇石刻,掩沒在蔥郁的山林植被之中,相間點綴,相映成趣。
主要的山石景觀有:古猿望日、石豬受難、九龍出洞、石象守山、天壺傾露、石羊朝聖、石龜下蛋、石虎、石蛤蟆、龜蛇鬥智等。最令人稱奇的是「龜蛇鬥智」奇觀,相傳神龜和青蛇不安心修道,互相格鬥,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麈戰,神龜節節敗退,青蛇步步緊逼。其時,恰逢真武大帝返宮,見狀,輕輕用手指一點,龜蛇便動彈不得,從此永久停留在這里,成千古一絕——「蛇石」虎視眈眈,「龜石」尾臨懸崖,萬斤重石,峭立崖畔,用力一推或經風一吹,便搖搖欲墜,令人心懸,所以又稱風動石,為我國罕見的景觀之一。
主要的奇松景觀有:鴛鴦松、迎客松、托天松、母子松等。最使人嘆為觀止的是「擎天探海松」,其松立於石階半道,樹身技分兩杈,一直刺青天,一枝瞰群峰。近金頂登南天門石階,旁邊陡崖上刻有「喬松」二字,據載為清代道光年間永寧州牧王繼賢手跡。現存喬松樹樁直徑近一米,可以想見其昔日雄姿。
主要的懸崖峭壁有:千仞壁、捨身崖、鷹嘴崖等。還有呈垂直分布的植被,其色彩和花期隨季節變化,給北武當山披上了「春粉、夏艷、秋紅、冬白」的盛裝。登臨武當之巔,一覽眾山,但見遠山蒼茫,松風撲面,白雲飄逸;只聞松濤陣陣,山泉潺潺,鳥語唧唧,似琴弦輕撥;夏秋之季,如晴空萬里,金頂之下,叢林景觀相間,似七彩織錦;白雲遠處,群山連綿,猶如萬龍翻騰,極為壯觀。
北武當山不僅自然風光絕妙,而且淵源悠久。據對現存的《永寧州志》考證,北武當山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一處具有道教色彩的朝拜聖地,山頂建有玄天大殿。至於唐之前何時而建,尚待稽考。以後隨著歲月嬗遞,多數廟觀都經過多次毀壞和修葺。其中僅明萬曆年間,就曾進行過兩次大修,當時汾州府慶成王尤敬真武祖師,不惜花費巨金將登山道路改造成石階,並將早已圮毀的玄天大殿修復一新,龍王山遂改稱北武當山,一時鼎盛。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五月四日,玄天大殿被毀。雍正二、三年(1724——1725),在山頭建無梁磚窯一眼(即正殿)。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事修葺,兩年內山上玄天廟、老母殿、龍王廟、靈宮廟和山下太和宮相繼落成。道光二十八年(1849),金頂南天門修整一新,並在大門上刻了「武當山」三字。以後清咸豐至光緒年間,又數次修葺。由此可見,北武當山的道教廟現建築群,是經歷了長達一千餘年風雨變化遺存下來的,盡管現有建築多系明清或近代遺物,但其表現了古老的歷史淵源。
其主要建築有:對萬神廟、靈宮廟、山神土地廟、二龍廟、喬松室、三官廟、火神廟、龍王廟、黑虎廟、玄天大殿和太和宮等。1984年 5月,方山縣人民政府為開發武當勝景,保護文物古跡,著手開發建設。1990年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確定為全省唯一的道教活動場所,1994年公布為國家第三批風景名勝區。上級有關單位多次撥款,社會各界紛紛募捐,北武當山的制高點和道教活動的中心玄天大殿已修葺一新,檐牙高琢,鐵瓦覆頂,新鑄真武銅像威嚴端坐。此外,對萬神廟等廟宇與石階進行了維修,重塑神像,並新開辟了一條循環小路,入山口新建了一石牌坊。北武當山建築群已初具規模。
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開放以來,先後有許德珩、啟功、周而復、方毅、臧克家、溥傑、馮其庸、王朝聞、吳冠中等名人學者,題詞作畫,纂述作文,留下千古佳作,更添武當風采。
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為北武當山古廟會期。其時,玄天殿前,香煙繚繞,風景區內,遊人如雲。據史載,唐朝時就「朝山進香者年復一年,久盛不衰」。隨著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的開發建設,遊人更是絡繹不絕。
北武當山道觀現有道人十多個,觀內存有泥塑、壁畫、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當代文人學者登臨此山,無不題詞作畫;香客遊人游歷此山,無不流連忘返。
北武當山下的曹家溝村至峰頂這段路,在當地有這樣一句俗語,叫「五里黃土五里沙,五里石磴往上爬」。
抬頭向遠處看,那就是有名的「夫妻迎客松」,又名「鴛鴦松」,他們正搖動著身軀歡迎客人們的到來。這兩松生於同根,出土後一分為二,粗細高低相同。它們橫柯上蔽,疏條交映,相依相偎,酷似熱戀的情人。
不遠處從懸崖峭壁中伸出一修長的樹干,像一隻巨手橫指勝景深處,導引遊人往上攀登。這就是「仙人指路松」,遊人在仙人的指引下,定會領略到勝景的真諦。
在五里沙路的西側,有一石叢陡坡,叫「接神坡」。坡前有一巨石,酷似一顆古猿頭,高3米,寬4米,坐西向東,靜卧在花草叢中,石猿頭枕青山,眼望藍天,疑似自語,形態逼真,這就是「接神坡古猿望日」。
⑼ 方山風景區有哪些景點
北武當山第1名
呂梁市方山縣北武當鎮
南陽溝第2名
呂梁市方山縣積翠鄉南陽溝
神龍溝旅遊區第3名
呂梁市方山縣
方山縣博物館第4名
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積翠公園內
財神殿第5名
呂梁市方山縣境內北武當山風景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