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共生景觀

共生景觀

發布時間: 2021-03-12 17:34:05

『壹』 內蒙古烏海沙城水沙共生,如此奇妙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

內蒙古烏海沙城水沙共生,如此奇妙的景象,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烏海湖是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建成後,於2013年底蓄水形成,總面積達118平方公里的人工湖。

烏海湖是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形成的舒緩水面及環湖區域。隨著水利庫區水位的上升,黃河水順勢流進烏蘭布和沙漠,形成上百個各具特色的沙島,呈現出一片水沙共生,山水相連的壯觀景象。廣闊的舒緩水面,與甘德爾山的遙相呼應,可以說是在荒漠里畫了一張「沙海相應,山水相連」的油畫。

候鳥、濕地更是烏海湖最好的饋贈。春季候鳥回遷,鳥兒在湖面與漸變的藍天相接處嬉戲、翱翔,數千隻形成難得一見的壯觀景象。

『貳』 武漢有哪些出名的景觀設計公司

易盛和不錯,來公司很低調 連網自站都沒有 但跟眾多的一線開發商長期合作,業務基本上都是開發商找上門來,在圈子裡面的口碑非常好,我之前在那上班現在跳槽到開發商了。其他公司還有中創環亞 博克,但博克現在一直在走下坡路了

『叄』 柬埔寨和古樹共生500年的寺廟中有什麼獨特的景觀

和古樹共生500多年的寺廟長什麼樣?這一獨特的“樹包屋”景觀就發生在柬埔寨暹粒的塔布隆寺中,因獨一無二的景觀也成為了好萊塢大片《古墓奇兵》的拍攝地。

這就是暹粒知名的塔布隆寺,一座人類與自然共同創作出來的神奇建築。

『肆』 內蒙古烏海沙城水沙共生,沙、島、綠洲一體,如此奇妙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

在內蒙古有這樣一處神奇的沙漠景觀,它被遊客們稱之為「沙中有湖泊,湖中有沙島」,這就是烏海這個地方。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境西南部、黃河上游,這里可以說是景色優美,甚至在我看來可以說這里有江南的青山和綠水。

如果說是黃河造就了它,那麼我認為更是歷史造就了如今的烏海。因為這里的景觀看起來實在是太好看了,更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里的景觀是很特別的,但是國內知道的不是很多,我相信這里將會成為一座網紅旅遊城市。烏海水沙共生,能夠帶給我們別致的體驗。以上說法,僅代表個人觀點。

『伍』 城市景觀設計的特點有哪些

1.重視地域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
城市景觀設計來看城市生活、文化,可以從中深刻的感受到這種文化氛圍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霹。無論是山村小鎮還是大都市,景觀設計都離不開它的地域文化根基。進入這樣氛圍的環境中無法不讓人感受到地域文化內涵。自然與人的共存是城市景觀設計理念。
2.利用有限的空間再創造
人們深知景觀設計師創造的作品最終都是為了服務於使用者,使用者需要什麼樣的空間,景觀應該與地域文化特點相結合,這樣才是景觀設計師的創造程序,在創造中使用者和地域文化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我拍攝到的城市景理實景圖片中可以體會到這一點,「使用者,地域文化,再創空間」這就是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3.人與自然共生
城市景觀設計,可以說體現了「人與自然共存」的主題思想,這樣的作品隨處可見。「人與自然共存」這樣的概念並不僅僅只局限於對視覺形象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體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城市景觀設計的表現手法涵蓋了視覺、觸覺、嗅覺等等。
4.城市花園中,鄉村桃園中
人們常用「花園」和「桃花園」比喻美景和盛景,象徵著對美好生恬、理想化生活環境的嚮往。這樣的城市景觀意境在今天也是衡量規劃設計的最高境界,只有這樣才能把人們設想到的「理想」變成真正的「現實」。

『陸』 如何理解景觀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景觀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在城市生態園林中的應用(僅供參考) 摘要 對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進行了分析,指出「生態園林」要重視園林的生態效益,利用園林改造改善城市生態系統,造園要以植物為主要材料,模擬再現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觀的創造。認為園林和景觀生態兩門學科互相引進互相借鑒,旨在為城市生態園林的建設提供方法論。
關鍵詞 景觀生態學;生態園林;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 S718.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739(2008)11-0069-02

「生態園林」強調重視園林的生態效益,利用園林改造改善城市生態系統,造園要以植物為主要材料,模擬再現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觀的創造。生態學只是為園林提供了一部分目標及原則,並稍稍涉及到一些原理途徑。人類盼望園林和生態兩門學科互相引進互相借鑒,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融合以創造更美化、優化、凈化的高質量生活環境。景觀生態學的興起提供了這一契機,它提供的概念系統可直接應用於園林,並在一定程度上給予理論原則上的指導,為園林學科的研究與實踐直接提供方法論。

1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1.1關於斑塊的基本原理
1.1.1斑塊尺度原理。一般來說,只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才有可能涵養水源,聯接河流水系和維持林中物種的安全和健康,庇護大型動物並使之保持一定的種群數量,並允許自然干擾(如火災)的交替發生。總體來說,大型斑塊可以比小型斑塊承載更多的物種,特別是一些特有物種只有可能在大型斑塊的核心區存在。對某一物種而言,大斑塊更有能力持續和保存基因的多樣性,不過小斑塊也可能成為某些物種逃避天敵的避難所。
1.1.2斑塊數目原理。減少1個自然斑塊,就意味著抹去1個棲息地,從而減少景觀和物種的多樣性和某一物種的種群數量。增加1個自然斑塊,則意味著增加1個可替代的避難所,增加1份保險。一般而言,2個大型的自然斑塊是保護某一物種所必須的最低斑塊數目,4~5個同類型斑塊則對維護物種的長期健康與安全較為理想。
1.1.3斑塊形狀原理。一個能滿足多種生態功能需要的斑塊的理想形狀應該包含一個較大的核心區和一些有導流作用及能與外界發生相互作用的邊緣觸須和觸角。圓的斑塊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邊緣圈的面積,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區的面積比,使外界的干擾達到盡可能地小,有利於林內物種的生存。但圓整的斑塊不利於同外界的交流。
1.2廊道的基本原理
1.2.1連續性原理。人類活動使自然景觀被分割得四分五裂,景觀的功能流受阻,所以加強孤立斑塊之間的及斑塊與種源之間的聯系,是現代景觀規劃的主要任務之一。聯系相對孤立的景觀元素之間的線性結構稱為廊道。廊道有利於物種的空間運動和本來是孤立的斑塊內物種的生存和延續。從這個意義上講,廊道必須是連續的。
1.2.2廊道的數目原理。假設廊道是有益於物種空間運動和維持的,則2條廊道比1條要好,多1條廊道就減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風險。
1.2.3 廊道寬度原理。越寬越好是廊道建設的基本原理之一。廊道如果達不到一定的寬度,不但起不到維護保護對象的作用,反而為外來物種的入侵創造條件。
1.3景觀異質性與多樣性原理
1.3.1景觀異質性原理。景觀本質上是一個異質系統,正是因為異質性才形成了景觀內部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價值流,才導致了景觀的演化、發展與動態平衡。一個景觀的結構、功能、性質與地位主要決定於它的時空異質性。景觀異質性與景觀穩定性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是保證景觀穩定的源泉。
1.3.2景觀多樣性原理。景觀多樣性表徵不同景觀間的差異,是指景觀單元結構和功能方面的多樣性,多用於不同景觀間的比較。結構上表現為類型多樣性(type diversity)、斑塊多樣性(patch diversity)和格局多樣性(pattern diversity),功能上表現為干擾過程、養分循環速率、斑塊穩定性和變化周期等。實際工作中常用多樣性指數來描述景觀多樣性,而用得較多的是豐富度指數和均勻度指數。
1.3.3景觀異質性與景觀多樣性關系。景觀異質性與景觀多樣性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景觀異質性的存在決定了景觀空間格局的多樣性和斑塊多樣性。一般來說,景觀異質化程度越高,越有利於保持景觀中的生物多樣性。反過來講,景觀多樣性的保存也有利於景觀異質性的維持。

2景觀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在城市生態園林中的應用

2.1城市斑塊
城市景觀是一個高度人工化的景觀,其中的建築物斑塊及廊道占優勢,綠地斑塊及廊道少,產生了嚴重失衡的現象。因而在城市景觀結構中應增加綠地廊道及綠地斑塊,根據城市現狀確定綠地斑塊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積,盡量使其均勻分布於城市景觀中。同時設計中應放棄過於強調視覺差的景觀設計,提倡因地制宜,根據生態學原理兼顧美學特性,以本地種為主,實行喬、灌、藤、草相互配製,充分利用空間資源,提高綠地自然度,形成穩定協調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以利於抵抗不良因素的干擾,從而體現城市景觀中人與動物、植物的控制共生。
在城市大園林規劃中,我們應把城區內各種「生境島」(城市內分散的園林相當於被城市海洋包圍的「生境島」)看作大園林的有機組成部分,利用島嶼地理學原理在城市「生境島」之間以及與城外自然環境之間修建綠色廊道,形成城市園林網路,把自然引入城市,不僅給生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而且利於野生動植物的遷移。從景觀生態學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塊具有多種重要的生態功能,能為景觀帶來許多益處;小的植被斑塊可以作為物種遷徙的歇腳地,保護與規劃分散的稀有種類和小生境有利於提高景觀的異質性,所以小斑塊是大斑塊的補充,但不能取而代之,應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並通過廊道連接。
2.2城市廊道
美國著名景觀生態學家Forman 把廊道定義為不同於兩側基質的狹長地帶。在城市景觀中,廊道既是各種流的通道(人口流、物質流、能量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都通過廊道穿梭於城市與外圍腹地以及城市內各節點和斑塊之間,維持整個城市的動態),又是造成景觀破碎的原因和前提,同時還是決定城市景觀輪廓的主要原因,可以認為,城市廊道的發展引導整個城市景觀格局的發展。城市的廊道可分為3種:綠道、藍道、灰道。
綠道是以植物綠化為主的線狀要素,如街道綠化帶、環城防護林帶、濱水河岸植被帶等。綠色廊道的植物配置應以鄉土植物為主,兼顧觀賞性和城市景觀,以地帶性植被類型為設計依據,保持自然的本底。綠色廊道要有一定的寬度,才能防止外來物種的入侵。一般而言,河岸植被帶的寬度在30m以上時就能有效地降低溫度,提高生境多樣性,控制水土流失,保護生物多樣性;道路綠化帶寬度在60m寬時,可滿足動植物遷移和傳播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功能。藍道主要是城市中各種河流、海岸等;灰道指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鐵路等。灰道直接反映城市的外貌形象,也是構成城市風貌特色的基礎。因此,不同道路應當體現不同品味與不同主題,如歷史特色、文化連續性、現代化內涵等。
2.3城郊建設
由於現代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包括了其周圍的郊區,將市區與郊區進行整體規劃是城市生態建設的主要內容。要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合理地對城郊景觀空間結構進行規劃,使廊道、斑塊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使市區內、郊區內及市郊之間的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循環暢通,既要使城郊景觀符合生態學原理,又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
將自然組分引入城市的規劃與建設中,使城市景觀具多樣性,這是國內外城市生態建設的目標。依據景觀異質性的原理,建立良好有序發展的城郊景觀格局,提高多樣性維持異質性,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景觀生態學理論與城市建設結合的有意義的實踐。

3結論

只有把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應用到城市的生態園林的建設中去,把園林綠化與整體的城市景觀聯結起來,建設人與自然充分和諧、自然環境美、生活質量高、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態資源,建設一個最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城市生態園林環境。

『柒』 什麼叫景觀滲透

景觀滲透指的是通過打破建築與景觀之間以及室內與室外之間的界限,將景觀元素滲透到建築形體與空間中去,從而創造出一個更加連續和可操作的都市景觀系統,並帶來了場所體驗的相關性和視覺經驗的連續性。 此類作品的範例包括: ●FOA事務所的日本橫濱市國際海港總站 這個方案的出發點是成為花園與港口,以及橫濱市市民與外來參觀者之間的交融結構。這不是一種基於言語說明式的,而是物質性的交融,它涉及到橫濱市的公共空間系統和海港的遊客流線組織兩個方面。你可以看到,建築的整個屋頂成為基地所處的Yamashita公園的一個部分,城市景觀滲透到了港口;整個建築表面也自我交疊,它所形成的折縫空間不僅容納了貫穿建築不同功能之間的路徑,而且提供了結構強度,打破了傳統建築支撐結構和建築表皮之間的分隔關系。城市與建築、結構與表皮、表皮與空間交融在一起。 ●PUREDesign的中國上海文化公園概念競賽方案 作為一個為上海當代藝術提供展覽、交流和研究的公共公園,本方案從藝術活動的尺度和模式出發,並結合上海城市地貌的自然生長方式,創造出一種連續分化的基地組織路徑,將高大體量的藝術博覽空間和獨立低矮的藝術家工作室通過連續交織的綠野式藝術交流空間結合在一起。這種建築與自然景觀的動態性融合,為不同藝術活動之間的相互偶遇與激發提供了舞台。 ●WWCOT建築師事務所的中國武漢漢江兩岸區域總體規劃競賽方案 為了建立江水景觀和城市之間的共生關系,從濱江沿岸景觀公園出發,結合主要的城市交通幹道,規劃了一系列梭形的連接公園和都市運河從江邊延伸到都市,形成了城市生活和自然景觀相互咬合滲透的關系。而這些自然景觀的特質又根據所處城市環境的區位和功能逐漸變化,實現了都市與景觀的動態有機生長。

『捌』 西方建築中的共生思維是指什麼建築特點是什麼

愛德華·T.哈爾(Edward T.Hall)說:「在當代人類世界有兩種相關的危機:第一種也是最直觀的危機是污染/環境的危機;第二種更微妙,也同樣是致命的,這就是人自身的危機——他同自己的聯系,他的外延,他的制度和他的觀念,他同所有包圍他的那一切關系的危機,還有他和居住在地球上的各個群體之間的關系的危機,一句話,他同他的文化的危機。」[19]
從某種意義上說,前面所講的非總體化思維、混沌思維和非理性思維,主要是建築師和理論家們對當代文化危機作出的反應;而共生思維和當代生態學理論則主要是他們對當代環境或生態危機所作的反應。當然,環境危機和文化危機本身並非互不相干,而是緊密聯系著的。
人對自然的掠奪,文明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的破壞,一直是人類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甚至在最古老的蘇美爾文明中,在人類剛剛從野蠻走向文明的初期,人對自然的肆意破壞和掠奪就已經引起了當時的有識之士深深的憂慮。在《吉爾迦美什》這部人類最早的史詩中(比荷馬的史詩還要早1500多年),我們看到,為了建造烏魯克城,伴隨國王吉爾迦美什遠征黎巴嫩大森林的半神恩啟都,在殺死森林守護神芬巴巴的同時,也莫名其妙地殺死了自己。[20]史詩通過這個情節,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警示:毀滅自然者最終必將毀滅自己。可是,從那時以來,不知又過了多少個世紀,人類仍然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似乎也並不願意明白這個道理,所謂「發展的悲劇」仍然在地球的各個角落一演再演。尤其是現代,化學工業的發展,汽車工業的發展,戰爭的破壞,人口的爆炸與城市建設和開發的無序擴展,使綠地、水資源、大氣,甚至農作物,全然遭到污染和破壞。人與自然的關系開始變得緊張起來。如何恢復人與自然之間正常而和諧的關系,如何在人與自然生物及其環境之間建立一種平衡,如何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不受污染的綠色的生存空間,這些問題,以前所未有的嚴峻性擺在了當代西方人的面前。
哲學家和生態學家們認為,要切實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首先必須打破人類中心論,必須以一種有機論和生態平衡論取代「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種人類優越論。著名生態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康羅·羅倫茲說:
人們樂於把自己看作宇宙的中心,認為自己不屬於自然,而是從自然中分離出來的高等生物。很多人對這個謬見戀戀不舍,而無視於一位賢人說的最智慧的警語,即屈龍所說的「認識你自己」。[21]
日本哲學家梅原猛說:
……在我的頭腦中,我始終相信近代文明在某種意義上是錯誤的,這是因為近代文明是建立在人類盲目自大的基礎上的。近代文明始於將人類的智慧萬能化,企圖用人的智慧去征服自然,人類在這一哲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近代文明社會,即所謂的科學技術文明。人類肆行無憚地破壞、掠奪大自然的寶貴財富,妄圖稱霸宇宙,這種文明潛在著無窮的危險。它將人置於自然萬物之上,將大自然看作是可以任意榨取的奴隸。人的意志、慾望,無條件地成為真、善、美的事物,再也沒有什麼事物能站出來譴責人的傲慢、狂妄。人類到了重新認識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時候了。人類應該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與其去「征服」自然,不如學習如何保護自然,如何保持同大自然的平衡、協調。[22]
生態的問題,即人與自然、人與生物、人與人、人與未來的共生問題,實際上是人自身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文化問題,一個倫理問題。如果人能夠擺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如果人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充分認識到自然「可持續」被榨取的限度,能夠把眼前利益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把局部利益同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把國家的利益和全球的利益結合起來,把人類的發展同人類以外的自然生物的發展協調起來,盡可能依靠人類自身的修養和道德克制無止境攫取的慾望,在保持與他人(包括其他民族和後人)公平合理地共享大自然的賜予和恩惠的同時,拒絕對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那麼,人類同自然生物和諧、共生,與大自然平衡、協調,將不是一件遙遠的事情。
對建築師來說,人與自然的緊張對立關系,人對大自然的肆意破壞和榨取,往往以更加直觀、更加殘酷的形式表現出來。甚至在很多情況下,建築師常常被動地成為地產開發商殘害生態環境的同謀共犯。
正因為此,一方面是受到當代全球性綠色行動的影響,一方面是受到修復極度惡化的環境的使命感的感召,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受到一種原罪感的驅動,當代西方建築師開始把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意識當成一種普遍的設計准則。生態意識自然就成為西方建築師的普遍的、自覺的意識。
黑川紀章於1987年出版的《共生的思想》一書,就把人與自然的共生,人的建築與自然的共生作為主要內容。另一位日本建築師長谷川逸子(Itsuko Hasegawa)在《作為第二自然的建築》(Architecture As Another Nature)一文中,明確提出,建築不應該被視為一種人工化產物,它本身就是另一種形態的自然。他說:「我的目的之一是重新思考過去的建築,這些建築適應當地的氣候和地理條件,讓人類與大自然共生,把人類和建築視為大地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這實際上包含著對與新的科學和技術相關的新設計的挑戰。」「……建築不應該被當作一種孤立的作品設計出來,而應當被當作某種更大的東西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它必須具有某種都市品質。城市是一種變化的、多面的實體,它甚至包容了一些與它對立的東西。」[23]長谷川逸子所說的與城市對立的東西,顯然是那些具有非人工性的東西,自然的東西。
思想前衛的摩弗西斯事務所對重構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極為關注,並盡量使之在設計中得以體現。他們不僅渴望建立一種與自然「休戰」的環境,而且希望能夠建立一種把建築融入自然,使人和自然展開自由對話的環境。[24]
白色派領袖邁耶把建築與環境的共生作為一種終級追求。他在談到蓋迪中心的創作時曾表白,多年以來,他一直孜孜以求的,就是在自己的建築中重構古代建築中那種建築與環境互相生成、互相融合的方式。[25]
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態思維或共生思維已經催生了一種新的美學形式,即生態美學。這是一種具有新的、超越建築造型或純形式之上的功能美學,一種既聯系著最古老的居住形式又展望著最遙遠的未來的生存境遇的生存美學。
生態思維使建築的當代審美增加了一種新的維度:一種與真和善緊密相關的維度,或者說,一種與科學和倫理緊密相關的維度,一種與人類智慧相關的維度。因為建築不再把功能和形式或者空間和視覺的美作為設計的終極參量。在生態和共生的視域中,建築的審美考量必得同對下述諸種關系的考量聯系在一起:即建築與自然的關系,建築與建築的關系(與環境的關系),建築與人的發展的關系,建築與建築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建築的節能、永續利用、自然對建築材料的可溶解性等)以及建築與人類的未來的關系等聯系在一起。這就表明,只有建立在超本位、超時代、超人類基礎之上的審美思維,才是一種健全的生態思維,一種真正體現了人類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當前的利益和未來的利益、局部的利益和整體的利益的共生思維。
共生或生態思維對塑造建築美的形式來說,即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說是機遇,是因為,生態思維為塑造園林建築和山水建築這種富有自然情趣的形式,和使用自然材質表現富有地域趣味的建築形式,提供了無窮的想像空間和實踐機會。斯蒂芬·霍爾的斯特雷托住宅(Stretto House,Dalas,Dexas,1989~1992)、查爾斯·格里姆肖的迪斯尼當代游樂園(Disney's Contemporary Resort,Lake Buena Vista,1991)和磯奇新的秋吉台國際藝術村(1997~98)是這類景觀建築的典型;而巴特·普林斯(1947~)的喬和伊佐科·普里斯住宅則是這類以自然材料體現地方趣味的典型。但是,共生或生態思維並不單單執著於上述一種或兩種形式。如果考慮建築的治污和防污、節能、永續利用等多方面因素,再要求建築師考慮建築美的形式,這對建築師來說,不僅是挑戰,簡直是嚴峻的挑戰了。
當代西方建築師健康的生態觀或者說生態思維已經普遍確立起來,這是毫無疑義的。建築師在實踐中,通過資源的節約、資源的再利用和循環利用,通過選擇非污染性和再生性原料,或通過對自然的擬態、對生物的仿生等多種方式,使當代建築邁進了一個革命性的階段,這是需要加以充分肯定的。
但是,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因為共生或生態意識與實效性的生態行為並非是一回事;同樣的,建築師的生態思維與業主的生態思維也並非是一回事。雖然付出了較高的投入,生態建築不能給開發商或業主帶有對等的、可觸可摸的即時利益,這種投入和產出不符,自然會大大影響並削弱生態建築的更大、更廣泛的拓展。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