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吳冠中速寫風景

吳冠中速寫風景

發布時間: 2021-03-14 08:03:08

1. 吳冠中為什麼要畫水鄉小景這幅水彩畫

水彩畫是西方畫油畫的,用來畫速寫,記顏色,起輔助作用的。傳入我國後,因其簡便,成本低,受歡迎,發展很快,成為獨立畫種。吳老是中西結合的油畫家,當然水彩畫的好,無論大幅小幅,風景人物皆佳!

2. 吳冠中畫速寫用的是什麼筆

什麼筆都用啊!毛筆,鉛筆,炭筆,水彩筆,油畫筆,色粉筆......
僅僅只是個工具而已.

3. 吳冠中的背景

冠中,1919年出生,中國現代畫家。
1919年7月5日生於江蘇省宜興縣一個鄉村教師家庭。從無錫師范初中部畢業後,考入浙江大學代辦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36年轉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從李超士、常書鴻及潘天壽等學習中、西繪畫。1942年畢業,任國立重慶大學助教。1946年考取公費赴法國留學。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J.蘇弗爾皮教授工作室進修油畫;同時在A.洛特工作室學習,並在盧佛爾美術史學校學習美術史,各項成績優異。
他的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魯迅的故鄉》等。中國畫代表作有《春雪》及《獅子林》《長城》等。出版有《吳冠中畫集》《吳冠中畫選》《吳冠中油畫寫生》《吳冠中國畫選輯》(1~4)及《東尋西找集》《風箏不斷線》《天南地北》《誰家粉本》等。
查看全部8個回答
相關問題全部
吳冠中文化背景
吳冠中,1919年出生,中國現代畫家。 1919年7月5日生於江蘇省宜興縣一個鄉村教師家庭。從無錫師范初中部畢業後,考入浙江大學代辦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36年轉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從李超士、常書鴻及潘天壽等學習中、西繪畫。1942年畢業,任國立重慶大學助教。1946年考取公費赴法國留學。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j.蘇弗爾皮教授工作室進修油畫;同時在a.洛特工作室學習,並在盧佛爾美術史學校學習美術史,各項成績優異。 吳冠中1950年秋返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吳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於油畫風景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長表現江南水鄉景色,如初春的新綠、薄薄的霧靄、水邊村舍、黑瓦白牆,和諧、清新的色調,寧靜、淡美的境界,使畫面產生一種抒情詩般的感染力。 從70年代起,吳冠中漸漸兼事中國畫創作。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他的水墨畫構思新穎,章法別致,善於將詩情畫意通過點、線、面的交織而表現出來。他喜歡簡括對象,以半抽象的形態表現大自然音樂般的律動和相應的心理感受。既富東方傳統意趣,又具時代特徵,令觀者耳目一新。 作為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注重學生藝術個性的培育。作為善思考的藝術家,他又勤於著述,立論獨特,而且文字生動流暢。其中關於抽象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與藝術要如風箏不斷線等觀點,曾引起美術界的爭論。 他的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魯迅的故鄉》等。中國畫代表作有《春雪》及《獅子林》《長城》等。出版有《吳冠中畫集》《吳冠中畫選》《吳冠中油畫寫生》《吳冠中國畫選輯》(1~4)及《東尋西找集》《風箏不斷線》《天南地北》《誰家粉本》等。
4 瀏覽312
誰能提供吳冠中的歷史背景啊
1919年 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 1942年 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後任重慶大學建築系助教。 1943年 在四川重慶沙坪壩青年宮舉辦第一次個展。 1946年 與重慶大學附小教員朱碧琴結婚。通過教育部留歐考試。 1947年 入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研習油畫,受教於蘇弗爾皮教授。 1948年 作品參加巴黎春季沙龍展和秋季沙龍展。 1950年 為尋根毅然回國。 1951年 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1953年 因教學觀點不同而被調往清華大學建築系任教,從此以畫風景畫為主。 1956年 任教於北京藝術學院。 1964年 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1970年 文革期間,下放河北農村勞動。 1973年 調回北京參加賓館畫創作。 1978年 中央工藝美院主辦「吳冠中作品展「,在北京和全國各地巡迴展出。 1979年 中國美術館主辦「吳冠中繪畫作品展「。當選為中國美協常務理事。 1981年 出訪西非三國並至巴黎訪舊友。 1985年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吳冠中新作展「。任全國政協委員。參加香港藝術節「認識現代中國畫「畫展及研討會。 1987年 香港藝術中心主辦「吳冠中回顧展「,作品於開幕40分鍾內全部售完。 1988年 參加新加坡、日本、澳門主辦的「吳冠中畫展「開幕式並講學。 1989年 赴巴黎寫生,在東京舉辦「吳冠中畫巴黎「展。在美國舉辦作品巡迴展。墨彩《高昌遺址》以187萬港幣開創中國國畫在世畫家國際畫價最高紀錄。 1990年 赴香港、新加坡、泰國展畫講學並寫生。油畫《巴黎蒙馬特》以104萬港元開創中國油畫在世畫家國際畫價最高紀錄。 1991年 接受「法國文藝最高勛位「。「吳冠中師生展「在北京舉行。墨彩《交河故城》以225萬港幣售出。 1992年 大英博物館首次破例舉辦「吳冠中-20世紀的中國畫家「畫展。 1993年 巴黎塞紐奇博物館舉辦「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速寫展「。接受「巴黎市金勛章「。 1994年 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出訪北歐五國。訪問印尼並寫生。 1995年 接受法國軒尼詩公司「'95軒尼詩創意和成就獎「。香港主辦「叛逆的師承-吳冠中「畫展及「20世紀中國畫國際研討會「。 1996年 參加李政道博士主持的「科學與藝術「研討會,並作抽象畫。 1997年 台灣歷史博物館舉辦「吳冠中畫展「,巡迴高雄市山美術館。 參考資料:http://wuguanzhong.yishujia.com/ 吳冠中,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農村。1942年畢業於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47年考取公費留學法國,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進修油畫。1950年回國後,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後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曾先後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台灣歷史博物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美國底特律四家博物館、巴黎塞紐齊博物館等處舉辦個人畫展數十次。國內外已出版畫集和文集近百種。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1990年獲法國文化部文藝最高勛位,1993年獲巴黎市勛章,2002年入選法蘭西學士院終生通訊院士。2003年被中國文聯授予金彩獎。終生探索中西藝術結合之路,迄今兼作油畫與水墨畫。 吳冠中,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農村。1942年,畢業於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曾任教於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1946年,考取全國公費留學繪畫第一名。1947年,就讀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1950年,留學歸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1953年,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於北京藝術學院。1964年,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70年,「文革」期間被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1973年,調回北京參加賓館畫創作。1978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主辦「吳冠中作品展」。1979年,當選中國美協常務理事。1987年,香港藝術中心主辦「吳冠中回顧展」。1991年,法國文化部授予其「法國文藝最高勛位」。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慣例,首次為在世畫家吳冠中舉辦「吳冠中——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展覽,並鄭重收藏了吳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鳥天堂》。1993年,法國巴黎塞紐奇博物館舉辦「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速寫展」,並頒發給他「巴黎市金勛章」。199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1999年,國家文化部主辦「吳冠中畫展」。2000年,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這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 吳冠中在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和全國十餘個主要城市舉辦個人畫展,並先後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香港藝術中心、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館、堪薩斯大學藝術館、紐約州聖約翰博物館及底特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巴黎市立塞紐奇博物館等舉辦畫展。已出版個人畫集50餘種、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生命的風景》、《吳冠中文集》等十餘種。
4 瀏覽1913
吳冠中的簡介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等十餘種。 2010年6月25日23時57分,吳冠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1歲。 2019年3月16日,風箏不斷線—吳冠中百年誕辰收藏大展」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舉行。 (3)吳冠中速寫風景擴展閱讀 1978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主辦「吳冠中作品展」。 1979年,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1987年,香港藝術中心主辦「吳冠中回顧展」。 1991年,法國文化部授予其法國文藝最高勛位。 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慣例,首次為在世畫家吳冠中舉辦「吳冠中——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展覽,並鄭重收藏了吳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鳥天堂》。 1993年,法國巴黎塞紐奇博物館舉辦「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速寫展」,並頒發給他「巴黎市金勛章」。 199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 1999年,國家文化部主辦「吳冠中畫展」2000年,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這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 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學授予吳冠中教授「榮譽文學博士」銜。 2007年8月,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吳冠中全集》。
757 瀏覽19794 2019-04-13
吳冠中長城的創作背景

4. 對吳冠中的幾幅畫點評一下,每幅200--400字

靜中有動:雖是靜止的,但透著美的靈魂。

5. 推薦幾本好的速寫風景的書

風景速寫 陳華新著上海大學出版社

6. 吳冠中的畫風是什麼

吳冠中是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幾十年來,他一直探索著將中西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

吳冠中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起初他學工科,因一次機緣參觀了當時由畫家林風眠主持的杭州藝專,便立即被五彩繽紛的藝術美迷住了,下決心改行從藝,奉獻終生。中學畢業後他考入了杭州藝專。大學畢業後,吳冠中於1946年考取留法公費,畢業時正值新中國成立,於是他毅然回國,到中央美院任教,後來又到中央工藝美院任教授。他志在將中西藝術結合在一起,將中國繪畫藝術推向世界。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書名來概括,那就是"要藝術不要命"。

吳冠中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最近幾年他的畫風有所變化,在一批反映黃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線,自成一種意境。最近,他獲得�quot;法國文化藝術最高勛位"的榮譽。

大英博物館在1992年3月26日到5月10日推出一項前所未有的展覽--吳冠中個展,展出44幅作品,作品是他1970年以來所創作的油畫、水墨及素描。此次展出號稱"前所未有",是由於吳冠中個人在歐洲的第一次個展,更是大英博物館第一次為中國在世畫家所辦的展覽。因此這次個展,不僅對吳冠中而言是他繪畫生涯的再一次突破,也意味著東西藝術交流的向前發展。 吳冠中說,我的畫是將西畫的優點表現在中國畫之中。我畫的點和線,每一筆都包括了體面的結構關系。畫中的點和線,不管是大點小點、長線短線,在運用上是嚴格的,都不是隨便亂擺上去的,有時一點不能多也不能少,點子多了對畫面無補,我都想辦法將他遮掉。對線的長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隨便畫上去的,要恰到好處。

吳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於油畫風景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長表現江南水鄉景色,如初春的新綠、薄薄的霧靄、水邊村舍、黑瓦白牆,和諧、清新的色調,寧靜、淡美的境界,使畫面產生一種抒情詩般的感染力。
從70年代起,吳冠中漸漸兼事中國畫創作。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他的水墨畫構思新穎,章法別致,善於將詩情畫意通過點、線、面的交織而表現出來。他喜歡簡括對象,以半抽象的形態表現大自然音樂般的律動和相應的心理感受。既富東方傳統意趣,又具時代特徵,令觀者耳目一新。
作為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注重學生藝術個性的培育。作為善思考的藝術家,他又勤於著述,立論獨特,而且文字生動流暢。其中關於抽象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與藝術要如風箏不斷線等觀點,曾引起美術界的爭論。

7. 求吳冠中的代表作品的資料

吳冠中[1],別名荼,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農村。1942年,畢業於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曾任教於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1946年,考取全國公費留學繪畫第一名。1947年,就讀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1950年,留學歸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1953年,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於北京藝術學院。1964年,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70年,「文革」期間被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1973年,調回北京參加賓館畫創作。1978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主辦「吳冠中作品展」。1979年,當選中國美協常務理事。1987年,香港藝術中心主辦「吳冠中回顧展」。1991年,法國文化部授予其「法國文藝最高勛位」。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慣例,首次為在世畫家吳冠中舉辦「吳冠中——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展覽,並鄭重收藏了吳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鳥天堂》。1993年,法國巴黎塞紐奇博物館舉辦「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速寫展」,並頒發給他「巴黎市金勛章」。199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1999年,國家文化部主辦「吳冠中畫展」。2000年,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這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根據《吳冠中年表》中可以知道,1939年,吳冠中20歲,吳冠中於國立藝專期間,酷愛梵高、高更,在畫面中喜用大紅大紫強烈的色彩,給自己取名「吳荼茶」的筆名,後改為「荼」,專做畫面簽名。2002年香港藝術館館方曾為吳冠中舉辦大型回顧展,當時展覽館的設計深得吳冠中贊賞,認為在香港覓得「知音」,懂得讀通和理解他的藝術。隨後,香港藝術館一直與吳冠中保持聯絡。香港藝術館1995年首次獲吳冠中贈送兩幀水墨畫,2002年再獲贈12幅油畫、水墨及手稿,包括吳冠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之作以及他的即席揮毫之作等。香港藝術館至今共獲吳捐贈47幅作品。作為「國寶級」的藝術家,吳冠中還被譽為「最慷慨的大師」,隨著作品價格的日益走高,吳冠中的作品捐贈也越來越多。1999年,吳先生向中國美術館第一次捐獻了10幅作品。2009年,吳先生再一次向中國美術館捐贈了以21世紀以來的新創作為主的作品36幅。吳冠中還先後向上海美術館捐贈作品共計72件。
吳冠中在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和全國十餘個主要城市舉辦個人畫展,並先後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香港藝術中心、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館、堪薩斯大學藝術館、紐約州聖約翰博物館及底特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巴黎市立塞紐奇博物館等舉辦畫展。已出版個人畫集50餘種、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生命的風景》《吳冠中文集》《吳冠中人生小品》等十餘種,曾寫《橋之美》。 藝術家生平 從無錫師范初中部畢業後,吳冠中考入浙江大學代辦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36年轉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從李超士、常書鴻及潘天壽等學習中、西繪畫。1942年畢業,任國立重慶大學助教。1946年考取公費赴法國留學。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J

8. 吳冠中畫作有什麼代表作


荼:茅、葦之類的白花。《國語 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音其;旗)、素甲、白羽之矰(音增;箭),望之如荼。」

荼者,自必需要一份熱情,壯烈似火。
吳冠中初曾以優異成績考入浙大電機系,研學工科,那時讀工科特別是像浙大這樣的名校即便意味著以後生活衣食無憂,其父與之君子約定,選此專業不能中途更改,但對於吳冠中而言,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一次吳冠中和同學利用浙大在杭州軍訓的間隙參觀了杭州藝專,第一次吳冠中和藝術碰了面,先生這樣形容這次邂逅「我一看就說,我從來沒見過這個美。繪畫的美這么吸引我,好像小孩兒剛生出來,沒見過世界這樣一種感覺。」吳冠中便這樣一見鍾情於藝術,非要愛上她不可,但鍾情於藝術就意味著要放棄未來穩定安逸的生活,意味著要違背父命……吳冠中心裡很清楚這些犧牲究竟會意味著什麼。然而,對於一個十六、七歲陷入藝術「初戀」的年青人而言,似乎已經喪失了理智,什麼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唯有藝術。於是,吳冠中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就讀了一年的浙大,改考入杭州藝專。藝術是瘋狂的感情事業,需要這份瘋狂的熱情,吳冠中的這種感情非常強烈超過了他的血液承受能力。吳先生曾說:「如果不用藝術作為發泄的話,此生不知如何度過。不能想像以後的人生道路怎麼走,也許瘋了,也許怎麼了。」以至於後來,這份強烈的感情用他的繪畫也不能完全表達,於是轉向於寫作。

荼者,還須保有一份純粹,源自內心。
吳先生表達他作品的時候,經常提及「真感情」這三個字。藝術之所以偉大,也正是因為它承載了無數偉大藝術家各自獨特的「真感情」,梵谷曾經說過:「我要人們看了我的畫之後,贊嘆到我感受到的深刻和敏銳。」如果一個人不能真誠的對待自己,不能清楚的認識自己,不能執著於自己內心最本初的想法,遇到事情總是有所顧及,背叛於內心,那麼他給人的呈現便是一種表面,是一種輕浮的東西,這種東西對自身而言是一種耗費,因為他內心得不到表達,便無法有所長進,內心永遠都是那顆止步不前有所顧及的內心。藝術不是這樣,相反,藝術是一種描述內心的語言,藝術家們都寄希望於自己的作品能展現出當時創作時自己的真實心態,這種要求是極高的,對於吳冠中而言,他也坦言自己並沒有創作出自己當年熱愛美術時想要創作出來的東西,但是吳冠中堅定的執著於自己的「真感情」,以至於曾一次毀去自己不滿意的200幅作品。這種「真感情」猶如一隻畫筆,描述的是人的心靈語言,呈現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文學……各種藝術形式中。欣賞者可以文化背景不同,語言不通,男女老幼;創作者可以隨心所欲於各種技法,不拘一格,但是最後能震撼人心靈的東西是一樣的,這便是美,這便是人性。

荼者,定要尋其一方誌向,堅定不移。
初到法國的吳冠中對其熱愛的美術理解並不是很深,一次蘇弗爾皮老師在課上談及藝術時講到,藝術是分兩種路的,一種是大路,一種是小路。小路藝術是娛人耳目使你感覺很舒服,好看,這叫漂亮。大路藝術是震撼你的心魂,這才叫美(美與漂亮在法文里是兩個詞)。一下子,吳冠中便尋到了自己為之奮斗一生的志向,「應該走大路藝術,震撼人心魂的藝術」。正是因為這一點,在吳冠中心中藝術是極其的神聖,比什麼都偉大,藝術已然成為了他心中的上帝,「想成為很偉大的藝術家,成為很有成就的藝術家」這個堅定的信念占據著他的內心,以至於為了專注於搞出自己內心所篤定的好藝術,他甘願放棄一切,這個想法在他內心十分真切。同時,也正是源於這份堅定不移的信念,使吳冠中能夠集中所有精力全身心投入作畫的狀態,吳先生戲稱這種狀態為「氣功」。一次,其岳母生病,吳冠中隨妻赴桂林探望,此時,吳冠中亦身受肝病折磨,生活十分清苦,夾帶著這種苦悶,吳冠中一路上瘋狂的作畫,甚至想過藉助於這種瘋狂而遠離人世,整整8小時,他能不吃不喝,只用心於畫畫,這次旅程後奇跡般的吳冠中的肝病不治自愈,難怪吳先生會稱之為「氣功」。


荼:一種苦菜。《詩經 邶風 北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音即;薺菜)。」

荼者,深植於苦難,汲取營養
梵谷—吳冠中仰慕的藝術大師,公認為是一個「極端痛苦藝術家」,曾親自削去自己部分右耳,並最終自殺而亡,死時年僅37歲,臨終遺言「苦難永遠沒有終結」。但也正是透過這位痛苦藝術家的心靈,我們才得以窺視到如天堂般的燦爛藝術。苦難對於人,一者可以將人擊垮,一者卻可以給人巨大滋養,吳冠中和梵谷就是這種樂於在苦難中成長的人,吳先生說過,其一生當中有兩大幸運:第一就是年輕的時候出國,第二便是中年封閉的苦悶。歸國後,吳冠中自以為找到了自己藝術得以壯大的土壤,但是解放後處於文革時期的中國,自然是不會接受吳冠中從西方帶來的現代主義繪畫,很長的一段時間,吳冠中被責令不準作畫而去從事一些最底層的農村勞改。一方是自己神聖的「大路藝術」,一方是為政治畫像的「小路藝術」,一方是勞動改造,吳冠中沒有權利選擇「大路藝術」,便毫不猶豫的去參加了勞動改造,這段經歷對於吳冠中是十分珍貴的,他深切的體會到了勞動階層的生活,體會到了梵谷畫作中土壤的意義,這對於致力於創作「憾人心魂」藝術的畫家來講,無疑得到了很好的啟發。吳冠中樂於將自己創作的過程比喻為一次艱難的分娩,並稱「每一張畫的苦難經歷都是不一樣的」。現實中的苦難是那麼艱澀,而畫布上的苦難確是那麼壯美,是一種「憾人心魂」的壯美,無論是梵谷,無論是吳冠中,都看上了這種壯美,這是其它任何精細、婉轉的感情所望塵莫及的。

荼者,自安於卑微,不屈不撓
吳冠中另一位精神父親便是魯迅。對於魯迅的熱愛,吳冠中說:「為什麼我對魯迅那麼崇拜?因為魯迅寫的東西都是我家鄉的, 都是故鄉的,他寫的小說裡面都是我童年的那些印象。所以我更愛我的故鄉,讀了魯迅的小說,我更了解我的故鄉,通過魯迅的認識我更認識自己的位置了。」正如梵谷,「你是麥子,你的位置應該在麥田裡」,而這株不起眼的麥子,讓我們體驗到了麥子眼中麥田的絢爛。吳冠中的位置也是平凡的,平凡到你無法從外表分辨出這是一個藝術家或是一個年邁農夫,在平凡外表之下,隱藏的是豐富的精神生活。吳冠中安於這種平凡,雖然其作品拍賣價格以致巔峰,但其從不過問,甚至痛心於作品在商業上的流失,他想保有這份平凡,用對藝術一如既往的真誠眼光去審視世界,去跋涉於自己心中永無終點的「藝術大路」。平凡卑微並不意味著軟弱,魯迅的文字帶給吳冠中一種振奮的感覺,相比於自己的畫作和魯迅的文章,吳冠中發現了自己先前所追尋的苦難壯美的感覺在魯迅文章中能更親切體驗到。「是魯迅感染我的,美術這東種藝術形式的力量和文學不一樣,它不能表現那樣悲劇性的感人的東西,它的功用是審美提高」吳先生如是說。由於心中強烈的感情和繪畫上所表達出來的東西出現了不一致,吳冠中憂郁於自己的「真感情」得不到完全的表達,這種憂郁卻讓吳冠中更加堅強的去抗爭,猶如魯迅,以至於後來他無法用美術來表達的東西,就改用文字,一定要忠於自己的「真感情」,忠於自己的藝術信仰,將自己內心體察到的深刻感悟,通過藝術形式去發泄出去,以「憾人心魂」,這種功效,好似「一百個齊白石也比不上一個魯迅」。

[吳冠中其人] (以下來源網路,筆者略有整理)
吳冠中,別名荼,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農村。1942年,畢業於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曾任教於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1946年,考取全國公費留學繪畫第一名。1947年,就讀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1950年,留學歸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J蘇弗爾皮教授工作室進修油畫;同時在A洛特工作室學習,並在盧佛爾美術史學校學習美術史,各項成績優異。1953年,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於北京藝術學院。1964年,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70年,「文革」期間被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1973年,調回北京參加賓館畫創作。1978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主辦「吳冠中作品展」。1979年,當選中國美協常務理事。1987年,香港藝術中心主辦「吳冠中回顧展」。1991年,法國文化部授予其「法國文藝最高勛位」。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慣例,首次為在世畫家吳冠中舉辦「吳冠中——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展覽,並鄭重收藏了吳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鳥天堂》。1993年,法國巴黎塞紐奇博物館舉辦「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速寫展」,並頒發給他「巴黎市金勛章」。199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1999年,國家文化部主辦「吳冠中畫展」。2000年,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這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
吳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於油畫風景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長表現江南水鄉景色,如初春的新綠、薄薄的霧靄、水邊村舍、黑瓦白牆,和諧、清新的色調,寧靜、淡美的境界,使畫面產生一種抒情詩般的感染力。從70年代起,吳冠中漸漸兼事中國畫創作。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他的水墨畫構思新穎,章法別致,善於將詩情畫意通過點、線、面的交織而表現出來。他喜歡簡括對象,以半抽象的形態表現大自然音樂般的律動和相應的心理感受。既富東方傳統意趣,又具時代特徵,令觀者耳目一新。他的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魯迅的故鄉》等。中國畫代表作有《春雪》及《獅子林》、《長城》等。出版有《吳冠中畫集》、《吳冠中畫選》、《吳冠中油畫寫生》、《吳冠中國畫選輯》(1~4)及《東尋西找集》、《風箏不斷線》、《天南地北》、《誰家粉本》等。

9. 吳冠中的繪畫有什麼樣的風格

吳冠中的繪畫充滿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紀中國藝術面貌的各種特點,即東西方藝術的匯合及雜交。中國文化歷史悠久,營養豐富,能給予藝術家們充分的養料,但同時,又會成為一個沉重的包袱,使作品難有變化。如何保持傳統,又把中西文化融會貫通,正是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們面對的大課題。吳冠中在這方面是其中一個領導者。這篇文章已成為研究吳冠中畫作的經典論文,值得一讀。
撰寫有關當代中國畫的文章時,常感到其格局樹十年來鮮有變化;缺乏西方所熟悉的發展進程。歷史使之如此,但亦不能讓其繼續下去。在動盪的社會背景下,仍然出現了一批令人驚異的藝術家及藝術作品。吳冠中的繪畫是其中一例。
他出生與一九一九年。盡管早年已臻成熟,但成名卻遲至七八十年代。他來的突然,卻為我們帶來了嶄新的現象。他出現於一群傑出的新生畫家的畫展及刊物中,其作品遠不止新穎突出;更充滿信心,示人以權威性。一個全新的面貌。我們立即認識到:這是我們要集中研究的畫家之一,以尋求長久以來壓在我們心頭上各種問題的答案:中國畫向何處去?其發展,成就能否與世界潮流匯合?其中國性質的前景與保持傳統的關系?走向現代化的代價等等。
熟悉二十世紀中國藝術與社會艱辛發展規律歷史的人,都會發覺吳冠中的作品不難理解。他的繪畫充滿了最能集中反映本世紀中國藝術面貌的各種特點,即東西方藝術的匯合及雜交。面對世界的中國文化,傳統悠久,營養豐富,一方面足以養活她的藝術家們,另一方面卻又成為自身的沉重包袱。這其中有一個轉換時期:苦苦掙扎;喘息沉思;重新奮起。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必須面對保持傳統,學習西方並將中西文化融會貫通成一體的課題。在這一群中,吳冠中是其中一個領導者。含辛茹苦,他代表著中國現代畫的苦苦探索,而他的作品即是這種辛勞與探索的結晶。
多年來,吳冠中徘徊在西方文化與東方傳統的十字路口上。他早年受教於林風眠與潘天壽等大師,其文化修養與藝術訓練都是中國式的,而後在巴黎的三年留學生活,則將他領進一個完全陌生的西方美學天地。同樣難忘、深刻。在系統地觀察吳氏的作品時,可以看到兩種藝術最初正面交鋒,漸漸互相妥協、融合,他耕耘的基礎是他在最後層次上對中國美學的深刻認識及對西方現實技法的掌握。二者初時於他形同水火。魚與熊掌單取其一,該是多麼輕松啊!他卻偏偏兩個都要。
如果對曾留學歐洲的中國畫家作過全面、認真研究的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巴黎吳冠中的影響。這當中,吳冠中是獨異的。他明顯地不同於學成後留在異邦的畫家們,如他的同學趙無極。他們盡管主觀上想保持其[中國]的背景,但實際上已深深融化在西方傳統中去了,他也有別於那些留學後選擇回國道路的畫家。這些畫家回巢後即回到中國畫傳統的范疇中--也許這正說明了他們回國的原因。在這一群中最著名的徐悲鴻與吳作人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國與外國風格交替出現,不是融合:他們的油畫是寫實的,水墨是中國的。兩者結合有限。我們同時可以看到對學院派的歐洲模特的依附限制了他們的能力,也限制了中國畫對二十世紀西方繪畫的轉變與成就的回應能力。
在將兩種繪畫介質,兩種傳統,兩種風格的結合上,吳冠中比他們前進了許多。在吳氏的油畫中,他找到了與中國畫用筆相模仿的技法,在大片「潑彩」上作幼細的線條勾勒;講究氣韻等,這些都是典型的中國水墨傳統。《漁之樂》是成功一例。相反,在他的中國畫近作中,吳氏發揮了用筆與「潑墨」的能量造成了類似後期印象派的平板,概括而不抽象的效果。將吳氏八五年的油畫《水鄉周荘》作比較,可以看到繪畫介質的差異已縮減到無關大局的程度。
還有另一類畫家,如身居海外的中國畫大師王季遷,他們在油畫上的實踐已影響了他們對色彩的運用或也將毛筆用在油畫上。但再難看到另外一位畫家能像吳冠中那樣在油畫與水墨之間自如地活動。
認識到這點之後,我們還必須看到在一些國畫近作中,吳氏最得意之處是成功地運用了一些於油畫是不可能的技法。這正是他最為人欣賞的個人風格;古柏、石林或長城蜿蜒伸展、流動,全看那支中國毛筆向無盡處揮灑;線條,象「春蠶吐絲」--唯有中國毛筆能夠做到。它的構造宛如一個蓄池,墨汁從蓄池中流出,再從富有彈性的筆尖上一絲地釋放出來。油畫的刷筆質硬,不靈活,加上油畫顏料的粘稠性不能做出這種流暢的效果。(只有風格與吳冠中相仿的傑克遜·波格克J.pollock所採用的點苔技法是個例外,而盡管中國早在十八世紀已出現了點苔與潑墨,這技法的成就仍未被中國式介質認同。)
中國畫家很久以前便開始運用水墨畫手段勾勒線條構成的形象。即使在古帶風格的線-彩-墨技法被線墨不再明顯分割的風格取代之後,即出現了講究多種用筆形式之後,某些畫家仍使用線條勾勒形象。如元王蒙,明唐寅,清初龔賢等。這些畫家的線描輪廓一般認為曲折,簡練,而實則十分細致豐富。在這些類似速寫的作品中,線條暢水地流動,優雅自如地將畫家的意境描述出來。在而後的這類中國畫作中,線條不僅是勾勒輪廓,畫家要避免綿綿不斷的輪廓,線條叫形象束縛而求諸於用筆交錯、重疊地營造出一組組無界限的線組識,有時(如龔賢的作品)毛筆重復掃過,使輪廓層次增多。他們的作法與現代歐洲畫家的線描作品迥然不同。馬蒂斯,畢加索或米羅的線條更趨向於勾劃清晰、扁平、曲折的塊面。
吳冠中在這兩種線條中找到出路。他自如地運用了這兩種傳統。在他的某些老樹作品中正是用交錯重疊的毛筆線條構成形象。在他的一些講究構圖的作品中(包括氣勢磅礴地描繪古城廢墟的作品)線條把通常是正面描繪的平塊面連接起來。在這類作品的代表作中,如《雙燕》及《鄰屋》,畫面上准確的直線與精緻的構圖比例產生了有條不紊的排列效果。又如《小巷》的線條,走向更為奇特使平面扭曲。這種中國式的變形更接近於歐洲的表現主義派。他手握飽蘸墨汁的毛筆揮灑,這是中國式的,但不論是否有意,或說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毛筆在紙上的運動卻為現代西方藝術觀念引導。這里,我們再次看到吳氏在兩種相反文化之中求協調的苦心經營。
在《烏江人家》趣味盎然的構圖中德國表現主義的影子與南宋學院派大師馬遠、夏珪的遺風並存。
有人試圖將吳氏的線條納入傳統中國畫范疇之中而不得其果。中國畫評家將線條分為自由的"游絲描"與曲折的"折帶描"。吳氏的線時而像在風中自由飄盪,像在空中迅即拂過的輕煙,在即將逝去時忽地轉向另一方。與線相伴還有點苔在吳氏的繪畫中起著主角的作用。他讓線條停歇下來,在休止出撒下溶開的苔點,使人屏息,激起連翩浮想;有時,苔點漫不經心,像是無意中撒下。若有人如吳氏的點線使人想起康定斯基Kandinsky,另有人會說它們更像馬蒂斯優雅的線描作品,它們仍是獨特及不可歸類的。
吳冠中有時也採用風景畫的勾勒模式,如《嶗山松石》及《漁港》。熟悉中國畫的人或可想起十七世紀安徽畫派的作品。一抹抹淡墨與線條一起將山巒塊面連結,顯出深度,加強整體質感。另一風景傑作,八○年的《渡河》則更多地運用了中國傳統手法。苔點與淡薄的墨塊充實了畫面;大筆寫山;山腳下人物渺小,高山便像一座豐碑矗立起來。在吳氏的另一些近作中,如《山》及《春雪》,濕潤的潑墨,溶開的墨點組了成片片倒影或大塊的土地,所用技法介於中國畫的潑墨與西方抽象畫派的潑彩(Tachisme)之間。
吳氏的《朱墨春山》是他堅守自家江山傳統與離經叛道合二為一的典範。構圖是熟悉的中國式的。重復勾勒營造山巒,但是盡管過去曾有少數中國畫家,如石濤,也許亦同樣地用色彩代替墨來勾描輪廓,但從未有人用過如此基調與對比感的色彩。吳氏線條盡管生動靈巧,某些中國畫評家卻視之為不入流的線條,他們覺得太濕潤了。而中國畫線條太濕則被貶稱為蚯蚓或蛇一樣濡濕,無活力地蟄伏於畫面上。吳冠中當然知道這些批評態度,但卻沒有讓它們舒服自己。他有勇氣去開創一種嶄新的技法來表現中國南方水鄉的面貌。江南氣候濕潤一如那淌著水滴的線條;甚至畫中的苔點,泛著淡淡的水環;溶開的墨跡都是從那飽蘸汁液的刷子上溢出來的。蘸滿墨汁的毛筆極難控制,用之於吸水的宣紙上難上加難,畫家須使筆尖在紙上迅速移動,否則墨水一旦散開便會留下一團團墨跡。吳氏有時去故意做出這種效果,不過通常他運筆極敏捷,使線條流暢悅目。有人將吳氏風格和現今美國行動派繪畫拉在一起,或是拜這種緊迫用筆的技法所賜吧。
吳氏在其它作品如《雲山》、《山高水長》中大筆用墨,飽滿充實同是為對江南或長江三角洲一帶的風光作出生動寫照。那裡氣候濕潤,雲霧繚繞山水之間,草地、沼澤無限伸展,吳氏的水淋淋的畫筆絕對不是什麼不入流而是描繪這片江南美景的手段,也是抒發他對家園情懷的工具。從他的點線之中我們感染到他的激情。線條隨情感的欺負時而織細、脆弱,時而活躍挺拔。
吳冠中之回歸中國不僅造成了他的藝術風格的轉向,更使他從此紮根於蘊藏無限題材的土地上。他一方面確實擴展了繪畫的既定題材范圍。前人畫家從不畫長城、廢城遺址或小街空巷,而這些作為傳統的延續卻正是中國現今舉目可見的題材。吳氏的許多畫作,如:老樹古柏、林見小鳥、荷塘或點綴著班駁遊人的懸崖峭壁,使我們看到他在傳統的題材寶庫中自得其所的另一面。甚至在他的油畫中,盡管用色及造型源於西畫,但卻予人更中國化的美學意念,可能是江南的一草一木常索心間,揮不去的緣故。在《富春江》中索繫心頭的白牆黑瓦在青山綠水間躍然重現於畫布上:清朗俊美、庄嚴自豪,把人們帶進唐詩人白居易《憶江南》的詩情之中。甜夢鄉愁、甘苦滲雜便是畫作啟示的深切情感。
吳冠中的獨特色彩是他江南風景的另一感情依附。值得留意的是吳氏在油畫中多採用混合或復合顏料,但是在水墨畫中他卻主要運用原色、簡單色、不經混合的清澈顏色。這一特點或可認為僅是為了反映物質的相異性,但事實上他的水墨畫用色卻是其獨特風格的重要元素。這種風格的某些方面得益於民間藝術,特別是江南或長江下游地區的民間藝術。侵透著厚重的裝潢色調;反映著農民穿戴及裝飾住所的色彩在黑頂白牆中更加奪目。吳冠中的水墨畫是他心中江南城鎮的寫照,若將他的作品加以提煉,我們可以感覺到常有某些共通之處--民俗氣味。這就是那些斑斕彩點激發起來的中國農村生活中的情調。回顧吳氏的先驅,本世紀初的偉大畫家齊白石,我們可以看到在將文人情趣與民俗風味相結合的方面,吳冠中重蹈齊白石的實踐。但在某些方面吳冠中在發掘平凡上比齊白石更向前大大地跨進了。吳冠中與別的畫家不同。他不是簡單地將民間色彩元素拿來放在一起,而是相反,見其提煉,重新組織成為自己所有的個人風格。《獅子林》是一很好的例子。乍看上去顏色撒落處,漫不經心,有些雜亂;整體看去卻是經過畫家精心敏銳的安排。這就是吳氏的藝術構思。
人們評價吳冠中的繪畫離不開對繪畫材料的認同關系。盡管這知識作品功過成敗的附屬條件,我們仍需面對。西方觀眾偏向大作品,色彩厚重,畫布上布滿顏料。作品要有一定重量。因而易於將中國畫歸類為低一等的紙質作品。這種使在帆布上用右彩作畫的畫家如吳冠中的摯友趙無極得近水樓台之益。而像吳冠中那樣的用水墨作畫的畫家便吃虧得多。我想起最近在大都會博物館參觀的情景,觀眾從法國印象派與後期印象派展館走出來,再進入展出宋元繪畫立軸作品的中國館,他們立即免卻了左右引領之苦。這種驟然進入另一寂靜天地的安排並不理想。再有,迷戀雜亂的、油彩厚重、情緒激昂的當今新歐洲繪畫的人,容易忽視像吳冠中那樣的重量輕、透明、留白與薄質表現手法交混在一起的作品。同樣,有的人只在聽吵吵嚷嚷的交響樂時被感動而無耐心去欣賞較為細膩的室內樂。今天,任何一位採用水墨,毛筆在紙上作畫的畫家都要承擔被低估的風險。這不僅是對吳冠中而言,而是整個二十世紀中國畫的命運。有見及此,面對吳冠中所選擇的典型中國式的田園題材,西方觀眾的評價應是復合性的。我建議觀眾暫時丟掉這樣或那樣的文化與時空界限,便會從吳冠中的繪畫中得到許多感受,結論將是:吳冠中應是當今最有才能有最引人注意的畫家之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