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對地理景觀的影響
『壹』 中國地理環境對中華民族文化有什麼影響
影響極大。
1、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2、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3、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4、中國的氣候,也影響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倫,埃及,羅馬,印度等文明,都發源於暖溫帶逐漸向寒冷地帶發展,中國則相反,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雨量由東南至西北遞減,而地勢由由東南至西北逐漸增高,多數河流由西向東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這種自然條件,往往決定收獲的豐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氣溫,造成南長北短的農作物生長季節,這些條件對農民的墾殖發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
『貳』 地理環境對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民族關系的影響
歷史的面貌與發展方向,一向與自然地理條件有密切的聯系。中國的長期統一和各民族的內聚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受益於東亞的自然環境。中國的地理環境,由於其天然特點而自成一個半封閉的、內向型的區域。這種環境一方面阻隔著同這一區域之外的交通,另一方面又保證著這一區域之內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密切交往。中國雖然多次分裂,但最終總能歸於統一,而且每次統一的版圖都大體相似,與地理環境有密切關聯。總之,這個地理區域的環境特點促成了多元文化的產生,又使多元文化在發展中逐漸走向一體,走向統一。
中國北方有遼闊的蒙古高原,高原上以草原為主要景觀。草原被橫亘於中間的大沙漠、戈壁和陰山分割為內蒙古(漠南)和外蒙古(漠北)兩片;在蒙古高原的北方,則是東西向綿延數千公里的山脈,山脈以北就是寒冷的西伯利亞。在西伯利亞南部,與蒙古草原相鄰的山地中,有一些零星的部落居住在一些向陽的山坡和谷地中,如古代的丁零、黠嘎斯(柯爾克孜人的祖先)等部。他們世世代代千方百計地向南發展,以圖進入平坦遼闊、水草豐美的蒙古草原。蒙古草原上則相繼有北狄、匈奴、鮮卑、突厥、回紇和蒙古等部,盤馬彎弓,四處游牧。他們嚮往長城以內的富庶與繁榮,欽慕中原的文化,一直具有南下的趨勢。
中國的東北,西有興安嶺與蒙古草原相隔,東邊則是浩淼的太平洋,北邊東西向橫列著外興安嶺,把中國的東北與千里冰封的東西伯利亞劃分為兩個區域。在這片由山海隔出的地域內,有遼闊的東北平原與丘陵地帶。這里森林密布,沃野千里,北部宜於狩獵放牧,南部可以農耕。相繼有東胡、肅慎(滿族祖先)、烏桓、鮮卑(錫伯族祖先)、室韋(蒙古族祖先)、契丹和女真等族居處。東北與華北大平原之間,沿著渤海之濱,有一條狹長的走廊,由長城東端的山海關控扼其間。幾千年來,起源於東北的民族,有的西向越過興安嶺,進入蒙古草原,如鮮卑、室韋;但更多的則相繼沿著這條走廊南下,向溫暖富庶和更為遼闊肥沃的中原發展。
中國的西北邊陲,古稱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中亞地區。新疆由一系列祟山峻嶺和難以逾越的荒漠戈壁構成天然的屏障。其北方是唐努山與阿爾泰山,阻擋著西伯利亞的寒流;西邊是蔥嶺和海拔 4000米以上的帕米爾高原;南邊是巍巍喀喇昆侖山,阻斷了與青藏高原的交通。可見,這里是一個南北西三面環山的區域,只有東邊敞開,向東北可進入蒙古草原,向東南沿河西走廊可直達甘、青地區和富庶的關中平原。這里自古相繼有塞人、烏孫、月氏、匈奴、突厥、回紇和蒙古准噶爾部等部居處。這些古代的部落與民族,或來自於蒙古草原(匈奴、突厥、回紇、蒙古),或來自於河西走廊(烏孫、月氏),在此定居之後,也都以東部的中原和蒙古草原為主要的交流和發展方向。
蔥嶺以西的中亞河中地區(今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地),在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古代,也曾經長期是中國的疆域。它處於平行流入鹹海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由一些山間盆地和綠洲組成,居住著粟特等經商務農的民族,這里是一個單獨的地理區域。由於其西、北兩邊是乾旱的草原與荒漠,活躍著強悍的游牧民族,南邊是高山雪嶺,為了經商和獲得軍事上保護的需要,使得粟特人自古以蒙古草原和中原為主要外出活動的區域。
中國的西南邊界,則由世界最高的一列山脈,海拔5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和谷深水急的橫斷山脈連接而成,構成世界上最難以逾越的天險屏障。在古代,這里是中國交通最不方便的區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由千山萬壑組成的雲貴高原。在這片區域中,自古就生活著吐蕃(藏族祖先)、門巴、羌、白、苗、傣等幾十個民族。受西南方天塹屏障的阻擋和中原的吸引,這些民族活動和發展的方向也都是東北方的中原。
中國大陸的東南,則由一萬余公里的海岸線組成,東南方的滔滔大海,長期被古代祖先們視為陸地的盡頭。
中國這種變化多樣而又具有內聚型的地理環境,對各民族的歷史面貌都產生了明顯的影響,造就了文化各異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有明顯差距的各民族。如北方的游牧族,東北的狩獵族,天山以南的綠洲文化,西南藏、羌等民族半農半牧的高原文化。而連接著中國各地的江河水網,山間草原上的自然孔道,日益發達的交通工具,又把各地區和民族日益緊密地聯結起來。
自古生活於中原四邊的少數民族,一方面他們向外發展受到各種天然屏障和自然環境的阻隔與限制,另一方面中原溫和的氣候,遼闊肥沃而平坦的土地,豐富的資源和物產,特別是先進的文化,對他們有無限的吸引力。於是,幾千年來,中國四邊的少數民族,他們各種重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活動,都是向著中原的方向,即黃河與長江中下游流域發展。這種地理環境因素,產生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斷內聚的總體趨勢。
『叄』 地理環境對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影響
處於平原或者沿海的民族由於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經濟文化交流比較方便,也容易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處於高原山地,或者海島的民族由於交通不便,大都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經濟比較閉塞
求採納
『肆』 談中國地理環境因素對民族關系的影響有哪些
歷史的面貌與發展方向,一向與自然地理條件有密切的聯系.中國的長期統一和各民族的內聚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受益於東亞的自然環境.中國的地理環境,由於其天然特點而自成一個半封閉的、內向型的區域.這種環境一方面阻隔著同這一區域之外的交通,另一方面又保證著這一區域之內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密切交往.中國雖然多次分裂,但最終總能歸於統一,而且每次統一的版圖都大體相似,與地理環境有密切關聯.總之,這個地理區域的環境特點促成了多元文化的產生,又使多元文化在發展中逐漸走向一體,走向統一
『伍』 民族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共同的地域作為民族劃分的必備條件至關重要,同時對民族的產生及民族的特性有著極大作用。我認為世界范圍內按地理環境可主要區分為草原民族、大河流域民族、山地沿海民族三類。
草原民族依賴游牧,逐水草而生,例如蒙古。當本民族控制區水草豐茂時其與同類民族及其它類民族間很少發生沖突,但當遭遇天災、水竭草枯時則與同類民族及其它類民族間經常發生沖突乃至戰爭。一個例外是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其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動因前期時是掠奪,後期則是征服。這些草原民族閑時游牧、戰時掠奪,生活形態單一,其發動的掠奪和征服戰爭帶來的是對其它民族的滅絕和對文明的破壞。草原民族是歷史發展的破壞力量。
大河流域民族圍繞大河流域形成,例如歷史上圍繞黃河長江的漢民族、圍繞尼羅河流域的埃及人、圍繞中東地區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人。這些流域的民族往往從原始氏族時期就有著較為嚴密的等級制度,本人認為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對大河的治理。不管是黃河還是尼羅河都會有泛濫和洪水的問題,而居住在這些大河流域的民族只有通過並且接受一個有力的首領和階層的指揮和領導才能治理好大河。而伴隨著對大河的治理,特殊權力階級出現了,他們作為民族首領享有極高聲望並逐漸演變為帝王。中國的大禹及其建立的夏就是例子。大河流域民族因為有充足的水和豐腴的土地而主要從事農耕和糧食生產,在辛勤的農業勞動中創造財富,同時接受特權階級的管理,此類民族大都順從,重視農業、輕視商業,在政治上即便一個王朝倒台還是會有另一個同樣性質的王朝替代,而生產生活方式總體上沒有太大變化。大河流域民族是歷史發展的遲滯力量。
山地沿海民族居住在陸上交通不便的沿海地區,這類民族既沒有可供游牧的草場也沒有可供耕作的土地,例如希臘的雅典城邦。這類民族主要依賴漁業、手工業和從事商業交易,航海業發達於其它類民族,並且富於探險精神,在制度上則很少有集權統治,多為較為民主的公民會議或元老院制度。這類民族逐漸通過與其它類民族的交易積累財富,積極對外擴張貿易圈,對世界各地的聯系也有著重要作用,並且有著對新科技和新思想的渴望,是歷史發展的進步力量。
這三類民族所建立的民族國家因此也具有不同的行為特性。匈奴、蒙古等草原民族國家在歷史上除了對外侵伐造成破壞沒有貢獻,這些國家大多成為當今世界的邊緣國家。中國、埃及等大河流域民族國家則擁有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因農業需要而確立的先進天文歷法,這些國家大多成為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高山沿海民族國家則通過貿易逐步擴大勢力,有著先進的航海技術,並且對當今的民主制度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和工業革命,這類民族及受這類民族特性影響的民族國家大多成為當今世界的發達國家。
我們能夠比較容易地看到,上述由於地理環境差異而分出的三類民族及其建立的民族國家在世界形成一體前是很有解釋力的。在地球正日漸成為一個村落的今天,上述的地理環境作為一個解釋變數雖然仍然能夠比較准確地解釋民族特性,但很難解釋這些民族國家的行為模式和發展走向。因為世界變小了,原來由於地理和技術而相對隔絕的幾大區域已經沒有了界限,各種民族文化和特性彼此沖突、交融,各個國家基本都有或者即將有相似的社會階層,這使得上述三大類民族的界限變得模糊了。總的來說,地理環境造就民族特性和國家行為的論點在古代和近代歷史上是有解釋力的,但是對於現在,我們只能通過現實主義、理想主義、建構主義等國際關系理論來比較有力地解釋民族國家的行為及其之間的關系,而地理環境只是作為國際關系中地緣政治解釋的一個重要因素。
『陸』 不同的地理環境對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有什麼影響
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地形(高原、山川、草原等)、氣候(冷、熱、干、濕等)、地理位置(內陸、沒海)等地理環境因素都會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有很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決定了某些風俗習慣。如蒙古族居住地在大草原,自然環境決定了其生產、生活方式,住帳篷游牧,善騎馬、射箭、歌舞,性格豪爽等。仔細分析,維吾爾、藏族等莫不如此。
『柒』 民族對地理環境有什麼影響
共同的地域作為民族劃分的必備條件至關重要,同時對民族的產生及民族的特性有著極大作用.我認為世界范圍內按地理環境可主要區分為草原民族、大河流域民族、山地沿海民族三類.
草原民族依賴游牧,逐水草而生,例如蒙古.當本民族控制區水草豐茂時其與同類民族及其它類民族間很少發生沖突,但當遭遇天災、水竭草枯時則與同類民族及其它類民族間經常發生沖突乃至戰爭.一個例外是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其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動因前期時是掠奪,後期則是征服.這些草原民族閑時游牧、戰時掠奪,生活形態單一,其發動的掠奪和征服戰爭帶來的是對其它民族的滅絕和對文明的破壞.草原民族是歷史發展的破壞力量.
大河流域民族圍繞大河流域形成,例如歷史上圍繞黃河長江的漢民族、圍繞尼羅河流域的埃及人、圍繞中東地區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人.這些流域的民族往往從原始氏族時期就有著較為嚴密的等級制度,本人認為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對大河的治理.不管是黃河還是尼羅河都會有泛濫和洪水的問題,而居住在這些大河流域的民族只有通過並且接受一個有力的首領和階層的指揮和領導才能治理好大河.而伴隨著對大河的治理,特殊權力階級出現了,他們作為民族首領享有極高聲望並逐漸演變為帝王.中國的大禹及其建立的夏就是例子.大河流域民族因為有充足的水和豐腴的土地而主要從事農耕和糧食生產,在辛勤的農業勞動中創造財富,同時接受特權階級的管理,此類民族大都順從,重視農業、輕視商業,在政治上即便一個王朝倒台還是會有另一個同樣性質的王朝替代,而生產生活方式總體上沒有太大變化.大河流域民族是歷史發展的遲滯力量.
山地沿海民族居住在陸上交通不便的沿海地區,這類民族既沒有可供游牧的草場也沒有可供耕作的土地,例如希臘的雅典城邦.這類民族主要依賴漁業、手工業和從事商業交易,航海業發達於其它類民族,並且富於探險精神,在制度上則很少有集權統治,多為較為民主的公民會議或元老院制度.這類民族逐漸通過與其它類民族的交易積累財富,積極對外擴張貿易圈,對世界各地的聯系也有著重要作用,並且有著對新科技和新思想的渴望,是歷史發展的進步力量.
這三類民族所建立的民族國家因此也具有不同的行為特性.匈奴、蒙古等草原民族國家在歷史上除了對外侵伐造成破壞沒有貢獻,這些國家大多成為當今世界的邊緣國家.中國、埃及等大河流域民族國家則擁有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因農業需要而確立的先進天文歷法,這些國家大多成為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高山沿海民族國家則通過貿易逐步擴大勢力,有著先進的航海技術,並且對當今的民主制度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和工業革命,這類民族及受這類民族特性影響的民族國家大多成為當今世界的發達國家.
我們能夠比較容易地看到,上述由於地理環境差異而分出的三類民族及其建立的民族國家在世界形成一體前是很有解釋力的.在地球正日漸成為一個村落的今天,上述的地理環境作為一個解釋變數雖然仍然能夠比較准確地解釋民族特性,但很難解釋這些民族國家的行為模式和發展走向.因為世界變小了,原來由於地理和技術而相對隔絕的幾大區域已經沒有了界限,各種民族文化和特性彼此沖突、交融,各個國家基本都有或者即將有相似的社會階層,這使得上述三大類民族的界限變得模糊了.總的來說,地理環境造就民族特性和國家行為的論點在古代和近代歷史上是有解釋力的,但是對於現在,我們只能通過現實主義、理想主義、建構主義等國際關系理論來比較有力地解釋民族國家的行為及其之間的關系,而地理環境只是作為國際關系中地緣政治解釋的一個重要因素.
『捌』 民族對地理景觀有什麼影響
首先不同民族的民居不一樣,這樣會直接影響到地理景觀。
其次是不同內民族有不同的宗容教信仰,例如漢族偏向於佛教就會建很多寺廟,而回族的人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居住的地方會有很多清真寺。這樣很大程度上形成不同的地理景觀。
還有就是不同民族生活習慣不一樣,民俗和節日不一樣,飲食習慣不一樣,在土地上面種植的糧食作物也不一樣,這也會影響到地理景觀。
『玖』 地理環境與居民民族風情,生活習慣的影響(急需~)
地理環境作為人類賴以發展的基礎,對人類文化的發展與交流間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在此,我們僅選擇中國內部文化及中外文化這兩部分作為比較的主要對象。首先,在中國內部,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以南北差異最為明顯。主要表現在人文文化,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在這之中,我們選取了蒙古文化和嶺南文化多為兩個經典例證,來比較出南北之間明顯的差異。 同時,地理環境對我國的文化多樣性也有著較大的影響。我國有著豐富的地理類型,也有著豐富的地形地貌,從而促使了我國文化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繁榮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節日習俗,從而創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間文化,在此,我們選取了民歌這一部分來體現地理環境對民族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第三,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也在我國文化開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體現。地理環境,作為影響人類進行文化傳遞與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區文化大額傳播速度與廣度,從而進一步影響了文化的開放程度,甚至影響著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 其次,我們還從本國走向世界,選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環境影響的國家希臘地區,將該地區受地理環境影響的情況與中國受地理環境影響的情況作總體上的比較,得出了一系列結論。 地理環境對中國內部文化的影響地理環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分為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三個方面。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從整體上看,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二是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三是對中國文化開放程度的影響。第一,從對「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之一問題上看,作為巨大復雜的文化實體,中國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別是非常大的。對這種差別最簡單的劃分是把中國劃分為南北兩大塊。顯而易見,歷史地理是歷史文化的一個載體和基礎。在南北差異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許多分支,如南北藝術差異、南北建築差異、南北服飾差異、南北風俗差異、南北飲食差異、南北文學差異、南北性格差異、南北方言差異、南北商業差異等等。民國大學者劉申叔說:「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間,多尚虛無。」因此,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人文文化,政治文化和經濟文化上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其中,從人文文化上看,我國的地域語言便最完美的闡釋了地理環境的重要影響。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即便北方地區中的兩地相隔較遠,兩地語言有一些差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這是因為,在北方地區,多為廣闊的平原地區,老百姓們來往交流較為便捷,為更好的溝通,促使了語言的相近或相同,也促進了北方地區的語言融合。相反的,在我國南方地區,地形較多為山地丘陵,交通相對閉塞,人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較為困難,地區之間有一定的隔離性,因此導致了相近地區間的語言也有較大的區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色各樣的方言。從政治與經濟文化方面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我國北方,歷朝歷代以來都是政治中心,也是政治活動活躍頻繁的地區。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此,北方居民較為關心政治,對政治有較高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而南方居民較多為經商,有精明得經商理念與經濟頭腦。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在南北兩大區域中,又以中國北部內蒙古地區游牧文化和中國南部嶺南文化的差異最為顯著。如果用歷史的眼光從整個地理環境來看,就可以看出,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以陰山山脈為界與漢民族的中原文化隔開,以東以綿延的大興安嶺為界與東北白山黑水間的女真滿洲文化隔開。西南以阿爾泰山為界,與羌藏山嶽文化隔開;以北與西伯利亞草原邊成一片;以西與廣大中亞草原相通。這是一個典型的文化游牧圈。由於其內部地域極為遼闊,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天然屏障可以明顯劃分,因此在政治、軍事上較易於統一,也較易於統一的民族文化的形成。如匈奴帝國,突厥汗國等,雖然這些國家都是曇花一現式的,但這種統一的傳統卻被後來的民族繼承下來。在廣闊的內蒙古草原上,人們過著游牧民族的生活,生活節奏緩慢愜意,人民性格豪爽樸素,純厚老實,與蒙古開闊的草原平原有著潛的不可隔離的聯系。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嶺南文化,博大精深。嶺南地區開發較遲,長期處於蒙昧時期,盡管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但本土文化仍然原始。《新唐書》提到,「嶺海陋遠,久不見德,非震威武,示禮義,則無以變風」,這說明,較早的嶺南文化的發展受政治或外域的影響比較小,能隨其地理環境的布局相對自然地發展嶺南多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台地、平原交錯,且山地較多,岩石性質差別較大,地貌類型復雜多樣。這就使嶺南文化註定是多姿多彩的文化。根據文化的特點,嶺南文化分為粵府文化,客家文化,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 僑鄉文化, 雷州文化, 少數民族文化。 這里以潮汕文化為例進行講解。它的地形大勢為西北高而東南低,東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綿延起伏,東南瀚海連天,形成一個內陸比較封閉,而有很長海岸線的地理小區域。這種地形地貌特徵對潮汕文化的形成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它包含著許多文化特質,它們組成了既與共存於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與周邊其它地域文化有異的一個體系。 潮汕地區地狹人稠,人口與資源和環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競爭環境培養了潮汕人的創造、開拓和冒險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謀生,形成社會風氣,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在手工業上精雕細琢,在商業上更是精打細算,極善經營,聞名海內外,有"中國的猶太人"之稱。強烈的商品意識,是潮汕地區一種頗具優勢的文化潛質,使潮汕人在改革開放時期足跡遍及城鄉,滲透各行各業,特別活躍。第二,從「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上看,我國有著豐富的地理類型,有著豐富的地形地貌,因此,伴隨著地理環境發展的影響,我國不同地域的地區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文化特色與民族特色,如同百花爭艷般燦爛奪目。在這之中,有各具特色與地域特點的民族歌曲,有特具風情的民族服裝。這種種,都與我國多樣的地理環境的影響無法分割。下面分析一下比較有代表性的各地民歌。例如極富有民族特色的新疆民歌,唱起來能夠很好的帶動聽眾。這是因為由於新疆地形原因,大多數民歌由牧歌發展而來,普遍帶有呼喚性音調。民間音樂表演多有載歌載舞特徵。每每唱起都有一股發自內心的感召力,讓聽眾也能夠全身心的陶醉於新疆民歌熱情奔放的情緒中。又如聽起來千回百轉的四川民歌,聽起來總讓人有回腸盪氣的感覺。這是因四川地跨青藏高原東緣及四川盆地。多山歌民歌特點鋼筋、幽默、體現出漢文化的傳統,自然而然能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了。再如地處中原的河南,他們的民歌也帶有著他們的地域特色。由於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大部分為平原地帶。其民歌特點呈現語言音韻和生活化特點。這樣的民歌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更容易讓聽眾產生同感。可以看出,民間音樂以地域文化的理論作指導,是依託地域文化中多姿多彩自然景觀、人文社情和風俗習尚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地理環境對於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飲食,衣著,生活習慣,民族習俗,甚至是民歌民曲,無一不包含著地理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或明顯,或隱藏,卻時時刻刻的默默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與變化。正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情,地理環境的形成與變化,也時常主宰著這一地區文化的形成與變化。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地理環境也將影響著這一地區文化的繁盛與衰退。惡劣的地理環境,常常容易引發文化的沒落與消失,並較易導致文化的單一與刻板。反之,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和地理環境上的優勢,這一地區的文化也往往容易繁榮壯大,多姿多彩起來。第三,從「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開放程度的影響」這一方面看,我國不同地區的開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著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之中,沿海地區往往最先開放,開放程度也較為領先。這是受益於沿海地區開闊的地理界域,容易開展對外交流以及對外貿易,從而能夠較容易地促進這一地區的發展。同時,沿海地區的良好天然氣候,給這一地區的發展與進步也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例如北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二市兩省。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在對外開放中成績顯著。再如東部南部沿海地區,也都遍布著我國發展最快的城市。首先是東部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一市兩省。這一地區現代化起步早,歷史上對外經濟聯系密切,在改革開放的許多領域先行一步,人力資本豐富,發展優勢明顯。
而南部沿海地區也毫不遜色,這一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三省。它面臨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於沿海地區返查較大的地區,便是我國的大西北地區了。從地勢來看,我國西部絕大部分地區海拔在2000米以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其他還有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等海拔也比較高。這樣的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該地區與外界的交流與來往,使得給地區文化往往較為原始純朴,也使得該地區的對外開放往往發展得較慢。從交通來看,西部地區位於我國內陸地區,山高路險,山地多平地少,交通不發達,不臨海,也沒有江河航道,只有重慶有一個長江口岸,導致區域市場分隔,資源流通不暢,運輸成本高,人們的商品意識不強,封閉意識濃厚。從邊境條件來看,西部邊境線長達20000公里,相鄰國家有十多個,邊境國家中除俄羅斯外,都是發展中國家、甚至是貧窮國家,貿易互補性不強,邊境口岸開放程度低,這些使得邊境貿易條件難度加大,邊境貿易額非常小,邊境貿易層次不高,從而利用國外市場難度加大,創匯能力大打折扣。從這些例子中都可看出,地理環境對一個地區的發展來說,是多麼關鍵的部分。 地理環境對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影響之比較錢穆曾談道:「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窮其根源,最先還是由於自然環境之區別,而影響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響到文化精神。人類文化由源頭處看,大致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農耕文化,三商業文化。游牧文化發源在高塞的草原地帶,農耕文化發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業文化發源在濱海地帶以及近海之島嶼。」可見,地理環境確是人類文化歷史的舞台,不同的地理環境孕育著不同的民族精神,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那麼,對於西方文化(起源於希臘文化)和中國文化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體系,地理環境是怎樣對它們產生影響的?地理環境對他們產生影響的方式和結果又有什麼不同?下面我們將對此進行分析和比較。 首先從整體地理環境看,希臘本土三面環海,它們分別是東部的愛琴海、西部的愛奧尼亞海和亞德里亞海(他們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只有北部與歐洲大陸相連,這使希臘成為典型的海洋文明。而中國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這造就了中國的大陸文明。希臘的土地較為貧瘠,很不適於種植農作物。而且,荒涼的山坡把平原分割成塊,使得陸地交通和交往極其困難。但是,愛琴海參差的海岸線為船隻提供了大批港口,並且海岸線特別的長。因此,海洋成了古希臘人的生命線,他們靠駕船捕獲海生動植物和進行遠航貿易以維持生活。因為希臘和愛琴海地區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半島西岸,扼歐、亞、非三大洲交通的要沖,便於古希臘人與西亞、北非的海上貿易往來。所以,古希臘奴隸制經濟與其它地區的奴隸制經濟的顯著差別就是在於發達的工商業經濟。這個差別是海洋賦予古希臘的:海洋的多變,時而凶險、時而平靜,使得游歷在海洋上的希臘人具有勇敢、現實、自由、多思、探索、富於進取的精神。而在希臘的每一個山頂上都能看到島嶼和大海,這大大的減少了人們的恐懼心理。與古希臘獨特的海洋性地理環境相比,古代其他地方由於不具備相同的條件,因此那裡的人民較少擁有希臘人所擁有的自由思想。不僅如此,發達的海上貿易還給古希臘人帶來了富裕的生活,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以建立,並由此培育了精神的自由;而且還給予人們較多的閑暇時間,以便於自由地追求各種學術。與外界的海上貿易,開闊了希臘人的眼界,增長了希臘人的見識,接觸了城邦以外的文化,豐富了希臘人的思想,使他們對自由更加渴求。與海洋和貿易具有直接關系的、發達的奴隸制工商業文明本身就是開放的、外向型的、競爭性的,這決定了希臘人的精神是向上的、自由的、思維是發散性的。相反,中國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但四周除東面沿海一方外其餘三面皆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專心於農耕經濟,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的特徵。同時,這種地形狀況也使中國在面對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時,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愛琴海地區氣候溫和,很適宜人居住。夏季信風從東北部刮來,溫暖了炎熱的天氣;冬季的西風雖然覆蓋了希臘半島,帶來了雨和雪,但並不寒冷,很少會結成冰。從希臘人的服飾和住房可以看出希臘的氣候狀況。他們穿著寬松的衣服,經常光著腳。其民房和傢具十分簡陋。由於氣候宜人,希臘人喜愛在露天活動。希臘的公民大會就是在露天廣場舉行的。人們聚在露天的公共場所里,褒貶民主政治,評論人物,闡發自己的政治見解。這種社會生活有助於推動民主政治和自由精神的發展。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當人處於空曠的天地間時,其心胸往往十分開闊,思維活躍,整個人有一種自由自在的感覺。而中國氣候復雜而多變,雖然大部分地區也適宜人民居住,但不時的自然災害常常使人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使人們不得不常常為安居樂業而擔憂;且農耕經濟使農民專心於在所分得的狹小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的條件下,雖然忙碌辛苦,也僅能糊口,這便養成了安土重遷,樂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這種經濟上對土地的依賴,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則表現為對鄉土的無限眷戀和對故國的深厚情懷。這種文化特色,形成中華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地理環境對於一個地區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在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低下的時期,有時地理環境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這兩大文化體系雖然存在很大差異,但無一不是受地理環境作用的產物。總述 綜上可見,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無處不有的。它作為文化的一根重要的指向標,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著文化的發展前途和發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化的特色,促成了文化的多樣性。有著不同地域環境的地區,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域特點的典型文化,如海洋文化,山地文化,平原文化等,在這之後進一步地產生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習俗,生活習慣等。這是因為地理文環境作文人類生存的重要基礎,在人類繁衍和進化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及對自然和世界的認識,在人類創造生產資料的過程中,一定程度的限制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從而導致了文化在發展和興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帶有獨特的地理環境的特點
『拾』 地理環境對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影響
處於平原或者沿海的民族由於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經濟文化交流比較方便,也容易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處於高原山地,或者海島的民族由於交通不便,大都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經濟比較閉塞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