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景色
❶ 成語辨析:我的家鄉有一片竹林,萬竿碧綠,鬱郁蔥蔥,蔚為壯觀,這景色讓我久久難以釋懷
詞語的感情色彩錯誤,難以釋懷是貶義詞,應該改為難以忘懷。
❷ 深圳哪裡有竹林得景色啊
竹子林,荔枝公園裡面也有
不少人人在那拍婚紗照
❸ 竹林美景讀後感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己讀文章讀書的感覺是和別人不一樣的,寫讀後感最好是實際寫自己的感悟。
讀後感的寫法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點,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在上一講里說過了,這里就不多講了。其次,寫讀後感,有它一定的規矩,有的書上把它歸納為「引、議、聯、結」,四個字,想公式一樣。對於這些規矩我們不可以不學,考試時只要內容有創意,套用這種公式未嘗不可;但我們也不要受其所限,寫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嘗試在結構上有自己的創意,有自己的個性。但不管怎樣,讀後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這兩個字表達好了,就是好的讀後感。
三、寫讀後感的基本技巧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四、寫讀後感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❹ 最終抓住山高森林溪流竹林這四種景物寫出了隆中景色的什麼
第21課《桃花源記》
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託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乘的環境里,中年以後他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願望更有了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在這篇文章里,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
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他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
(那裡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起來。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裡人告辭。(臨別時)村裡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第22課《短文兩篇》
《陋室銘》
本文夾敘夾議,不但有觀點,有論證,而且在論證過程中還簡要而生動地描述了這間「陋室」內外的情景。 全文分三層:開頭運用類比立論,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類比即指山「有仙則名」、水「有龍則靈」──這是當時人們公認的道理。仙之於山、龍之於水既如此,則人之於室亦當如此,是以室雖陋而有德者居之,則不陋矣。如此立論,頗有一錘定音之勢。其次說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寫「陋室」環境之清幽寧靜,以「談笑」四句寫室內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無絲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塵絕俗的胸襟更洞若觀火。
最後,奇峰突起,連舉三位古人來證明「陋室」不陋。「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這是例證,聯繫上文還看見出作者有自況之意;再引孔子的話作結,更具有雄辯的力量。
按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為上句的意思已經包含在「南陽」二句之中。這樣來引述既巧妙地回應了開頭「惟吾德馨」一句,又顯得含蓄無窮,發人深思。
翻譯: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有靈氣了。這間簡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石階鋪上綠毯,芳草將簾內映得碧青。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粗鄙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這是總提,為下文將要說到的「菊之愛」「牡丹之愛」「蓮之愛」張本,是入題的准備。接下來,先以陶淵明愛菊和世人愛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後用「予獨愛蓮」一語道出作者心意,這就是入題了。循此繼進,自然說到蓮的種種可貴之處。從「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凈植」幾句,在描寫中滲透作者對蓮的無限贊美之情,突出了蓮的潔凈、單純、雅緻,「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則總括蓮的品格。蓮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層新意:「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徵不同人群的意義。到篇末,作者再運用感嘆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他既不願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願像世人那種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愛蓮」即愛君子之德──這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從始至終以「菊之愛」「牡丹之愛」襯托「蓮之愛」,層層深入地寫來,其中涵蓋了大量社會現象,文雖短而意蘊無窮,這種寫法也很值得品味。
托物言志
將蓮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蓮具有象徵君子美好品德的意義。具體地說,「出淤泥而不染」象徵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濯清漣而不妖」象徵君子的莊重、質朴,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徵君子的特立獨行,正直不苟,豁達大度;「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象徵君子美好的姿質。
「菊之愛」一句有惋惜意,「蓮之愛」一句有慨嘆意,「牡丹之愛」一句有諷刺意。
翻譯: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惟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於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第23課《核舟記》
1、「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紹完核舟之後,還有一段議論,即「嘻,技亦靈怪矣哉」。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按空間順序說明物體。本文可以看作說明文。
2、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 。
3、(第3段)介紹船頭部分,描寫舟上游覽者──蘇軾、黃魯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
(第4段)介紹船尾部分,寫舟子的表情和動作。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松、愉悅的氣氛,跟船頭的情景互相呼應。
4、最後一段總括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說明雕刻藝人技藝的精湛。
翻譯:
明朝有個手藝特別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遠,(他)能夠在一寸長的木頭上,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以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摹擬某些東西的形狀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於赤壁之下。
小船從船頭到船尾長度八分多點兒,高度約摸二分上下。中間高起而寬敞的是船艙,(刻著)用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旁邊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它,就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鬍子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坐在右邊,黃魯直坐在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軸字畫手卷。東坡的右手拿著手卷的前端,左手撫著魯直的背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緊靠著的兩膝,都隱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胸露懷,抬頭仰望,神情跟蘇、黃不相同。(他)平放著右膝,彎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挨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擺著一支櫓。櫓的左右兩旁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船工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喊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握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火爐,爐上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燒茶的聲音。
那隻船的頂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著作者的題款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個篆書的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在)一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櫓、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不滿一寸。是挑選狹長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藝真是奇妙極了!
第24課《大道之行也》
1、全文可分三層:
「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准則。這一句是總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為己有;「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2、「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
文章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就是拿現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等,在「大同」社會里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個結論非常鼓舞人心。
翻譯: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
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第26課《三峽》
1、《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即:奔放美、清悠美、凄婉美。
2、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3、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
4、本文多用對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奏感。語言精練,表現力強,充滿生氣。
5、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素」「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參考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當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在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隻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這時候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兩個季節,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深潭,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連續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漁歌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第27課《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
1、《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是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2、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參考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記承天寺夜遊》
1、《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作者被貶黃州期間。文章僅84字,卻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澄澈空明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2、《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被貶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
3、「閑」情。 曠達樂觀。
4、「閑人」指具有閑情雅緻的人。
「閑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願意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5、「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清幽寧靜、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啊。
第28課《觀潮》
1、本文就寫了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本文用十分精練的筆墨,分四段寫了海潮的壯觀景象,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弄潮的健兒和觀潮的人群。
2、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參加演習的船隻眾多,演習中陣勢變化多樣,水兵作戰技藝嫻熟,演習中戰斗激烈,聲勢浩大,演習結束後撤退迅速。
3、觀潮人群如此密集,說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麼具有吸引力,所以寫觀潮之盛,是為了從側面襯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翻譯:
錢塘江潮,是天下雄偉的景象啊。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為最盛。當潮水從浙江入海口湧起的時候,(遠遠看去),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隨著潮水越來越近,就像玉城雪嶺一般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薄,吞沒宇宙,滌盪太陽,來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描寫的就是這樣的景象啊。
每年(陰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校閱水軍,數百條戰船分列兩岸;然後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忽然黃煙四起,人和物一點兒也看不見了,(只聽得)傳來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如同山塌了一樣。(待到)煙霧消散,水面又恢復了平靜,看不到一條船的蹤跡,只剩下被火燒毀的「敵船」,隨著波浪流走了。
幾百個善於泅水的吳中健兒,披散著頭發,渾身刺著花綉,手裡拿著十幅大彩旗,爭相奮力逆流迎潮而上,(他們的身影)在萬仞高的驚濤駭浪中浮沉,翻騰著身子變換著各種姿態,而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第29課《湖心亭看雪》
1、文中的白描能夠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徵,頗有韻味。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2、這一篇小品,融敘事、寫景(描寫)、抒情於一爐 。
3、作者劃一葉小舟,獨自前往湖心亭。一個「獨」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看出他的清高、孤傲、孤獨。
4、他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痴」字的稱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痴」情者也。
5、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參考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凌晨後,我劃著一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亭子上,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緻)的人呢!」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來時)下了船,船夫嘟噥道:「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您一樣痴的人呢!」
❺ 寫一處景物竹林的作文400字
喜歡的一處風景在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大花園。這里綠樹依依,繁花似錦,非常美麗。來到這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整齊的大樹,分別是松樹和柳樹。然後看見的是兩個大花圃,裡面密密麻麻種了很多花:有菊花、牽牛花,還有許多不知名的野花。地上長滿了綠茵茵的小草,還種了許多水仙花。最後面是一排竹子,他們個個都非常高大,清秀綺麗。春天來了,柳樹冒出了嫩綠的新芽,松樹長出了新的綠葉。竹林里的春筍穿破堅硬的石頭,破土而出。小草探出了頭。一場春雨來了,小草抬起了小腦袋,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水仙花也開了,偶爾會飛來幾只蝴蝶和蜜蜂。一陣風吹來,葉沙沙作響,像是大自然的樂曲。夏天來臨了,柳樹的葉子都長齊了,它高興地舞動著枝丫。松樹顯得更加高大、挺拔了。竹子也都長得清秀、高大,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牽牛花吹著小喇叭,高興地爬上爬下。秋天到了,柳樹卻更加憔悴了,那金黃色的葉子紛紛落下,猶如一群群金黃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而旁邊的松樹卻仍然是那麼秀挺。地面的小草也都傷心地低下了頭。花壇中,潔白的菊花開滿了花圃,五顏六色的小野花也開了,美麗極了!這個花園真美啊!南山位於都昌縣最南端,鄱陽湖畔,那裡風景優美,是個可愛的地方。
南山四面環水,北面是美麗的東湖,無風的時候湖水平靜像一面鏡子。給南山梳妝打扮,有風的時候,湖水碧波盪漾。旁邊的樓層都倒映在湖水中,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南面是一無際的鄱陽湖,聽說鄱陽湖晚國最大的淡水湖,湖面有漁船,漁船多得數不勝數,因為底的魚蝦多,有鯉魚。金魚……最出名的魚要算銀魚了,聽說古代只有皇上才能吃到呢!鄱陽湖和東湖之間有一個寬長的廣場,每天都會有老。少人來這里煅練。
沿著石階,來到了半山腰,映入眼簾的是野老泉,野老泉是宋代詩人蘇軾取得,野老泉的泉水清澈甘甜。沿著野老泉往上走就到了詩廊,詩廊上刻著許多古代著名詩人的詩。
❻ 家鄉的竹林作文200字(春、夏、秋、冬的景色)
春天,細雨綿綿,雨點兒灑在竹葉上,像仙女在彈琴,又像春蠶吞吃桑葉。竹子們抽出嫩綠的新芽,呈現出一片新綠。一場春雨過後,竹葉帶著晶瑩透亮的水珠,好像有無數的生命在顫動。那竹葉綠油油的,在陽光的照耀下,綠得發亮!
夏天,正是竹子生長的鼎盛時期。竹子一棵挨著一棵,長得枝繁葉茂。中午,烈日當空,其他花草樹木都被曬得垂頭喪氣,而竹子卻直挺挺的,那深綠色的葉子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奪目的光彩。坐在竹子下,微風吹過,「沙—沙—沙」竹子發出陣陣清香。這清香,這陣陣涼風,撫平你內心的燥熱,帶走你一天的疲勞,給你帶來清涼和愉快的感覺。
秋天,竹林里的樹葉都枯黃了。一陣風吹過,金蝴蝶般的落葉在空中翩翩起舞,而竹子卻只脫了幾件舊衣,仍然一片蒼翠,傲然挺立。地上到處都是竹葉,遠遠望去,像鋪上了金黃的地毯。小朋友們在樹葉堆上踩來踩去,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頑皮的孩子愛用樹葉玩「過家家」的游戲,用樹葉做餃子,做小碗,做小盤兒。這一切,都充滿了歡樂的童趣。
冬天,狂風呼嘯。別的樹木都緊縮著身子苦度寒冬,惟有竹子不怕寒冷,依然倔強地挺立著,在凜冽的西北風中,發出陣陣呼嘯,向大自然展示它無比的威力。
雖然竹子是一種極其普通的樹,但它頑強生長,無比堅強,不屈不撓。我愛家鄉的竹林!
❼ 描寫竹林的古詩句
1、宋代楊萬里的《夏夜追涼》: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譯文:蟲鳴不歇的茂密竹林樹叢中,不時有陣陣涼意襲來,但並不是風。
2、唐代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
譯文:遙望蒼蒼山林中的竹林寺,遠遠傳來報時的鍾響聲。
3、唐代李嶠的《風》: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4、南北朝吳均的《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譯文:山與天相接的地方繚繞著陣陣嵐氣雲煙,從竹林的縫隙里看灑落下余暉的夕陽。
5、唐代王維的《山居即事》: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譯文:嫩竹節已添上一層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紅衣。
6、唐代李白的《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譯文:走進竹林穿過幽靜小路,青蘿枝葉拂著行人衣裳。
❽ 竹林深處最美風景句子
(1)竹海的竹——是竹的王國、竹的世界,僅竹類就有楠竹、人面竹、花竹、香妃竹、羅漢竹等幾十種.它們挺拔蒼翠、堅忍不拔、典雅高潔、婀娜多姿,天然形成了一幅幅壯美的詩畫.(2)走進蜀南竹海,在翠竹林中呼吸帶有竹葉清香的空氣,好一個神清氣爽,似如輕舟盪漾在翠竹掩映的海中,風濕漉漉的吹著,飄盪著新鮮的竹綠氣息,置身於這竹的世界,真正讓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快樂地徜徉在竹海沐浴,洗滌滾滾紅塵的煩憂…… (3)漫遊在竹海,深幽絕塵空氣飄香,神清氣爽胸懷敞開;漫遊在竹海,笑聲在竹浪間跳躍,快樂在竹簧間縈繞;漫遊在竹海,人世間的喧嘩浮躁,名利煩惱統統都會淹沒.大自然這位鬼斧神工製造出蜀南竹海「翠、奇、秀、幽」的夢幻景色—— 翠是這里的本色:山翠、竹翠、樹翠、地翠、天翠.奇是這里的獨特:奇異的竹山、奇特的五疊泉、奇妙的百丈瀑布、奇怪的殉情洞、還有那奇跡的「石破驚天」!秀是這里的美麗:秀麗的風景、秀美的相貌、秀逸的竹枝、秀媚的鮮花.幽是這里的妙趣:幽雅的環境、幽篁的竹林、幽靜的游道、幽深的山谷、還有那幽默的鳥叫聲…… 春夏秋冬走進蜀南竹海,看晴朗霧雨的竹景,更是妙趣橫生,美麗妖嬈.
❾ 第一段對竹林遠景的描寫,即寫靜景,又寫動景。靜景突出了竹的什麼特點動景呢
第1段對竹林的遠景描寫記寫了鏡子,又寫了洞的,通過這種動靜的結合,讓人感覺到他是非常生動的話。
❿ 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縮句)
走在彎彎的山道上,心情似乎復雜了許多,看著遠處那蜿蜒起伏的群山,一種天地之間亘古長存的蒼茫之感油然而生。旁邊是鬱郁蔥蔥的古樹,襯著那幽幽的山色,地面是茂密的草地,中間偶有幾株高高的蒲公英,如鶴頂拔群一般,疏疏朗朗,悠然曳姿,擁著幾許悠然、幾許滄桑的感覺前行。走著走著,突然聽到了一陣明亮的潺潺水聲將自己從剛才的心境中喚醒,快速的跑過去,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對著紅紅的夕陽,波光微顫,煞是可愛,坐在那裡久久不願從這個仙境中離開,漸漸的,夕陽慢慢的褪去,這時的小河竟然變得如同一顆綠色的天然寶石,青翠欲滴,透徹明亮。夕陽終於一點一點的老去,再也不見了,站起身慢慢的往回走,留戀不舍,心中知道這樣秀麗宜人的景色再也難以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