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風景
❶ 九江所有名勝古跡資料
大勝塔】
在江西九江市能仁寺大雄寶殿東南側。始建於東晉,後毀。
唐大歷年間白雲端禪師重建,殿、塔並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雖經兵禍,殿堂遭毀,但塔存完好。清咸豐年間,遭兵火破壞,塔毀三級。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九江關督白景福勸募修復。塔為磚石結構,通體呈六角錐狀,共七層,高42.26米,底層對角直徑長8.9米,門朝西南。左側底層鑲嵌石碑一塊,系同治十一年白景福所撰之《重修大勝寶塔碑記》。
【天花宮】
又名娘娘廟。在江西九江市南門湖與甘棠湖之間的長堤南端。據《德化縣志》記載,宮系清同治九年(1870年)所建。為磚木結構。宮內有娘娘殿、娘娘亭、左右禪房等建築。佔地面積約1.100平方米。該宮東臨南門湖,西濱甘棠湖,南傍甘棠公園,北與煙水亭相望,風景佳勝。尤以娘娘亭最著,通體木質結構,高12米,六角三層,飛槽畫棟,亭內有梯可上,六面均有窗欄,可憑欄遠眺湖光山色。
【甘棠湖】
在江西九江市中心。面積約270畝。由廬山泉水注入而成。
清風徐來,碧波漣漪,景色優美。湖中築有長堤,長50米,堤上有宋代修建的思賢橋。湖中煙水亭為唐代建築。是九江市著名風景名勝。
【煙水亭】
原名浸月亭。在九江市甘棠湖中。建於唐元和十一至十三年(816—818)。相傳為三國時東吳部督周瑜點將台舊址。唐詩人白居易貶為江州(治今九江市)司馬時,建亭於其上。後人因其《琵琶行》詩中有「別時茫茫江浸月」之句,遂命名為浸月亭。北宋熙寧年間理學家周敦頤來九江講學,其子在甘棠湖堤上建樓築亭,取「山頭水色薄籠煙」之意,而名煙水亭。兩亭俱在明嘉靖前廢毀,明末於浸月亭廢址重建,將已廢煙水亭之名移此,稱以至今。明清多次復修增建,咸豐三年(1853年)又毀,清末重修。亭前有石劍匣兩座,亭內有船廳、純陽殿、翠照軒、五賢閣、亦亭、宴會廳、境波樓等。1972年全面修復,並建曲橋一座,自湖釁蜿蜒接於亭上,以便遊人參觀。
【浪井】
又名灌嬰井、瑞井。在江西九江市北部長江邊。為西漢名將灌嬰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帶兵駐扎九江時所鑿,人稱灌嬰井。後堙塞。東漢建安年間,孫權常住此城,立標命人挖井,適得故處,發現井壁有銘雲:「漢高祖六年穎陰侯開此井」。權見銘欣悅,以為祥兆,故名瑞井。因井緊靠長江邊,每當大風吹起,江濤洶涌,井中有浪,故又名浪井。唐詩人李白曾在《下潯陽泛彭蠡寄王判官》詩中寫道:「浪動灌嬰井,潯陽江上風。」此井在大旱之年,江水下落,井水不枯。
【能仁寺】
舊名承天院。在江西九江市東部。建於南朝梁武帝年間,後廢。唐大歷年間由白雲端禪師重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建,弘治二年(1489年)改名能仁寺,後多次擴建。現存建築多為清同治九年(1870年)復建。系九江三大叢林之一(另二為龍池寺、舍利寺,已廢)。面積約3.000平方米。內有單層重檐、周體迴廊、氣勢雄偉的大雄寶殿及金剛殿,鐵佛殿、左右禪房、藏經樓等古建築。寺內還有大勝塔、雙陽橋、飛來石船、雨穿石,冰山、雪洞、誨爾泉等七景,是九江市現有最大的古建築群。
【鎖江樓寶塔】
在江西九江市東北,長江邊一小山坡上。據同治《德化縣志》記載,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縣城東北三里處建樓三層,塔一座,並鑄鐵牛四頭。後地震,江水沖起數丈,岸磯崩潰,樓廢,鐵牛沉入江中,僅存寶塔。塔為磚石結構,通體為六畫錐狀。共七層,高約35米。塔內底層東面牆上嵌有明代碑記一塊。距今近四百年,雖經風雨剝蝕,地震搖撼,特別是1938年遭日軍兵船炮擊,中彈三處,但仍屹立長江邊。舟船上下,數十里可見塔影。在美術設計中,往往以此塔為九江的象徵。
【岳飛母姚氏墓】
在江西九江縣株嶺山東北端。面朝西北,長9.1米,寬3.2米,高1.7米,外殼為圓形拱頂,石灰石結構。墓碑直刻「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之墓」。另有石雕馬兩具,高與長各約1.5米,重約一噸,一具完好,一具斷首。還有秦檜夫婦跪勢石俑一殘塊。據墓側重修碑刻記載,岳母原籍河南湯陰,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始由飛迎來江州(今九江),隨軍奉養。六年春(1136年)病逝鄂州(今湖北武昌),四月由飛扶柩歸葬株嶺,並在墓山建疊翠亭。明正德間又建祠,後毀於兵,其子孫又建茅屋三間奉祀。現墓保存完好。
【岳飛夫人李氏墓】
在江西九江縣株嶺西端太陽山。坐北朝南,長3.75米,寬1.5米,高1.7米。外殼為圓形拱頂石灰石結構。墓碑上刻「宋岳忠武王夫人李氏之墓」。墓前有狀如壇壝拜台,兩側分立「聲敘」、「封禁」二碑,已殘缺。墓旁原有岳王祠,現不存。
【獅子洞】
在江西九江縣獅子山山中,系岩溶洞穴。約有4萬平方米,分七個景廳四十多個景點,有洞府鑰匙、紫竹林、南海神柱,蓬台觀音等。廳廳貫通,景景相連,洞內鍾乳石晶瑩玉潤,步移景換。有的若珍珠瑪瑙,璀燦奪目;有的如瓊樹銀花,爭妍斗麗;有的似珍禽異獸,栩栩如生;有的如寶塔高台,氣派非凡:有的如遊仙神女,神形兼備:各種景物,千姿百態,交相輝映,維妙維肖,美不勝收。
【湧泉洞】
在江西省九江縣廬山西麓湧泉鄉,距縣城20公里。為大型石灰岩溶洞。因一股清澈的泉水流經整個洞窟而得名,全洞遊程1.5公里,面積約一萬三千多平方米。洞中有仙女迎賓、女蝸補天、清泉映月、群仙聚會等三十二個景點。
【陶淵明祠】
又名陶靖節祠。原在江西九江縣馬回嶺,面陽山,1982年遷建於縣城沙河街東北隅之蔡家窪。坐西北向東南,為一進兩幢磚木結構古祠建築,面積246.9平方米。明嘉靖年間重修。祠內上堂檐首及中堂原有匾額兩塊,各書「羲皇上人」、「望古遙集」,大門首直書匾「陶靖節祠」,耳門首橫刻匾」菊圃」、「柳巷」。祠外柳樹成行,風景優美。現存歷史文物,對於研究陶淵明生平事跡頗有參考價值。
【陶淵明墓】
在江西九江縣馬回嶺面陽山,坐北朝南。長7.9米,寬4.1米,高1.62米。外殼為長形拱頂磚石結構。墓碑首橫刻「清風高節」,中直刻「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為墓誌,右為《歸去來辭》。墓碑左右,各列碑刻一塊,左為《五柳先生傳》,右為修墓人姓氏、年月。墓前有「凵」形石欄。四周蒼松環繞,層林迭翠,自山下至墓,有石階沿山坡而上。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縣)人,晉代傑出詩人,早年曾做過參軍、縣令一類小官,四十一歲時退隱歸田,安居潯陽柴桑(今九江馬回嶺境內)。該墓重修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仲秋,現原貌基本保持完好。 </FONT>
❷ 九江的主要景點有哪些
九江,位於江西省北部,有江西「北大門」之稱,是江西省的一個重要沿江港口城市。主要景點有廬山、潯陽樓、石鍾山、龍宮洞、鄱陽湖、煙水亭、白水湖、南湖、雲居山等
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是著名的旅遊避暑勝地,如圖6-20所示。
廬山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代大詩人蘇軾的名句已成為一種哲理。有12個景區、37處景點、230多個景物景觀,它們像數百顆寶石、翡翠散落在峰峰嶺嶺。199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
❸ 九江的著名景點
廬山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綿延的90餘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屏蔽著江西的北大門,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岩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
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與雞公山、北戴河、莫干山並稱四大避暑勝地。
廬山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鄱陽湖,位於北緯28°22′至29°45′,東經115°47′至116°45′。地處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鄱陽湖以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面為入江水道,長40公里,寬3至5公里,最窄處約2.8公里;南面為主湖體,長133公里,最寬處達74公里。
鄱陽湖,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有70%的水域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內,其餘20%的水域在江西省上饒市境內,10%的水域在江西省南昌市境內。匯集贛江、修河、鄱江(饒河)、信江、撫河等水經九江市湖口縣城注入長江。
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長江。豐水季節浪涌波騰,浩瀚萬頃,水天相連;枯水季節水落灘出,枯水一線,野草豐茂,蘆葦叢叢;湖畔峰嶺綿延,沙山起伏,沃野千里,候鳥翩飛,牛羊倘佯。美麗富饒的鄱陽湖養育了世代生長居息湖畔的萬物生靈。
鄱陽湖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鄱陽湖畔鳥天堂,鷸鸛低飛鶴鷺翔;野鴨尋魚鷗擊水,叢叢蘆葦雁鵠藏」,每年秋末冬初,有成千上萬只候鳥,從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來此越冬。如今,保護區內鳥類有300多種,近百萬只,其中白鶴等珍禽50多種。鄱陽湖被稱為「白鶴世界」,「珍禽王國」。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麓,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與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合稱為「中國四大書院」。
相傳書院的創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李渤養有一隻白鹿,終日相隨,故人稱白鹿先生。後來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舊地重遊,於此修建亭台樓閣,疏引山泉,種植花木,成為一處游覽勝地。由於這里山峰迴合,形如一洞,故取名為白鹿洞。
宋朝書院講學之風盛行。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和學界名流陸九淵等曾在此講學或辯論,這里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
從方位格局上看,書院座北朝南,宋朝書院講學之風盛行。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和學界名流陸九淵等曾在此講學或辯論,這里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幾進幾出的大四合院建築,布局相當考究;從建築材質結構上看,石木或磚木結構,以明、清建築為主,屋頂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2000年開始,白鹿洞書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國書院論壇》,每年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 琵琶亭,位於江西省九江市長江大橋東側,面臨長江,背倚琵琶湖。建於唐代元年,已有1200年歷史,為江西省九江市著名景點,唐代元和十年(815年),詩人白居易由長安貶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翌年秋天,送客於潯陽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長江一段)頭,有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訴說身世,觸景生情因作《琵琶行》贈之,亭名由此而來。
❹ 九江有什麼風景點啊
九江雄蟠贛北,瀕江扼湖,山水得天獨厚。匡廬奇秀,天下聞名,佳境美景奇詭瑰麗。其襟江帶湖之勢、懸泉雲瀑之勝、登臨旅居之便、中西合璧之風情集於一身,觀光旅遊與休養避暑的總體優勢雄冠諸山。鄱陽湖納贛江、撫河、信江、修水、饒河而注長江,浩浩盪盪,煙波萬頃,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向以魚米之利、舟楫之便、風光之秀而著稱於世。千里湖山之觀,美不勝收;或淼淼然橫無際涯,或欣欣然歸帆漁歌。石鍾山、鞋山、落星墩、軍山、印山、扁擔山隔水相望,各具姿態;冬季,吳城沙岸湖洲,萬只候鳥雲集,白鶴天鵝群蔚為稀世奇觀,尤其令人嘆為觀止,曾被海外客人譽為「中國第二座萬里長城」。九江不僅江山殊秀,而且座座「洞天」別開。彭澤的龍宮洞、沙河的獅子洞與湧泉洞、瑞昌的峨眉洞群,千奇百怪、鬼斧神工、渾然天成。置身其中,如夢似幻,撲朔迷離,恍如隔世而仙游。九江城北面長江,南屏匡廬,東臨湖口而西望幕阜,得盡山傍水抱之寵;城內甘棠湖水光瀲灧,岸柳成蔭;薄暮、輕煙漫籠,畫舫漣漪,可謂優雅之至。煙水亭、琵琶亭、潯陽樓、能仁寺、天花宮、九江長江大橋、浪井等景點可發思古之幽情,可觀今日之成就。誠如古人詩雲:九派潯陽郡,分明似畫圖。
「天下第一仙峰,世上無雙福地」
名山名水名湖名鎮文化之旅
「觀世界文化名山、品天下第一名
婺源2日游
廬山2日游
廬山二日游
廬山—景德鎮—黃山六日游
南昌—廬山—九江四日游
南昌—廬山—九江—武漢五日游
廬山—井岡山—南昌五日游
婺源景德鎮廬山天沐溫泉三日游
秀峰龍灣溫泉一日游
天沐溫泉廬山三日游 \
九江主要旅遊景點:廬山天合谷 廬山 剪刀峽 三疊泉 廬山瀑布群 花徑公園 含鄱口 石門澗 烏龍潭 白鹿洞書院 蘆林湖 美廬別墅 龍宮洞 石鍾山 柘林湖 仙人洞 能仁寺 九江長江大橋 五老峰 秀峰 錦綉谷 黃龍潭 會址 植物園 潯陽樓 鎖江樓 九江學院 觀音橋 落星墩 點將台 東林寺 愛蓮池 上湯溫泉 桃花源景區 廬山蓮花洞森林公園 龍灣溫泉度假村 龍首崖 三寶樹 銅嶺礦冶遺址 太乙村景區 天沐溫泉 九嶺山森林公園 甘棠湖 雲居山 雲居山真如禪寺 岳母墓 棲賢寺 歸宗景區 黃岩國家森林公園 水晶宮 天花宮 琵琶亭 武寧縣彌陀寺 獅子洞 九江大孤山 大漢陽峰 鐵船峰 江西青山 廬山海會寺 姑塘 碧龍潭 青山旅遊度假區 長嶺 神霧山 中正行宮 廬山別墅園林 廬山別墅區 牯嶺
❺ 九江市有哪些景點
旅遊業
九江雄蟠贛北,瀕江扼湖。石鍾山、鞋山、落星墩、軍山、印山、扁擔山隔水相望,各具姿態;冬季,吳城沙岸湖洲,萬只候鳥雲集,白鶴天鵝群蔚為稀世奇蠢觀,曾被海外客人譽為「中國第二座萬里長城」,都昌老爺廟是朱元璋所建定名為定江王爺廟人近的鄱陽湖水域是著名的鄱陽湖百慕大三角所在地。九江不僅江山殊秀,而且座座「洞天」別開,如彭澤的龍宮洞、就河的獅子洞與湧泉洞、瑞昌的峨眉洞群等。九江北面長江,南屏廬山,東臨鄱陽湖,西望幕阜山,得盡山傍水抱之寵;城內甘棠湖水光瀲九,岸柳成蔭。煙水亭、琵琶亭、潯陽樓、能仁寺、天花宮、浪井、九江長江大橋、九江長江二橋、九江長江三橋、鎖江樓,98抗洪廣場等景點可發思古之幽情。
魏晉南北朝時,高僧慧永、慧遠,名道士陸修靜等曾先後來到九江,尋覓凈土,築舍修行。從東晉至清末到九江和廬山為官,訪友,游覽,隱居的著名文人雅士多至500餘人。
1996年廬山風景名勝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6年被批准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❻ 九江縣的風景名勝
九江縣是廬山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留有三國諸葛亮、周瑜、東晉陶侃、陶潛、南宋岳飛和明朱元璋等歷代名人的勝跡和傳聞。先後發掘有新石器時代晚期戰國遺址1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陶淵明的陶靖節祠、陶靖節墓、岳母姚太夫人墓。
● 湧泉洞
湧泉洞,是天然斷層裂隙產生崩塌而形成的溶洞。洞的總面積有13000平方米,形成於中生代的晚白堊紀,距今有1億多年。湧泉洞於1983年作為新旅遊點正式開發,在開發過程中發現了標有「成化」年號的瓷質圍棋子和一批明代的瓷器、陶器、鐵器等文物。
● 吳氏民居
位於沙河街南約19公里黃老門鄉大塘村駱家堰。坐北朝南,面寬17.9、進深24.5、檐高6.3米,面積約440平方米。磚木結構,突斗式梁架,馬頭式封火山牆。清光緒元年(1875年)興工,歷三年而竣。除「大夫第」門額於1966年「破四舊」中砸毀,余皆保存尚好,現由吳崇文等三戶共居。
●陶靖節祠
位於沙河街東北隅蔡家窪。原祠座落面陽山靖節先生墓左前麓。始建於北宋宣和初年。今祠坐東北向西南,正脊高6.6、面寬10.75、通深22.9米,面積約250平方米。明清江南民居風格。磚木結構,抬梁式列架,駱駝式山牆。大門首豎嵌明嘉靖進土薛應旂書「陶靖節祠」浮雕石額,壁掛江西著名書畫家陶裔博吾撰書「棄彭澤微官松翠菊黃琴書而外醉三斗」、「開園田詩派韻真辭朴千百年來第一人」龍門對。 附祠建有陶淵明紀念館。
●張家河遺址
位於富民村委會西南1.5公里,緊靠張家河南岸,高出河床30-35米,高坳坡地型,1981年5月文物普查發現。自西向東排有龍王嶺、磨盤山、門口山、八角山等遺址,彼此間距50-250米不等,隔河與太公嶺、孫家山遺址相望。60年代開墾時發現了一窖藏,出土鐵斧、弓、箭和淡綠釉瓷盤、瓷燈等器物9件,經鑒定屬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聚落址。
● 曹窪溝摩崖石刻
位於沙河街西南約21公里岷山鄉株嶺村曹窪溝水庫西南角與溢洪道銜接處。崖面呈不規則長方形,高2米,寬3米余。臨崖而鑿約40字,豎5行,字徑多12X8厘米。少數字跡模糊,尚可辨認是「上大峽口口口口口口建隆四年起作此大街塘至乾德二年三月畢口甲子年作塘計二千八十三夫」。石刻真實地記錄了該項水利工程起訖時間和投工量,也印證了南唐政權紀年奉行北宋年號。
● 無量壽寺
無量壽寺坐落在風景如畫、秀麗巍峨的廬山西南麓,九江縣城沙河鎮東北偶陶淵明紀念館傍,交通便捷,環境優美。是九江縣政府宗教部門批准建設的宗教活動場所和對外開放的重點寺院,也是九江縣佛教協會所在地。
● 獅子洞
坐落地九江縣獅子鄉的獅子洞,因洞隱藏於廬山西麓的獅子山山腹石壁之中,又因山頭形態如一頭巨獅而得名。洞分三層,由一個面積為1300平方米的主洞和幾個支洞組成,洞內曲折回環,復雜多樣。主洞景廳高4.4-19米,寬5.4-10.4米。
● 賽城湖公園
「賽城湖」又稱「賽湖」,北面有長江,東面有八里湖。南面是沙河街鎮。公園佔地168畝,沿360米長的花崗岩大道,栽種各種苗木、鮮花、草皮,賽城湖遠處水天一色,沙鷗飛翔;近處園林旖旎,草木繁茂。
● 中華賢母園
中華賢母園是江西省九江市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彰顯地方文化特色,以岳母、陶母文化為核心,以賢母文化為內涵,以旅遊休閑為外延,構建集文化展示、生態休閑、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寓教於樂、寓教於游的賢母文化主題公園。
● 岳母祠
岳母祠位於江西省九江縣獅子鎮株嶺村,離九江縣縣城約三公里。
岳母墓坐落在株嶺東北端的「卧虎舐尾」處。墓用湖廣石塊砌成,圓形拱頂,坐東南朝石北,長9.1米,寬3.2米,高1.7米。正中框架式的墓碑上刻著「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墓」。墓前有拜台和石祭器。1996年,墓區內修復了疊翠亭、享殿、岳母祠、石翁仲、儀門等建築。
● 岳飛夫人李氏墓
岳飛夫人李氏墓,位於株嶺山西南5里太陽山。此山環峰面日,雨翼低丘相襯,山前有一小河流過,地形俗稱「飛燕投河」。對面有三座山,分別形似鯉魚、豬頭、雄雞的三峰隔河相望,當地群眾稱為「三牲祭李」。李夫人墓高1.7米,外廊為石灰石圓拱形結構。墓碑中直刻「宋岳忠武夫人李氏之墓」。墓前有「聲敘」、「封禁」二石碑。
● 馬頭山莊休閑度假村
馬頭山莊坐落於廬山腳下的淵明故里——九江縣,地處馬回嶺鎮北部,位於105國道邊,北距昌九高速通遠路口4公里,近連馬頭水庫,為群山環擁,有山林面積1000多畝,水面(馬頭水庫)1200多畝。馬頭山莊依山傍水而建,集觀光游樂、休閑度假、食宿會展為一體,其餐飲以漁業與山中野味為特色,會議中心可容150餘人,客房17間,主要旅遊項目有垂釣、水上游樂(網魚、劃船、游泳)等。
● 贛北岷山鄉革命根據地
贛北岷山鄉是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在1927年10月至1939年2月的十餘年艱苦革命斗爭中,贛北工農紅軍游擊隊和根據地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爭,打擊了贛北地方反動武裝,控制了南潯鐵路——贛北交通命脈。牽制了敵人向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贛根據地「圍剿」的兵力,有力的保衛了中央「蘇區」,並向中央紅軍輸送了一批骨幹力量。
● 岷山國際狩獵場
狩獵場居山傍水,總面積2000公頃,其中有行政管理接待區、野生動物馴養區、狩獵區、垂釣區、休閑度假區、體育射擊運動區、水上運動區、水上娛樂區等幾個功能區。岷山狩獵場的建設條件比較好,位於廬山腳下,依山傍水、植物茂盛、空氣新鮮、負氧離子高,適合運動健身活動。
● 赤湖休息度假
赤湖,位於九江縣境西北九江,瑞昌市縣(市)結合部,是九江市十大淡水湖泊之一,位居九江市十大淡水湖泊之首,面積8萬畝,最大面積12萬畝,大山島地處赤湖中心,由大山島、中山島、小山島三個島嶼組成,四面環水赤湖湖心大山、中山、小山島三座小島一字排列,大山因形似卧獅而又名獅子山,相傳西漢功臣張良晚年歸隱於此。
❼ 九江風景怎麼樣啊
九江雄蟠贛北,瀕江扼湖,山水得天獨厚。匡廬奇秀,天下聞名,佳境美景奇詭瑰麗。其襟江帶湖之勢、懸泉雲瀑之勝、登臨旅居之便、中西合璧之風情集於一身,觀光旅遊與休養避暑的總體優勢雄冠諸山。鄱陽湖納贛江、撫河、信江、修水、饒河而注長江,浩浩盪盪,煙波萬頃,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向以魚米之利、舟楫之便、風光之秀而著稱於世。千里湖山之觀,美不勝收;或淼淼然橫無際涯,或欣欣然歸帆漁歌。石鍾山、鞋山、落星墩、軍山、印山、扁擔山隔水相望,各具姿態;冬季,吳城沙岸湖洲,萬只候鳥雲集,白鶴天鵝群蔚為稀世奇觀,尤其令人嘆為觀止,曾被海外客人譽為「中國第二座萬里長城」。九江不僅江山殊秀,而且座座「洞天」別開。彭澤的龍宮洞、沙河的獅子洞與湧泉洞、瑞昌的峨眉洞群,千奇百怪、鬼斧神工、渾然天成。置身其中,如夢似幻,撲朔迷離,恍如隔世而仙游。九江城北面長江,南屏匡廬,東臨湖口而西望幕阜,得盡山傍水抱之寵;城內甘棠湖水光瀲灧,岸柳成蔭;薄暮、輕煙漫籠,畫舫漣漪,可謂優雅之至。煙水亭、琵琶亭、潯陽樓、能仁寺、天花宮、九江長江大橋、浪井等景點可發思古之幽情,可觀今日之成就。誠如古人詩雲:九派潯陽郡,分明似畫圖。
❽ 江西九江有名的景點有哪些
廬山最有名,還有
煙水亭
,
潯陽樓
,抗洪廣場~~
❾ 九江有哪些名勝古跡
大勝塔】
在江西九江市能仁寺大雄寶殿東南側。始建於東晉,後毀。
唐大歷年間白雲端禪師重建,殿、塔並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雖經兵禍,殿堂遭毀,但塔存完好。清咸豐年間,遭兵火破壞,塔毀三級。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九江關督白景福勸募修復。塔為磚石結構,通體呈六角錐狀,共七層,高42.26米,底層對角直徑長8.9米,門朝西南。左側底層鑲嵌石碑一塊,系同治十一年白景福所撰之《重修大勝寶塔碑記》。
【天花宮】
又名娘娘廟。在江西九江市南門湖與甘棠湖之間的長堤南端。據《德化縣志》記載,宮系清同治九年(1870年)所建。為磚木結構。宮內有娘娘殿、娘娘亭、左右禪房等建築。佔地面積約1.100平方米。該宮東臨南門湖,西濱甘棠湖,南傍甘棠公園,北與煙水亭相望,風景佳勝。尤以娘娘亭最著,通體木質結構,高12米,六角三層,飛槽畫棟,亭內有梯可上,六面均有窗欄,可憑欄遠眺湖光山色。
【甘棠湖】
在江西九江市中心。面積約270畝。由廬山泉水注入而成。
清風徐來,碧波漣漪,景色優美。湖中築有長堤,長50米,堤上有宋代修建的思賢橋。湖中煙水亭為唐代建築。是九江市著名風景名勝。
【煙水亭】
原名浸月亭。在九江市甘棠湖中。建於唐元和十一至十三年(816—818)。相傳為三國時東吳部督周瑜點將台舊址。唐詩人白居易貶為江州(治今九江市)司馬時,建亭於其上。後人因其《琵琶行》詩中有「別時茫茫江浸月」之句,遂命名為浸月亭。北宋熙寧年間理學家周敦頤來九江講學,其子在甘棠湖堤上建樓築亭,取「山頭水色薄籠煙」之意,而名煙水亭。兩亭俱在明嘉靖前廢毀,明末於浸月亭廢址重建,將已廢煙水亭之名移此,稱以至今。明清多次復修增建,咸豐三年(1853年)又毀,清末重修。亭前有石劍匣兩座,亭內有船廳、純陽殿、翠照軒、五賢閣、亦亭、宴會廳、境波樓等。1972年全面修復,並建曲橋一座,自湖釁蜿蜒接於亭上,以便遊人參觀。
【浪井】
又名灌嬰井、瑞井。在江西九江市北部長江邊。為西漢名將灌嬰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帶兵駐扎九江時所鑿,人稱灌嬰井。後堙塞。東漢建安年間,孫權常住此城,立標命人挖井,適得故處,發現井壁有銘雲:「漢高祖六年穎陰侯開此井」。權見銘欣悅,以為祥兆,故名瑞井。因井緊靠長江邊,每當大風吹起,江濤洶涌,井中有浪,故又名浪井。唐詩人李白曾在《下潯陽泛彭蠡寄王判官》詩中寫道:「浪動灌嬰井,潯陽江上風。」此井在大旱之年,江水下落,井水不枯。
【能仁寺】
舊名承天院。在江西九江市東部。建於南朝梁武帝年間,後廢。唐大歷年間由白雲端禪師重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建,弘治二年(1489年)改名能仁寺,後多次擴建。現存建築多為清同治九年(1870年)復建。系九江三大叢林之一(另二為龍池寺、舍利寺,已廢)。面積約3.000平方米。內有單層重檐、周體迴廊、氣勢雄偉的大雄寶殿及金剛殿,鐵佛殿、左右禪房、藏經樓等古建築。寺內還有大勝塔、雙陽橋、飛來石船、雨穿石,冰山、雪洞、誨爾泉等七景,是九江市現有最大的古建築群。
【鎖江樓寶塔】
在江西九江市東北,長江邊一小山坡上。據同治《德化縣志》記載,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在縣城東北三里處建樓三層,塔一座,並鑄鐵牛四頭。後地震,江水沖起數丈,岸磯崩潰,樓廢,鐵牛沉入江中,僅存寶塔。塔為磚石結構,通體為六畫錐狀。共七層,高約35米。塔內底層東面牆上嵌有明代碑記一塊。距今近四百年,雖經風雨剝蝕,地震搖撼,特別是1938年遭日軍兵船炮擊,中彈三處,但仍屹立長江邊。舟船上下,數十里可見塔影。在美術設計中,往往以此塔為九江的象徵。
【岳飛母姚氏墓】
在江西九江縣株嶺山東北端。面朝西北,長9.1米,寬3.2米,高1.7米,外殼為圓形拱頂,石灰石結構。墓碑直刻「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之墓」。另有石雕馬兩具,高與長各約1.5米,重約一噸,一具完好,一具斷首。還有秦檜夫婦跪勢石俑一殘塊。據墓側重修碑刻記載,岳母原籍河南湯陰,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始由飛迎來江州(今九江),隨軍奉養。六年春(1136年)病逝鄂州(今湖北武昌),四月由飛扶柩歸葬株嶺,並在墓山建疊翠亭。明正德間又建祠,後毀於兵,其子孫又建茅屋三間奉祀。現墓保存完好。
【岳飛夫人李氏墓】
在江西九江縣株嶺西端太陽山。坐北朝南,長3.75米,寬1.5米,高1.7米。外殼為圓形拱頂石灰石結構。墓碑上刻「宋岳忠武王夫人李氏之墓」。墓前有狀如壇壝拜台,兩側分立「聲敘」、「封禁」二碑,已殘缺。墓旁原有岳王祠,現不存。
【獅子洞】
在江西九江縣獅子山山中,系岩溶洞穴。約有4萬平方米,分七個景廳四十多個景點,有洞府鑰匙、紫竹林、南海神柱,蓬台觀音等。廳廳貫通,景景相連,洞內鍾乳石晶瑩玉潤,步移景換。有的若珍珠瑪瑙,璀燦奪目;有的如瓊樹銀花,爭妍斗麗;有的似珍禽異獸,栩栩如生;有的如寶塔高台,氣派非凡:有的如遊仙神女,神形兼備:各種景物,千姿百態,交相輝映,維妙維肖,美不勝收。
【湧泉洞】
在江西省九江縣廬山西麓湧泉鄉,距縣城20公里。為大型石灰岩溶洞。因一股清澈的泉水流經整個洞窟而得名,全洞遊程1.5公里,面積約一萬三千多平方米。洞中有仙女迎賓、女蝸補天、清泉映月、群仙聚會等三十二個景點。
【陶淵明祠】
又名陶靖節祠。原在江西九江縣馬回嶺,面陽山,1982年遷建於縣城沙河街東北隅之蔡家窪。坐西北向東南,為一進兩幢磚木結構古祠建築,面積246.9平方米。明嘉靖年間重修。祠內上堂檐首及中堂原有匾額兩塊,各書「羲皇上人」、「望古遙集」,大門首直書匾「陶靖節祠」,耳門首橫刻匾」菊圃」、「柳巷」。祠外柳樹成行,風景優美。現存歷史文物,對於研究陶淵明生平事跡頗有參考價值。
【陶淵明墓】
在江西九江縣馬回嶺面陽山,坐北朝南。長7.9米,寬4.1米,高1.62米。外殼為長形拱頂磚石結構。墓碑首橫刻「清風高節」,中直刻「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為墓誌,右為《歸去來辭》。墓碑左右,各列碑刻一塊,左為《五柳先生傳》,右為修墓人姓氏、年月。墓前有「凵」形石欄。四周蒼松環繞,層林迭翠,自山下至墓,有石階沿山坡而上。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縣)人,晉代傑出詩人,早年曾做過參軍、縣令一類小官,四十一歲時退隱歸田,安居潯陽柴桑(今九江馬回嶺境內)。該墓重修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仲秋,現原貌基本保持完好。
❿ 九江市裡風景名勝
九江雄蟠贛北,瀕江扼湖。石鍾山、鞋山、落星墩、軍山、印山、扁擔山隔水相望,各版具權姿態;冬季,吳城沙岸湖洲,萬只候鳥雲集,白鶴天鵝群蔚為稀世奇蠢觀,曾被海外客人譽為「中國第二座萬里長城」,都昌老爺廟是朱元璋所建定名為定江王爺廟人近的鄱陽湖水域是著名的鄱陽湖百慕大三角所在地。九江不僅江山殊秀,而且座座「洞天」別開,如彭澤的龍宮洞、就河的獅子洞與湧泉洞、瑞昌的峨眉洞群等。九江北面長江,南屏廬山,東臨鄱陽湖,西望幕阜山,得盡山傍水抱之寵;
市內甘棠湖公園、煙水亭、李公堤、南湖梧桐、南湖荷花池、鎖江樓、琵琶亭、潯陽樓、能仁寺、天花宮、浪井、九江長江大橋、98抗洪廣場、勝利塔紀念碑、九江博物館、九江城市展示館、海韻沙灘、南山公園、蓮花洞森林公園、濂溪墓等景點可發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