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異
⑴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的意思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中得一句: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桂林風景異,
秋似洛陽春。
晚霽江天好,
分明愁殺人。
卷雲山角戢角戢,
碎石水磷磷。
世業事黃老,
妙年孤隱淪。
歸歟卧滄海,
何物貴吾身。
宋之問詩鑒賞
公元710年即景雲元年,唐睿宗即位,因為宋之問曾依附張易之、武三思,而將他貶至欽州(今廣西欽州市)。這是他第二次被貶嶺南。《始安秋日》這首詩就是他前往欽州途經桂林時所寫的。《舊唐書》說他「再被竄謫,經途江嶺,所有篇詠傳播遠近。」《始安秋日》就是當時廣為流傳的一首排律。
詩人敏銳地抓住了嶺南物候的特徵,起句就開門見山地直陳其對桂林的獨特感受。次句點題並闡述上句「風景異」的內容:「秋似洛陽春」。洛陽的春日是怎樣的呢?詩人沒有明說,但這是人們所熟悉的,楊柳新綠,繁花似錦,鶯歌燕語。僅「洛陽春」三個字就道盡了桂林秋色佳。這句詩寫得既概括又具體,簡潔而饒有韻味。緊接著的兩句詩寫得更新穎奇警,「晚霽江天好,分明愁殺人」。在這傍晚時分,雨過天晴,斜陽余輝傾灑江中,江天雖美非故土,只能使離人更加愁腸欲斷。「分明」二字活潑了句意,使江天人格化,江天好象是有意惱人的。「卷雲山角戢角戢,碎石水磷磷」,晚風襲來,雲霧飛卷而去,山峰忽隱忽現,如同獸的角尖在角戢角戢鑽動;江水清沏得可以看見底下的小石子,江水在石間穿梭,發出磷磷的聲音,悅耳動聽。象這樣朴實生動的描寫,已脫盡了綺靡之氣。
自第七八句起,便轉入述志感懷。「世業事黃老,妙年孤隱滄」,黃老,道家祖黃帝老子,故稱道家之言為黃老。贊美隱士研習黃帝老子的學說,脫塵出俗,能悠遊世事之外。宋之問早年曾學道,在陸渾山莊隱居過。這里言外之意很有些悔恨自己未能堅持隱居,熱心仕途混跡官場,以致弄到「遷竄極炎鄙」,「百越去斷魂」的地步。他一貶再貶終至流放,於是才產生了不如歸隱的思想。他在這次流放途中寫的《自洪府舟行直書其事》中說道:「妙年拙自晦,皎潔弄文史。
謬辱紫泥書,揮翰青雲里。事往每增傷,寵來常誓止。銘骨懷報稱,逆鱗讓金紫。安位釁潛搆,退耕禍猶起。棲岩實吾策,觸藩誠內恥。」暗示自己欲進不得,欲退不能,心中感到羞恥。宦海的沉浮,他已經深有體會了。「歸歟卧滄海,何物貴吾身」,表現的是急欲隱歸的心理。意思是說歸去吧,到那海島上遠離塵世,寄情滄海,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比自己的生命更貴重呢?上句感嘆,下句反詰,深沉有力,蘊含著無限辛酸和無奈。眼前美好的桂林山水,只能更增添他的煩惱和感傷。不久,他被勒令自殺。《舊唐書》說他「先天中,賜死於徙所」。《新唐書》說他「賜死桂林」,情節十分凄慘:「之問得詔震汗,東西步,不引決。祖雍請使者曰『之問有妻子,幸聽決』。
使者許之,而之問慌悸不能處家事。祖雍怒曰:『與公俱負國家當死,奈何遲回邪?』乃飲食洗沐就死。」
顯然這一次的被流放,詩人早已預感到凶多吉少了。
《始安秋日》詩,是他晚期的作品,感情真摯動人。藝術風格迥異於早年的應制詩。這首詩所寫的山水景物,個性鮮明,是詩人在獨特環境中的獨特感受,給讀者以新穎的美感
⑵ 風景異,是什麼
塞下秋來風景異
風景變得不一樣了
⑶ 塞下秋來風景異 下一句是什麼
漁家傲·秋思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⑷ 漁家傲秋思中'風景異'在哪些方面
「風景異」指「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故稱「塞下」.「秋來」,點明了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⑸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的古詩或宋詞
漁家傲是個詞牌名,除了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這首,還有的漁家傲其他宋詞如下:
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
宋代: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譯文:
天蒙蒙,晨霧蒙蒙籠雲濤。銀河欲轉,千帆如梭逐浪飄。夢魂彷彿又回到了天庭,天帝傳話善意地相邀。殷勤地問道:你可有歸宿之處?
我回報天帝說:路途漫長又嘆日暮時不早。學作詩,枉有妙句人稱道,卻是空無用。長空九萬里,大鵬沖天飛正高。風啊!請千萬別停息,將這一葉輕舟,載著我直送往蓬萊三仙島。
(5)風景異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春間,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歷盡風濤之險。此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根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就作於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2、賞析
詞一開頭就寫:「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活繪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壯麗景色。這里,「星河」,即銀河。意思是說,天空連接著那象波浪一樣翻滾的雲霞,這些雲霞又是和晨霧連在一起,顯得曙色朧朦。而透過雲霧遠遠望去,銀河中波濤洶涌,象要使整條河翻轉過來似的。
河中許許多多帆船在滾滾的大浪中顛撲,風帆擺動得象在銀河中起舞一樣。這是寫天上的雲彩,可謂千姿萬態。雖然寫的是作者在夢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這一幻想無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歷盡艱難險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潛意識所促使的。
所以,在它裡面既有壯麗的一面,又有艱險的一面。它展現出一個晨霧迷茫、雲濤翻騰、滾滾銀河、千帆競渡的開闊境界。這境界象是個仙境,作者就是在這仙境中經歷著的。所以,也漸漸地使她的夢魂好象回到天帝居住的宮殿去了。
「彷彿夢魂歸帝所」。「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宮殿。其實,這是人們在經歷了千辛萬苦後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而她之所以夢回「帝所」,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古代詩人往往設想自己是從天上宮闕來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時也就往往說「歸帝所」去。
如蘇軾的《水調歌頭》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也就是寫他想回到天帝宮殿去。那麼,作者魂回帝宮去,情況怎樣呢?
「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她聽著天帝在對她說話,殷勤地問她要回到哪裡去?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天涯,備受排擠與打擊,嘗盡了人間的白眼,如今天帝這么關照她,使她感到多麼溫暖啊!
作者這么寫,不管其主觀動機如何,客觀上已把天上和人間作了一個鮮明的對照,譏諷了黑暗的現實社會。她在若干年來的逃難生活中,多少事,憑誰訴?這次竟然得到訴說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心願。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意思是說: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麼用呢?作者藉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這里著一「嗟」字,生動地表現出她那徬徨憂慮的神態。
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嘆自己有才而不能為世用,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社會動亂,文章無用。兩者象是對立,實則統一,是互為因果的。那麼,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脫呢?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象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著,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作者為什麼夢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於消極的遊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
從上文的意思來看,是由於她感到「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就是說,盡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這樣想的。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
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間存在著戰亂、殺戮、欺詐、孤獨、寂寞的現實。所以,她的那種思想活動,並非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有現實意義的。
這首詞,思路開宕,想像豐富,意境遼闊,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它把讀者帶到仙境中去,飽覽豐富多姿的雲濤;大鵬展翅萬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輕舟乘風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為之神往。這種借神仙境界來表達自己胸懷的浪漫主義作品,在李詞中是極為罕見的。
李清照本為婉約派的女作家,能寫出如此豪放的詞,除了亂世迫使她從閨閣中走出社會,面對現實這些客觀原因之外,還有她的主觀因素,就是她的思維活躍,性格開朗,敢想敢說。
同時,她遍讀群書,記性特強,不常見的字句、故實,都能一一記得,這就豐富了她的形象思維,使她對各種神話傳說和典故,都能運用自如來書寫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願,從而構成了這首具有浪漫情調而又氣魄宏偉的豪放詞。
⑹ 一什麼風景異,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是這個不
⑺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范仲淹的詩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自發征夫淚。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北宋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在當時是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間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主張革除積弊,但因統治集團內部守舊派的反對,沒能實現。
他也是著名的文學家。這首《漁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親身經歷的邊塞生活。古代把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交界地方叫做「塞[sài]」或「塞上」、「塞下」。這首詞所說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陝北一帶。
詞的上片寫塞上秋天的景色。邊塞地區本來就較落後,又遭到長期戰亂的破壞,春夏兩季國有綠楊青草的點綴,人們不會覺得它太荒涼。但秋風一來,草木雕零,四處光禿禿的。景象頓然改變了。作者是江南人,對西北之秋特別敏感。他覺得這里和自己家鄉的秋天是不同的,所以說「塞下秋來風景異」。「異」,不同。不用說人會思念家鄉,連長空不時飛過的雁群也顯得那麼匆忙,它們似乎也不願停留,想早早離開這里飛回到衡陽去,因此,又說「衡陽雁去無留意」。這是倒裝句,正常的詞序應是「雁去衡陽」。大雁是候鳥,每年秋天成群往南飛,衡陽城南有一座回雁峰,傳說大雁到此為止。作者大約是巡視歸來,在途中望見了南飛雁。這時天色已近黃昏,邊城的軍營中響起了召喚部隊的號角聲,即所謂「四面邊聲連角起」。「角」,古代軍中一種吹的樂器。角聲應和著四面八方的邊聲在耳畔鳴響。「邊聲」,指形成邊地悲涼氣氛的聲音,如風吼、馬嘶、少數民族的音樂聲等等。「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象屏風一樣的山叫「嶂」。群山莽莽,重重疊疊,所以詞里用「千嶂」來描寫。「長煙」,形容霧氣一大片。這時一大片霧氣彌漫在落日的孤城上空。邊地戒備森嚴,城門已經關閉了。詞的上片所寫的凄涼景象,顯然是染上了作者當時的感情色彩。
詞的下片轉入直接抒寫作者憂國思家的苦悶心情。他長時間鎮守西北,不免動了思家的念頭,產生了思想上的矛盾:「濁酒一懷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就是江米酒一類的酒。因為這種酒的酒汁和酒糟混在一起,色渾,所以習慣上叫做濁酒。萬里,是形容相隔遙遠。他思家,但保衛國家的責任感和他的職務又使他不能象大雁那樣自由飛走。他認為在還沒有趕走敵人之前,是「歸無計」的。「燕[yān]然未勒」指抗擊敵人的大功還沒有完成。「燕然」,山名,在今蒙古高原。這里用了東漢竇憲的典故。公元八十九年,竇憲打敗匈奴,乘勝追擊到燕然山,在那裡立碑,刻(勒)了歌頌漢朝威德和記功的碑文。范仲淹借用古代英雄的事跡來打比喻,寫他優國思家的矛盾心情。「歸無計」等於說無計可歸。「羌管悠悠霜滿地」。是說他正在這心神不寧的時候,忽然從遠處傳來了一陣一陣的音樂聲,把他從沉思中驚醒。於是他放下酒懷,踱出室外,只見繁霜滿地,夜已深了。細聽,那悠悠的樂聲原來是士兵在吹奏羌(qiāng〕管。悠悠[yōu],這里是形容音樂聲音飄忽不定。羌是我國古代西北的一個兄弟民族,傳說他們用竹管製造了羌笛。他寫到這里,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苦悶和士兵的痛苦聯系起來,用「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作結束,表現了國家貧弱時代將帥和士兵們的共同悲哀。「寐[mèi]」,睡。不寐就是睡不著。將軍是作者自稱。他的苦惱前面已作了淋漓盡致的抒發,所以這里只刻畫他白發蒼蒼。白發自然也是長期憂思的結果。「征夫」,遠征的士兵。他們離鄉背井被宋王朝征來打仗。由於政治、軍事上積弊未除,戰爭曠日持久地進行著,他們的痛苦更深於將帥。詞中說他們流淚,不一定是范仲淹當時看見的,很可能是那如怨如訴的羌笛聲,使作著想到了他們的不眠、他們的痛苦、他們的眼淚。作者不是那種「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將軍,他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懷抱,所以他能關心士兵的痛苦。
⑻ 漁家傲·秋思范仲淹(宋)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
小題1:由「異」統領,描繪了邊塞凄涼(或「荒涼」)的景象。 小題2:憂國思鄉的感情,建功立業的願望。 ⑼ 塞下秋來風景異中的異在何處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⑽ 賞析"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域。「秋來」,點明了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 詞人是蘇州人,對這個地方的季節變換,遠較北人敏感,故用一個「異」字概括,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 「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無留意」是說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反過來說,這個地區秋天的荒涼景象,盡括在雁「無留意」三字之中,顯得筆力遒勁。 (10)風景異擴展閱讀 北宋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全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譯文: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風光自然大不相同。頭頂的大雁又飛回南方衡陽去了,一點也沒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邊人思鄉的情緒。黃昏時分,軍中號角催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我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廢。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軍營里早已結滿寒霜。夜深了,我還不能安睡,為操持軍計,我的須發都變白了。戍邊人思念親人,也久久難以成眠,多少次夢里流下眼淚。 注釋: 1、漁家傲:詞牌名,又名「漁歌子」「漁父詞」等。雙調六十二字,前後段各五句,五仄韻。 2、塞: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 3、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4、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5、千嶂(zhàng):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6、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 8、羌(qiāng)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9、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10、不寐:睡不著。寐:睡。 創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詞人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深為西夏所憚服。這首詞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思想感情: 詞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詞的下片則抒發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整首詞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 與風景異相關的資訊熱點內容
© Design www.nanhaizi.org 2010-2020
本站內容源自於網路,如遇問題可聯系相關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