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文化與景觀

文化與景觀

發布時間: 2020-11-24 13:41:07

㈠ 什麼是景觀文化

文化景觀

自然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這一詞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已普遍應用。索爾,C.O.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於自然景觀的結果,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文化景觀的形成是個長期過程,每一歷史時代人類都按照其文化標准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由於民族的遷移,一個地區的文化景觀往往不僅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國地理學者D.S.惠特爾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繼佔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張用一個地區在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不同文化特徵來說明地區文化景觀的歷史演變。

文化景觀的內容除一些具體事物外,還有一種可以感覺到而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往往與宗教教義、社會觀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關,是一種抽象的觀感。文化景觀的這種特性可以明顯反映在區域特徵上。法國地理學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過一個區域的景象來辨識區域,而這種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觀外,還應包括無形的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這些因素對區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國地理學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較了 3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的椰棕區和馬來西亞的橡膠園)的農業和文化演變,得出了形成這些農業文化景觀的 6個要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和反映;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和區劃;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和習俗;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農藝要素,品種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經濟要素,供求規律和利潤等。對這些要素進行綜合分析,來劃分出農業文化區域。

㈡ 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

五台山獨特的高山氣象,山泉飛瀑,奇洞怪石,地貌景觀與佛教文化結合,被賦予了豐富的宗教含義。

五台山真實保留了北魏、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佛教建築(包括佛塔),反映了自北魏以來中國各個時期建築藝術和技術的特點。五台山寺廟建築群可作為中國傳統佛教建築群中心式布局的典型代表,是中國傳統宗教聖地景觀設計方面的傑出範例。

以唐代佛光寺東大殿為代表的五台山佛教建築群延續了上幾個世紀,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和藝術的活標本。

以唐代佛光寺東大殿唐代壁畫、文殊殿、明代羅漢壁畫為代表的五台山佛教壁畫,是人類天才的創造力在壁畫藝術上的傑出展示。

五台山的佛教建築、佛塔、經幢、佛教雕塑、碑刻和佛教壁畫,全方位地見證了近兩千年佛教中國化的成功演變及其在東亞地區的傳播,也為消逝的中國皇家道場文化和生命力依然旺盛的文殊信仰文化提供了獨特的見證。

五台山文化是由佛祖釋迦牟尼開創的、文殊菩薩親自演化圓融的佛教文化的一支,是開放的、平等的和諧文化。佛教文化、五台山文化是歷史上的先進文化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同時堪稱和諧文化的典範。

忻州地質風貌

龍泉寺普濟木塔

南禪寺石塔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寶塔藝術的展覽館,現存150餘座。古往今來,無數佛教信徒、文人墨客、古建築大師、考古學者前來瞻仰、研究,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忻州地質風貌

九龍崗大理石雕精品——用的是石咀鄉化橋村後的滹沱系透閃大理岩

殊像寺文殊菩薩像

南禪寺唐代彩塑

佛光寺唐代彩塑

忻州地質風貌

五台山雕塑壁畫,是五台山文化景觀的亮點,歷史悠久,藝術精湛,種類繁多,泥塑、木雕、石雕、玉雕、銅鑄、鐵鑄、金幣、燒瓷、刺綉、唐卡等應有盡有,可謂集佛像雕塑之大成。

舉世無雙的龍泉寺石牌樓,佛光寺唐代像壁畫,岩山寺金代壁畫,都令人贊嘆不已感慨萬端。

佛激發了古今藝匠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古今藝匠們又為佛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和神聖。五台山的神聖、美麗、壯觀,來源於斯、發展於斯。

1.佛光寺唐代壁畫。

2.靈岩寺宋代壁畫。

忻州地質風貌

3.羅漢銅像(明代)。

4.南山寺東大殿內的白玉石雕送子觀音。

5.南禪寺唐塑。

6.殊像寺懸塑五百羅漢渡江。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7.金閣寺五百羅漢懸塑。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忻州地質風貌

㈢ 景觀設計與文化的關系是什麼

園林景觀設計,是藝術設計學科、景觀設計專業的重點課程,通過學習本課程,使學員了解園林發展及造園歷史。大寫藝通過系統全面的學習,了解、掌握中國古典園林,西方古典園林,日本園林和現代園林,在城市景觀園林方面、居住區園林、如畫式園林、台地式園林、私家園林在經歷生成期,轉折期,全盛期等廣泛領域的系統知識。園林功能,園林的構成要素等,從基礎理論到設計思想的養成,以及各種植物栽培及施工管理。

㈣ 什麼是景觀文化如何定義

是文化景觀吧

文化景觀

自然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這一詞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已普遍應用。索爾,C.O.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於自然景觀的結果,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文化景觀的形成是個長期過程,每一歷史時代人類都按照其文化標准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由於民族的遷移,一個地區的文化景觀往往不僅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國地理學者D.S.惠特爾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繼佔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張用一個地區在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不同文化特徵來說明地區文化景觀的歷史演變。

文化景觀的內容除一些具體事物外,還有一種可以感覺到而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往往與宗教教義、社會觀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關,是一種抽象的觀感。文化景觀的這種特性可以明顯反映在區域特徵上。法國地理學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過一個區域的景象來辨識區域,而這種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觀外,還應包括無形的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這些因素對區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國地理學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較了 3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的椰棕區和馬來西亞的橡膠園)的農業和文化演變,得出了形成這些農業文化景觀的 6個要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和反映;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和區劃;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和習俗;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農藝要素,品種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經濟要素,供求規律和利潤等。對這些要素進行綜合分析,來劃分出農業文化區域。

㈤ 景觀文化的介紹

景觀文化,是指人們在與景觀長期互動的實踐中,所創造和形成的具有與該景觀相適應的精神觀念,並把這種觀念具體地體現景觀環境中。

㈥ 文化與自然的遺產和文化景觀遺產兩者的區別

我就在世界文化與自然的遺產地 -- 武夷山

文化景觀的概念是在1992年在美國召開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年會提出,並納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樣世界遺產糾紛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的混合體(雙重遺產)和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代表保護世界文化與遺產公約第一條所表述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觀的選擇應基於它本身的突出,普遍價值,其明確的地理-文化區域的代表性。以及此類區域的基本而具有的獨特文化因素的能力。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公約)的規定:
1, 文化遺產:
一類是歷史紀念物,第二類是考古遺址,第三類是建築群。
那麼當然這個概念在確定下來以後,寫入公約以後,本身它也在不斷地發展,不斷地變,那麼怎麼樣能夠讓這樣的一個我們盡可能的屬於我們人類共同的更多的文化遺產得到保護,也是人類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不是這幾個概念就能夠完全涵蓋我們對於文化遺產保護的這樣的一個基本的需求。
2,自然遺產包括以下內容:
構成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為受威脅的動物和植物生存區;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

㈦ 自然景觀與文化景觀的關系

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的自然方面的總稱。自然景觀是只受到人類間接、輕微或偶爾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景觀,如極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澤、熱帶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護區等。人為景觀是指受到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使自然面貌發生明顯變化的景觀,如鄉村、工礦、城鎮等地區。人為景觀又稱為文化景觀,它雖然是人類作用和影響的產物,但發展規律卻服從於自然規律,必須按自然規律去建設和管理,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自然景觀涵義中的人為景觀不包括其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特徵。

㈧ 文化景觀有幾個特點

功能性
文化景觀(不管是殘破的還是完好的)對人類社會都具有功能意義. 例
文化景觀
如:城市雕塑具有美學享受功能;烽火台可以傳遞信息;寺廟是宗教活動的場所. 許多文化景觀具有多種功能,如城市既是人們居住的聚落,也是人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場所.中國故宮既反映了當時封建等級,皇權,也反映了當時的建築,藝術,科學文化水平等.
空間性
具體表現在如下二個方面: (一)任何文化景觀都占據一定的空間. 1,不同文化景觀占據的空間大小不一,甚至相差很大.如城市與烽火台 2,同類文化景觀,彼此也可能相差很大.如同是雕塑景觀,美國拉什莫爾山的雕塑高約百米,是上海市雕塑之一"金鑰匙"的許多倍. (二)每個文化景觀所處的空間位置是相對固定的. 由於文化景觀具有這樣的特點,人們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相對穩定的文化差異和自然環境差異.如"北方旱作與南方水田景觀" 。
時代性
每個文化景觀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必然帶有創造或生產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文化景觀就如同社會文化史的"化石" . 文化景觀的功能可能一直沒有變化,也可能發生了某些變化.文化景觀功能的變化,反映了所在地區文化的變遷. 例一: 唐詩《楓橋夜泊》中提到的蘇州城外寒山寺,該寺是宗教文化景觀.佛教文化在當地一直在延續. 如今寒山寺的功能更為豐富(佛教聖地,歷史文化旅遊資源) 例二: 北京的居庸關歷史上是長城沿線的重要關隘,即為軍事功能的文化景觀;是作為旅 游觀賞的對象.即軍事功能消失,而具有新的功能(旅遊景觀)。
物質性
物質文化景觀(物質性)是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質基礎上,創造出來的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凝聚物,與人類的生
文化景觀
產、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如農田、道路、城市、鄉村、建築、園林等,其主要的特徵是可視性。它是是物質文化的外在表現,主要是指人造的實物景觀,跟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相關。一個地區人群的特徵可從其居民的衣著特點上判斷出來。中國西藏地區的居民穿的藏袍就與當地的氣候有很大的關系,這個已經成為西藏的一個標志。在受法國影響的達喀爾的建築中,從沃拉弗人修長、優雅、飄逸的長袍中可以確定這里是西非,而不是地中海地區。印度男子喜好穿短衣,而婦女喜歡長披肩(莎麗),穆斯林男女都穿一種能遮住褲子的白色長衫;西方人所穿的半正式服裝、褲子、裙子和上衣基本相同,領帶已變成西方文化的一種標志。服裝是物質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它不是文化景觀的「固定」特徵,它卻是文化景觀的形成要素。建築方面的成就可以與文化中其它方面最輝煌的成就相媲美。在雲南西雙版納林海中的傣家村落,建築形式是當地典型的竹樓,竹樓的材料和結構既反映了當地的自然環境,也記錄了建築技術水平。古代埃及人建造巨大的金字塔來紀念死去的法老,時至今日,這些建築學上的奇跡仍是埃及文化的標志。以鋼材和玻璃為建築材料的摩天大樓,大型圓頂式的體育館都顯示了現代文化的技術力量。因此,建築是文化的特性與價值的反映,體現著文化的重點和追求,也是技術與經濟的反映。在美術家對文化景觀的影響中,雕塑是最強烈的。埃及的紀念性建築和雕塑一直是尼羅河兩岸的主要景緻。
非物質性
精神文化景觀(非物質性)是在客觀物質環境的作用下,人的文化行為所創造的那些雖看不見、卻可以感知
漢莫拉比法典—精神文化景觀
的文化創造物,如語言、法律、道德、宗教、價值觀、某些藝術如音樂等,它所形成的獨特的文化氛圍,如同文化區的個性一樣,是一種通過聯想實現的抽象而真切的感覺。其為幫助人們認識世界的語言、科學思想、哲學、教育等,約束人們社會行為的道德、法律、信仰等內容,體現人們美學感受的文學、美術、音樂、戲劇等,反映社會組織形式的制度、機構、風俗習慣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連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開。如法律制度屬精神文化,它的物質形式表現為法律文本、律師事務所和法院等。不能錯誤地認為精神文化是抽象的、沒有物質形態的。實際上,精神文化不一定沒有物質形態,如街頭雕塑。

㈨ 什麼是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

自然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這一詞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已普遍應用。索爾,C.O.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於自然景觀的結果,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文化景觀的形成是個長期過程,每一歷史時代人類都按照其文化標准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由於民族的遷移,一個地區的文化景觀往往不僅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國地理學者D.S.惠特爾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繼佔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張用一個地區在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不同文化特徵來說明地區文化景觀的歷史演變。

文化景觀的內容除一些具體事物外,還有一種可以感覺到而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往往與宗教教義、社會觀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關,是一種抽象的觀感。文化景觀的這種特性可以明顯反映在區域特徵上。法國地理學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過一個區域的景象來辨識區域,而這種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觀外,還應包括無形的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這些因素對區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國地理學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較了 3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的椰棕區和馬來西亞的橡膠園)的農業和文化演變,得出了形成這些農業文化景觀的 6個要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和反映;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和區劃;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和習俗;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農藝要素,品種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經濟要素,供求規律和利潤等。對這些要素進行綜合分析,來劃分出農業文化區域。

㈩ 關於文化景觀與自然的關系,敘述正確的是

答案B
解析:本題涉及知識主要是自然對文化景觀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絕不僅僅表現在文化景觀的功能和形態上。其影響程度則依文化景觀與地表自然環境的關系而定;與地表自然環境關系密切的物質文化景觀作用就明顯,反之精神文化景觀作用就較小。在物質文化景觀中,尤其以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文化景觀受到的影響最突出。錫林郭勒草原和浙江沿海平原農田景觀的差異,主要反映了土地利用的功能不同,一是生產畜產品,一是生產農產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自然對文化景觀的影響愈來愈小。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