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風景
① 武當山鎮的武當山風景區簡介
武當山風景區位於湖北省西北部, 在丹江口市境內, 屬大巴山東段。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位於中國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內,東接歷史名城襄陽市,背倚蒼茫千里的神農架原始森林,面臨碧波萬頃的丹江口水庫(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源頭),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道教名山和武當拳發源地。高峰林立,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在丹江口市西南部。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岩層節理發育﹐並有沿舊斷層線不斷上升的跡象﹐形成許多懸崖峭壁的斷層崖地貌。山地兩側多陷落盆地﹐如房縣盆地﹑鄖縣盆地等。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合林﹐次生林為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主要有松﹑杉﹑樺﹑櫟等。葯用植物有400多種﹐產曼陀羅花﹑金釵﹑王龍芝﹑猴結﹑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貴葯材。 方圓30多平方公里之內以主峰天柱峰為中心的武當山風景名勝區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勝景﹐還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奇景。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贊頌武當山「山巒清秀﹑風景幽奇」。武當山還保存有規模宏偉的道教建築群和眾多的文物古跡。古建築群分布在主峰以北﹐多集中在古東神道兩側。唐貞觀年間建五龍祠於此﹐宋﹑元建築增多。明永樂年間大興土木﹐建成33個規模宏大的宮觀建築群﹑39道橋梁﹑12座亭台及山石砌成的「神道」﹐建築總面積達160多萬平方米。2萬多間宮觀建築綿延70公里。至今保存較完整的有玄岳門﹑遇真宮﹑磨針井﹑復真觀﹑元和觀﹑紫霄宮﹑南岩天乙真慶宮石殿﹑太和宮﹑銅殿和金殿。建於天柱峰絕頂的金殿又稱金頂﹐為四坡重檐歇山式宮殿﹐由銅鑄鎏金構件鉚榫拼焊而成﹐總重約90噸﹐是中國現有最大銅建築物。位於主峰東北的武當山鎮為武當山風景區大門﹐所產龍頭枴杖﹑玉雕﹑木雕﹑陶瓷等工藝品﹐具濃厚的地方特色。針井茶為傳統名茶。襄渝鐵路﹑老(河口)白(河)公路在此並行通過。 武當山不僅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可以說,武當山無與倫比的美,是自然美與人文美高度和諧的統一,因此被譽為「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作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5A級風景旅遊區、全國武術之鄉、全國八大避暑勝地之一,其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先後榮獲「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稱號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稱號。
② 去武當山風景區旅遊最佳時間是武當山是全年開放嗎
武當山肯定是全年開放抄,但是登武當山的纜車在冬季是不開放的。武當山是道教的發源地,眾多虔誠信徒的朝拜聖地,最佳時間是在春秋兩季,因為全坐覽車的話有很多景點會游不到,如果上去纜車,下來步行還是個不錯的選擇,所以要選擇溫度比較適合的季節了,很多人說武當山許願很靈,如果願望靈驗了,還要記得去還願哦。記得多帶些硬幣小票,一路上的功德箱會有很多。
③ 武當山的風景
武當山高峰林立,天柱峰海拔1612米。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岩層節理發育﹐並有沿舊斷層線不斷上升的跡象﹐形成許多懸崖峭壁的斷層崖地貌。山地兩側多陷落盆地﹐如房縣盆地﹑鄖縣盆地等。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合林﹐次生林為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主要有松﹑杉﹑樺﹑櫟等。葯用植物有400多種﹐產曼陀羅花﹑金釵﹑王龍芝﹑猴結﹑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貴葯材。 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勝景﹐風景名勝區以天柱峰為中心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 。 武當山,是著名的山嶽風景旅遊勝地。勝景有箭鏃林立的72峰、絕壁深懸的36岩、激湍飛流的24澗、雲騰霧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譽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傾斜,形成「萬山來朝」的奇觀。武當山的葯用植物豐富,在《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中草葯中,武當山就有400多種。據1985年葯用植物普查結果,已知全山有葯材617種,因此,武當山有「天然葯庫」之稱。 武當山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據統計,唐至清代共建廟宇500多處,廟房20000餘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道場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明永樂年間,大建武當,史有「北建故宮,南建武當」之說,共建成9宮、9觀、36庵堂、72岩廟、39橋、12亭等33座道教建築群,面積達160萬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進行擴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台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的建築奇觀,達到「仙山瓊閣」的意境。現存較完好的古建築有129處,廟房1182間,猶如我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展覽。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宮、玉虛宮遺址分別於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古建築外,武當山尚存珍貴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稱於世,故被譽為「道教文物寶庫」。 武當山神奇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其物華天寶又兼具人傑地靈的特質給世人留下極大的想像空間。作為中華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塊瑰寶,令世人神往,讓我們走進鍾靈毓秀、自然天成的武當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靈和神韻……
④ 武當山有哪些風景名勝
主要遺產: 武當山古建築群中的主要遺產有太和宮、南岩宮、紫雲宮、復真觀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太和宮:位於天柱峰南側,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l 600 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 金殿: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天柱峰頂端的石築平台正中,面積約160 平方米,朝向為東偏南8°。殿面寬與進深均為三間,闊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疊架、額、枋及重翹重昂與單翹重昂斗拱,分別承托上、下檐部,構成重檐底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龍對峙。四壁於立柱之間裝四抹頭格扇門。殿內頂部作平棋天花,鑄淺雕流雲紋樣,線條柔和流暢。地面以紫色石紋墁地,洗磨光潔。屋頂採用「推山」做法為特點。殿內於後壁屏風前設神壇,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冊,右侍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旗捧劍拱衛兩廂。壇下玄武一尊,為金婉合體。壇前設香案,置供器。神壇上方高懸餾金匠額,上鑄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手跡「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際,懸盤龍斗邊餾金牌額,上豎鑄「金殿」二字。殿體各部分件採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餾金,無論瓦作、木作構件,結構嚴謹,合縫精密,雖經五百多年的嚴寒酷暑,至今仍輝煌如初,顯示我國鑄造工業發展的高度水平,堪稱現存古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古銅殿:位於天柱峰前小蓮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於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紫禁城:建於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環繞,周長345米,牆基厚2.4米,牆厚1.8米,城牆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岩砌築,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徵天門。該石雕建築在懸崖徒壁之上,設計巧妙,施工難度大,是明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紫霄宮:位於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清嘉慶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築之一。現存有建築29棟,建築面積6854平方米。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聖文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築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築群。宮的中部兩翼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宮內主體建築紫霄殿,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建在三層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側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闊進深各五間,高18.3米,闊29.9米,深12米,面積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大木結構,由三層崇台襯托,比例適度,外觀協調。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頭和斗栱顯示明代斗杠的特徵。梁架結構用九檀,高寬比為5:2.5,保持宋遼以來的用材比例。殿內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間內槽有斗八藻井。明間後部建有刻工精緻的石須彌座神龕,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頂全部蓋孔雀藍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等以黃、綠兩色為主樓空雕花,裝飾豐富多采華麗,為其他宗教建築所少見。 南岩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位於獨陽岩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築2l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築物。主體建築天乙真慶宮石殿,建於元至大三年(公元13lO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檐歇山式,後坡依岩,作成懸山式,檐下斗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築斗栱的做法。龍頭香,長3米,寬僅o.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復真觀:建於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於獅子峰前,現存建築20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6萬平方米。觀門側開9Jr匝山勢建夾牆復道,狀如游龍。中軸線上有照壁、梵帛爐、龍虎殿、大殿、太子殿。左側道院建皇經堂、芷經閣、廟亭、齋房,隨山勢重疊錯落。前有五雲樓,五層樓翼角立柱上架設12根梁枋,交叉疊閣,為大木建築中少見的結構,有一柱十二梁之稱。 「治世玄岳」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l 552年)。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岳門。系石鑿仿大木建築結構,三間四柱五樓牌坊,高11.9米,闊14.5米。明間與次間之比為5:3。坊柱高6.4米,柱周設夾桿石以鐵箍加固。柱頂架龍門枋,枋下明間為浮雕大小額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訪和下枋,枋間嵌夾堂花板,構成明間高敞、兩側稍低的三個門道。正樓架於龍門枋上,明間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橫式牌匾。次間各分兩層架設邊樓、雲板與次樓,構成寬闊高聳的正樓、邊樓,由上而下,逐層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樓,中嵌橫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賜額「治世玄岳」。此坊結構簡練,構件富於變化,全用卯榫拼合,裝配均衡嚴謹,坊身裝飾華麗,雕刻精工,運用線刻、圓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動物和花齊圖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樓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藝術珍品。 此外,在全山各宮觀中還保存著銅、鐵、木、石各類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製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圖書經籍等,均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⑤ 武當山有什麼風景名勝
凈樂宮: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於明代永樂11年的武當山凈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凈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凈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範例
玄岳門: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寬12.8米,石鑿榫卯而成。正中坊額上刻著嘉靖皇帝親書「治世玄岳」4個大字,筆勢雋永剛健。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公里處,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
南岩: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有宮殿、道房、亭台等大小房間150間,賜額「大聖南岩宮」,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大到460間。今存石殿,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築。
瓊台觀:位於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里,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台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於兵火。現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
紫霄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原建宮殿、廊廡、齋堂、亭台等860多間,賜額「太元紫霄宮」。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台、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
金殿: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海拔1612米的武當天柱峰之巔,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進深為三間,高5.54米,長4.4米,寬3.15米,全為銅鑄鎏金。是世界罕見的銅建築精品。
⑥ 武當山的風景怎麼樣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參上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境內,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勝地,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 名勝區,又是世界文化遺產。 武當山,綿亘800里,其自然風光 ,以雄為主,兼有險、奇、幽、秀等多重特色。自元代以來, 就有72峰、36岩、24澗、11洞、3潭、9泉、10石、9井、10池、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猶如金鑄玉琢的寶柱雄峙蒼穹,屹立於群峰之巔。環繞其周圍的群山,從四面八方向主峰傾斜,形成獨特的「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的天然奇觀。被譽為「自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以宏偉的建築規模著稱於世。其古建築始建於唐、宋、元、明、清均有修建,在明代達到鼎盛。共建有三十三個建築群,100餘萬平方米;歷經數百年滄桑,現仍存有近5萬平方米。其整個建築系按照「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採取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其規模的大小,間距的疏密都恰到好處,因山就勢,錯落有致,前呼後應,巧妙布局。或建於高山險峰之巔,或隱於懸崖絕壁之內,深山叢林之中,體現了建築與自然的高度和諧,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被譽為「我國古建築成就的展覽」,1994年武當山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武當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東漢以來,即有道人在武當山結茅為庵,潛心修煉。隨後逐步成為中原道教活動的聖地。武當山道教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始自唐朝初期,唐貞觀年間(627-649)遇大旱,唐太宗李世民遣均州吏姚簡到武當山祈雨靈驗,後在靈應峰敕建"五龍祠"。自宋迄清,歷代皇帝極力推崇武當山真武神,奉為「社稷家神」。在元朝時期道教墾田數百頃,養眾萬人,有9宮8觀等,100多處廟宇及壇、亭、台、橋。到明朝達到鼎盛時期。在永樂十年(1412)遣要員率20多萬軍民夫匠,以12年功夫,建成9宮9觀等33處道教廟宇,全山各宮觀有道士少則300─400人,多則500─600人。使武當道教宮觀空前宏大,成為明朝皇帝直接控制的武當道場,因此,武當山被稱為「皇室家廟」。武當山道教文物聲名遐邇。除古建築群外,歷代統治者及四方信士,特別在明朝鼎盛時期,曾製造數以萬計的金、銀、銅、鐵、錫、玉、珠、石、泥、絲、木等質地的神像法器安放在武當山,使武當山各宮觀陳設富麗堂皇,被譽為「黃金白玉世界」。雖然大多珍品已流失,但全山至今仍存注冊文物總計7000多件。具有極高的科研和藝術觀賞價值。武當道教音樂,素負盛名,是武當道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唐太宗始建「五龍祠」以後,武當山一直是帝王將相、芸芸眾生祈福禳災的重要道場,別具神韻的道教音樂,融宮廷、民間、宗教音樂於一體,具有庄嚴肅穆,神秘飄逸的獨特風格。武當武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後經歷代武術家不斷創新、充實、積累,形成中華武術一大流派,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當」之稱。武當拳,亦名內家拳,這種拳法以養身煉功、防身保健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延年益壽,祛病御疾,增長智慧等多種特點和功能。目前,武當武術已流傳到海內外,並成為人們養身保健、祛病延年的體育活動。武當山主要風景名勝有:玄岳門: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寬12.8米,石鑿榫卯而成。正中坊額上刻著嘉靖皇帝親書「治世玄岳」4個大字,筆勢雋永剛健。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公里處,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南岩: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有宮殿、道房、亭台等大小房間150間,賜額「大聖南岩宮」,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大到460間。今存石殿,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築。瓊台觀:位於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里,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台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於兵火。現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紫霄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原建宮殿、廊廡、齋堂、亭台等860多間,賜額「太元紫霄宮」。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台、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金殿: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海拔1612米的武當天柱峰之巔,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進深為三間,高5.54米,長4.4米,寬3.15米,全為銅鑄鎏金。是世界罕見的銅建築精品。五龍宮:建在靈應峰下,唐貞觀年間(627─649)敕建「五龍祠」。明永樂十年(1412年)敕建帝殿、山門、廊廡、玉像殿、父母殿、啟聖殿、祖師殿、倉庫等215間。 到嘉靖年間,此宮已有850間。 民國十九年(1930年)又毀於火。目前仍存大量遺跡。
⑦ 五嶽之冠的武當山有什麼著名的自然景區和宮觀建築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於湖北省均縣西南。它北通秦嶺,南接巴山,方圓四百公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九泉、八宮、二觀勝跡。宋代書法家米芾稱其為天下“第一山”,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更以為武當“山之勝,既以甲天下。”
多少年來,人們盛贊武當是“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宇” 的“五嶽之冠”,享有“五嶽之長兄,四鎮之伯叔”之美譽。
金殿建於明永樂十四年,金為銅鑄鎏金,殿內神案、供器、幾案均為銅鎏金,鑄像有真武,金童、玉女、水火二將等,刻畫細膩,性格鮮明,被譽為我國明代銅鑄藝術之寶。神案下置玄武,俗稱“龜蛇二將”,蛇繞龜腹,翹首相望,其生動傳神,有巧奪天工之技。殿中藻井上,懸掛一顆銅質鎏金寶珠,相傳此珠能鎮住山風,不讓風吹進殿,確保神燈長明,故名“避風珠”。金殿左為房,右為印房,後為父母殿,供真武父母。金殿前置“金鍾玉罄”樓兩座,亦為銅鑄,擊之鏗鏘悅耳,傳之很遠。
⑧ 描寫武當山景色的作文
汽車漸漸人駛山路,在懸崖峭壁上行進,向北望去,隱約可見武當金殿在晨曦中熠熠生輝。大約過了半個小時,汽車就到了金頂山下,然後我們乘上纜車直奔金頂。在纜車上觀看風景實在是再好不過了,姨父指給我看金童峰和玉女峰。只見金童峰像一位頂盔披甲的威武青年,英姿颯爽;玉女峰倩影苗條,亭亭玉立。真是一對名副其實的「金童玉女」!「嘩嘩—」咦,哪來的水聲?我側身一看,一條瀑布順著山勢飛流直下,像一條細長的白紗在山前飄拂。山間長滿了姿態奇特的古松,山頂雲霧繚繞,真讓人覺得好像進了仙境一般。還沒等我細細回味這美妙的風景,纜車就已到了天柱峰。
世界聞名的武當金殿就位於天柱峰頂,此峰拔空峭立,海拔1612米,猶如金鑄玉琢的寶柱雄峙眾峰之中,真是「一柱擎天」。金殿重檐疊脊,結構精巧。殿堂內外,檐柱屋頂都雕刻著精美的圖紋。殿內正中奉著真武大帝的坐像,他披發跌足,體態豐潤,左右兩旁金童玉女垂手侍立,神情拘謹恭順,嫻雅俊逸。水土二將執旗捧劍,威武尊嚴。據說金殿建於明永樂四年,六百多年過去了,還是這樣流光溢彩,金碧輝煌,真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瑰寶。
⑨ 楚留香手游武當地圖打坐位置 武當風景石碑在哪
楚留香手游武當地圖打坐位置
武當有二處地方可以打坐,分別是左下角位置(瓊台觀的右上角)和中右位置(玉虛宮的左下角)
⑩ 武當山的風景
武當山的風景是武當山古名太和山,位於湖北省北部十堰市境內,山勢雄偉,內面臨丹江口水庫,容背依神農架林區,連綿400多公里。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其餘各峰均傾向天柱,蔚為奇觀。自古以來,武當山便是道家追求仙境的理想之地,道教建築遍及全山,規模宏偉,相傳上古時玄武在此得道飛升。
「山不封不名」,自東漢道教誕生之後,歷代帝王曾數次在武當舉行封山儀式,武當山的聲名日盛,明成祖時期一度曾位列五嶽之上,有「大岳」之稱。令武當山真正名揚天下的是一代宗師張三豐,他創立的武當派與嵩山少林派齊名。
武當山風景兼泰山之偉、黃山之奇、雁盪之幽,北宋大書畫家米芾將之譽為「天下第一山」,雖有誇張之嫌,卻也可見得這里是一個值得一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