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景觀
❶ 除了黃河,長江,長城,珠穆朗瑪峰還有哪些可入畫的著名景觀
你好同學,這個可以入畫的景觀實在是太多了,我國名山大川,名勝古跡都有許多許多都可以入畫的,比如說泰山啊,衡山呀,樂山大佛呀,天壇啊等等。謝謝。
❷ 長江主要景觀是什麼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它西起四川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長二百零四公里。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江面狹窄曲折,江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於三峽的生動敘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元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瞿塘峽為長江三峽之一,西起奉節縣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總長八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但最為雄偉險峻。難怪古代詩人發出"縱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的贊嘆。湍急的江流,闖入夔門,在緊逼的峽谷中奔騰咆哮。船駛峽中,真有"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之感。
巫峽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盔銀甲峽和巫山十二峰,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巫峽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可以說處處有景,景景相連。特別是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態,其中神女峰最高。神女峰宛如一位少女,婷婷玉立於雲霧縹緲之中,時隱時現,給人間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兩岸風景優美,大詩人屈原、李白、杜甫、蘇東坡、陸游等都曾游此留詩。
西陵峽東起香溪口,西至南津關,約長七十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個,以灘多水急聞名。整個峽區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西而東依次是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以及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險灘。解放後,經過多年的整治,航道已大為改善,從而結束了"三峽千古不夜航"的歷史。
即將建成的三峽大壩水電站正位於西陵峽中部寬敞處,目前工程進展迅速,夜航西陵峽,可見兩岸燈火通明,車水馬龍,施工場面蔚為壯觀。
下行至南津關,見江面豁然開朗,這就是長江三峽的出口。北岸為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宜昌三游洞景區,比鄰氣勢恢宏的長江葛洲壩水電樞紐,共同構成環大壩平湖風景區,使宜昌作為長江三峽旅遊的起點或終點城市,更加具有現實的意義。
在這壯麗的山川之中,曾經閃耀著大溪文化的異彩,誕生過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三國時代,這里曾是吳蜀相爭的戰場。唐宋以來,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蘇軾、陸游等許多詩聖文豪,在這里寫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詩章。我們的祖先在這里創造了豐富的文化,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今天我們優秀的人民,將以創造性的勞動,開發三峽,建設三峽,把它裝點得更加美麗多姿!
❸ 黃河、長江的上中下游主要景觀和主要支流
洮河是黃河上游的支流,在甘肅省西南部,源出甘、青兩省邊境西傾山東麓,東流到岷縣折向北,經臨洮縣到永靖縣城附近入黃河,全長500餘千米。
湟水在青海省東部,也是黃河上游支流。源出海晏縣包呼圖山,向東南流經西寧市,到甘肅省蘭州市西面的達家川入黃海,全長349千米。上遊河谷呈串珠狀,下游寬闊,水能資源豐富,灌溉條件便利。
汾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在山西省中部。源出寧武縣管岑山,經太原市南流到新絳縣折向西,在河津縣西入黃河,全長716千米。上游穿行山地;中游經太原盆地,介休縣義棠鎮以下河谷變窄,過靈石峽進入臨紛盆地;下遊河谷開闊。
渭河在陝西省中部,是黃河最大支流,源出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東流橫貫陝西渭河平原,在潼關縣入黃河,全長787千米。上游及經河、洛河等支流,流經黃土高原,挾帶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縱橫,有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農業發達。 李白詩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經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肅,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黃河因其流經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輸沙量達16億噸,相當於堆成1米見方的土堤繞地球27圈。每年淤積在下遊河床中的泥沙有4億噸,使黃河成為高出地面十餘米的「懸河」。黃河中游地處季風氣候區,降水年變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黃河下遊河床善淤,善決,善徒。從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黃河下游決溢1590次,改道26次。黃河沿途流經的主要河段和名勝有:
充滿活力的上遊河段--這一河段號稱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其中從龍羊峽至青銅峽河段,川峽相間,河床比降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規劃利用落差超過1200米,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佔全河的近50%。平均年發電量近600億千瓦時。
溫柔纏綿的寧蒙河段--黃河在這里平靜地流淌,灌溉著兩岸的農田,造福當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寧夏銀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積廣闊,利用黃河水進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里物產豐富,名貴中葯枸杞和銀川大米品質優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稱。(枸杞照片)內蒙古河套平原十分乾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這里「無水是荒漠,有水成綠洲」。黃河水給這里的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勇往直前的中遊河段--陝晉峽谷,黃河在這里劈開萬仞山,勢如破竹,形成了黃河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河段。在這一河段有以下兩個著名的地方:
壺口瀑布--黃河在這里以雷霆萬鈞之勢,奔騰過來,咆哮而去,壺口瀑布既是黃河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徵。「風在吼,馬在嘯,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雄壯的歌聲唱出了黃河的風采,更唱出了中華民族的戰無不勝,奮發圖強的英雄氣概。
龍門--流傳「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源於此。這里水流湍急,相傳鯉魚如果能跳過龍門就可成龍。這個傳說表達了人們對付出艱苦努力後到達理想境界的美好願望,也激勵著中華兒女頑強拼搏,奮斗不息。這里相傳是大禹治水所鑿開的一條峽口,因而又稱禹門口。
黃河水和黃河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在古老的黃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壯麗輝煌的劇目,回報母親河的養育之恩。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每年中華民族都要在陝西橋山的黃帝陵祭祖,每年無數的人們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尋根。黃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帶領中華民族象長流不息的滔滔黃河,奔向美好的未來。長江支流流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9條,主要有嘉陵江、漢水,岷江、雅礱江、湘江、沅江、烏江、贛江、資水和沱江。總長100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漢江、嘉陵江、雅礱江、沅江和烏江;流域面積5萬平方公里的支流為嘉陵江、漢江、岷江、雅礱江、湘江、沅江、烏江和贛江;年平均徑流量超過500億立方米的有岷江、湘江、嘉陵江、沅江、贛江、雅礱江、漢江和烏江。長江沿岸景點
江城武漢
武漢市是中國中部最大的城市,也是湖北省的省會。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在這里交匯,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大重鎮,素有「九省通衢」之稱。三國時期為吳國的領地,在現代史上,武漢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這里打響了第一槍,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武漢的主要景點有黃鶴樓、長江大橋、東湖、古琴台等。
蒲圻赤壁
位於蒲圻市北31公里處的長江南岸。赤壁山三山相連,面臨長江,群山逶迤,勢苦奔馬,蒼翠如繪,幽靜誘人,是湖北境內古三國旅遊線和長江三峽旅遊線上的重要人文景觀和必經之地,也是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戰場遺址。
洪湖
是長江流域江漢平原上最大的水質無污染的淡水湖泊,面積348平方公里,全湖呈多邊幾何形,湖岸平坦,湖水呈淡綠色。洪湖是全國第七大湖泊,是國家級白鰭豚自然保護區。白鰭豚:擁有量佔全球總量一半以上。洪湖是革命老區,湘鄂西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洪湖市西郊的長江大堤旁。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所在地的一條街為明代古街,其建築物被譽為「傳統建築之寶」。洪湖有豐富的魚類和野生資源供旅遊者垂釣、狩獵,此外水上漁家的生活也極有情趣,令你流連忘返。
洞庭湖岳陽樓
遊人若想領略洞庭湖的美,最理想的去處恐怕要算洞庭湖畔的岳陽樓了。岳陽樓位於湖南嶽陽市西門城頭,與黃鶴樓、滕王閣一起並稱為我國江南三大名樓,歷來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稱,堪稱湖南省第一名勝。相傳這里是三國時魯肅訓練吳國水軍的閱兵台。李白、白居易、杜甫、孟浩然、劉禹錫等唐代著名詩人,都先後登樓賦詩,留心峽了許多千古名篇。宋代名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盪盪,橫無際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擲地有聲,名揚中外,成為眾多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荊州
荊州位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境內的長江北岸,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座歷史文化古城,也是我國南方著名的游覽勝地。「聞聽三國事,每到荊州」,提起荊州人們便會想起三國中「劉備借荊州」和「關公大意失荊州」的故事,荊州古城北據漢沔,南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的戰略地位,更是古代文人騷客薈之地。
宜昌
宜昌古稱夷陵,是一座古老而發展的城市,全國最大的水電建設基地和著名的旅遊勝地,也是鄂西、川東的經濟文化中心,旅遊景點眾多,有三游洞、長江三峽、屈原故里、昭君故里、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大壩水利樞紐工程等。除此之外,宜昌盆景,宜昌彩陶還會使你如痴如醉。
三游洞
位於宜昌西陵峽的三游洞,洞奇景美。山水秀麗,唐代詩人白居易與其弟白行簡同行。路遇詩人元似、三人同游此洞,飲酒賦詩,並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寫於壁上。三游洞因此得名。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3人也游此洞並賦詩於壁上,自此,稱白居易3人為前三游,蘇洵父子3人為「後三游」,三游洞下臨琛谷,峭壁百丈,冬暖夏涼,高6米余,深30米,寬20米。洞內景色奇麗,洞壁間有無數小洞,洞中有洞,因此被喻為「仙洞幻境」。
三峽大壩
位於西陵峽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三門坪,三峽工程主建築物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組成。三峽工程按照 「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方案建設,工程竣工後,將發揮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遊、保護生態、凈化環境、開發性移民、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電站都無法比擬的!
姊歸
秭歸是春秋戰國時期南方大國-楚國的發祥地之一,也是楚國詩人屈原的故鄉,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在自己被放逐的情況下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多少年來,一直被人們傳為佳話,引來無限思念,傳說「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詩人的。屈原祠,又名清烈公祠,首建於唐元和十五年,宋、元、明、清屢壞屢建,1978年遷到向家坪,整個建築計有山門、大殿、左右配房建築。背依崇嶺,前臨大江,每逢端午佳節,江中五彩龍舟競渡,歡聲笑語,遊人如織。
巴東神農溪
源於湖北神農架,地處長江以北.流經巴東縣境內,在巫峽東口附近注入長江。漂流溪段長約20公里,由鸚鵡峽和龍船峽組成。沿溪兩岸風景奇幽,峽谷幽深蒼翠欲滴。溪流清澈見底,乘「豌豆角」人力小木船快速漂流,驚險刺激。漂流過程中時常見到古棧道、古岩棺溶洞、七色泉、金絲猴、鴛鴦等珍貴動物。在當地並能體驗到土家族朴實的民俗風儉。
巫山小三峽
大寧河古稱巫水,發源於川、鄂、陝交界的大巴山南麓,於巫峽西口注入長江,這里河道蜿蜒,重岩疊嶂,山水奇異。構成獨特的大寧河風光,大寧河小三峽由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組成,以山雄、水清、峰秀、灘險、石奇、景美著稱,這里不是三峽,勝似三峽。
奉節白帝城
白帝城位於奉節城東4公里,瞿塘峽西口,長江北岸草堂河與長江匯合處的紫色丘陵上。自古以來,著名詩人李白、杜甫、劉禹錫、陸游、范成大等相繼來此參觀游覽,並留下了著名的詩句,素有「詩城」之稱。這里有眾多古跡,如武侯祠、觀星亭、明良殿等。「火燒連營七百里」、「白帝城託孤」的傳說,更增添了白帝城的名氣。
雲陽張飛廟
張飛廟位於長江南岸飛鳳山麓,離重慶市區382公里,與雲陽縣城隔江而望、是為紀念三國名將張飛而建的祠宇。據史載,張飛廟始建於蜀漢末年,後經宋、元、明、清歷代擴建,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張飛廟面江背山,氣勢恢宏壯麗,廟內塑造有張飛像,珍藏有漢唐以來的大量詩文碑刻書畫及其他為文物數百件,多為存世珍品,號稱「文藻勝地」,為巴蜀一勝景。
忠縣石寶寨
石寶寨位於重慶忠縣境內的長江北岸邊,距現忠縣縣城45千米。孤峰拔地,四壁如削,形似玉印,名玉印山。傳說它是女媧煉石補天遺留下來的一塊五彩石,稱為「石寶」。清朝康熙年間,當地能工巧匠在王印山南側依山而建十二層樓閣,依岩取勢,建築精巧,被稱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一石寶寨塔樓倚玉山修建,依山傍勢,飛檐層冀,造型奇異。整個建築由寨門、寨身、閣樓組成,共12層,高56米,全系木質結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經康熙、乾隆年間修建完善。原建9層,隱含攀登「九重天」之意。頂上三層為1956年修補建築時增加。石寶寨自古有「江上明珠」之美譽。
豐都鬼城
豐都位於長江北岸,距重慶市區172千米。「鬼國幽都」之說由平都山而起。漢代王方平、陰長生兩方士 修煉成仙,道家於此山設天師,並將其列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名山古寺多達27座。「陰曹地府」塑像群分別模擬人間訴訟、法庭、監獄、酷刑等,集中反映了中國人的神和鬼、天堂和地獄的觀念。
山城重慶
重慶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是我國長江上游的工業重鎮、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古稱巴,地處中國內陸之西南,城市依山而建,人謂「山城」,冬春雲輕霧重,又號「霧都」,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四個中央直轄市,人口 3千餘萬。重慶最早稱江州,也稱巴郡、楚州、巴州、渝州、恭州,公元1189年,宋孝宗之子趙先封恭王。後即帝位(光宗),取「雙重喜慶」之意。改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重慶是著名的山城,入夜,萬家燈火由山上倒映江中。形成著名的「山城夜景」景觀,近郊有石雲山、北溫泉、釣魚城等景點。遠郊有著名的大足石刻,是中國宋代石刻的代表,著名景點有枇杷山、浮圖關、縉雲山、四面山、南北溫泉等風景名勝,以及大足石刻、紅岩村、渣滓洞、白公館、林園、孔園、蔣氏黃山官邸「陪都」遺址。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於距離重慶市區120公里處的大足縣境內,是分布在全縣76處石刻造像的總稱,共計6萬尊造像。其中寶頂、北山兩處摩岩造像規模最宏大,內容最豐富,雕刻最精細,1961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足石刻始鑿於初唐,歷經五代,到兩宋時,造像達到鼎盛時期,明清皆有造像延續。大足石刻是我國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作品,它不但內容豐富,「橫融儒、釋、道、縱貫千餘載」,而且雕刻技藝精湛,手法嫻熟,巧妙的將力學、採光、透視、等科學原理與造像內容和山形地貌相結合,被譽為「唐宋時刻藝術聖殿」。
❹ 長江三峽公園內有哪些著名景觀
長江三峽是萬里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為我國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它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的南津關,由重慶瞿塘峽、重慶巫峽、湖北西陵峽組成。
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既有我國南方距今32億年前形成的最古老的變質岩基底,又有記錄自晚太古宇以來地殼和古地理演化歷史的完整的地層剖面和所發育的各門類化石以及重大構造地質事件和海平面升降事件所留下的記錄。包括國內外著名的震旦系層型剖面,我國眾多岩石地層單位的命名剖面;還有後期新構造運動及河流、岩溶、地下水和風化作用所塑造的峽谷、溶洞和河湖景觀以及地質災害的記錄。
長江三峽是世界上少有的集峽谷、溶洞、山水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天然地質公園,是一本學習地殼演變歷史的教科書,是探索大自然奧秘,展示多種峽谷、岩溶地貌的殿堂,是進行科普教育、了解長江演變和學習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搖籃。
在長江三峽的地質構造中,其中宜昌黃花場和王家灣地質構造,被國際地層委員會和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確定為「金釘子」。所謂「金釘子」是全球地質時間點劃分的唯一標准。目前,全球有60個「金釘子」,我國有7個。在相距不到20千米的范圍內擁有兩個「金釘子」,屬世界罕見。
長江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三峽景色更加迷人。三峽兩岸高山對峙,崖壁陡峭,江中灘峽相間,水流湍急,由於這一地區地殼不斷上升,長江水強烈下切而形成三峽,因此水利資源極為豐富。長江三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
隨著葛洲壩和三峽大壩的修建,長江河道昔日寬谷上出現的「高峽平湖」景色則另有一番風味。與此同時,伴隨長江水位的提高,長江沿岸許多支流,如神農溪、香溪、建陽河、九畹溪、泗溪等異軍突起。
除了峽谷外,峰林和溶洞也是公園中另外兩個重要的地質地貌景觀。它們集中分布在巴東三疊紀碳酸鹽岩和黃陵穹隆周緣震旦紀和寒武紀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區。前者形成著名的格子河風景區和蓮峽河風景,後者則構成高嵐風景區、黃牛岩風景區、曉峰風景區和金獅洞風景區的奇觀。
按照行政區劃和地質遺跡景觀地質體形成的地質年代,公園進一步劃分為秭歸元古代園、西陵峽震旦紀園、新灘地質災害園、巴東三疊紀園、歸州侏羅紀園、宜昌白堊紀園、興山晚古生代園、黃花奧陶紀園和曉峰寒武紀園9個次級園區。
崆峪灘,是長江三峽中「險灘之冠」。灘中礁石密布,枯水時露出江面如石林,水漲時則隱沒水中成暗礁,加上航道彎曲狹窄,船隻要稍微不小心即會觸礁沉沒,加之有民說,「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峪才是鬼門關」。
長江三峽,人傑地靈,它是我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用武之地;這兒有許多名勝古跡,主要包括重慶白帝城、黃陵、南津關孫夫人廟等。
❺ 長江景觀
【題解】選自《水經注》。三峽,指長江上游的瞿(qú)塘峽、巫(wū)峽和西陵峽。
【作者】酈(lì)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范陽涿(zhuō)縣(今河北涿(zhuō)州)人。
【原文】自[在]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一點沒有,完全沒有]闕[quē,斷缺。現在寫作「缺」]處。重岩(yán)疊嶂[zhàng,像屏障一樣的山峰],隱[遮蔽]天蔽(bì)日。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見曦(xī)月[日月。曦,早晨的陽光,這里指太陽]。至於夏水襄(xiāng)陵[漲上山陵。襄,上。陵,大的土山],沿[yán,順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阻絕。或王命急宣[如有君王的命令急於傳達。宣,宣布,傳達],有時朝(zhāo)發白帝[即白帝城,在今重慶奉節東],暮到江陵[地名,在今湖北荊州],其間千二百里,雖[即使]乘奔御風[騎著快馬,駕著風。奔,這里指賓士的快馬],不以[如此,這么]疾[快]也。春冬之時,則素湍(tuān)綠潭[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深水。素,白色。湍,急流的水。潭,深水],回清倒影[迴旋著清波,倒映出(各種景物的)影子]。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巘,山峰]多生怪柏,懸泉[從山崖流下的像是懸掛著的泉水]瀑布,飛漱[shù,沖盪]其間,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峻、草茂。意思是江水清澈,兩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良[確實,實在]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天剛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林寒澗(jiàn)肅[山澗顯得寂靜。肅,寂靜],常有高猿[高處的猿]長嘯(xiào),屬(zhǔ)引[連續不斷。屬,連綴(zhuì),連續。引,延長]凄異,空谷傳響[空曠的山谷傳來回聲。響,回聲],哀轉久絕[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絕,斷絕,消失]。故漁者歌曰:「巴東[地名,在今重慶東部]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在三峽七百里的(沿途)中,峽谷的兩岸都是山連著山,沒有一點缺口。重疊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見到日月的。
到了夏季,江水上漲,淹沒丘陵,順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絕。有時遇到皇帝命令急需傳達,早上從四川的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荊州。這中間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乘御快馬疾風,也沒有這樣迅疾。在春冬季節,則有白色的急流清波迴旋,綠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之上,大多生長著奇形怪狀的松柏;懸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巒間飛速沖盪,更顯出水清山峻,草木茂盛。(這情景)給人帶來無限的情趣。
每逢到了天氣放晴或降霜的早晨,在凄清的林木、靜寂的澗谷中,常常聽到高處傳來猿猴的叫聲,凄厲異常,綿延不息。(那叫聲)在空谷中鳴盪,哀婉凄切,久久不絕。所以,打魚的人往往唱道:「巴東三峽哦,巫峽最長;聽那綿綿不息的猿猴叫聲哦,不禁淚濕衣裳。」
【內容】這篇課文是酈道元為《水經·江水》所作注釋中關於三峽的一段,但不失為一篇很好的古代寫景散文。文章先寫山勢。在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描寫其連綿不斷,概無斷闕。雖然有些誇張的意味,但確實寫出了三峽山勢的特點。再寫其高聳,「重岩疊嶂,隱天蔽日」,以致「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不僅極盡映襯,而且極盡誇張之妙。山勢雄渾高聳,給人以壯麗絢美之感。
繼寫水勢。夏水襄陵,沿泝阻絕」,寫水之盛;「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寫水之速。不僅如此,作者還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來烘托,更加寫出水之盛與水之速。這樣的描寫,生動而神妙,以至觸動了大詩人李白的靈感,寫出「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不朽詩篇。
春冬之景,則既寫「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又寫「懸泉瀑布」「良多趣味」。相對於夏季而言,春冬較為平靜。作者筆到之處,不僅寫出獨特的景色,還寫出獨特的趣味;雖在紙上,而躍然心問。足見作者的匠心獨運,筆力可透紙背了。
課文最後一段寫「晴初霜旦」的氣氛,那是三峽所獨有的。若非三峽,豈有「林寒澗肅」之景?若非三峽,豈有「高猿長嘯」的「哀轉久絕」?作者縈繞襟懷的情愫,溶注在自然之美中;自然之美又與作者的情愫和諧一致,從而寫出情景交融的一筆。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確乎如此。
【主題】課文描寫了大自然無比雄偉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懷。
【寫法】抓住景物特徵來寫是這篇課文的最主要的寫作特點。從自然形成的角度來看,三峽是離不開山水的,因此突出其山水,是不言而喻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變化穿插其間,這就不能寫一時一處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變化中展現三峽奇異詭譎的美景,寓靜態於動態之中,動靜結合,寫出三峽的整體的富於動感的景色,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沒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寫不出三峽的美景的。
【作業】一、課文寫出了三峽景物的哪些特點?試找出相關語句加以說明。
此題意在使學生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能領悟作者描述的三峽景物的特點。
先寫山高峽深,連綿不斷。「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是寫兩岸山峰連綿不斷。「重岩疊嶂,隱天蔽日」是寫山高峽深。
次寫江水大而急。「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是說夏水漫上大山,波浪大而阻隔上下交通。「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迫不得已要復王命,順流而下,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一天就到了,那速度即使騎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么快。這種對比烘托,使我們更能想像到那速度是多麼快。
再寫春冬之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素湍綠潭」是春冬江流的影態,不像夏日奔騰渾濁,自然「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雖是春冬之時,也一派生機,所以「良多趣味」。
最後是寫「晴初霜旦」的特殊景觀,其時「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從山水到猿啼,寫出了三峽特有的風貌,文字准確而簡約。
二、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意思。
1.沿泝阻絕 溯:逆流向上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疾:速度快
3.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素:白色
4.每至晴初霜旦 旦:早晨
5.哀轉久絕 絕:消失
❻ 長江倆岸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哪些
長江的自然景觀有:源頭——沱沱河,壺口瀑布,三峽水利樞紐,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風光等,另外兩岸的大城市如上游的重慶,中游的武漢,下游的南京等都呈現出了獨特的人文景觀,文化底蘊豐厚。還有就是長江的各大支流如漢江,湘江等都呈現出了獨有的文化和風土人情。
❼ 中國四大自然景觀,的長江三峽.
中國四大自然景觀是桂林山水、 雲南石林、 吉林霧凇、 長江三峽。
一、桂林灕江風景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旅遊區,千百年來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灕江風景區以桂林市為中心,北起興安靈渠,南至陽朔,由灕江-水相連。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三絕聞名中外。
其中一江(灕江),兩洞(蘆笛岩、七星岩),三山(獨秀峰、伏波山、疊彩山)最具代表性,它們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華所在。
二、吉林霧凇以其「冬天裡的春天」般詩情畫意的美,同「桂林山水」、「雲南石林」、「長江三峽」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
隆冬時節,當北國大地萬木蕭條的時候,走進東北的吉林市,你卻會看到一道神奇而美麗的風景。沿著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掛雪,戴玉披銀,如朵朵白銀,排排雪浪,十分壯觀。這就是被人們稱為「霧凇」的奇觀。
霧凇通稱「樹掛」,是霧氣和水汽遇冷凝結在枝葉上的冰晶,分為粒狀和晶狀兩種。粒狀霧凇結構緊密,形成一粒粒很小的冰塊,而晶狀霧凇結構比較鬆散,呈較大的片狀。吉林的霧凇就屬於晶狀。它是在吉林市獨特的地理環境中自然形成的。從吉林市區溯松花江而上15公里是豐滿水電站,
每到數九隆冬從水輪機組流出的水仍有4℃,江水載著具大的熱能,形成了松花江幾十里緩緩流經市區不凍的奇境。 從水面源源不斷地蒸發出水氣,整個江面白霧騰騰,久不消散。沿江長堤,蒼松林立,楊柳低垂,在一定氣壓、溫度、風向等條件作用下江面上蒸騰的霧氣遇冷凝成了霧凇。
三、石林位於雲南省會昆明東南郊80餘公里處,在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是一個集自然風光、民族風情、休閑度假、科學考察為一體的著名大型綜合旅遊區。
石林形成於2.7億年前,發育經漫長地質演化和復雜的古地理環境變遷才形成了現今極為珍貴的地質遺跡; 它涵蓋了地球上眾多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類型, 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岩溶地貌)生態系統和最豐富的立體全景圖。 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館」, 在世界地學界享有盛譽。
景區范圍廣袤,氣勢大度恢弘,面積達1100平方公里,保護區為400平方公里,山光水色應有盡有、各具特色。已經開發為游覽區的是:石林風景區(中心景區)、黑松岩(乃古石林)風景、飛龍瀑(大疊水)風景區、長湖風景區。 其中以石林景區最有代表性,為核心區。 「石林勝景」、「千鈞一發」、「鳳凰梳翅」、「阿詩瑪」等等遊人熟知的景點多集中於此。
進入景區,彷彿步入時間的隧道,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禁令人嘆為觀止。悠遊海底迷宮,峭壁萬仞、石峰嶙峋,像千軍萬馬,又似古堡幽城,如飛禽走獸,又像人間萬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構成一幅神韻流動、蔚為壯觀的天然畫卷。 石林的魅力不僅僅在自然景觀,還在於獨具特色的石林撒尼土著風情。 也代表了雲南省旅遊的形象。
石林的氣候也像石林風光一樣奇妙。盛夏,當我國長江沿岸的人們在滾滾熱浪中尋覓一絲涼意的時候,石林的老人們還穿著一層薄薄的外衣在歌唱著古老的歌謠。 嚴冬,當我國松花江岸的人們在冰天雪地中期待一縷陽光的時候, 石林的姑娘們還穿著亮麗的裙子在鮮花叢中翩翩起舞。 有人曾把石林四季的氣候簡單地概括成「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濕分明、四季如春」。
石林以旖旎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相輝映, 構成了一道神奇的風景線,成了國內外遊客嚮往的神秘之地
四、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它西起四川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長二百零四公里。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江面狹窄曲折,江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於三峽的生動敘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元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❽ 長江中下游景觀
順長江自西向東,景點太多,我把我所知道的輻射的周邊的大約說一下.
重慶-張飛廟-白帝城-神農溪-小三峽-三峽大壩-武漢-廬山-九華山-上海
❾ 長江沿岸的著名景觀有哪些
武漢市
——九省通衢考
漢口有了居民以後,生齒日繁,開始出現商貿,形成市場。由於漢口面水臨江,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商貿、金融、交通運輸的事務就日益繁雜。於 是漢口一改其荒灘舊貌,交通和生活條件也就今非昔比,從而有可能接待一位皇帝。這就是朱厚熄,即嘉靖皇帝。原來明武宗朱厚照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駕崩,武宗雖貪圖女色,卻無子女。經內閣首輔楊廷和慈壽皇太後協商,議決由興獻王長子,武宗的親叔伯弟弟——朱厚熄承接帝位。傳說正德十六年三四月間,朱厚熄即從湖北鍾樣(其父興獻王就藩於鍾樣) 駕臨漢口,四月二十二日即達京師,登基接位。
漢口由於恭迎了聖駕,留下不少勝跡。漢水人江的北岸出現了銘頌此次迎駕的地名,諸如接駕嘴、報駕巷、送駕墩等。而水樂時建的塞口寺,也被嘉靖皇帝御賜為回龍寺。後來由於水溝代遠,改朝換代,這些地名就被諧音所轉化。如接駕嘴轉為集家嘴,報駕巷轉為跑家巷(也有學者認為嘉靖皇帝未到過漢口,附志之)。
嘉靖皇帝從鍾樣而途次漢口,進北京繼承大統,說明漢口交通方便,為華中聯系京師的要道。故世人多稱漢口、武漢乃至湖北為九省通衡。這九省通衙、天下之中的區位,給漢口和武漢市的發展奠定了優越的地理基礎。
武漢地處華夏之中,距京師以及上海、南京、廣州、西安、成都等均為2000多華里。在古代,陸路有驛道通西安、開封、北京以及湘、贛、粵,武漢至北京的驛站道長達2700華里。同時,武漢又處長江之中游,為長江、漢水交匯之所。長江、漢水又聯結眾多支流、湖泊,形成密布的水網。通過水路,從漢口很方便地可進入東、西、南、北諸省、縣。談到九省通衡,論者常提及張之洞在晚清時籌建夏口廳時向朝廷上奏,提出漢口為九省通衙。其實順治間(1644—1661年)武漢地區學者熊伯龍早巳提出,漢口是「九省通衡之地」。 乾隆時修的《大清一統志》也指出「漢鎮適當五達之衙」。范楷諸在《漢口叢談》中多次論及漢口為「地當天下之中」、「七省要道」、「九省通衙」。
歷史上漢口獲得九省通暢的桂冠,主要是以水道計,當然也涉及陸路。九省者,或實指川、陝、黔、湘、贛、鄂、皖、豫、晉九省;或以九言其多,即與多省相通。其實,漢口與江、浙等省聯系也很便捷。因此,以九言其多,可能更有概括力一些。
九省通衢的漢口通向各地的驛道不斷發展。特別是清代,漢口已是驛道成網,四通八達了。當時,主要的驛道干線有7條:一是通往河南鄭州的驛道,共經18驛,行程1160里;二是通往河南新野的驛道,共經12驛站,行程910里;三是通往安徽省城(今安慶)的驛道,共經13驛,行程860里;四是通往江西省城(今南昌)的驛道,共經15驛,行程910里,五是通往湖南省城(今長沙)的驛道,共經15驛,行程900里;六是通往湖南順林的驛道,共經11驛,行程770里;七是通往四川省城(今成都市)的驛道,共經35驛,行程3300里。除上述7條主要驛道干線外,由武昌還可直抵京都(今北京)、盛京(今沈陽)、直隸(今保定)以及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省會城市。
驛傳系統也比前代更為龐大,更加完善。清代,僅江夏縣就設有將台驛、東湖蜂、山坡驛和土橋站。漢陽縣則設有蔡店驛、在城驛和掇口塘。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將台驛,僅此一驛就設馬卯匹,配備各種船隻64隻,所役水手、排夫、獸醫等人夫近千人。
江夏、漢陽兩縣的鋪遞也達到相當規模。兩縣共設有31鋪,共有鋪司20名、鋪兵173名。由東、東南、北、西4個方向,可通往武昌、咸寧、黃岡、漢川、黃陂等縣,鋪遞里程達1445里。
由於驛道四通八達,驛運系統日漸完善,驛遞速度也明顯加快,清代最快的驛遞速度可達每日600里。由武漢送達各省會城市的公文,少則1天半,多則7天半,即可按時送達。當時,由今武昌到達今天的南昌,僅要37個小時。連到達今黑龍江境內,也只要116個小時,由於系晝夜兼行,只需4天半時間。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能達到這樣的傳遞速度是不容易的,就是拿今人的眼光看,這樣的傳遞速度也不算慢。
驛道網路和驛運速度恰恰是古代陸路運輸水平的綜合反映。可見,當時的陸路運楊對於武漢城市經濟的發展,已不僅僅是起著一種簡單的溝通和輻射作用,而是在實際上已經具備了一種顯著的樞紐特色。
隨著封建經濟的勃興,此一時期的商業性販運也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明人李鼎說:「燕趙、秦晉、齊梁、江誰之貨,日夜商販而南;蠻海、閩廣、豫章、南楚、頤越、新安之貨,日夜商販而北。」地處內地中心,兼得江漢之利的武漢,其商路所至,更是四通八達。
除長江沿線城鎮的商業販運必須以漢口為中轉地外,當時的商路,往北已達到河南、山西、陝西以至張家口一帶;往南則與江西、湖南、廣東等地建立了頻繁的貿易往來。
由於陝南山區和鄂西北丘陵地帶在明清時期得到較快的開發,唐以後一度停滯的漢水航運重新活躍起來,漢江航線經常作為賑災的通道。康熙三十二年(1放3年),因關中西安、鳳翔等地發生飢荒,清廷命「將黎陽存倉米二十萬石,由丹水運至商州(陝西商縣),轉運西安,減果濟民。」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奉旨特免「湖北拔運豫省米石回空船料」。這些史實,說明當時的漢江航路比較暢通。因此,這條航線上的商業販運也十分活躍。明隆慶五年(1571年),張家口剛剛立市,市面上就出現了「買自江南」的綢緞布匹,「易之湖廣」的皮毛等物。明代後期,今山西長治一帶所產潞綢需用的蠶絲,就來ejtl、湖等地。清代,漢中一帶商人常常大批收購生豬,然後用船運往襄陽、漢口等地銷售。
洞庭湖水系沿岸與漢口的商業聯系更為密切,糧米、竹木、礦產品多由漢口轉運他地。雍正十年(1732年),曾有一份諭旨說:「楚南地方產地既多,外來射利商販,每於就近設爐錘煉,裝船運赴湖北漢口發賣,或由漢口轉運兩江,遞販以致出洋,不得不立法查察,以防其漸。」
鄱陽湖水系沿岸與漢口的貿易往來也很頻繁。在清代造紙中心江西,格戶所用的造紙原料拘皮就出自湖廣,由於需要量大,也由各地「商販裝運本府地方貨賣」。
由於洞庭、鄱陽兩大水系的暢通,漢口與兩廣地區也建立了密切的經濟聯系。清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便說:「廣州望縣人多務賈,與時遂以香、糖、果、箱、鐵器、藤、蠟、番椒、蘇木、蒲葵諸貨,北走豫章、吳浙,西北走長沙、漢口。」
遠在鄂西的來鳳縣百福司,地處酉水上游,那裡順酉水入洹江,經洞庭人大江下漢口。保存下來的一塊康熙年間的石碑,銘刻著當年漢口鎮的經濟輻射力到了這處土家集鎮。總之,「九省通衙」、「四大名鎮」之一,這就是對漢口鎮當年經濟輻射能力的高度概括,其影響和所輻射的地區早已超出湖北省的范圍而遍及大半個中國。日本水野辛吉氏在晚清時出任漢口領事,曾這樣評價漢口的地位:「漢口者為清國中一大市場,其位置後揚於江中流,上自四川、雲南、貴州,下自安徽、江西、江蘇各省,由湖南以通兩廣,由河南以達陝西、甘肅,四方雜貨無不經由此道,論者謂為清國十八省、四百餘州之中心矣,非虛語矣。」(
❿ 為什麼都處在赤壁長江的景觀不一樣
有看過史書和兵書的人都知道赤壁是長江的兵家必爭之地之一,而赤壁之上不遠是蜀地,赤壁下不遠是吳地,而且荊州是在赤壁之戰爆發前不久,劉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