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景觀
① 大理有哪些旅遊景點
『1』雲南大理蒼山洱海旅遊風景區
蒼山洱海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古今旅遊者所嚮往的地方。明代著名文人楊升庵描繪它「山則蒼蘢壘翠,海則半月掩藍」,「一望點蒼,不覺神爽飛越」。
在蒼山腳下、洱海之濱,還有一處遐邇聞名的游覽勝地--蝴蝶泉。蝴蝶泉的出名與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的描述有關。他寫道:「泉上大樹,當4月初即發花如蛺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還有真蝶千萬,連須鉤足,自樹顛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確也有這樣的時候,來此聚會的彩蝶多得難以數計,色澤絢麗,如霞如錦。前些年,蝴蝶數目減少,據有關方面考察,主要原因一是當地氣候轉向乾燥,導致蝴蝶遷徙,二是農村大量使用殺蟲葯物,誤傷不少蝴蝶幼蟲。不過,最近兩三年來,隨著生態平衡的逐漸恢復,加之人們有意識地對蝴蝶採取保護措施,每年聚會的蝴蝶已與日俱增。
『2』雲南大理洋人街旅遊風景區
在古城,大理洋人街原名「護國路」,意為民國初雲南人民反對袁世凱稱帝,起兵護國而得名。護國路東西走向,長1000米,寬7米,青石板鋪面,西起滇藏公路,交博愛,復興等主要街道。
之後,為了適應開放旅遊的需要,把大理古城定為開放旅遊的主要景點,紅山茶賓館定為涉外賓館,紅山茶賓館在古城護國路西段,由此,護國路便成為外國遊客在大理的集散地。中西風味店,珠寶店,古董店,扎染店,畫廊各行各業隨之興起,鋪面林立兩側,琳琅滿目,目不暇接,成為中外有名的「大理洋人街」。
如今大理古城護國路的名字在外國有些圖紙上,早已真稱為「洋人街」了。可見大理洋人街已馳名世界,成為外國友人嚮往的地方和他們旅居大理的溫馨家園。
『3』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旅遊風景區
崇聖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徵,是雲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入之一。
『4』雲南大理古城旅遊風景區
古城大理(現大理城)簡稱榆城,是1982年2月國務院批準的我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南詔和大理國都城遺址的東部,始建於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歷代屢經修建。
如果說,州府大理市給人以繁盛喧鬧的感覺,那麼大理城則是古樸而幽靜,城內流淌著清澈的叮咚溪水,家家戶戶養花植樹,花果並茂。那隱沒在街巷深處的花園茶社是遊人憩息佳所,改革開放後私人開設的法國等風味小吃餐館也是外賓喜愛光臨之處。傳統的大理石工藝品,擺滿街道兩側,任其觀賞選購。
『5』雲南大理蝴蝶泉旅遊風景區
蝴蝶泉,在大理城北40公里的蒼山雲弄峰下。由於長期的山水沖刷,砂石成片,山坡上樹木稀少。但當你緩步上坡,行約半里,卻見一片綠蔭耀眼。走過古樸的石坊,迎面有一塊高約3米的大理石碑挺立,碑呈棱形,正面右側有郭沫若手書「蝴蝶泉」三個大字.左例刻郭老詠蝴蝶泉詩的手跡;碑的背面,書徐霞客游大理蝴蝶泉的一段日記。沿林蔭小道曲折前行約三四十米,只見古樹林立,濃蔭蔽天,一方清泉嵌於其間,底鋪青石,泉水明澈,常有人擲金屬錢幣於池中,觀其緩緩旋落,陽光從樹頂篩下,池底銀光閃爍,倍感泉水清例。
泉池周圍有大理石欄板,泉邊一株高大古樹橫跨泉上,此樹因花形似蝶,因此人們稱為「蝴蝶樹」。每當夏季來臨,「蝴蝶樹」開花,蒼洱之間的蝴蝶成群來此聚匯,翻飛起舞,熱鬧非常。最奇的是萬千彩蝶交尾相銜,倒掛橫於泉止的蝴蝶樹上,形成無數蝶串,垂至水面,五彩繽紛,蔚為壯觀。最盛之期在農歷四月十五日前後,所以農歷四月十五日被定為「蝴蝶會」。
『6』雲南大理喜洲白族民居旅遊風景區
喜洲位於大理古城北16公里,是滇西、大理一帶的著名鄉鎮,喜洲民居代表了大理市白族民居的風格。
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閉式庭院為典型格局,有獨成一院,有一進數院,平面呈方形,造型為表瓦人字大層頂,二層、重檐;主房東向或向南向,三間或五間,土木磚石結構,木屋架用榫卯組合,一院或數院連接成一個整體,外牆面多為上白(石灰),下灰(細泥)粉刷。
雲南好玩的地方很多了,首選麗江,因為去那裡的路上就可以經過大理了,一路游著上去;還可以去石林,順著下去就到了西雙版納,可以出口岸去緬甸看看;其它的還可以去寶山的騰沖,那裡有火山熱海,頗為壯觀,可以洗溫泉澡,順路出去就到了瑞麗,也可以從那裡出去緬甸看看,玩玩;也可以從紅河下去,看元陽的梯田,在下去就到了河口,就可以去越南玩了,好玩著呢.其它的還可以去,佤族最多的臨滄市滄源縣,或者思茅市西盟縣,嘗一嘗佤族特色菜,品一品佤族酒,看看佤族舞蹈,此路同樣可以出緬甸,好玩著呢。
② 大理風景作文
大理崇聖寺三塔,距離下關14公里,位於大理以北1.5公里蒼山應樂峰下,背靠蒼山,面臨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組成,呈鼎立之態,遠遠望去,雄渾壯麗,是蒼洱勝景之一。
「勝地標三塔,浮圖秘鬼工。」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16層密檐式塔,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築。塔下仰望,只見塔矗雲端,雲移塔駐,似有傾倒之勢。
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二層,下層邊長為33.5米,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上層邊長21米,其東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國公沐英後裔沐世階題的「永鎮山川」四個大字,莊重雄奇,頗有氣魄。照壁後有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記》。塔身的第一層,高13.45米,是整個塔身中最高的一級。東塔門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門倒在近6米處。塔牆厚達3.3米。第2至15層結構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16層為塔頂。以第二層為例,高約2米,寬約10米,上部砌出疊澀檐,凡17層磚,每層挑出0.05—0.07米不等,檐的四角上翹。塔身東西兩面正中各有佛龕,內放佛像一尊,龕兩側另有亭閣式小龕各一,蓮花座,廡殿式頂,中嵌梵文刻經一片。南北兩面,中間有一券形窗洞,直通塔心。第三層則南北為佛龕,東西為窗洞。以上各層依次交替。塔身愈往上愈收縮。塔頂高8米,約為塔身的七分之一。挺拔高聳的塔剎,使人有超出塵寰、劃破雲天的感受。頂端是銅鑄的葫蘆形寶瓶,瓶下為八角形寶蓋,四角展翅,安有擊風擇;其下為鋼骨銅皮的相輪;最下為覆缽,外加蓮花座托。塔頂四角,原有金鵬鳥,相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以此鎮之」。現金鵬已無存,復修前僅殘存金鵬鳥足。千尋塔中空,置有簡易木梯,可達塔頂。
千尋塔西,等距約70米遠的地方,有南北兩座小塔,是八角形10級密檐磚塔,各高42.19米,塔身有佛像、蓮花、花瓶等浮雕層層各異。一至八層為空心直壁,內撐十字架。基座亦為八角形。兩小塔間相距97米,
三座塔形成鼎足
之勢,布局統一,造型和諧,渾然一體。
崇聖寺三塔布局齊整,保存完善,外觀造型相互協調。大塔協領兩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時又襯托出小塔的玲瓏雅緻;小塔緊隨大塔,襯托出大塔的高大、雄偉。三塔與遠處的蒼山、洱海相互輝映,點綴出古城大理的歷史風韻。
三塔相傳建於南詔保和時期,三塔之旁原有規模宏大的崇聖寺。據《南詔野史》、《自古通記》等史籍記載,寺基方7里,建於南詔第十主豐佑,保和十年至天啟元年(公元834至840年)。經歷了千年滄桑和風雨剝蝕,崇聖寺終毀於清咸豐年間,如今惟留三塔。近年來曾在塔頂發現南詔、大理中時期的重要文物600餘件。
在一千多年前要建這么雄偉壯觀的古塔,決非易事。相傳是採用建一層塔理一層土的辦法,建塔的土坡遠及十里之外。1979年在對三塔維修加固時,曾在千尋塔內發現了寫經、經卷、銅鏡和金、銀、木、水晶等佛像,各種葯材共600餘件,對研究古代大理具有重要價值。三塔及其出土文物,為研究南詔、大理國歷史、宗教、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崇聖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徵,有較高的知名度,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大理風景名勝區重要景點。寺內三塔博物館、唐建極銅鍾可供參觀。還有各種大理石、扎染等民間工藝作坊、攤點,形成了一條頗具民族特色的「大理石街」,為三塔旅遊景點增添了情趣。其南有著名的「三塔倒影公園」,可供人們留影紀念。夜晚三塔增設燈光照明設備,三塔更加光怪離奇,可供人們夜遊。
在一千多年前要建這么雄偉壯觀的古塔,決非易事。相傳是採用建一層塔理一層土的辦法,建塔的土坡遠及十里之外。1979年在對三塔維修加固時,曾在千尋塔內發現了寫經、經卷、銅鏡和金、銀、木、
水晶等佛像,各種葯材共600餘件,對研究古代大理具有重要價值。三塔及其出土文物,為研究南詔、大理國歷史、宗教、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崇聖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徵,有較高的知名度,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大理風景名勝區重要景點。寺內三塔博物館、唐建極銅鍾可供參觀。還有各種大理石、扎染等民間工藝作坊、攤點,形成了一條頗具民族特色的「大理石街」,為三塔旅遊景點增添了情趣。其南有著名的「三塔倒影公園」,可供人們留影紀念。夜晚三塔增設燈光照明設備,三塔更加光怪離奇,可供人們夜遊。
三塔旁,原有規模宏大的崇聖寺。據《南詔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記》等史籍記載,寺基方7里,聖僧李成眉賢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銅40590斤,建於南詔第十主豐祜保和十年至天啟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費工708000餘,耗金銀布帛綾羅錦緞值金 43514斤。
崇聖寺及三塔建成後,寺院保存較好。元武宗時曾「降聖旨」封釋覺性為住持僧,保護寺產,免徵糧稅。元代亦曾加以維修,使得「殿廡煥然復興,三塔峙立,金碧交輝,巨麗與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陽重修,亦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當時寺中有五寶:三塔、巨鍾、雨銅觀音、證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時,仍見崇聖寺前「三塔鼎立,……諾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鍾樓與三塔相對,勢極雄壯」,樓後為正殿,正殿後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八》)。據說,寺中的鴻鍾,為「建極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徑可丈余,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里」。「萬古雲霄三塔影,諸天風雨一樓鍾」,歷來為人所樂道。雨銅觀音,庄嚴靜美,細腰跣足,造型精美,為南詔遺物。然世事滄桑,巨鍾已毀於清,雨銅觀音毀於十年動亂,證道歌碑與佛都匾連同寺院一起,今已無存。
三塔建成千餘年來,飽經風霜,經受了歷史上多次強烈的地震。史載: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尋塔「裂二尺許,形如破竹」,後「旬日復合」。1925年地震,塔頂震落,殘破益重。建國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l961年將三塔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對三塔進行了精心維修。值得重視的是,在維修過程中,於千尋塔塔頂和塔基內清理出南詔、大理時期的佛像、寫本佛經等文物600餘件。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南詔、大理國時期文物中最豐富、最重要的一批。其中一尊金質造像,重1135克,高0.24米。此外還有刻字銅片,佛經,各式銅鏡,各種葯物,如硃砂、沉砂、檀香、鹿茸、珊瑚、雲母等。三塔它似三支巨筆,把古城點綴得更加壯麗,使蒼洱風光增添了不少光彩。三塔歷來都是大理的象徵,是一群風格不同的磚塔。主塔千尋塔是平面四方形的唐代典型空心密檐式十六層塔,高69.13米,大致建於晚唐時期;南北雙塔均為平面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兩座的式樣完全相同,均為十級,高均勻42.4米,建於五代到南宋的大理國時期。兩塔與千尋塔鼎足而立,雄偉壯觀,渾然一體。近年來,在對三塔的加固維修過程中,清理出680餘件,文物,這是迄今發現的最豐富、最重要的一批南詔和大理國時期的文物這些實物,為研究南詔、大理時期的歷史、宗教、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大理古城 古城大理(現大理城)簡稱榆城,是1982年2月國務院批準的我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南詔和大理國都城遺址的東部,始建於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歷代屢經修建。
大理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許多重要文物古跡。大理風景區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個,歸納起來可稱為「三古」即古城、古塔、古碑。大理市的古城有太和城、羊苴咩城,大厘城(今喜洲鎮)、龍尾城(今下關)、大理城;古塔有崇聖寺三塔、弘聖寺一塔、蛇骨塔、魚骨塔;古碑有南詔德化碑,元世祖平雲南碑,五華樓碑群,山花碑等。悠久的歷史還孕育出許多傑出的人物。突出的有南詔國第四、五、六代王皮邏閣、閣羅鳳、異牟尋;清平官(宰相)鄭回,大理國開國之主段思平、著名畫工張勝溫;明代詩人、文學家楊黼、楊士雲、李元陽;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李燮羲、張耀曾,傑出的軍事理論家楊傑,東北抗日聯軍領導人周保中等。
大理城方圓12里,城牆高2丈5尺,厚2丈;東西南北各有一城門,上有城樓,分別稱做:通海、蒼山、承恩、安遠;城的四角還有角樓,也各有名稱:穎川、西平、孔明、長卿。城牆的外牆為磚,上列矩堞,下環城溝。城內市井儼然,布局呈棋盤狀,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8條巷。如今保存下來的還有南北城的部分城牆、南城樓(1982年重建)。
如果說,州府大理市給人以繁盛喧鬧的感覺,那麼大理城則是古樸而幽靜,城內流淌著清澈的叮咚溪水,家家戶戶養花植樹,花果並茂。那隱沒在街巷深處的花園茶社是遊人憩息佳所,改革開放後私人開設的法國等風味小吃餐館也是外賓喜愛光臨之處。傳統的大理石工藝品,擺滿街道兩側,任其觀賞選購。
大理三塔 大理三塔,位於大理城北約一公里處。雪巒萬仞、鏤銀灑翠的點蒼山峙其後,波濤萬頃、橫練蓄黛的洱海嵌於前。三塔鼎峙,撐天拄地;玉柱標空,雄渾壯麗,為蒼洱間的勝景之一。
「勝地標三塔,浮圖秘鬼工。」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16層密檐式塔,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築。塔下仰望,只見塔矗雲端,雲移塔駐,似有傾倒之勢。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二層,下層邊長為33.5米,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上層邊長21米,其東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國公沐英後裔沐世階題的「永鎮山川」四個大字,莊重雄奇,頗有氣魄。照壁後有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記》。
塔身的第一層,高13.45米,是整個塔身中最高的一級。東塔門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門則在近6米處。塔牆厚達3.3米。第2至15層結構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16層為塔頂。以第二層為例,高約2米,寬約10米,上部砌出疊澀檐,凡17層磚,每層挑出0.05~0.07米不等,檐的四角上翹。塔身東西兩面正中各有佛龕,內放佛像一尊,龕兩側另有亭閣式小龕各一,蓮花座,廡殿式頂,中嵌梵文刻經一片。南北兩面,中間有一券形窗洞,直通塔心。第三層則南北為佛龕,東西為窗洞。以上各層依次交替。塔身愈往上愈收縮。
塔頂高8米,約為塔身的七分之一。挺拔高聳的塔剎,使人有超出塵寰、劃破雲天的感受。頂端是銅鑄的葫蘆形寶瓶,瓶下為八角形寶蓋,四角展翅,安有擊風鋒;其下為鋼骨銅皮的相輪;最下為覆缽,外加蓮花座托。塔頂四角,原有金鵬鳥,相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以此鎮之」。現金鵬已無存,復修前僅殘存金鵬鳥足。千尋塔中空,置有簡易木梯,可達塔頂。千尋塔西,等距約70米遠的地方,有南北兩座小塔,是八角形10級密檐磚塔,各高42.19米,塔身有佛像、蓮花、花瓶等浮雕層層各異。一至八層為空心直壁,內撐十字架。基座亦為八角形。兩小塔間相距97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勢,布局統一,造型和諧,渾然一體。
三塔旁,原有規模宏大的崇聖寺。據《南詔野史》(胡本、王本)、《自古通記》等史籍記載,寺基方7里,聖僧李成眉賢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銅40590斤,建於南詔第十主豐佑,保和十年至天啟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費工70800餘,耗金銀布帛綾羅錦緞值金43514斤。
崇聖寺及三塔建成後,寺院保存較好。元武宗時曾「降聖旨」封釋覺性為住持僧,保護寺產,免徵糧稅。元代亦曾加以維修,使得「殿廡煥然復興,三塔峙立,金碧交輝,巨麗與山坪(相等)」。明代,李元陽重修,亦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當時寺中有五寶:三塔、巨鍾、雨銅觀音、證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時,仍見崇聖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鍾樓與三塔相對,勢極雄壯」,樓後為正殿,正殿後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八》)。據說,寺中的鴻鍾,為「建極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徑可丈余,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里」。「萬古雲霄三塔影,諸天風雨一樓鍾」,歷來為人所樂道。雨銅觀音,庄嚴靜美,細腰跣足,造型精美,為南詔遺物。然世事滄桑,巨鍾已毀於清,雨銅觀音毀於十年動亂,證道歌碑與佛都匾連同寺院一起,今已無存。 大理蝴蝶泉 蝴蝶泉位於點蒼山最北峰雲弄峰麓神摩山下。這里,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電影《五朵金花》里阿鵬、金花對歌談情的地方。
有人說,蝴蝶泉是因為《五朵金花》而聞名,其實,早在300多年前,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曾寫道:「蛺蝶泉之異,余聞之已久」。
徐霞客聞之已久的蝴蝶泉,概括起來有「三絕」:泉、蝶、樹。
首先說「泉」。蝴蝶泉的水是從岩縫沙層中浸透出來的,水質特別清冽,一出地表便匯聚成潭,沒有任何污染。蝴蝶泉奔瀉而出的泉水,近年來又被公園管理者十分珍惜地蓄積於三個一潭比一潭大的水潭之中,供人觀賞,最大的一潭約10畝。蝴蝶泉由過去的一潭,變為現在的四潭,這是蝴蝶泉公園內最顯眼的景觀。
其次說「蝶」。蝴蝶泉內,蝴蝶種類繁多,每年陽春三月到五月間,蝴蝶大的大如巴掌,小的小如蜜蜂,成串懸掛於泉邊的合歡樹上,五彩繽紛。盛況最空前,是4月15日,這一天被白族人民定為蝴蝶會。徐霞客在他的游記里曾作過這樣的描述:「還有真蝶萬千,連須鉤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著名詩人郭沫若於1961胩秋到大理游蝴蝶泉時,曾寫下「蝴蝶泉頭蝴蝶樹,蝴蝶飛來萬千數,首尾聯接數公尺,自樹下垂疑花序」的詩句。一個說蝴蝶「連須鉤足」,一個說蝴蝶「首尾聯接」,兩位文人都因時序不合而未親睹蝴蝶成串懸掛於泉邊樹下的奇觀,倒底哪一種說法更接近細節的真實,這就要靠遊客去認真觀察了。如果來得不巧錯過了蝴蝶會,也不必遺憾,蝴蝶泉以南新建的蝴蝶館,真實地再現了蝴蝶泉邊蝴蝶的生態、品種以及與蝴蝶有關的蝴蝶文化,為不能親臨蝴蝶會的遊客提供了了解蝴蝶泉奇觀的珍貴資料。
最後說「樹」。蝴蝶泉公園內,有「蝶泉之美在於綠,請君愛護劃和木」的環境標語牌,這句話一點不虛假地說出蝴蝶泉之美,不僅得益於沿途我們所見到的鳳尾竹、聖誕樹等夾道迎客的新栽林木,以及泉後滿山遍野的松林、柏林、棕櫚林、茶林、杜鵑林、毛竹林,還更得益於蝴蝶泉邊合歡樹、酸香樹、黃連木等本地特有的芳香樹種。蝴蝶泉邊這株夜合歡樹,每當4月初開花時節,白天花瓣張開如一隻只蝴蝶,夜晚又花瓣合攏吐出陣陣撲鼻清香。詩人形象地贊美蝴蝶是「會飛的花朵」,這合歡樹的花朵則是「靜止的蝴蝶」。蝴蝶會期間,花與蝴蝶共舞,真假難辯,是蝴蝶泉的一大奇觀。
在白族人民心中,蝴蝶泉是一個象徵愛情叫忠貞的泉。每年蝴蝶會,四方白族青年男女都要到這里,「丟個石頭試水深」,用歌聲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③ 大理洱海有哪些景點
大理洱海沿岸名勝:
一、崇聖寺三塔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西北1公里的蒼山應樂峰下,原為崇聖寺建築的一部分,寺廟早已毀,僅存三塔。三座磚塔鼎足矗立於蒼山之麓,洱海之濱,氣勢雄偉。大塔方形,中空,始建於唐代,名千尋塔,形狀與西安小雁塔相似,高69.13米,共16層,為密檐式建築。
南北兩小塔各距大塔70米,建於宋代,為密檐式的八角形的空心磚塔,均高42.19米,各10層。1978-1980年經大規模維修,在清理大塔基與塔頂時,發現南詔大理國的重要文物680餘件。
二、蝴蝶泉
蝴蝶泉位於大理古城北24公里的蒼山雲弄峰下,泉水從沙石中奪罅而出,聚在一個20多平方米的水塘內,泉水碧綠清澈,有大理石欄桿圍護,四周綠樹環抱。
有一棵古老的雙馨樹橫卧泉面而過,倒映水中,搖曳多姿,景觀變化無窮。每年農歷四月,泉周圍蝴蝶群集,翩躚飛舞,有的首尾相銜掛於樹上,形成蝶泉奇觀。這里還建有蝴蝶博物館、觀海亭、詠蝶碑、徐霞客石雕像等。
三、南詔德化碑
南詔德化碑立於大理市太和城遺址內一唐代建築風格的石亭內,碑高4.02米,厚0.60米,兩面刻字,正文3800多字,碑陰1300多字,共計5100多字。敘述南詔初期歷史及其與唐王朝的關系,並詳及天寶戰爭的起因和經過,文章婉轉動人,詞藻華麗,書法遒勁秀拔,有李北海(李邕)筆意。
四、杜文秀帥府
杜文秀帥府,在大理市中和鎮南門內正街,咸豐六年(1856年)8月杜文秀起義軍攻佔古城大理,推舉杜文秀為"總統兵馬大帥",建立大理政權,改原來的大理提督府衙為帥府,在周圍新築土城,稱為紫禁城。
現尚存帥府大門、紫禁城部分城牆、帥府內堂大門、白虎堂及兩側廂房等建築。起義失敗後,雲貴總督岑毓英對帥府進行過改建。
五、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 ,在大理市下關鎮洱濱路,建於1984年,佔地60畝。館內建築按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的格局設計,陳列文物中突出反映了南詔、大理國的歷史,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各民族的優秀文化,該館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經常舉行白族"三道茶"晚會,深受國內外來賓的歡迎。
六、天鏡閣
天鏡閣,在大理市海東鄉玉案山上,明代,在這里建閣,而名"天鏡閣",成了洱海四大名閣之一。後毀,現建築在天鏡閣舊址上重建。閣附近,原有名剎羅荃寺與羅荃塔,可惜如今塔已毀,現重建的羅荃寺規模較小。
七、茈碧湖
茈碧湖,又名寧湖,位於洱源縣東北4公里的罷谷山下,因湖中生長一種珍貴的水生植物――茈碧花而得名,為地震陷落型的湖泊。湖呈陝長型,南北長6公里,東西寬1公里-2公里,總面積8平方公里,海拔2055.7米,平均水深20米,最深處達32米,主要水源為鳳羽河與梅茨河。
這一帶溫泉眾多:"三步溫泉四步湯,氣蒸霧迷似仙鄉"。溫泉為硫磺泉類型,泉水可飲用、沐浴,有較好的健康功能。湖底溫泉氣泡形成水花樹的自然奇觀,水產物豐富,人們贊說:"誰道洱河千勝境,源頭此處更澄清"。
八、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歷史文化名城,是雲南古代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它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屋舍儼然。如今保留的大理城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南詔、大理國的都城羊苴咩城東部的舊址上修建,提督偏圖,將南城門移至雙鶴橋前,周長擴大為12里。
城為棋盤式的建築,部分城牆保存完整,外牆為磚砌,上列雉堞,下環城溝,南、北城樓上修建巍峨的城樓。城內從南至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有8條巷,彈石與引馬石鑲砌的路面,青瓦坡頂的屋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市容古樸。在古城內還有不少的寺廟、書院、教堂等古建築點綴其間,顯得古意盎然。
(3)大理白族景觀擴展閱讀:
一、洱海介紹
洱海,古稱昆明池、洱河、葉榆澤等。因其狀似人耳,故名洱海,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一般湖水面積約246平方千米(一說251平方公里),蓄水量約29.5億立方米,呈狹長形,北起洱源縣南端,南止大理市下關,南北長40公里,是僅次於滇池的雲南第二大湖,中國淡水湖中居第7位。洱海形成於冰河時代末期,其成因主要是沉降侵蝕,屬高原構造斷陷湖泊,海拔1972米。
洱海具有供水、農灌、發電、調節氣候、漁業、航運、旅遊七大主要功能,洱海西面有點蒼山橫列如屏,東面有玉案山環繞襯托,空間環境優美。
二、氣候特徵
大理地區屬中亞熱帶西南季風氣候帶。全年有干濕季之別而無四季之分,年平均氣溫為15.5℃,全年平均最高氣溫22.2℃,最低氣溫10.2℃;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為1000—1100米米,但分布不均,95%的降雨集中在5—10月的雨季,蒼山東西坡降雨有顯著差異。
一般年,花甸壩(高山)降雨2034.7米米,海西(包括山麓)降雨1348米米,海東降雨959.5米米。蒼山東坡氣候屬亞熱帶類型,蒼山西坡屬中亞熱帶類型。西坡漾濞年均溫、相對濕度和地溫均高於東坡的下關、大理、洱源,這是因為蒼山南北綿亘象一條巨大的屏風阻擋西南季風而造成的。
西坡氣溫年較差大於東坡,旱季最低降水月雨量低於東坡,原因在於洱海對東坡氣候的調節作用。蒼山山體高大氣候垂直分異明顯,主峰終年積雪,從山麓至山頂具有亞熱帶暖溫帶及寒溫帶3個垂直氣候帶,形成典型的立體氣候特點。
冬春季節盛行大風是洱海湖區的一大特點,平均風速為4.1米/秒,大風一般12—14米/秒,最高風速達20米/秒。洱海湖區春秋季達290天,冬季僅75天,形成冬夏短,春秋較長,四季如春的特點。
④ 大理的景點及遊玩路線
大理主要景點介紹
享有"東方日內瓦"之美譽的大理,一個古老神奇的王國,一塊美麗富饒的地方,江山多嬌,如詩如畫。大理美景美不勝收,讓您樂不思歸。
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文化內涵深刻;"三月街"、"石寶山歌會"等民間節慶妙趣橫生;"三道茶"品味悠長……
大理是一座千年古城,早在唐代的南昭、宋代的大理國都曾將大理作為都城,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給大理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使大理被人們冠以"文獻名邦"的美名,更有人稱大理為"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大理的自然風光綺麗多姿,蒼山如屏,洱海如鏡,蝴蝶泉深幽,兼有"風、花、雪、月"四大奇景。還有如畫似景的田園風光、洱海畔的漁家情調,所有這些都會使遊人如醉如痴、流連忘返。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又名葉榆城,紫禁城,中和鎮,在大理州府駐地下關北13公里,背*蒼山,面臨洱海,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城外有護城河,城內街道都是南北,東西走向,縱橫交錯,為典型的棋盤式布局。建築為清一色的青瓦屋面,鵝卵石壘砌牆壁,顯得十分的古樸,別致。市民人人愛養花植樹,戶戶有花園,名貴的大理山茶花,杜鵑花,素馨蘭爭奇斗艷,傲雪開放,各種紅花綠樹伸出牆頭,連成一條條花港。蒼山雪泉進城過街,走家串港,清冽甘甜,向東直奔洱海。全城清新濕潤,一塵不染,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大理古城是座外雄內秀,清新,恬靜,迷人的最佳休閑,觀光的旅遊聖地,是座名副其實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白族"三道茶"
馳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時就已成為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第一道茶叫"苦茶",由主人在白族人堂屋中一年四季不滅的火塘上用小陶罐燒烤大理特產—沱茶到黃而不焦,香氣彌漫時再沖入滾燙的開水製成。此道茶以濃釅為佳,香氣宜人。因白族人講究"酒滿敬人,茶滿欺人",所以這道茶只有小半杯,不以沖喝為目的,宜小口品飲,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涼清香為趣。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特產乳扇、核桃仁和紅糖為佐料,沖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的茶水製作而成。此道茶甜而不膩,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個夠。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是用蜂蜜加少許花椒、姜、桂皮為佐料,沖"蒼山雪茶"煎制而成。此道茶甜蜜中帶有麻辣味,喝後回味無窮。因桂皮性辣,辣在白族中與"親"諧音,而姜在白語中讀"貴",有"富貴之意,所以此道茶表達了賓主之間親密無比和主人對客人的祝福(如恭喜發財,大富大貴)。現今,經過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發掘、整理、規范和倡導,"三道茶"已被廣泛的引用到大理的旅遊業及外事活動中,形成了有組織的"三道茶晚會"。來賓在晚會上除了能喝到地道的"三道茶"外,還可以邊飲邊看民族歌舞、服飾表演,體會白族的茶文化。
大理三塔
大理三塔,位於大理城約一公里處。雪巒萬仞、鏤銀灑翠的點蒼山峙其後,波濤萬頃、橫練蓄黛的洱海嵌於前。三塔鼎峙,撐天拄地;玉柱標空,雄渾壯麗,為蒼洱勝景之一。"勝地標三塔,浮圖秘鬼工。"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16層密檐式塔,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築。塔下仰望,只見塔矗雲端,雲移塔駐,似有傾倒之勢。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層,下層邊長為33.5米,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上層邊長21米,其東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園公沐世階題的"永鎮山川"四個大字,莊重雄奇,頗有氣魄。
蝴蝶泉
很久很久以前,蝴蝶泉叫無底潭,潭邊住著父女二人,女兒叫雯姑,聰明美麗如一朵金花。雯姑長大後和獵手霞郎定下終身,後來雯姑被地主搶走,霞郎打獵回來後拚死將她救出。不料官兵追來,二人走投無路,雙雙跳進了無底潭。頓時,電閃雷鳴,暴風驟雨。待雨過天晴,潭中飛出一對美麗無比的大彩蝶,後面還跟著無數的小蝴蝶。那一天是農歷4月15日。從此,每年的這一天,無數美麗的蝴蝶就會聚集在這里,講述這動人的愛情故事。這就是有名的"蝴蝶會"。蝴蝶泉位於蒼山雲弄峰下,泉水清澈如鏡。每年到蝴蝶會時,成千上萬的蝴蝶從四面八方飛來,在泉邊漫天飛舞。蝶大如巴掌,小如銅錢,無數蝴蝶還鉤足連須,首尾相銜,一串串地從大合歡樹上垂掛至水面。五彩斑斕,蔚為奇觀。
洱海
洱海是風光明媚的高原湖泊,呈狹長形,南北長40公里,面積約240平方公里。風平浪靜時泛舟洱海,那干凈透明的海面宛如碧澄澄的藍天,給人以寧靜而悠遠的感受。在洱海最南端的團山有一座洱海公園,是觀賞蒼山洱海景色的好處所。該公園建於1975年,現已有相當規模。其東北部是一片種植著雲南山茶、杜鵑、報春、雪蓮等名貴花木的花苑苗圃。大理地區的各種佳木奇卉,也集中在這兒,如大理觀音塘的觀音柳,雞足山的雞山竹,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等。北面沙底淺海,圍作海濱浴場,浴場邊上又有寬原草坪可供遊人憩息。草坪之後,斜依陡坡,用花崗石砌起200多級登山石級,石級之上,有飛檐出角的望海樓,望海樓又貫串著一列畫棟長廊,在林木蔥蔥的團山頂部,構成一組古色古香的民族形式建築。在望海樓上,漫步長廊,極目眺望,蒼山洱海壯麗風光盡收眼底。
⑤ 大理有哪些著名的景點
1。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簡稱榆城,位居風光亮麗的蒼山腳下,距大理市下關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風光優美。大理城的規模壯闊,方圍12里,原城牆高7.5米,厚6米,東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門,上有城樓。如果說,自治州首府下關給人以繁盛、喧鬧的印象,那麼大理古城則是古樸而幽靜。
城中有一貫穿南北的大街,街邊有各種專賣大理石製品、扎染、草編等名特產品的店鋪和風味十足的白族飲食店。
城內流淌著清澈的溪水,到處可見古樸雅的白族傳統民居,這里居民不論貧富,都有在庭院內養花種草的習慣。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戶戶養花」之說。
大理古城距下關很近,乘公共汽車十多分鍾即可到達,城內各汽車站和主要賓館前都有車前往。也可由下關乘小馬車前往,不過千萬要在上車前談好價錢。
到大理古城旅遊,如要留宿,城內有許多按照白族傳統民居建造的旅館可供選擇,價格不算貴。
2。蒼山攬勝
蒼山又名點蒼山,它是雲嶺山脈南端的主峰,東臨洱海,西望黑惠江,共有雄峙嵯峨的19峰,海拔一般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為4122米,山頂上終年積雪,被稱為「炎天赤日雪不容」。
最奇妙的是,每兩座山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由上而下,順東流淌一直注入洱海。這19峰18溪構成了蒼山獨特而多姿的景觀。
許多充滿白族文化特色的景觀都位於蒼山之麓,比如著名的崇聖寺三塔、佛圖塔、無為寺、桃溪中和寺、九龍女池、清碧寺三潭、感通寺等。在大理著名的「鳳花雪月」這四大名景中,「雪」之所指就是蒼山上的雪景。
前往蒼山,下關市區內的各個汽車站和主要賓館門前有專線旅遊車。
3。洱海風光
洱海堪稱雲南省著名的高原湖泊,海拔1972米,北起洱源縣江尾鄉,南止於大理市下關,面積為248平方公里。從空中往下看,洱海宛如一輪新月,靜靜地卧在蒼山和大理壩子之間。
洱海共有3道、4洲、5湖、9曲,由於少受污染,湖水清澈,透明度高,自古以來一直被稱作「群山間的無暇美玉」。
到了洱海,最應該到附近的白族漁村裡去看看,因為高原上的漁村本就不多見,50年代著名的電影《五朵金花》就是反映這里的生活。
下關的洱海公園,是專為遊人看洱海而建的,從城內任何地方,只要5元錢就可乘計程車到達。有興趣的話,您還可以從這里乘船游覽洱海,木船、快艇都有,乘船前,別忘了把價錢談妥。
4。大理四景-風花雪月
大理一年四季風景如畫,在諸多風景名勝之中,以風、花、雪、月四景最為著名和引人入勝。
關於風、花、雪、月四景,千百年來,在當地白族人民中世世代代傳誦著一首謎語詩,使大理老少都熟識風、花、雪、月四景。
詩曰:
蟲入鳳窩不見鳥(風),
七人頭上長青草(花);
細雨下在橫山上(雪),
半個朋友不見了(月)。
1962年1月,著名作家曹靖華游過大理之後,對大理的風、花、雪、月四景感慨萬千,賦留風花雪月詩一首:
「下關風,上關花,下關風吹上關花;
蒼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蒼山雪。」
詩立意新,對仗工整,點出了風花雪月四景及其聯系,讓人玩味無窮。
⑥ 大理必去4個景點是哪裡
1、洱海
洱海外形如同耳朵,空中俯瞰,宛如一輪新月,靜靜地依卧在蒼山和大理壩子之間。洱海共有3島、4洲、5湖、9曲,湖水清澈見底,自古以來一直被稱作「群山間的無暇美玉」。
2、崇聖寺三塔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處,東對洱海,西靠蒼山,是大理歷史的象徵,佛教盛行大理的見證。聞名於世的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組成,遠遠望去,雄渾壯麗。
3、大理巍山
是南詔國的發祥地,是紅河的源頭,還是彝族的祭祖聖地和打歌之鄉,更是茶馬古道重鎮和中國民間扎染藝術的故鄉。她以獨特的地理環境、秀麗的自然景色和深厚悠久的歷史積淀,構築了攝影家眼中的人間天堂。有人說「北有平遙,南有巍山」。
4、古城
是個很有韻味的地方,在蒼山腳下,街道里有很多賣東西的店鋪,也有很多花花草草文藝的地方。如果你喜歡小動物那就更是來對了,這里還有很多店子都有小貓小狗,有酒吧,有你能想到的全部的小資文藝的場所。
⑦ 雲南大理游有哪些景點
1、崇聖寺三塔
崇聖寺三塔,距離下關14千米,位於大理以北1.5千米蒼山應樂峰下,背靠蒼山,面臨洱海,三塔由三座佛塔組成,呈鼎立之態,雄渾壯麗,是蒼洱勝景之一。崇聖寺三塔基座為方形,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有石獅,其東面正中有塊石照壁,「永鎮山川」四個大字,頗有氣魄。
白族民居建築以三方形建築、一牆四合五庭院的形式發展,形成獨特的景觀。博物館里有13個展廳,在這里你可以觀賞到南詔、大理歷史和白族歷史文化。
⑧ 求大理景點排行榜,哪些比較值得去
大理景點排行榜有:銀都水鄉新華村旅遊景區、大理沙溪石寶山、大理佛教聖地雞版足山、洱海旅遊景區、大理權蒼山(點蒼山)等,其中大理佛教聖地雞足山、洱海旅遊景區、大理蒼山(點蒼山)值得去。
3、大理蒼山(點蒼山)
蒼山自然景觀優美,風景名勝薈萃。如聞名遐邇的蝴蝶泉、奇險兼有的鳳眼洞和龍眼洞、歷史悠久的將軍洞、南詔德化碑感通寺、中和寺等文物古跡。山頂有綺麗的花甸壩子、洗馬潭、黃龍潭、古代冰川遺跡等自然景觀。古人將蒼山多種自然景觀概括為蒼山八景,即曉色畫屏、蒼山春雪、雲橫玉帶、鳳眼生輝、碧水疊潭、玉局浮雲、溪瀑丸石、金霞夕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