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旺生態
A. 華僑農場南旺55隊未來如何規劃
:鄉村綠道連通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
雖然烈日當空,卻有清風徐來。眼下,大批外地遊客紛紛告別「火爐」城市,或騎行或駕車,徜徉在海南的鄉村綠道上,一路有三角梅、雞蛋花和椰子樹相伴,彷彿置身於清爽的綠色世界。
萬寧興隆綠道、文昌八門灣綠道、海口「綠野仙蹤」慢行道……每一條綠道的興起都與文明生態村建設緊密相連,一張連通生態文明、推動文明生態村再升級的綠道網路正在海南形成。
因地制宜,為生態增綠
「綠道不能和道路村村通混為一談。它把旅遊變成一項健康的運動,是生態旅遊不可或缺的構成組件。」在清雅幽靜的萬寧興隆熱帶花園里,記者見到了2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保護興隆熱帶雨林生態的歸僑鄭文泰。
他不僅規劃設計了興隆綠道,還時常與工人們一起培植綠道兩側的花草樹木。在鄭文泰看來,綠道將海南的生態之美全然展現,遊客因此有了更多選擇和停留的可能。
據介紹,興隆的百餘公里綠道建設計劃,分成雨林植物及濱水風貌段、歸僑村落風貌段、原生態風貌段等,目前已完成20公里的示範段,將興隆的旅遊景區和僑鄉文化村落串連起來,形成具有濃郁本土特色的生態鄉野休閑慢行區。
綠道的兩旁,除了種植大量的鄉土樹木,還培育了本土花卉及爬藤、蔭生、蘭科等植物,讓微生物和野生小動物都能找到繁衍生息的棲息地。
眼前的景象與當初海南創建文明生態村的思路一脈相承。
1999年,海南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生態省的理念。2000年,文明生態村建設全面鋪開。13年來,全省60%的自然村面貌煥然一新,並逐漸摸索出因地制宜、生態優先、連片創建的發展模式。
綠道建設既保護生態,又完善旅遊基礎設施,還能提升旅遊品質,因此被視為文明生態村建設的有力抓手。
文化鄉村,為旅遊添景
一杯地道的苦咖啡,一碟精緻的椰汁七層糕,靜靜地聆聽老華僑講述他們的回國故事……越南歸僑梁愛鳳位於興隆華僑農場55隊的南旺咖啡店,因為綠道開到了家門口,成了天南地北的「驢友」品味華僑村落文化的驛站。
50多歲的梁愛鳳是興隆華僑農場的退休職工,每月1400多元的退休金和咖啡店的收入就是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
梁愛鳳說,農場原有道路狹窄,路邊還被密密麻麻的橡膠林擠占。今年,政府出資擴建綠道,在橡膠林中套種咖啡、恢復咖啡園,吸引遊客參觀,小店的生意才火了起來。
通過綠道,這些「養在深閨」的華僑村落,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像興隆綠道這樣依託文化特色、生態優勢發展文明生態村落群,在海南還有很多。如定安「百里百村」綠道蜿蜒於古樸的村落間;海口的「綠野仙蹤」串連起各具特色的文明生態村,沿途可以採摘、垂釣、吃農家菜、買土特產。
濃郁的鄉土文化也是文明生態村發展鄉村游的靈魂。在瓊海市博鰲鎮,美雅村等5個毗鄰博鰲亞洲論壇會址的村莊,自去年開始連片規劃創建文明生態村。村裡鼓勵和引導農民開辦獨具特色的農家樂、家庭旅館、休閑咖啡館等,憑借論壇年會聚集的人氣和綠道設施,很快便形成一條鄉村風情旅遊線。「不拆一間房、不砍一棵樹」,這些村莊改造成原生態的文明生態村。
據統計,目前海南已建成農家樂和鄉村旅遊點148個,年累計接待遊客約300萬人次,全省文明生態村農民2012年人均純收入達到6895元。
綠色小康,讓文明升級
走進昌江黎族自治縣海尾鎮白沙村,房前屋後和村道兩旁隨處可見龍眼、菠蘿蜜、黃皮、楊桃等果樹。
82歲的村民郭阿婆坐在自家庭院里編竹簍,見到我們,熱情地迎了上來,招呼我們品嘗她家的鮮果。
郭阿婆說,果樹苗是政府免費發放的,農戶負責澆水、培土,收成歸農戶,庭院里這幾棵果樹每年能帶來幾千元的收入。
「為美化環境,一開始我們發的是景觀樹種。但時間一長,無人維護,甚至遭砍掉。後來改發經濟價值高的果樹,村民不僅積極引種,還自發補種,村裡的環境大變樣。」昌江縣委宣傳部部長何順勁說,在文明生態村的創建中,昌江提出了「把家園變果園」,已累計向全縣農村發放10多萬株果樹苗。
只注重生態保護,不發展生態經濟,文明生態村建設難以持久。如何將政府的領頭創建變為農民的自覺行動?13年來,海南很多村莊結合地域特色,不斷進行探索,並持續推進農村產業升級,促成農民就地城鎮化。
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為的就是讓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原是到處沙土地、種啥沒啥的貧窮村。後來4000多名村民在村支書王文克的帶領下,種植適宜沙土地的品種「橋沙甘薯」,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三四千元漲到一萬多元,成為富裕的地瓜村。村民們還主動出資修建了村道。
除了「地瓜村」,海南各地充分利用生態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成立合作社或引進開發公司,涌現出一批「檳榔村」、「香蕉村」、「沉香村」等。這些村莊的崛起為綠道的拓展與延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濟上和生態上的雙重獲益是農民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動力。」正如鄭文泰所言,無論是修建綠道開發鄉村游,還是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都是以農民為創建主體,實現促增收、提高文明程度的綠色小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