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溫泉
發布時間: 2020-12-20 03:06:44
㈠ 白居易的長恨歌所表達的恨到底是在恨什麼
是在恨唐玄宗的「重色」而誤國。
作者意在批判唐玄宗的「重色」而誤國,勸諭統治者要以唐玄宗為戒,不要給自己造成「長恨」,但由於他把李楊的愛情寫得那麼純潔堅貞、生死不渝,而又纏綿悱惻,就在客觀上使讀者產生了同情。
詩的前一部分是諷刺唐明皇的荒淫誤國,後一部分是對李隆基、楊貴妃堅貞專一愛情的歌頌。這是諷諭詩《新樂府》中的詩一首,贊美勤於政事、不到驪山游幸的天子「垂惜人之財力」。既然如此,他把李、楊活動集中於驪山,其諷諭、批判之意,十分明顯。
(1)貧民溫泉擴展閱讀:
《長恨歌》一方面是一個重大的歷史題材和政治題材,另一方面又是一個來自民間的具有悠久傳統的人性題材、心理題材。白居易在創作中服從於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詩人的個性思想,即傳統模式與作者主觀能動作用同時並存。
在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中,「獨善」與「兼濟」並行不悖,「施之乃伊呂事業,蓄之則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賦》),它們是一個完整人生觀的兩個側面。並以「不惑」來總結唐明皇後半生的政治得失,寫就了《長恨歌》。
這樣,在他心目中對唐明皇的一分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來。正是因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輕國的唐明皇是對立統一體,所以,白居易把這個故事寫成一個好皇帝的悲劇。
而白居易從民本思想出發,有條件、並有所揚棄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這種對唐明皇的理想化,這樣完成了對唐明皇形象的塑造。
被貶江州以後,「獨善」與「兼濟」的地位才發生了轉化,他的精神生活與仕宦生涯逐漸轉軌,終於以「獨善」消釋了「兼濟」,在精神自救的過程中,白居易逐漸從關注社會政治轉向關注個體生命,對於自由人格的鍾愛逐漸超越了對道德人格的執著。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