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調查問卷
①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共同事業,在中國建設生態文明具有特別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破解我國前進中的種種難題有決定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跡,成就輝煌。但發展中所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突出,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收益分配差別擴大,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加重,民生問題凸顯以及道德文化領域里的消極現象等,嚴重製約了現代化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如何破解難題,走出困境,實現良性循環,事關改革、發展大局。須知,這些矛盾和問題都是傳統工業化帶來的,若以工業文明理念和思路應對,不但於事無補,還會使困境日益深化。惟有以生態文明超越傳統工業文明,堅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對發展中的矛盾、問題作統籌評估、理性調控、綜合治理,方能化逆為順、舉一反三、突破瓶頸制約,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必將促進全民族生態道德文化素質的提高。我國環境惡化遲遲不能根本好轉,這與人們的生態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關系。近些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態意識、環保觀念日益增強,參與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但是,生態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於廣大群眾心中。相當多的人生態道德文化水平低下,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有些公務人員的生態道德、環境意識差得驚人。據《中國青年報》XX年11月13日報道:某省環保局日前公布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眾認為環境保護應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然而卻有高達91.95%的市長、廳局長認為加大環保力度會影響經濟增長。生態道德文化缺失還表現在消費領域追求奢華、過度消費、甚至揮霍浪費等方面。事實說明,在廣大群眾尤其是在公職人員中間,強化生態道德文化教育,「補生態道德文化課」,亟為迫切、重要。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從五個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既是目標任務之一,也是實現「更高要求」的保障。總的看,我國物質文明建設成就卓著,城鄉人民對經濟發展、生活改善是滿意的,給予好評,但對環境惡化,則反映相當強烈。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與其他目標任務同步。然而,同物質文明相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明顯滯後,亟須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則,勢必會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後腿。這是應當防止和避免的。
我國是具有悠久生態道德文化與倫理傳統的國家,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而樸素的生態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華民族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精神境界。「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建設生態文明,不僅需要法律的約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而通過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生態道德文化教育,是提高全社會生態道德文化水準的最佳途徑和方式。應當抓住這一良好機遇。在廣大城鄉居民中廣泛深入地開展生態道德文化宣傳教育,普及生態道德文化知識;特別要重視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生態道德文化水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企業建設;加強生態道德立法,規范人們的生態道德行為;轉變消費觀念,倡導適合國情的合理適度消費;還要實行村居民生態自治,充分發揮民間環保組織的作用,並把生態道德文化教育與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結合起來,以收相互促進、事半功倍之效。
最後我認為如果我們能夠按照生態文明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有效降低能耗,推進經濟集約化、生態化、知識化,是多麼迫切、緊要!其潛力又是多麼巨大!如果各級政府、各行各業在行動上切切實實這么做了,那麼,我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生態優化、環境保護,豈不可以創造出新的人間奇跡!
② 從經濟生活角度,為建設生態文明提幾條合理化建議。
請你從經濟生活角度為網路購物企業的經營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運用經濟生活的有關知識為版如何實現社會權公平提幾條合理化建議運用《經濟生活》中有關知識,從公民和政府角度就做好「節...生態文明:經濟 生態文明:建設做貢獻 生態文明:調查問卷 生態文明:作文 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談談如何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近一周反映我國經濟發展的、科技成就的、教育文化的、生態...生態文明新理念 經濟建設不關鍵 全面進步與發展 美麗中...循環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路徑 翻譯 傻傻傻_傻瓜_
③ 生態文明建設調查問卷總結怎麼寫
對結果分析一下,結果不好的,寫寫怎麼改進,結果好的,就寫寫繼續努力,繼續維持,可以去人人調查發個調查,還能在線分析結果
④ 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的實踐報告
給你個大綱吧,具體細節東西還得是你去調研你自己的家鄉,現在生態文明很重要,你可以到你家鄉所在的政府網站找些生態文明的文章作參考。
1、詮釋生態文明的定義及深遠意義。
2、描述家鄉的重點企業事業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事件。
3、提出建設過程中或尚未解決的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問題。
4、分析出現的問題的成因。
5、就解決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及意見。
6、對美好未來提出暢想。
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要想應付了事,去文庫找找,改改,交了就得了。
如有幫助,請及時採納。謝謝。
⑤ 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調查問卷
首先,要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必須首先明確要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什麼樣的文化,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我們知道,一方面,我們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這就要求我們對傳統文化要有全面深入的認識,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真正優秀的部分甄別出來進行傳承。另一方面,傳統文化與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一樣,它存在著兩個不同的層面,一是傳統文化的形式和載體,如文化典籍,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一是傳統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等。前者屬於優秀傳統文化的「體」,後者屬於優秀傳統文化的「魂」。這要求我們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時,要對傳統文化的這兩個層面進行區分,搞清楚什麼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什麼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載體,不至於一提起傳承傳統文化,就僅僅想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戲曲,恢復傳統節日等等,而忽視了我們傳統的自然觀、天人觀、倫理價值觀等等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反之亦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既要保護優秀傳統文化之「體」,更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之「魂」。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首先明確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指什麼,這就要求我們在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面深入把握的基礎上,對那些真正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進行發掘、闡發,使它們進入到我們的當下生活中,化為我們精神的血脈,指導我們的實踐生活;對那些真正優秀的傳統文化形式進行整理、保護,使它們得以延續和傳承,使當下的人們擁有進入傳統的現實渠道和方式。
第二,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還應考慮為什麼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或者說我們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我們僅僅是為了傳統延續而傳承傳統文化,還是為了解決當今中國甚至人類世界中存在的問題而傳承傳統文化?為了傳統延續而傳承傳統文化固然必要,但傳承優秀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參與到我們的當下生活中,為解決現實中的中國乃至人類世界的問題提供啟示,而不是讓它進入歷史博物館供人瞻仰,告訴後人我們曾經擁有這些東西。傳統要成為活的傳統,它必須與當下生活中的問題發生關系。這就要求我們認真研究中國的現實,分析當下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根據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確立文化建設的方向,根據文化建設的方向,來反觀中國的傳統文化,看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哪些精神理念,能為解決當下問題提供啟發和思路。我們知道,在當今世界存在著許多嚴重的問題,生態環境危機,精神心理疾患,道德滑坡,貧富加劇等等。面對現實世界中的這些問題,我們的黨先後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偉大目標,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應該考慮能否為解決或改善現實中的這些問題,能否促進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啟發和思路。當然,研究中國當下的「現實」,不僅指研究當下的生活世界的現實,還指研究當今中國的文化現狀的現實,如果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當今的文化現狀中存在的問題,也能夠更好地判斷我們傳統文化中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另外,關注文化現狀的現實,也包括關注當下文化建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諸如在文化開發、文化保護、文化園區建設和文學經典改編中出現的一些失誤等。對於這些文化現實的關注,可以避免在文化傳承體系建設中繼續走一些彎路。
第三,在搞清楚了要傳承什麼樣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為什麼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之後,面臨的一個最現實、最艱巨的任務也就是怎樣傳承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積極探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有很多,具體要採取哪一種途徑,應依據要傳承的主要是哪一層面的傳統文化而定。我們前面提到,傳統文化存在兩個層面:即精神理念層面和形式載體層面。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理念的傳承來說,系統的教育應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這里的教育既指由國家和政府主辦的各個水平層級上的國民教育,也指受國家教育部門主管的擔當著基礎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國家和政府主辦的教育。無論是國家和政府辦的,還是私人團體或個人辦的這類教育,他們都有責任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使學校更好地履行這一教育職責,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出全面規劃,可以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保障無論是政府主辦的還是非政府主辦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都要傳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方面的內容。通過系統的教育,可以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義、誠信、愛人、敬業、合和等等倫理價值觀念,滲透進人們的心中,化為人們的血脈,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價值追求。
但這些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並不是赤裸裸地存在的,它存在於中國傳統的文化典籍、文化遺存、傳統藝術、傳統技能、傳統節日以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等等文化形式或文化載體之中。我們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自然也不能憑空進行傳承,而是要藉助各種文化形式。雖然各種傳統的文化形式都能體現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但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在不同的文化形式中的顯現程度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如在文化典籍中體現的傳統文化精神理念無疑是更加直接、更加明顯的,因此在中小學的傳統文化課程學習中,可根據中小學生心理認知特點,運用適當的方式更多地引入一些哲學、文學、文化的經典名篇的學習內容,而不是像現在一些小學的《傳統文化》課本那樣主要以介紹傳統節日、風俗習慣之類的傳統文化形式為主。學生對於形式載體層面上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如對各種文化遺存、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種傳統節日的了解,則可以通過課堂外的教育和生活實踐來進行。但無論是以何種方式接近傳統文化形式,前提是必須有可被接近的「實在」東西。這就需要我們對優秀的文化典籍進行整理,對文化遺存,對傳統的民俗活動、表演藝術、知識技能、節日慶典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發現保護。這就是說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形式的傳承,我們也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規劃,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使之能夠有保障地進行。
最後,要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還應注意的是不能泥古不化,而是要推陳出新,把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結合起來,創造一種新時代的以生態和諧和審美生存為指向的生態審美文化。而要進行文化創新,則不能僅僅依賴中國傳統的文化。它需要我們站在中國當下現實的基點上,從中國問題出發,既要批判繼承本民族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又要批判地汲取世界上的優秀文化遺產。我們相信,在以「自然」為根本,以混沌「中和」為境界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潛藏著代表了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的、能對人類的未來發展產生良性作用的文化基因,但我們並不能由此滑入對民族文化的自炫,陷入拋棄他者視角、無視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的危險。
⑥ 關於"美麗中國"這個主題的大學生的調查問卷的問題
我只找到一份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看看是否合適。
⑦ 求幾題對太湖治理狀況的問卷調查選擇題
《江來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源例》問卷調查試題
一、選擇題
1、《條例》將於2008年什麼時候開始正式施行?
○ 1月1日 ○ 4月 22日 ○ 6月5日 ○ 3月22日
2、太湖流域共分幾級保護區?
○ 5級
⑧ 綠色生活方式和非綠色生活方式科學調查數據表
綠色生活方式是指以通過倡導居民使用綠色產品,倡導民眾參與綠色志願服務,引導民眾樹立綠色增長、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讓人們在充分享受綠色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的同時,履行好應盡的可持續發展責任的方法,實現廣大人民按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方式生活。
綠色生活方式要求我們做到:
1.拒絕使用一次性木筷,盡量少用一次性物品
2.不追求過度的時尚
3.拒絕使用珍貴動植物製品
4.使用節約型水具
5.拒絕過分包裝
6.支持可循環使用的產品
7.盡量購買本地產品
8.一水多用
9.隨手關閉水龍頭
10.消費肉類要適度
11.節約糧食
12.雙面使用紙張
13.垃圾盡量分類入箱
14.隨手關燈,節約用電
15.提倡步行,騎單車,盡量乘坐公共汽車
16.提倡使用布袋與紙袋,建議循環使用
四、綠色居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垃圾盡量分類入箱、提倡步行。
一,盡量少用一次性物品綠色生活方式 指以通過倡導居民使用綠色產品,倡導民眾參與綠色志願服務,盡量乘坐公共汽車;
五、提倡使用布袋與紙袋,建議循環使用非綠色生活方式就是浪費、奢靡、健康的方式生活,雙面使用紙張、不追求過度的時尚 ;
二、拒絕使用珍貴動植物製品、使用節約型水具、拒絕過分包裝並且支持可循環使用的產品,騎單車、一水多用;
三、隨手關閉水龍頭、隨手關燈,節約用電、節約糧食,讓人們在充分享受綠色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的同時,履行好應盡的可持續發展責任的方法,引導民眾樹立綠色增長、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綠色消費、綠色出行、不懂節約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