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價概念
⑴ 生態價值觀的生態價值觀
「生態價值」概念是「生態哲學」的一個基礎性概念,因而研究生態文明,必須弄清生態價值的含義。十八大報告中第一次使用了「生態價值」概念,標志著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已經超越了西方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不可持續的發展觀,成為與生態文明時代相適應的可持續的「新發展觀」。
「生態價值」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第一,地球上任何生物個體,在生存競爭中都不僅實現著自身的生存利益,而且也創造著其他物種和生命個體的生存條件,在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一個生物物種和個體,對其他物種和個體的生存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價值)。第二,地球上的任何一個物種及其個體的存在,對於地球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都發揮著作用,這是生態價值的另一種體現。第三,自然界系統整體的穩定平衡是人類存在(生存)的必要條件,因而對人類的生存具有「環境價值」。
對於「生態價值」概念的理解有兩點尤其值得我們關註:首先,生態價值是一種「自然價值」,即自然物之間以及自然物對自然系統整體所具有的系統「功能」。這種自然系統功能可以被看成一種「廣義的」價值。對於人的生存來說,它就是人類生存的「環境價值」。其次,生態價值不同於通常我們所說的自然物的「資源價值」或「經濟價值」。生態價值是自然生態系統對於人所具有的「環境價值」。人也是一個生命體,也要在自然界中生活。人的生活需要有適合於人的自然條件:可以生息的大地,清潔的水、由各種不同氣體按一定比例構成的空氣、適當的溫度、一定的必要的動植物夥伴、適量的紫外線的照射和溫度等等。由這些自然條件構成的自然體系就構成了人類生活的環境。這個環境作為人類生存須臾不可離開的必要條件,是人類的「家園」,是人類的「生活基地」,因而「生態價值」對於人來說,就是「環境價值」。
人與自然之間始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基本關系:首先,從實踐論(人本學)的關系看,人是主體,自然是人的實踐和消費對象。在這個關系中,只有當自然物進入人的生產實踐領域,作為生產的原料被改造時,自然物才具有了價值。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實踐關系所引發的後果,一方面使人獲得了生活資料,滿足了人的消費需要與慾望;另一方面也使自然物在人的生產與消費中被徹底毀滅,失去了其本來的存在性。其次,人與自然之間還有一種「存在論」的關系。在這個關系中,人與其他自然物種一樣,都是自然生態系統整體中的一個普通的「存在者」,它們都必須依賴於作為整體的自然系統才能存在(生存)。自然生態系統整體的穩定平衡是一切自然物(也包括人)存在的必要條件,在這個意義上說,自然物以及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對人的生存具有「環境價值」。
對人而言,自然所具有的「經濟價值」與「環境價值」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價值:自然的經濟價值或資源價值,是一種「消費性價值」。消費就意味著對消費對象的徹底毀滅,因而自然物對於人的資源價值或經濟價值是通過實踐對自然物的「毀滅」實現的;而「環境價值」則是一種「非消費性價值」,這種價值不是通過對自然的消費,而是通過對自然的「保存」實現的。例如,森林對於人來說,具有「經濟價值」和「資源價值」。要實現森林的這種價值,就必須把森林砍掉。只有如此,森林才能變成「木材」進入生產領域,以實現其經濟價值。與此相反,森林只有在得到保存(不被砍伐)的條件下,其對人才有「環境價值」。當人類把森林作為木材消費掉以後,森林以及它對人的環境價值也不復存在。這就使人類生存陷入了一個難以克服的「生存悖論」:如果我們要實現自然物的經濟價值(消費性價值),就必須毀滅自然物;而要實現自然的「環境價值」,就不能毀滅它,而是保護它。也就是說,人類不改造自然就不能生存;而改造了自然,又破壞了人的生存的環境,同樣也不能生存。解決這個生存悖論的唯一途徑就是,必須把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消費限制在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平衡所能容忍的限度以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減少人類對自然的消費,以維護自然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關於這一點,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為的是「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以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⑵ 生態適宜性評價的概念
地質環境生態適宜性評價的涵義
地質環境的生態適宜性是指在一個具體的生態
地質環境內,環境中的地質要素為環境中的生物群落
所提供的生存空間的大小及對其正向演替的適宜程
度.地質環境的生態適宜性評價就是對地質環境生
態適宜性的優劣程度進行定量描述,即按照一定的評
價標准和評價方法對一個特定區域內地質環境為生
物群落提供的生存空間的大小和對其正向演替的適
宜程度進行說明,評定和預測.評價主要從地質環境
的物質組成,地質結構和動力作用%個方面來考
察
⑶ 生態價值什麼意思
同學你好
以前人們認為資源`環境是不具有價值的,但是現在為了保護環境,要求人們認同回這些是有價值的,並為它們制定答價格,讓人們有償使用這些,
(例如:一棵50年樹齡的樹,以累計計算,產生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
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
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
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
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
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
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
白魚的生態價值姐姐就不知道了,估計是個不定值,以上的權當參考
⑷ 生態價值估算的一般方法
一、機會成本法
機會成本就是作出某一決策而放棄另一決策時損失的利益。機會成本的存在是以自然資源稀缺為前提的。自然資源是稀缺的且具有多種用途,選擇一種利用方式就意味著放棄了用作他途的收益,其他方式中最高收益就是選定方案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法使用簡單,可操作性強,特別適用於某些資源應用的社會凈效益不能直接估算的情況。
二、市場價值法
市場價值法建立的依據是,生態系統質量不同所提供產品和服務質量與數量也是不同的。基本原理是將生態系統作為生產中的一個要素,生態系統的變化將導致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變化,進而影響價格和產出水平的變化,或將導致產量和預期收益的增加或損失。因此,可以通過產品或服務的產出水平計算出該產品或服務所依存的生態系統的價值量。
盡管市場價值法原理簡單,易於理解,但在實際應用中由於生態系統提供服務多樣,對產品影響強弱程度也有分別,且影響系數確定的難度較大,因而實際應用的相對較少。
三、防護成本法
防護成本法是指為了消除或減少生態系統退化的影響而投入的防護費用。防護成本法依據的原理是,增加費用用於防護措施,減少或完全阻止了生態系統退化,避免了生態系統退化消極影響所造成的損失,相當於獲得的收益。
盡管防護成本與生態價值存在差別,對生態價值的反映較為粗略。但是,防護費用法可以將對生態價值復雜的計量方法簡化為防護措施成本的測算,實際應用的較多。
四、恢復成本法
恢復成本也被稱為替代成本法,是通過計算恢復一項已經喪失的生態功能所需要的成本來估算其價值。恢復成本法依據的原理是,生態系統受到破壞以後,人們生產、生活和健康質量就會下降,投入費用消除這種損害,使人們重新獲得原有的生態服務享受,投入的成本可以作為生態價值的指標計量。
准確界定所需恢復功能是恢復成本法發揮效用的前提。例如河流泥沙的控制與減少需要經過上游綜合運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等,河流泥沙含量的微小變化意味著上游較大投入。
五、影子工程法
影子工程法也稱替代工程法,是用建造新工程的成本估算目標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實質上是恢復成本法的一種特殊形式。影子工程法依據的原理是,採用人工建造一個工程來代替原有生態系統發揮服務功能,其所消耗的成本亦即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
影子工程法比較適用於生態系統成分復雜、發揮功能機理復雜、影響生態價值因素較多且影響系數不容易確定的情況。一個生態系統涵養水源的生態價值難以量化,但是可以採用修建水庫或攔水堤壩實現同樣攔蓄總量,則替代工程的造價就是這一生態功能的價值。如歐陽志雲等估算出我國森林和草地攔截泥沙,減少江河湖庫淤積損失為154.21億元(歐陽志雲,1996)。
值得注意的是,替代工程可以是多樣的,但是不同替代工程其修建成本是不同的,用來估算出的生態價值也是不同的。並且,替代工程與目標生態系統在組成要素、結構、功能等方面的差別也是很大的。因此,影子工程法估算的生態價值也是一個參考值,並非生態價值的准確值。
六、旅行成本法
旅行成本法是用旅行費用為標准來衡量人們對某種非市場產品的偏好。旅行成本法主要是通過往返交通費、門票費、餐飲費、住宿費、設施運作費、攝影費、購買紀念品和土特產的費用、購買或租借設備費以及停車費和電話費等旅行費用資料確定目標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價值。因而,旅行成本法特別適用於休閑消遣生態價值的評估。
當然,旅行價值法也有缺陷,其所估算的生態價值量隨目標生態系統的交通條件、景觀價值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⑸ 什麼是生態價值
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價值是巨大的,它屬於間接使用價值,主要與生態系統的功能有關。通常它並不表現在國家核算體制上,但如果計算出來,它的價值大大超過其消費和生產性的直接使用價值。根據資料,在全球水平上,生物多樣性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統包括:
1.能量轉換,能量從太陽光到植物,再通過食物網進行再分配;2.有機物的貯存、釋放和再分配;3.養分循環,如氮、磷在「空氣—水體—土壤—生物」體系進行循環;4.水循環,凈化和分配水資源;5.氧分循環,通過植物和動物進行二氧化碳及氧氣交換。
這些功能構建的氣候環境給人類創造了一個適宜的生存條件。而這些功能的發揮,需要系統內許多物種的聯合行動和相互作用。在生態系統內部,各個物種在提高人類的生存及生活質量中都有特殊作用。例如,蜜蜂等傳粉者是生態魔術師,它們使大多數植物的繁殖成為可能;蜻蜓等是害蟲的天敵,因而也可以利用生物多樣性進行病蟲害的生物防治。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降低生態系統服務的頻率和容量。區域內物種的減少將極大地阻礙生態系統的循環,整個系統將變得不穩定。這種不穩定性將減弱系統對極端環境和災害事件(如洪災、旱災)的抵抗能力,並降低區域生產力。如果沒有自然界提供的這些服務,人類將不可能生存,更別說繁榮發展了。
⑹ 生態浮床的價值
生態浮島,又稱人工浮床、生態浮床等。它是人工浮島的一種,針對富營養化的水質,利用生態工學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和磷的含量。它以水生植物為主體,運用無土栽培技術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為載體和基質,應用物種間共生關系,充分利用水體空間生態位和營養生態位,從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態系統,用以削減水體中的污染負荷。它能使水體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時水質指標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別是對藻類有很好的抑制效果。生態浮島對水質凈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營養化物質,例如總磷、氨氮、有機物等,使得水體的營養得到轉移,減輕水體由於封閉或自循環不足帶來的水體腥臭、富營養化現象。
生態浮島通常用於生態修復城市、農村的水體污染,也用於建設城市濕地景區等等。
⑺ 生態評價是什麼
生態評價是對一個區域內各個生態系統,特別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態系統本身質量的評價。利用生態學的原理和系統論的方法,對自然生態系統許多重要功能上系統評價,廣義上可以理解為對復合生態系統中各子系統(即自然或環境子系統,社會子系統、經濟子系統)執行的整個系統功能的評定。
1主要任務:
生態評價的主要任務是認識生態環境的特點與功能,明確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性質、程度,明定為維持生態環境功能和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而應採取的對策和措施。
2基本方法:
當前,常採用的生態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圖形疊加法、生態機理分析,類比法,列表清單法,質量指標法景觀生態學方法,生產力評價法和數學評價法等。
3意義:
生態學是自然保護的基礎,所以,要了解一個保護區的意義和作用,對其進行生態評價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對一個保護區進行生態評價,實際上是對其中各個生態系統特別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態系統本身質量的評價,因此,生態評價本身既是對自然的客觀認識,同時也涉及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大家都知道,生態系統是由生物和環境所組成的,因此,要評價生態系統和整個保護區,首先要分別對動植物物種、生態環境進行評價,然後對生態系統和保護區進行整體性評價,這樣才能對保護區有分析的和綜合的認識。
⑻ 植物的生態價值和商業價值
植物對人的生態價值=時間×綠值/距離。這一公式的創立可以讓我們清醒地看到所面對的問題,指出正確的前進方向。
綠值=基礎值+特異值,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或放出氧氣的量為基礎值,清除有害氣體的能力和對人身心保健、治療的能力為特異值。綠值的建立使植物的生態價值數量化,對在保持生物多樣性基礎上,建立人居環境所使用植物品種的生態價值資料庫,在人居環境中選擇、比較、進而精確的使用植物,在單位面積上做出較高生態價值的方案。
時間,是指植物對人感官起作用的時間。
距離,是由人的感官主要以視覺對植物的感知分為親密到近、中和遠三個距離段。親密是指伸手可及的范圍,人的五種感官對植物都能有清晰的分辨,近是指視覺能分辨植物的真假和品種的不同。中距離是指不能分辨植物個體,只能看到一片綠色。遠距離是指看不到綠色。
從公式中可以看出人與植物在一起的時間越長、植物越多即綠值越大、和植物的距離越親密,植物給人的生態價值越大。
以綠色植物對人感官的影響力,綠色植被的生成來源,植物與人的相互作用,以城市中的人為中心將地球上的植被系統分為三個綠色圈。
第一綠色圈是天然林植被系統,它是自然生成的森林植被。這一綠色圈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基礎。它有自己的成長規律,人類要做的是減少對它的干擾。恢復其良好影響是漫長的自然過程。它對人類生態影響指標是森林覆蓋率。
第二綠色圈是城市及周邊的人工林植被。是政府用稅收人工建成的植被。它具有凈化空氣,吸收有毒物質,吸附粉塵,分泌殺菌素,調溫降噪的功能。是城市的主要生態支撐系統。它通過影響城市的小氣候,人視野中的綠色比例對人產生影響。其發展受財政和城市土地面積的制約,綠化潛力有限。聯合國生物圈生態組織認為城市人均綠地大50平方米以上為最佳居住環境標准。在中國達到這一目標要走漫長的路。體現它對人的生態影響是要求單位面積上更高生態產出的指標:綠容率。
第三綠色圈是建築本體上的綠色植被。是以私人投資為主建設和管護的人工植被。據統計,現代人一生中85%左右時間處於建築空間中。這里的植物和人處於親密距離。從公式可知,這一區域只要增大植物使用量,即可產生三個綠色圈裡面最大的生態價值。它是城市提升綠化水平的高地。第三綠色圈是與人相互作用最直接、最長期也是最強烈區域,人只要願意,一天可得到。衡量植物在這一區域的影響,需要更精細的指標:綠值。
有了三個綠色圈也就產生了兩個過渡帶,也就是兩種力量、兩種規律相互作用的區域,其發展與建設需考慮這些特點。第一和第二綠色圈之間的過渡帶建設,應主要遵從自然的力量。第二和第三綠色圈之間的過渡帶建設,以政府為基礎,充分利用私人的個性需要,利用社區自治組織,私人投資建設。
三個綠色圈概念,使我們比較清晰地認知人與三個綠色圈的相互作用關系。它們各有獨立作用的區域,特別而相互之間不可取代的獨立價值。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交互影響,組成了地球上一個完整的植物生態系統。三個綠色圈的建立,構成了建築中的人與大自然聯系的生物廊道,恢復起人與自然的直接聯系。
現實的第三綠色圈建設的起點,主要是建築的圍護—陽台。陽台是建築室內的外延,是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相聯系的紐帶。使居者呼吸新鮮空氣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最佳空間。全部打開,室內和建築外部環境相連,外部的空氣通過陽台植物層的過濾、去塵、降噪、增氧、調濕、殺菌、添加負離子等生態處理後變成新鮮空氣進入室內。關閉外部,對內開放,植物區和室內形成閉路系統,植物區在陽光作用下就象一台生態反應器一樣吸入室內污濁空氣,處理後,送出新鮮空氣。到了夜晚,關閉室內與植物區的聯系,我們將避免植物產生的二氧化碳的危害。在這里有陽光的照射,有建築對溫度的控制,是適合多數植物生長並產生良好生態產量的地方。
這里是一片綠洲、一個小森林、一個生態倉。在這里,人將享受到自然的氣息,陽光的溫暖,綠色的圍護,都市的壓力得以舒緩,心靈得到充實和慰籍,接受自然的靈感與創意。植物季節的變化,將喚醒都市人內心蟄伏已久的自然節奏重新獲得生命的能量。
第三綠色圈建設的終極目標,植物在建築外圍護中占重要地位。隨陽光滲入建築技術的發展,向內部滲透。使高密度建築、人性、自然溶為一體。自然回歸人居。
⑼ 生態品牌的價值是什麼
要理解生態品牌的價值,必須先吃透其3個關鍵詞:智慧家庭、人單合一、COSMOPlat。海爾物聯網生態的定製體驗可以持續迭代,並且可以開放吸引生態合作夥伴共創用戶最佳體驗,離不開海爾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互聯網平台COSMOPlat。
⑽ 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
主條目:生態價值、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態價值是區別於勞動價值的一種價值。指的是空氣、水、土地、生物等具有的價值,生態價值是自然物質生產過程創造的。它是「自然-社會」系統的共同財富。無機環境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也逐漸被人類發現。 生物多樣性指的是一定范圍內動物、植物、微生物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這種多樣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與變異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不同生境、生物群體以及生物圈生態過程的總和。它表現為生態系統結構多樣性以及生態過程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尤為重要,因為無論是物種多樣栓還是遺傳多樣性.都是寓於生態系統多樣性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直接影響物種多樣性及其基因多樣牲。
潛在價值
潛在價值指的是人類尚不清楚的價值。
直接價值
直接價值包括對人類的醫葯、仿生、文藝、旅遊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
間接價值
間接價值亦稱「生態功能」,指的是對生態環境起穩定調節作用的功能,常見的有:濕地生態系統的蓄洪防旱功能、森林和草原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遠大於直接價值。(穩態與環境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