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廣生態植物

廣生態植物

發布時間: 2020-12-20 21:11:43

㈠ 野生植物對生態有哪些作用

有一種植物消失了,以這種植物為食的昆蟲就會消失。某種昆蟲沒有了版,捕食這種權昆蟲的鳥類將會餓死;鳥類的死亡又會對其他動物產生影響。所以,大規模野生植物毀滅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產生嚴重後果,所以保護野生植物是維護地球生態平衡的重要環節。

㈡ 白塘生態植物園的景區介紹

「白塘植物公園」位於蘇州工業園區最具現代化氣息的景觀大道——現代大道中段的北側,它的轄區內的「金雞湖」和「沙湖」互為犄角並優勢互補。四周市政道路環繞,交通便利快捷。 概念與擴初設計——荷蘭NITA園林景觀設計院,主設計師尼克·諾森。
施工圖設計——城市建設研究院 1、「市」「野」之間
用人工手段去創造一個自然環境,形成有湖泊、河谷、溪流、濕地、山林、坡地、樹林等多種形式的自然生態環境,突顯城市綠洲境界。
2、「山」「水」之間
以山水為構架,充分利用原有水系,並通過人工堆土造山,形成山環水、水繞山的山水園林空間。
3、「動」「靜」之間
運用傳統與現代造園林理念,環繞公園主環道布景,並在主要景點及主環路旁營造小游園,動靜結合,虛實相間。
4、「林」「木」之間
充分利用植物造景,塑造出山地密林的森林空間,體現季相變化特色生態空間,充分展示觀賞空間、草甸空間、苗圃種植林等不同的植物景觀。
5、「傳統」「現代」之間
借鑒中國傳統園林中「步移景異」的空間組織形式,形成動線和視線上的變化多樣,運用現代材料和設計手法,塑造出貼近大自然氣息的生態公園。 整個公園從西往東形成南北條塊狀規則式人工種植展示區、島嶼生態自然區、湖區和山地自然生態林這四個區域。穿越這四個條塊的東西向主游覽線兩側,用人工化的設計手法,布置名貴花卉園、五覺園等,形成線條與點的序列穿插,與自然化的大背景形成對比。
1、人工種植展示區
在此區域內,靠南施街一側種植苗圃林地,一方面考慮今後公園內苗木更換需要,另一方面作為後期商業開發預留用地。在苗圃林地東側南北向的狹長地帶布置花灌木展示區,以各種低矮的特色花灌木為展示主題,並通過東西向的直線形水渠和小園路進行分割,形成幾何形布局,遊人來回穿梭與花境之間,體驗花木色彩的繽紛和自然的芳香。靠水一側,布置音樂噴泉廣場和親水平台,作為集散活動空間。
2、島嶼生態自然區
利用原有白塘湖的兩個島嶼,通過人工築島和水系改造,形成四個錯落變化的島嶼和一片濕地,每個島上種植突出季相變化的生態林,突出春、夏、秋、冬不同的植物種類。島嶼與濕地用木棧橋相連,使遊人時而臨水、時而入林,游、賞、憩相結合。
春季島:以柔和松軟的緩坡草坪為基調大面積種植櫻花、玉蘭等春季觀花植物,突出春天的活力。
夏季島:種植廣玉蘭、紫薇、合歡等樹木,與濕地景觀一起,創造出寧靜安閑的氣氛。
秋季島:通過種植銀杏、元寶楓、桂花、金錢松等樹種,創造濃密、幽深的氣氛。
冬季島:選用濕地松、黑松、赤松等常綠針葉樹種,表現冬季植物傲立雪霜的生命力。
3、湖區
利用原有白塘湖,形成公園中部最大的水面,在湖面上組織劃船等水上活動,使遊人欣賞湖光、山色、林木之美。
4、山地自然生態林區
在公園的東部,運用人工手段,堆土疊山,形成海拔約10—16米高低錯落的人工山體,並模擬出原始山林生態系統,對山體進行大面積綠化。在山林中設計出溪流、水塘、岩石園、鳥類棲息園、草甸、兒童游戲場等多種景觀和活動空間,形成地形起伏變化,林木蔥蘢、山地自然景觀多樣的遊憩空間。 整個公園可大致分為西、中、東三大地塊區域,地勢也從西向東逐漸提高。
西區:地勢較為平坦,布有「公園西主入口、綜合服務建築1(音樂霧廣場)、綜合服務建築3、租船管理處」以及觀光游覽車起(終)站點,這些均為公園遊客活動相對集中的聚散地。
中區:以「春夏秋冬」與中心湖為界。地勢較「西區」有所提高且起伏不平,一是為了適當遮擋入園遊客的視線,同時也是根據「春夏秋冬」季節與適宜植物生長的特徵而築。其中「遊船車輛修理處」布置於「春島」,「VIP貴賓接待室」布置於「秋島上」。
東區:地勢最高。採用機械堆築主峰高度為14.8米、次峰高度為11米的人工山體。其間布置「綜合服務建築2、綜合服務建築4 」以及「山頂茶室」。為了體現城郊野外山林的原始曠野情趣,在山體上還構築二條「人工溪流」,一條為「水溪」,另一條為「旱溪」 。同時在山體上的適當位置,還涉及布置了面積大小不等的三個「兒童游樂場」。 出入口:
公園設三個入口。其中遊人出入口為二個,分別布置在臨南施街與星塘街東、西兩側,管理出入口一個,不只在靠南施街一側。在兩個出入口大門旁設停車場。
游路系統:
圍繞公園四周布置一條人、車(電瓶游覽車、工程管理車)共用的環形主路。連接東、西兩個出入口,不止一條弧線型主游覽步行路,其它支路、小路穿插與主路之間。

㈢ 什麼是植物的生態特性生態特性包括什麼

1
植物的生態特性
:
陽性、陰性、耐陰、耐旱、耐水濕植物

2
植物群落
:某一地段上全部植物的綜合。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外貌,一定的種類的組成和中
間數量比例,一定生境下執行一定的功能,在空間上佔有一定的分布區域。分類:
1
》觀賞
性人工植物群落(季相變化)
2
》抗污染型人工植物群落(抗污染鄉土樹種、復層)
3
》保健
型人工植物群落
4
》知識型人工植物群落
5
》生產型人工植物群落

3
植物造景的藝術原理
:統一原則(變化統一原則或多樣統一原則)
、調和原則(協調和對
比的原則)

均衡原則
(
體量和質地各異的植物種類均衡的配置原則
)

韻律和節奏的原則
(有
規律的變化就會產生韻律感,嚴格韻律和自有韻律)
、層次和背景的原則、比例和尺度原則
(比例是指園林景物在體型上具有適當的關系,
既有景物各部分之間的長、
寬、
高比例關系
又有景物之間、個體與整體之間的比例關系)

4
植物配置的應用形式
:植物配置的方式
(
自然、規則、混合
) 1
》孤植(園林中用一株或兩
株樹,它能充分發揮單株花卉木的動勢、姿態、線條、色、香等)
2
》對植(對稱種植大致
相等數量的數目,多用於園門、入口、廣場、橋頭兩旁)
3
》叢植(園林中
3-9
株單一樹種
或多種樹種不等距的組合種植,樹木多種植在不等邊的角點上)
4
》列植(帶植,成行、成
帶栽植樹木的形式,一般要求樹種具有高大挺拔、端莊、冠大蔭濃的特點)
5
》群植(
20-30
株以上及數百株左右的喬灌木組合配置)
6
》花壇(在一定的場地上,按照整形式或半整形
式圖案栽植觀賞植物,
表現花卉植物群體美的園林設施)
可分為平面花壇和立體花壇。
平面
花壇:
a
構圖形式:自然、規則、混合
b
季節:春夏秋冬花壇
c
栽植材料:一、二年生草花
壇、球根花壇、水生花壇、專類花壇
d
表現形式:花叢花壇(中間高、邊緣低的花叢組成的
色塊圖案)模紋花壇(以花紋圖案取勝,矮小具有彩葉的植物為重要材料,不受花期限制,
觀賞期長)
7
》花鏡(以樹叢、樹群、綠籬、矮牆或建築物為背景的帶狀自然式花卉布置,
是根據自然風景的林緣野花自然生長規律,加以藝術的提煉而應用的園林種植形式)
8
》綠
籬(喬木或灌木密植成行的籬垣,又稱植籬、矮籬、中籬、高籬)

5
園林植物的配置:
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1
各種植物之間相互的配置種類的選擇、
組合、

面的構圖、色彩、季相、意境等;
2
園林植物與園林要素的配置

建築

小品

山石

水體


形等

6
園林植物配置的原則:
1
)功能性原則(污染區、居住區、旅遊區、醫院療養區、街道綠
化)
2
)生態性原則(
a
尊重植物生態習性和當地自然環境、
b
尊重生物多樣性

(鄉土樹種、
新種、馴化來豐富園林景觀)
b1
挖掘植物特色,豐富植物種類
b2
構建豐富的復層植物群落
結構)
3
)植物配置的色彩性原則(
1
、植物色彩美的常用形式

園林植物色彩表現形式一般
體現為:對比色、鄰補色、協調色
2
、植物的色彩美和色葉樹的應用
3
、植物色彩美與色塊
配置)
4
)文化性原則:
1
、市樹、市花的應用
2
、地帶性植物的應用
3
、古樹名木的保護與
應用

7
園林古建築中植物配置

布局形式:
規則式和自然式

1


(供遊人休息的園林建築常玉
山、水、綠化結合起來組景、植物配置上經常應用對景、框景、借景的手法)
2
、園廊(屋
檐下的過道或延伸成獨立有頂的過道

植物配置上以藤本植物結合開花植物為主)
3

水榭
(供
人休息、觀賞風景的臨水園林建築

植物配置常以柳樹等耐水濕喬木和荷花睡蓮水生植物組
景)
4
、園牆(在園林中起到劃分區域、分割空間和遮擋的作用其植物配置應做到
a
注重牆
內外景觀的統一性通過牆內外植物的種植搭配,
避免園牆生硬的隔斷兩側景觀的效果
b
盡可
能種植密集植物,
使牆體隱藏於紅花綠樹之間,
削弱牆體的單調
c
對於特殊造型的景牆根據
造型進行相應的植物配置)

8
、現代建築與園林植物配置

1
現代建築的特點

建築與綠化的關系現代建築分類(
1
、建
築佔主體地位

高度上無法抗衡的設計重點應該放在綠化和建築文脈的相關性上
2
、單雙層
小型建築

這類建築把綠化看成景觀的一部分

結合起來考慮
3

建築類型處於這兩種情況之


建築和綠化密不可分,既要考慮整體構成又要考慮局部綠化的問題)
2
現代建築中植物
配置的原則:
a
自燃式配置
b
規則式配置
c
保護型配置
d
季相型配置

3
現代建築不同區域的
植物配置
a
門區、
b
建築入口的外部空間
c
窗前區
d
圍牆
e
建築角偶

4
居住區建築植物的
配置原則
a
綠化配置以植物群落為主
b
植物景觀布局的集中與分散
c
綠化設計的實用性和藝
術性
d
植物與建築布局協調一致

5
居住小區建築周邊植物配置原則:
a
點線面相結合的景觀
布局
b
模擬自然
c
變化與統一
d
線性變化,
疏密有致
e
空間處理
f
季相變化

6
橋梁景觀植物
配置
a
綠化保證良好的安全性、
引導性和觀賞性
b
創造一定的意境通過植物的襯托讓人聯想

「小橋流水人家的感覺」
c
植物選擇上

橋下耐陰

攀援植物
7
標志性建築園林景觀的植物
配置
a
要符合建築物所表現的主題
b
要注意體量、
重量等比例的協調
c
加強建築物基礎種植
d
不能喧賓奪主

9
植物與地形

地形概念和意義:園林綠地中地表各種起伏形狀的地貌,它是在一定范圍內
承載樹木、花草、水體和園林建築物等物體的地面。
1
園林微地形處理原則

a
充分利用自
然地形地貌
b
因地形而異造景
c
融建築、植物與自然景色與地形之中
求採納

㈣ 植物的生態

陸生植物和藻類所行使的光合作用幾乎是所有的生態系中能源及有機物質的最初來源。光合作用根本地改變了早期地球大氣的組成,使得有21%的氧氣。動物和大多數其他生物是好氧的,依靠氧氣生存。植物在大多數的陸地生態系中屬於生產者,形成食物鏈的基本。許多動物依靠著植物做為其居所、以及氧氣和食物的提供者。
陸生植物是水循環和數種其他物質循環的關鍵。一些植物(如豆科植物等)和固氮菌共演化,使得植物成為氮循環重要的一部份。植物根部在土壤發育和防止水土流失上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植物分布在全世界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大氣層的底部,隨著不同氣候區而有不同的數量,其中有一些甚至生長在大陸棚極北端的凍土層上。在極南端的南極上,植物亦頑強地對抗其凜冽的環境。
植物通常是它們棲所上主要的物理及結構組成。許多地球上的生態圈即以植被的類型而命名,因為植物是此些生態圈中的主要生物,如草原和森林等等。它們通過遺傳分化和表型可塑性來適應不同環境。 實際上,所有人類的養分來源都直接或間接地依靠著陸生植物。絕大多數的人類的養分依靠穀物,尤其是玉米、小麥和稻米,或者是其他主食如馬鈴薯、木薯和莢果等。其他被食用的植物部份還包括水果、蔬菜、堅果、香草、香料和食用花卉等。由植物製成的飲料包括咖啡、茶、葡萄酒、啤酒等。糖主要是由甘蔗和甜菜中得到的。食用油和植物牛油來自玉米、大豆、芥花籽油、紅花、向日葵、橄欖等等。食品添加劑包括阿拉伯樹膠、瓜爾膠、刺槐豆膠、澱粉和果膠等。
糧食作物
糧食指植物可供人類食用的部分。狹義的糧食單指穀物(cereal),即禾本科作物的種子(以及例外情形的非禾本科的蕎麥種子)。廣義的糧食還要包括豆科植物的種子,以及馬鈴薯等植物可供食用的根或莖部。糧食所含營養物質主要為糖類(澱粉為主),其次是蛋白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對糧食的定義包括三大類穀物,包括麥類、稻穀、粗糧(又稱雜糧,即經常被用作動物飼料的糧食,包括大麥、玉米、黑麥、燕麥、黑小麥、高粱)。中國在先秦即有五穀之說,指稻、黍、稷、麥、菽物種作物,其種子稱作稻米、黍米、粟米、麥粒、菽豆。
蔬菜
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烹飪成為食品的,除了穀物以外的其他植物(多屬於草本)。生活中所指的的蔬菜,常和「水果」分開討論。不過也常和水果合稱為「蔬果」。另外,和「野菜」不同的地方,在於蔬菜經過人類長時間的育種,提高了口感、營養價值,甚至抗病力等特徵,和原本的野生種已有明顯差異,人類食用的頻率也高得多;而野菜則多半未經過人類馴化,幾乎均為野生種,人類也較不常食用。
水果
水果是指可以生食,多汁液,有酸味或甜味的果實,像蘋果、橙、葡萄、草莓、香蕉及檸檬、藍莓等。但在植物學的定義上,也有一些不視是水果的果實,例如豆子、玉米粒、小麥的麥穗及番茄。
香料
香料,又名辛香料或香辛料,是一些乾的植物的種子、果實、根、樹皮做成的調味料的總稱,例如胡椒、丁香、肉桂等。它們主要是被用於為食物增加香味,而不是提供營養。
用於香料的植物有的還可用於醫葯、宗教、化妝、香氛、或食用。香料很少單獨使用,大部分以數種數十種成份調和構成。有時,香料也指製造香味用的材料。
油料作物
人們做飯時使用的烹調油是從一些油脂含量很高的油料作物的果實或種子中提煉出來的。常見的油料作物主要有油棕、花生、大豆、芝麻、油菜、向日葵等。花生豆類以及一些乾果的仁都是很好的油料。我國種植較廣泛的油料作物有花生、大豆、油菜等。
糖料作物

用於製糖的作物稱為糖料作物。糖料作物主要有兩種:一是甘蔗,它是一種高高的綠色的莖;一是甜菜,它是一種長在地下的膨大的根。人們榨取他們的汁液,把汁液收集起來轉化為糖的結晶。在我國,北方一般以甜菜為原料製糖,南方則常以甘蔗為原料製糖。 成千的植物物種被種植用來美化環境、提供綠蔭、調整溫度、降低風速、減少噪音、提供隱私和防止水土流失。人們會在室內放置切花、乾燥花和室內盆栽;室外則會設置草坪、蔭樹、觀景樹、灌木、藤蔓、多年生草本植物和花壇花草;植物的意像通常被使用於美術、建築、性情、語言、照像、紡織、錢幣、郵票、旗幟和臂章上頭;活植物可用於綠雕、盆景、插花和樹牆等。
觀賞植物有時會影響到歷史,如鬱金香狂熱。
植物是每年有數十億美元的旅遊產業的基本,包括到植物園、歷史園林、國家公國、鬱金香花田、雨林以及有多彩秋葉的森林等地的旅行。 植物也為人類的精神生活提供基礎需要。每天使用的紙就是用植物製作的。一些具有芬芳物質的植物則被人類製作成香水、香精等各種化妝品。
許多樂器也是由植物製作而成。而花卉等植物更是成為裝點人類生活空間的觀賞植物。

㈤ 沙湖生態公園的植物栽培

東沙湖公園的植物,是經過精心選擇,精心施工而成,據不完全統計,全園栽植品種338種,喬木45565株,花落木81400餘株,草坪444477平方米,各標段除了種植常見的鄉土樹種外,還引進了一批稀有樹種及色葉樹種,品種多樣,如雪松,香樟,廣玉蘭,櫻花,楓香,馬桂木等。根據兄弟單位成功的經驗,開始試種了紅豆樹,紅果冬青,青岡櫟,浙楠等常綠和稀有樹種,但公園面積大,這些品種還不能滿足需要,我們還從省林科引進了一批中山杉,墨西哥落羽杉,池杉等新品種,對濕地環境的改進起到了關鍵作用。
為了增加園內的開花植物,除了常用的櫻花、梅花、桃花外,我們還從鄰省引進了樂昌含笑、深山含笑以及紅油茶、黃花玉蘭、二喬玉蘭等樹種,植栽在沿湖的四周。中山杉系南京中山植物新培養的一種新品種,據介紹是由墨西哥落羽杉與池杉雜交選育而成的,生長迅速,是生態濕地生長的理想樹種;這次又從浙江山區大量引進紅果冬青,代替了黑色的女真樹;紅豆樹目前生長良好,生枝發芽,為我市樹木品種上又增加了一位新兵;木荷樹是散落在我市光福山區的少量稀有樹種,為了打破局限的生長地域,我們利用東沙湖的東側地塊,根據木荷能在群林中生長的特點,選擇了已種植較多喬木常綠與落葉的林子中間種了90餘株,目前生長良好。對於稀有品種,我們採用科學態度,根據樹木特性,栽在適當的地塊,進行精心培養,獲得了成功。
為了豐富色葉樹種,使東沙湖具有生態及科學觀光四季變化的要求,我們還組成專家組在園區規劃局領導的親自率領下,到上海新品種引進基地進行實地考察。經過友好協商,上海同行給了我們無私的援助,共支援新品種42種400多株。例如,燈台樹,二葉樹,紅葉樹,紅葉椿,美國紅橙木,雲寶楓,美人梅,觀光槭,秀麗槭,水果生,白千層,紅千層,肥結果等40餘種品種,為生態園的種源豐富增加了內容。從目前引種的情況看,絕大多數是成功的,可喜的。
竹子在公園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品種,從景觀效果看,它是挺立在園中的驕子,從實用價值看竹子渾身是寶,竹葉,竹植,竹根,竹筍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竹子是理所當然的首選樹種,如紫竹的秀美,早園竹的江南春曉,剛竹(黃金鑲碧)的實用價值,早就被我市人民所稱道。難的是毛竹培植,它要土壤深厚,排水良好,肥料立足,含微酸性土壤方能生長良好,因此我們一開始便重視毛竹種植的准備工作。
首先從地勢改造做起,達到種植毛竹的要求,第二赴浙江安吉山區,和當地竹農商討種植選拔種植時間。受到了當地竹農的極大歡迎,我們種植的時間是定在3月20日開始,3月底全部完成16000株種植任務,對竹苗、竹鞭運輸提出了具體要求,就這樣在10天的時間內,完成了16000株毛竹的種植任務。從目前檢查,成活率達到95%以上。
在東沙湖公園內,除了大面積綠化樹木外,還遇到了水生植物的種植。對於水生植物我們是比較陌生的,甚至連品種也叫不上來。我們對當地的水生專家,當地的老農進行訪問,好在蘇州的東邊,素有種植水生植物的經驗。我們又二次赴杭州西湖進行實地考察,初步學到了濕地植物、平水植物、深水植物的分類與品種的知識。蘇州傳統的水八仙更是充實了東沙湖水生植物的內容。
102種地被植物的配置,使東沙湖充滿了鮮花及綠色,運用地被植物之多,品種之廣,是從事園林綠化以來的首次嘗試。東沙湖生態公園,如一座植物世界,是工業園區休閑、游覽的一個絕佳美景

㈥ 我國西北地區生態建設中適宜種植的植物是什麼

西北地區的城市由於乾燥缺水,氣候寒冷,再加上土壤貧瘠、鹽鹼化、空氣污染等,一些在其它城市表現較好的樹木花卉卻難在這里生存。對公園廣場、小區、道路等城市綠化中的景觀配置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一、城市綠化樹種的選擇
休閑廣場、樓間空地、小區以及路旁綠化一般採用觀花、觀景、觀葉植物,空間上採用層次種植,平面上簡潔有效,強調整體性和圖案性,形成舒展開敞,明快的風貌。選擇多種植物,創造不同氛圍,體現植物生長的多樣性和植物的層次性與季相性。
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根據本地區的氣候,栽植地的小氣候和地下環境條件,選擇適合在該地生長的植物,有利於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抵抗自然災害,從而保持穩定的綠化成果。西北城市綠化植物要求:耐寒、耐旱、耐土壤瘠薄;抗病蟲害、抗污染;生長快、壽命長;根系深、耐修剪;樹體整潔、落葉整齊。除此之外,選擇樹種(植物)一定要考慮所植植物的地段和環境,一方面要考慮植物是否能正常生長,另一方面要預側評估植物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主要因子有:整體協調性,通視狀況、遮光、遮蔭狀況、飛絮落葉狀況,但保持植物健壯生長是發揮其作用的前提和基礎。在不影響周邊環境的狀況下,應盡量突出特色並多選用鄉土樹種。鄉土植物最能適應當地環境,而且具有地方特色,對於綠化具有深層次的意義。
適宜於西北城市綠化樹種:①常綠喬木:紅皮雲杉、白杄、青杄、油松、樟子松、側柏、檜柏、西安檜、龍柏、蜀檜、女貞。②落葉喬木:銀杏、毛白楊、旱柳、垂柳、饅頭柳、金絲垂柳、白榆、垂枝榆、西府海棠、紫葉李、山桃、山杏、刺槐、火炬、槐樹、龍爪槐、臭椿、千頭椿、絲綿木、雞爪槭、欒樹、棗樹、梓樹。③落葉灌木:珍珠梅、平枝栒子、水栒子、貼梗海棠、品種月季、地被月季、重瓣黃刺玫、重瓣棣棠、碧桃、山碧桃、垂直碧桃、紫葉碧桃、重瓣榆葉梅、毛櫻桃、紫葉矮櫻、錦雞兒、檉柳、沙棘、紅瑞木、連翹、紫丁香、白丁香、藍丁香、小葉女貞、水蠟、寧夏枸杞、金銀木、金葉接骨木。④常綠灌木:鋪地柏、鹿角松、粉柏、沙地柏、灑金柏、大葉黃楊、北海道黃楊、膠東衛矛。⑤落葉藤木:紫藤、山葡萄、美國地錦、地錦、金銀花。
二、綠化植物的配置
城市廣場、游園和一些小區綠化大多數採用自然式配置,利用植物不同的地姿、線條和色彩將常綠、落葉的喬灌木、花卉及草坪地被配置成高低錯落,層次參差的樹叢。用樹冠飽滿和色彩艷麗的孤立樹、花地、岩石小品等各種植物景觀,配置出四季有景,富於變化的休閑環境。冬天寒冷,為增添城市色彩,可多選用些常綠喬木,如:油松、樟子松、雲杉、松柏、杜松等苗木,地面可用沙地柏及耐陰的藤木、地被植物地錦、五葉地錦等花木。為增加層次,選一些耐陰且花色較早、較艷的花灌木丁香、珍珠梅、連翹、黃刺玫、紅刺玫等花木作為下木。北方宿根花卉資源豐富,鳶尾類、百合類、地被菊、景天類等都可點綴草地。許多色彩艷麗的秋色葉樹種或雙色葉樹種,如:火炬、紫葉小檗、五角楓、毛白楊、銀白楊、紅瑞木等都可配置在綠地顯眼的位置上,或分巷道上,更能增加其景觀特色。植物的配置方式多種多樣,但都需要處理好建築與綠地、交通與景觀的關系,如小區游園要避免綠化物遮光、堵視野,在交通要塞如路盡頭,拐彎處不宜配置有礙視線的喬木,應種植草坪、花卉及低的灌木。
在配置植物景觀時要考慮季節變化。由於植物隨季節變化而具不同的景觀效應,充分利用植物種類多樣性、植物季節變化多樣性進行多層次配置來實現觀賞景觀的動態變化。在西北地區,由於常綠闊葉樹極少,因此,在樹種的配置上要考慮常綠針葉樹所佔的比重。另外,要達到良好的季節景觀效應,還應充分利用各種灌木及花卉草本植物等。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園林景觀的長期效應。隨著年齡的增長,植物的高度及外部形態都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對周圍的建築物、交通及景觀欣賞會有哪些影響應考慮在內。選擇合適的植物,形成良好的配置,可以減少管理的投入,還可以維持景觀的持續性和生態效應的累積性。
城市綠化以其綠化地不同的功能性和目的性進而綠化樹種的選擇和配置也隨之有所側重,大型廣場綠化要結合其它構築物,如體現出寬廣、恢宏、肅然的氣勢。休閑廣場和小型游園則以城市居民小憩、休閑、晨練和觀水賞花為主。除留有足夠的活動場地外配置一些樹形美觀整潔,可賞葉、花、景等的樹木和花草,街道兩旁綠化要考慮樹木的隔離、防雜訊、防污染、能給人們遮陽乘涼的作用,同時又不應有妨礙交通視線或阻礙空氣流通等副作用。
三、城市綠化的生態效益
城市綠化的生態原則。生態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協調關系,是景觀的靈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層次配置,喬灌花、喬灌草的結合,分隔豎向的空間,創造植物群落的整體美,因此,在城市綠化設計中,要注重這一生態景觀的體現。植物配置講究層次美、季相美,從而達到最佳觀賞、滯塵、降溫、增加濕度、凈化空氣、吸收噪音、美化環境的作用。設計中這一原則的運用應當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切實地關繫到城市中人們的生活質量。城市綠化規劃要有長遠觀點,綠化樹木不應該經常更換移植。
四、城市綠化的景觀效應
彌補建築物色彩、質感的單一,綠色作為一種生命色可增加建築物的活力感。通過園林植物對各種設施的分割,配合園林植物的外部形態,如喬灌木、花卉和藤木等,所形成的綠色帶、片、簇、以及隔離帶、行道樹、綠籬等。可以使城市顯得更加舒適、充實、流暢,避免各種混凝土、大理石的生硬之感,起到良好的緩沖作用,更適合人們休息和視覺享受,從而豐富了城市景觀的觀賞性和生命力。
城市綠化景觀的季相美。由於植物的外部形態、色彩等隨時間而變化,利用植物所形成的目標,道路景觀也隨時間形成不同的風景,特別是伴隨著各種新技術的廣泛利用,開花期的延長,多種開花方式,葉色的多變等等,使得不同季節甚至不同時間間隔都會有不同的景觀表現,人們所能觀賞到的各種植物景觀也越來越豐富。

㈦ 園林樹種有哪些生態功能

園林樹種特有的生態功能應用中,凈化空氣、減輕污染、調節氣候等維護生態平衡、改善人類生存條件的生態環境效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作為人類征服自然及高度文明象徵的城市,從建設初期就必須重視其生態系統的完善,盡可能避免因城市發展造成的自然生態毀壞。

城市,以其獨特的存在方式,極大改變著自身及鄰近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城市的新建、改造或擴充,都將無一例外地改變原有的自然地貌。無論是平原、丘陵,還是湖畔、海濱;無論是山坡、谷地,還是莽林、高原;都將失去往日的寧靜、和諧,代之以喧鬧、抗爭。鱗次櫛比的各類建築,縱橫交錯的大小街道,星羅棋布的廣場、小區,代替了參天蔽日的森林、廣袤覆蓋的植被;驕橫的煙塵、沙暴攪亂了湛藍的天空。自然植被的消失,自然生態的失衡,自然環境的惡化,這就是現代城市發展不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現代城市發展規劃的首要問題就是要保證有一個足夠的綠色植物群落的存在,因為自然植被對生態系統的調節不是人為控制所能取代的。充分發揮以園林樹種為主體的城市「肺腑」和「生態型空氣調節器」的生態功能,有助於維護城市運營過程中的生態平衡,有利於改善城市居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環境條件,有益於建設花園式城市的現代發展趨勢。

(一)清新空氣,調節、改善空間環境

大氣中氧的正常含量為21%,二氧化碳的正常含量為0.03%。但是由於現代城市人口集中,人的呼吸要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而且各種生產和生活燃料燃燒時也要消耗大量氧氣、排出大量二氧化碳。所以目前世界上已有許多城市打破了大氣的自然平衡狀態,氧氣的含量不足20%,二氧化碳的含量可達0.5%~0.07%,已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特別是二氧化碳,雖為無毒氣體,但在空氣中的濃度達0.05%時,人的呼吸已感不適。此外,因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而導致的地球「溫室效應」,也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了日趨嚴重的災難。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進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特殊功能,在園林樹種的選擇和應用效果上是建植草坪的數倍至數十倍之多。通常1公頃的闊葉林,在生長季每天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50千克氧氣。如以成人每日呼吸需要吸進0.75千克氧氣、呼出0.9千克二氧化碳計算,需人均10~15平方米的林木面積或25~30平方米的草地面積。如果加上城市運營過程中各種燃料對氧氣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人均綠地面積還應增大,如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綠地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58%,人均綠地面積達70平方米。美國政府提出的城市人均綠地面積指標為40平方米。聯合國早在1969年出版的有關城市綠地規劃的報告中就提出,市內人均綠地要達到60平方米,住宅區的綠地定額為人均28平方米。

園林樹種的主要光合作用器官為葉片,因此枝繁葉茂、葉片表面積大的樹種對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調節作用較為明顯,特別是常綠闊葉樹種的選擇應用尤顯重要。不但在街道兩側、住宅小區和廠礦、機關等人口密集的區域應廣植喬灌木,增加光合作用面積,而且要大力發展近郊公園、開發市郊風景區、建設城市森林公園,最大限度地營造綠色空間,增加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提高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質量。如日本就規定,有500萬人口的城市,必須配備一個面積為1000公頃、每天可容納10萬遊客的市郊風景區。以每平方米葉面積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化指標,將樹木清新空氣的能力分為三類。第一類指標值高於2000克的有:柿、刺槐、合歡、泡桐、欒樹、紫葉李、山桃、西府海棠、紫薇、豐花月季、碧桃、紫荊、凌霄。第二類指標值在1000~2000克的有:桑、臭椿、槐樹、火炬樹、黃櫨、白蠟、毛白楊、元寶楓、核桃、山楂、白皮鬆、木槿、小葉女貞、羽葉丁香、黃刺玫、金銀花、連翹、金銀木、迎春、衛矛、榆葉梅、太平花、珍珠梅、石榴、猥實、海洲常山、丁香、天目瓊花、大葉黃楊、小葉黃楊、薔薇、金銀花、紫藤、五葉地錦。第三類指標值低於1000克的有:懸鈴木、銀杏、玉蘭、雜交馬褂木、櫻花、錦帶花、玫瑰、棣棠、蠟梅、雞麻。

我國前幾年風行的「草坪熱」,誤區在許多地區不顧自身城市建設的水平,特別是沒有考慮有無市郊森林植被的條件,一味盲目砍樹植草,無異使本來就入不敷出的大氣環境更加失衡,其負面效應要遠甚於表面靚麗所帶來的虛榮。目前,從園林生態來看,視覺景觀需求,在植物選擇與配置上雖已考慮到適應性問題,但群落與群落結構不盡合理仍然顯而易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草地規模。客觀地說,從空間組合(美學的)和市民需求(社會的)看,草地和疏林草地是不可缺少的。但從生態學看,草地是單一物種的脆弱的生態系統,其維系須有相應的管理並適時更新,這種投入是必要的,但應有個度。那種惟草地為美、惟草地才有現代感、草地越多時代感越強等不顧實際需求、一味追求時髦的偏見,在一些規劃師、環境設計師甚至少數園林設計師中不同程度存在,個別決策者的偏見則很自然地助長了這類現象的蔓延,其依據就是國外如此,感覺好極了。某市濱海綠地的建設,且不說砍伐了大量防風林,危及從生態觀點看的產投比、生物多樣性、單位葉面積系數、綠視率等,單就「臨海見海」與「臨海用海」而言,「見」海當然是追求視覺效果,作為海與沙灘,包括外地遊客在內的市民是最直接的利用者,即觀光、休閑、游泳等活動,大片的草地少了喬木庇蔭,已給游覽者帶來烈日肆虐下的不便。如何恰當地解決看與用的問題,其實質仍然反映了生態與景觀的統一問題,缺乏生態依據的單純的景觀美是難以持久的。現階段開始的退草還樹措施,就是認真反思後的積極舉措。而我國目前正在升溫的「市民廣場」,多以建築小品和道路鋪裝為主,則更加美麗有餘、綠化不足,從根本上違背了營造城市生態綠地系統的宗旨,較前述誤區有過之而無不及,必須認真加以糾正。

園林樹種具有吸熱、降溫和蒸發水分的作用,對空氣的溫度、濕度等都有良好的調節和改善功能。樹木在生長過程中,從根部吸進的水分99.8%都要蒸騰掉,只留下0.2%進行光合作用,所以樹木能有效提高林地上空的相對濕度。春季樹木開始生長,從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然後蒸騰散發到空氣中去。同時林地降低了風速,水氣不易擴散,因此林地內相對濕度可增加20%~30%。夏季樹木龐大的根系像抽水機一樣,不斷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後由枝葉蒸騰到空氣中去。1公頃闊葉樹林,在夏季能蒸騰2500噸水,相當於同等面積的水庫蒸發量,比同等面積的土地蒸發量高20倍。據測定,每公頃油松每日蒸騰量為43.6~50.2噸,加拿大楊的蒸騰量為57.2噸。由於樹木的強大蒸騰作用,使水汽增多、空氣濕潤,綠化區的空氣濕度比非綠化區高25%~35%,這就是林地內空氣清新的重要原委,並以此為人們創造了涼爽、舒適的生存氣候環境。秋季落葉前,樹木生長逐漸停止,但蒸騰作用仍在進行,綠地中空氣濕度雖不如春夏季大,但仍比非綠化地帶高。冬季林地里的風速較小,空氣中亂流交換較弱,土壤和樹木的蒸發不易擴散,因此林地里的絕對濕度普遍較高,相對濕度也高於未綠化區10%~20%。

植樹地區的環境氣溫常較建築物地區低,是由於樹蔭可以減少陽光的直射,並消耗許多熱量用以蒸騰從根部吸收的水分。尤其在夏季,林地內的氣溫較非林地低3~5℃,而較建築物地區甚至低10℃左右。森林公園內或濃密成蔭的行道樹下,降溫效果更為顯著。炎夏,無樹的裸地地表溫度,遠遠超過當時大氣溫度。當空曠的廣場在1.5米高度的最高氣溫為31.2℃時,地表最高溫度可達43℃,而綠地中的地表溫度要比空曠廣場低得多。據同一時間的溫度實測,柏油路面為36~45℃,農田土壤地面為28~32℃,城市中心氣溫為27.5℃,樹林中的氣溫為24.5℃。因為樹體要製造1克碳水化合物,就得吸收16.7千焦太陽熱能,吸收相當於2500升大氣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所以凡是有樹木的地方都比較涼爽。由於冷空氣比重大,下降至地表,導致大片林地與其他地區的溫差加大,從而促進了空氣的流通,因此綠地可為人們創造防暑降溫的良好環境。

由於人口稠密、工業集中,造成城市中心地區溫度高於周邊地區的現象稱為熱島效應。如北京7月平均氣溫,市中心的天安門廣場比市郊高1.6℃;上海約有60千平方米的「熱島」較郊區高1℃;美國洛杉磯市區溫度的年平均值要比郊區農村高1.5℃。與農村具疏鬆濕潤且多有植物覆蓋的下墊面不同,城市下墊面多由磚塊、水泥、瀝青等鋪設而成,熱容量大;疏密相間、高低錯落的建築物,其牆面增加了輻射熱的成分,其密度減低了反射熱的擴散,其結果形成了城市平均溫度增高和晝夜溫差減少的熱島效應。

1995年7月6日15時左右,廣州市區突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隨即大雨傾盆,然而市郊卻基本無雨,一派平靜。氣象專家認為這是由「熱島效應」造成的。廣州中心氣象台專家說,前一天14時左右,原來在三水市南部至南海市西部一帶形成的對流雲團,以30千米/小時的速度向偏東方向移動,15時30分左右進入廣州市區後迅速發展加強,產生強雷雨和1.5米/秒的6級陣風,持續2小時,降雨量46.1毫米。雨帶移至東北面時即以極快的速度減弱並消失。

1996年7月11日中午,上海西南有一雲雨團進入西郊後便迅速增強,到市區上空時剛好變成一場暴雨當頭砸了下來,24小時市區最大降水量超過160毫米。然而就在它使市區大范圍積水的同時,一些郊縣如奉賢、金山卻只下了十幾毫米。上海中心氣象台領班姚志展指出,大氣環流是首先要加以考慮的因素。然而雨帶的位置並不能解釋一切,城市本身的環境對雨的大小確實有重大影響。由於綠化少、鋼筋水泥建築多等原因,使市區氣溫明顯高於周郊的所謂「熱島效應」已是眾所周知。「混濁島效應」則是指由於市區的工礦企業集中,排放出的污染使空氣中的塵埃積聚都較嚴重,而塵埃等污染物恰恰是雲層中的水汽變成降雨所最需要的「凝結核」。此外,由於市區建築物集中,因而地面狀況要比郊縣「粗糙」得多,市區風速就會大為減少,強雨帶等天氣系統在市區上空停留的時間就比較長,從而使總降水量增多。

(二)凈化環境,減緩、監察大氣污染

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工業生產的發展、人口密度的增加,各類能源消耗量超負荷膨脹,三廢排放量超標准驟增。當其超越城市自凈、自治的能力時,就會造成危害該系統正常運行的環境污染問題,人類生存將受到自身發展帶來的威脅,城市發展將受到自身建設帶來的毀壞。

據聯合國1995年發布的一項報告中稱,目前全球只有20%的城市居民呼吸空氣達到可接受的標准,而約有18億城市居民呼吸著含有過高二氧化硫、煙塵的空氣。空氣中二氧化硫含量最高的城市是:義大利的米蘭,伊朗的德黑蘭,韓國的漢城,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和聖保羅,法國的巴黎,西班牙的馬德里,中國的北京、沈陽和西安。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對全球53個國家272個城市大氣中的總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種完全污染物的濃度進行測量,並重新推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其中包括我國的北京市、蘭州市。沈陽市作為一個歷來「榜上有名」的老污染城市,已退出此列。

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出的有毒氣體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如二氧化硫是冶煉企業產生的主要有害氣體,數量多、分布廣、危害大。氟化氫則是窯廠、磷肥廠、玻璃廠產生的另一種劇毒氣體,對人體的危害比二氧化硫大20倍。據《』98中國環境統計》資料:我國城市空氣污染仍以煤煙型為主,並處在較重的污染水平。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濃度在3~248微克/立方米之間,全國平均值為66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年均值濃度在4~140微克/立方米之間,全國平均值為45微克/立方米。總懸浮顆粒物年均值濃度在32~741微克/立方米之間,全國平均值為291微克/立方米,全國降塵量年均值15.3噸/(平方千米月)。1997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2266萬噸,其中工業排放量為1772萬噸,余為生活排放。

造成空氣中含有過高二氧化硫的原因,是由於城市中高大的建築物、密集的公用設施和縱橫交錯的街道所形成的特殊的下墊面,以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排放出大量的熱量、廢氣、煙塵等污染物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特殊氣候條件。當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達到0.001%時,人就感到呼吸困難,不能持久工作;達到0.04%時,人的聲門痙攣、窒息,就會迅速死亡。而通過燃燒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硫,與大氣中的水汽結合,並隨雨水一起降落而形成酸雨(指pH<5.6的降雨)。據浙江省環保局監察,1997年該省酸雨覆蓋面積已達80%以上,酸雨率達63.3%,即平均每下三場雨就有兩場是酸雨。我國平時食用醋(有機酸)的pH為3,該省某地曾測到過pH為3.32的酸雨(無機酸),其酸度已接近食醋。

很多園林樹種可以吸收有害氣體,1公頃的柳杉每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柑橘葉片吸收的二氧化硫比柳杉還多。經對一些常見的園林樹種的吸硫量測定,發現臭椿和夾竹桃不僅抗二氧化硫的能力強,並且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也很強。臭椿在二氧化硫污染情況下,葉片含硫量可達正常值的29.8倍,夾竹桃可達8倍。其他如珊瑚樹、紫薇、石榴、厚皮香、廣玉蘭、棕櫚、胡頹子、銀杏、檜柏、粗榧等也有較強的抗二氧化硫特性。刺槐、女貞、泡桐、梧桐、大葉黃楊等抗氟和吸氟的能力都比較強。另外,木槿、合歡、黃檗、楊樹、紫荊、紫藤、紫穗槐等對氯氣、氯化氫氣體有很強的抗性。紫薇可以吸收低濃度的汞。大多數樹種都能吸收臭氧,其中銀杏、柳杉、樟樹、海桐、青岡櫟、女貞、夾竹桃、刺槐、懸鈴木、連翹等凈化臭氧的作用較大。有些樹木還能吸收氨、鉛及其他有害氣體。因此,在可能造成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氣體污染的地區,根據具體場合,選擇抗性強的園林樹種栽植,可以起到很好的「有害氣體凈化場」的效果(表)。

表 園林樹種對有害氣體的抗性一覽表

樹體受大氣污染物質的影響後,通常會在葉片上出現傷斑,污染物質不同、污染程度不同所產生的受害症狀各異。有時污染對樹體危害不使其表現出葉片症狀,而是對內部的生理代謝活動發生影響,致使生長量減少、植株矮化、葉面積變小、葉片早落和落花落果等。在污染條件下,樹體吸收的污染物質還會使自身的某些成分發生變化。樹體產生的這些可見症狀、生理代謝或內部成分的差異性變化,就成為判斷大氣污染有害氣體的種類、濃度和范圍分布的初步依據,可供分析判斷環境污染的狀況,以便進一步詳細測定、處理。利用園林樹種對有害物質的敏感性監測環境污染,既經濟便利,又簡單易行,可以起到凈化大氣、保護環境的「綠色衛士」的積極作用。

(三)防風固土,消噪減震,阻燃避災

園林樹種的防風效果是顯著的。冬季,林地不但能降低風速20%,而且靜風時間較長,在嚴寒的冬季可減少冷風的吹襲。風速越大,樹木的防風作用越顯著;樹木越多,防風的效果就越好。春季多風,氣流穿過林地時,經樹木的阻截、摩擦和過篩作用,消耗了氣流的能量,從而起到減低風速的作用。林木的防風效果,防護林帶迎風的一面,保護范圍為林帶高度的3~5倍;背風的一面,則可達林帶高度的20~25倍。防護林樹種的選擇,要求根系穩固,枝幹堅韌,抗風性能強;樹形高大,枝葉繁茂,防風效果好;樹體壽命長,耐瘠易管理。如義大利楊、加拿大楊、常山核桃、落羽杉、池杉、水杉、楮、栲、銀杏、北美鵝掌楸、濕地松、黑松、馬尾松、油松、樟子松、青岡櫟、木麻黃等。

園林樹種的水土保持作用,表現在有樹木的地方,土壤不易被雨水沖刷侵蝕。下雨時,樹冠可以截留10%~20%的雨水,減弱雨水對土壤的濺擊。林地內的枯枝落葉層又可以提高地表的汲水性和透水性能,攔阻地表徑流。1公頃林地較無林地多蓄水300立方米。據測試估算,陸地上20厘米深的表土層,因不同的植被覆蓋而被雨水沖刷殆盡所需的時間差異很大:林地57萬年以上,草地8萬年以上,耕地46年,裸露地只需18年(即當代人便可身受其害)。土壤的形成過程是非常緩慢的,1厘米表土的分化形成需經100年以上的自然變遷,一旦流失,就很難恢復。因此,在城市建設中,見縫插綠無疑是對生態規劃不周密時的一種應急補救措施,特別是對公路兩側或河塘周岸陡坡,尤其要重視園林樹種的適當選擇和應用,以加強水土保持功能。

城市中人口集中,車輛運輸交通頻繁,工程建築此起彼落,各種機器馬達的轟鳴尖口嘈雜聲響,不僅令人煩躁不安、易感疲勞、降低勞動生產率,而且會導致聽力減弱、神經衰弱等不良症狀,嚴重影響身體健康。據測算,雜訊超過70分貝時,人體健康受到損害;雜訊達到90分貝時,人就不能持久工作。我國的城市區域雜訊污染仍十分嚴重,多數城市居於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雜訊影響范圍大並呈擴大趨勢,交通雜訊對環境沖擊最強。全國道路交通雜訊等效聲級分布在67.3~77.8分貝之間,全國平均值71.0分貝(長度加權)。在監測的49個城市道路中,聲級超過70分貝的占監測總長度的54.9%。城市區域環境雜訊等效聲級分布在53.5~65.8分貝之間,全國平均值為56.5分貝(面積加權)。此外,各類功能區雜訊普遍超標。

茂密的樹木能吸收和阻隔雜訊。據測定,14米高、20~30米寬的林帶可基本消除高速行駛車輛形成的噪音。又如臨街房屋退後建築紅線5~7米,植樹綠化,可以減低噪音15分貝左右。樹木對噪音的吸收和阻隔功能,是由於樹體對聲波有散射作用。聲波通過時,枝葉擺動,使聲波減弱而逐漸消失。同時,樹葉表面的氣孔和粗糙的茸毛,具有吸收聲波的功能。實踐研究證明,分枝低、樹冠矮的喬、灌木的防噪能力比高樹冠的喬木強。同等樹木量的防護林設置,疏散的樹群或多重間隔的狹窄林帶,其防噪效果要比一個完整的寬林帶為好。

熱核武器的散落物和放射性物質的擴散與地形、地物有很大的關系,樹林就是一個很大的屏障,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質的輻射性傳播,同時起過濾和吸收的作用。櫟樹林可將15戈瑞劑量的中子一伽瑪混合輻射射線全部吸收而不影響生長。園林樹種的合理選擇和應用還可減輕因爆炸引起的震動而減少損失。

許多園林樹種還有防火功能,可以起阻擋火勢蔓延的作用。有防火功能的樹種通常具備下列特點:樹體含樹脂少,枝葉含水量多,著火時不易產生火焰;樹體萌芽再生力和根部分櫱能力強,遭火焚燒後,能迅速再生。防火能力較好的樹種,常綠樹有珊瑚樹、厚皮香、山茶、油茶、羅漢松、蚊母樹、八角金盤、夾竹桃、海桐、女貞、青岡櫟、大葉黃楊、枸骨、棕櫚等;落葉樹有銀杏、麻櫟、臭椿、刺槐、白楊、柳樹、泡桐、懸鈴木、楓香等。其中尤以珊瑚樹的防火功效最為顯著,即使它的葉片全部燒焦,也不會發生火焰。銀杏的抗火能力也很突出,夏季即使將它的葉片全部燒盡,仍能萌芽再生;冬季即使樹干燒毀大半,也能繼續存活。

園林樹種栽植比較茂密的地段如公園、街道綠地等,也是地震避難的極好場所。1976年7月北京市受唐山地震波及,總面積400多公頃的15處公園綠地,疏散居民20餘萬人。同時地震不易引起樹木倒伏,樹下是避震的安全場所;震後並可充分利用樹木搭棚,解決臨時戶外生活的燃眉之急。故現代城市建設中,園林樹種在防震抗災作用上的選擇和應用不可忽視。

(四)益體強身,增進、顯現社會功能

城市空氣中通常存在桿菌37種,球菌26種,絲狀菌20種,芽生菌7種。據江蘇常熟市調查,每立方米空氣中的細菌含量,林區相當於居住小區的3.35%,林緣為14.11%,而市中心高達309.94%。

園林樹種的選擇和應用可以減少空氣中的細菌數量。一方面由於植樹地區空氣中的微塵減少,從而減少細菌的攜帶量;另一方面樹體能分泌大量的殺菌素,可殺死病原菌或致病原生動物(如赤痢阿米巴、陰道滴蟲等)。樺木、銀白楊的葉片在20分鍾內可殺滅全部原生動物,檸檬桉只要2分鍾,懸鈴木需3分鍾,圓柏需5分鍾,白皮鬆需8分鍾就可殺滅原生動物。檸檬桉葉釋放的殺菌素可殺死肺炎球菌、痢疾桿菌、結核菌及多種致炎症的球菌、流感病毒。1公頃的刺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千克殺菌素,可以殺滅白喉、肺結核、傷寒、痢疾等病菌。地榆根的水浸液能在1分鍾內殺死傷寒、副傷寒A和B的病原菌和痢疾桿菌。0.1克磨碎的稠李冬芽,甚至能在1秒鍾內殺死蒼蠅。還有某些樹種釋放的揮發性油類,如丁香酚、天竺桂油、肉桂油、檸檬油等也具有殺菌作用,尤其是松樹林、柏樹林及樟樹林對空氣的滅菌功能較強。

當人們從喧鬧的勞動場所、緊張的工作崗位來到幽靜、自然、安逸、休閑的林下綠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領略著怡人的景色,就會感到精神上的放鬆、精力上的恢復。人們在清新、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交流情感,修身養性,有利於身體健康。據測定,人處於綠色環境

㈧ 沙生植物有哪幾種生態類型

這些沙生植物由於長期生活在風沙大、雨水少、冷熱多變的嚴酷氣候下,練就了一身適應艱苦環境的本領,生就了種種奇特的形態。它們那頑強的生命力,令人驚異。

由於沙漠地區氣候乾燥,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多,日照強烈,生長在這種環境中的植物,其葉片面積大大縮小,有的甚至完全退化。如仙人掌的葉子完全變成針刺狀;紅沙莖枝上的小葉退化成圓柱形;梭梭和紅柳的葉子成了鱗片狀;鹽爪爪和霸王的葉子長成肉質狀;白檸條的葉子兩面都長滿了銀白色的絨毛。這些千姿百態的葉子,對於適應沙漠嚴酷的環境十分有利。鱗片狀葉子可以減少蒸騰耗水;肉質狀的葉子可以貯存大量的水分;那些白色的絨毛可以保護葉子免受高溫強光的威脅;而胡楊的葉子更為奇特,為了縮小葉子面積以減少蒸騰,胡楊在一棵樹上就有40多種葉型,甚至同一枝條上就長了5種不同形狀的葉子。

由於水分和營養物質缺乏,加上風大和強烈日照等,沙生植物的地上部分生長受到限制,多數植株較低矮,有些植物的枝條硬化成刺狀,如木旋花、駱駝刺。有些植物的莖枝上長了一層光滑的白色蠟皮,如沙拐棗、梭梭、白刺,這種蠟皮可以反射強烈陽光的照射,以避免植物體溫度升高所帶來的蒸騰過旺。一般植物都用綠色的葉子進行光合作用,而很多沙生植物因為葉子退化,只好靠綠色的枝條來進行光合作用,如梭梭、花棒等。

生長在沙漠城的植物還具有耐沙暴沙埋的能力。紅柳、沙蒿和花棒的枝幹被沙埋後可以生出不定根以阻攔大量流沙。白刺受風蝕後,其根大量露出地面,在暴露的根繫上能長出不定芽。當風沙將其枝條全埋起來以後,它向下能長出許多新的不定根,向上長出好多嫩的枝條,如此枝上發枝,枝上長枝,風沙越凶,生長越旺,天長日久,自然形成一個突起的像墳堆似的白刺包,它可以積沙幾立方米或幾百立方米甚至上千立方米。

沙漠雨量稀少,高溫乾旱,水分蒸發很快,所以沙生植物都具有強大的根系,主根扎得深,側根鋪得廣,而地上部分則大大縮小。一株不足半米高的白刺,它的很深達3米多,主根長13米,側根長6米以上,根幅14米,根深為株高的7倍以上。梭梭的主側根也很發達,它的根系長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5~7倍。沙拐棗的垂直根系較淺,水平根系則長達十幾米,只要地面上有一點點水分,它就能充分吸收。

在繁殖方面,沙生植物的種子或果實多屬風播植物,隨流動的沙子一起移動,並保持在流沙的上層表面,而不被沙埋得太深。

有些沙生植物還有耐鹽的特性,可生長在鹽分高的沙漠里。如梭梭在土壤含鹽量達2%的條件下生長最好,其嫩枝含鹽達14~17%。這種高濃度的鹽溶液,形成高滲透壓,更有利於從沙漠中吸收水分。紅柳吸收帶鹽的水分,然後通過泌鹽腺體再把鹽排出體外。

沙漠中還有一些特殊的植物,它們在春季或秋季的短暫降雨期間迅速生長發育,在1~2個月內完成生活史,這類植物叫短命植物。短命植物以種子或以鱗莖、塊莖、根狀莖等器官度過漫長的乾旱季節,待來年雨季再形成新的植物體。這是這類植物對沙漠生活長期適應的結果。

㈨ 生態浮床是什麼

生態浮床,又稱人工浮床。通常用於生態修復城皮舉市農村水體污染或建設城市濕地景區等等。利用浮床的浮力承托水生植物,讓水生植物得到一個固定的區域生長,由此水生植物通過發達的根系吸收水體中富營養物質,降低COD(化學需氧量);同時人工營造一個動物、微生物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從而修復水生態系統,達到自然生態的平衡。可以說是當今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新利器。
生態浮床作用
1、經濟實用、治污效果明顯
生態浮床,在全國各地廣泛用於城市濕地建設。其治污原理是利用生物的自然生態習性,在受損水體中吸收、吸附消化和降解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因此,無需專業的機械設備以及化學葯劑的投入,可以大量的節省費用開支,減少動力、能源和日常維修管理費用,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節約能源、運行性能穩定、日常維護簡單等優點。另外,有類似濕地之功能作用,而與建設和維護同等面積濕地,費用實在低廉。
2、改善動植物生長環境,再造自然生態平衡
使用環保材料生產產品,產品具有良好的自然適應性。生態浮島是一種生物和微生物生存繁衍的載體。在富營養化水體中浮島上植物懸浮於水中的根系,除了能夠吸收水中的有機質外,還能給水中輸送充足的氧氣;為各種生物、微生物提供適合棲息、附著、繁衍的空間,在水生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吸收、攝食、吸附、分解等功能的共同作用下,兄凱使水體污染得以修復,並形成一個良好的自然生態平衡環境。
3、打造花園城市,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浮島除具有顯著的污水治理效果外,同時具有強烈的環境景觀功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周圍生活和工作的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園林景觀建設,正朝著高層次、高品位的方向發展。由於水面綠化景觀的效果生動、新穎,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目前,水景園林建設和水生花卉應用已經形成了一個新興的行業熱點。
生態浮島,在碧波漣漪之上,花繁葉茂、奼紫嫣紅,隨波起舞,充滿無限的生機,應用於水景觀即可修復水體、治污防污,還可以美化水域環境,打造靚麗的城市水上景觀,提升城市園林建設的整體檔次和品位,是一種低投入高效益的生態環保設施。
4、可用於魚塘水體種植無公害蔬菜
現代都市土壤污染嚴重,用工業廢水灌溉菜田,在堆滿毒垃圾的田地種菜,污染毒物轉移到人體,影響健康。使用生態浮床種植水生經濟作物,有效降低魚塘中因為飼料的富營養化現象。且有效為水中微生物提供繁衍場所,提供養殖水活性,魚塘的產量和質量都得到提高。
5、消波護岸作用,保護水利設施
產品原名:感潮河流用生態浮床,大面積生態浮島的應用,可以有效的降低風浪對坡岸的拍擊與沖刷強度,對於河流、湖泊的坡岸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水上生物浮島的應用,既是水面景觀設施又是水質凈化和水利防護設施。
3生態浮床組成結構
浮床固定木樁
由於浮床只是通過其框體自身的浮力作用懸浮於水面,需要通過木樁將其固定。設計通過直徑150毫米,長度為4米的木樁對浮床燃塵碧進行固定,木樁浮出水面10-20cm,其餘部分打入水中,作為固定。

浮床框體設計
浮床框體材質選用成型環保PE材料。考慮到浮床的單體形狀必須容易組裝,組裝後需要便於植物的種植、收割,布設後要方便檢修通行,單體與單體之間連接的便利性和組合後的組合單元的經濟性。

㈩ 光強對植物的生態作用。

光是一個十分復雜而重要的生態因子,包括光強、光質和光照長度。光因子的變回化對生物有著深刻答的影響。
光對植物的形態建成和生殖器官的發育影響很大。植物的光合器官葉綠素必須在一定光強條件下才能形成,許多其他器官的形成也有賴於一定的光強。在黑暗條件下,植物就會出現「黃化現象」。在植物完成光周期誘導和花芽開始分化的基礎上,光照時間越長,強度越大,形成的有機物越多,有利於花的發育。光強還有利於果實的成熟,對果實的品質也有良好作用。
不同植物對光強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根據植物對光強適應的生態類型可分為陽性植物、陰性植物和中性植物(耐陰植物)。在一定范圍內,光合作用效率與光強成正比,達到一定強度後實現飽和,再增加光強,光合效率也不會提高,這時的光強稱為光飽和點。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剛好與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時的光照強度稱為光補償點。陽性植物對光要求比較迫切,只有在足夠光照條件下才能正常生長,其光飽和點、光補償點都較高。陰性植物對光的需求遠較陽性植物低,光飽和點和光補償點都較低。中性植物對光照具有較廣的適應能力,對光的需要介於上述兩者之間,但最適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長。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