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化生態圈
A. 中國銀行業硬體國產化比率大概是多少
要說到銀行業的硬體,脫離不了硬體上運行的軟體以及兩者之間隔離平台與平台差異的中間件,事實上整個銀行業的IT就是一個產業鏈,國外的公司居於產業鏈的上游,國內的公司多數居於產業鏈的下游。這個產業鏈也可以理解為一個生態圈,IBM叫上他的小夥伴ORACLE和EMC,從底層大型機、小型機伺服器、存儲到消息中間件、交易處理中間件再到關系型資料庫。這個生態圈聯盟就像PC時代的Wintel聯盟以及智能手機時代的高通+ARM+Android聯盟一樣,它決定了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政府,銀行,電力等行業的IT解決方案的框架與基礎。換句話說就是對B的生意,他們全包了,對C的生意(你是指PC嗎),他們看不上。
這個框架與基礎有一個專門的縮寫叫IOE(IBM+ORACLE+EMC),當然與之伴生的還有另一個詞叫去IOE(這就是中央呼籲商業銀行棄用IBM伺服器啦,簡而言之就是減小乃至脫離對IOE的依賴)。
這個生態圈裡亦敵亦友的小夥伴還有提供核心網數據交換業務的CISCO、提供X86平台一整套服務的Microsoft、有時候也攙和進伺服器市場的HP、虛擬化服務的王者Vmware。所以,你看看有幾個他媽媽給他取名字是用中文取的?!在這個生態圈的邊緣性市場,比如SSL加速器、負載均衡器、加密機、NAS存儲這些硬體才開始出現國產產品的名字。所以我說國產化比例不到10%。當然,這並不意味民族工業就沒有機會,華為公司在通信行業的自主創新已經成為CISCO的強力挑戰者了,華為、華三的路由器、交換機產品在銀行業的市場份額也在逐步擴大,且逐漸進入由CISCO和Juniper壟斷的高端企業級路由市場。伺服器市場的浪潮公司也在2013年就突破性的將產品賣給了郵政儲蓄銀行。
當前這個由IOE壟斷的市場是有現實和歷史原因的,銀行業是一個以流動性為資產並以風險經營為核心的行業,銀行業的基因就是穩健、審慎,這同樣也體現在銀行對待其IT的態度上,即軟體與硬體不追求效率,而追求高可用性。一些古老的語言COBOL,JCL幾乎只有在銀行IT才能見到,傳統低效簡單的設計模式也常常出現在銀行軟體開發人員的指尖。銀行對高可用性的追求重點體現在其對於冗餘的容忍與支持,不論是底層硬體操作系統資料庫到上層應用軟體,銀行優先考慮並採用提供集群、HA、可容災的解決方案。
B. 互聯網生態圈對於企業的價值是什麼
互聯網生態圈對於企業的最大價值在於幫助企業完善互聯網生態,讓企業從基礎上逐漸獲得內互聯網屬容性,幫助企業更深入認識互聯網。鴨梨科技 互聯網生態圈包含基礎的互聯網元素建設,網站APP微信微博等,也有更高級的大數據分析,O2O商城,還有人才培養等等,利用好互聯網生態圈對於提高企業競爭力、拓寬企業發展渠道十分有用。
C. 華雲數據是如何投身我國的信創生態體系建設的
華雲數據一抄方面自主創新推出安超OS、安超雲一體機、企業級雲管理平台、安超雲套件、安超雲桌面等一系列信創產品;另一方面依託安超OS,實現了與國內眾多軟硬體廠商的國產化生態戰略合作,積極構建起中國雲計算生態圈,促進並引領了中國雲計算市場的壯大及發展。
D. 概括國產操作系統的歷史
我所經歷的20年國產操作系統研發
(本文摘自中科紅旗軟體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玉芳所著《UNIX、Linux與國產操作系統》一文。在過去的20年間,孫教授曾積極地參與UNIX的引進及國產操作系統COSA的開發,他還是紅旗Linux發行版本的主要策劃者。作為國產操作系統研發歷史的見證人之一,孫教授在該文中就我國操作系統的研發歷史、經驗教訓和Linux今後的發展等三大部分作了長達3萬多字翔實而精闢的論述。)
我國對UNIX的研究與引進始於1979年。從「六五」計劃(1981年)起,國家、中科院和地方政府即圍繞UNIX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發。而自「七五」以來,國家調集人力物力開展了國產系統軟體UNIX/POSIX標準的攻關項目。這些研發工作取得了一些技術成果,在某些領域有少許影響,但市場份額不大。雖然在中文本地化方面有較強的主導權和重大技術突破,但對國家基礎軟體的建立,未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鑒於國家信息安全受到威脅這一根本大局,為了保障網路及信息的安全,為了軟體產業以致整個信息產業的利潤,為了爭取應用軟體開發的主動權,為了掌握軟體市場的龍頭,發展自主的操作系統已是中國政府主管部門、科研人員和廣大用戶的共識。
現在的問題在於能不能認真、客觀地總結經驗特別是不成功的教訓,用新思路來探討自主操作系統發展問題。雖然講Linux及其所代表的「自由軟體」和「開放源碼」運動給我們發展自主系統軟體提供了良好契機,但如果主導思想有問題,照樣會重蹈覆轍。認真思考、總結經驗教訓對於我本人來說並不輕松,甚至是有點痛苦的事情,但為了將來的成功這又是必須面對的現實。
下面,筆者側重於教訓,從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未確立市場和用戶需求為導向的指導原則
雖然在立項建議書和可行性報告中 也對市場作了某種程度的分析,但這種分析主觀意念成份比較多,缺乏有力、可行、可具體操作的措施和手段。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才去尋找用戶,甚至「求」別人使用,十分被動。沒有和國內主流PC廠家結成互利而牢固的聯盟,造成「你攻你的關,我做我的市場」的局面,互不通氣。事實上,用戶的使用是推動系統進步的最大動力,試看現在市場上流行的版本,哪一個不是在使用中不斷發現問題和不足,進而不斷改進和增強功能的?用戶不了解系統,對系統的疑慮就不可能消除,也就愈加不敢使用。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根本沒有市場和用戶,更談不上市場份額和佔有率。
第二、人員思想、觀念未徹底轉變
人員(特別是包括筆者在內的具體負責項目實施的總體組)的思想、觀念還未徹底轉變,以適應新的科研管理及市場經營模式。參加攻關的人員幾乎都來自高校、研究所,雖然由原電子部所屬中軟公司牽頭,但主力開發人員都是一些科技人員。恕筆者直言,即使是當時項目主要依託單位中軟公司,其第二開發部的管理及研究開發模式與一般科研單位也無太大區別。
總體組成員雖然幾乎都是國內這方面的著名專家,勤勤懇懇,一心想把課題做好;但年紀偏大,思想上受原有的科研教學體制影響很深,思路不夠開闊,市場導向的觀念較差;比較強調技術成果而忽略市場開拓,最終是項目從技術目標上可以說是完成了,技術上有一定水平,卻沒有市場份額。「九五」前兩年注意到了市場這個問題,但總體組領導中很少有人真正在市場上「摸爬滾打」過,沒有經驗,不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地開拓市場,也不知道如何把科研成果有效地轉化成商品。
第三、技術路線有偏差
一開始,我們就片面強調自主版權而把自己的手腳和頭腦束縛住了。好像什麼都要從ABC做起,而沒有去最大限度地借鑒和合理利用別人的成果和經驗。
比如當時國際上「自由軟體基金會」(FSF)的GNU上已經有了大量「自由」的軟體可供參考,1992年後Linux已經開始在網上流行。攻關總體組一些專家也提出了要研究這一情況,但總體組在整體指導思想上並未對此引起重視。尤其是擔心怕沾上國外的這些東西就沒有了自己的自主版權。我們整個課題雖然集中了全國17家單位、200多位科技人員,但面對任務的龐大和時間的緊迫,幾乎一切從零開始,實際上是窮於應付,談不上有更多的協調和創新,最終集成出來了一個系統。但從商品化角度來說,一是脆弱,其中缺陷不少;二是單薄,所含功能滿足不了用戶的需求;三是行動遲緩,版本升級跟不上快速變化的市場需要。
第四、組織管理乏力
盡管系統軟體國產化攻關課題組組織還是相對嚴密的,當時上有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進行部門協調和技術指導;中有課題總體組進行項目具體組織和管理及技術協調;下有各專題組「分兵把守」,具體進行技術攻關和項目完成;但總的說來,還是沿用以前老的管理模式,組織體制不能針對用戶和市場需求以及國內外技術發展的動態作出快速反應。區區這點分散的人力和物力如何與國外一些公司集中優勢、有計劃有步驟地商品開發工作相比呢?總體組雖然每3個月開一次會,但在重大技術問題上,還是協調、反應不夠。攻關隊伍大部分時間分散在全國各地,互相通氣特別是深入了解很少,總體組調控能力不強,不能有效地組織起這支隊伍,何況這支隊伍在技術、經驗及知識上參差不齊,各有「現管」的上級領導,往往各自為政。實際上,總體組也無法實施強有力的支配控制措施。
第五、經費支持力度不強
在我國,特別是以前一二十年,系統軟體的研製只能主要靠國家投入和支持。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軟體企業都還剛剛誕生,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導致的軟體價格低廉,以及國人對軟體的研發需要巨大成本缺乏正確認識而導致盜版現象嚴重,這些軟體公司都忙於「找飯吃,求生存」,根本沒有經濟實力去獨立開發操作系統和相關的其它系統軟體,這種基礎軟體的研製需要巨大的經費和技術投入且伴有高風險。雖然國家有關部門在這方面做了很大支持,但與半導體集成電路方面和其它硬體項目相比,國家對於這么重大而基礎的系統軟體的經費投入實在是太少了。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對軟體行業的發展給予了更大的關注,尤其是1999年,圍繞高科技特別是軟體業的發展出台了不少優惠政策和相應的積極措施。這對於發展自主基礎軟體無疑是有巨大推動作用的。
筆者建議,對於基礎系統軟體特別是操作系統的開發,應該像當年「兩彈一星」那樣,集中優勢,加強投入,爭取在較短時間里有重大突破,使我國的軟體產業能盡快有一個飛躍。
國產系統軟體未取得預期的市場,未得到國人的認同,究其基本原因,筆者列出了以上五條。本人認為,諸多原因之中最重要的應是第一條,即市場導向和觀念問題。如果首先從用戶需求出發,根據市場規律制訂並認真執行產品開發計劃,協調力量,加強進度控制,嚴格管理和採取產品質量保證措施,策劃好市場行銷策略步驟和方法,那麼國產操作系統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
E. 私有雲平台怎麼選哪家私有雲平台的國產化軟硬體兼容好,值得選擇
易捷行雲擁有中國最廣泛的國產化雲生態環境,不僅支持海光、飛騰、鯤鵬、龍芯專、申威等主流x86+non-x86國產屬化處理器,還支持麒麟軟體、統信軟體、中科方得、凝思磐石、中標普華、華為歐拉等國產化操作系統,打造多雲異構的全國產化雲平台;並在資料庫、大數據、數據保護、安全、辦公和行業應用軟體等領域擁有超過100家國產化合作夥伴,構建完整的國產化雲生態圖譜。
F. 為什麼要做 國產操作系統
目前,國抄家正在大力倡導襲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發展,各大國產晶元與操作系統廠商都在積極參與,和信創天在國內首家通過了統一操作系統UOS的兼容性適配,基於已完成的與龍芯、飛騰、兆芯等國產CPU以及中標麒麟、銀河麒麟等國產操作系統的兼容性適配,可真正為用戶打造全國產化的桌面雲解決方案,積極推動國家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的突破與落地。
G. 小米,魅族,華為:揭秘國產手機智能生態圈都什麼樣
魅族手機很不錯哦,魅族科技憑借十四年的硬體設計及製造經驗,以極致的做工和用專料為用戶打造極屬致的產品,其在工業設計、硬體配置、系統優化、售後服務等方面均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目前全國布局2000多家專賣店為用戶服務,詳情參見魅族在線商店,或前往當地魅族認證店體驗真機。
H. 誰是開源背後的推動力量開源國產化面臨哪些問題
開源的背後
不管是在開發領域還是產品領域,開源已經成為一個趨勢,github也已是標配。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開源會有如此的魔力,或者說是誰在做著「開源」的夢?要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先要知道誰是開源背後的推動力量。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OpenStack身上發生的事兒。就像提到大數據必然會提到Hadoop一樣,在雲計算領域提到開源就不得不說OpenStack ,OpenStack 是開源的雲計算(IaaS,基礎設施及服務)管理平台,最初由NASA和OpenStack聯合發起。幾天前,OpenStack 創始會員也是主要貢獻者之一的Mirantis,獲得了 1 億美元的 C 輪融資。此次融資最大的亮點在於 Intel Capital 領投,高盛、August Capital、Insight Venture Partners 等跟投。而思科、IBM、EMC、HP、Oracle等創痛IT則巨頭紛紛通過收購相關初創企業和加強研發來獲取市場份額。
眾多廠商和創業團隊不斷生產開源軟體、做著開源的生意、開放自己的代碼,他們既是開源的推動者也希望成為距離利益分配最近的受益者。越來越多的選手已經不滿足自身能力的增長而是寄希望於對於整個賽道的控制,以谷歌為例:
一直以來,Google都在極力推廣和倡導開源,並發布了一系列開源項目。這是因為 Google從開源軟體中嘗到了甜頭,如果沒有開源軟體,Google也難以達到今日的成功。Android和Chrome只是單個的開源項目,但圍繞它們構建了龐大的生態圈,基於它們(平台)上所開發的插件和應用數量驚人。Android在2007年以開源形式發布,隨後其陣營呈現出了爆炸式增長。如今已經成為份額第一的移動操作系統。
對於長期致力於瘋狂賺錢的Google來說,投身於開源社區的主要訴求並不是索取回報,而在於社區建設本身,或者說憑借自身對社區的控制能力而將暫時無法使用的破壞性技術先收入囊中。這樣,「創新者的窘境」就予以解決了。 Google Android開源項目經理Christopher Katsaros表示。例如Google』s Summer of Code,就是Google主辦,旨在激勵大學生為開源項目做出貢獻的項目,目前已經為開源社區貢獻了5千萬行代碼。
與Google不同,更多的團隊和創業者則希望憑借開源減少在開發上的時間成本。由於開源軟體具有開放、共享、自由等特性,可以解決這些企業對於OpenStack、Hadoop、Docker等架構不熟悉而導致"並不清楚怎麼做"問題,可以大大擴展企業所採取的技術手段的邊界。當然,這並不是說這些企業就只是索取者而不是貢獻者,比如Square就在代碼的貢獻數量上與Google不相上下,在Square CTO Bob Lee看來「正是因為Square公司規模小,因此將代碼開源更具積極意義。與其將內部有限的開發資源都投入到通用問題的處理上,不如將其貢獻給開源社區並與外部海量的開發者協作(重構和持續發展這些項目)。這種做法同樣適用於和Square類似的公司,集中精力完善業務上的特性產品,而減少耗費在通用基礎架構上的時間。」
作為國內首個開放移動社區引擎OpenCom主要是是通過移動端的插件模式,近期推出的開源計劃,就是希望將目前公司研發的一系列產品予以開放出去,進而讓更多的人參與到APP插件的開發中。將原本的移動社區,通過開源擴展為「社區+」,同時在服務端依據雲計算的支撐予以實現。
國內另一家雲端數據備份公司多備份,也正在考慮將其大部分代碼予以開源,創始人陳元強的想法很簡單,希望藉助開源可以讓更多的技術人員加入進來,進而解決在實際開發過程的人數不足的問題,當然,對於加入進來的人來說,也會提供一些相應的物質獎勵進而保證開源的活躍度。
開源的國產化
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某媒體在一篇名為《回顧那些曾經熱門的國產開源軟體》的文章中,一次性就列舉了100個國產開源軟體,但請注意「曾經」二字。這從一個側面反應了目前國內開源所面臨的問題。
首先,雖然國內的開源並不是停滯不前的,一些世界級別的大項目,比如Hyper、RebornDB等也在不斷涌現,,只是這個過程較為漫長,並且由於國內整體IT產業的發展相比於其他發達國家還有比較大的差距,更多的時候國內的企業還只是開源的使用者和借鑒者,還沒有到發明創造的階段。對標國外開源產品,國內一些開源產品無論從軟體訪問、收藏、交流分享還是項目本身的更新頻率等方面都還存在差距。
其次,開源和產品一樣,會有具體針對的人群和具體的領域。開源中國主編郭蕾舉了一個例子,在開源中國上有個比較火的開源項目JFinal,項目人氣很高,從社區的角度來說也比較喜歡,但很難商業化或者國際化,原因就是這個項目設計的內容太基礎,並且沒什麼難度,大家都是為了方便自己的具體的業務而來,來之即走。從實際情況來看,一個好的開源項目是需要演變為一門好的生意之後才會形成一個好的生態,例如我們前面講到的例如OpenStack和VMware於推出的業界第一個開源PaaS雲平台Cloud Foundry。
最後,雖然開源有著如此多的好處,但開源與創新的悖論,仍然不容忽視。開源的存在,可以使得不管是Google還是眾多的創業團隊根本不需要重新發明輪子或購買昂貴的產品,而是可以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就能很快構建出一個高性能的產品或系統來。然而當我們過分依賴於「拿來主義」的時候,創新也會變得異常的艱難。
I. 企業互聯網生態圈有大數據分析嗎
在互聯網+普及工來程啟動以後,鴨自梨科技在政策的指導下,給企業建設互聯網生態圈,包括企業網站、微站、手機站等平台搭建,還有企業大數據分析,讓企業准確把握市場信息,還有互聯網人才培養,讓企業擺脫沒有人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