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危機論
⑴ 求辯論賽材料------反方:生態危機不可能毀滅人類
1,首先,生態危機不是自然發生的,所以,第一關就是卡住人類會不會讓生態危機發生,甚至達到毀滅人類的效果這個點。(這個材料可以借鑒網路關於生態危機的描述。雖然說是主要是人為,那麼自然發生的,可以用人類歷史來回答對面,生物本來的適應性等等。)
2,其次,生態危機能不能,或者有沒有可能回復,只要生態危機不是在短時間影響全世界,殺傷全人類,那麼復原,或者再平衡的可能性就不能被否定。(這個首先,讓對方提出類似例子有沒有,之後加以分析這類生態危機沒有擴散或者造成更大影響是因為人類的後續補救措施。)
3,在2的基礎被打實之後,就可以追問對方舉出例子來說明何種情況可以毀滅人類,之後逐一擠破打亂對方的辯論節奏。
4,要是2的基礎無法被樹立,那就把論點更多的建立在對類似災害的控制,以及強調人類的適應性和生物的進化,還有大自然頑強的自我恢復性上。因為這三點都是黑洞,首先,大自然的恢復性因為范圍大,人類也沒有透徹了解,這個地方可以嚴防死守,提出一個可能性就可以質疑對方的論點,其次是生物進化,論點太多,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在,可以通過部分物種突變改善平衡的角度來防守,最後,人類的適應性,類似之前的生物進化,但是還可以加上科學技術發展等等的可能性,用無限的可能性來扼殺對方針對性的想像力。
⑵ 辯論賽生態危機會不會毀滅人類
所謂生態危機, 指的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或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由於人 為的不合理開發、 利用而引起的生態環境退化和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過程。 生態危機的後果比戰爭更危險,是毀滅性的, 包括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歷史的經驗說明, 一個國家可以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起來, 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和日本; 但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被破壞的自然環境中迅速崛起。 我們現在只要翻開一下世界地圖就可以看到, 現在世界上那些最荒涼、最貧苦、最窮困的地方, 在古代都曾經是最繁榮、最昌盛的地方; 現在世界上那些生活最窮苦、最艱難的人民,在古代, 他們的祖先在某一段時期曾經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過很大的貢獻。 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由興而衰、由富而貧哩? 我們再看一看世界文明發展史:從古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 古希臘文化;從古印度文化;從中美洲的瑪雅文化;到中國的樓蘭, 我們研究一下這些文化的興衰,都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的事實, 就是這些文化的興衰都和它們所在地區的森林數量、 質量和植被的分布、消長⑿慫ビ忻芮泄叵擔 簿褪撬擔 廡┪ 拿韉拇叢煺咴詼源 勻喚緄奶 取⑼ 勻喚緄南嗷ス叵搗矯媯 歡ù嬖謐拍承┟ 芎筒恍 韉牡胤健R虼耍 衷詰納 碩 竊凇罷 鵲厙頡薄ⅰ罷壬 薄ⅰ罷 熱死唷保 霾皇俏Q運侍 ? 再請看下面的事實吧! 如果不是事態嚴重,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種族、 不同政見的政府首腦們怎麼會坐到一起( 1992年在巴西和2000年在約翰內斯堡) 共同研究世界環境和發展的問題呢? 如果不是事態嚴重,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種族、 不同政見的政府又怎麼會樂意參加、 制定並執行那麼多與環境有關的國際公約呢? 世界上的事情已經夠聯合國頭疼的了,如果不是事態嚴重, 聯合國為什麼要在1973年成立環境規劃署這樣一個常設機構, 來促進和協調地球上發生的各種環境問題呢? 下面我們改用一些數字來敘述,因為數字的表達能使概念量化, 往往比文字的表達更為具體而清晰。 2003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水——20億人生命之所系」, 說明地球上有20億的人沒有適當的安全飲用水供應。 在第三世界由於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導致2.5萬人死亡。 受污水危害的兒童,每天有6000名, 相當於每天有20架大型客機墜毀死亡的人數。 缺水已是一個世界性現象,有的國家已經靠買水過日子。 德國從瑞士買水,美國從加拿大買水,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從1984年起,每年從日本進口雨水, 日本只要花100噸水就可換1噸石油。在我們中國的 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 由於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國古文明中心的發源地——黃河, 目前年斷流最長達227天。 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人 民幣,相當於20個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 2003年我國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我國由於生物入侵造成的直接經 濟損失就達574億! 這個數字還沒有包括嚴重的生態環境損害在內。 新中國成立以來,每年僅氣象、海洋、 地震等7大類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損失(摺合成1990年價格) ,就呈明顯上升趨勢: 20世紀50年代平均每年約480億元; 20世紀60年代570億元; 20世紀70年代590億元; 20世紀80年代690億元; 20世紀90年代前5年約1190億元; 1996年僅因水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2200億元; 1998年中國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高達3007億元。 根據世界銀行1997年的一項統計報告分析, 中國每年僅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540億美元, 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 8%。這個數字既不包括其它環境破壞和生態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也不包括1997年以後我國生態環境繼續惡化所造成的損失。 意思就是說:到2002年實際損失的數字會更大。而2002年, 我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是8%左右,這一年增長8% 的實際數字是10萬個億,10萬個億呀!坦率地說, 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已經付出了巨大的生態代價, 如果我國的環境損失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 那就意味著全國人民一年的血汗所創造的財富全被生態環境的破壞抵 消了,白幹了!如此下去,我們怎樣才能富國強民、 怎樣才能全面進入小康! 時至今日,絕大多數的人們,能夠認識、理解、需要、 並接受生態化了。因為, 20世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的環境災難, 人類再也無法承受起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損失、自然對人類的報復, 以及由此給人類帶來的人地之間、人際之間、 和代際之間的種種極度緊張關系。 在我國,可能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正確理解生態化的深刻含義, 說不定有些人還在利用生態化的號召力達到贏利的目的。但是, 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卻在憂心忡忡。2002年, 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 朱鎔基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談到生態環境問題時,語氣沉重:「 生態環境問題仍然相當嚴重」。 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曲格平認為:「 局部環境的破壞可能引發全局的環境問題, 甚至會使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條件受到威脅」。 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自然保護司楊朝飛司長答記者問時說:「 我國面臨的生態壓力仍然很大,在生態方面,一方治理多方破壞, 點上治理面上破壞,邊治理邊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 2000年國務院頒發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 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樹立科學的生態保護思想。大多數有識之士確信: 生態化轉換是關繫到生存、發展、健康、幸福的根本, 是各行各業以及人類社會得以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它將成為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唯一選擇,並在行動上付諸實施。「 生態化」不僅是一個具有前瞻性、時代性、創新性、戰略性、 方向性的詞彙、還是一股不容迴避的洪流、 是人類社會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採納哦
⑶ 求辯論賽材料------反方:生態危機不可能毀滅人類
你看能不能從生態旅遊方面入手呢,把危機後的修復看成是重建,重建當然就 得比回原來的,舊的好,所以答說是有利於人類的,會創造一個新的世界的。還有電影「2010」毀滅性的災難也是能度過的,人類現在的科技怎樣發達,即使有災難也是能度過的。像什麼「諾亞方舟」等等。材料還得你自己找。不好意思。
⑷ 論述對生態的理解,不是生態學哦
生態學的原定義:抄生態是指生物的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慣。生態學是研究生物的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慣規律的科學。生態學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目前,生態學出現了多種不同定義,有些對生態學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如:「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的提法。它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
另有一些的定義,違背了生態學的基本特徵,甚至為了嘩眾取寵,為某些利益的獲取而貼上了「生態」或「生態學」標簽。給人們認識了理解生態,運用生態學指導實踐,引入了歧途。
⑸ 以下哪一項不屬於20世紀上半葉形成的生態學"三論
以下哪一項不屬於20世紀上半葉形成的生態學
古人在長期的農牧漁貓生產中積版累了樸素的生態學知識權,諸如作物生長與季節氣候及土壤水分的關系、常見動物的物候習性等.如公元前4世紀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曾粗略描述動物的不同類型的棲居地,還按動物活動的環境類型將其分為陸棲和水棲兩類,按其食性分為肉食、草食、雜食和特殊食性等類.
亞里士多德的學生、公元前三世紀的雅典學派首領賽奧夫拉斯圖斯在其植物地理學著作中已提出類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公元前後出現的介紹農牧漁獵知識的專著,如古羅馬公元1世紀老普林尼的《博物志》、6世紀中國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等均記述了素樸的生態學觀點.
⑹ 辯論賽:生態危機不能毀滅人類
人類總會想出辦法,譬如說辦到外星球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