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洗馬林鎮的生態環境
抓住國家投資生態環境治理的機遇,嚴格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專結合的原則,先後實屬施完成退耕還林1100畝,幼林拓坑撫育12000餘畝,杏樹嫁接改造2500畝;「21世紀工程」治理面積33.54平方公里,栽種各類苗木540.1萬株;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990畝,栽植楊樹3.8萬株,沙棘8.6萬株,全鎮的山場綠化率達到70%以上。務工經濟增勢強勁。將勞務輸出作為一個產業來開發,在健全、完善農村就業資源台帳,農村剩餘勞動力台帳等資料的基礎上,實施了「陽光工程」,對務工人員進行多層次、多方面的技能培訓。通過政府引導和民間自行發展,有力的加快了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促進了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良性互動。全年實現勞務輸出達2800多人次,其中省外務工人員達到1076人次,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1400萬元,務工經濟成為非農產業中的支柱產業。
![](//www.nanhaizi.org/images/loading.jpg)
Ⅱ 古鎮旅遊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有哪些
古鎮已經不是以前那麼有原生態了,各處都在改,慢慢的都是現代化比較多了
Ⅲ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綠色家園」已經從理念變為人們的行動.某鎮建立了綠色有機葡萄園,有甲、乙兩家種植
設A、B兩個品種葡萄的每畝平均收入各是x、y元,
由題意,得
Ⅳ 鄉鎮生態環境調查員是干什麼的
1、參與鄉鎮各處有工業痕跡的陸生生態、水生生態的實地調查工作; 2、整理調查資料,編寫調查報告; 說白了就是調查鄉鎮的生態情況,是不是被污染了,或者環境是否能建設一些新的工業或生態項目。
Ⅳ 吳涇鎮的生態環境
奔流不息的黃浦江,在流經吳涇鎮時轉了第一個彎,被稱為「浦江第一彎」。這一灣江水,終年以溫濕的氣流潤澤著吳涇37平方公里土地,見證著吳涇鎮的巨大發展變化。 以吳涇鎮整體生態城區為背景的紫竹科學園區和景觀獨特的8公里浦江濱江大道相映相諧,成為吳涇鎮的精華所在。現代的生態環境、先進的科技力量、優越的人文理念,完整體現著吳涇鎮的發展風貌。 2006年計劃綠地達53000平方米。 2006年,50多名來自閔行區吳涇鎮綠化公司、各村居委會的種綠志願者,在元江路邊種下了500多棵香樟等植物,由此拉開了2006年吳涇新一輪「以綠興鎮」的帷幕。 2006年,除了完成上海紫竹科學園區濱江25000平方米綠化、蓮花路(江川路以南)26717平方米綠化外,吳涇鎮還將新建綠地共1400平方米,全鎮全年總計新增綠地將達53000平方米。 吳涇鎮位於黃浦江第一灣,地理位置特殊,環保工作格外重要。有一位王顯明老人,義務清理垃圾,直至逝世,1999年他被評為「上海市十佳環保衛士」。老人的行動感染了周邊的群眾。友愛實驗中學組織了環保志願者隊,並使保護母親河的活動成了學校的傳統。 2010年吳涇鎮榮獲「上海市文明鎮」稱號。在全區首創24小時保潔區,成為實現道路全天候保潔的唯一城區。5.6平方公里市容創建達標區通過市級驗收,全鎮市、區兩級文明村、文明小區創建達標覆蓋率達92%。 ![](//www.nanhaizi.org/images/loading.jpg)
Ⅵ 百尺河鎮的生態環境
山東省諸城市以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和諧農村社會為目標,突出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切實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成效。 一是狠抓農業投入品源頭監管 農葯、肥料等農業投入品是農業生產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市農業局組織開展了農資市場專項整治行動,以規范農資經營和使用為目標,重點打擊違法經營假劣農葯和不按規定使用農資的行為,累計檢查生產基地104個次,檢查農資門店2042家次。組織召開了1200多人參加的全市農業投入品專項整治動員會議,掀起了農業投入品整治高潮。到目前,今年共立案查處93起,沒收假劣農葯近1000公斤,查封假劣肥料20噸。同時,實行嚴格的農葯市場准入制度,全面推行農葯定點經營制度和產品備案制度,全市規劃保留農葯經營門店400家左右,目前已有100多家通過定點審查。 二是狠抓農產品基地管理 加強了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對24類農產品,制定完善了產地環境、生產管理和採收等環節的生產技術規程。加強了基地認定和「三品」認證工作,上半年為諸城市(賈悅西安家莊)煥合果品生產專業合作社的蜜桃、諸城市(舜王)小潘庄大蒜專業合作社的蒜苔,申報了綠色食品認證;為諸城市百尺河鎮後盆渠村蔬菜生產經營合作社的蔬菜基地申報了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目前產品生產環境已通過了省農業廳的環境監測。對現有30個種植業生產基地進行規范完善,健全完善檢測、追溯、人員包靠、凈化生產環境等制度,對採用的技術標准、農葯使用、檢測記錄等情況登記備案,實行了全程檔案化管理。 三是狠抓農產品質量檢測 加強檢測體系建設,市檢測中心發揮檢測龍頭作用,加強對鄉鎮和企業檢測人員的技術培訓和指導;督促各鄉鎮和中康、百盛、利群、家佳樂等一些企業建立質量檢測室,在全市建立起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檢測網路。同時,加強基層檢測室運行督導,在城區重點檢查了舜王商貿城、龍城市場、利群、家佳樂、百盛、喜相逢、福萬家7家農產品超市(市場),簽訂了承諾書,目前城區各超市(市場)都能進行檢測,並按時上報結果。半年來,市農產品檢測中心、城區及鄉鎮各檢測點,共抽檢樣品4553個,其中檢測合格樣品4475個,合格率為98.3%。 四是搞好與面源污染治理有關的農業項目工作 農業局共爭取了10多個農業項目,其中與面源治理有關的項目2個,一個是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該項目主要目標是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30萬畝,完成農田土壤採集4000個,安排肥效試驗示範18處,帶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60萬畝,肥料利用率提高3-5個百分點,讓莊稼吃上營養套餐,防止過量使用肥料造成面源污染。另一個是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建設項目。該項目能夠准確預測農業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及早採取防治辦法,最大限度的減少農葯用量和農葯利用效率,建設內容主要包括1000平方米的植保檢測樓、400平方米的葯器械庫,10畝標准病蟲觀測場及配套儀器設備50台套。兩個項目正在順利開展。 五是搞好沼氣建設,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為促進解決「三大堆」問題,凈化農村環境,我們積極實施以戶用沼氣為紐帶的能源環境工程建設,今年爭取了1813戶的戶用沼氣項目,每戶國家補助800元。農村沼氣建設,將廁所和畜禽舍跟沼氣池結合在一起,人畜糞便自動流入沼氣池中,經過了厭氧發酵過程,殺滅了病原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畜、禽病原菌的交叉傳染過程,減少了人畜傳染病的發生,同時還凈化了庭院環境,能有效解決了畜禽糞便對地表水、地下水和空氣的污染問題。 ![](//www.nanhaizi.org/images/loading.jpg)
Ⅶ 梅隴鎮的生態環保
2010年,生態環境建設成績明顯。順利完成第三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編專制並實施第四輪環保三年屬行動計劃。完成1077家工業污染源、1家集中式污染源的清查工作。積極引導轄區內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和環境質量體系認證,壽工電氣等4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英祺精密零件製造等14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0認證。浦西梅隴片截污納管圓滿完成。加強骨幹河道整治,對韓泗涇港、梅隴港等14條河道進行了整治和疏浚。綠化建設取得進步,建成佔地2.3萬平方米的梅隴公園。「十一五」時期全鎮完成綠化建設面積 55.7 萬平方米,鎮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1%,人均公共綠地達到20.76平方米。2010年結合迎世博600天行動,整治改造綠化面積35.1萬平方米。「十一五」期間創建4個環境優美村,15個綠色小區,2個環境友好小區,順利完成全國環境優美鎮的復驗工作。 ![](//www.nanhaizi.org/images/loading.jpg)
Ⅷ 關於東營市的美麗鄉村、綠色城鎮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特色的作品(文字)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其意義非同尋常、極為深遠。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基本單元,要建設美麗中國,首要任務是全面提升農村生態環境,努力把農村打造成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底蘊深厚、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並積極推動社會物質財富與生態財富共同增長、社會環境質量與農民生活質量同步提高。一、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優化農村空間布局規劃是龍頭、是發展的大綱。要高起點編制鎮村布局、生產力布局、水資源、土地利用、農民集中居住區等規劃,科學確定城鎮規劃區、工業生產區、農業發展區、農民居住區和生態保護區,統籌安排城鄉建設、基本農田、產業集聚、生活居住、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一是推進農村工業向園區集中,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要堅持與工業產業規劃、本地資源利用和產業優勢相結合的原則,高起點、高標准抓好園區規劃,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配套設施,積極鼓勵村集體在工業園區內建造標准廠房,吸引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以工業園區集聚建設為抓手,加快發展產業集群,帶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二是推動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推動農地連片集中,根據農業產業布局規劃,整合項目資金,結合土地復墾整理、農田水利建設、農業資源開發,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田園化格局。三是引導農民向社區集中,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加強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吸引農民向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新型社區集中,促進人口集聚、要素集約,讓農民享受到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二、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提升農業生態環境要把農業產業生態化、發展清潔化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根本舉措,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嚴格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農業生態環境。一是控「源」。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擴種綠肥與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實施農葯化肥減量工程,著力提高化肥農葯利用率。推進農村面源氮磷生態攔截系統工程建設。加快建立農葯集中配送體系,實行農葯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價格及統一差率,杜絕高毒高殘留和假冒偽劣農葯流入市場,從源頭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二是治「污」。按照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推廣種養相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健康種養生產方式。科學合理地制定養殖業發展規劃,推進規模化養殖場建設,推廣發酵床生態養殖,建立持續、高效、生態平衡的規模化畜禽養殖生產體系。採取粉碎還田、漚肥還田、過腹還田等省工、省時、實用的秸稈還田技術和方法,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增加土壤肥力,積極開展秸稈飼料、秸稈發電、秸稈造紙、秸稈沼氣、秸稈食用菌等多渠道綜合利用秸稈試點示範與推廣,提高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快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布點村莊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三是活「水」。水是生態之基,貫徹落實「人水和諧」理念,建立農村河道定期輪浚機制,實施拆壩建橋,打通斷頭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築物,暢通水系,加快河道輪浚和水系調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順和完善管理體制,加強河道長效管理,提升長效管理水平,實現「清水暢流」。四是植「綠」。大力推廣應用鄉土樹種、珍貴樹種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為綠化重點,做到見縫插綠、應栽盡栽,加快構建「綠色通道、綠色水廊、綠色基地、綠色村莊」,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村莊綠化格局,構築綠色生態屏障。三、創新農庄建設舉措,塑造中國美麗鄉村環境就是資源,生態就是資本。要堅持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發展農村旅遊業有機結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麗鄉村的過程中,要注重把保護鄉村鄉野農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純朴之美作為第一追求,創新思路和舉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優勢,力求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重點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區生態資源優勢,靠山生財、靠山致富,發展種植業、林業、畜牧業,開發山區休閑旅遊農業,建成一批以山村體驗、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村休閑旅遊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遊點。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將漁業生產與綠色生態、休閑觀光、娛樂餐飲、度假購物結合起來,發展賽龍舟民俗水上運動、休閑垂釣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閑鄉村旅遊項目。注重開發濕地資源,走濕地生態旅遊發展之路,打造高質量濕地旅遊產品,讓遊客在觀賞到「孤鶩與落霞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原生態美景的同時,了解自然生物知識,增加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生態旅遊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以充分發揮。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傳承和提升傳統民居建築特色,打造各地建築風格各異、造型絢麗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體現濃郁的地域特徵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築保護修繕力度,讓古建築融入「美麗鄉村」,並挖掘其背後的商業價值,整合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旅遊特色線路,結合農村生態環境及生活文化,發展如介紹民風民俗、品嘗農家菜、體驗農家生活等具鄉土味的觀光特色旅遊。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豐富的花卉、林果資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已有的基礎上,引入創意農業,對花卉、林果進行資源整合、規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園,形成奼紫嫣紅、碩果累累的獨特鄉村美景。通過發展花卉和蔬果採摘體驗項目,讓遊人漫步其中觀花品果,享受從中的美感和樂趣。五是做好「農耕」文章。依託豐富的農耕文化資源,著力挖掘至今稀存於世的農耕器具、戲曲、民歌(山歌)、耕作傳統、民俗風情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資源,發展農耕文化旅遊產業,讓遊客親身體驗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車灌農田、製作農家酒、腌制農家菜、住農家屋、吃農家菜、干農家活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鄉村生活。四、准確把握推進要素,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建設美麗鄉村、把農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讓全體農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前提。建設美麗鄉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要高度重視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統籌推進。結合地理地貌、自然資源、文化積淀、民俗習慣、產業結構、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開展研究策劃,做好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既要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配套,又要塑造村莊自身的特點、特色,還要傳承歷史民俗文化,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充分彰顯農耕文化、秀美特色,讓「農村更像農村」,避免「千村一面」。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農村生態環境好與否直接關繫到美麗鄉村的建設程度,因此要把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抓緊抓實抓好。首先,要以推進「三個集中」為抓手,不斷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其次,要組織實施村莊環境整治工程,加大對自然村莊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積極發展規模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創新舉措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只有堅持創新舉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增強內生動力,才能確保美麗鄉村建設順利有序推進。一是創新組織管理體系。美麗鄉村建設面廣量大、內涵豐富,涉及到各級各部門,必須要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分工合作機制,加強部門溝通、上下溝通,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創新建設投入機制。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投入量大,必須要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投入機制。三是創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的步伐,實現土地連片集中。四是創新經營體制機制。通過大力發展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勞務合作、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要創新發展合作農場,鼓勵其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建立健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的農民分享建設成果,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合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Ⅸ 莘庄鎮的生態環境
莘庄鎮以水環境整治、綠環境建設為重點,加快實施城中村改造和老住宅小區平改坡工程,使城內鎮的生態環境得到容了明顯的改善和優化。 先後對橫瀝港、莘浜河、團結河、廟涇港等城區河道進行了包括水質改善、生態休閑、景觀功能改善等內容的整合整治,成為人水親和、城水相映的新景觀。 鎮區內有以梅花享譽滬上的莘庄公園、上海莘城中央公園、黎安公園等三座座,母親林、橫瀝港等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綠地14處,全鎮綠化總面積485.33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38.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27平方米。作為閔行區的中心城鎮,為全區創建成環境保護模範城區、國家園林城區、國家衛生區,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和聯合國迪拜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作出了相當重要的貢獻。 ![](//www.nanhaizi.org/images/loading.jpg)
熱點內容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