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濕地的生態效益

濕地的生態效益

發布時間: 2020-12-21 06:45:49

A.  濕地功能及其退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濕地的作用一直沒有被人們所認識。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排干濕地進行農業生產或其他活動,獲得了不小的利益。但近幾十年裡,濕地銳減也帶來了人們不願看到的惡果,如地下水儲量降低、灌溉用水需求增加、洪水肆虐、區域氣候變乾燥、污染物積聚、濕地資源及其內的各種生物資源減少等,人類遭受的損失甚至比獲得的利益要大得多。一些熱衷於保護水禽和魚類的自然保護工作者,首先呼籲發達國家制止對濕地的破壞,並幫助發展中國家合理利用濕地資源,以充分發揮濕地在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中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濕地的功能

濕地是目前自然界中物種最豐富、結構最復雜、功能最齊全的一種自然生態結構,能產生社會、經濟、環境、生態的功能和作用,這是其他生態系統所不能代替的。濕地不僅儲存大量的水土資源,而且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其生態旅遊的價值也是很大的。特別是巨大的涵水功能和促進「三水」積極循環和轉化的作用,被人們稱之為「自然之腎」。濕地還潛藏著尚未被人們認識到的功能和用途。

濕地的功能和作用首先體現在生物多樣性,是許多動植物的家園和避難所,因為濕地隱蔽性強,食物豐富,活動范圍廣,水土條件好。三江平原濕地中的植物有117種,多為水生和沼生植物,比較著名的有蘆葦、烏拉草、蓮花、蜜源植物、毛水蘇草、蘑菇、葯用植物、泥炭等。其中蘆葦分布面積有7×104hm2,有蓮花泡不下30處,泥炭儲量12×108 m3,獸類20多種,鳥類120多種,魚類50多種。其中有不少是瀕臨滅絕的動物,如梅花鹿、猞猁、丹頂鶴、白尾海雕、紅肚囊鯽魚等。

有人測定:7月份積水濕地的蒸發量平均為河水的1.3倍。夏日,濕地的蒸發量比裸地大2倍多。而蒸騰的水分將有50%再降到陸地上,可增加降水量20%以上。再者濕地白天的溫度低,要比裸露耕地低8~13℃。夜間雖然濕地地面溫度有時高於裸地,但空氣溫度因受植物本身輻射冷卻的影響,溫度仍比開墾後的裸地低,因為濕地濕度也大,接近地面的氣流進入濕地內與溫度低的植物接觸,很容易凝結成霧、露、凇等。這樣就增加了空氣濕度,有利於防止環境趨干。而疏干後形成乾涸的濕地,由於地面增溫較強烈,加之有時植物對湍流交換的減弱超過對輻射的削減作用,則日間氣溫要比裸露耕地高,這樣環境生態惡化速度也比耕地加快。

濕地可以涵養水源,這種功能是由濕地草根層和泥炭層具有含水性質所決定的。水在草根層和泥炭層中以重力水、毛管水、薄膜水、滲透水和化合水5種形式存在。而草根層的結構呈海綿狀,孔隙度大,保持各種水分的能力也大。據長春地理研究所試驗,本區草根層的孔隙度達72%~93%,最大持水量148%~555%,飽和持水量達830%~1 030%;而一般礦質土的飽和持水量僅為43%~65%,因而稱濕地草根層為「蓄水庫」。所以一片濕地就是一座水庫,「水多它能蓄,水少它能吐」。目前三江平原濕地儲水量達21×108 m3,相當於21個1×108 m3的大型水庫,生態效益十分可觀。

濕地的另一作用是能有效地控制徑流,使暴發性和破壞性的洪水大大削弱,使徑流過程逐漸變緩。如撓力河在洪水期的8~9月份,上游寶清和保安水文站以上濕地分布很少,則撓力河最大流量達537m3/s。而在寶清、保安至菜嘴子之間發育大面積濕地,濕地率達33%,則撓力河最大流量僅為262m3/s。由此可見,由於濕地作用使菜嘴子水文站夏季洪峰削減一半多,並使汛期向後推遲。濕地率較高的別拉洪河流域,其徑流自然系數φ值為0.647,調節作用與森林湖泊相當。一般情況下,濕地水基本上是靜止不動的,而在汛期濕地表面全被水淹沒,並有一定水力坡度的情況下才發生徑流,但這種徑流速度較小,沖刷作用微弱,懸移質少。這幾年來,三江平原的洪水規模越來越大,水位越來越高,持續時間越來越長,防洪壓力越來越重,與濕地的破壞有直接關系。另外濕地對年際間徑流也有影響。根據三江平原綜合治理規劃辦公室資料,撓力河在1960~1975年期間,有4年出現上游寶清站年平均水量大於中游菜嘴子站出水量。這種現象表明濕地吸收大量水分,一部分消耗於蒸發,一部分跨年度流出,影響年際徑流。

二、濕地存在的效益

濕地具有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全球氣候變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濕地的生態效益

維持生物多樣性。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賴濕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動植物極為豐富,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種,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重要地區和瀕危鳥類、遷徙候鳥及其他野生動物的棲息繁殖地。在40多種國家一級保護的鳥類中,約有1/2生活在濕地中。中國是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亞洲有57種處於瀕危狀態的鳥,在中國濕地已發現有31種。全世界有鶴類15種,中國濕地鶴類佔9種。中國許多濕地是具有國際意義的珍稀水禽、魚類的棲息地,天然的濕地環境為鳥類、魚類提供豐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間,對物種保存和保護物種多樣性發揮著重要作用。濕地是重要的遺傳基因庫,對維持野生物種種群的存續,篩選和改良具有商品意義的物種,均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利用野生稻雜交培養的水稻新品種,使其具備高產、優質、抗病等特性,在提高糧食生產方面產生了巨大效益。

調蓄洪水,防止自然災害。濕地在控制洪水、調節水流方面功能十分顯著。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我國降水的季節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勻,通過天然和人工濕地的調節,儲存來自降雨、河流過多的水量,從而避免發生洪水災害,保證工農業生產有穩定的水源供給。中科院研究資料表明,三江平原沼澤濕地蓄水達38.4×108 m3,由於撓力河上游大面積河漫灘濕地的調節作用,能將下游的洪峰值消減50%。此外,濕地的蒸發在附近區域製造降雨,使區域氣候條件穩定,具有調節區域氣候作用。

降解污染物。隨著工農業生產和人類其他活動以及徑流等自然過程帶來農葯、工業污染物、有毒物質進入濕地,濕地的生物和化學過程可使有毒物質降解和轉化,使當地和下游區域受益。

(二)濕地的經濟效益

三江平原濕地提供的魚、蝦、藻類等是富有營養的副食品,一些濕地動植物還可入葯,有許多植物還是發展輕工業的重要原材料,如蘆葦就是重要的造紙原料,濕地動植物資源的利用還間接帶動了加工業的發展。

(三)濕地的社會效益

觀光與旅遊價值。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遊、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中國有許多重要的旅遊風景區都分布在濕地區域。三江平原的濕地也是水草豐美、景色秀麗的,這里水波盪漾、葦草萋萋、魚蝦踴躍、候鳥盤旋。在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方面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

教育與科研價值。濕地生態系統、多樣的動植物群落、瀕危物種等,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們為教育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對象、材料和試驗基地。一些濕地中保留著過去和現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進程的信息,在研究環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著重要價值。

三、濕地退化對環境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以前,復雜的地理環境與多樣性的氣候,使三江平原成為中國濕地類型較全、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地區。據統計那裡有沼澤、湖泊、灘塗等地近×104km2

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忽視了對濕地資源的重視,過量無節制地開發利用,使濕地自身調節生物圈、大氣循環的能力大大減弱。大量的濕地在艱苦創業的一代人手中消失了。從而導致濕地質量下降,沼澤乾涸,林草銳減,濕地面積減少,所棲息的鳥類、魚類、野生動物群體失去了家園,進而帶來負面效應。

從本次實地調查來看,濕地退化主要引起以下生態環境的惡化。

(一)氣候乾旱、雨量減少

三江平原是黑龍江省比較濕潤的地區,平均年降雨量在500~650mm左右,最大年降雨量可達800mm,可見,近些年來,一方面在大氣環流的影響下,另一方面在人為活動的作用下,特別是由於濕地的大面積開墾、水面減少,氣候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據氣象資料表明,近十幾年來,三江平原的年降雨量比過去減少了180mm左右,比其他可比地區多減少了100mm,在同一緯度帶內松嫩平原降水量每年遞減4mm,俄羅斯遠東地區每年遞減5mm左右,而三江平原每年遞減9mm左右。在此期間空氣相對濕度也比其他可比地區多減少2%左右,在同緯度帶內三江平原逐年遞減得最多,為-12%,而松嫩平原變化很小,為-1%;同期,夏季氣溫逐年升高,比20年前升高2℃左右,而其他地區則降溫。三江平原夏季氣溫明顯遞增,其斜率達0.04,而松嫩平原微變或略有遞減。

(二)水資源減少、地下水位持續下降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沒有生命就談不上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更談不上向土地要糧食、要效益。如前所述濕地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水庫,未開發之前,三江平原原有濕地34 000km2,平均水深30cm,儲存地表水100×108 m3。而如今人們在向土地要糧食的同時,濕地面積也在驟減,現僅存濕地4 489.93km2,這相當減少地表水水量87×108 m3,這對像以色列那樣缺水的國家簡直就是天文數字,而我們卻讓其付諸東流了。還有區內的200多條河流多為濕地性河流,與濕地的命運休戚相關。隨著濕地面積的減少,較大河流也呈現河床變寬,河道淤積,水位大跌,河水斷流,枯水期延長;較小的河流有的僅以濕地的形式存在,有的甚至出現乾涸,成為歷史。如前述三江平原原大小泡沼4 000餘個,因水位下降而乾涸者不下2/3。

由於濕地的退化,引起氣候變干,地表水減少,人們為了高產增效,大量開采淺層地下水,從而引起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據本次調查資料分析,本區地下水平均降速為0.5~1m,局部地區2.2~2.8m。水位同20世紀80年代中期相比,台地區下降了10~12m,二級階地地區降了4~9m,一級階地地區降了2m。局部地段由於超采,還出現了降落漏斗,面積達680km2

(三)環境污染加劇

松花江水系每天容納污水量為863×104 m3,污水流量為99.9m3/s,在同江口總流量為336m3/s,污水約佔27.19%。由於濕地的退化、污水量大,加之冬季冰雪覆蓋時間長,江水幾乎失去了自凈能力,如松花江通河斷面溶解氧達0.28mg/L,到同江口有時甚至趨近於零。據水質分析資料,在枯水期每升水中含汞高達0.1mg,超過標准100倍,含酚0.29mg,超過標准140倍,氯苯0.012mg。除此而外,還有硝基苯、苯胺、氰化物等不下幾十種有毒有害物質,這種水雖經自來水廠簡單處理,仍然不能除去上述有害物質,飲用這種水,無疑對人體的危害是相當嚴重的。

(四)珍貴和稀有的動植物顯著減少

三江平原地區,本來是「棒打獐子瓢舀魚」的地方,這里有東北虎、丹頂鶴、梅花鹿等珍禽異獸,有紅松、三大硬闊等高貴林木,也有人參、刺五家等貴重葯材。烏蘇里江的大螞蛤,松花江的鰲花,黑龍江的鱘、鰉魚,撓力河的紅肚囊大鯉魚等都馳名中外。隨著人類的增加,濕地的減少,自然資源的開發,這些珍貴的動植物正在顯著減少。

濕地的退化對環境的影響還表現在土壤流失、土壤風蝕沙化、土壤鹽漬化、洪澇災害、地下水位區域性下降等環境地質問題及地質災害,詳見第六章生態地質環境系統概述。

B. 濕地的生態環境效益

濕地這一概念在狹義上一般被認為是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廣義上則被定義為「包括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區、河流、湖泊、水庫、稻田等」。《國際濕地公約》對濕地的定義是廣義定義。 按照廣義定義濕地覆蓋地球表面僅有6%,卻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 中國濕地面積佔世界濕地的10%,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國境內,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濕地分布,一個地區內常常有多種濕地類型,一種濕地類型又常常分布於多個地區。中國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國家林業局專門成立了「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負責推動濕地保護和執行工作。截至2009年11月,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濕地已達37處。其實中國獨特的濕地何止37處,許多濕地因為養在深閨無人識,至今仍無人問津。 地球上有三大生態系統,即:森林、海洋、濕地。「濕地」,泛指暫時或長期覆蓋水深不超過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時水深不過6米的沿海地區,包括各種鹹水淡水沼澤地、濕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灘塗、河邊窪地或漫灘、濕草原等。按《國際濕地公約》定義,濕地系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潮濕或淺積水地帶發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綜合體。是陸地、流水、靜水、河口、和海洋系統中各種沼生、濕生區域的總稱。 濕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種獨特功能的生態系統,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濕地是位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的特徵植物。濕地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強大的的生態凈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在人口爆炸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下,20世紀中後期大量濕地被改造成農田,加上過度的資源開發和污染,濕地面積大幅度縮小,濕地物種受到嚴重破壞。 濕地是地球上有著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 濕地的類型多種多樣,通常分為自然和人工兩大類。自然濕地包括沼澤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灘和鹽沼等,人工濕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庫、池塘等。據資料統計,全世界共有自然濕地855.8萬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的6.4%。

C. 三江平原濕地的生態環境效益有哪些

保護區地處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流的三角地帶,屬低沖積平原沼澤濕地,為三江平原東端受人為干擾最小的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也是全球少見的淡沼澤濕地之一。區內泡沼遍布,河流縱橫,自然植被以沼澤化草甸為主,並間有島狀森林分布,均保持著原始自然狀態。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共有脊椎動物29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白鸛、丹頂鶴,白尾海雕等9種,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大天鵝、白枕鶴、雷鳥、水獺、猞猁等32種;有高等植物近500種,其中野大豆、黃菠蘿、水曲柳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D. 雨林,濕地,湖泊等具有的生態環境效益有哪些

都有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雨林有的: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吸煙除塵,減弱噪音。
濕地和湖泊(湖泊屬於濕地)凈化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E. 濕地具有哪些生態環境效益

功能
濕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還能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從而改善環境污染;它能以有機質的形式儲存碳元素,減少溫室效應,保護海岸不受風浪侵蝕,提供清潔方便的運輸方式……它因有如此眾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濕地還是眾多植物、動物特別是水禽生長的樂園,同時又向人類提供食物(水產品、禽畜產品、穀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蘆葦、木材、葯用植物)和旅遊場所,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物質生產
濕地具有強大的物質生產功能,它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七裏海沼澤濕地是天津沿海地區的重要餌料基地和初級生產力來源。據初步調查,七裏海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水生、濕生植物群落100多種,其中具有生態價值的約40種。哺乳動物約10種,魚蟹類30餘種。蘆葦作為七裏海濕地最典型的植物,葦地面積達7186公頃,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不僅是重要的造紙工業原料,又是農業、鹽業、漁業、養殖業、編織業的重要生產資料,還能起到防風抗洪、改善環境、改良土壤、凈化水質、防治污染、調節生態平衡的作用。另外,七裏海可利用水面達10000畝,年產河蟹2000噸,是著名的七裏海河蟹的產地。
大氣組分
濕地內豐富的植物群落,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並放出氧氣,濕地中的一些植物還具有吸收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能有效調節大氣組分。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到,濕地生境也會排放出甲烷、氨氣等溫室氣體。 沼澤有很大的生物生產效能,植物在有機質形成過程中,不斷吸收CO2和其他氣體,特別是一些有害的氣體。沼澤地上的氧氣則很少消耗於死亡植物殘體的分解。沼澤還能吸收空氣中粉塵及攜帶的各種菌,從而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另外,沼澤堆積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屬的工業廢水,通過沼澤能吸附金屬離子和有害成分。
水分調節
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在時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過濕地的吞吐調節,避免水旱災害。七裏海濕地是天津濱海平原重要的蓄滯洪區,安全蓄洪深度3.5-4米。
沼澤濕地具有濕潤氣候、凈化環境的功能,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大部分發育在負地貌類型中,長期積水,生長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莖交織,殘體堆積。潛育沼澤一般也有幾十厘米的草根層。草根層疏鬆多孔,具有很強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於本身絕對乾重3~15 倍的水量。不僅能儲蓄大量水分,還能通過植物蒸騰和水分蒸發,把水分源源不斷地送回大氣中,從而增加了空氣濕度,調節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環中起著良好的作用。據實驗研究,一公頃的沼澤在生長季節可蒸發掉7415噸水分,可見其調節氣候的巨大功能。
凈化
沼澤濕地像天然的過濾器,它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葯、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一些濕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質,凈化水質。
沼澤濕地能夠分解、凈化環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們喻為「地球之腎」。假如沒有了濕地,好比一個人被割去了腎臟。
如氮、磷、鉀及其他一些有機物質,通過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被生物體貯存起來,或者通過生物的轉移(如收割植物、捕魚等)等途徑,永久的脫離濕地,參與更大范圍的循環。
沼澤濕地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強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剋星。據測定,在濕地植物組織內富集的重金屬濃度比周圍水中的濃度高出10萬倍以上。正因為如此,人們常常利用濕地植物的這一生態功能來凈化污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例如,水葫蓮、香蒲和蘆葦等被廣泛地用來處理污水,用來吸收污水中濃度很高的重金屬 鎘、銅、鋅等。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有人作了如下試驗,將廢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讓它流經 一片柏樹沼澤地(濕地中的一種),經過測定發現,大約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凈化排除了, 濕地驚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印度卡爾庫塔市(Calcutta)沒有一座污水處理廠,該城所有的生活污水都被排入東郊的一個經過改造的濕地復合體中。這些污水被用來養魚,魚產量每年每公頃可達2.4噸;也可用來灌溉稻田,每公頃年產水稻2噸左右。另外,還在傾倒固體垃圾的地方種植蔬菜,並用這些污水來澆灌。大量的營養物以食物形式從污水中排除出去。卡爾庫塔城東的濕地成為一個如此低費用處理生活污水並能同時獲得食物的世界性典範。
動物棲息地
濕地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鳥類、兩棲類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
沼澤濕地特殊的自然環境雖有利於一些植物的生長,卻不是哺乳動物種群的理想家園,只是鳥類能在這里獲得特殊的享受。因為水草叢生的沼澤環境,為各種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巢、避敵的良好條件。
在濕地內常年棲息和出沒的鳥類有天鵝、白鸛、鵜鶘、大雁、白鷺、蒼鷹、浮鷗、銀鷗、 燕鷗、葦鶯、掠鳥等約200種。而且該濕地是西伯利亞和東北地區鳥類南遷越冬的中途站。
局部小氣候
以天津市東北部的寧河縣為例:濕地水分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汽,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使寧河縣成為天津市氣候較為濕潤的地區之一。

F. 濕地具有哪些生態環境效益三江平原濕地變良田後,對環境可能產生什麼影響

環境效益抄:濕地與人類的生襲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它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功能和效益,在抵禦洪水、調節徑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美化環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在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
環境影響:氣候變干,氣候惡化;旱澇災害頻發;徑流減少,徑流季節變化增大;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

G. 濕地公園堅持"什麼相結合,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兼顧"的思路

搜一下:濕地公園堅持"什麼相結合,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兼顧"的思路

H. 濕地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受水區主要的濕地包括:天津的八門城、爾王莊、大黃堡、七裏海、團泊窪、北大港等共計 50207hm2,河北的永年窪、文安窪、白洋淀、南大港、衡水湖、楊埕共計56518hm2,河南的豫北黃河故道、花園口黃河河灘共計4530hm2,三者合計111255hm2。近年來由於這些地區城市和工業用水大量擠占生態環境用水,上述濕地面積迅速萎縮,造成其生態系統服務損失嚴重。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可以減少城市和工業用水對受水區濕地水源的擠占,遏制其萎縮趨勢,恢復其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基於上述事實,本研究假定如果不實施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受水區的濕地生態系統將迅速萎縮、消失,而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實施可以阻止這種情況出現。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報告及其一期工程可研報告,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實施後,受水區濕地可增加的面積共計為7787.85 hm2,據此推測出河南受水區濕地可增加的面積共計為317.1hm2。根據式(6.21),則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能夠給河南受水區在濕地生態系統方面帶來的年度生態環境效益價值為3891.31萬元(表7.8)。

表7.8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濕地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效益

I. 分洪蓄洪生態效益

①濕地能蓄洪防旱,調節區域氣候,屬於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①正確.
②濕地內能控制土壤侵蝕,容自然凈化污水,屬於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②正確.
③濕地成為鳥類的棲息地,能保護物質多樣性,體現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屬於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③正確.
④工業用水的資源,是生態系統的直接價值,不屬於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④錯誤.
故選:C.

J. 濕地具體哪些生態環境效益

1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棲身之所。2蓄水防洪抗旱 3凈化水質涵養水源 4調節氣候增加大氣濕度凈化空氣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