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工程論文

生態工程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2-21 09:37:32

① 求我國生態環境規劃論文一篇

海河流域生態環境用水研究與規劃思路

鄭連生

摘 要 海河流域是我國七大江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的,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很突出。水利規劃應體現水資源利用的多目標,生產用水、生活用水、環境用水都應兼顧。生態環境用水量是水資源可利用量的組成部分,必須給予合理安排。

關鍵詞 海河流域 生態環境用水 水資源

海河流域是我國七大江河流域水資源開發程度最高的,又處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很突出。河枯湖干、水面大量減少、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質日趨惡化、水土流失嚴重、泥沙淤積、物種減少、旱澇災害增多等等。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作用的強度越來越大,原有的生態平衡被打亂,已經大大超出了海河流域自身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在生態環境脆弱區生態保護的首要任務是生態環境用水應該優先得到安排,力爭滿足其基本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維持生態環境不進一步退化。

許多國家對破壞河流生態環境的教訓和影響進行了反思,都在逐漸將河流進行回歸自然的改造。我國80年代中期就開展了多方面的有關生態環境用水的研究,近些年來一些單位對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用水和河北省地表水環境用水量估算方法以及北京、蘇州、上海等城市生態環境用水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生態環境用水打下了基礎。

一、研究生態環境用水的基本思路

1.研究生態環境用水量標准

作為一個流域或地區,在氣候、水文、地質、生物、土壤等綜合作用和影響下,形成了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和功能。建立水體生態環境恢復目標,確定其用水量,需要了解動植物區系生態環境歷史變化和潛能以及今後的變化趨勢。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資源情勢的變化改變了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導致生物的區系組成、種類、種群數量、群落結構乃至生態系統發生變化,生物的這種變化趨向於適應新的環境,並與新環境之間達到新的平衡,因此生態環境用水也隨之改變,其用水量標准、用水水質、用水形式等都發生了變化。要研究水資源大規模開發前後生態環境變化的情況和原因,提出環境變化之後的生態環境用水量標准和其他要求。

2.研究恢復原有生態環境結構和功能的用水

生態環境結構和功能與河流、湖泊、水庫、濕地、河口以及水生生物資源和受其影響的陸生生物資源緊密相關,要研究解決其用水量、水質、用水形式等。找到生態退化和環境惡化發生的原因,有助於在規劃中調整安排生態環境用水,提出改善生態環境的措施。在乾旱缺水地區把已經退化的生態系統恢復到原有自然狀態

② 保護生態環境的論文

地球是人類的母親,是我們生命的搖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我們每人都有責任來保護她。近幾年人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了,無論在電視,廣播里,報紙上經常會見到關於換進保護的話題,也經常會見到由於環境破壞給人們帶來的自然災害,所以作為地球村的小公民,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來保護我們的環境,保護我們的家。現在水資源的缺乏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建議的大家節約水,早晨洗臉時把水龍頭擰小點,生活重要循環利用水。現在正是春天,我們阜新地區的風多而且大,不時就會看塑料帶隨風飄舞,所以我們要地形媽媽買菜時不要用塑料帶方便袋,以減少白色污染,再有我們這里刮風時塵土飛揚,經常會眯眼睛,我希望每年春天我們能親手種植一棵小樹,讓它和我們一起茁壯成長,來抵禦那討厭的風沙。還有我們不使用一次性餐快,因為它是用樹木做的。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沒有了地球我們無處可去,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地球會重新煥發生機,更加美好的

③ 求環境生態學論文,3000字以上!

生態學這個我總覺得很廣泛,可以寫的東西有很多,可以從環境著手,也可以從生態平衡等等著手,所以,你自己在網上找些參考的吧(世界生態學)可還行

④ 環境工程技術的畢業論文5000字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建議
我國地域遼闊,天氣變化萬千,洪水、颶風、龍卷風、地震等不可抗性災難頻發,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的傷害。近50年來,我國每年由地震、地質、旱澇、海洋、疫病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我國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⑤ 急!!!生物仿生材料的論文、生態工程相關的論文

通過上課我再次對那些納米技術有了一些心得了解,另外我通過網路和書籍的查閱更加清楚地了解到納米此材料(NanoST)的定義:納米(nm)和米、微米等單位一樣,是一種長度單位,一納米等於十的負九次方米,約比化學鍵長大一個數量級。納米科技是研究由尺寸在0.1至100納米之間的物質組成的體系的運動規律和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實際應用中的技術問題的科學技術。可衍生出納米電子學、機械學、生物學、材料學加工學等。 納米材料是指三維空間尺度至少有一維處於納米量級(1-100nm)的材料,它是由尺寸介於原子、分子和宏觀體系之間的納米粒子所組成的新一代材料。由於其組成單元的尺度小,界面佔用相當大的成分。因此,納米材料具有多種特點,這就導致由納米微粒構成的體系出現了不同於通常的大塊宏觀材料體系的許多特殊性質。納米體系使人們認識自然又進入一個新的層次,它是聯系原子、分子和宏觀體系的中間環節,是人們過去從未探索過的新領域,實際上由納米粒子組成的材料向宏觀體系演變過程中,在結構上有序度的變化,在狀態上的非平衡性質,使體系的性質產生很大的差別,對納米材料的研究將使人們從微觀到宏觀的過渡有更深入的認識。通過上課我也了解了納米材料的許多特性比如: 納米尺度的生物大分子能導電、納米微粒的抗菌作用等只有在納米級時才可顯現出來。

同時我也了解到納米材料的獨特特性, 在於它的小尺寸效應與界面效應以及納米結構單元之間的交互作用。當粒子的尺寸減小到納米量級,將導致聲、光、電、磁、熱性能呈現新的特性。比方說:被廣泛研究的II-VI族半導體硫化鎘,其吸收帶邊界和發光光譜的峰的位置會隨著晶粒尺寸減小而顯著藍移。按照這一原理,可以通過控制晶粒尺寸來得到不同能隙的硫化鎘,這將大大豐富材料的研究內容和可望得到新的用途。我們知道物質的種類是有限的,微米和納米的硫化鎘都是由硫和鎘元素組成的,但通過控制制備條件,可以得到帶隙和發光性質不同的材料。也就是說,通過納米技術得到了全新的材料。納米顆粒往往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積,每克這種固體的比表面積能達到幾百甚至上千平方米,這使得它們可作為高活性的吸附劑和催化劑,在氫氣貯存、有機合成和環境保護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對納米體材料,我們可以用「更輕、更高、更強」這六個字來概括。「更輕」是指藉助於納米材料和技術,我們可以制備體積更小性能不變甚至更好的器件,減小器件的體積,使其更輕盈。第一台計算機需要三間房子來存放,正是藉助與微米級的半導體製造技術,才實現了其小型化,並普及了計算機。無論從能量和資源利用來看,這種「小型化」的效益都是十分驚人的。「更高」是指納米材料可望有著更高的光、電、磁、熱性能。「更強」是指納米材料有著更強的力學性能(如強度和韌性等),對納米陶瓷來說,納米化可望解決陶瓷的脆性問題,並可能表現出與金屬等材料類似的塑性。

當然任何的材料都在於它的應用。納米陶瓷材料用於人工骨關節、牙齒修復、耳骨修復等,其強度、韌性、硬度以及超塑性都有顯著提高。新型納米抗炎敷料,表面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面積顯著增大,殺菌效果增加百倍以上。利用納米技術的DNA復制與自我生長、自我製造機理,可研製出有生物相容性的各種人體器官和骨骼修復劑與自生長材料、人血代用品等。 可利用納米薄層能分解有機物、抑制細菌滋生的自我清潔特性可製成各種無菌器械用於臨床。在醫療保健領域,用摻入多種微量礦物質元素的微元化纖維及陶瓷纖維等納米材料,可製成衣物、墊料等,有助於關節炎等病症的治療、屏蔽電磁波能量,保障人體不受侵害。加入了納米材料的食品可殺菌並提高胃腸吸收能力。納米材料的應用前景是十分廣闊的,如:納米電子器件,醫學和健康,航天、航空和空間探索,環境、資源和能量,生物技術等。我們知道基因DNA具有雙螺旋結構,這種雙螺旋結構的直徑約為幾十納米。用合成的晶粒尺寸僅為幾納米的發光半導體晶粒,選擇性的吸附或作用在不同的鹼基對上,可以「照亮」DNA的結構,有點像黑暗中掛滿了燈籠的寶塔,藉助與發光的「燈籠」,我們不僅可以識別燈塔的外型,還可識別燈塔的結構。簡而言之,這些納米晶粒,在DNA分子上貼上了標簽。 目前,我們應當避免納米的庸俗化。盡管有科學工作者一直在研究納米材料的應用問題,但很多技術仍難以直接造福於人類。2001年以來,國內也有一些納米企業和納米產品,如「納米冰箱」,「納米洗衣機」。這些產品中用到了一些「納米粉體」,但冰箱和洗衣機的核心作用任何傳統產品相同,「納米粉體」賦於了它們一些新的功能,但並不是這類產品的核心技術。因此,這類產品並不能稱為真正的「納米產品」,是商家的銷售手段和新賣點。現階段納米材料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納米粉體方面,屬於納米材料的起步階段,應該指出這不過是納米材料應用的初級階段,可以說這並不是納米材料的核心,更不能將「納米粉體的應用」等同與納米材料。

納米技術目前從整體上看雖然仍然處於實驗研究和小規模生產階段,但從歷史的角度看:上世紀70年代重視微米科技的國家如今都已成為發達國家。當今重視發展納米技術的國家很可能在21世紀成為先進國家。納米技術對我們既是嚴峻的挑戰,又是難得的機遇。必須加倍重視納米技術和納米基礎理論的研究,為我國在21世紀實現經濟騰飛奠定堅實的基礎。整個人類社會將因納米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化而產生根本性的變革。

我相信納米材料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必將成為人類材料史上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一種新型材料,同時納米材料也必將給人類的為來帶來諸多便利,為人類的未來做出其巨大的貢獻。

⑥ 地理或生態專業如何選畢業論文題目

當然是題目越小越好寫。綜述文章比較難,因為你需要看很多文獻才能寫。
像你好幾個耐鹽性的測定,做個實驗寫個實驗報告,頭尾加兩段套話就是論文了呀。

⑦ 生態工程論文

你是湖南大學的嗎

⑧ 求一篇生態調研的論文

為發揮大學生參與環保公益活動的願望和積極性,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為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重、同步的指示。為下一步資助農村環境保護發展搜集信息,擬開展大學生對我國生態脆弱地區農村調研優秀論文的評選。具體要求如下:

調研區域:遼寧、內蒙、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西藏、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的地區,以一村一戶為研究對象進行調研。可以是農村可持續發展案例介紹、也可是農村生態和環境破壞的現狀,脫貧發展的障礙、解決農民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對農村可持續發展如何扶持等觀點的闡述。

調研時間:大學生利用暑假期間調研。

論文提交截止日期:2006年9月15日

論文內容包括:
1、調研對象詳細信息,所在省、地、縣、鄉、村名,村委會成員及聯系方式,調研農戶的姓名及聯系方式
2、調研對象所處的環境與生態現狀,經濟現狀
3、調研對象家庭情況,生存來源、生產方式
4、調研對象所在村的環境和經濟狀況
5、調研對象的知識素質和生態環保意識(需有相關依據說明)
6、調研對象對外部幫助的觀點和配合意向
7、調研對象以往接受社會或政府扶持的情況
8、作者的觀點和扶持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9、作者對大學生參與扶持農村可持續發展應承擔責任的看法
10、作者對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及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三個同步的建議
11、作者對老區(革命根據地、貧困地區)的環境保護、生態建設保護、恢復及扶貧結合的建議

⑨ 關於資源 環境 生態的論文一篇。

引言
中國科學院陸地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周啟星認為,環境生物技術是21世紀國際生物技術的一大熱點,兼有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特點,在環境污染治理與修復、自然資源可持續再生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時,由於「從根本上體現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環境生物技術相關產業也正迅速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增長點。

內容和分析
環境生物技術是一個純生態過程,這使得該技術在解決環境問題中具有獨特的功能和顯著的優越性,從根本上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周啟星介紹,環境生物技術可按技術的難易程度,劃分為高、中和低三個層次,其中高層次環境生物技術指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主體、以基因工程為主導的污染控制與監測技術,中層次環境生物技術是以目前大量應用的、經過工藝改革與技術創新的生物處理技術,低層次環境生物技術則指各類自然凈化系統。應用中三個層次的技術互相滲透、協同一致,供決策者和用戶根據「經濟」、「可持續」原則酌情選用
「現代環境生物技術的興起,確實有其『不得不發展』的現實需求。」周啟星解釋說,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出現了一大批傳統環境處理技術無法解決的環境污染問題,包括高效降解有機有毒污染物的基因工程菌和抗污染、超積累型轉基因植物的研究,無害化或無污染生物生產工藝技術研究,廢物資源化工程研究等。在這些方面,現代環境生物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效率高、速度快,更有利於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正因為要「能傳統環境技術之不能」,當代環境生物技術的發展熱點主要集中在高層次技術,即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主體,以基因工程為主導的污染診斷、污染監測、污染控制及污染生態修復技術上。其中,環境生物新技術、新方法的開發和利用,如污染環境的分子診斷技術是污染控制與修復的前提和基礎。因為當前環境生物技術研究人員,仍不能很好地用生物晶元、轉基因、幹細胞、蛋白質組、代謝組、生物發光等技術,發展出有效的污染檢測與監測方法。
人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境,創造不僅使用,而且美觀的環境空間。城市所意味的,不僅僅是建築、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構物的堆積,而蘊涵著在諸多功能性設施及硬質景觀相伴下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從外在的視覺影像來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結構、天際輪廓、各色建築、街市設施、區域地標、開放的空間、植栽園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構成,然而這些都是城市人在選擇和被選擇的行為方式下形成的物質形態,其間蘊涵著深厚的自然法則、社會心理、人文情感及歷史滄桑。
城市化在為人們帶來許多益處的同時,也產生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民健康產生影響。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城市的氣候變化(如熱島效應)和環境污染,包括水、空氣、雜訊和固體廢棄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資源的耗竭與短缺,特別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過度利用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導致大量的社會問題,如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綠地減少、教育與衛生滯後等。生態城市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建設起來的城市。生態市建設,改變了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決策和管理方法,充分挖掘市域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具有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實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
生態城市實踐方法應該是協調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時保證長期的生態健康和後代人生存與發展所需的資源。中國的生態城市規劃同其他的規劃有兩點區別。它的規劃時間一般超過20年(總體規劃的年限),為長期的發展指明方向。另外,生態城市規劃比起其他的規劃所涵蓋的內容更廣泛。中國的生態城市方法反映了最需解決的兩個方面—經濟和生態,目的是為尋求經濟和社會利益,長期的生態健康和資源管理之間的協調發展。社會問題會在生態城市的討論中變得越來越來重要。第一,重視城市生態學理論的探索,特別是不同規模城市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第二,擴大城市科學研究的范圍,即從由單一的城市為對象的研究,轉變為對城鄉復合生態系統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區的研究和鄉村工業化與城市群的研究;第三,發展生態城市建設適用技術體系,促進現有技術的生態化;第四,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生態景觀規劃和生態文化的方法論上的指導;第五,建立相應的政策、法令和獎懲制度,促進生態城市的發展;第六,加強教育、培訓和生態城市的能力建設,增強生態意識;第七,加強國際間、城市間和社區間的合作與交流.。

「我們有一個責任,即不僅僅是仔細考慮美的含義,而且開放我們自己去體驗美並且遵循美的引導。這種人類特有的適應才能幫助我們同自然界發展一種倫理關系。」
——L.K.奧斯丁

在我國許多城市社區及城鄉結合部區域,由於土地利用方式及人口日益增長的壓力,使得大面積裸露的土地受到長期的侵蝕和沙化,原由樹林植被被輕易伐棄;水資源短缺,垃圾、廢水處理系統不完善,環境污染加劇等情形在生態上個社區的健康生存發展帶來長久的、潛在的危機。另一方面,社區中舊有的建築街道、溪水及文化名勝等歷史文化景觀在社區的改建和新建中被輕易拆除、解體或毀壞。這顯然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不相符合。而在北京市,這樣的情況同樣存在。我們在北京西郊的實習當中,就見到了很多這樣的情況。
在環境藝術的生存與推廣中,不可避免地面對著人居環境及相關區域的生態平衡和生態維護的需求。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了一個旨在鼓舞和知道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的宣言,即《人類環境宣言》。宣言中強調指出,「……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須加以規劃,以避免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它從一個側面提示我們,對於大地環境經管規劃和較大型的公共藝術的推廣活動方面應當做到:
1、樹立社會文化和經濟開發活動中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2、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及景觀資源。
3、反省和避免藝術規劃和創作活動中有礙於人類極其社會健康、幸福和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狀態。
4、明晰公共文化藝術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
5、確立公共藝術推廣與城市環境及景觀規劃間的協調與統合的原則。
客觀上,公共藝術在當代城市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的改造與維護中,正應該起到它美化環境、催發人氣、促進正確的生態觀念、協助綠色革命的部分作用。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自然環境和綠色生態系統遭到前所未有的毀壞和失衡,森林、綠地、濕地及地表水環境資源大量消失,成為威脅城市生存環境,威脅人類社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問題。因此,無論從維護人類社會宏觀生態環境的目的著眼,還是從公共藝術及其景觀的審美效應出發,都必須強調公共藝術與城市環境中綠色生態建設的密切關系,促使公共藝術在總體上與硬質景觀和綠色生態元素之間,達到平衡與和諧,從而達到優化和「軟化」城市環境的效果。
城市環境藝術,一種在選擇之中的進步與慰藉。
當前無論是大中城市還是小城鎮和鄉村,生態化建設實踐己在我國蓬勃展開。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城市生態化發展及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生態城市的提出是基於人類生態文明的覺醒和對傳統工業化和工業城市的反思,生態城市已不是純自然的生態,而是自然、社會、經濟復合共生的城市生態,它和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山水城市、花園城市、森林城市、異曲而同工,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都具有提高市民文化素質與生活質量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生態環境條件千差萬別,不可能單一的發展類型和發展模式,需因地制宜的創造各種生態城市規劃類型和各種發展模式。
面向新世紀,人類的取向和選擇必然是生態化。城市走生態化發展道路、建設生態城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建設生態城市離不開創造性的規劃設計,創造性的規劃設計需要前瞻性的理論指導。開展對生態城市的研究成為城市(規劃)研究的前沿課題。改變傳統的城市規劃價值觀,有必要在新的生態價值觀指導下對當前城市規劃理論進行根本性變革,系統地研究生態城市理論原理及其規劃設計方法、手段、技術等一系列問題,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要解決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使之自然、經濟、社會生態化,根本的途徑在於改變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和資源利用方式,採取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循環經濟的模式,實現低排放或零排放目標,是城市生態化的必然,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
生態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城市與自然共存的目標,對國內今後的城市規劃工作有著重要指導意義。在當今科學技術相當發達、人類改造自然(即干預自然)的能力遠遠超出以往的情形,人類必須意識到任何人居環境(包括城市)都是全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人類活動必需在生態極限內進行,並充分地體現在規劃之中,這是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建立生態城市的根本保證

參考資料來源:
1、現代環境藝術 邱長沛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2、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 翁劍青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www.sohu.com
4、www.sina.com.cn

⑩ 求一篇大概600字的小論文 如何解決水利工程所帶來的問題(生態 生物 人)

引文應以原始文獻和第一手資料為原則。所有引用別人的觀點或文字,無版論曾否發表,無論權是紙質或電子版,都必須註明出處或加以注釋。凡轉引文獻資料,應如實說明。對已有學術成果的介紹、評論、引用和注釋,應力求客觀、公允、准確。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數據等,均屬學術不端行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