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民族舞
㈠ 歌聲 鳥鳴聲等悠揚動聽是什麼意思
㈡ 校園舞蹈大賽策劃書
主辦來單位:院團委
承辦單自位:院人文社科學部分團委
活動主題:舞蹈大賽
活動地點:搭台(操場)
到場觀眾:文華學院全體學生
活動目的:展示當代大學生風采,提高同學們的綜合素質,給大家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
活動模式:舞蹈可分為個人,團體表演。舞蹈種類多樣化,可分為民族,現代,街舞,國標等。通過比賽選出冠亞季軍,最佳人氣,最佳風采,最佳組織及優秀獎。
活動流程:
1 前期宣傳(3月15號啟動)
組織報名 廣播 海報 橫幅 展台 (組織最佳人氣獎投票團)
2 初賽海選
&n···
㈢ 傣族舞的風格特點
一提到的楊麗萍我們就會想到她那婀娜多姿美輪美奐的孔雀舞,楊麗萍老師把傣族的孔雀舞發揮到了極致,讓人看後久久不能忘懷,那麼傣族舞到底美在了哪裡了呢?下面就來談一談。
傣族舞蹈屬於次生態舞蹈一般是指在保留原生態自然的基礎上,通過對舞蹈的再創作,用於在一些旅遊景點、民俗生態園、民族風情園表演的舞蹈。傣族人民勤勞勇敢,溫柔善良,禮貌溫和,智慧聰穎,性格像水一樣,時似涓涓細流,溫柔而細膩;時像大河洪流,迅涌而澎拜。次生態傣族舞蹈充分反映了這種豐富多彩的「水」民族性格。
次生態中的傣族舞蹈,每個動作組合所要表達的生命意義和生活追求,無不是以傣族舞的婀娜多姿、柔美舒展抓人眼球。強烈的人體動律情緒化,使觀眾受到了舞蹈藝術家的巨大感染,從而喚起了人們對真摯情感的贊美和嚮往。看著那婀娜多姿、柔美舒展的動作,舞者表現著人的情感、理想、願望,描繪著人的精神世界;表現著愛情、勞動、生活,以舞蹈形象展示著人的內在生命力。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舞蹈化,因而次生態中的傣族舞蹈,具有誘人的審美力量和感染力量,更容易激發起作為欣賞者的觀眾的情感共鳴。
㈣ 民間舞與原生態民間舞的區別
所謂「原生態」舞蹈,應當是古代先民們「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產生的,是較少受到「現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頭」意義的民間舞蹈。
一般認為,原生態舞蹈是廣場的而不是劇場的,是自娛自樂的而不是表演性質的,是參與的而不是觀賞的,是隨機的而不是規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傳承的而不是創編的。原生態舞蹈是由普通民眾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傳承的民間舞蹈。
目前舞蹈界所指稱的民間舞,是一個容易引起除舞蹈界以外、國內藝術界和國際同行產生誤解的概念。因為民間舞的含義原本是由民眾自發興作,並在民間歷代承傳發展的舞蹈(比較恰當的名稱應該叫「土風舞」)。而今天我們所稱的「民間舞」,實際上是舞台上表演的由各專業藝術團體創作和學院派訓練體系下的劇場民間舞,這兩大板塊的「民間舞」已經決然形成了獨立於民間文化之外的文化屬性和審美屬性,成為帶著強烈的上層文化性質的舞蹈品種,呈現著鮮明的文化人和藝術家的理性思考、藝術思維和審美情趣。
嚴格意義上的民間舞(以下稱「原生態民間舞」)具有濃郁的農民文化的特徵,本色、直白、鮮活、朴實,喜逗樂、少格局,並且滲透著較強的族群意識和來自生命本體的感召力,與劇場民間舞存在著文化性質上的顯著差別。下面擬從三個方面簡要地對其差別進行舞蹈本質的理性觀照:
從舞蹈構成的物質基礎一人體著眼。原生態民間舞在體態上習慣於使身體處於平素的自然狀態,這一點,從許多采風錄像和實地民眾的舞蹈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而劇場民間舞,舞蹈的物質基礎儲備精良,舞者無一例外地接受過嚴格、系統的訓練,表演時其身體隨時處在一種規定狀態。
從舞蹈的本體—動作形態審視。原生態民間舞,其動作姿態相對隨意,表演中盡管也有一些相應的要求甚至固有的規定,但原生態民間舞畢竟不受太多的約束,自由度較大,即興性較強。而劇場民間舞則是將某一民族、某一地區舞蹈的風格性因素(包括動作、體勢、形態、韻律)提取出來進行改造發展—或留其形、揚其神,或變其形、存其神,招招式式都要求規范化。因此,與原生態民間舞相比,劇場民間舞是對原生態民間舞動作形態的抽象變形和風格韻律的極致性強化。
從舞蹈的功能和目的剖析。原生態民間舞是各族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具有全民參與性和自發性。像藏、蒙、苗、傣、維等民族,其隨時隨地即興舞蹈是司空見慣的事,這也是我國其他少數民族所共有的特點。所以,原生態民間舞對於老百姓來說,主要是一種娛樂手段,一種自發的活動和宣洩方式。因此原生態民間舞中單純的情感釋放或插科打渾的內容佔多數,舞蹈所表現的也多是民眾日常生活所聞所見,淺顯明白,接近人民。此外,原生態民間舞在迎神賽社活動中,擔負著迎神祭神的任務,成為民間祭禮儀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而劇場民間舞除了其非功利的審美屬性外,與原生態民間舞還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使命。也就是說,作為「藝術」,劇場民間舞必須反映現實,反映時代精神,必須有自己獨立的文化思考和文化象徵,這便決定了它與原生態民間舞的本質區別——一種自覺的理性行為和高層次的藝術創造。因此,它提倡表現形式上的創新和文化內涵的挖掘。表現形式上的創新涉及到對不同舞種和創作手法的借鑒,文化內涵的挖掘涉及到對不同地域環境、族類傳統和現實生活的了解、學習與研究。正因為這樣,才有了把黃土升華為象徵民族精神依存之「根」的《黃土黃》;有了尋求秧歌涅之生命境界的《一個扭秧歌的人》;有了感傷時光流逝的《殘春》;有了贊美母親情懷的《摩梭女人》;有了敬畏生命輪回的《阿姐鼓》;有了靈魂與社會沖撞的《好大的風》;有了直面人生滄桑的《扇骨》;有了……毫無疑問,諸如民族精神、生命境界,或者人生、社會、命運、靈魂等深層文化的命題和思考,顯然都不是農民文化或者民間文化固有的自覺追尋—盡管這些東西作為文化的積淀會不同程度地從原生態民間舞中折射出來,但卻絕非原生態民間舞自覺表現的內容,而無疑是文化人的種種哲理思考和文化情結,是藝術家對人類歷史和社會人生的深層次的探微,充分體現著上層文化的屬性。
綜上所述,國內舞蹈界之所指稱的「民間舞」(實為劇場民間舞),其實並不「民間」。因為正像前文所述,劇場民間舞已經具有了獨立於民間文化之外的文化屬性和審美屬性,是一種取自民間,經過提純化、高雅化、理性化、規范化、技術化、審美化的產物。在這個改造過程中,原生態民間舞經受了一個文化過濾和異文化輸入的過程,過程之後,原生態民間舞實質上已脫胎換骨,變成與民間原始狀態有相當距離、純舞台表演性的一種藝術審美形式—劇場(含學院派)民間舞。可見,中國舞台上的「民間舞」,最終沒有將民間文化作為自己的文化依靠,而是在「時代精神肖像」的藝術創造使命下有意無意地改變了原有的農民文化屬性。從舞蹈品種建立的視角,這種改變無可厚非。
㈤ 馮小剛的一句「楊麗萍不是人,是精是仙」,為何會揭開楊麗萍的酸楚
大導馮小剛曾評價楊麗萍說:「楊麗萍不是人,是精是仙。」高度贊譽楊麗萍在舞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外人稱贊楊麗萍為「中國第二代孔雀王」,楊麗萍自然擔得起這樣的稱號,不過背後卻也有著許多的酸楚。
楊麗萍出生在雲南大理的一個普通白族人家,相比於其它孩子有著幸福的童年,深受父母寵愛,年幼的楊麗萍就懂得什麼叫做養家糊口。
楊麗萍早已釋然,她是來自大山深處的精靈,如今也回歸自然、融入自然成為一名精靈。舞蹈是楊麗萍的畢生心血,被稱為「舞神」也一點不為過。
正如媒體所說:「楊麗萍是一名真正的藝術家、創作者、實踐家,真正獨一無二至情至性的舞者。」對於楊麗萍而言,一切都來得不那麼容易,一切來得又是那麼坦然,那種酸楚也換成一種甜。
㈥ 最適合民族舞演員采風的地方是哪裡最好有原生態少數民族部落。說的詳細點,介紹介紹
周城:位於大理古城以北23公里處,全村居住1500餘戶白族居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鎮版。遊客在這里可參觀白族民居權、集市、白族扎染的製作,幸運的話還可參加白族的婚禮,品嘗白族風味食品,選購白族民間工藝品。
【交通】在大理北客運站有旅遊專車直接到各旅遊景點的公交車,在那裡可以坐車到周城,也可坐計程車到周城。
【門票】免費
………………………………………………
有什麼想知道的可以再追問哦,如果我的答案您還滿意的話望您採納!祝您采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