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以什麼為基礎
❶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什麼
生態文明建設的直接目標是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長遠目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是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強調:「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1)生態文明建設以什麼為基礎擴展閱讀:
戰略任務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提出了優、節、保、建四大戰略任務。
一是優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節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是保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建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參考資料:網路-生態文明建設
❷ 生態消費模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什麼基礎
生態消費模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基礎。生態消費模式是以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為前提,在滿足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基礎上的一種可持續的消費模式。生態消費模式需要依賴消費教育來變革全社會的消費理念,進而轉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引導公眾從浪費型消費模式轉向適度型消費模式,從環境損害型消費模式轉向環境保護型消費模式,從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轉向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消費方式。
❸ 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國家將什麼上升為基本國策具體為哪些方面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專,保護優先,自然恢屬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❹ 生態文明的概念中,生態文明建設以什麼為基礎
生態公正——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生態安全——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
新能源革命——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
❺ 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包括哪些內容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怎樣的關系
一、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四方面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態,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分為四方面的內容。
1、生態意識文明。
思想意識是要解決人們的世界觀、方法論與價值觀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它指導人們的行動。以生態科學群、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綠色技術群為代表的生態文明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樹立人與自然同存共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建立社會、經濟、自然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選擇健康、適度消費的生活觀。
2、生態行為文明。
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思想和觀念,同時也是一種體現在社會行為中的過程。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類應該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指導自身的行為,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的矛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因此,人類應改變過去那種高消費、高享受的消費觀念與生活方式,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揮霍浪費,選擇健康、適度的消費行為,提倡綠色生活,以利於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與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3、生態制度文明。
生態制度,是指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為中心,調整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制度規范的總稱。生態制度文明,是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規范建設的成果,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關系,反映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平,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水平,是生態制度文明的外化,是衡量生態制度文明程度的標尺。
4、生態產業文明。
生態產業文明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指生態產業的建設,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及環保產業。發展生態產業,改革生產方式,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現階段發展生態產業的重點是按照建立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生態工業的發展道路。這種生產方式是以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是追求更實用有效的科學技術、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和更低環境污染以及更多勞動力就業的先進發展方式, 建設生態文明大力推動公眾參與。
二、生態文明建設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系: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構成建設小康社會的追求理念。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離不開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經濟增長、和諧穩定、民生改善的匯聚點。
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類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更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機。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必然要求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包含著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精神追求;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內在地包含著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規。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具體體現。
❻ 什麼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❼ 什麼是生態文明建設
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闡明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理念、原則、目標、實施保障等重要內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我國生態文明領域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
方案分為十個部分,共56條,明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徵,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生態文明定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❽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什麼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生態文明的內容如下:
1、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
2、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3、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貫穿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8)生態文明建設以什麼為基礎擴展閱讀
戰略任務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提出了優、節、保、建四大戰略任務。
1、優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2、節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3、保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4、建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❾ 在生態文明的概念中,生態文明建設以什麼為基礎
建設生態文明,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
❿ 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是什麼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專經濟建設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循環發展。 --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瀏覽次數:【大中小】【列印】【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