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態文明論文
㈠ 推進生態文明從自己身邊做起論文
推進生態文明,從自己身邊做起
生態文明從我做起 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
近年來,由於人們的大量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受到了強烈的打擊。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它是我們唯一居住的家園,我們住在這里,就應該愛護它,愛護它的環境,愛護它的花草樹木,愛護它的一切。胡主席在十七大作報告時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現在的我們對於生態還很陌生,但我們對於環境污染並不陌生。垃圾分類,污水處理,污染物大量排放,氣候變暖,水資源短缺,荒漠化,無疑成了我們的頭等問題。我們又能做什麼呢?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保護我們的環境,就要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問題做起。比如說,垃圾分類。我們每人每天都會扔垃圾,但是同學們知道嗎,這些垃圾會被扔到垃圾場,但是垃圾場的費用是昂貴的。人們大量的排放垃圾,工廠農業大規模的生產垃圾,這樣做我們的地球還會好嗎?我們在地球上生活的日子還有多久。所以,我們要垃圾分類。其實,垃圾分類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不難,如果我們勤奮一點,我們的家園正在向你揮手;如果我們少玩一點電腦,剩下來的時間倒不如去垃圾分類;如果我們節約一張紙,就等於救了一棵大樹。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保護環境,這畢竟是我們生活的地方。廢物利用,節約能源,這對我們來說很難嗎?
生態文明從我做起。污水排放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我們每天都會消耗大量的水資源,如果我們節省一點,北方的旱災不會這么嚴重。我們可以利用洗菜的水來淘米,用洗澡的水來與拖地,用洗衣服的水來沖廁所,總之,廢水再利用的例子遠遠不止這三種,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節約用水,就會節省下大量的水去做它應做的事。也許我們經常會看到水在沒人的情況下大股大股地流,這看著不寒心嗎?有一句話說得好:如果不節約用水,那最後一滴水就是你的淚水。讓我們一起節水吧!
生態文明從我做起,這不單單的一句口號,而是行動前的鼓舞,生態良好,景色優美,植物多樣,環境舒適,這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生態文明從我做起!
㈡ 以推進生態文明 從自身做起為主題的論文 擬個什麼標題好
以推進生態文明
從自身做起為主題的論文
我有資料,可以給你.
㈢ 推進生態文明,從自己身邊做起。的小論文
就是圍繞愛護自然來寫
㈣ 《推進生態文明 從自己做起》 小論文800字左右 盡量是百度上很難找到的!
低碳生活其實並不難 多份研究報告呼籲關鍵在行動,注意你的衣食住行就可減半碳足跡
人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實現低碳生活方式,並進而推動低碳經濟發展?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今年世界環境日發布的兩份報告給出的答案出人意料——實現「消除碳依賴」這一目標也許比想像的要容易:你只需採用氣候友好的生活方式,這不會對你的生活方式造成太大改變,更不用做出什麼大的犧牲!
這兩份報告中的一份名為《改變生活方式:氣候中和聯合國指南》(Kickthe Habit:TheUNGuideto Climate Neutrality),是以低碳生活方式為目標的概略性指南;另一份名為《旅遊業如何適應和緩解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and Mitigationinthe Tourism Sec-tor),是由同UNEP、世界旅遊組織合作的專家們共同編寫的。
6月10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發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表明在中國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形勢緊迫。報告指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持續增長了約兩倍。中國如果希望減少生態赤字,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即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和優先解決見效慢的問題。
接踵而至的這幾份報告,從不同角度呼應了今年世界環境日主題——「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一方面表明如果人們能夠改變傳統的高排放生活方式,那麼對於低碳經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凸顯,在全球變暖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世界各國正努力減少碳足跡,以推進低碳經濟發展。
中國人均生態足跡:50年增長兩倍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是受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和WWF(中國)的聯合委託,由全球生態足跡網路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合作完成的。
報告分析了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早期總體開始出現的生態赤字,指出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創新路徑,以實現其長期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
報告分析指出,作為一個國家,中國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載力的15%;盡管生物承載力不斷增加,中國的需求仍是其自身生態系統可持續供應能力的兩倍多。
報告指出,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是1.6全球公頃,也就是說,平均每人需要1.6公頃具有生態生產力的土地,來滿足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在147個國家中列第69位,這個數字低於2.2全球公頃的全球平均生態足跡,但仍然反映出中國面臨的重要挑戰。事實上,中國消耗的資源已經超過了其自身生態系統所能提供資源的兩倍以上。
報告的結論顯示,中國如果希望減少生態赤字,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即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和優先解決見效慢的問題。
從簡單的事情做起,能夠產生快速的、短期的收益,推動社會向著降低生態足跡的方向發展。而要徹底減少中國的生態赤字,需要考慮到現在所做出的很可能會有長期影響的決定。
報告還提出了減輕生態足跡的「CIRCLE 」方式:壓縮城市發展(C)、個人行動(I)、減少潛在廢棄物量(R)、碳減排戰略(C)、土地管理(L)和提高能效(E)。
報告也指出,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亞太區的人均生態足跡相對較低。然而,龐大的人口數量使得本地區的總生態足跡在世界居於首位。
低碳生活方式:小舉動帶來大變化
生活在發達國家以及一些快速發展的城市裡的人們可以馬上「消除碳依賴」——實際上,這並不難。
《改變生活方式:氣候中和聯合國指南》指出,只要採取一些很簡單的措施,就可以減少一個人每天一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果像電力公司、汽車製造商、以及航空設備製造商這樣的企業也努力實現綠色經濟,那麼我們可以削減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
㈤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論文1500字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明建設、社會建設相提並論,提高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十七屆五中全會上,國家進一步提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水平」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獨立成章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得以牢固樹立。建設生態文明,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務,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大力推進?筆者從親身基層環保工作中作過初步調研,總結如下,僅供參考,望能給社會同仁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什麼是生態文明
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生態文明」。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並不是指自然生態的「文明」狀態,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生態是各種力量相互制約的結果,也是各種力量協調共生的結果;也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還包括人與人的關系。綜合專家的看法,我們可以對生態文明作出初步界定:生態文明首先應該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二、為什麼要建設生態文明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弄清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常話道:「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如果認識不到位,就不能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自覺投身於生態文明建設中。筆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工業文明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是,工業文明也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煩惱,甚至是巨大的災難。例如:震驚全世界的「六大污染」( 義大利塞維索化學污染事故、美國三里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氣爆炸事件、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故、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德國萊茵河污染事故)、「八大公害」( 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美國多諾拉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愛知縣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和「十大事件」( 北美死湖事件、卡迪茲號油輪事件、墨西哥灣井噴事件、庫巴唐「死亡谷」事件、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印度博帕爾公害事件、切爾諾貝利核漏事件、萊茵河污染事件、雅典「緊急狀態事件」、海灣戰爭油污染事件)。據有關數據顯示,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海灣戰爭期間,先後泄入海灣的石油達150萬噸。1991年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空襲後,科威特油田到處起火。1月22日科威特南部的瓦夫臘油田被炸,濃煙蔽日,原油順海岸流入波斯灣。隨後,伊拉克佔領的科威特米納艾哈麥迪開閘放油入海。科威特南部的輸油管也到處破裂,原油滔滔入海。1月25日,科接近沙特的海面上形成長16公里,寬3公里的油帶,每天以24公里的速度向南擴展,部分油膜起火燃燒,黑煙遮沒陽光,伊朗南部降了「粘糊糊的黑雨」。至2月2日,油膜擴散到長90公里、16公里的范圍,逼近巴林,危及沙特。迫使兩國架設浮攔,保護海水淡化廠水源。這次海灣戰爭釀成的油污染事件,在短時間內就使數萬只海鳥喪命,並毀滅了波斯灣一帶大部分海洋生物。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反應堆所在建築物爆炸後,在大地震中受損的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發生 「泄漏事故」,導致22人遭核輻射,21萬人緊急疏散,經濟損失非常慘重。
這些公害和污染事故,都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污染,導致許許多多正常人及動物非正常死亡,殘廢,或患病,給人類和生態環境帶來災難性後果,人類對資源的利用已經大大超過地球的承載能力。人類從這些事件引起高度重視,並進行自我反思,於是生態文明觀念應運而生。隨著人類生存危機越來越嚴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雖然堪稱地大物博、資源富饒的國家,然而中國又是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哪種資源,人均擁有量在全世界都是很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環境保護工作在逐步加強。同時,人民群眾對生產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但是,由於中國的經濟增長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集中出現,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環境容量不足,逐漸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如果中國不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不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到突出的位置,不加大保護環境的力度,不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生產生活環境會越來越惡化,這不僅將直接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而且關繫到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因此,「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如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十七大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兩個字的改動,寓意深遠,意義重大,針對性和指導性更強,有著深刻內涵。經濟增長方式是指通過不同要素投入和技術組合獲得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強調的主要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而經濟發展方式除了涵蓋前者的含義外,還對經濟發展的理念、戰略和途徑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的不僅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還包括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內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二)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徵的社會。它不僅體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它要求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具體說來,它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合理進行功能區劃分,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三)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此必須轉變關於發展的傳統觀念,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四)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勞動生產率。努力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形成能源資源節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必須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更加科學利用自然為人類的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堅決禁止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的做法,堅決摒棄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做法。把祖國建設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美好家園,既是億萬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㈥ 以推進生態文明,從自己身邊做起寫一篇地理學科內論文
生態環境一直以來都是我們人類生存、生產與生活的基本條件。黨和政府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伴隨著「基本國策」、伴隨著新的世紀正邁著希望的腳步,作為地球村的重要成員,草木蔥蘢,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空氣清新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家園。地球是人類唯一居住的地方,人類要在地球上安居樂業,就要愛護地球,愛護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間唯一一艘載有生命的航船,我們人類是這艘船上的乘客。當船漏水的時候,誰能說拯救地球與我無關?山不孤獨水孤獨,所以水繞著山;夢不孤獨心孤獨,所以夢把心牽住;樹不孤獨鳥孤獨,所以鳥在樹上住;我們不能讓水孤「獨」,不能讓心孤獨,更不能讓鳥孤獨,讓我們共建綠色家園,讓綠色回歸自然,我們共同在努力!朋友,新世紀凝望地球:空氣污染嚴重、土地遭到破壞、溫室效應威脅著人類、生物多樣性銳減、森林面積日益減少、淡水資源受到威脅、化學污染日益嚴重、混亂的城市化、海洋生態危機加劇、極地臭氧空洞,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嗎?曾記否,我們的前人生活的環境是那樣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綠草覆蓋著大地,清新的空氣中瓢著陣陣花香,豐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著大地上的生物,鳥兒在樹上歌唱,魚兒在蔚藍的大海中暢游……如今,面對滿目瘡痍的地球,我們是否應該深深地反思:時代要進步,文明要發展,我們再也不能吃祖宗飯、斷路的路子了,人類向大自然一味掠奪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們應該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保護生態環境,倡導文明新風。我們應該積極地,自覺地行動起來,快快加入到生態環境保行動中來。保護環境,建設綠色家園,應從身邊的事做起:
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家園。就要大力倡導和樹立綠色文明理念。將綠色文明當成是人與自然相和諧與共、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的文明。將這一文明成為每個成員的共同認知。從而自覺傳播、實踐人與自然和諧與共的綠色文明理念。人在自然中生長,綠是自然的顏色。綠色是多麼寶貴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快樂,讓我們行動起來,為珍惜綠色,創造綠色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家園。就是要立足安康實際。安康地處秦頭楚尾,是西北、華中和西南三個經濟區的幾何中心,漢江即是長江水系最大的支流,也是陝南安康人的母親河,它孕育著安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歷史上曾譽為「黃金水道」。「九五」以來,我們始終把保護漢江流域生態環境安全,保護漢江水質免受污染作為環保工作的重點,不斷加大投入和治理力度,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漢江環境保護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雖然堅持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環境保護型之路。如今,隨著西部大開發進程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啟動,大大推動漢江經濟走廊的開發·安康作為國家南水北調工程中線主要調水區,優質水源涵養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庫在我省境內漢江、丹江流域集流面積659萬公頃,涉及漢中、安康、商洛、寶雞4市的29個縣區、298萬人口。漢江全長1537公里,在我省就有600多公里;總流域面積9.52萬平方公里,在我省達4萬多平方公里。安康不僅是調水區,而且是水源涵養區,同時也擔負著保護水源地水質的重大責任。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區,水土流失嚴重,導致土地資源破壞,水源涵養能力降低,生態環境惡劣,泥沙下泄淤積河床、水庫,使水利工程運行壽命和運用效率降低,丹江水質惡化,制約當地經濟的發展,也給南水北調工程水質安全留下了隱患。
隨著安康經濟的發展,隨著安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動員人士履行義務、參與生態建設;架起方便人民群眾監督生態環境建設的橋梁;想方設法鼓勵力量投入生態環境建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安康山多水多,山 青水秀,山多植物種類多,水多工業利用價值大,山青水秀又處南北過渡帶,孕育著宜人而鮮有的氣侯資源。大可以「水」牽線搭橋,聯結北京等五省市構建「同飲一江水,共建新生活」的新認識、新資源,立足資源優勢,運作生態資本,把綠色價值轉化為較高的經濟附加值,以而賦予整個經濟以新的活力和競爭力,獲得更多的政策和財政的反哺,實現經濟跨越勢發展。安康氣候宜人,以山為雄,以山抒情,以水為靈,以水表情,游者有所依,情有所寄,使生態旅遊成為主體。
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家園。就要形成從我做起、從身邊事做起、現在做起。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為了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安全的、多樣的生態系統,營造安全健康舒適的生存空間,我們積極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和強化自然山水的整體布局,積極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從安康的生態環境的實際出發,就是要以人為本,立足自身,點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厲行節約,防止浪費,珍惜資源,植綠護綠,減少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為人類永續生存與發展盡綿薄之力。只要全民動員起來,群策群力,積極行動,持之以恆,我們安康天空湛藍湛藍,空氣清新清新,山野翠綠翠綠,溪流水溝清澈清澈,山中野獸出沒……這些是多麼的令人羨慕啊!生態良好、景觀優美、植物多樣、清新舒適的人居環境。安康大地就一定會安寧康泰富有美意,山川秀美、江山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