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㈠ 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一個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經濟規模大,即使採取各種末端治理措施,也難以避免嚴重的環境影響。
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必須大規模開發利用清潔可再生能源,實現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對於尚處於工業化階段的我國來說,挑戰是巨大的。但是,作為一個後發國家,有積極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經驗的優勢。要抓住歷史機遇,採取有效措施,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昭示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意味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也是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1)堅定不移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擴展閱讀:
」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徵:
關於建設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徵,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過程。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因此,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做好自身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
更重要的是,要把它擺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進程。
這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駕齊驅,形成五大建設,又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觀點、方法。
㈡ 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這一表述提出了「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新概念,將生態文明提升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特定時代的高度,是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黨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次理論創新。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是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和演化邏輯的必然要求,為此必須走符合我國國情的「綠色」發展道路,深刻把握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決策部署。
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和演化邏輯的必然要求
文明的發展形態從來不是個人意志的體現,它既是現實化的歷史運動,也是最廣泛的社會共識。迄今為止,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階段。工業社會在創造輝煌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進一步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和沖突,使人類陷入了空前的資源緊張、環境惡化和生態危機的泥沼當中。人類要擺脫這場危機,呼喚一場文明形態的全面變革。這場變革就是生態文明的轉型,以生態文明取代工業文明成為人類歷史發展不可逆的必然選擇。
從文明的演化邏輯來看,雖然根據人類文明在不同時期所表現的特質可以將文明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或階段,但是人類文明的發展演化是一個有機統一的過程,期間有轉折卻並無斷裂。透過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發現生態文明從萌芽到發育、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發展積淀的一種必然結果。盡管在以往的文明階段,生態文明並未獲得顯性的內涵或形式,但是它已經在以往的文明母體中悄悄地孕育著。
從文明的實踐維度來看,伴隨著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到了20世紀60年代,全球關於生態與環境的話語表達愈益活躍,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生態環境保護實踐運動。在我國,1973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環境保護被確立為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成為了由政府主導的社會實踐運動。1983年,保護環境被確立為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環境保護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到2007年,建設生態文明寫進黨的十七大報告,並且提出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上升為執政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組成部分。繼十七大報告之後,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論及生態文明,將其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生態文明戰略地位的提升,一方面體現了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黨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在不斷深入,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在不斷增強。
「綠色」發展道路是通向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出發點。如同經濟建設一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大實際也是正處在並將長期處在初級階段。因此,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這條路註定不會平坦,註定要經歷各種陣痛,各種曲折。但是,我們的方向是明確的,信念是篤定的,就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具體落實到生態文明建設,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走符合我國國情的「綠色」發展道路。所謂「綠色道路」,是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環、高效益、可持續」的道路。它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曾經走過的「黑色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環、低效益」的道路。「黑色道路」不可持續,中國不能走也走不通這樣的道路,它不僅為國情所不容——中國的人均資源少和環境容量小,加上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而非資本主義國家,不能搞生態殖民主義,而且為世情所不容——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制定好了有利於他們自己的各項國際規則,使中國的污染成本不可能轉移出去。
「綠色道路」是一條通向生態文明的道路,一條我們正在探索的道路。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沿著這條道路,扎實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基本形成了主體功能區布局,初步建立了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應該說,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是正確的,切實有效的,為邁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深刻把握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決策部署
新時期新階段,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現實意義進一步凸顯。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沒有生態文明的小康社會是不全面的小康社會。「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生態文明建設只能進一步加強,而不能削弱;只能進一步抓緊,而不能絲毫放鬆;只能進一步加快,而不能放緩步伐。
正是站在這樣一種時代高度,黨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科學回答了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思路是什麼、基本要求是什麼、基本任務是什麼等一系列重要問題。
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應積極探索和遵循科學的發展思路。一是要以堅持生態文明理念為前提。生態文明的理念有三個層次: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人是自然之子。面對自然,人類必須始終懷持一顆感激之心、懺悔之心、敬畏之心、謙卑之心。二是要以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為保證。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是黨的理論體系不斷繼承創新、科學發展的過程,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以「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目標。建設美麗中國,就是要使這個延續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度天更藍、地更綠、山更青、水更凈,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這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落腳點和歸宿,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目標。
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必須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明確要求。概括來說,就是要做到「兩個堅持」、「一個著力」和「兩個為了」。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這是「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的生動體現。
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當前最為迫切的基本任務有四個方面。一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這是解決我國國土空間開發中存在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任務。二是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堅持把節約放在優先地位,通過調整結構、改進技術、強化管理、深化改革、強化法治、全民參加等多種手段,切實節約能源資源,同時貫徹清潔性和可持續性原則,走多元化之路,致力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三是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四是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創新管理體制機制,著力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關系進行統籌協調的科學性、有效性;要制定並完善環境稅收、生態補償、綠色貿易等環境經濟政策;要加強環境保護的立法與執法,尤其是環境評價法的立法與執法;要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和幹部考核標准
㈢ 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布局的是哪次會議
黨的十八大。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從10個方面繪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
十八大報告不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別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標,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各方面內容,從而完整描繪了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
(3)堅定不移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擴展閱讀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推進水循環利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態文明建設
㈣ 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黨的那次會議
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黨的(D.
十八大)會議。
擴展: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式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這體現了我們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勇氣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博大情懷,開辟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廣闊前景。
供參考。
㈤ 分析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並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式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這體現了我們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勇氣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博大情懷,開辟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廣闊前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社會,又是生態環境良好的社會。其中,經濟建設是基礎,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先導,社會建設是歸宿,生態文明建設是前提。堅持和實現科學發展,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融合相協調,賦予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生態尺度。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才能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黨的十八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生態環保規律和執政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新境界。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我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子孫後代永享藍天凈水綠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論指導;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戰略部署;是我們黨充分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並反思工業文明與現有發展模式不足,積極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貢獻;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綠色、循環、低碳新趨向,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拓展和升華。
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是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生態文明絕不是簡單的污染防治,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社會形態,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包括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發達的生態經濟、完善的生態制度、可靠的生態安全、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節約環保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強永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生態文明作為科學、全面、系統的先進思想和戰略任務,貴在創新,重在建設,成在持久。生態文明理念及建設實踐具有鮮明的特徵。
在價值觀念上,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倡導給自然以平等態度和充分的人文關懷,關注和尊重生態環境的存在及其意義,從「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轉變;倡導主動遵循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對自然無節制的攫取、對資源無序的開發利用。
在指導方針上,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節約優先就是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保護優先就是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把環境承載力作為發展的首要前提,努力不欠新賬、多還舊賬,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自然恢復為主,就是減少人為干預,讓其休養生息,早日恢復和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㈥ 材料分析題: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並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對推進中國特色社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式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這體現了我們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勇氣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博大情懷,開辟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廣闊前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社會,又是生態環境良好的社會。其中,經濟建設是基礎,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先導,社會建設是歸宿,生態文明建設是前提。堅持和實現科學發展,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融合相協調,賦予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生態尺度。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才能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黨的十八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生態環保規律和執政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新境界。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我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子孫後代永享藍天凈水綠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論指導;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戰略部署;是我們黨充分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並反思工業文明與現有發展模式不足,積極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貢獻;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綠色、循環、低碳新趨向,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拓展和升華。
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是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