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生態
1. 生態學專業哪個方向比較熱前景如何
生態學專業的研究生比本科生還是十分好找工作的。將來可以到大專院校當老師,回可以進環保局,答氣象局,農林部門。
推薦樓主幾個比較好的,在國內領先的地方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不過這里的競爭很激烈,而且碩士比較少。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華南農業大學,駱世明比較厲害
中國農大的資環學院
另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都有生態專業的
現在恢復生態學比較熱。樓主多打聽一下吧,好好為自己選一個方向
2. 生態熱能是什麼
熱能,就是內能.陽光屬於光能.這里的熱能主要是由光能轉化成的.(地球有地熱能也能釋放熱量)
熱能與光能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能.
3. 城市熱島效應對生態環境有哪些影響
影響城市氣溫和降水,從而影響城市生態環境。
城市和鄉村之間形成熱力環流,城市的清空氣可以進入市區,使得市區空氣變得清新
4. 生態學上熱常數是什麼
呵呵,如果我把「熱常數」分為兩個詞,即「熱+常數」,我想你就會明白了,其實「熱常數」就是指一個熱量恆值,有可能是總能量大小,有可能是發育有效積溫,但數值是恆定的就是了~
5. 深海熱泉生態系統中流動的能量最初來源於
深海熱泉中有抄一種「吃」硫的細菌,在襲氧化硫的過程中,細菌提取了化學能,所以,這種細菌是深海生態群落的初級能量生產者。
大洋深處漆黑一片,陽光透不過那麼厚的海水。
摘抄一段:
在這些熾熱的「黑煙囪」的周圍活躍著一個嶄新的生物群落——熱水生物,比如長達三米而無消化器官,全靠硫細菌提供營養的蠕蟲,加上特殊的瓣鰓類、螃蟹之類,說明地球上不僅有人們所習慣的,在常溫和有光的環境下通過光合作用生產有機質「有光食物鏈」,還存在著依靠地球內源能量即地熱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溫高壓的環境下,通過化合作用生產有機質的「黑暗食物鏈」。從而構成了繁榮的深海生物圈。換言之,因為處在海洋深處,陽光無法照射到那裡,它們不能依靠光合作用來合成生命物質,只能通過自身的化學反應類合成生命物質來生存。
6. 城市熱污染的運用生態學原理改善城市熱環境
城市生態學方法是通過調節城市生態系統內生物群落和周圍環境之間相互作用而平衡、改善城市熱環境的方法。改善城市熱環境的任務就是對生態系統施加有益影響,建立合理的熱平衡系統結構,創造舒適的熱環境。 制定排放標准,加強管理,對溫室氣體及廢熱水的排放加以限制。強化環境監測。依靠科技,改善能量利用,加強點源余熱的綜合利用。例如,發電廠採用新技術,提高發電效率,減少廢熱排放;改善冷卻方式,使冷卻水達到排放標准。另外,綜合利用溫排水中攜帶的巨大的潛在熱能,運用生態學能量轉換的原理,在水產養殖、農業及林業等領域充分利用溫排水余熱,變廢為寶。
美國、日本、前蘇聯以及德國等許多國家,利用余熱開展水產養殖業已有很多成果。溫水養殖多是高密度的工廠化精養,這不僅可減少對土地的佔用,與其它方式相比,還具有投資少、收益多的優點。美國、前蘇聯、瑞典及原聯邦德國還發展了以生產電能和供熱為雙重目的的電廠。前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已有1000多座這樣的電廠,為800多個城市、工業區和人口集中區供熱。瑞典在許多城市的市區也裝備了利用電廠熱能的供熱體系,使電廠的熱效率達到85%。
溫排水作為一種低熱水源,用於農林灌溉、溫室種植,既能提高產量,又能使這部分余熱得到利用,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如美國的俄亥俄州,採用鋪設地下管道的方法把溫排水余熱輸送到田間土壤中,用加溫土壤來促進作物的生長或延長生長時間。在法國,人們還將這種方法應用於果園和林業生產中,或採用溫水噴灌法使花芽免受春季的低溫凍害,初期急速生長,增加產量。對於城市熱環境的監測可以用現代化手段「遙感」來完成,既迅速又准確。用紅外遙感獲得瞬時信息,可以對城市熱環境的空間格局和動態變化進行分析。
7. 您好!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區生態農業研究所,這個單位好不好呢辦
當然好啦。這是集國家的科研、生產、推廣的精英單位啊。沒本事的人還進不去呢
8. 城市熱島效應對生態環境有哪些影響
城市熱島的生態環境效應溫度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生態因子之一。城市熱島改變了城市熱量環境,影響區域氣候、城市水文、空氣質量、城市土壤理化性質、城市生物的分布與行為以及諸多城市生態過程如物質代謝、能量循環等,引發出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城市氣候特徵城市氣候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形成了有別於郊區的局部氣候特徵。各個氣候因子如日照、輻射、氣溫、風向、濕度、雲、霧和降雨等之間相關聯系、相互制約,呈現一定規律性。城市熱島與城市干島、濕島、混濁島和雨島等之間可以相互影響、相互轉換[9]。由於城市蒸發、蒸騰量都遠比郊區小,而城市氣溫又比郊區高,使得城市中空氣的平均絕對濕度和相對濕度都較小。
但在一定的條件下,城市夜間的絕對濕度又會較高形成「城市濕島」。城市熱島效應會引起局地環流,使得城市風場特徵極為復雜。熱島的存在使得城區凝露量、結霜量、霜凍日數、下雪頻率和積雪時間都小於郊區[9]。一項在紐約的試驗表明:在中心區曼哈頓冬季降雪不足30% ,低於都市區周圍的40%45%[10]。另外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L indquist在瑞典的L und城, 1965年冬季測得郊區降雪量為68cm,而城市中心僅為3cm;中午時刻市中心和郊區氣溫分別是015℃、- 110℃;等降雪線幾乎是以市中心為圓心的同心圓。
城市熱島還改變著其它城市氣象,例如雲和霧的發展,閃電的頻率等。城市水文特徵熱島效應影響著雲的形成和運動,對局地降雨及降雨機制產生影響,使得城市區域水文特徵發生變化:城市地區的降水量、地表徑流明顯大於周圍農村地區;但蒸發量、地下徑流明顯小於周圍農村地區。一般認為,城市熱島可以增加城市的降雨,增加的區域集中在市中心及其下風向范圍。主要是由於在靜風的條件下,熱島使得城區氣壓相對較小,鄉村較冷的空氣流向城區,形成局部空氣對流,產生降雨。但城市熱島效應只是增加了降雨量而不會引起降雨,即它不會提高降雨次數,只是刺激降雨量。熱島效應引發的降雨並不是發生在熱島強度最大的時候,而是發生在空氣濕度相對很高、城市邊緣氣團不穩定的時期[17]。這是因為當空氣太穩定時,不會發生對流;而空氣十分不穩定時,大范圍的空氣對流又會掩蓋城市熱島的影響;所以只有在微弱的氣流下,有相對較高的空氣濕度,不規則的熱島才可能起到關鍵作用。城市熱島影響降雨格局一貫被認為是由於城市污染導致濃縮核(condensation nuclei)增加、高聳建築使得地表粗糙度提高等引起,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提高濃縮核不會引起降雨增加。Rosenfeld聲稱由於城市污染可以提高濃縮核,但很少會合並(coalescence)形成雨滴。
對上海研究表明:不同的熱力背景對下墊面降雨分布有不同影響,降雨量依次從自然背景、低溫背景、高溫背景遞增。在自然背景下,年降雨為97412mm,在低溫背景下則為102712mm,增加53mm,增加幅度為514% ,而高溫背景下年降雨則為107517mm,增加了1015mm,增幅為1014
9. 熱環境生態建築實例
瑪拉西亞建築師楊經文的雙屋頂(圖片在http://travel.sohu.com/20050601/n225785285.shtml)、林倬生的瓦聯住宅、B.V.多西的桑伽事務所、內C.科里亞的甘地紀念館(容圖片在http://project.zhulong.com/proj/detail2593.htm)
還有很多,不知樓主想要哪方面的?覺得能幫上的話發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