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台水庫
㈠ 廣東省三大水庫
廣東省三大水庫的名稱分別是:
新豐江水庫;
㈡ 北京有哪些水庫
9、懷柔水庫
10、等等.....
㈢ 三青台水庫有那些魚類
怎麼也有十幾種吧,鯽魚鰱魚最多,鯉魚草魚鯰魚也有不少
㈣ 井研三青台水庫門票多少錢
三清台水抄庫:井研境襲內,從樂山出發出磨池,約1公里右手下坡,約2、3公里,面積不大,10元一天,魚類有花白鰱、鯽魚、鯉魚、青波、鰱魚、三角鋒、胭脂魚等,品種多,不準釣花白鰱。有盒飯送至釣點(十元一份)。從新大橋起算26公里。(備註:有過路費單邊5元)。
㈤ 杭州丁橋附近一個風景秀麗的水庫叫什麼
虎山水庫:
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沿虎山路慢慢向前走近虎山水庫,視野豁然開朗,青山依依、綠水迢迢,彷彿走進陶淵明的桃花源一般舒適悠然——這便是虎山公園。
整個公園以虎山水庫為中心,周圍青山綠樹環繞,總面積約13.4萬平方米,其中虎山水庫就占約三分之一,綠化覆蓋率接近7成。
虎山公園採用「漁樵耕讀」的田園生活布局手法,力求達到雖由人做、宛若天開的意境。「漁」為延續虎山水庫的原有功能,為市民提供垂釣平台。「樵」為保留原有山體植被,倡導全民愛山護山,沿部分山道放置歷史古物或其仿製品。「耕」即在公園相對開敞平坦區域,營造半山特色的農耕文化和桑蠶文化的田園景觀。「讀」為解讀半山田園的文化,設置一些反映半山生活和文化的雕塑,並在公園內建設一座半山歷史文化展覽館。
虎山公園共有15個景點,分為卧虹橋、柳影綠屏、白鷺島、迎柳橋、千步廊橋、撒金古道、卧龍攬勝、摩崖石刻、東亭迎朝、西亭夕照、山下迎賓、車水排雲、望湖台、綠影青谷、情人谷。
龍山水庫:
位於半山田園地塊北端,東至虎山路,西側比鄰龍山水庫,南至依山路,北至半山山麓,綠化建設面積約為6.8公頃。現有保存完好的水庫、溪流、山體和豐富的原生態植被。
※水竹居:位於龍山水庫的北端,此處竹影婆娑,鳥鳴婉轉悅耳,舒適自得,在盡量不破壞整體空間環境下設置此亭,取名「水竹居」,供途經於此遊人休息小坐之用。
※問樵處:位於公園保留的原始森林的山頂之上,此處空間相對比較開闊,是遊人登上休息和集會的好地方,此處修建小屋,取名「問樵處」,寓意此處乃是一樵夫居所。
※瞻碧亭:立足於此可遠觀虎山水庫,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瞻望碧水青山。
※錦園:一茶園,其間種植了大片的茶樹,並有一些小的建築物散布其中,整個區域就像一個綠色的錦帶,中間的幾個小建築也便是錦帶上的綉花,遊人可以在此親身體驗制茶工藝,領略其中的奧妙,趣味無窮。
※魚躍鴛飛:在錦園南端有一水塘,為原來田園人養魚之用,經過適度開挖後加大水域面積,引北部山體泉水匯集於此,形成開闊水面,池中設有二島,島上植有大量水生植物,吸引鳥類駐足,沐浴著江南的綿綿細雨遊人跨過知魚橋見得此處魚躍鴛飛,與不遠處的錦園茶園和後面深山裊裊雲煙,不免陶醉其中。
※水樂榭:通過對山體雨水的收集,水自北向南層層跌落,並有棧道穿梭其中,伴隨著旁邊的沙沙作響,人行其中彷彿駕馭雲層之上,飄飄欲達仙境。㈥ 金波水庫
金波鄉位於白沙黎族自治縣的西北部,距離縣政府駐地牙叉鎮約53公里,土地界域東鄰青松鄉,南鄰霸王嶺昌江縣七叉鎮,西接石碌水庫及昌江縣境內的國營紅林農場五隊,北鄰七坊鎮,周圍跟國營金波農場交錯結連在一起。
金波鄉
金波鄉(jinbo xiang),因歷史流傳而得名「心波」。解放後,按近音改為「金波。金波鄉位於白沙黎族自治縣的西北部。土地界域東臨青松鄉、南臨霸王嶺昌江縣七叉鎮、西與石碌水庫及昌江縣境內的國營紅林農場五隊相連、北臨七坊鎮,周圍跟國營金波農場交錯結連在一起。[1]
區劃人口
全鄉現轄有白打、牙加、金波等3個村委會,18個自然村和一個鄉辦企業的鄉青年橡膠場。3個村委會18個自然村中共創建了11個文明生態村。2011年,轄區總人口4376人,其中以黎族為主,達3878人,佔88.62%;其餘為漢族人口498,佔11.38%。[1]
鄉境主要聚居黎族、漢族,黎族人口有3878人,約佔89%,漢族及其它民族人口479人,約佔11%。全鄉有浪豐村、古弄村,金波新村、金波老村的少部分村民信仰基督教。
建制沿革
1972年原七坊人民公社劃出成立金波人民公社,1982年經廣東省委、省政府批准,決定將原來金波人民公社轄區內的牙表一、二、三生產隊等三個村莊劃撥並入國營金波農場管轄。1983年12月成立金波區公所,1986年成立金波鄉人民政府,1987年置金波鄉,1988年4月成為海南省白沙縣轄鄉,轄白打、金波、牙加3個村委會。
領導分工
吳 妹(鄉黨委書記、人大主席):主持鄉黨委、人大全面工作。
曾永軍(鄉黨委副書記、鄉政府鄉長):主持鄉政府全面工作。
王建兵(鄉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分管黨務、團委、婦聯工作,主持紀委工作,掛鉤金波村。
徐瑞吉(鄉黨委委員、鄉政府副鄉長):分管黨政辦、農業、科技、統計、水務、扶貧、國土、住建、商貿、旅遊、節能減排工作,掛鉤牙加村。
詹珍彪(鄉黨委委員):分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協助王建兵具體負責黨務工作、技能型鄉鎮政府建設、掛勾白打村。
劉郁松(鄉黨委委員):分管宣傳、文化、教育、衛生、新農村建設工作、協助鄉長財稅工作、掛鉤白打村。
符仁安(鄉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分管武裝、政法、消防、統戰、工會、安全生產。
符永偉(鄉人大副主席):負責鄉人大具體工作、協助劉委員美麗鄉村建設、沼氣,掛鉤牙加村。
符國莉(鄉政府副鄉長):分管計劃生育、民宗、民政水庫移民、危房改造工作、。
符彩英(副主任科員):具體抓關工委、老體協、掛鉤白打村。[2]
地理環境編輯
水文地貌
金波鄉是一個地處周圍環山的盆地之中,四周被有海拔高800~1400米的山嶺環繞著的一個鄉。水資源較為豐富,大小溪流較多,昌化江主、干支流之一的石碌河(在金波鄉境內又稱為南域河、南叉河),其發源於金波鄉境內南部山區,又是石碌水庫水資源主要補充河流,同時也是金波鄉、國營金波農場和昌江縣農業生產主要灌溉用水及縣城石碌鎮附近農場、農村群眾日常生活用水的重要供水河流。因此,採取加大法律宣傳、實行生態補償等長遠有效機制,切實保護好金波鄉境內森林資源、水資源等生態環境極為重要。
氣候條件
金波鄉屬於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無冬,四季如春,日照充足,生態環境好,氣候條件良好,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土壤屬於花崗岩變化形成的磚紅壤或赤紅壤,一般土層中多含礫質,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根據歷年來有關氣象資料反映,年均氣溫23.3℃,月平均最高氣溫27.6℃,最低氣溫18.1℃,極端最高溫40.1℃,極端最低溫1.4℃,年平均降雨量為2163.1毫米,雨日年平均158天,2—4月份多霧,每年在熱帶低氣壓影響下均有2—4次,一般風力7—8級的台風,極少出現10級以上台風。為了做好預防金波地區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工作,2003年白沙縣建設局在金波鄉白打村委會白打村後的白打嶺建立了地震觀察台。
自然資源
根據縣國土局資料顯示金波鄉的礦產資源豐富,分布較廣,主要的礦產有:金、鎢、黃蠟石、水泥灰岩、飾面花崗岩、銀、螢石、鐵礦等。目前,國家對金波鄉的各礦種只是進行了初步的勘探,還未進行開采。金波鄉資源豐富,擁有原始森林景觀、珍稀動植物資源和生態水資源,是海南省生態發展的核心區,其水資源較為豐富,大小溪流較多,是昌化江的源頭。[1]
旅遊資源
目前,金波鄉有3個尚待開發的旅遊景點。一是位於石碌水庫上游旁邊國營金波農場二隊的山嶺,具有「小桂林」的美稱,是有可開發供旅遊的好地方。二是金波鄉境內的石碌水庫上游地區,每年8月份開始至次年2月份是台風暴雨季節,石碌水庫庫容水位積蓄上漲,石碌水庫庫區更是一個乘坐遊船度假旅遊觀光山水的好地方,如能合理規劃開發利用好,更是別具特色,到此一游的客人還能吃上放養的口味佳美的水庫桂花魚和羅非魚等。三是金波十五隊附近有一個自然形成的長20米、寬10多米、坡度30o左右的大石塊,山水從此石塊流過,在石塊底下有一個小水潭,形成一個自然的滑梯。
社會事業編輯
教育事業
全鄉有1所的金波鄉中心學校和牙加村、金波村兩所小學校。
金波的發展基礎在於教育,在於培養人才。一是鄉委、鄉政府高度重視關心支持教育工作,充分提高認識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重要性,善始善終抓好鞏固和夯實教育基礎地位工作。2008年全鄉小學學生入學人數347人,入學率100%,升學率100%,中學生入學人數195人,入學率97%;升學率91%,在校教師47人,其中有4個特崗教師,去年加強教師隊伍的管理工作和加大教師隊伍培訓工作,著力改善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教育教學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教學綜合質量有所提高
文化建設
全鄉有村級文化活動室有4間。鄉文化站現存書量5000多冊和電視機。每年根據本地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情都舉行「文化三下鄉」活動和黎苗族「三月三」活動及新興的廣場健身操等。黎族民族服飾技術悠久精緻,如牙加老村等一些村莊黎族同胞群眾編織有「雙鹿」圖案黎族服裝,2005年經省委宣傳部文體廳有關人士考察發現證明「雙鹿」黎族服裝仍在民間流傳和保存。同時,民族體育活動、老人健身活動也取得有所發展。
醫療衛生
全鄉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08年落實完成參合人數3807人,完成率占縣下達指標任務3775人的100.8%,農民上繳參合金76140元;其中特困、五保戶群眾31人、政府補貼620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全鄉應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非從業人員59人,實際參保人數65人,參保率達130%。
計劃生育
2008年,全鄉總人口4357人,已婚育齡婦女784人,占總人口17.7%,初婚50人。全年共出生66人,其中男孩36人,女孩30人,符合法定生育人,符合法定生育率100%,男女性別比為120,全鄉死亡16人,人口出生率15‰,人口自然增長率11‰,人口計生統計准確率達100%,建檔率達96%以上,徵收社會撫養費3100元;完成「四術」任務48例,其中:結扎21例(二孩結扎15例),上環14例,取環10例,人流2例,引產1例。
積極落實國家對部分農村獎勵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生一個小孩或兩個女孩的夫婦,年滿六十周歲,國家給予每人每年900元的獎勵;農村獨生子女家庭戶、二女戶或少數民族三女戶,對子女上學給予補助,小學階段每學期補助100元,初中階段每學期120元,高中階段每學期150元;落實「少生快富」政策,對農村少數民族夫婦願意放棄生育三孩指標的結扎後一次性獎勵3000元;農村少數民族夫婦已生育兩個女孩,自動放棄生育第三孩並落實「吉妮環」並和計生部門簽訂計生協議書的一次性獎勵3000元。
社會發展
近幾年來,金波黎族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得到完善。2011年全鄉通村公路已全部硬化,共42公里,建設文明村10個,環村硬化道路10條。修建了牙表、紅春打阜、金波老村攔水壩共3條,累計達120餘米,水泥硬化渠道5條,26.5公里。為整合教育資源,將金波中心校和金波實驗校合並,投入80萬新建教學樓 。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 8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 9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3846人,參保率98%;新農保參保人數2032人,參保率90%,城鎮養老保險參保44人,參保率100%。2011年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6戶,人數172人,支出159267元,比上年增長8.5%;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13人次,共支出5650元,比上年增長67%;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0人,支出 82800元,比上年增長43%。 [1]
經濟概況編輯
農業
2011年農業用地總面積41190畝,其中耕地面積為12309畝,人均耕地面積為2.7畝,林地面積為 28249 畝,水產養殖用地面積為218畝。 主要經濟作物有橡膠、木薯、甘蔗、生薑、竹子、瓜菜等;2011年全鄉橡膠面積達到17050畝(其中開割10872畝),干膠產量預計達到760噸;木薯種植面積3655畝,總產量9393噸;甘蔗3823畝,總產量18517噸;2011年農業總產值3825萬元,佔全鄉工農業總產值80%。[1]
畜牧業
畜牧業以豬、家禽為主。全鄉發展專業養殖42戶,2011年生豬飼養量9427頭,年末存欄2760頭;家禽飼養量139976隻,年末存欄31000隻。畜、禽等林下養殖業逐步走向規范化和規模化,先後發展一家扶貧互助社,成立了金達、金珠兩家養殖專業合作社。[1]
林業
金波鄉作為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鄉鎮之一,認真制定嚴密的林改工作保障機制,精心組織,依法規范操作,2008年,共投入林改工作經費16.8萬多元,林改工作取得穩步推進,全鄉已完成林改總面積 27767.67畝,其中生態林面積10340.77畝,商品林面積15807.5 8畝,非規劃林1855.4畝,規劃林登記發證率為96.7%,並健全檔案管理。通過省、縣有關部門考核驗收,廣大林農對林改工作滿意率達98.8%。今後全鄉注重於鞏固後續工作和完善健全林業工作發展機制,解決查漏補漏、林地糾紛問題,著力發展林下經濟,鞏固林改發展成果。㈦ 北京最大的水庫在哪
密雲水庫是亞洲最大的水庫,有「燕山明珠」之稱。它位於北京東北密雲縣境內,坐落於燕嶺群峰之中,橫截潮、白兩河,建於1958年9月- 1960年9月,全面積188萬平方公里,水面137000畝,水深40米至60米,分白河,潮河、內湖三個庫區,總蓄水量為4317億立方米,相當於 67個十三陵水庫或150個昆明湖,環湖公路110公里,乘車轉一圈需三個多小時。
該水庫坐落在潮、白河中游偏下,系攔蓄白河、潮河之水而成,庫區跨越兩河。有主壩兩座、副壩五座。其中白河主壩在溪翁庄附近白河上,壩長960 米,高66米;潮河主壩在南鹼廠附近潮河上,壩長1008米,高56米。五座副壩分別在北白岩、走馬庄、南石駱駝、西石駱駝、九松山等地,總長2592 米。除走馬庄副壩為心牆和均質土壩外,其他大壩均為碾壓式粘土斜牆壩,壩面襯砌石塊。主副壩填築土方總計為1888萬立方米。水庫按千年一遇洪水設計,最大水深60米,最高水位水面面積達188平方公里,最大庫容43.75億立方米。控制潮白河流域面積為15788平方公里,占該河總流域面積的88%。其他配套工程有溢洪道三處、泄洪隧道四條、調節池一處、水電站兩座和京密引水渠等。
密雲水庫建成後,從根本上消除了潮、白河的水害,使其下游600多萬畝良田免遭水災,400萬畝旱地變成水澆田,新辟河灘荒地 100萬畝。該水庫擔負著供應北京、天津及河北省部分地區工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任務,成為首都最重要的水源。兩座發電站裝機容量為9.64萬千瓦,年發電量1.15億度左右。庫內年產淡水魚300萬公斤所以,密雲水庫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發電、養殖、旅遊等綜合效益。1964年成立密雲水庫管理處,設潮河、白河、園林管理所及職工醫院等,共有職工670人,負責水庫的維護管理和調度運用。
地址:仿於京東北密雲縣境內
位置:位於北京市東北部、密雲縣中部,西南距北京城70餘公里,距密雲縣城12公里。
面積:全庫面積188萬平方公里,水面137000畝,水深40~60米
密雲水庫以山靈水秀,景象萬千而吸引遊人,成為京東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當您來到水庫,迎面就是巍峨的大壩。登臨壩頂,頓時豁然開朗,煙波浩森,天水茫茫的湖面,魚船點點,一眼望不到盡頭,庫旁的各式建築,隱現在青山綠水之中,恰似仙宮瓊閣。水庫白河大壩西北有一座海拔900多米高的山峰,名叫五座樓築有五座烽火台,氣勢雄渾,屹立峰巔,水庫全貌與塞外風光一覽無余。前來這里旅遊、垂釣、避暑、休養。均極為理想愜意㈧ 關於寫青山水庫(臨安青山)的作文800字
大明山位於臨安西部順溪鎮,別名千畝田,山顛平坦,廣達千畝,故名。《昌化縣志》載:「大明山,縣西九十里,其巔廣千餘畝,如平地。」相傳唐宣宗微時,首隱居於此,賦詩明志:「 穿山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山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此山多奇峰怪石,森聳峭拔,足稱名勝。有白蛇岩、鷂子峰、隱將林、玉龍瀑。遠望 七峰如鍔剌天稱七峰尖;山頂清溪蜿蜒,游魚細長如竹,稱竹葉魚;半山有瀑布, 一瀉而下,氣勢跌宕。許多古跡隨著美麗的民間傳說。龍門峽口內一巨石上鐫刻著朱元璋題寫的一首詩:「天為羅帳地為床,明月星辰伴我眠,夜來不敢直伸腳,為怕山河社稷穿。」相傳劉伯溫慕名來到大明山,准備去千畝田慧照寺燒香拜佛以卜凶吉,正在龍門峽谷前忽見巨石上仰面睡著一個彪形大漢,頭下還墊著一把黑色的雨傘,看上去就象一個「天」字,劉伯溫甚感驚異,拍拍大漢的肩膀,誰知大漢翻了個身,順手把雨傘夾在腋下,又曲身呼呼而睡,仔細一看,這模樣又活象一個「子」字,劉伯溫又是心裡一驚,莫非此人就是未來的「天子」不成?忙搖醒大漢,方知對方是朱元璋,明裡在千畝田慧照寺做和尚,暗裡組織群眾起兵反元。兩人相見恨晚,攜手結盟共舉大事。因朱元璋常在該巨石上休憩,且石塊的形狀也頗像一個人的睡姿,故後人稱為「朱眠石」。再看擋在路邊巨人似的腳掌時,一個「明」字,日月分明,傳說是朱元璋的大腳,腳踏「明」字,建立了大明皇朝,真謂「一腳定江山」啊。山麓逶迤,明妃七峰,一路相伴,俗話說,走路不觀景,觀景不走路,步移景換。那山、那崖,奇峰如屏,刀削斧劈,狹峰相映,神態各異,立柱擎天,笑傲江湖。有一巨古,平坦如榻,相傳朱元障起義兵敗至此,曾卧古上,故名「天子古」;朱元璋屯墾時曾登台拜將,故山頂有點將台;朱元障屯軍千畝田,招兵買馬,生聚訓練,養精蓄銳,然後殺下山去,打下大明江山,故此山稱為大明山。 大明山距黃山70公里,地形高差達一千餘米,因而山高谷深,層巒迭嶂,群聳立,氣勢十分壯觀。氣候條件及地質條件與黃山類似,山色黟然若黛,宛如國畫中的潑墨山水,奇松、怪石、雲海、峰林層出不窮,稱之「浙江小黃山」,然而大明山又不同於黃山,南側幾座1400米以上高峰及三處1100米以上的高山盆地,均由變質砂頁岩及變質火山岩組成,山形平緩,林木蔥蔥,水草豐盛,流水清清,長年不斷。溪水在高山盆地中輕輕流淌,一旦進入花崗岩區,便飛流直下,形成千姿百態的飛瀑。 霧山雲海是大明山經常可見的景色,特別是春秋二季,時而滾滾雲海翻騰飛躍,將青山吞沒;時而座座青峰又隱現於虛無縹緲的雲山之中。夏季的早晨,特別是霽雨初晴,青山滴翠,冉冉升起的紅日映照著白絮般的雲海,叢叢峰林浮露於滾滾的雲海之上,就象散布在大海中的瀛洲仙島。 大明山的雲海足以稱奇,但那裡的飛瀑群更是令人叫絕。飛瀑主要分布於玉龍溪和白蛇澗,在大明村匯合。玉龍溪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於峭壁叢生的峽谷險境中奔騰北流,不僅山明水秀,綠蔭蔥蔥,而且處處可聞響如壑雷的水濤聲。玉龍潭的上游自千畝田北龍門口以下,垂直河床驟然增大,一公里流程落差竟達四百多米,溪水劈開萬仞石山,飛流直下,形成四級瀑布,以龍門瀑布最為壯觀。 白蛇澗自外蘭塘緩緩流去,一進入花崗岩區,水流驟然湍急,形成五級瀑布,自上而下依次為劍池瀑、玉笏瀑、白蛇瀑、三龍戲珠瀑,瀑間有潭,潭中有魚,長尺許,見人不驚。 大明山怪石比比皆是,有一尊「和尚取經」披著袈裟的老和尚正朝著西天翻山越嶺;「金蟾望月」,一隻千噸金蟾坐在山頂,望著日月星辰。然而,當您換一角度時,它又變成了千年石猴。從龍門口北行,一隻大石龜躍然出現於眼前,當您走近細看時,發現烏龜變成了昂首的海豹,再退後一點看,海豹變成了鯨魚,這就是奇石「龜豹鯨」。此外「鳳凰蛋」、「玲瓏石」、「大盆景」、「雙桃石」、「雞冠石」,造型各異,維妙維肖。如果說象形石僅是些玲瓏小景,那這里的林立柱峰則令人驚嘆! 花崗岩峰林景觀最為突出,有飛來石、金雞報曉、金蟾望月、虎嘯石、獨秀峰等,尤以七峰尖為最。七峰尖就是由排列如北斗的七座尖峰組成的。其中有幾座尖峰下的峭壁高達三、四百米。在陡立的崖壁上,流水造成的道道沖刷痕,猶如仙人撥弄的琵琶。獨秀峰令人聯想起黃山的夢筆生花,而其氣勢卻使其有所遜色。特別是登上白蛇岩遠眺七峰尖時,竟似看到了桂林陽朔的石灰岩峰林,雄偉壯麗,令人驚嘆不已。「天門」洞開,疑是到了瑤琳仙境。當您登上這看來無法攀登的絕頂,鳥瞰這層巒迭嶂、滴翠青山時,彷彿自己真成了神仙. 區內林木覆蓋率高,名貴樹種較多,有珍貴的黃山松、成片的雲錦杜鵑及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植物的夏臘梅。奇松是黃山一絕,但在大明山亦比比皆是。雖然這些松樹未加任何修整,但千姿百態,爭妍斗艷的景色則更叫人留連忘返。 如果大明山的上述奇絕景色已足以使人傾倒的話,那麼,千畝田的景色則更叫人拍手稱絕,贊嘆不止。千畝田地形平緩,是一處群山環抱的小型山間河谷盆地,溪流由盆地中曲折回盪,錚淙緩流,僅在龍門口附近出現寬不足三十米的山口,溪流的山口沖出後便是龍門飛瀑。山坡上草深林茂,野花遍地,猶當初夏之交,山下已綠肥紅瘦了,這里卻幽蘭吐馨,杜鵑盛開,色彩繽紛宛如凝霞,真是美不勝收;谷底土層深厚,水草豐盛。過去這里曾開墾出良田千畝,「千畝田」地名就由此而來。在嵯峨挺拔、崢嶸突兀的萬仞崇山之巔,竟出現一派質朴幽靜的山谷盆地風光。這不僅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就是在國內名山中也是從未聽聞的。這里類似千畝田這樣的山頂河谷盆地還有二處,一是與千畝田一嶺之隔的里蘭塘,標高1100米,現已建成高山水庫,真叫高峽出平湖;另一處是位於白蛇岩的外蘭塘另有雲海、日出等天象勝景和拜將台、隱將村、慧昭寺、現代革命活動遺址等人文景觀。大明山風景名勝區內還包括瑞晶洞、昱嶺關、湍口溫泉等處景點。
滿意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