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在生態環境中的作用
㈠ 生態環境對果樹生長發育的影響是什麼
環境條件中各個生態因子對果樹生長發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各因子之間又內是相互聯系、相互制容約、相互影響的。在一定條件下,某一因子可能起主導作用,其他因子處於次要地位;在另一種條件下,可能主次相互轉化,互為因果。因此,在建園以及果園管理中,必須充分掌握當地自然條件的主要矛盾;有針對性地制訂有效的農技措施,揚長避短,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優質特色果品產業。
㈡ 園林樹種有哪些生態功能
園林樹種特有的生態功能應用中,凈化空氣、減輕污染、調節氣候等維護生態平衡、改善人類生存條件的生態環境效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作為人類征服自然及高度文明象徵的城市,從建設初期就必須重視其生態系統的完善,盡可能避免因城市發展造成的自然生態毀壞。
城市,以其獨特的存在方式,極大改變著自身及鄰近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城市的新建、改造或擴充,都將無一例外地改變原有的自然地貌。無論是平原、丘陵,還是湖畔、海濱;無論是山坡、谷地,還是莽林、高原;都將失去往日的寧靜、和諧,代之以喧鬧、抗爭。鱗次櫛比的各類建築,縱橫交錯的大小街道,星羅棋布的廣場、小區,代替了參天蔽日的森林、廣袤覆蓋的植被;驕橫的煙塵、沙暴攪亂了湛藍的天空。自然植被的消失,自然生態的失衡,自然環境的惡化,這就是現代城市發展不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現代城市發展規劃的首要問題就是要保證有一個足夠的綠色植物群落的存在,因為自然植被對生態系統的調節不是人為控制所能取代的。充分發揮以園林樹種為主體的城市「肺腑」和「生態型空氣調節器」的生態功能,有助於維護城市運營過程中的生態平衡,有利於改善城市居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環境條件,有益於建設花園式城市的現代發展趨勢。
(一)清新空氣,調節、改善空間環境
大氣中氧的正常含量為21%,二氧化碳的正常含量為0.03%。但是由於現代城市人口集中,人的呼吸要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而且各種生產和生活燃料燃燒時也要消耗大量氧氣、排出大量二氧化碳。所以目前世界上已有許多城市打破了大氣的自然平衡狀態,氧氣的含量不足20%,二氧化碳的含量可達0.5%~0.07%,已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特別是二氧化碳,雖為無毒氣體,但在空氣中的濃度達0.05%時,人的呼吸已感不適。此外,因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而導致的地球「溫室效應」,也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了日趨嚴重的災難。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進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特殊功能,在園林樹種的選擇和應用效果上是建植草坪的數倍至數十倍之多。通常1公頃的闊葉林,在生長季每天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50千克氧氣。如以成人每日呼吸需要吸進0.75千克氧氣、呼出0.9千克二氧化碳計算,需人均10~15平方米的林木面積或25~30平方米的草地面積。如果加上城市運營過程中各種燃料對氧氣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人均綠地面積還應增大,如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綠地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58%,人均綠地面積達70平方米。美國政府提出的城市人均綠地面積指標為40平方米。聯合國早在1969年出版的有關城市綠地規劃的報告中就提出,市內人均綠地要達到60平方米,住宅區的綠地定額為人均28平方米。
園林樹種的主要光合作用器官為葉片,因此枝繁葉茂、葉片表面積大的樹種對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調節作用較為明顯,特別是常綠闊葉樹種的選擇應用尤顯重要。不但在街道兩側、住宅小區和廠礦、機關等人口密集的區域應廣植喬灌木,增加光合作用面積,而且要大力發展近郊公園、開發市郊風景區、建設城市森林公園,最大限度地營造綠色空間,增加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提高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質量。如日本就規定,有500萬人口的城市,必須配備一個面積為1000公頃、每天可容納10萬遊客的市郊風景區。以每平方米葉面積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化指標,將樹木清新空氣的能力分為三類。第一類指標值高於2000克的有:柿、刺槐、合歡、泡桐、欒樹、紫葉李、山桃、西府海棠、紫薇、豐花月季、碧桃、紫荊、凌霄。第二類指標值在1000~2000克的有:桑、臭椿、槐樹、火炬樹、黃櫨、白蠟、毛白楊、元寶楓、核桃、山楂、白皮鬆、木槿、小葉女貞、羽葉丁香、黃刺玫、金銀花、連翹、金銀木、迎春、衛矛、榆葉梅、太平花、珍珠梅、石榴、猥實、海洲常山、丁香、天目瓊花、大葉黃楊、小葉黃楊、薔薇、金銀花、紫藤、五葉地錦。第三類指標值低於1000克的有:懸鈴木、銀杏、玉蘭、雜交馬褂木、櫻花、錦帶花、玫瑰、棣棠、蠟梅、雞麻。
我國前幾年風行的「草坪熱」,誤區在許多地區不顧自身城市建設的水平,特別是沒有考慮有無市郊森林植被的條件,一味盲目砍樹植草,無異使本來就入不敷出的大氣環境更加失衡,其負面效應要遠甚於表面靚麗所帶來的虛榮。目前,從園林生態來看,視覺景觀需求,在植物選擇與配置上雖已考慮到適應性問題,但群落與群落結構不盡合理仍然顯而易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草地規模。客觀地說,從空間組合(美學的)和市民需求(社會的)看,草地和疏林草地是不可缺少的。但從生態學看,草地是單一物種的脆弱的生態系統,其維系須有相應的管理並適時更新,這種投入是必要的,但應有個度。那種惟草地為美、惟草地才有現代感、草地越多時代感越強等不顧實際需求、一味追求時髦的偏見,在一些規劃師、環境設計師甚至少數園林設計師中不同程度存在,個別決策者的偏見則很自然地助長了這類現象的蔓延,其依據就是國外如此,感覺好極了。某市濱海綠地的建設,且不說砍伐了大量防風林,危及從生態觀點看的產投比、生物多樣性、單位葉面積系數、綠視率等,單就「臨海見海」與「臨海用海」而言,「見」海當然是追求視覺效果,作為海與沙灘,包括外地遊客在內的市民是最直接的利用者,即觀光、休閑、游泳等活動,大片的草地少了喬木庇蔭,已給游覽者帶來烈日肆虐下的不便。如何恰當地解決看與用的問題,其實質仍然反映了生態與景觀的統一問題,缺乏生態依據的單純的景觀美是難以持久的。現階段開始的退草還樹措施,就是認真反思後的積極舉措。而我國目前正在升溫的「市民廣場」,多以建築小品和道路鋪裝為主,則更加美麗有餘、綠化不足,從根本上違背了營造城市生態綠地系統的宗旨,較前述誤區有過之而無不及,必須認真加以糾正。
園林樹種具有吸熱、降溫和蒸發水分的作用,對空氣的溫度、濕度等都有良好的調節和改善功能。樹木在生長過程中,從根部吸進的水分99.8%都要蒸騰掉,只留下0.2%進行光合作用,所以樹木能有效提高林地上空的相對濕度。春季樹木開始生長,從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然後蒸騰散發到空氣中去。同時林地降低了風速,水氣不易擴散,因此林地內相對濕度可增加20%~30%。夏季樹木龐大的根系像抽水機一樣,不斷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後由枝葉蒸騰到空氣中去。1公頃闊葉樹林,在夏季能蒸騰2500噸水,相當於同等面積的水庫蒸發量,比同等面積的土地蒸發量高20倍。據測定,每公頃油松每日蒸騰量為43.6~50.2噸,加拿大楊的蒸騰量為57.2噸。由於樹木的強大蒸騰作用,使水汽增多、空氣濕潤,綠化區的空氣濕度比非綠化區高25%~35%,這就是林地內空氣清新的重要原委,並以此為人們創造了涼爽、舒適的生存氣候環境。秋季落葉前,樹木生長逐漸停止,但蒸騰作用仍在進行,綠地中空氣濕度雖不如春夏季大,但仍比非綠化地帶高。冬季林地里的風速較小,空氣中亂流交換較弱,土壤和樹木的蒸發不易擴散,因此林地里的絕對濕度普遍較高,相對濕度也高於未綠化區10%~20%。
植樹地區的環境氣溫常較建築物地區低,是由於樹蔭可以減少陽光的直射,並消耗許多熱量用以蒸騰從根部吸收的水分。尤其在夏季,林地內的氣溫較非林地低3~5℃,而較建築物地區甚至低10℃左右。森林公園內或濃密成蔭的行道樹下,降溫效果更為顯著。炎夏,無樹的裸地地表溫度,遠遠超過當時大氣溫度。當空曠的廣場在1.5米高度的最高氣溫為31.2℃時,地表最高溫度可達43℃,而綠地中的地表溫度要比空曠廣場低得多。據同一時間的溫度實測,柏油路面為36~45℃,農田土壤地面為28~32℃,城市中心氣溫為27.5℃,樹林中的氣溫為24.5℃。因為樹體要製造1克碳水化合物,就得吸收16.7千焦太陽熱能,吸收相當於2500升大氣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所以凡是有樹木的地方都比較涼爽。由於冷空氣比重大,下降至地表,導致大片林地與其他地區的溫差加大,從而促進了空氣的流通,因此綠地可為人們創造防暑降溫的良好環境。
由於人口稠密、工業集中,造成城市中心地區溫度高於周邊地區的現象稱為熱島效應。如北京7月平均氣溫,市中心的天安門廣場比市郊高1.6℃;上海約有60千平方米的「熱島」較郊區高1℃;美國洛杉磯市區溫度的年平均值要比郊區農村高1.5℃。與農村具疏鬆濕潤且多有植物覆蓋的下墊面不同,城市下墊面多由磚塊、水泥、瀝青等鋪設而成,熱容量大;疏密相間、高低錯落的建築物,其牆面增加了輻射熱的成分,其密度減低了反射熱的擴散,其結果形成了城市平均溫度增高和晝夜溫差減少的熱島效應。
1995年7月6日15時左右,廣州市區突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隨即大雨傾盆,然而市郊卻基本無雨,一派平靜。氣象專家認為這是由「熱島效應」造成的。廣州中心氣象台專家說,前一天14時左右,原來在三水市南部至南海市西部一帶形成的對流雲團,以30千米/小時的速度向偏東方向移動,15時30分左右進入廣州市區後迅速發展加強,產生強雷雨和1.5米/秒的6級陣風,持續2小時,降雨量46.1毫米。雨帶移至東北面時即以極快的速度減弱並消失。
1996年7月11日中午,上海西南有一雲雨團進入西郊後便迅速增強,到市區上空時剛好變成一場暴雨當頭砸了下來,24小時市區最大降水量超過160毫米。然而就在它使市區大范圍積水的同時,一些郊縣如奉賢、金山卻只下了十幾毫米。上海中心氣象台領班姚志展指出,大氣環流是首先要加以考慮的因素。然而雨帶的位置並不能解釋一切,城市本身的環境對雨的大小確實有重大影響。由於綠化少、鋼筋水泥建築多等原因,使市區氣溫明顯高於周郊的所謂「熱島效應」已是眾所周知。「混濁島效應」則是指由於市區的工礦企業集中,排放出的污染使空氣中的塵埃積聚都較嚴重,而塵埃等污染物恰恰是雲層中的水汽變成降雨所最需要的「凝結核」。此外,由於市區建築物集中,因而地面狀況要比郊縣「粗糙」得多,市區風速就會大為減少,強雨帶等天氣系統在市區上空停留的時間就比較長,從而使總降水量增多。
(二)凈化環境,減緩、監察大氣污染
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工業生產的發展、人口密度的增加,各類能源消耗量超負荷膨脹,三廢排放量超標准驟增。當其超越城市自凈、自治的能力時,就會造成危害該系統正常運行的環境污染問題,人類生存將受到自身發展帶來的威脅,城市發展將受到自身建設帶來的毀壞。
據聯合國1995年發布的一項報告中稱,目前全球只有20%的城市居民呼吸空氣達到可接受的標准,而約有18億城市居民呼吸著含有過高二氧化硫、煙塵的空氣。空氣中二氧化硫含量最高的城市是:義大利的米蘭,伊朗的德黑蘭,韓國的漢城,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和聖保羅,法國的巴黎,西班牙的馬德里,中國的北京、沈陽和西安。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對全球53個國家272個城市大氣中的總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種完全污染物的濃度進行測量,並重新推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其中包括我國的北京市、蘭州市。沈陽市作為一個歷來「榜上有名」的老污染城市,已退出此列。
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出的有毒氣體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如二氧化硫是冶煉企業產生的主要有害氣體,數量多、分布廣、危害大。氟化氫則是窯廠、磷肥廠、玻璃廠產生的另一種劇毒氣體,對人體的危害比二氧化硫大20倍。據《』98中國環境統計》資料:我國城市空氣污染仍以煤煙型為主,並處在較重的污染水平。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濃度在3~248微克/立方米之間,全國平均值為66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年均值濃度在4~140微克/立方米之間,全國平均值為45微克/立方米。總懸浮顆粒物年均值濃度在32~741微克/立方米之間,全國平均值為291微克/立方米,全國降塵量年均值15.3噸/(平方千米月)。1997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2266萬噸,其中工業排放量為1772萬噸,余為生活排放。
造成空氣中含有過高二氧化硫的原因,是由於城市中高大的建築物、密集的公用設施和縱橫交錯的街道所形成的特殊的下墊面,以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排放出大量的熱量、廢氣、煙塵等污染物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特殊氣候條件。當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達到0.001%時,人就感到呼吸困難,不能持久工作;達到0.04%時,人的聲門痙攣、窒息,就會迅速死亡。而通過燃燒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硫,與大氣中的水汽結合,並隨雨水一起降落而形成酸雨(指pH<5.6的降雨)。據浙江省環保局監察,1997年該省酸雨覆蓋面積已達80%以上,酸雨率達63.3%,即平均每下三場雨就有兩場是酸雨。我國平時食用醋(有機酸)的pH為3,該省某地曾測到過pH為3.32的酸雨(無機酸),其酸度已接近食醋。
很多園林樹種可以吸收有害氣體,1公頃的柳杉每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柑橘葉片吸收的二氧化硫比柳杉還多。經對一些常見的園林樹種的吸硫量測定,發現臭椿和夾竹桃不僅抗二氧化硫的能力強,並且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也很強。臭椿在二氧化硫污染情況下,葉片含硫量可達正常值的29.8倍,夾竹桃可達8倍。其他如珊瑚樹、紫薇、石榴、厚皮香、廣玉蘭、棕櫚、胡頹子、銀杏、檜柏、粗榧等也有較強的抗二氧化硫特性。刺槐、女貞、泡桐、梧桐、大葉黃楊等抗氟和吸氟的能力都比較強。另外,木槿、合歡、黃檗、楊樹、紫荊、紫藤、紫穗槐等對氯氣、氯化氫氣體有很強的抗性。紫薇可以吸收低濃度的汞。大多數樹種都能吸收臭氧,其中銀杏、柳杉、樟樹、海桐、青岡櫟、女貞、夾竹桃、刺槐、懸鈴木、連翹等凈化臭氧的作用較大。有些樹木還能吸收氨、鉛及其他有害氣體。因此,在可能造成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氣體污染的地區,根據具體場合,選擇抗性強的園林樹種栽植,可以起到很好的「有害氣體凈化場」的效果(表)。
表 園林樹種對有害氣體的抗性一覽表
樹體受大氣污染物質的影響後,通常會在葉片上出現傷斑,污染物質不同、污染程度不同所產生的受害症狀各異。有時污染對樹體危害不使其表現出葉片症狀,而是對內部的生理代謝活動發生影響,致使生長量減少、植株矮化、葉面積變小、葉片早落和落花落果等。在污染條件下,樹體吸收的污染物質還會使自身的某些成分發生變化。樹體產生的這些可見症狀、生理代謝或內部成分的差異性變化,就成為判斷大氣污染有害氣體的種類、濃度和范圍分布的初步依據,可供分析判斷環境污染的狀況,以便進一步詳細測定、處理。利用園林樹種對有害物質的敏感性監測環境污染,既經濟便利,又簡單易行,可以起到凈化大氣、保護環境的「綠色衛士」的積極作用。
(三)防風固土,消噪減震,阻燃避災
園林樹種的防風效果是顯著的。冬季,林地不但能降低風速20%,而且靜風時間較長,在嚴寒的冬季可減少冷風的吹襲。風速越大,樹木的防風作用越顯著;樹木越多,防風的效果就越好。春季多風,氣流穿過林地時,經樹木的阻截、摩擦和過篩作用,消耗了氣流的能量,從而起到減低風速的作用。林木的防風效果,防護林帶迎風的一面,保護范圍為林帶高度的3~5倍;背風的一面,則可達林帶高度的20~25倍。防護林樹種的選擇,要求根系穩固,枝幹堅韌,抗風性能強;樹形高大,枝葉繁茂,防風效果好;樹體壽命長,耐瘠易管理。如義大利楊、加拿大楊、常山核桃、落羽杉、池杉、水杉、楮、栲、銀杏、北美鵝掌楸、濕地松、黑松、馬尾松、油松、樟子松、青岡櫟、木麻黃等。
園林樹種的水土保持作用,表現在有樹木的地方,土壤不易被雨水沖刷侵蝕。下雨時,樹冠可以截留10%~20%的雨水,減弱雨水對土壤的濺擊。林地內的枯枝落葉層又可以提高地表的汲水性和透水性能,攔阻地表徑流。1公頃林地較無林地多蓄水300立方米。據測試估算,陸地上20厘米深的表土層,因不同的植被覆蓋而被雨水沖刷殆盡所需的時間差異很大:林地57萬年以上,草地8萬年以上,耕地46年,裸露地只需18年(即當代人便可身受其害)。土壤的形成過程是非常緩慢的,1厘米表土的分化形成需經100年以上的自然變遷,一旦流失,就很難恢復。因此,在城市建設中,見縫插綠無疑是對生態規劃不周密時的一種應急補救措施,特別是對公路兩側或河塘周岸陡坡,尤其要重視園林樹種的適當選擇和應用,以加強水土保持功能。
城市中人口集中,車輛運輸交通頻繁,工程建築此起彼落,各種機器馬達的轟鳴尖口嘈雜聲響,不僅令人煩躁不安、易感疲勞、降低勞動生產率,而且會導致聽力減弱、神經衰弱等不良症狀,嚴重影響身體健康。據測算,雜訊超過70分貝時,人體健康受到損害;雜訊達到90分貝時,人就不能持久工作。我國的城市區域雜訊污染仍十分嚴重,多數城市居於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雜訊影響范圍大並呈擴大趨勢,交通雜訊對環境沖擊最強。全國道路交通雜訊等效聲級分布在67.3~77.8分貝之間,全國平均值71.0分貝(長度加權)。在監測的49個城市道路中,聲級超過70分貝的占監測總長度的54.9%。城市區域環境雜訊等效聲級分布在53.5~65.8分貝之間,全國平均值為56.5分貝(面積加權)。此外,各類功能區雜訊普遍超標。
茂密的樹木能吸收和阻隔雜訊。據測定,14米高、20~30米寬的林帶可基本消除高速行駛車輛形成的噪音。又如臨街房屋退後建築紅線5~7米,植樹綠化,可以減低噪音15分貝左右。樹木對噪音的吸收和阻隔功能,是由於樹體對聲波有散射作用。聲波通過時,枝葉擺動,使聲波減弱而逐漸消失。同時,樹葉表面的氣孔和粗糙的茸毛,具有吸收聲波的功能。實踐研究證明,分枝低、樹冠矮的喬、灌木的防噪能力比高樹冠的喬木強。同等樹木量的防護林設置,疏散的樹群或多重間隔的狹窄林帶,其防噪效果要比一個完整的寬林帶為好。
熱核武器的散落物和放射性物質的擴散與地形、地物有很大的關系,樹林就是一個很大的屏障,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質的輻射性傳播,同時起過濾和吸收的作用。櫟樹林可將15戈瑞劑量的中子一伽瑪混合輻射射線全部吸收而不影響生長。園林樹種的合理選擇和應用還可減輕因爆炸引起的震動而減少損失。
許多園林樹種還有防火功能,可以起阻擋火勢蔓延的作用。有防火功能的樹種通常具備下列特點:樹體含樹脂少,枝葉含水量多,著火時不易產生火焰;樹體萌芽再生力和根部分櫱能力強,遭火焚燒後,能迅速再生。防火能力較好的樹種,常綠樹有珊瑚樹、厚皮香、山茶、油茶、羅漢松、蚊母樹、八角金盤、夾竹桃、海桐、女貞、青岡櫟、大葉黃楊、枸骨、棕櫚等;落葉樹有銀杏、麻櫟、臭椿、刺槐、白楊、柳樹、泡桐、懸鈴木、楓香等。其中尤以珊瑚樹的防火功效最為顯著,即使它的葉片全部燒焦,也不會發生火焰。銀杏的抗火能力也很突出,夏季即使將它的葉片全部燒盡,仍能萌芽再生;冬季即使樹干燒毀大半,也能繼續存活。
園林樹種栽植比較茂密的地段如公園、街道綠地等,也是地震避難的極好場所。1976年7月北京市受唐山地震波及,總面積400多公頃的15處公園綠地,疏散居民20餘萬人。同時地震不易引起樹木倒伏,樹下是避震的安全場所;震後並可充分利用樹木搭棚,解決臨時戶外生活的燃眉之急。故現代城市建設中,園林樹種在防震抗災作用上的選擇和應用不可忽視。
(四)益體強身,增進、顯現社會功能
城市空氣中通常存在桿菌37種,球菌26種,絲狀菌20種,芽生菌7種。據江蘇常熟市調查,每立方米空氣中的細菌含量,林區相當於居住小區的3.35%,林緣為14.11%,而市中心高達309.94%。
園林樹種的選擇和應用可以減少空氣中的細菌數量。一方面由於植樹地區空氣中的微塵減少,從而減少細菌的攜帶量;另一方面樹體能分泌大量的殺菌素,可殺死病原菌或致病原生動物(如赤痢阿米巴、陰道滴蟲等)。樺木、銀白楊的葉片在20分鍾內可殺滅全部原生動物,檸檬桉只要2分鍾,懸鈴木需3分鍾,圓柏需5分鍾,白皮鬆需8分鍾就可殺滅原生動物。檸檬桉葉釋放的殺菌素可殺死肺炎球菌、痢疾桿菌、結核菌及多種致炎症的球菌、流感病毒。1公頃的刺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千克殺菌素,可以殺滅白喉、肺結核、傷寒、痢疾等病菌。地榆根的水浸液能在1分鍾內殺死傷寒、副傷寒A和B的病原菌和痢疾桿菌。0.1克磨碎的稠李冬芽,甚至能在1秒鍾內殺死蒼蠅。還有某些樹種釋放的揮發性油類,如丁香酚、天竺桂油、肉桂油、檸檬油等也具有殺菌作用,尤其是松樹林、柏樹林及樟樹林對空氣的滅菌功能較強。
當人們從喧鬧的勞動場所、緊張的工作崗位來到幽靜、自然、安逸、休閑的林下綠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領略著怡人的景色,就會感到精神上的放鬆、精力上的恢復。人們在清新、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交流情感,修身養性,有利於身體健康。據測定,人處於綠色環境
㈢ 果樹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果樹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與其生態環境形成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體。果樹正常發育需要一定的生態環境;一定的生態環境又影響著果樹的生長發育;同時果樹生長發育的變化狀況也反映了生態環境變化的程度。在果樹生長發育和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生態環境起著主導作用,果樹也有適應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能力,但是生態環境的主導作用更改的難度相當大,在果樹經濟栽培中更為突出。因此,在生產上常可人為地創造一定的果樹種類或品種並選擇與此特性相適應的生態環境,採取可能有效的措施去改善不利的生態因子,來滿足果樹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以取得較高的經濟栽培效益。因而,了解和掌握果樹生長發育與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對於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果品產業是十分重要的。
㈣ 樹木種植的生態環境如城市可以美化環境乾旱地區,。。。。地區又有哪些作用
干可以有效控制乾旱地區水土流失,其次也可以通過種植樹木來改善土壤,減少土壤沙漠化
㈤ 樹木可以為人類帶來什麼好處
在天地之間,在人類與星星之間,存在著一個奇異的樹木王國。 早期人類認為,這個奇異的樹木王國里的樹木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超越自然的物體。樹木在秋季逐漸「死亡」,冬季肅穆佇立,春季又復甦再生。這一切都使人們感到樹木是多麼神秘莫測,如同萬能的上帝和神那樣聖靈。在西方,遠古時代的人們以樸素的情感來認識樹木王國,認為:樹木的根能深達地獄,綠色樹冠伸入天堂,樹木,只有樹木才能把天堂、人間和地獄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只有通過樹木,上天堂的夙願才能實現。在我國古代也有類似的傳說。在不少傳說中都認為,人類的生命是由於樹木的萌芽生長而產生的。所以現在人們在墓地種植樹木,以顯示生命並未因死亡而終結。樹木成了命運之樹,生命之樹。因為樹木是「生命的象徵,它代表了賦予生命的宇宙,宇宙也因它而獲得新生」。在西方聖誕節,由於聖誕樹而顯得五彩繽紛、富有生氣。聖誕樹作為全世界樹木的代表,象徵著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的確如此,如果沒有了樹木王國、沒有了綠色植物,世界將是不可想像的。 按照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樹木王國究竟給人們帶來了什麼? 樹木王國能夠改善人類賴依生存的環境質量。樹木王國和綠色植物不斷地進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製造新鮮氧氣;空氣中60%以上的氧氣來自陸地上的樹木和綠色植物,因而人們把樹木和綠色植物比喻為「氧氣的製造廠」、「新鮮空氣的加工廠」。樹木王國中還有很多樹木能夠分泌殺菌素以殺滅空氣中的各種病菌;並且還能夠吸收工業化生產排放的有毒氣體、滯留污染大氣的煙塵粉塵和消除對人類有害的雜訊污染等。 夏季人們在樹蔭下和在陽光直射下感覺是有很大差異的。夏季人們在樹蔭下會感到涼爽。這是由於樹木茂密的樹冠綠葉能遮攔陽光、吸收太陽的輻射熱,因而降低了小環境內的氣溫。樹木象一台台巨大的抽水機,它不斷地把土壤中的水分吸收進樹體內,再通過葉片的蒸騰作用把根所吸收水分的絕大多數以水汽的形式擴散到大氣間,因而改善、調節了空氣中的相對濕度。 除此以外,樹木王國還能對人類賴依生存的環境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我們知道大風可以增加土壤的蒸發、降低土壤的水分,造成土壤風蝕。嚴重時形成的沙暴可埋沒城鎮和農田。據聯合國1984年統計,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被沙埋沒,2100萬公頃的土地因沙化而失收,目前世界上有1/3的土地有沙漠化的危險,並呼籲國際社會為制止全球一些地區的沙漠化而斗爭。「要想風沙住,就要多栽樹。」防風固沙的有效辦法就是植樹造林、設置防護林帶,以減弱風速、阻滯風沙的侵蝕遷移。 在樹木稀少的山區易形成「天旱把雨盼,雨來沖一片,帶走肥和土,剩下石頭蛋」的凄慘景象。而樹木參差的樹冠和枝葉能攔截阻滯雨水、緩減陣雨的強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以涵養水源。人們常說的「山清水秀」、「青山綠水」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如果人類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那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六千年前,我國陝甘一帶是一個風景優美,充滿生機的地方,處處山清水秀、林木參天、遍地碧草如茵、鳥語花香。但是,到了唐朝的時候,這里的青山不見了、碧水乾涸了,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只有那一望無際的荒漠。使這里的青山碧水變成荒漠,究其原因就是我們人類對森林過量的砍伐、對草原無限的開墾、對植被長期的破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造成的。1983年7、8月間四川省發生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災,淹沒了53個縣城的1250多萬畝農作物,糧食減產30億斤,160萬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達20億元以上。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文革期間長江上游森林資源遭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防洪能力大大減弱,因而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由此可以看出,樹木王國和綠色植物確實是對人類的生命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確實是關繫到我們人類生死存亡的大事,對我們人類來說樹木王國的存在是多麼重要啊!我們必須提高一個層次來看待樹木王國給我們人類帶來的好處。樹木王國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食物、木材、住房和工作,而更重要的是樹木王國對人類賴依生存的環境所起到的重大的生態效益。這是任何其他事物都做不到的;是任何其他事物都不能代替的。如果人類毀壞樹木,那就是毀壞人類自己的家園。 一棵樹木的實際身價究竟有多大?印度加爾各答大學的一位教授曾作過科學的計算。一棵中等大小的樹木,按生長50年計算,其創造的直接與間接價值為: 生產氧氣的價值 31250美元 防止空氣污染的價值 62500美元 保持水土的價值 37500美元 防止流失增加肥力的價值 31250美元 為牲畜檔雨遮風提供鳥巢的價值 31250美元 製造蛋白質的價值 2500美元 總 計 196250美元 雖然,由於國情不同、計算方法不同,在我國人們或許很難真正認識樹木王國的全部價值,但通過上述計算我們應該很清楚地意識到樹木王國的價值有很多是無形的,其在生態和環境上的價值遠遠超過其木材的價值。從而足以看出,樹木王國對人類的關系是多麼的密切、是多麼的重要。特別是在工業化發達而污染嚴重的現在,在人類賴依生存的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尤為更加重要。這一觀點,在我國已逐漸被接受。我國北京曾對毀壞樹木的人而罰款9900元,並對有關部門的幹部進行了處罰;在合肥和天津曾分別耗巨資5萬、8萬元為樹木搬家。這一些都是我們愛護樹木王國的具體表現。 為了我們人類的生存,讓我們愛護樹木,愛護樹木王國,愛護大自然吧!
㈥ 桑樹的生態環境是哪裡
桑樹長期生長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每個地區的典型品種成為相應的生態型。現將各主要蠶區的生態類型分述如下:
1.珠江流域廣東桑類型 本區域是我國南方的主要蠶區,具有熱帶、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桑樹發芽早,發芽期在1月上、中旬,發芽率高,一般達80%左右,成熟快,多屬早生早熟桑。發條數多,枝條較細而長,一般達200cm以上。枝態直,皮孔多,每cm210—15個,節距4—5cm。葉形小,葉長15—22cm,葉幅13—19cm,葉肉薄,葉色淡綠。花、椹多。再生機能旺,耐剪伐。抗寒性弱,耐濕性強,易受旱害。其資源較豐富,現已收集保存近500份。
2.太湖流域湖桑類型 本區域以太湖流域為主,包括鎮寧以南,杭州灣以北,天目山以東的廣大平原,是濕潤氣候帶。桑樹生長在溫濕度適宜、積溫高、生長期較長的環境中,其發芽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發芽率為60—70%,成熟期5月中旬,多屬於中、晚生桑。發條數中等,枝條粗長,約170cm左右(夏伐中干桑),側枝少,節距約4—5cm,節間微曲,皮孔多,每平方厘米9—17個。葉形大,全葉,心臟形居多,葉長17—25cm,針幅15—23cm,葉面縮皺,葉肉較厚,葉質柔軟,硬化遲。花和椹較少。成片栽植,養成低、中干桑。資源豐富,已收集保存360餘份。
3.四川盆地嘉定桑類型 本區域位於川西平原和川南地區,是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發芽期多在3月上、中旬,發芽率75%左右,成熟期5月中旬,多屬於中生中熟桑。發條數較少,枝條粗長,一般達200cm左右(夏伐中干桑),皮孔多,每平方厘米12個以上,節間直,節距約5cm。葉形大,葉長18—24cm,葉幅15—22cm,全葉、心臟形、葉面平滑、硬化遲、葉質優。花穗較多,椹少。對真菌病抵抗力強,不耐寒。本類型以川南栽培最多,其次川西平原,多栽植於「四邊」,養成中、高幹桑,資源豐富,收集保存達200餘份,另外還擁有大批實生型桑資源。
4.長江中游摘桑類型 本區域主要指安徽南部和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區,屬暖溫帶季風濕潤氣候,春秋季較長,冬寒夏熱,四季分明。本類型桑樹發芽期比湖桑類型早1—3天,成熟期5月中旬,發芽率70%左右,多屬於中生中熟桑。發條數少,枝條粗壯,長度150—200cm(夏伐中干桑),枝態直,側枝少,節距3.5—4.5cm,皮孔多,每平方厘米12—16個。葉形很大,葉長19—30cm,葉幅17—28cm,葉面有泡狀縮皺,葉片著生下垂,硬化遲。花穗小,椹少。抗寒性較弱。樹型高大,多養成喬木式,零星栽植,資源少,僅收集保存20餘份。
5.黃河下游魯桑類型 本區域是指山東蠶區,亦包括河北省的部分地區,是我國北方主要蠶區,氣候特點是:冬春季乾燥溫度低,夏秋季高溫多雨,秋涼早,日照充足。桑樹在這種的生態環境中生長期較長,桑樹發芽期在4月中旬,但開葉後,葉片開放,成熟均較快,發芽率75%左右,多屬於中生中熟或晚生中熟桑。發條數中等,枝條粗短,一般條長100—150cm,節間較直,節距3.5—4cm,皮孔較小,每平方厘米約11個。葉形中等,葉長16—23cm,葉幅13—20cm,葉片厚,葉色深綠,硬化較早。葉用品種花,椹小而較少,又有椹多的果用品種。抗寒耐旱性較強,易發生赤銹病。本類型桑樹多養成中、高幹或喬木形式,資源較豐富,收集保存130餘份。
6.黃土高原格魯桑類型 本區域位於內陸,包括山西、陝西省的東北部和甘肅省的東南部,屬溫帶季風乾燥氣候。本類型與湖桑類型同地栽培,發芽期和成熟期早2—3天。發芽率65—80%,多屬於中生中熟桑。發條多,枝條細直,條長150—180cm(夏伐中干桑),節間直,節距約4cm,皮孔少,每平方厘米6—10個,葉形較小,葉長14—21cm,葉幅11—17cm,全葉多,裂葉少,卵圓或心臟形,葉色深綠,硬化較早。耐旱性較強,易感黑枯型細菌病。本類型桑樹以梯田邊栽培最多,養成中干或高幹桑,資源較豐富,已收集保存160餘份。
7.新疆白桑類型 本區域位於我國西北,大陸性沙漠氣候。本類型與湖桑類型同地栽培,其發芽期比湖桑類型遲2—4天,但開葉後,生長快,成熟期比湖桑類型快2—3天,多屬晚生中熟桑。發芽率約70%左右,發條數多,枝條細長而直,條長150—200cm(夏伐中干桑),木質硬,節間直,節距4cm左右,皮孔少,每平方厘米5—10個。葉形小,葉長13—18cm,葉幅10—16cm,葉色深綠,葉背氣孔比其他類型少。葉質優良,養蠶成績較好。花、椹較多,椹多白色、味甜。根系發達,側根擴展面大,適應風力大、沙暴多和天氣乾燥的不良環境。多養成喬木式,已收集保存130餘份。
8.東北遼桑類型 本區域在我國東北部,是寒溫帶的半濕潤或半乾燥氣候。本類型與湖桑類型同地栽培,其發芽期和成熟期均早2—3天,多屬於中生中熟桑。發芽率高,一般達70—80%,發條數多,枝條細長,達150—200cm(春伐中干桑),富有彈性,不易受積雪壓斷,側枝多,節間直,節距約4cm,皮孔少,每平方厘米5—12個。葉形小,葉長14—21cm,葉幅10—19cm,葉色深綠,硬化早。根系發達,入土層深,抗寒性強,易發生褐斑病。本類型多為分散栽植的喬木桑,已收集保存80餘份。
㈦ 下列各項人類活動,不會破壞生態環境的是()A.在道路兩旁種上風景樹B.任意砍伐森林中已經成材的樹
A、在道路兩旁種上風景樹,綠化、美化環境,植物有吸附和吸收各種有害污染物的功能.能改善生態環境.
B、任意砍伐森林中已經成材的樹木,亂砍濫伐,致使森林生態系統衰退,使生物的棲息環境遭到破壞,破壞了生態環境.
C、抓捕野生動物關入籠中當寵物飼養,捕殺野生動物,破壞了生態環境.
D、在房前屋後的空地上栽種巴西鐵、石榴等能吸收有毒物質的植物.綠化、美化環境,植樹造林是防治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能改善生態環境.
故選: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