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河水庫
① 南洛河的水利開發
灌溉工程
洛惠渠灌區,分布於縣城西北部40里梁塬。自保安區張坪鄉磨溝口引洛河水至城關鎮張曹村,全長63.2公里。灌區轄保安、永豐、兌山3區和城關鎮、衛東鎮計9鄉(鎮)52個村。設施灌溉面積3.8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22萬畝。屬全縣規模最大、灌溉面積最多的水利工程。
「苦瓜梁塬黃柏川,人畜飲水都困難。」建國前,梁塬人民深受無水之苦,夢想洛河水上塬。1957年中共洛南縣委、縣人民委員會根據群眾迫切要求,著眼洛南的經濟建設,作出興修洛惠渠水利工程的決定。經過勘測設計,上報省、地批准,於1958年9月5日動工。當時抽調幹部40名、民兵3000名,以軍事編制組成洛惠渠工程戰斗團。由縣長張東任團長,縣委書記馮培智任政治委員,縣武裝部部長周良才任副政治委員,並具體負責全部工程。戰斗團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攀岩鑿壁,先後打通雞關山、老虎岩、龍山岩、神仙洞等26座懸岩、29處峻嶺,於1959年9月開通12.5公里石渠工程。10月26日又動員萬名勞力、百名幹部開辟梁塬土渠工程,到11月5日,31.5公里土渠基本開通。12月16日在席窪工地舉行通水典禮,中共商洛地委書記王傑到會祝賀,商洛專員公署專員郭茂生剪綵。《陝西日報》報導消息並發表社論,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了新聞紀錄片。
主渠建成後,又進行了4次續建: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改建了水西峪至黑圪塔溝段,開鑿隧道934.6米,裁彎取直,甩掉了張塬一段滲漏乾渠,縮短渠道10公里;1962年,打通黑圪塔溝至鼓樓河隧道1826.8米,並修築了排洪橋等配套工程,使鼓樓河水庫死庫變活庫;1976年擴建中乾渠,從辛岳水庫至李灣8.3公里,南低乾渠從焦村後峪至四皓中學11.6公里;1979年下半年,從龍山崖到水西峪的堡子溝又修築了一條隧道,使總乾渠縮短了2公里。
洛惠渠建成後,每年為鼓樓河、辛岳、李村3個總蓄水量590萬立方米的水庫和90個總蓄水量72萬立方米的池塘供水。同時在下游打機井27眼,建抽水蘸20處、流動噴灌站63處。
該工程總投資85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681萬元,社隊自籌169萬元,總投工131.5萬個。在工程進行中張永銀、姚生成、張吉才等16人光榮犧牲,閻孝敏等6人因傷致殘。
1993年至1994年,又由國家立項,省、地、縣共同投資,在灌區興建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新修支、斗分渠道167.8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3萬畝。
防洪工程
民國年間,百里洛河任水漫流,蟒嶺黃沙伴水壓田,洪澇災害經常出現。1956年,白洛鄉楊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動群眾在洛河灘築起河堤,植樹萬株,辦起了林場,保護農田千餘畝。保安鄉黑潭村、靈口鄉焦村等地仿效這一做法,沿河砌築石堤,堤外栽楊柳,堤內栽桑樹,興利除害,一舉兩得。七十年代末,全縣開展「向洛河要地」四大治理工程,組織力量對沿洛河及其主要支流進行了統一規劃,採取干砌(少數險段漿砌)石壩,壩外植樹、壩內造田的方法組織沿岸群眾施工,建成防洪堤壩1845處,總長210公里,保護、新造農田10萬余畝。保安、眉底、白洛、尖角、柏峪寺、黃坪、靈口、廟灣等段河堤防洪工程堅固,在抗大洪、渡大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洛河水利開發歷史悠久。《水經注·谷水注》稱,西周時洛陽附近,已修有湯渠。唐代曾引伊、洛水灌溉地勢較高的農田。清代洛陽縣有周陽渠、五龍渠、通濟渠、洛渠、伊渠、大名渠、新興渠、永通渠、古紅渠、任解元渠等。民國時,盧氏、洛寧、洛陽、偃師、嵩縣、伊川6縣共有灌渠49條,灌區多為數百畝,萬畝以上的有大清渠、大明渠、古洛渠、協濟渠、洛宜渠5處。6縣共有灌溉面積19萬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洛河水利得到進一步開發。1949~1955年整理舊渠,開鑿新渠;1956~1960年修水庫、打井、開渠全面展開;1961年以後調整、鞏固已有工程,走向穩步發展。1987年,包括支流伊河在內,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9座,小型一類水庫73座,小型二類水庫179座,總庫容16.5762億立方米。(一)伊河陸渾灌區,陸渾灌區因自陸渾水庫取水得名。灌區分布在嵩縣陸渾水庫兩岸、臨汝縣汝河以北、伊川縣焦枝鐵路以東和伊河西岸先鋒、順陽二渠以西及偃師縣南萬安山北麓。庫區以上有伊北、伊南兩渠,渠首分設在嵩縣南紙房鄉西伊河兩岸,徑引伊河水東北入陸渾水庫兩側。庫區以下有總乾渠1條,分乾渠3條,全長298公里。乾渠和總乾渠均為1970年修建,1974年放水,設計灌溉面積134萬畝。80年代灌溉面積40萬畝,最多達60萬畝。(二)伊東灌區,伊東渠原建於1924年,渠長9公里,灌地6000畝。1950年和1951年擴建後,渠長22公里,灌溉面積增至1.8萬畝。1959年二次改建,渠長31.5公里,設計引水11.7立方米/秒,實引水8.5立方米/秒。灌區范圍為乾渠以北,伊河東、南,陶化店以西,偃師縣伊河南岸河谷平原地。有耕地14萬畝,設計灌溉面積12萬畝,70年代實灌面積8萬畝。(三)洛寧縣引洛灌區,分布於洛寧縣境之洛河兩岸,北岸原有乾渠2條,1967年連二渠為一,總長38公里,重建長水渠首閘,總稱洛濟渠。南岸乾渠1條,長41公里,稱洛濟南大渠。二渠分灌長水鎮以下洛寧境內洛河兩岸河川地,灌溉面積7萬余畝。(四)宜陽引洛灌區,灌區分布在縣境洛河兩岸,有乾渠4條,總長72.1公里,總引水流量24立方米/秒,灌宜陽縣和洛陽市龍門5鄉48村地5.08萬畝。(五)洛陽南郊南渠灌區,位於龍門以北、洛陽市區以南伊、洛夾河地區,有耕地面積約14.5萬畝。灌渠多以洛河為源,主要有大清渠、大明渠、古洛渠和伊渠,四渠總長34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大清渠為大新渠,把古洛渠並入大明渠,統稱為洛南渠。灌溉面積1950年7萬畝,1964年12萬畝,1980年8.5萬畝。(六)中州渠灌區,959年開鑿,渠長50公里,灌溉洛陽市郊、孟津、偃師8.4萬畝。
② 鞏義有哪些釣魚的地方
伊洛河釣點:鞏義伊洛河大橋兩邊和橡膠壩附近,伊洛河特大橋兩邊,黑石關鐵路橋兩邊、伊洛河與黃河交匯處,是釣黃河鯉魚、大鯽魚的好釣點。水庫野釣:天坡水庫、塢羅水庫、岳陽湖都是好釣點。
③ 河南有什麼河
1、衛河
衛河是海河流域漳衛河水系的南支,北鄰漳河,發源於山西省陵川縣奪火鎮,流經河南省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等市,於河北省館陶縣徐萬倉與漳河匯流。新鄉合河鎮以上,史稱大沙河,以下稱衛河,歷史上統稱衛河。
衛河全長394公里,流域面積14970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境內河長287公里,流域面積12791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淇河、安陽河、湯河等。
2、漳河
漳河發源於山西省境內,上游分清漳河、濁漳河兩大支流,在河北省涉縣合漳村匯合後始稱漳河,至觀台進入岳城水庫,經岳城水庫出山進入平原,至徐萬倉與衛河匯流入衛運河,河長440公里,流域面積19927平方公里。
漳河由林州市北入河南省境,基本上屬河南及河北二省的界河,至安陽縣南陽城出境入河北省,河南省境內的流域面積640平方公里。
3、馬頰河
馬頰河。馬頰河發源於濮陽縣南關,南起濮陽縣城南金堤閘,流經清豐縣,在南樂縣出境入河北省,於山東省無棣入海,河長480公里,流域面積9450平方公里。河南境內幹流河長62.3公里,流域面積1150平方公里。
4、徒駭河
徒駭河,發源於山東莘縣西南隅同智營,幹流起自大沙河文明寨,經清豐、南樂二縣東部邊界閆村、大清、畢屯以下入山東境,後入渤海,河長約400公里,流域面積15084平方公里。河南境內幹流河長16公里,流域面積707平方公里。
5、黃河
黃河在靈寶市進入河南省境,流經三門峽、濟源、洛陽、鄭州、焦作、新鄉、開封、濮陽8個省轄市。孟津縣白鶴鄉以上是一段峽谷,其下均為平原。省內幹流河長711公里,主要支流有伊洛河、沁河水系。
直接入黃河且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有宏農澗、漭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河南省境建有三門峽、小浪底、西霞院、故縣、陸渾、窄口、河口村7座大型水庫,幹流建有北金堤蓄滯洪區。
④ 為什麼說淮河是害河
淮河
(一)自然地理
淮河流域地處中國東部,介於長江和黃河兩流域之間,位於東經112度~度,北緯31度~36度,流域面積27萬km2。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東臨黃海,南以大別山、江准丘陵、通揚運河及如泰運河南堤與長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與黃河流域毗鄰。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幹流全長1000km。流域西部、西南部及東北部為山區、丘陵區,其餘為廣闊的平原。山丘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平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3。流域西部的伏牛山、桐柏山區,一般高程200— 500m,沙穎河上游石人山高達2153m,為全流域的最高峰;南部大別山區高程在300一1774m;東北部沂蒙山區高程在200一1155m。丘陵區主要分布在山區的延伸部分,西部高程一般為100—200m,南部高程為50—100m,東北部高程一般在100m左右。淮河幹流以北為廣大沖、洪積平原,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高程一般15—50m;淮河下游蘇北平原高程為2—10m;南四湖湖西為黃泛平原,高程為30—50m。 流域內除山區、丘陵和平原外,還有為數眾多、星羅棋布的湖泊、窪地。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的桐柏山,大體自西向東流,經過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至江蘇省江都縣三江營注入長江,河道全長1000公里。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脈與黃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長江的支流漢水流域分界;北以從河南省鄭州至蘭考的黃河南堤和從蘭考到廢黃河口的廢黃河南堤與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脈、大別山脈及通揚運河、東串場河與長江中下游北岸的漢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東瀕黃海。
流域總面積18.7萬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萬平方公里,佔35.8%。由於里運河以東、廢黃河以南、通揚運河及東串場河以北的蘇北平原,共計有22440平方公裡面積,水流向東直接入海,淮河幹流實際匯水面積為164560平方公里。淮河安徽段,處於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蘇交界的洪山頭止,河道長度430公里。淮河以北是黃淮沖積平原,平坦遼闊,土層深厚,地面高程45米至13.5米,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呈1/5000~1/10000比降。北部蕭、濉、宿、靈、泗諸縣境,分布有低山殘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蕭縣官山最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頂342米,宿縣乾山312米,泗縣屏山119米。沿淮兩岸,分布著灣地、窪地和湖泊,是淮河滯洪、行洪地帶。淮南主要是山丘區,西部大別山以白馬尖和天堂寨最高,高程分別為1774米和1729米;大別山以東,地勢顯著降低,崗丘連綿,向東北延伸直抵洪澤湖以南,成為長江、淮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高程一般在50~100米左右,也有300米以上的丘陵,如張八嶺的北將軍山為399米,沿淮壽縣以下有淺山分布。淮河幹流比降平緩,平均為0.02‰,沿途流經峽山、荊山、浮山三處峽口,形勢險要。正陽關匯納上游干支河全部山區來水,總控制面積91620平方公里,素有"七十二道歸正陽"之稱,大別山區、桐柏山區、伏牛山區、嵩山山區等,都是淮河的主要洪水源地。幹流平槽泄量:洪河口至正陽關不足1000立方米每秒,正陽關至渦河口為2500立方米每秒,渦河口以下至洪山頭為3000立方米每秒。
兩岸支流眾多。左岸有洪河、谷河、潤河、潁河、西淝河、芡河、渦河、漴潼河、濉河等,還有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和茨淮新河,一般都源遠流長,具平原河道特徵;右岸有史灌河、灃河、汲河、淠河、東淝河、窯河、小溪河、池河、白塔河等,均源於江淮分水嶺北側,流程較短,具山區河道特徵。沿淮多湖泊,分布在支流匯入口附近,湖面大但水不深,左岸有八里湖、焦崗湖、四方湖、香澗湖、沱湖、天井湖等;右岸有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園湖、女山湖、七里湖、高郵湖、沂湖、洋湖等。 皖境淮域,歷史上水利發展較早,如壽縣的芍陂(今安豐塘),始建於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灌田萬頃;橫貫宿、靈、泗三縣的通濟渠,建於1300多年前的隋朝,上溯汴梁,下接運河,溝通江淮,是當時的漕運孔道,12世紀起,經歷了600餘年的黃河奪淮,終至湮廢。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區已是水系紊亂,河溝淤阻,陂塘溝洫,大都夷平;淮河幹流被淤淺,下受洪澤湖頂托,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洩不暢。域內洪澇災害頻仍,甚或旱蝗並發,赤地千里,"大雨大災,小雨小災,不雨旱災"是其真實寫照。1949年以後,整治了淮河干、支河道,開挖了排水溝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統。雖然治理標准尚低,洪澇災害尚很嚴重,但取得的治水成績是很大的,除害興利有了長足的發展,促進了工、農業蓬勃發展,淮北地區已形成了煤、電能源基地和糧、棉基地,昔日貧窮落後的面貌,而今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二)氣象水文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區,淮河以南屬北亞熱帶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1一16℃。氣溫變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內陸遞增。極端最高氣溫達44.5℃,極端最低氣溫達-24.1℃。蒸發量甫小北大,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為900—1500mm,無霜期200—240天。自古以來,淮河就是中國南北方的一自然分界線。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920mm,其分布狀況大致是由南向北遞減,山區多於平原,沿海大於內陸。流域內有三個降水量高值區:一是伏牛山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mm以上;二是大別山區,超過1400mm;三是下游近海區,大於1000mm。流域北部降水量最少, 低於700mm。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最大年雨量為最小年雨量的3— 4倍。降水量的年內分配也極不均勻,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一80%。
產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氣系統為台風(包括台風倒槽)、渦切變、 南北向切變和冷式切變線,以前兩種居多。在雨季前期,主要是渦切變型,後期則有台風參與。台風路徑遍及全流域。
暴雨走向與天氣系統的移動大體一致,台風暴雨的中心移動與台風路徑有關。冷峰暴雨多自西北向東南移動,低渦暴雨通常自西南向東北移動,隨著南北氣流交綏,切變線或鋒面作南北向、東南--西北向擺動,暴雨中心也作相應移動。例如1954年7月幾次大暴雨都是由低渦切變線造成的,暴雨首先出現在淮南山區,然後向西北方向 推進至洪汝河、沙穎河流域,再折向東移至淮北地區,最後在蘇北地區消失。一次降水過程就遍及淮河全流域。由於暴雨移動方向接近河流方向,使得淮河流域容易造成洪澇災害。
(三)河流水系
淮河流域以廢黃河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分別為19萬km2和8萬km2,有大運河及淮沭新河貫通其間。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東流經豫、皖、蘇三省,在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km,總落差200m。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km,地面落差178m,流域面積3.06萬km2;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km,地面落差16m,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km2;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km,地面落差約7m,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km2。
洪澤湖以下淮河下游的排水出路,除入江水道以外,還有蘇北灌溉總渠和向新沂河相機分洪的淮沭新河。
淮河上中游支流眾多。南岸支流都發源於大別山區及江淮丘陵區,源短流急,流域面積在2000—7000km2的有白露河、史灌河、淠河、東淝河、池河。北岸支流主要有洪汝河、沙穎河、西淝河、渦河、從浚河、新汴河、奎濉河,其中除洪汝河、沙潁河上游有部分山丘區以外,其餘都是平原排水河道,流域面積以沙潁河最大,近4萬km2,其他支流都在3000—16000km2之間。
淮河下游里運河以東,有射陽港、黃沙港、新洋港、斗龍港等濱海河道,承泄里下河及濱海地區的雨水,總流域面積為2.5萬km2。
沂沭泗河水系位於淮河流域東北部,大都屬蘇、魯兩省,由沂河、沭河、泗河組成,均發源於沂蒙山區。泗河流經南四湖,匯集蒙山西部 及湖西平原各支流後,經韓庄運河、中運河、駱馬湖、新沂河於灌河口 燕尾港入海。沂河、沭河自沂蒙山區平行南下,沂河流至山東省臨沂 市進入中下游平原,在江蘇省邳縣入駱馬湖,由新沂河入海。沂河在劉家道口和江風口還有「分沂入沭」和邳分洪道,分別分沂河洪水入沭河和中運河。沭河在大官莊分新、老沭河,老沭河南流至新沂縣入新沂河,新沭河東流經石樑河水庫,至臨洪口入海。
沂沭泗水系流域面積大於1000km2的平原排水支流有東魚河、洙趙新河、梁濟運河等。該水系直接入海的河流15條,流域面積 16100km2。
(四)社會經濟
淮河流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5省35個地(市), 189個縣(市),1997年總人口為16043萬人,平均人口密度為 594人/km2,是全國平均人口密度122人/km2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流域耕地面積18326萬畝,主要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薯類、 大豆、棉花和油菜,1997年糧食產量為8496萬t,佔全國糧食總產量 的17.3%。農業產值為2844億元,人均農業產值為1812元,高於全國同期人均值1345元。淮河流域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淮河流域工業以煤炭、電力工業及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食品、輕紡 工業為主。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頂山、徐州、兗州、棗庄等國家大型煤炭生產基地,1997年產煤量佔全國產煤量的l/8,是中國黃河以南最大的煤田。流域內現有火電裝機容量近2000萬kW。近十多年來,煤化工、建材、電力、機械製造等輕重工業也有了較大發展,鄭州、 徐州、連雲港、淮南、蚌埠、濟寧等一批大中型工業城市已經崛起。
淮河流域1995年工業總產值7634億元,國民生產總值5421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3398元,遠低於全國平均值4810元,屬經濟欠發達地區。
淮河流域交通發達。京滬、京九、京廣三條南北鐵路大動脈從本 流域東、中、西部通過;著名的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橫貫流域北部;還有晉煤南運的主要鐵路干線新(鄉)石(臼)鐵路,蚌(埠)合(肥)鐵路,以及新(沂)長(興)鐵路,寧(南京)西(安)鐵路等。內河航運有年貨運量居全國 第二的南北向的京杭大運河,有東西向的淮河幹流,平原各支流及下游水網區內河航運也很發達。流域內公路四通八達,近幾年高等級公 路建設發展迅速。連雲港、日照石臼等大型海運碼頭,不僅可直達全國沿海港口,還能通往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地。
(五)物產資源
淮河流域有1.8億畝耕地,沿海還有近1000萬畝灘塗可資開墾。流域年平均水資源量為854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621億 m3,淺層地下水資源為374億m3,乾旱之年還可北引黃河,南引長江 補源。境內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充足,氣候溫和,發展農業條件優 越,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基地。
淮河流域礦產資源豐富,以煤炭資源最多,初步探明的煤炭儲量 有700多億t,主要集中在安徽的淮南、淮北和豫西、魯西南、蘇西北等礦區,且煤種全、煤質好、埋藏淺、分布集中,易於大規模開采。目前煤炭產量約佔全國的l/8,一批新的大型礦井正在興建。流域內火力 發電比較發達,大型坑口電站正在興建。這些煤電產區,不僅為本流 域的工農業生產和城鄉人民生活提供大量的能源,而且是長江三角 洲和華中等經濟區的重要能源基地。蘇北沿海素為我國重要鹽產區, 流域內蘇北、淮南、豫西等又先後發現多處大型鹽礦,可供大量開采。
流域內河渠縱橫,庫塘眾多,湖泊窪地星羅棋布,水域廣闊,魚類 資源豐富,有2000多萬畝水面,100多種魚類,是中國重要的淡水漁區。
淮河流域有9萬km2的山丘區,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宜農宜牧,宜林宜果,還蘊藏有一定的水力資源,是發展多種經營的好地方。砂石竹木等建築材料儲量大、品種多,也是重要經濟優勢之一。
淮河流域在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是個舉足輕重、大有發展前途的地區。把這一大片國土進一步綜合開發治理好,將其資源優勢與經濟潛力充分發揮出來,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必將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編輯詞條
⑤ 陝西省洛河的介紹!
洛河(LuoHe) 黃河支流之一。古稱雒水。發源於陝西省藍田縣境華山南麓,流經洛南、盧氏、洛陽,於鞏縣境入黃河。全長467 公里。流域面積1.8881 萬平方公里。其中土石山區佔45.2%。黃土丘陵區佔51.3%,沖積平原佔3.5%。主要支流有伊河、澗水、..河等。其中以伊河為最大,發源於欒川縣境伏牛山北麓,河道長265 公里,流域面積6029 平方公里,佔全流域的32%。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幹流自河源至盧氏鴨九河為上游,河長187.4 公里,除洛南盆地外,余多峽谷;鴨九河至偃師楊村為中游,河長214.3 公里,河谷川峽相間。有盧氏、故縣、洛陽等盆地;接納伊河後,楊村以下為下游,長35.3 公里,兩岸修有堤防。流域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溫12.1~14.5℃,無霜期182~245 天, 年降水量500~900 毫米,黑石關站多年平均徑流量34.3 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1830 萬噸。7、8 月多暴雨,是黃河三門峽以下洪水的主要來源區之一。流域內最大的洛陽盆地東西長約100 公里,南北寬達20 公里,土地肥沃, 水源充沛,是中國原始農業起源最早地區之一。遠在七八千年前即有穀物種植和畜牧業。傳說周代已有水利灌溉,東漢開陽渠引洛為漕,隋建通津渠, 明修大明渠,清代繼有發展。唯時建時廢。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灌溉面積僅有2 萬公頃。此後對原有渠系進行改善,並新建大中型水庫14 座,小型水庫200 多座,萬畝以上灌區46 處。1982 年有效灌溉面積已達19.2 萬公頃。已建成的陸渾水庫總庫容11.8 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約9 萬公頃;故縣水庫總庫容12 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6.52 萬公頃;兩大水庫都是黃河防洪工程體系的組成部分。流域內的重要城市洛陽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位於隴海、焦枝鐵路交叉點,已成為以機械製造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流域又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澠池仰韶文化(見仰韶村文化遺址)等多處新石器文化遺址分布廣泛。據記載洛河流域是夏王朝(建立於公元前21 世紀)活動的中心地區。偃師二里頭商代文化遺存,近年發掘的偃師屍鄉溝商代古城遺址,據考證可能是商湯都城——西亳。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鞏縣附近的石窟寺、杜甫故里等都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洛河 洛河
1.黃河下游南岸大支流。,源出陝西省洛南縣洛源鄉的木岔溝,東流入河南境,經盧氏縣、洛寧縣、宜陽縣、洛陽市,到偃師縣楊村附近納伊河後稱伊洛河,在鞏義市洛口以北入黃河,全長453千米。大致以洛寧的長水為界,上段洛河穿行在峽谷和盆地之間,多險灘急流;范里至長水一段,兩岸懸崖陡壁,谷深在200米左右;出長水後,洛河脫離山區,水面漸寬,水中多沙洲。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24條。其中最著名的是澗河。
2.黃河下游北岸支流。位於陝西省北部,是渭河的下游支流。上源稱頭道川,發源於陝西省西北部的定邊縣南梁山,向東南流經吳旗縣於川口附近有支流周河匯入,在甘泉縣拆向南流,於黃陵附近又有支流葫蘆河匯入後流向東 南到大荔縣南的三河口附近注入渭河,長達660 公里。洛河又稱北洛河,上、中游流經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區,河水含沙量較大。下游平原地區,有灌溉工程,農業比較發達。
3.洛河流域擁有源遠流長的河洛文化,培育一代又一代善良勤勞的河洛兒女,在這里創造了悠久燦爛古代的文化,享譽全國的洛書出處就在洛河流域,而今,洛河流域的父老鄉親正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⑥ 離溫縣最近的免費釣魚水庫
距離溫縣最近的水庫就是溫縣南十多公里的鞏義南河渡,那邊有個山莊,山莊裡面釣魚是免費的,還有就是溫縣距離黃河很近的,尤其是鞏義的伊洛河,延綿幾百公里,都是免費的,你可以去那邊釣。
⑦ 洛河和哪幾條河流會合
洛河,古稱雒水,黃河右岸重要支流。在河南偃師境內與伊河並流,亦稱為伊洛河。南洛河為洛河在水文上的名稱。洛河源出陝西藍田縣東北與渭南、華縣交界的箭峪嶺側木岔溝,流經陝西省東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在河南省鞏縣注入黃河。河道全長447公里,陝西境內河長129.8公里,河南境長366公里,流域總面積18881平方公里。
陝西省境內直接入洛支流24條,其中百平方公里以上支流10條,主要有文峪河、石門河、石坡河、縣河、東沙河等,河系呈不對稱葉脈狀,左側支流長大,多常流水,右側支流短小,多季節河。
蒿坪河,源於華縣,自武家院進入洛南境內後,流經亂石坪、蒿坪至保安街西匯入洛河。境內長29公里,流域面積127.2平方公里,平均比降為29.9‰,河流落差753米,常流量0.6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3689萬立方米,枯水流量0.41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6579千瓦。上游山高、谷狹水急,下切力強,下游谷川相間。
文峪河,源於華縣水仙台,流經金堆城,自石嘴入縣境後,穿瓦子坪至眉底注入洛河。境內長32公里,流域面積118.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4.9‰,河流落差567米,水勢湍急。多年平均徑流量3430萬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024千瓦。山高川平,落差較大。
麻坪河,源於華陰縣肉架子溝,自栗峪鄉斜嶺村北部燕石溝進入洛境後流經栗峪、麻坪、孤山至石門峪口注入石門河。長38.2公里,流域面積184.1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0.9‰,多年平均徑流量5081萬立方米,常流量0.9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45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3529千瓦。上游山高谷狹水急,下游寬谷與狹川交替。
石門河,源於黃龍山道溝,流經陳墹、石門,於石門峪口匯入麻坪河至尖角注入洛河。長43.9公里,流域面積353.1平方公里,比降16.1‰,多年平均徑流量10608萬立方米,常流量1.88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89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3187千瓦。上游山高河狹,中游川寬地闊,下游谷窄,水勢急湍。
石坡河,源於駕鹿火龍關,自西北向南流經巡檢、石坡、李河,於梁頭塬王村注入洛河。上游名高山河,中游稱禹坪河,下游為石坡河。流程56.2公里,流域面積662平方公里,比降20.4‰,多年平均徑流量18403萬立方米,常流量3.27立方米/秒,枯水流量1.34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9961千瓦,可開發5889千瓦,佔全縣可開發量15.8%。中游的紙房、羅窯、石坡、李河均建有水輪泵站和小水電站。
周灣河,(西撫河)源於駕鹿五道溝,流經駕鹿、窄口河至石坡,匯入石坡河,全長38.6公里,流域面積117.1平立公里,比降20.7‰,多年徑流量3161.7萬立方米,常流量0.56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34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396千瓦。
桑坪河,上游名寺耳河,下游名桑坪河,源於秦嶺八套山麓,流經寺耳、桑坪至李河口匯入石坡河。流程35.1公里,流域面積18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0.7‰,多年平均徑流量5033萬立方米,常流量0.89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37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3183千瓦。
西峪河,源於陳耳大王西峪,上游稱陳耳河,中游稱田門河,下游稱西峪河,於河口注入洛河。長40.8公里,流域面積161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6.7‰,多年平均徑流量4427萬立方米,常流量0.79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24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4389千瓦。
龍河,源於廟台寺溝,上游在廟台境內稱補珠河,南流至浮庄口納浮庄河,至大庄口又匯合大庄河,南流至後碥匯入洛河。下游統稱為龍河。長25.8公里,流域面積13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9.9‰,每年平均徑流量3264萬立方米,常流量0.58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40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573千瓦,河道彎曲,地勢寬坦。[3]
縣河,系洛河二級支流。舊志載有3名,即「武里水」、「清池川」、「里清川」。自隋大業十一年(615),因縣治由武谷川(古城)移此而得名。源於馬河鄉境內的埝浪,上游名叫 洗馬河(即大渠川),又匯秦王川(即黃柏川)再匯小渠水,沿西南轉向東北流向,經馬河、謝灣、城關,於城關陶川村碾子溝口注入洛河。幹流長31.4公里,流域面積154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07米。多年平均徑流量400萬立方米,常流量0.71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58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373.4千瓦。
西沙河,(景村沙河)亦稱廟坪河。源自油泉分水嶺,經景村至下墹雙橋匯鹿池川河,流經茶臼山西納鏊峪河,於薛樓入洛河。幹流長35.5公里,流域面積123.5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23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087萬立方米,常流量0.5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25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860千瓦。因上游花崗岩和紅色沙礫層風化剝蝕嚴重,故下遊河道細沙淤積。
中沙河,(古城沙河)源於蟒嶺北側老君峪流嶺槽,北流經沙坪納小秦峪河、高河、蔣河至頁山再納韓西溝河,於沙河口入洛河。幹流長35.5公里,流域面積157.9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49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947萬立方米,常流量0.68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24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604千瓦。其特點是季節性河多,久旱即涸。洪水暴發時,黃沙淤積,沖壓沿岸村莊良田。建國後,創辦國社合作及集體林場,植樹造林,封溝打壩,治理小流域,興修基本農田,支流建有朱溝、賈溝水庫,在古城境開鑿紅惠渠,引水灌溉,使沿岸成為主要產糧區。
東沙河,(三要沙河)位於縣境東南。其上游為姬家河,自寺坡何村以東稱東沙河,沿東流經寺坡、三要折向東北,於土家嘴注入洛河。長41.2公里,流域面積355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59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347萬立方米,常流量0.59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39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3908千瓦。其特點是流沙淤積,泥沙混流,泄流滑坡現象嚴重。
姬家河,發源於古城馬連灘卧牛石溝,沿東北流至寺坡何村,下游稱沙河。長26.5公里,流域面積133.9平方公里,河流落差38米。多年平均徑流量852萬立方米,常流量0.1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10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636千瓦。
蘭草河,位於縣境東南,源自河南省蘭草薛溝,為過境客水。向北流經王嶺至蘭草河口入洛河。在縣境內長17公里,流域面積48平方公里,河流落差96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152萬立方米,常流量0.204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10立方米/秒,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351千瓦。其特點是:上游為石灰岩地貌,山高谷深,流水湍急;下游彎道中有成片農田。
河南省境內,伊河是洛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欒川縣伏牛山北麓張家村,經嵩縣、伊川、洛陽市,於偃師縣楊村匯入洛河,河道長265公里,流域面積6029平方公里。
【摘自網路】
⑧ 登封白沙水庫上游是哪條河
登封白沙水庫是潁河上的蓄水水庫。
潁河,潁河屬淮河的支流。
發源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經周口市、安徽省阜陽市,在壽縣正陽關(潁上縣沫河口)注入淮河,為淮河最大的支流。 全長620公里。流域范圍北抵黃河南堤,西北鄰黃河支流伊、洛河,西南與漢水水系的唐白河流域分界,南與洪汝河、谷河、潤河地區接壤,東北與渦河、西淝河水系相鄰。
⑨ 黃河河南省境內流經幾個省轄市
流經三門峽、濟源、洛陽、鄭州、焦作、新鄉、開封、濮陽8個省轄市。
省內幹流專河長屬711公里,主要支流有伊洛河、沁河水系,直接入黃河且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有宏農澗、漭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河南省境建有三門峽、小浪底、西霞院、故縣、陸渾、窄口、河口村7座大型水庫,幹流建有北金堤蓄滯洪區。
⑩ 鞏義市塢羅河屬於澗水嗎
應該是屬伊洛河水系。
塢羅河是坐落在鞏義市塢羅水庫位於河南省鞏義市西村鎮塢羅村磚橋附近。
處於東南的塢羅河與石關河匯合處,屬黃河流域伊洛河水系,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農業灌溉、城市供水以及水產養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