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學家阿利

生態學家阿利

發布時間: 2020-12-23 01:15:56

1. 中國5位著名的生態學家

1、蔣高明

2009年9月14日,中國著名的植物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蔣高明教授做客互動網路訪談室,因雀巢嬰幼兒食品含轉基因成份事件引起網友廣泛關注,為此特意對轉基因食品做出了相關知識解答。

2、侯學煜

侯學煜對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有自己的獨特看法。他並不否認森林、草原、農田、水域等應分別屬於不同的生態系統類型。但是,從區域觀點出發,山、水、林、田、路、村是相互聯系的,農、林、牧、副、漁構成了特殊的一個生態系統。

這就是他提出「大農業」的理論基礎,也是提倡生態農業的主要依據。

3、李繼侗

李繼侗1921年發表的《青島森林調查記》,是中國最早的森林生態學文獻之一。在Toumey教授的影響下,李繼侗完成《森林覆被對土壤溫度的影響》(SoilTemper-ature as Influenced by Forest Cover)的博士論文。

4、劉慎鄂

1950後轉入東北植物地理與植物生態研究,總結了東北林區的植物演替規律,並用於解決林業生產問題,提出了森林採伐的「因地制宜、因林制宜、因樹制宜、因時制宜、因型制宜」方針。他的研究成果,經過推廣,直接推動了林業的發展。

5、馬世駿

研究東亞飛蝗生理生態學、粘蟲越冬遷飛規律、害蟲種群動態及綜合防治理論,提出「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種群變境成長」以及系統防治等新觀點,制定了預測方法,豐富了昆蟲種群生態學、生態地理學及害蟲綜合防治的理論。

並在植保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治理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提出了「生態經濟學」設想、「經濟生態學」原則等一系列新觀點。

2. 生態學家有些什麼樣的優點與缺點

優點:考慮問題比較周到細致;喜歡分析,能理解別人;不怕吃苦,對生活條件要求不高。
缺點:沒有時間修飾打扮自己;社交能力相對較弱。

3. 動物生態學家對林區周邊區域進行了4種經濟動物的調查,結果如表根據表中信息,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被調查的4種動物中,分布最廣的是物種D,佔四個區域,A正確;
B、A1、A3、A5是同專種經濟動物,所以屬是同一個物種,沒有生殖隔離,但由於生活的區域不同,可能存在地理隔離,B正確;
C、如果各物種間存在著食物關系,且物種A處於最高營養級,由第五區域可知,A可能直接以D為食,C錯誤;
D、如果選一區域,用標志重捕法調查4種經濟動物的種群密度,最好選用第三號區域,因為三號區域四種經濟動物都有,D正確.
故選:C.

4. 寫出十個世界上的生態學家和環境家

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
瑞典博物學家林奈
法國博物學家布豐
R. May 羅伯特-梅
Ilkka Hanski
Bazza
P. Om
Brian Morton

5. 課程中提及的我國生態學家是哪一位



(1)考查組成胞的元素的作用.磷元素參與構成的物質有磷脂、色素(如葉綠素)、ATP、ADP、Pi等.這些物質在光合作用的光反應中的作用:磷脂是類囊體膜的主要成分,類囊體薄膜是光反應的場所.色素能吸收、傳遞和轉化光能.在有關酶的催化作用作用下,促成ADP與Pi發生化學反應,形成ATP,將光能轉變為儲存在ATP中的化學能.P元素合成磷脂的元素之一,磷脂是構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質.類囊體膜上含有光合色素.ATP和ADP含有P元素,光能在ADP轉化為ATP時把能量存在ATP中.核酸含有P元素,可以控制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的合成.
(2)玉米是植物可以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於生產者.玉米個體之間的關系指的是種內關系,包括兩個方面種內競爭和種內互助.
(3)收割的所有玉米植株的含碳量為akg,假設折算為葡萄糖(C6H12O6,相對分子質量180)為Xkg.根據化學知識可以列出等式:12×6/180=a/X,X=2.5a.
1kg葡萄糖可儲存的能量為qkJ,則收割的所有玉米植株含葡萄糖2.5akg,含有的能量為2.5aqkJ.
所有玉米在生長階段細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為bkg,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為bqkJ,所有玉米固定的太陽能為(2.5qa+qb)kJ,即凈生產量+呼吸消耗量.
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整個生長季節所固定的太陽能的比例為qb/(2.5qa+qb)或b/(2.5a+b).
在整個生長季節,入射到這塊玉米田的太陽能總量是ckJ,則太陽能的利用效率為(2.5qa+qb)/c.
故答案為:
(1)磷脂,構成類囊體.附著色素,吸收(傳遞)和轉化光能(附著酶,催化ADP轉化為ATP)、ATP和ADP,在ADP轉化為ATP的過程中,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ATP中、核酸能控制相關酶的合成等
(2)生產者 能將CO2等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能固定太陽能 種內競爭和種內互助
(3)2.5qa (2.5qa+qb)/c qb/(2.5qa+qb)或b/(2.5a+b)

6. 誰被稱為第一位生態學家

選C,謝謝~~

7. 下表是美國生態學家F.B.Golley在1960年對密執安某荒地進行調查後,繪制的一條食物鏈的三個營養級(植物

A、據表分析來,乙的同化能高於自丙,低於甲,根據能量流動的特點可以判斷乙為初級消費者田鼠,A正確;
B、甲營養級的凈生產量=未被利用能量+分解者分解量=200×109+12×109=212×109,占同化量的比為212×109÷248×109=85.5%,B正確;
C、丙營養級凈生產量明顯降低是因為恆溫動物為維持正常的體溫,機體代謝產熱量高,消耗能量多,C正確;
D、第一營養級的能量流向第二營養級的傳遞效率為第二營養級中所有生物的同化能與第一營養級中所有生產者的同化能之比,而題干說明該表僅是其中的一條食物鏈的能量分析,所以其能量傳遞效率不是746×106÷248×109=3%,D錯誤.
故選:D.

8. 昆蟲家都有誰

埃爾頓(Charles Sutherland Elton,1900~1991) 英國動物生態學家。生於曼徹斯特,卒於牛津。1922年畢業於牛津大學動物系。他曾作為牛津大學赫胥黎的助教赴挪威參加1921年斯匹次卑爾根島的考察工作。以後又於1923、1924年參加了北極和瑞典拉普蘭的考察。1925年被加拿大哈德遜灣公司聘為生物學顧問。他利用該公司約200年的毛皮收購記錄研究了這些動物的數量變動。1932年他在牛津大學建立了動物種群研究所,該所後來成為國際性的動物數量和生態學的研究和情報中心。他創造性地研究了動物(特別是小哺乳動物)自然種群的數量變動規律,其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所著的《田鼠、小鼠和旅鼠:種群動態問題》(1942)一書中。他對嚙齒類動物種群動態規律和鼠害防治方法的研究,直接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食物保存帶來了實際效益。他對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很重視,他所著的《動物生態學》(1927,1935,1947)、《動物生態學與進化》(1930),對30~50年代的生態學發生過重大影響。他的晚期著作有《動植物的入侵生態學》(1958)和《動物群落的類型》(1966)。1953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68年被授予美國科學藝術和科學研究院的國外榮譽院士稱號。1967獲林奈學會金獎、1970獲皇家學會達爾文金獎,1976年獲泰勒生態學獎,1977年獲布朗寧環境保護獎。

美國動物生態學家。1885年6月5日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附近,1955年3月18日卒於佛羅里達。1908年在印第安納的厄勒姆學院獲學士學位,1910年和1912年在芝加哥大學先後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10~1912年任該校動物學助教,1914~1915年為俄克拉荷馬城大學副教授。1915~1921年任雷克福利斯特學院教授。1921年任芝加哥大學副教授,1925~1927年任教務長,1928~1950年任教授,1950年後為名譽退職教授。1950~1955年為佛羅里達大學生物學教授會主任。他是美國生態學家謝爾福德(V.E.Shelford)的學生,早年研究池塘動物群落演替,隨後研究海洋無脊椎動物生態學。他一生以研究動物的社會行為和集群而聞名;《動物的集群》(1931)、《動物的生活和社會增長》(1932)、《動物的社會生活》(1938)等書為他的主要著作。他發現集群能提高動物的存活能力,生態學中的阿利規律,就是說明過疏和過密對種群都不利。1949年,以阿利為首的5個生態學家合編的《動物生態學原理》的出版,標志著動物生態學已成熟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至今仍有參考價值。1929年,阿利任美國生態學會主席。1930~1955年任《生理動物學》雜志主編。1944~1950年任《大英網路全書》動物學方面論文的校訂委員會主席。

廷伯根(N.Tinbergen, 1907~)英籍荷蘭動物行為學家。1907年4月15日出生於海牙。自幼對動物有濃厚興趣。自己飼養1缸二棘刺背魚,常常一連數小時進行觀察。他對動物進行觀察的習慣,為他以後成為行為生物學家奠定了基礎。1932年獲萊登大學博士學位,後任該校講師。1947年任實驗動物學教授。1949年任牛津大學動物學教授,並建立了動物行為研究所,一直工作到1974年退休。他曾與K·符瑞西合作,共同研究了鳥類的行為。後來又繼續研究三棘刺背魚。這種魚的背部具有3根硬刺,可防止肉食性魚的吞食。他觀察到,在繁殖季節,雄魚具有強烈保衛自己水域「領地」的行為,不允許其他雄魚闖入,但對雌魚的進入卻不作任何攻擊。由於雄魚腹部有一處明顯的紅色斑塊,是引起雄魚產生攻擊行為的刺激條件。通過多種模型實驗證明,雄魚對腹部塗有紅色的模型也進行攻擊。由此廷伯根認為,大多數動物往往僅對某一物體的局部刺激(信號刺激)產生反應。這種信號刺激引起的行為,多是動物生來就有的,行為的形式比較固定,不隨個體的生活改變而改變。雄魚如見到腹部膨脹的雌魚進入,就會作「Z」字形的求偶舞蹈。雌魚如對此發生反應,即可游入雄魚早已「築好」的巢內。雄魚在巢內用嘴觸動雌魚尾部下方,使其排卵,同時又刺激雄魚射出精液。廷伯根在英國曾多年主持海鷗的生活習性研究,並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北冰洋區域觀察和考查鷗類的活動,成為研究海鳥行為聲譽最高的科學家之一。由於他對三棘刺背魚的求偶行為和鷗類社會行為的研究成就而聞名於世。主要著作有《鯡鷗的世界》、《鳥類生活》、《本能的研究》、《動物的群居行為》等。1973年,與K·勞倫茲和K·馮·符瑞西同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洛倫茲(Konrad Lorenz,1903~1989)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孩童時代就喜歡飼養動物,並對它們的行為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1922年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後來進維也納大學解剖學系並獲得了醫學學位,此後便留校任教並花一定的時間觀察寒鴉(Corvus monela)的行為。大學期間,他研究了比較解剖學並開始用比較解剖學的方法研究動物的行為。在1935年出版的《鳥類的社會行為》一書中,總結了他對30多種鳥類的比較研究,分析了親鳥、幼鳥、性配偶和其他親屬的行為功能和引起這些行為的條件。該書是應用比較方法研究動物行為的一個典範。洛倫茲研究鳥類行為的另一個重要方法是使鳥類對他本人產生印記,這樣他便能夠與所研究的鳥類建立親密的關系,便於對鳥類行為的研究。利用這種方法他曾研究了灰雁、綠頭鴨和寒鴉等各種鳥類的印記行為,並比較了它們之間的差異。洛倫茲還深入地研究過本能理論並提出了欲求行為的概念。他是現代行為學奠基人之一,1973年與廷伯根和費里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主要著作有《鳥類的社會行為》、《所羅門王的戒指》、《人與狗》、《攻擊與人性》和《動物與人類行為的研究》等。

弗里希(Karl von Frisch,1886~1982) 動物學家。出生在維也納,童年時熱愛大自然,並養了很多動物,中學時就發表過幾篇對自然的觀察文章。曾在維也納大學攻讀醫學學位,後轉入慕尼黑大學研究動物學。1910年在慕尼黑大學任助教。1921年被聘為羅斯托克(Rostock)大學動物學教授,1925年又回到慕尼黑大學任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澳大利亞,戰後在澳大利亞格拉茨(Graz)大學任教授,但很快又回到了慕尼黑。1973年與廷伯根、洛倫茲共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弗里希在慕尼黑大學的最早研究是測定魚對顏色的感受能力,他通過給魚提供報償來訓練魚區別不同的顏色,首次證明了魚類不是色盲。他還用雲斑鮰魚(Amiurus nebulosus)作實驗,證明了魚類具有聽覺。弗里希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研究魚和蜜蜂,通常是冬天研究魚,夏天隱居家鄉研究蜜蜂。使弗里希贏得科學榮譽的是他對蜜蜂行為和感覺能力的研究。本世紀20年代,他曾提出過蜜蜂的氣味通訊理論。但40年代所作的一些實驗使他對氣味通訊理論發生了懷疑,並發現了蜜蜂的舞蹈語言。他的成名之作是1965年出版的《蜜蜂的舞蹈語言和定向》一書。蜜蜂的舞蹈語言理論已被廣泛接受。

勞倫茲(K. Lorenz, 1903~1988)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現代行為生物學的奠基人。1903年11月7日生於維也納。自幼酷愛動物,尤其喜歡飼養鳥類。1928年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比較解剖學助教,1933年獲博士學位。1936年,任德國《動物心理學》雜志副主編。1937年,任維也納大學講師。1940年,任阿爾伯都斯大學教授兼系主任。1935年提出「印記學習」這一新的學習類型。1935~1938年就鳥類幼雛的「印記學習」發表了一系列的觀察報告,獲得學術界的關注,名噪一時。1949年,在奧地利阿爾滕堡主持比較行為學研究所工作。1951年,在布爾德恩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創辦比較行為學系,1954年任副系主任。1958~1973年,在西維森的馬克斯·普朗克行為生理學研究所工作,1961年任該所所長。1973年在奧地利科學院比較行為研究所動物社會學系任系主任。勞倫茲認為,動物的行為是對環境適應的產物。動物行為的方式是能遺傳的。因而創立了一個新的研究學派——歐洲自然行為學派。勞倫茲能模仿灰雁鳴聲,召喚小灰雁隨他一起游泳。他與N·廷伯根合作,共同研究鳥類的行為。也研究過鴨、蛙、鼩鼱、猴和狗等多種動物的行為。著作有《動物和人類行為的研究》、《行為的進化和變異》等。歐洲的自然行為學家和美國的實驗心理行為學派,對勞倫茲都很尊崇。J·赫胥黎稱勞倫茲為「現代行為學之父」。由於勞倫茲,N·延伯根和K·馮·符瑞西3人在動物行為領域中作出了出色的工作和優異的成績,並為新興的行為生物學奠定了基礎,因而於 1973年共同獲得國際上有史以來第一次頒發給行為生物學方面的諾貝爾獎。他的最後一本著作《拯救希望》,警告人們要防止核戰爭和破壞自然環境。1988年2月27日,與世長辭,享年85歲。

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國動物學家,細胞學說的創立人之一。出生於德國諾伊斯。他先就讀於科倫的耶穌學院,隨後又在波恩、維爾茨堡和柏林大學學醫,1834年在柏林大學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接著為德國著名生理學家繆勒(J.Mǖller,1801~1858)當了4年助手。1839年離開德國到了比利時,1839~1848年在盧萬的羅馬天主教大學任解剖學教授,隨後又在列日大學任解剖學教授,直到1882年在科倫去世。早在1833年,法國化學家佩耶(A.Payen,1795~1871)就從麥芽中分離出一種酶。次年,施旺著手研究消化過程。兩年後,他從胃粘膜中分離出一種能消化蛋白質的化學物質,他稱之為胃蛋白酶。這是從動物組織中分離出來的第1種酶。1836~1837年,施旺研究發酵,指出糖的發酵是活酵母細胞生命活動的結果。後來,他又創造了「新陳代謝」一詞,以表示活組織中的化學變化。他的發酵研究遭到了以德國化學家烏勒(F.Whler, 1800~1882)和李比希(J. von Liebig, 1803~1873)的攻擊,使他不得不離開德國。直到19世紀50年代巴斯德的發酵研究成功後,施旺的觀點才得到公認。同時施旺還研究過有機物的腐敗,目的是駁斥當時還影響著某些科學家的自然發生說。1839年,施旺出版了《動植物的結構和生長一致性的顯微研究》一書,系統地闡述了細胞學說。一年前,施萊登已提出植物方面的細胞學說,施旺將這種觀點擴展到動物,並加以明確的闡述。施旺藉助從各種動物組織得來的大量實例,在上述著作中斷言,所有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均由細胞或細胞產物構成,每個細胞的生命活動,均從屬於整個生物的生命活動。細胞學說提出後不久就被人們廣泛接受。如今,它已成了生物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施旺還研究了環繞神經軸突的髓鞘細胞(即施旺細胞);並探討過食道上部橫紋肌的功能。

馮·符瑞西(K.von Frisch, 1886~)德籍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1886年11月20日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1910年在慕尼黑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先後任研究助教、講師和教授。1950年重返慕尼黑大學任教授,直至1958年退休。他的突出貢獻是極詳盡地研究了蜜蜂的行為。數十年如一日,細心觀察蜜蜂的各種活動,終於揭開了蜜蜂「語言」的奧秘。解釋了偵察蜂的兩種舞蹈(圓舞、擺尾舞)是向其同伴通報蜜源方向、距離等信息的一種方式。他在蜜蜂的身上編上號碼作為標記,便於在特製的玻璃窗向巢內跟蹤觀察它們的活動。他用含酒精的快速塗料溶劑調和成的5種油畫顏料,在蜜蜂背部前端點上白點、紅點、藍點、黃點、綠點,分別代表1、2、3、4、5號;在胸部後端用同樣顏色的小點,分別代表6、7、8、9、10號;在胸部的前側面用2種顏色的小點來表示十位數,如白、紅點表示12,在前左和後右分別點上紅、黃點,則表示29號;在後腹上的小點則代表百位數。他採用5種顏色的小點編到599號,對蜜蜂行為作了深入的觀察。此外,馮·符瑞西的研究還證實蜜蜂不是色盲,能分辨不同的顏色,花卉的鮮艷色彩對蜜蜂具有吸引作用。早在1919年他已證明,經過訓練的蜜蜂,還能夠辨別不同的味道和氣味。他又用無脊椎動物和魚類作實驗,發現它們的感覺能力很強,不僅能辨別光度,而且還能辨別色彩的差異。尤其是弄清魚確有聽覺作用。鑒於他對動物行為研究的成就,1973年,他與K·勞倫茲和N·廷伯根共同獲得諾貝爾獎。馮·符瑞西的名著《蜜蜂的生活》,於1927年出版後,歷經50年,不斷補充新的發現內容,並進行全面的重新修訂後,於1977年出版第9版。時年已滿91歲。他那驚人的毅力和嚴謹治學的精神,給青年生物學家以鼓舞和力量。

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 英國博物學家和動物地理學家。解釋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的創始人之一。家貧,13歲即輟學,自學成才。曾當過7年勘測員,游歷了荒原和山川,成為一名熱愛自然的博物學家。他最初採集植物,自從認識了英國著名昆蟲學家貝茨(H.W.Bates,1825~1892)以後,又增添了對蝴蝶和甲蟲的興趣。1848年與貝茨一道去亞馬孫河流域採集標本,企圖解決物種起源問題。1852年回英途中,因輪船失火沉沒,全部標本資料損失殆盡;但他並不灰心,1854年又到馬來群島採集考察,1855年寫成《控制新種出現的規律》一文,提出了解釋物種滅絕、產生、更替和進化的見解,明確反對「生物神創」的教條。1858年2月又寫成《論變種無限地偏離原始類型的傾向》一文,闡述了他的物種進化觀點。他指出,生物大都有過度繁殖的傾向,但由於食物、天敵、氣候等自然環境條件的變化,造成了大量個體的死亡,才保持著生物體間的一定比例。他認為,環境變了,那些在結構、習性、「能力」上產生了「有益變異」的個體將在生存競爭中占優勢並趨於增多,而產生了「有害變異」的個體則趨於減少或消滅。這樣,占優勢的變種最終將取代原始物種。變種的這種「不斷地偏離原始類型的前進趨勢」就是生物的進化。華萊士將寫好的這篇論文寄給了達爾文徵求意見,並托他轉給地質學家賴爾審閱,看看能否交付出版。達爾文看到華萊士的觀點與自己的「自然選擇」見解不謀而合,就想放棄發現的優先權。後經賴爾和植物學家胡克商量和推薦,華萊士的這篇論文與達爾文在1844年起草的有關自然選擇學說的論文摘要連同達爾文1857年9月5日寫給美國學者愛沙·葛雷(AsaGray)的信一起,在1858年7月1日的林奈學會上宣讀,並發表在同年的「林奈學會會報」上。這就是著名的有關自然選擇學說的「聯合論文」,它奠定了科學進化論的基礎。華萊士對動物地理學也有重要貢獻,1868年提出爪哇東端的巴厘島與對岸的龍目島之間為「東洋區」與「澳洲區」的分界線,世稱「華萊士線」。主要著作有《亞馬孫地區旅行記》(1853)、《馬來群島》(1869)、《對自然選擇學說的貢獻》(1876)、《動物的地理分布》(1876)、《海島生物》(1882)和《達爾文主義》(1889)等。

9. 談談你認識的幾個生態學家,以及他的故事對你的啟示

以前來說該怎麼弄就怎麼弄?還是該怎麼說吧?就。你該怎麼弄就怎麼弄?就怎麼弄吧?

10. 生態學家P.A.Haefner對褐蝦在不同含鹽量和不同溫度條件下的耐受能力進行了研究.其研究的部分數據繪成

A、比較15℃水來溫和5℃水溫時源的曲線可知,5℃水溫時褐蝦對鹽度耐受范圍窄,A正確;
B、在20℃水溫條件,30‰左右的鹽度時,褐蝦死亡率為0,故最適宜其生存,B正確;
C、在25℃水溫、30‰鹽度時,只有10%的褐蝦死亡,C錯誤;
D、據圖分析可知,溫度和鹽度等因子共同影響生物的生命活動,D正確.
故選:ABD.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