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綠色生態文明

綠色生態文明

發布時間: 2020-12-23 10:20:41

⑴ 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的區別

兩者有以下區別:

1、概念不同

綠色發展指標是減少發展經濟是對於生態的破壞,而生態文明建設是對生態文明的保護,兩者概念不同

2、領域不同

綠色發展針對的是社會的工業發展,倡導節能減排,較少消耗,而生態文明建設是對整個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節約

3、范圍不同

綠色發展包含在生態文明建設裡面,是具體的政策,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針對大自然的的建設,其中包含很多方面

(1)綠色生態文明擴展閱讀

科學的「綠色發展指標」主要包括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降低、利用清潔煤炭比例,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減少,環境污染治理總投資佔GDP比重等與綠色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關系的指標

十二五』規劃不僅是中國第一個綠色發展規劃,更將成為中國實現綠色現代化的歷史起點。[3]為了實現中國的「綠色現代化」,專家擬定出三步走的戰略:

第一步,2006年到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所確定的戰略目標,這一時期需要將我國納入科學發展軌道

這也是我國減緩二氧化碳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階段,我們希望中國爭取能夠在2020年前後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高峰。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需要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時期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速度,也就是說從高增長變成低增長,甚至零增長

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降低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的比重,並提高服務業比重。

第二步,2020年到2030年是提前實現「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我國也應該進入到二氧化碳大規模減排階段,力爭將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2005年的水平,這個減排比例即使在全世界來看也還是比較高的。

第三步,2030年到2050年是我國實現發達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我國需要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進一步大幅下降,並且與世界同步。根據世界的減排路線圖,全球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減少到相當於1990年水平的一半,因此中國也應該將自己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削減到1990年一半的水平。

不過,盡管中國有決心成為全世界最「綠」意盎然的國家之一,巨大的GDP增速、能源消耗型經濟增長的慣性以及公民環保意識的不到位,都將對中國順利走上「綠色之路」形成重重挑戰。

所以,全民支持是中國走上綠色發展的必要條件

⑵ 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之後人類應對生態危機的唯一正確選擇,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更高階段。中共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寫進黨的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意志。這一戰略的實施,確立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地位,從生態文明領域邁上道德高地。在人類文明演進的轉折點,如何汲取發達國家工業化歷程中的經驗和教訓,走出一條以生態文明和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符合科學發展和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我們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

人類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憑借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燦爛的文明。不考慮私有財產、階級分化和國家制度,僅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分析,隨著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由被動接受、初步探索、過度征服到和諧共處,人類文明大體上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階段,現在開始向生態文明的階段邁進。

生態文明是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時期,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目前認識的最高境界。21世紀人類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和管理模式改進,全世界各國政府對保護地球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達成共識,標志著生態文明時代的開始。生態文明是一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系統,是建立在知識、教育、科技高度發達和人的全面發展基礎上的文明,強調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石,明確人類社會必須在生態基礎上與自然界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生態文明不僅吸收人類以前的先進文明成果,也深刻反思工業文明犧牲環境的高成本代價。為此,生態文明也可稱作「綠色文明」。

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途徑

建設生態文明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辯證統一的過程。近些年,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已經逐步探索出相對完整或明晰的實踐途徑,但是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更具前瞻性、世界性的文明形態,面臨著許多有待開拓、創新的領域,包括思想觀念、戰略規劃、體制機制、產業發展等方面。

(一)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確立科學的價值觀、財富觀和消費觀

生態文明是一種全新的思想觀念。生態文明的價值觀認為不僅人是主體、有價值;自然也是主體、也有價值。人類、自然共同作為宇宙的成員,具有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運行軌跡,人類企圖違背自然規律改變它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念已成為21世紀的先進理念和主流倫理。

生態文明的財富觀認為農業文明是以土地資產為主流的財富觀,工業文明是以有形和無形資本為主流的財富觀,而生態文明則是要求以綠色財富為主流的財富觀。綠色財富是指以資源安全、環境安全和社會安全為前提,有利於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財富,具有生態性、和諧性、安全性、節約性和可持續性的特徵。比如,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綠色的食品、宜居的環境,森林、濕地、草原等都是巨大的財富。按照世界銀行衡量的新標准,綠色財富包括綠色人造資本、綠色自然資本和綠色人力資本:如環保節能建築物、環保型交通工具是綠色人造資本;山清水秀、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是綠色自然資本;德才兼備、有創新意識,受過良好的綠色教育,具備生態環保人格的綠色人才稱為綠色人力資本。

生態文明的消費觀認為工業文明時代的生活方式是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生態文明的消費觀則要求擴大「綠色文明」發展空間,倡導綠色消費。綠色消費要求消費無污染、質量好、有利於人類身心健康的產品,提供節能、環保、健康、安全、舒適的服務;要求轉變消費觀念、優化消費結構,形成生產、消費的良性循環;鼓勵人們更加關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努力建設綠色家園。

(二)建設生態文明要進行系統的戰略規劃和設計

近年來,我國在黃土高原的綜合治理、青藏高原的生態保護、中部和東部的工業污染治理、熱帶生態和海洋生態的保護等方面,已啟動了一系列生態工程建設的有益探索;但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工程,仍需在發展方式、戰略布局、開發保護等戰略層面作出系統的規劃和設計。

發展方式主要是實現兩大轉變,即由高碳發展方式向低碳發展方式轉變,由粗放擴張的發展方式向集約環保的發展方式轉變。

一是應當創造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是因為消費慾望的貪婪膨脹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不管貧富貴賤,人人都必須共同承受,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要求我們必須實施一系列在保護中有序開發自然資源和促進適度消費的戰略舉措。特別是中國生存著世界五分之一的人類,其發展方式和消費方式只能從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不可能去趕超美國。

二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和可支配財力,盡快健全城鄉統一的低標准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基本醫療、基本養老、免費義務教育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失業、醫療、養老、教育、住房等項目的保障力度。

三是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對資源環境的替代作用。將中國龐大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全面提高國民素質。要淡化官本位觀念,優化創業環境,鼓勵千千萬萬優秀人才到基層、到企業去創造財富,特別是創造綠色財富;應當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制定提升我國人力資本優勢的戰略規劃,進一步加強對基礎性人力資本的投入,特別是對幼兒和青少年等基礎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投入,堅決革除應試教育的各種弊端;通過減免稅等措施,鼓勵企業和社會增加對各類人力資本的投入,逐步形成個人、企業、社會和政府共同參與、分別投入、各得其所的人力資本投資機制。

四是促進城市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與農村資源的佔有相協調,走集約式城鎮化道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對資源、環境構成巨大壓力。應該從13億人口的國情出發,結合人口發展趨勢制定科學的、合理的城鎮化政策;採取嚴格而系統的措施,扭轉盲目擴張、千城一面的建設格局,特別是各城市進行建設規劃時,應科學預測人口變化趨勢,合理控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留出彈性較大的生態用地規模,形成星羅棋布的中小城市群,使城市建設在綠色環境中,以便應對將來人口總量變化,確保城市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與農村資源的佔用同步協調推進,真正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格局。惠州、株洲、貴陽、徐州、唐山和北海等城市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和推廣。

戰略布局主要是對國土(包括海洋)空間作出准確的定位和科學的布局。

當前最重要的是盡快制定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並確立其法律地位,這是現有區域發展戰略的豐富和深化,是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百年大計,更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舉措。

在國家和省級層面制定主體功能區規劃,有利於保護資源環境和生態環境,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維護未來15億人口的生態安全;有利於逐步縮小地區之間生活水平、福利水平的差距,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發展成果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應區分輕重緩急,重點突破。按照服從中央大局和地方發展的原則,一是優先編制和公布國家層面的主體功能區規劃;二是四類主體功能區中,優先開展禁止和限制開發區規劃工作;三是先行提高人口素質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並從空間的層次性、管理的有效性、運作的協作性以及健全法制體系等層面,正確處理好主體功能區規劃與其他規劃的關系,科學構建「部門分工與協作」的國土及城鄉空間管理框架。根據功能區的屬性,分類指導,制定切實可行的有關科學發展的綜合評價體系和考核辦法。

開發保護主要是保護好我國13億人口以至今後15億人口賴以生存的生態安全。

資源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如西部地區作為我國資源最豐富的地區,蘊藏天然氣、煤炭等多種資源;但是,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地區,位於內陸乾旱半乾旱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制約西部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在國家制定生態資源補償政策的同時,可通過建設新型生態工業園區的模式,探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新途徑。生態工業園區是一種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設計的新型工業組織形態,遵從循環經濟的減量化(Re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3R原則,表現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三)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

一是建立決策咨詢體制。建議黨中央、國務院設立國家戰略咨詢委員會,把精力充沛、從政經驗豐富的部分領導幹部、著名專家學者組織起來,履行為黨中央、國務院就國家發展的戰略進行系統咨詢、研究和設計的職能,協調國家各種規劃之間的關系。

二是建立生態、資源、環境三大補償機制。建立以財政轉移為主要手段的生態、資源、環境三大補償機制。我國目前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融合自然的經濟政策,使用生態資源獲益方不必承擔生態環境惡化的責任,環境保護者沒有必要的經濟激勵。生態、資源、環境三大補償機制是重新調整各利益相關者生態、經濟成本與收益的必要措施,按照破壞者付費、使用者付費、受益方付費等原則,率先在森林、礦產資源開發、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自然保護區、重點流域及區域生態功能區等關鍵領域建立補償機制。積極推行市場化生態補償,在政府的引導下實現生態保護者與生態受益者之間自願協商的補償機制,積極探索資源使用權、排污權交易等市場化的補償模式;著重培育資源市場、開放生產要素市場,使資源資本化、生態資本化,促使環境要素的價格真正反映其稀缺程度。

三是建立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機制。構建區域管理的制度基礎,包括完善統籌區域發展的管理機構與組織,明確統籌區域發展規劃,規范統籌區域發展政策,統籌區域發展決策程序,確定不同類型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准,有針對性地指導與評價各地生態文明建設。

發展綠色產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

發展綠色產業是保護和利用生態資源的戰略抉擇,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更是中國十幾億人口幸福指數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證。

當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引起全世界有識之士的深刻反思,這是一件壞事,但也是一次難逢的重大機遇。可以肯定地說,全世界正在孕育著一場新能源、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環保技術為主要特徵的新的科技革命,或者叫綠色革命。因此,發展綠色產業無疑是引領世界潮流的朝陽產業,也是中華民族實現文明復興的科學跨越之路。

這些基礎工程包括:

(一)加強新能源開發與利用

(二)發展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

(三)發展高效優質綠色農業

(四)發展綠色旅遊等生態服務業

(五)發展生物工程

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政治層面,在於中央決策層和地方領導層的意志和政策。需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生態觀;加強法制建設;重視生態行政建設;推進生態民主建設,並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教育、行政等各種手段,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節能減排,最終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

⑶ 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

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校園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木和樹人,都是一個國家基礎性的、長遠性的事業。校園綠化,既是樹木,又是育人。我們要通過校園綠化,讓學校綠樹成陰、校在林中,為師生營造優美宜人的學習生活環境;我們要通過校園綠化,讓廣大學生積極參與綠色實踐,培養同學們熱愛勞動的品質、熱愛自然的情趣和改善環境的意識;我們要通過校園綠化,大力推動生態文明教育,使學校和廣大師生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實踐者。綠化與美好同在,綠色與文明同步,讓我們的校園綠起來、美起來,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使每一所學校都成為城市和鄉村的美麗風景
師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綠色是生命的象徵、是文明的標志。有了綠色,我們的世界就會生機盎然,我們的環境就會更加優美,我們的未來就會充滿希望。然而,隨著人類對森林和濕地的過度利用,氣候變暖、土地沙化、濕地縮減、水土流失、乾旱缺水、洪澇災害、物種滅絕等全球生態危機日益加劇,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攜手應對生態危機,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共建人類綠色家園,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建設。通過實施重點生態工程,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全國森林面積已達到26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積達到8億畝,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森林資源增長最快和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國家。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國土綠化工作任重道遠。黨的十七大報告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決策,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國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廣大校園是國土綠化工作的重要領域,廣大師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全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決定聯合在全國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就是要引導廣大師生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做好校園綠化,努力營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加速實現綠化祖國的目標。這是繼綠色奧運之後的又一次大型綠色行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一項生動實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衷心地希望,通過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廣大師生把校園裝扮得更加美麗,讓綠色延伸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同時,我也衷心地希望廣大青少年通過參加這項活動,牢固樹立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的生態文明觀念,自覺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積極投身校園綠化,讓樹木與樹人在每一所學校完美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和樹木一起健康成長,將來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為我國生態建設指明了方向。全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聯合在全國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有利於提高廣大青少年的生態文明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植綠、愛綠、護綠、興綠的良好社會風尚。
學校擔負著培養和造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代新人的神聖使命,更是弘揚生態文明的主課堂、主渠道和主陣地。老師和學生作為生態文明的宣傳者、實踐者和監督者,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力量。創建綠色校園,既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我們一定要積極響應全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和中國生態文化協會的號召,大力弘揚生態文明,攜手共建綠色校園,為打造青山綠水的優美環境作出積極貢獻。我相信,在全省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大力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綠色校園、生態校園建設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達到的社會進步狀態。生態文化是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
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家老子2000多年前就倡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態文化哲理。近代著名生態思想史家唐納德

⑷ 為什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
綠色發展包括綠色經濟、內循環經濟、科學發展觀、生態容文明觀念等內容.
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有利於促進商家生產環保節能產品,消費者形成保護環境綠色消費的觀念,從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轉變生活觀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盒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呃.我說的不一定準確,你再查一下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概念然後找一下兩者之間的關系.希望能幫到你吧.

⑸ 有關生態文明的名言警句

1、保護生態功在千秋,美化環境造福後代。
2、攜手打造生態市,共建和-諧新家園。
3、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碧水藍天。
4、家家生態好風光,人人幸福保安康。
5、建設生態市,推進生態文明。
6、保護生態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7、生態經濟立市,綠色產業富民。
8、美化生態家園,家庭生活美滿。
9、保護環境是責任,建設生態是美德。
10、生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抓生態就是抓發展。
11、樹立科學發展觀,建設西昌生態城市。
12、重環保,建家園,男女老少齊動員。
13、保護生態手牽手,生態文明心連心。
14、打造優美環境,共享碧水藍天。
15、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
16、農業原生態、工業可循環、服務業可持續。
17、山水相連你我他,生態市建設靠大家 。
18、發展為要,環境優先。
19、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家園。
20、發展生態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
21、手拉手創建生態市,心連心關愛新家園。
22、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
23、優化人居環境,共建綠色社區。
24、環境美,風氣正,和-諧生活就是順。
25、生態興則文明興。
26、優化生態園林路,幸福走進千萬戶。
27、綠化美化生態化,人美景美家鄉美。
28、發展生態經濟,構建生態社會。
29、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
30、人類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31、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32、破壞環境,禍及千古;保護環境,功蓋千秋。
33、垃圾回收,保護地球,舉手之勞,參與環保。
34、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35、楊柳散和風、青山淡吾慮。

⑹ 如何理解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綠色發展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黨的十八大報告的這一論斷,是基於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反思的科學判斷,對於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尊重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秉持的首要態度,要求人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創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歷史上,在生產力相對低下時,人類曾崇拜自然、畏懼自然。近代以來,隨著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類開始輕視自然、藐視自然,甚至以征服者、佔有者的姿態面對自然,為滿足自身需要向大自然不斷索取,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環境污染、生態危機日益嚴重。反思過去,正視現實,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與自然相處的科學態度。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認識到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屬於自然,而不是自然屬於人;就要深刻認識到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間接來自自然,人類對自然應懷敬畏之心,決不能凌駕其上;就要深刻認識到一切物種均有生命,均有其獨特價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類應該尊重一切生命。 順應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要求人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是一個完整有機的生態系統,具有自身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內在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只有適應自然規律,才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一方面要科學認識大自然中的各種規律,減少因為無知而違背自然規律;另一方面要以制度約束人的行為,防止因為明知故犯而違背自然規律。像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殺雞取卵之類的做法,大都是因為急功近利和個人貪欲而違背自然規律,這種明知故犯的行為必須通過制度加以約束。 保護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承擔的重要責任,要求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發展之需的同時保護自然界的生態系統。自然供給人類生存發展所需,人類也理應對自然擔負責任,這個責任就是保護自然。保護自然也是確保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迫切要求。保護自然,首先要改變人類的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次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再次要加強環境保護制度建設,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理念 黨的十八大報告創造性地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一理念高屋建瓴、內涵豐富,為我們指明了建設生態文明必須遵循的總體原則,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升華,體現出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是我們黨在認真反思和深刻總結過去發展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傳統粗放式發展方式的有力反撥,對工業文明種種弊端的堅決揚棄,對未來中國發展路徑的明確校正。昭示出我們黨力求通過調整和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跨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順應了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良好的自然環境已經成為人民群眾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要素。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在經濟建設不斷取得新發展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環境和完備的生態系統,為當代和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順應了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現實需要。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的有力保障。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有效維護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平衡,使經濟建設能在良性循環下,源源不斷地獲得資源環境的有效供給,實現可持續發展。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順應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要求。美麗中國,不僅要有健康的發展模式、豐富的物質成果,更要有先進的思想理念、優美的自然環境。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讓我們的物質生產與自然協調,生活空間與自然融合,道德素養與自然融洽,行為方式與自然和諧。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是站在促進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高度,對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基本要求、統籌兼顧根本方法的具體遵循,進一步豐富了發展理念,完善了決策坐標,規范了實踐行為。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求我們在發展理念上,要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對等互惠的思想。尊重自然,是科學發展的理念要求。人是自然之子,在尋求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要對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我們的發展,既不能走向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更不能肆無忌憚地把自己凌駕在自然之上。要始終以平視的眼光、敬重的姿態,考量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存在和發展的權利,使我們的發展能和自然相互惠益、相互和諧。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求我們在發展決策上,要堅決恪守遵循和順應自然規律的方針。順應自然,是科學發展的決策原則。傳統的工業文明在先進科技和強大資本的驅動下,對自然進行毫無節制的攫取甚至掠奪,違背自然演化規律對資源無序開發利用,罔顧環境承載能力進行經濟建設和城市擴張,使我們在急功近利中與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猝然遭遇。歷史的深刻教訓告訴我們,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在發展決策中把自然規律作為認真衡量的要素,主動遵循、積極契合。可放則放,宜收則收;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求我們在發展實踐上,要堅定秉持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准則。重經濟輕環境、重增長輕保護的「先污染後治理」發展模式,給我們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一些地方以犧牲環境利益換取經濟增長,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污染治理,結果增長所得遠遠不抵治理付出,短期的經濟發展成為暫時的繁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就要在發展的行為過程中,堅守保護環境的准則,通過保護環境,為我們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不竭的動力。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對環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下,積極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努力推動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把加強環境保護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的貫徹落實,必將推動在全社會形成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的良好風尚,必將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社會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必將推動實現天藍、地綠、水凈的建設美麗中國目標。

⑺ 倡導綠色生活,共建生態文明的演講稿

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家園。生態環境改善,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人與自然走向和諧,這是全面小康社會全新的理念。「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的飯碗」、「我們不僅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有了綠水青山,才有永續利用的金山銀山。」這是安康市民間廣泛傳播的語言,體現了安康人民群眾對生態環保的高度重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都要有明顯提高,生態道德教育要成為思想道德素質建設的一部分。讓「生態道德」建設,讓「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深入人心,讓「尊重自然、保護生態」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
春天正邁著大步向我們走來,草地上逐漸有了點點綠色,莉花、杏花悄悄打開了它的花苞,三月桃花也把它美麗的花朵綻放出來!讓人看了感受到了春天帶來的勃勃生機。把這美景來維護。我們呼籲,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家園。讓我們共同努力,承擔起歷史賦予的社會責任,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為創造美好未來做出積極的貢獻,讓安康的明天更加美好。

⑻ 什麼是綠色發展,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綠色是《建議》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堅持綠色發展,就是要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樹立綠色理念,就必須深刻認識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國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是推動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人類社會永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必須在自然規律之下進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容忽視的是,引發和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也不少,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的不協調成為制約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現在,我們已經到了必須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力度的時候,也到了有能力做好這件事情的時候。一方面,多年快速發展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很突出,老百姓對環境污染意見大、怨言多,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及其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民生問題,老百姓在這方面要求期待高,必須下大力氣解決好,否則難以向老百姓交代。還要看到,生態環境還是一個全球性話題,這些年來,我們在國際上收到不少責難,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一些國家對我們說三道四的話題。另一方面,我們的發展已到了能夠解決好這個問題的階段,具備了解決好這個問題的條件。溫飽問題穩定解決之後,人們追求生活質量,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活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過去是「求溫飽」,顧不上生態環境,為了多打糧食不得不毀林開荒;現在溫飽問題穩定地解決了,生活是「求質量」,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如果經濟發展了,但生態破壞了、環境惡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霧霾天氣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潔凈的水,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那是得不償失的。這樣的發展,路子一定是走歪了。保護建設生態環境,首先要解決發展理念問題,樹立理念上的自覺。沒有理念自覺,就沒有行動自覺。必須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像保護銀鏡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協同共進。

《建議》從6個方面部署了推動綠色發展的重點任務和舉措。這就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
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要按照這些部署要求,扎實推進綠色發展,不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