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破壞統計
『壹』 關於環境污染的資料
要有水資源的衣被污染多少和垃圾污染、空氣污染、我國已被砍伐樹木地區有多少問題補充:要有水資源的已被污染多少和垃圾污染、空氣污染、我國已被砍伐樹木地區有多少,要有數字表示!提問者:789632276717-試用期一級其他回答共3條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環境自凈。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有各種分類:
按環境要素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貳』 中國人均壽命從35到77,壽命變長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中國的人均壽命從35歲到77歲,這在中國人均壽命上有著質的變化,眾所周知,大家都喜歡活得更長久一點,而從35歲到77歲,這代表著中國人均壽命增長了將近40多歲,順便變長對我們的生活肯定是有極大影響的,這其中就包括養老保險以及工作年齡的長度,在之前人均壽命35歲的時候,到40來歲,人們就已經算是年齡很大了,而到現在五十歲六十歲而還在工作崗位上的人比比皆是。
因為國民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中國的人均壽命開始緩慢增長,相應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人均壽命肯定能夠更高,只有偉大的和平,才能夠給人民帶來幸福,才能夠有效地提高人民的人均壽命
『叄』 生態環境產生的原因 應如何解決
經調查研究,目前我國存在的生態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耕地面積急劇減少
我國土地廣袤、幅原遼闊,國土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資源十分有限。當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約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耕地面積急劇減少。實施《土地管理法》之後,耕地減少速度趨緩,但仍為減少趨勢。
耕地面積減少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建築佔地最為嚴重,包括住房、工廠等的修建。在很多農村地區,出現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現象。荒村現象大多是由於整村遷移導致的。「村中荒」則是由於宅基地外要導致的,村子面積不斷擴大,但村中間的老宅或倒塌、或用來放置廢棄物品。這些都體現了農村建設規劃的不科學、不合理。其次是鐵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佔地。例如青藏鐵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佔用了部分耕地資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
我國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約7.1×105km2,占國土面積的7.4%;戈壁面積5.7×105km2,占國土面積的5.9%。更為嚴重的是,我國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擴展,相當於每年減少兩個香港的土地。政府雖然實施了相關政策,如退耕還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現象在我國西北地區尤為突出,這些地區原本就處於乾旱和半乾旱的脆弱生態環境之下,由於缺水,動植物多樣性不像其他地區那麼豐富。再加上人類的過度開發, 如伐木毀林,破壞了生態平衡,從而導致土地肥力下降、質量退化,最終變成沙漠。可以說我國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於過度的人類活動引起的。
三、森林資源缺乏且急劇減少
經統計,在世界160個國家或地區中,我國森林覆蓋率位居第120位,人均佔有林地面積位居第128位。可見,我國森林資源極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資源最少的國家之一。森林資源的缺乏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同時也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森林資源缺乏、林地面積急劇減少是由於人類過度的伐木開墾、毀林造田,以及火災、病蟲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積的減少同時也加劇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災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150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約為50億噸,屬於世界水土流失十分嚴重的國家之一。
造成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有兩個方面,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從自然方面來看,主要有多山,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易沖刷;降水集中,多暴雨,沖刷力強;植被稀少,對地面的保護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從人為方面來看,主要有亂砍濫伐,植被破壞嚴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及其他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等。
五、 淡水資源嚴重缺乏
我國是一個淡水資源奇缺的國家。雖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 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擁有十三億人口,若按人均計,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國淡水資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總體而言,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夏秋多春冬少,這導致有些地區水災頻發,有些地區又極度乾旱。二是人為因素,我國國民惜水、節水意識薄弱,節水措施不到位,這導致水資源浪費現象隨處可見。
六、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大量物種面臨滅絕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然而,近年來我國生物多樣性成驟減趨勢,且大量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同時也使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
我國生物多樣性驟減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物種生存環境的改變與破壞,人類掠奪式的開發與利用,環境污染,外來物種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種等,此外人類非法收集、採挖、走私等行為也會造成生物多樣性的減少。
七、各種污染嚴重
在我國,各種污染日趨嚴重,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氣污染尤為嚴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把經濟建設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為了追求經濟增長,大肆發展第二產業,人們長期只片面的注重經濟效益而置社會整體效益於不顧,先污染後治理曾是我們一度採用的發展策略。這種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不僅帶來的是沒有發展的增長,同時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嚴重威脅到人們的生存與發展。
我國當前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不止於此,而以上所提到的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於如何防治這些生態環境問題,個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
實踐證明,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的長久可持續發展。 因此,我們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推進粗放型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此外,市場經濟具有盲目性、自發性、滯後性的缺點,因此,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以彌補市場經濟的不足。我們還要積極主動的學習科學發展觀,明確其基本內涵,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重在貫徹與落實,我們要在其指導下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真正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整體效益的有機統一。
二、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不斷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
我們要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指導下,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此外,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還有利於我們防污治污能力的提高,我們可以把科技成果運用到生態環境保護上來,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三、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國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我國國民環保意識薄弱是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們應當在這一方面多做工作,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以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目的。增強國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政府可以通過大眾傳媒等渠道,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還可以通過完善法制、加強監管等方式來督促人們的行為。個人則需要將思想意識落實到行為活動,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 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保護環境,愛護自然。
四、制定科學合理的方針政策,將生態環保工作落到實處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我們一部分領導人已經看到了我國面臨的各種生態環境問題,並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計劃,如倡導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填海造陸、海水淡化,制定《野生動物保護法》、《土地管理法》等,但其效果並不理想。因此,我個人認為政府應將這些政策方針進一步科學化、具體化,形成硬性要求,針對各地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任務分配,並按時進行成果驗收,未完成任務指標的地區政府,應給與適當的懲罰。
總而言之,實現防污治污,環境保護的方法多種多樣,最重要的是要能夠認識到生態於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做到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在遵守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才能切實解決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最終實現我國經濟的長久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肆』 水資源對人類的影響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與環境的控制性要素。水是生命之源,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和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長期以來,我們注重經濟社會發展,卻忽略了水資源的承載能力,注重水資源開發利用,卻沒有同等重視節約和保護。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加大,一些地方水資源過度開發、水環境過度破壞現象較為嚴重。中國「環保民生指數2007」調查表明,有32.3%的公眾對本地區的水環境表示「不滿意」和「不太滿意」,20.7%的公眾對居住小區(村)的水環境表示「不滿意」和「不太滿意」,20%的公眾對工作場所的飲用水衛生表示「不滿意」和「不太滿意」。聯合國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共有43個國家缺水,缺水人口約為7億;而到2025年,缺水人口可能超過30億。每年有160萬人因為缺乏安全用水和衛生條件而死亡,其中90%是未滿5歲的兒童,多數集中在發展中國家。根據聯合國有關專家的預測,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增加2攝氏度,全球將有20億人面臨缺水危機;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增加4攝氏度,全球遭受缺水危機的人將達到32億。
目前全球有十條河流面臨乾涸的危險,我國的長江也在警告的范圍當中。過分抽取地下水、修築河壩,以及廢棄物和污染是造成目前局面的主要原因。據悉,全世界每個星期都有4萬多人死於與水質低劣和與衛生條件差相關的疾病。全球還有20%的人至今沒有享受到潔凈的飲用水,40%的人由於缺水得不到最基本的衛生保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公報中說,專家預測,由於氣候變暖等因素的影響,在25年之內,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面臨嚴峻的水供應危機,水的匱乏不僅僅是水資源不足造成的,管理和使用不善也加重了這一局面。因此,必須保護好有限的水資源,特別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地下水資源,以保證子孫後代的可持續發展。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國際水文計劃」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強人類管理水資源的能力
『伍』 環保局的投訴電話
環保局的投訴電話是12369。
12369是環境保護的舉報熱專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屬國環境保護部《環保舉報熱線工作管理辦法》設立。12369的受理范圍:
1、一般程度的污染問題由轄區環保局受理,遇到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可直接向「12369」市指揮中心舉報。
2、屬於環保部門管轄范圍內的,如屬於市本級的,則有市本級處理;如果屬於某區的,則轉交給該區環保部門處理。
3、一些並不屬於環保部門管轄范圍的,例如城市垃圾處置,12369並不會派專人到現場,而會轉給有關部門來處理。
(5)生態破壞統計擴展閱讀
《環保舉報熱線工作管理辦法》中規定:
第十四條 上級承擔環保舉報熱線工作的機構發現向下級交辦的舉報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及時督辦:
(一)辦結後處理決定未得到落實的;
(二)問題久拖不決,群眾反復舉報的;
(三)辦理時弄虛作假的;
(四)未按照規定程序辦理的;
(五)其他需要督辦的情形。
『陸』 中國哪個城市的人最窮
西海固是寧夏抄南部山區,是西吉、海原、固原三個地方的簡稱。因為在大多數人的概念里,這三個地方都代表著寧夏南部貧窮的地方,所以人們常把他們連起來讀,便有了「西海固」的叫法。
我之所以選擇寧夏的西海固,是因為這兒的自然環境也十分惡劣,到處是被開墾了卻沒有耕種的土地,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農業收入就不用說了。而且水資源的短缺給這兒帶來更大的困擾,水比油貴在這里不再是比喻,而是真正的事實。若是遇到一個大旱的年景,別說顆粒無收,常常連人畜飲水都成問題。站在這片土地上遠遠望去,除了荒涼還是荒涼,彷彿西海固永遠只是貧窮的代名詞,凡是知道那兒的人,一提起西海固就會不由地搖頭,那種表情更多的是一種無奈、茫然和不知所措。
『柒』 為什麼會沙漠化
沙漠化是指沙漠環境持續擴大,一般發生在乾旱或半乾旱地區。人類破壞了生態平專衡,使屬曾一度青蔥的地區環境逐漸退化,最終變成不毛之地。沙漠的擴大正在威脅著大片農田、牧場和村莊。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成為一個舉世矚目的環境問題。目前,全球每年沙漠化土地達61010平方米,受沙漠化威脅的土地面積達3800多萬平方千米。
沙漠化的急劇發展正是在最易受沙漠化影響的乾燥地帶及人口激增背景下進行的。根據聯合國人口統計,1960—1985年期間,共有1.84億人進入乾燥地帶。在這期間,世界人口增長56%,這些人都依靠農業和畜牧業維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