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環保形勢

生態環保形勢

發布時間: 2020-12-23 13:25:05

『壹』 生態環境研究發展趨勢

18世紀以來的現代工業文明在為人類社會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導致了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惡化。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日益嚴重,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區擴展、自然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壤沙化、洪澇災害、水污染、大氣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以及發達國家不斷出現的環境公害事件,使我們生存的地球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的挑戰與威脅,成為地球環境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生態環境已成為新世紀人類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類開始更深入地理解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過程,並逐步在不同尺度范圍內開展生態環境研究。近年來,隨著對生態環境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入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生態環境研究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

1.研究問題更加復雜化和綜合化

生態系統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的復合系統,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表現出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隨著人口和社會經濟的增長,科學技術進步和人類開發資源能力的增強,生態環境系統所承受的壓力日益增大,生態環境平衡受到破壞,人們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危機層出不窮,各種生態環境問題相互交織,生態環境問題更加復雜化和綜合化。因此,對生態系統的研究應當是綜合研究。只有通過綜合研究才能正確理解不同時空尺度、不同類型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才能作出准確的評價,從而指導人類作出明智的生態決策(田永中、岳天祥,2003)。

2.生態環境研究對象時空尺度的長期化和區域化

1992年聯合國《21世紀議程》發布以來,環境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被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面對復雜和綜合化的生態環境問題,短時間尺度和針對局部問題或某項計劃進行的生態環境研究,已經不足以解釋復雜的綜合的生態環境問題和現象,不能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協調的需要(HarropDO,NixonJA,1999.FortlageCA.,1990);要求進行長期的生態環境定位研究和網路研究、演替分析和預警研究,開展在較大空間尺度上,包括全球、國家范圍、省級或地區級等空間層面上可持續生態系統的研究(王根緒等,2001)。當前人們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主要是區域性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土壤侵蝕、沙質荒漠化、水資源、水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區域生態環境研究逐漸成為許多學者研究的重點。

3.研究手段趨於定量化和現代化

過去的生態環境研究多以定性描述為主。隨著生態研究從系統結構、狀態、功能的研究向生態過程的研究發展,研究的問題更加復雜化和綜合化,研究對象時空尺度的不斷擴展以及信息技術的進步,基於生態系統以及區域的生態環境研究也逐漸趨於定量化。傳統的統計手段已無法完成這項工作,迫切需要一些新的技術手段來支撐生態研究(JocelynKaiser,2001)。科研工作者希望藉助數學模型來模擬與預測生態環境系統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希望利用現代的遙感技術和GIS技術來監測和分析生態環境現象。

4.研究目的轉向生態環境系統的管理與決策

過去的生態環境研究,主要是以解釋生態環境現象和規律,分析生態環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為主要目的。目前,生態環境研究越來越關注生態過程的研究,生態環境系統的價值和生態環境服務功能,生態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保護。因此,研究目的已經開始從對生態系統的適應,轉向對生態環境系統的科學管理與決策。

上述生態環境研究的發展趨勢,使現代生態環境研究逐漸進入了一種以網路式長期定位觀測為基礎、以定量化和現代化信息技術為研究手段、以建立區域可持續生態環境系統為目標的階段。現代「3S」理論技術———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正在深入和廣泛地應用於不同時空尺度的生態環境研究;特別是在大尺度流域(空間尺度大於10000km2甚至整個大陸)建立數字生態監測系統和構建數字流域,已成為重要發展趨勢(劉英敏,2006)。

生態環境信息量大、涉及面廣,生態問題與地理因素緊密相關,通常帶有很強的地理或地理分布特徵。因此僅靠常規的調查、監測和資料整理,無法掌握生態環境的全面信息,難以進行系統的動態監測和科學決策。「3S」技術應用於生態環境監測,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越性(謝跟蹤,2003):

(1)遙感技術能從宏觀到微觀,迅速、准確、客觀地反映出生態環境的歷史與現實變化,獲得准確的同步數據,GPS技術可以實現空-地配准和精確定位,克服傳統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與方法的范圍小、現勢性差、信息不足、定位精度低等缺點,獲取全面、豐富的信息,實現對生態環境各要素的綜合、動態、實時監測。

(2)GIS技術能夠對生態環境信息進行全面管理、綜合分析、趨勢預測和適時發布,可以克服傳統技術分析方法的不足,實現生態環境信息空間與屬性信息一體化分析與綜合處理,提高生態環境分析與評價的精度,同時還可以實現對生態環境演變的模擬和預測,從而能使我們及時調整管理規劃和制定相應的經營措施,扼制生態環境破壞的發展。

(3)「3S」技術對生態環境的監測與分析的效率高、成本低、精度高、用途廣,較傳統方法在各方面都有較大的優越性。

『貳』 當今生態環境的嚴峻形勢

保護環境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的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目前,我國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污染物排放量還相當大,遠遠高於環境的自凈力;工業污染治理任務仍相當繁重,有些經過治理的地方又出現反復,城鎮生活污染比重明顯增加;不少地區農業水質,土質污染日漸突出,有些地方的農副產品有害殘留物超標,影響人體健康和產品出口;部分地區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劇,等等。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仍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嚴峻的環境形勢迫使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是持續發展還是自我毀滅。毫無疑問,我們應當刻不容緩地採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與破壞。否則,日益惡化的環境將使我們在其他領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我們應該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保護環境其內容主要有:
(1)防止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雜訊、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雜訊,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3)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 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我國則把環境保護宣布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
(4)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我們應該保護環境,否則人類會加速滅亡!
歷年環境日主題
1974年:只有一個 地球
1975年:人類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資源
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
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和人類食物鏈;防止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管理和處理有害廢棄物,防止酸雨
1996年:我們的地球、家園、居住地
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保護環境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的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

『叄』 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什麼

1、自然環境先天不足

中國土地總量雖然較大,土地總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佔有土地面積只有0.8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9.27%,所構成的復雜地形地質條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營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質新構造運動較活躍,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嚴重。

2、水土流失仍很嚴重

據國務院公布的遙感調查結果,1989年底中國輕度以上的土壤侵蝕面積為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8.2%,其中水蝕面積179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88 平方公里,全國平均每年因人為活動新增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總量達50億噸,佔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億噸是耕地土壤。

3、荒漠化面積呈擴大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面積較大、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2.2萬 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2%,其中風蝕荒漠化160.7萬平方公里,水蝕荒漠化20.5萬平方公里,冰融荒漠化36.3萬平方公里,土壤鹽漬化23.3萬平方公里,超過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的總和,有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脅,全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

4、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豐富程度佔世界第9位。中國的野生動物和植物分別佔世界總數的9.8%和9.9%,中國陸地森林生態系統有16大類和185類,區系豐富,生態類型多,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和繁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中國陸地的野生動、植物有80%以上物種在森林中生存。

(3)生態環保形勢擴展閱讀:

一、保護措施:

1、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實施綠色工程,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是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保護長江黃河源頭,嚴禁在江河源頭採金、挖草(甘草、蟲草、發菜);加強長江黃河上中游森林植被建設、「三北」防護林建設;嚴格實施生態脆弱區的禁采禁伐、禁漁、禁獵,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還海,封山育林、風沙區造林植草。

2、建立適合現階段生態環境建設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

自然保護區是近代人類為保護生態環境、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自然遺跡的一大創舉,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自然保護區制度盡可能地保護了典型的生態,保護了動植物種質遺傳資源。

截至1997年底,中國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926個,總面積76.98萬k㎡,占國土面積的7.64%。其中14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人與生物圈網路,6個被列人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因此,進一步加強適合中國國情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必將為中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做出貢獻。

3、正確對待自然生態資源,實行綠色經濟。

發展模式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人類追求超額回報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付出的慘重代價。生態環境的恢復需要比所得回報數倍乃至數十倍的付出,同時還得忍受數十年甚致上百年的生態災難。為此,人類必須改變傳統的無償佔有、掠奪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實行綠色經濟模式。

承認並正視生態環境資源的資本的屬性,在經濟成本核算中要提取「折舊」費,要提生態資源稅,還要分得相應紅利——即利潤中的台理分額,以保證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以及改善有充分的經濟基礎。

4、提倡綠色消費,節約物質資源。

綠色消費是人類在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費方式。綠色消費應盡快取代一味追求享樂的高消費而毫無節約的消耗自然資源的消費觀。當前,應提倡適度消費,要減少一次性消費,要加強資源的重復利用,要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種看作維系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夥伴。

綠色消費就是不影響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為他們留下青山綠水,留下豐富的可供永續利用的生態環境資源。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態系統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分為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等)、農田生態系統、凍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其中,無機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其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豐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於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中既在適應環境,也在改變著周邊環境的面貌。

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涼的裸地變為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個成分的緊密聯系,這使生態系統成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肆』 如何保護生態環境

如何保護生態環境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環境是一個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條件,如果我們破壞了環境,這等於破壞了我們生存的條件。
目前,生態環境日益惡劣,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水資源。據有關資料報道:排水系統的鋪設和清潔劑的使用有增無減,消耗水中的氧,使魚類死亡,生態系統惡化。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萬億的淡水。
這是多麼讓人觸目驚心的事實啊,保護環境是人人有責的,為什麼要破壞呢?
我外婆家附近有一條小河,以前清澈見底,我的姐姐、哥哥小時候常常在小河裡游泳,和他們的小夥伴們在水中嬉戲,叔叔、阿姨們也常常在這小河中洗衣服、洗菜······,而如今,小河旁建造了一個化工廠,把生產的廢水排放到河裡,原本那清澈見底的小河漸漸變成了黑黑的散發著怪味的小河。大人們再也不去小河洗衣服洗菜了,小夥伴們也再也不去河裡嬉戲······
我多麼懷念那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啊!我想:珍惜資源,愛護環境,這些都是功在當代、力及千秋的大事啊!如果我們在這樣污染水,那我們可以用的水資源就會越來越少,我們破壞環境,就是破壞我們生存的條件。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保護環境,不要讓淡水變成污水,保護環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保護環境隨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1 使用布袋
我們去商店或農貿市場購物,幾乎每樣物品都會隨贈一個塑料袋, 回到家後,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進垃圾箱。作為垃圾,塑料袋離開了 我們的家,但是它們並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 是隨處可見塑料袋,遇到刮鳳的天 氣,它們就會在空中飛舞,降落在樹 枝上、河流中,影響衛生和市容。塑 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數量,佔用耕地,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為嚴重的是塑 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進 行焚燒,又會產生有毒氣體。僅圖一 時方便,卻把垃圾遺棄給子孫後代。 這樣做合適嗎?以北京為例,若人均 每天消費一個塑料袋(約0.4克重),每 天就要扔掉4噸塑料袋,僅原料就價 值4萬元。小小塑料袋的害處真夠大。 我們從前也是用可以重復使用的菜籃 子和布袋子購物買菜的,普遍使用塑 料袋只是近幾年的事。我們應該恢復 既往的優良傳統。德國年輕人正以挎 布袋購物為榮,讓我們也來追隨這種 「綠色時尚」吧。
2 盡量乘坐公共汽車
美國洛杉磯的居民,在1943年發現空氣中有一種微白的薄霧,有時 帶有黃褐色,刺激人眼疼痛和流淚,這種薄霧日趨嚴重,但直到10年後才 找到真正的禍首——汽車。1955年和1970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光化學煙 霧事件,前者有40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後者使全市3/4 的人患病。汽車排放的廢氣,在每年5-10月份的強烈陽光作用下,形成 光化學煙霧,引起眼病、喉頭炎和頭疼,還降低了大氣能見度,使車禍和 飛機墜毀事件增加。如今,汽車廢氣的治理已取得相當的成功,但數量的 急劇增長,使汽車仍是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據報道,近年國內某些 大城市也出現過光化學煙霧污染。不僅如此,製造汽車的過程中也要消耗 自然資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車還產生雜訊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 車給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壓力,造成交通擁堵。這些都嚴重地困擾著我們的 生活,而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車,提倡乘坐公共汽車。
3 不要過分追求穿著的時尚

4 不進入自然保護核心區

5 倡步行,騎單車

6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7 不燃放煙花爆竹

8 雙面使用紙張

9 節約糧食

10 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品

11 消費肉類要適度

12 隨手關閉水龍頭

13 一水多用

14 盡量購買本地產品

15 隨手關燈,節約用電

16 拒絕過分包裝

17 使用節約型水具

18 拒絕使用珍貴木材製品

19 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2O 盡量利用太陽能

21 盡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2 使用節能型燈具

23 簡化房屋裝修

24 修舊利廢

25 不隨意取土

26 多用肥皂,少用洗滌劑

27 不亂佔耕地

28 不焚燒秸桿

29 不幹擾野生動物的自由生活

3O 不恫嚇、投喂公共飼養區的動物

31 不吃田雞,保蛙護農

32 提倡觀鳥,反對關鳥

33 不撿拾野禽蛋

34 拒食野生動物

35 少使用發膠

36 減卡救樹

37 不穿野獸毛皮製作的服裝

38 不在江河湖泊釣魚

39 少用罐裝食品、飲品

4O 不用聖誕樹

41 不在野外燒荒

42 不購買野生動物製品

43 不亂扔煙頭

44 不亂採摘、食用野菜

45 認識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

46 不鼓勵製作、購買動植物標本

47 不把野生動物當寵物飼養

48 觀察身邊的小動物、鳥類並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條件

49 不參與殘害動物的活動

50 不鼓勵買動物放生

51 不圍觀街頭耍猴者

52 動物有難時熱心救一把,動物自由時切莫幫倒忙

53 不虐待動物

54 見到誘捕動物的索套、夾子、籠網果斷拆除

55 在室內、院內養花種草

56 在房前屋後栽樹

57 節省紙張,回收廢紙

58 垃圾分類回收

59 舊物捐給貧困者

60 回收廢電池

61 回收廢金屬

62 回收廢塑料

63 回收廢玻璃

64 盡量避免產生有毒垃圾

65 使用無氟冰箱

66 少用紙尿布

67 少用農葯

68 少用化肥,盡量使用農家肥

69 少用室內殺蟲劑

70 不濫燒可能產生有毒氣體的物品

71 自己不吸煙,奉勸別人少吸煙

72 少吃口香糖

73 不追求計算機的快速更新換代

74 集約使用物品

75 優先購買綠色產品

76 私車定時查尾氣

77 使用無鉛汽油

78 不向江河湖海傾倒垃圾

79 選用大瓶、大袋裝食品

80 了解家鄉水體分布和污染狀況

81 支持環保募捐

82 反對奢侈,簡朴生活

83 支持有環保傾向的股票

84 組織義務勞動,清理街道、海灘

85 避免旅遊污染

86 參與環保宣傳

87 做環保志願者

88 認識草原危機

89 認識荒漠化

90 認識、保護森林

91 認識、保護海洋

92 愛護古樹名木

93 保護文物古跡

94 及時舉報破壞環境和生態的行為

95 關注新聞媒體有關環保的報道

96 控制人口,規勸超生者

97 利用每一個綠色紀念日宣傳環境意識

98 閱讀和傳閱環保書籍、報刊

99 了解綠色食品的標志和含義

100 認識環保標志

『伍』 生態環保形勢、方針政策、常用名詞概念等 基本知識

http://www.help-poverty.org.cn/helpweb2/zhengce/zhengce.htm 先要通過嚴格管理使企業個人不敢不遵守,然後才能實現他們的自覺意識
比如新加坡要是沒有近乎苛刻的環保法律,新加坡的國民素質也不會如此之高
回答者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恩格爾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變動百分比
食物支出對總支出的比率(R1)=——————————
總支出變動百分比

食物支出變動百分比
食物支出對收入的比率(R2)=——————————
收入變動百分比

R2又稱為食物支出的收入彈性。

恩格爾定律是根據經驗數據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變數都是常數的前提下才適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佔比例的變動問題時,還應當考慮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飲食業和食物本身結構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達到相當高的平均食物消費水平時,收入的進一步增加才不對食物支出發生重要的影響。

恩格爾系數是根據恩格爾定律得出的比例數,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個指標。 其計算公式如下:
食物支出金額
恩格爾系數=———————
總支出金額

除食物支出外,衣著、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樣在不斷增長的家庭收入或總支出中,所佔比重上升一段時期後,呈遞減趨勢。

2.什麼叫邊際效率:
設一資本資產之壽命為n年,在此n年中,該資產可以生產產物,由此產物之價值中減去為取得此產物所付出之開支,則得一組年金,以Q1,Q2,……Qn。表示之。我們可稱此組年金為投資之未來收益(prospective yields)。當一人購買一投資品或資本財產時,實即購買取得此組未來收益之權利。

與投資之未來收益相對立者,則為該資本資產之供給價格(suppllyprice)。所謂供給價格,並不是實際在市場上購買該資產所付之市場價格,而是適足引誘廠家增產該資產一新單位所需之價格,故資本資產之供給價格,有時被稱為該資產之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從一種資本資產之未來收益與其供給價格之關系,可得該類資本之邊際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ofcapi-tal)。說得更精確些,我之所謂資本之邊際效率,乃等於一貼現率,用此貼現率將該資本資產之未來收益折為現值,則該現值恰等於該資本資產之供給價格。用同樣方法,可得各類資本資產之邊際效率,其中最大者,可視為一般資本(capital in general)之邊際效率。

讀者應注意,此處所謂資本之邊際效率,乃就資本資產之預期收益及其當前供給價格來下定義的,故資本之邊際效率,乃以錢投資於新產資產,所可預期取得之酬報率(rateof return),而與歷史陳跡——即在該資產壽命告終以後,回顧既往,原投資成本所得之酬報率——無關。

在任何一時期中,設對某類資本之投資增加,則該類資本之邊際效率,因投資之增加而減少。其故,一部分是因為當該類資本之供給增加時,其未來收益下降;一部分則因為當該類資本之產量增大時,其生產設備所受之壓力加大,故其供給價格提高。短時期內之所以能達到均衡,主要是靠第二類因素,但時間愈長,則第一類因素之重要性愈大。故可為每類資本建立一表,表中列示:若欲使其邊際效率降至某特定數,則在一時期中,對該類資本之投資須增加若干。以此類表格總加起來,則得一總表,總表指示二者之關系:其一為總投資量,其二為與該總投資量相應並由其建立的一般資本之邊際效率。我人稱此總表為投資需求表(investmentde-mand-schel ),或資本之邊際效率表()。

『陸』 生態環保的緣由分析

地球生態已經被人類破壞的很嚴重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已經變得惡劣起來,人們開始反思,並行動起來紛紛建立環境保護組織

『柒』 身邊生態環境情況變化

發展循環經濟,走清潔發展、安全發展道路,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回可持續發展。在河流源答頭區、重點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的重點預防保護區,認真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加強全市森林資源常年性管護;完成退耕還林和配套荒山造林3萬畝。201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72.8%。繼續加強水土保持工作,2010年治理水土流失89866.67公頃。
工業企業要樹立循環經濟理念,推行清潔生產方式,加強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單位產品能耗、水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努力實現工業「增產不增污,增效不增耗」。對不能達標的企業堅決「關、停、並、轉」,對位於市區嚴重擾民的高污染、高載能工業企業,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改造、遷移或關閉。
全面開展以基礎設施建設、飲用水源地保護、能源建設、生活污水及垃圾處理、農業有機物處置為主要內容的效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加快城市污水收集管網和垃圾處理場、垃圾收運系統建設,通過生態養殖、沼氣池建設、生產有機肥料等方式對農村生活垃圾實行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利用,有效維護農村生態環境。

『捌』 面臨當前的環境形勢,樹立怎樣的生態文明理念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8)生態環保形勢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的體現

建設生態文明,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式上,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代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作的報告中談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時對生態文明的高度強調,充分說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建立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文明形態。

胡錦濤總書記在報告中強調,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我們徹底扭轉長期沿襲的生產生活觀念和行為,消除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而這種對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革和揚棄,意味著一種有別於傳統的文明形態的建立。


『玖』 簡述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式

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正處於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面臨思想認識上的搖擺性、污染治理任務的艱巨性、工作進展的不平衡性、工作基礎的不適應性、自然因素影響的不確定性、國際形勢的復雜性等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但也面臨難得的大好機遇。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黨中央要求堅守陣地、鞏固成果,不能放寬放鬆,更不能走回頭路,要聚焦打贏藍天保衛戰等七場標志性戰役,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這為我們推進工作提供了重要方向指引和根本政治保障。二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黨中央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抓好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等重點任務,將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發揮重要促進作用。三是宏觀經濟和財政政策支持生態環境保護。黨中央提出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重點支持三大攻堅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領域;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切實穩住有效投資,加強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為強化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較好的宏觀政策環境和社會預期。四是體制機制改革紅利惠及生態環境保護。隨著生態環境機構、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省以下環保機構垂改等改革陸續到位和生態文明建設多項改革措施落地見效,將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堅強的體制機制保障。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