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建築理念

生態建築理念

發布時間: 2020-12-23 16:33:03

A. 綠色建築的原則出自那本書

20世紀60年代,美國建來築師保羅·索源勒瑞提出了生態建築的新理念。
1969 年,美國建築師伊安·麥克哈格著《設計結合自然》一書,標志著生態建築學的正式誕生。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使得太陽能、地熱、風能等各種建築節能技術應運而生,節能建築成為建築發展的先導。
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組織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口號,同時節能建築體系逐漸完善,並在德、英、法、 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廣泛應用。
1987年,聯合國環境署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1990年世界首個綠色建築標准在英國發布
1992年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 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得到推廣,綠色建築逐漸成為發展方向;
1993年美國創建綠色建築協會;
1996年香港地區推出自己的標准;
1999年台灣地區推出自己的標准;
2000年加拿大推出綠色建築標准。

B. 現代住宅小區的生活理念是什麼

設計住宅區生態建築應當遵循生態學的基本理念和原則,挖掘生態的內涵,立足於以回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尊重答地域氣候特點,通過選址定位、規劃設計,來營建一系列包括住宅在內的低能耗、低維護成本費用的生態建築,既符合環保標准,又可以維持區域生態平衡,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的系統體現,帶給人們健康和諧的生活.

C. 生長的建築理念如何理解

有機建築(organic architecture)是現代建築運動中的一個派別,代表人是美國建築師F·L·賴特。這個流派認為每一種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夠生存於世的內在因素決定的。同樣地每個建築的形式、它的構成,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問題的解決,都要依據各自的內在因素來思考,力求合情合理。這種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賴特十分欣賞中國的老子哲學),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啟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機的,因而取名為「有機建築」。

有機建築的意義

有機建築是一種崇尚自然並且賦予生命的,自然是有機建築基本和設計的靈感之源。任何活著的有機體,它們的外在型式與內在形式結構都為設計提供了自然且不破壞的思想啟迪,有機建築與造型理論由「自內設計」理念有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每一次設計都始於一種理論、一種概念,由此向外發展,在變化中獲得形式,不僅如此,建築本身就是一個有機體,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人類也是屬於大自然生態的一部份,也不能超越大自然的力量,所以在對自然生態的關系隨著時代的變遷,漸漸生態環境發展對未來的啟示相當重要。

有機建築起源

有機建築是一種活著的傳統,它正向一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方向發展,它並非一種統一的運動,而是具有多元、反常、矛盾和善變的特徵。有機建築總是容易引起爭議又難以描述,或是加以定義,所以領略觀感知一座有機建築的最佳方法就是全面地進行實地考察。
有機建築有時也被稱為「另類傳統」,其歷史長久而名聲威嚇,從古希臘一直延伸到新藝術運動時期。有機建築根植於對生活、自然和自然型態的情感中,從自然世界及其多種生物多樣性形式與過程的生命力中攝取營養。有機建築中自由流暢的曲線造型和富有表現力的形式強調美與合諧,與人的身體、心靈和精神融為一體。在一個設計良好的「有機「建築中,我們真正可以獲得心曠神怡的感受。
直線與直角構圖的建築模式之所以在 20 世紀占據了傳統的地位,是由於大工業時代的維物主義價值觀作用的結果。後工業帶正在催生出一個新的世界,同時也是一種更為古老智慧的重現。有機設計觀念的再生為思像帶來了新的自由,也同時為未來帶來了希望。有機設計將影向到設計行業的大多數領域,從工業產品到傢具設計、照明與紡織品設計到建築、景觀和室內設計。當這種情況發爭的時候,有機設計就不再會是一種邊緣性的設計風格。而是整體設計潮流的主流。
有機建築不是一種懷舊的風格,而是一種極度迷人和富有靈感的,並將以一場新的國際運動形式再生,這場運動把尊重自然和對自然形式、潮流和體系的美好和諧的贊美結合起來。在新千年裡,一個更為整體有機的世界形象正在形成,它需要一系列新的形式來表達自然本身的多樣性和創造性。這種新的且令人興奮的變革,就像一場沖擊波正在席捲全世界,並且漸漸在改變未來世紀的建築與設計。

有機建築根源與觀念

鄉土建築似乎生來就是有機的,它們挪用自然的形式與結構,簡單開採用當地材料,更進一步,鄉土建築是人的生存、繁育以及生命延續過程中的一部份,它與土地和人類精神緊密相關。古埃及和希臘文明研究自然型態與人體,並將它們抽象為幾何學。他們從圓、橢圓、三角形和矩形中得到和諧的比例已建造神和宇宙,並在他們自己及其自然、地球何宇宙之發展這種和諧關系,它們的主要成果包括發現各重幾何型態、如黃金分割、對數螺旋形以及生命循環的基本曲線。

美國的有機建築

然而,到了美國,有機建築才開始走向成熟。總歸來說,外在表現傳達內在的意圖,事劉易斯‧沙利文對他著名的格言,形式追隨功能的一種描述,這也是有機建築設計的一個基本理念。受到芝加哥 H.H 理察森的馬歇爾抵押公司宏偉的羅馬風格的影響,它發展出在芝加哥禮堂中首次使用的巨大圓拱體系,以及獨特的羽毛狀和植物紋樣的新藝術裝飾風格,起初,它在一棟功能單一的鋼結構辦公樓的細部裝飾上十分保守,後來他的作品逐漸成熟,繼而能夠將功能與裝飾有機融為一體。
有機建築的遺產,對許多人來說, 弗蘭克·勞埃德·萊特是有機建築之父。他不僅是一謂罕見的天才建築師,而且也是一位魅力超凡的演說家、作家、教育家,並且鼓舞並帶動許多年輕一代的設計師一同位設計理念加以創新。這種具有未來傾向的有機建築將大量復染的元素融為一體。例如:俄克拉馬荷州的巴維格住宅是一組連續的對數螺旋形開放空間平台,平台已索懸與中心立柱相聯系。這些空間看起來像要公然反抗地心引力,彼此迭合,漂浮在室內水池上方,然而它們通過巨大的岩石砌體根植於大地上。

日耳曼的有機建築

有機建築傳統的另一獨立永絡在日耳曼文化傳統中奠定了根基。其中另一個重要的影響日耳曼來自雨果·哈林。盡管他設計過一些重要的建築,如 1924 年建在呂貝克 (Lubeck) 附近的迦高 (Garkau) 農場規劃 , 發現一些類似的表現性做法 : 斜屋頂造型與巨大的構成元素和磨圓的角落成對比。幾年前韓林已在柏林跟比他年輕四歲的密斯·凡·德·羅 (Mies van der Rohe) 共同執業,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他們參加1921年著名的斐特烈街 (Friedrichstrasse) 辦公大樓競圖作品, 他們將類似有機手法用在造型創作。他表達一種信念,即每一個場所,每一項任務都暗示了一種型態,他認為功能來自自然與生活而表達方式則來自人類的才智,同樣功能的形式貫穿於整個世界和歷史過程。

德國的有機建築

在德國的有機建築最主要的代表之為漢斯·夏隆 (Hans Scharoun) 一生設計過大量作品,包括為私人住宅、公寓大樓、學校到戰後柏林及其它城市的大規模重建項目。他不僅成功的詮釋了哈林的有機功能主義觀念 (Orgnic Functionalism) ,還將其應用於實踐。進一步的通過對用地、功能需求以及更深遠的社會意義所做的細致研究,他展出全新的空間體驗與形式。在他最著名的柏林音樂廳中,全新的舞台設計將表演者置於大廳中心,四周是自由伸展的不對稱的觀眾席,夏隆對於戰後德國有相當大的影響,並且它的精神持續不斷的延伸到世界各地。

有機建築與設計宣言

• 應當從自然得到靈感,它可持續、健康、環保和具有多樣性。
• 像有機體那樣,從種子內部發育直到開花結果。
• 存在於現實連續和不斷創新之中。
• 跟隨各種自然的力量並且附有靈活性和適應性。
• 滿足社會、身體和精神上的需要。
• 強調此時此地和獨一無二。
• 要像年輕人那樣有朝氣、歡樂和驚喜。
• 要表達音樂的韻律和舞蹈的力量。

建築師對有機理論的見解

★伊馬爾·馬克維茲 (Imre Makovecz)

有機建築努力使建築靠近大地的部份 — 特別是牆基,做得與大地混為一體,盡量採用來自自然的材料來建造。而建築的上半部分應盡量輕盈,就像天空君臨大地一般。有機建築還將各種隨機何抽象的要素結合起來,整合彎曲與扭轉的力量,濃縮結構的力量,進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我的建築的屋面是木結構的,我不認為木材只能造紙,木材也能用於製作門窗、地板和屋面。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應用在建築工地上,以順應大自然和環境條件,盡量發揮自然資源的效用,我們對大地的永續很感興趣。
我們不相信虛實主義,不相信所謂純藝術,我們對於國際風格或全球化也不感興趣。我們重視人的權利,因為我們理解個人角色的本意,這正是古希臘「mask 」的意思,我們拒絕漫無目的的虛擬現實;相反地,我們為在現實的基礎上以生活原型出發促進空間體驗而奮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居住與消費,而是為了生活,因為生命就是人性之光。

★丹尼爾·利柏曼(Daniel Liebermann)

只有真切理解我們的心裡與眼睛是如何感知的,全面有機有了基礎。人類的眼睛與頭腦經過了千萬年變化的進化,在這個漫長過程中它們的大部分所見所感均是伊甸園般的自由在無拘無束的景觀。毫無疑問,我們現在必須接自然,以尋求我們自己的模式。

★艾里克·弗萊摩特 (Eric Furnemont )

如果我們不想被上毀滅地球的罪名的話,那麼關於建築的各種決策必須出於我們對這個星球的良知。我們必須對地球自身以及所有生活於此的生命負責。

★安藤忠雄 (Ta Ando)

我們已經遭遇到地球破壞和人類精神文化退化的問題,在這個關鍵時刻,必須努力去尋求一種新的開始,即重新了解我們的環境,重新評估我們森林與木文化,這將使我們的內心充實起來。
其中以「木的殿堂」博物館是為紀念 45 屆全國植樹節而建造的。他臨近太平洋海邊,這里地理位置特殊,環境優美,孕育了獨特的文化。在設計中首先考慮到的,要算是最大可能避免砍伐樹木,要使人感到博物館是懷抱的樹林中自然生長出來的。
來到博物館的人既能體驗了密林的靜謚深邃,又被建築所形成的強有力的空間所感染,這建築是受大自然的撫育人類文化的造物。然後,參觀者在水天一色的空間中放鬆心情,體驗靈魂的解放,在這過程中,博物館為人類文化與自然真正結合並提供了深刻的體驗。

★德魯·哈貝爾 & 詹姆斯·哈貝爾 (Drew and James Hubbell)

「四個單調的牆面 如同一座監獄 但若在其中布滿花草 它就變成了花園
我在十多歲時便投身於藝術,那時我對馬和自然充滿愛意,對我來說,藝術和建築是一種尋找自我理解的方式,我的設計過程很像求愛,我必須尊重左右建築形式的各方面,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它們對建築型態的影響。
我們全然是自然之物,我們生於大地,也屬於大地。宇宙尚有規律的排列在我們的份子之中。我們就像飄忽不定的燭光,在永恆的時空中搖曳閃爍,我們這些來自泥土的塵埃,也能向著星晨吟唱嗎?

★美國 崔悅君 (Eugene Tsui)

自然的建築設計是人類自尊的物化形式,是他永恆而持久的具體表現。建築是人類最高理想的最為重要的物質形態。然而長期以來人類忽視自然的結合所帶來的益處,我們這個星球的破壞日漸增大,並開始出現了一種病態,治療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且只有一個,就是正視這樣一個常常被我們忽視的真理:只有在自然慷慨與智慧的包容之下,人類才能健全的活下去。
要創作有意義和有美感的建築,我們就要回顧意義與美感的源頭,就是大自然之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自然賦予人類的材料與創意,發揮其本性與特徵,而不是模仿過去的形式。
我們用以洞悉人性、探索知識的手段全依賴於我們對於各種自然運作模式的直接和深入的探索。每一個發現每一次微小的技術進步,都依靠我們的洞察力和想像力,以及對每個神秘自然現象本質物質表現,是我們探索與發現的永恆目標,必須清楚的是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就是對自身的態度,因為我們人類本來就屬於自然。

★賈維爾·賽諾西 (Javier Senosiain)

一座建築應該是應該是一個可以適應人的活動的空間,且具有環境保持合諧。他須符合人類物質和心理的需要,充分尊重人之始於自然本質及其在歷史中所創造的有機空間。
城市表面的溫度分布特徵與自然環境中很不一樣,光線的穿透、反射和吸收率也不一樣。草地、樹木和灌木都有助於維持大氣中的溫度平衡,所以草頂半地下建築所形成的微氣候就保證了有效的冷卻與溫暖的功能。作為綠色屏障的花園過濾掉直射的陽光並形成陰影,有效的保護住宅免受到酷熱、灰塵和噪音的干擾。而且樹林中水分的蒸發作用提供了新鮮的空氣,土地與太陽的共同作用能夠維持穩定的室內氣溫,土地提供最自然的保護,太陽則是提供溫暖與光線。
在設計建築物的同時,窗戶應該朝向最吸引人的景色,並且能夠提供採光,其方位最好朝南,以便在冬天寒冷時可以獲得更多的陽光,就像植物一樣,這種地下建築空間以天窗採光,因為窗戶能只向任何一個方向且光線來自上方,使整個空間都充滿了陽光。
由於建築造型能夠符合空氣動力原理,室內自然通風效果極佳,正如人類的身體內部都能抵制外界氣溫變化,使住宅冬暖夏涼,終年可以保持在 18~23 度的穩定氣溫,其相對溫度則保持在 40%~70% 之間,減少住戶呼吸道疾病的機會。
在如「有機住宅」這樣的工程項目中,我們想獲得適於人體的空間,就像母體或動物巢穴那樣,人們也像躲避風雨而為自己挖掘洞穴的穴居人,或圓頂冰屋的建造者。但這不代表人類要退化到原始人的方式,而是表示對自然的有意順從。這樣的住宅不僅是個人的隱居之外,也是一個避難所,形體自由的半地下住宅無須擔憂風暴的危害,也不受地震的影響,也不用擔心結構受到傷害,因為屋頂上的覆土會很地吸收大樹倒下所產生的震動,另外屋頂上的草坪與土壤還能保護駐互免受外部火災的破壞,因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是很好的阻燃性,再者,土壤也是一種很好的聲音絕緣體。

★肯德里克·班斯·凱洛格 (Kendrick Bangs kellogg)

有機建築的概念並非來自萊特。早在十八世紀,建築師就起來反抗規劃與建築上的墨守成規和對功能的忽視。而萊特只是把這種思想發展到另一個新的階段,強調型態與功能的一體性。從這個角度看,那個已成為陳腔濫調的「形式追隨功能」的口號只是一個陷阱而已。而建築以外的領域千篇一律是我們日常生活常遇到的問題,許多形式千篇一律的物體承受所有的功能,可是千篇一律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受歡迎的,只有把美感與實用性融為一體才是有機建築的基本觀念。
我強調親身體驗與自然共生的建築,以及使生活充滿激情的建築,正是潮流的生態建築也強調從自然中學習設計,也從自然中學習建造。總之,有機建築應當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以為自然母親是一種施予,要為她工作並讓她指引你一生的實踐 ,如果想要禁錮她,最終倒霉的只要人類自己。

有機建築的未來

對於有機建築在未來設計的領域上,無論是什麼樣的設計方法,都必須將永續生態的概念應用於每一個設計中,讓整個環境是個「活生生」的有機建築,應用其當地文化特色的建材與大自然所賦予的能源,使其整個環境是在不破壞的狀態下而生。除了考慮基本的環境因子與適應性,也要考慮建築的整體造型設計,也必須包含基本概算、空間需求、氣候環境、場地特徵等等。在做任何設計之前,必須先對當地環境與基地做充分的了解,並實際深入觀察而且針對這些條件進行分析,進而設計規劃每一個空間。進一步建築這個有機體的功能走向成熟,對建築空間不同機能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也日漸顯得重要。
然而,基地場地中也必須考慮的各種自然因素,例如:太陽、風、水、氣候、日照角等對建築進行自外向內的分析,許多在地設計都要考慮到自身環境的影響,當整個有機體的結構確定之後,並將整體的美學造型融入於建築設計之中,使有機建築內外部都能達到自然共生與美感合諧的建築作品,這就是一種有機的設計過程。

有機建築代表賴特的建築理念

賴特主張設計每一個建築,都應該根據各自特有的客觀條件,形成一個理念,把這個理念由內到外,貫穿於建築的每一個局部,使每一個局部都互相關聯,成為整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他認為建築之所以為建築,其實質在於它的內部空間。他倡導著眼於內部空間效果來進行設計,「有生於無」,屋頂、牆和門窗等實體都處於從屬的地位,應服從所設想的空間效果。這就打破了過去著眼於屋頂、牆和門窗等實體進行設計的觀念,為建築學開辟了新的境界。
有機建築對待建築的其他問題,也有自己的見解:
對待環境,主張建築應與大自然和諧,就像從大自然里生長出來似的;並力圖把室內空間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進室內。相反,城市裡的建築,則採取對外屏蔽的手法,以阻隔喧囂雜亂的外部環境,力圖在內部創造生動愉快的環境。
對待材料,主張既要從工程角度,又要從藝術角度理解各種材料不同的天性,發揮每種材料的長處,避開它的短處。
它認為裝飾不應該作為外加於建築的東西,而應該是建築上生長出來的,要像花從樹上生長出來一樣自然。它主張力求簡潔,但不像某些流派那樣,認為裝飾是罪惡。
它對待傳統建築形式的態度是,認為應當了解在過去時代條件下所以能形成傳統的原因,從中明白在當前條件下應該如何去做,才是對待傳統的正確態度,而不是照搬現成的形式。
它認為機器是人的工具,建築形式應表現所用工具的特點,有機建築接受了浪漫主義建築的某些積極面,而拋棄了它的某些消極面。
賴特的流水別墅、西塔里埃辛冬季營地以及德國建築師H·沙龍的柏林愛樂音樂廳(1963年建成)是有機建築的實例。

有機建築代表賴特的建築人生

賴特用一生來解譯有機建築,那些不理解他的硬直的人對他的不敬,學生個人還為他感到怒火中燒呢。記得有的書上寫著賴特在塔里埃森辦建築學校的時候,「只認同隨和他的人」,而寫這句話的人是不負責任的,他不知道賴特是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最偉大的建築師,他的建築哲理更是一個建築的新的高度,他該是人類最需要的建築師。
在懷著膜拜的心臨摹賴特的手稿時,畫到配景,突然發現自己所畫下的每一筆線條,每一種顏色,都不能與賴特畫的有絲毫不同,圖紙上的每一筆,每一種色調,都不能改動,看似凌亂的幾個線條,其實包含了賴特對美學藝術的深刻理解,而他的這種美學也應該來自大自然,也許這幾張圖紙也包含了大自然中的美學。我想人類喜歡大自然的美,是因為她經歷了多少億年的滄桑,而人類在她的懷抱中誕生,自然就會認同她。而賴特又將他自己從自然中領會的美詮釋在他的建築中,而以上這些語句所表達的又是有機的。有機本就是世界萬物的紋理,而賴特只是把這理論應用在建築中。
我們的這個時代出現了新有機建築,可在我看來,些倡導新有機建築的人們並沒有完全理解賴特的建築藝術,只是單純的模仿大自然,或是讓建築看起來像是大自然的產物-------有植物般的機理。而賴特創作的建築是懷著熱愛自然的情感,從自然中尋找美的啟迪,從而創造出一個個驚世之作,借鑒自然的力量一次次打破建築界的陳規舊俗。他倡導的有機理論,是他自己對自然無比崇敬而理解出的建築語言,而這種語言很早就存在於宇宙的各個角落。

D. 首次提出五大發展新理念什麼時候

2015年10月29日,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理念,以保障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E. 景觀的設計理念

在人們對自然風景觀念普及的同時,景觀設計也早已深入人們的視野,單獨定義"景觀",它與規劃、園林、生態、地理等多種學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學科中具有不同的意義。"景觀設計"(又叫做景觀建築學)是指在建築設計或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對周圍環境要素的整體考慮和設計,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築(群)與自然環境產生呼應關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適,提高其整體的藝術價值,(也使開發商賺更多的money:))。這個概念更多的是從規劃及建築設計角度出發,關注人的使用,即與作為自然和社會混合物的人與周邊環境的關系。
《中國建築文化概論》中提到的,在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歐洲傳教士將中國的文化介紹到西方世界(如1724年,傳教士馬國賢將避暑山莊版畫帶回歐洲,之後又有王致誠將頤和園介紹到歐洲)。中國對"自然美"的重視,"雖為人作,宛自天成",深深地影響了西方文化,出現了洛可可風格及英國中式園林,以後逐漸發展成景觀建築學及後來的生態建築學。
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景觀的定義:
⒈景觀(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它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
⒉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核心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它通過對有關土地及一切人類戶外空間的問題,進行科學理性的分析,找到規劃設計問題的解決方案和解決途徑,監理規劃設計的實施,並對大地景觀進行維護和管理。
⒊專業方向:根據解決問題的性質、內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觀設計學包含兩個專業方向,即:景觀規劃(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觀的設計(Landscape Design), 前者是指在較大尺度范圍內,基於對自然和人文過程的認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具體說是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適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當的土地利用;而對這個特定地方的設計就是景觀設計。
⒋景觀設計師(Landscape Architect)是運用專業知識及技能,以景觀的規劃設計為職業的專業人員,他的終身目標是將建築、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動與生命的地球和諧相處。
景觀設計師有別於傳統造園師和園丁(Gardener,對應於Gardening),風景花園師(或稱風景園林師,Landscape Gardener,對應與Landscape gardening)的根本之處在於:景觀設計職業是大工業、城市化和社會化背景下的產物,是在現代科學與技術(而不僅僅是經驗)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景觀設計師所要處理的對象是土地綜合體的復雜的綜合問題,決不是某個層面(如視覺審美意義上的風景問題);景觀設計師的所面臨的問題是土地、人類、城市、及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與健康、及可持續的問題。他是以土地的名義、以人類和其他生命的名義,以及以人類歷史與文化遺產的名義,來監護、合理地利用、設計腳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

F. 阿爾托的理念

自然再現來的理念在阿爾托的設計自中反復出現。在生態這一概念出現之前,阿爾托就早已在他的建築設計中體現出了生態建築的理念。1940年,他曾寫到:「建築師所創造的世界應該是一個和諧的,和嘗試用線把生活的過去和將來編織在一起的世界。而用來編織的最基本的經緯就是人紛繁的情感之線與包括人在內的自然之線。」

G. 生態建築設計哪裡學

本文在對生態建築學進行基本概述的基礎上,分析了生態建築學的自我調節、自然體系以及健康舒適化的三種設計理念,進而從高層建築結構體系設計、空間組合設計以及形態設計等三方面分析了生態建築學運用於高層建築設計中的基本思路,希望能促進生態建築學的不斷推廣使用,完善高層建築設計,充分發揮高層建築的社會經濟效益。
【關鍵詞】生態建築學;高層建築;設計;理念;思路
一、引言
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嚴峻的資源緊缺和環境污染問題,就建築行業來說,高層建築作為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縮短道路、節約建築用地、減少城市建設投資、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高層建築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嚴重的資源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威脅到建築行業的長期發展進程,更影響到人們的生命安全,不利於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程。在新時期低碳節能、生態環保、社會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的號召下,生態建築學應用而生,對於建設節能環保、健康舒適的建築環境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於是筆者就簡要探討了生態建築學在高層建築設計中的運用。
二、生態建築學基本概述
生態建築學是建立在生態學的基礎上的生態學與建築學相融合的產物,它以自然生態系統為根本前提來構建建築的人工生態系統。具體來說就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築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安排並組織建築與其它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築和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居住生活環境的舒適,使人、建築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生態建築學運用於高層建築設計之中,主要是通過將高層建築置於自然環境之中,進而組建成一個建築與生態環境互相作用的生態系統,進而綜合分析建築物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和影響以及高層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的交換。
生態建築學運用於高層建築設計的目標就是通過採用可循環利用或者是可再生的綠色建築材料和能源,減少資源能源浪費,並通過對建築過程中的有毒物質和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降低高層建築建設對自然環境的污染程度,維持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程。同時改善高層建築的居住環境,保證建築質量安全,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而又生態安全的住宅環境,從而實現高層建築建設的社會經濟效益。
三、生態建築學的設計理念
1、自我調節的設計理念
通常情況下,高層建築都需要歷經從決策過程→設計過程→建造過程→使用過程→拆除過程這樣一個生命周期,也就是類似自然界生命體從產生到成長到成熟再到衰亡的一個過程。將生態建築學的自我調節設計理念貫徹到高層建築設計之中,其是就是為了實現高層建築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凈化能力,在設計過程中不斷完善高層建築的整體功能,比如高層建築的通風、濕度、溫度以及採光效果等,同時減少高層建築自身污染廢棄物的排放,實現高層建築的生態可持續發展,延長高層建築的生命周期。
2、自然體系設計理念
生態建築學中的自然體系設計理念,實際上指的是充分利用建築周邊的自然環境因素,將水、空氣、土壤等外部環境因素與建築物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從而營造一種自然生態的建築環境,同時減少不必要的建築設備,實現節能環保的效果。例如,在高層建築設計中,通過採用太陽能以及沼氣等可再生資源,不僅能節約建築設計在資源能源方面的消耗費用,還能避免環境污染。當然,還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建築結構設計並結合高新技術手段,充分利用自然光以及自然風等自然資源來實現良好的照明和通風效果,從而創造出自然生態而又節能環保的高層建築環境。
3、健康舒適化的設計理念
在高層建築設計中運用健康舒適化的生態建築學設計理念,一方面,需要考慮到建築物建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可以通過選用綠色環保的建築材料,盡量減少具有揮發性的有機化合物材料的使用,同時對危害人體健康的電波、輻射以及有毒氣體進行有效控制。另一方面,需要綜合考慮室內居住環境的舒適度,充分發揮建築室內的通風換氣功能,並通過隔熱材料以及保溫牆技術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