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濕地
① 濕地生態恢復
從耗散結構形成和維持的條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濕地生態系統具有耗散結構性。首先,濕地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系統中的植物、動物、微生物不斷地與周圍環境進行著物質和能量交換,且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其次,濕地生態系統處於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濕地生態系統中,生物物候形成的春生夏長,秋收冬眠,花開花落,四季循環,正是非平衡系統中的時、空有序態。濕地生態系統中的各級結構——生物的種類,自行協調,自我組織,形成一個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的系統。第三,濕地生態系統具有非線性的動力學過程。濕地生態系統中,生物體與環境之間具有一種正負反饋的機制,生物種群按非線性規律——邏輯斯蒂增長曲線增長,同時濕地生態系統中的種群與種群之間,存在著競爭、共生、互生、寄生等復雜關系,使若干條邏輯斯蒂增長曲線組成復雜的圖形。濕地生態系統中這種調節種群關系和種群數量以適應環境的反饋機制,使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鄰接效應相互作用,使生物種群圍繞著環境容量水平波動和振盪,使得濕地生態系統成為一個具有正負反饋機制的系統。這種正負反饋機制使濕地生態系統對環境具有一定的自組織能力。通過結構、功能漲落的調節,濕地生態系統不斷地形成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
從濕地生態經濟系統特性來看,濕地的確是一個可以應用耗散結構理論的領域。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一個生物總在不斷地增加熵diS,當熵達到最大值時,生命便終結了。按照耗散結構理論,生物體之所以能夠延續下去,因為它是耗散結構,能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吸取負熵流deS,使其維持有序狀態。從耗散結構理論的角度來恢復我國濕地生態經濟系統,必須盡力引入負熵流,以減少總熵,達到維持系統的有序結構。對新恢復的濕地生態經濟系統(退田還湖區),要大力採取有關增大負熵流的措施,增加原系統與外界環境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最大限度實現物質和能量的耗散,使原濕地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破壞並產生突變,成為一種新的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做到空間有序、時間有序和功能有序,從而獲得最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② 濕地生態修復與生態景觀美化工程
一、總體目標及原則
在水系統修復的基礎上,通過改善濕地植物生存環境,恢復原有濕地植被及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優先保護和恢復對濕地具有重要價值和國家瀕危、稀有的植物,提升濕地科學價值;優化濕地植被群落結構,合理規劃旅遊景點,實現濕地生物群落的優生、共生和三維生態景觀的美化,促進生態景觀、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的融合與協調,將會仙岩溶濕地建設成為以濕地生態景觀、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景觀為依託,以生態旅遊和生態農業等綠色產業為主體,水域面積廣大、濕地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優良、景觀優美、層次感豐富和具有較高歷史文化蘊涵的綜合性旅遊休閑度假勝地、國家及國際重要的濕地保護區、桂林市的後花園。
為實現上述目標,生態修復應遵循以下原則:
1)保護先行、生態優先原則。按照先保護、後修復,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和綠色生態可持續開發的原則,在保護的基礎上,優先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屬性和功能。
2)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由政府有關部門的統一領導,組織有關部門進行生態系統修復的規劃和論證,保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生態修復的系統性和可持續性。
3)在保證生態系統得到良好恢復的前提下,兼顧經濟效益開發。按照以對濕地最小破壞獲取最大經濟價值的原則,優化產業結構,優先綠色生態產業,包括發展生態旅遊和水生經濟作物種植、養殖業。
4)堅持生態與景觀相結合,合理布局。在恢復濕地原有植物種類、水生與濕生植被群落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種植試驗,引進或改良濕地植物品種,並通過優化植被群落結構和實施植被功能分區,同時綜合考慮與濕地周邊農業生態布局、景觀的協調,增加濕地植被層次感和觀賞性,美化生態景觀。
5)科學性原則,即濕地的修復要遵循濕地生態系統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為原則。濕地生態系統修復要綜合考慮地質、地形、水文、土壤地球化學背景條件與濕地植物的適應性,即在充分調查和綜合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濕地水文、地質、土壤和生態特徵差異,對水生、沼生、石生植物和經濟作物進行科學規劃和布局,保證生態修復的成功實施。
二、濕地生態修復與生態景觀美化工程方案
會仙生物生態系統修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周邊石山生態治理、瀕危濕地植物保護與培育、濕生與水生植物修復、植物布局與群落結構優化、生態景觀構建、濕地植物的經濟開發等多個方面。
1.岩溶石漠化治理
作為一種特殊的濕地類型,桂林會仙岩溶濕地具有強烈的岩溶地質背景。岩溶濕地內和濕地周邊的補給區為典型的岩溶地區,岩溶地貌發育。與我國其他岩溶地區類似,岩溶石漠化現象比較典型。石漠化對濕地生態環境有著較大的影響,尤其是水源涵養和水資源調節能力減弱,也影響了濕地生態景觀,因此,對濕地石漠化治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於目前濕地匯水區內石漠化與水土流失較嚴重的生態環境現狀,擬實施以封山育林和以特色植物培育、推廣種植為主體的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具體辦法是在濕地流域范圍內,通過人工誘導下的植被恢復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對濕地區(含濕地外圍水源補給區)實施封山育林和石漠化綜合治理等措施,提高濕地周邊水源地的森林覆蓋率,恢復濕地及周邊植被,增加森林保水、蓄水和涵養水源能力,形成「綠色生態水庫」,調節水資源的季節徑流過程,增加濕地枯水季節水資源量,改善生態系統環境和生物棲息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對濕地景點周邊石山的治理,植被恢復過程中的植物種類的選擇、群落結構布局,還應考慮與濕地景觀、景點布局的協調和景觀美學價值的開發。
鑒於會仙岩溶濕地生態環境的特殊性,岩溶石漠化的治理要採取先研究、試驗,後推廣的方式,以提高石漠化治理的成功率。其中,岩溶濕地及濕地周邊的岩溶石山,包括獅子山(生態研究基地)、馬面、督龍、九頭山、鳳凰山、全洞等地的岩溶石山,為石漠化生態修復的重點地區,擬在以人工誘導為主的封山育林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石山富鈣、偏鹼性、少水(乾旱)和少土環境的特色植物(含石山名特優植物),輔以景觀樹種的種植和培育,恢復植被,改善生態景觀。
2.濕地生態與景觀的保護與修復
濕地植物群落是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濕地生態景觀和生態功能的主體。會仙岩溶濕地水生植物與生態景觀的保護與修復必須與水系統修復相銜接,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綠色、生態優先的原則,以自然修復為主,突出本地植物資源優勢,綜合考慮濕地植被的生態功能、景觀價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統一規劃,在濕地原有水生植物分布現狀和濕地植物恢復技術研究與試驗的基礎上,通過在濕地內建立濕地保護區,對水生植物進行保護性培育、結構優化,改善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景觀,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功能。
(1)濕地水生植物保護與修復
初步規劃在會仙岩溶濕地建立以睦洞湖、分水塘、督龍湖和清水江沿岸沼澤為核心、面積15000畝的岩溶濕地生態保護區。通過退耕還濕、退塘還濕,以及政府部門與科研機構的協力合作,對野生水稻等國家保護植物、瀕危水生植物進行有效保護和培育;同時,對不同水生植物(群落)的生態功能開展系統的研究,依據濕地類型及其水土循環機制,按照濕地植物群落類型和生態功能進行分區(如設置濕地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區、濕地經濟植物開發區、濕地植被景觀區、特色生態功能試驗與示範區等),合理規劃濕地植物布局,實現濕地生物群落的優生、共生和三維景觀的美化,恢復水生植被群落景觀和濕地水生態系統,促進生態功能與生態景觀美化的結合。
根據會仙岩溶濕地不同地區原有植物群落結構及其功能特徵,以及濕地保護和修復的功能定位,將濕地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不同功能區的水生植物保護與恢復的種類各有側重(表6-1)。
表6-1 會仙岩溶濕地水生態修復功能分區及水生植物規劃
濕地植物的修復以科學為依據。首先在會仙岩溶生態研究基地內建立水生生物保護與培育試驗示範園,對濕地現有水生、濕生主要植物種類,如長苞香蒲(Typha angustata)、竹葉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n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鋪地黍(Panicum repens)、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菰(Zizania caciflora)、華克拉莎(Cladium chinense)進行保護,尤其是對珍稀、瀕危濕地植物,如中華水韭、桂林普通野稻、水蕨、蒓菜(移植)等,在進行重點保護的基礎上,加以人工培育和栽培。
濕地植物修復應盡量培育或恢復適應性強的本地濕地優勢植物種類,突出濕地植物種群的本地特色,提高濕地植物的成活率;為豐富濕地生物多樣性,增加濕地水生植被景觀層次和豐富度,以及為滿足特定的生態功能(如污水凈化、景觀美化)需求,在生態安全評價的基礎上,可以有選擇性地引進國內外其他具有良好生態功能或景觀價值、科學價值的典型濕地植物進行適應性研究與培育,即研究其生態習性、生境,開展植物的培育與生態恢復的試驗,以及生物生態功能的研究,為濕地全面生態與景觀修復積累經驗。對引進的物種實施嚴格的審核和評價,防止其過度繁殖擠壓本地種類的生長空間,確保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安全不受外來物種的破壞和威脅。
(2)濕地植物群落優化與生態景觀構建
根據濕地植物生態習性或生境條件趨同或植物群落共生性,綜合考慮生態景觀美化,合理規劃濕生、挺水、沉水與浮水植物的種類構成與空間景觀布局,形成濕地植物種類多樣、空間分布錯落有致(分異性強)的三維濕地生物群落景觀。在旅遊線路(尤其是水上線路)兩旁或景觀點附近的濕地植物的規劃時堅持水上、水下協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協調搭配,突出景觀層次感,尤其是種植或培育顏色鮮艷、觀賞性強的植物;減少遊客對單一植物景觀的審美疲勞。
在濕地生態景觀(包括碼頭、旅遊道路、景點等)的構建中,工程建設要與生態景觀相協調,盡量採用自然岸線或採用模仿自然河岸、保持河岸「可滲透性」和自然屬性的生態駁岸,使河岸與河濱水體之間的水、氣交換和調節功能良好,創建有利於以濕生、水體植物為主體的岸棲生物生長環境,從而為人工營造岸邊水體中的濕地水生植物群落,進而培育較完善的水體生態系統建立良好的基礎。鑒於會仙岩溶濕地內大部分地區地表水、地下水位高,落差小和流速較緩,建議以自然岸線和生物有機材料生態駁岸為主,這樣既有利於降低工程造價,更能保持河岸的自然形態和有利於岸棲植物的生長。具體方案如下:
1)自然岸線:對濕地沿岸適當採用置石、疊石,以減少水流對土壤的沖蝕。保持坡度自然舒緩、水流平緩、岸棲生物豐富、景觀自然的屬性,保持水陸生態結構和生態邊際效應,使生態功能健全穩定。
2)生態駁岸:採用生物有機材料,如樹樁、樹枝插條、竹籬、草袋等可降解或可再生的材料輔助護坡,再通過植物生長後根系固著成岸。通過人為措施,重建或修復水陸生態結構後,岸棲生物豐富,景觀較自然,形成自然岸線的景觀和生態功能。岸線坡度自然,略大於土壤自然安息角,水位落差較小,水流較平緩。
對於4m以下高差、坡度70°以下、無急流水體的岸線,其生態駁岸建設也可以適當結合工程材料,如採用石材幹砌、混凝土預制構件、耐水木料、金屬沉箱等構築高強度、多孔性的駁岸,基本保持自然岸線的通透性及水陸之間的水文聯系,營造岸棲生物良好的生長環境;通過水陸相結合的綠化種植,達到比較自然的景觀和生態功能。
按照濕地的自然地形條件,對濕地植物種類的空間分布進行優化、培育、恢復,形成陸生—濕生—水生生境、水陸交融、自然優美的帶狀植物群落景觀結構。典型的濕地植被景觀結構為由喬灌木和地被植物組成的陸生生境植物群落,過渡到岸邊的淺沼濕生植物群落,到濕地水體淺水挺水植物群落,再隨著水漸深而變為浮葉、沉水植物群落,直至深水區的漂浮植物群落。
會仙岩溶濕地的陸生生境多為波狀起伏的峰林平原與壟崗地貌,組成峰林的濕地外圍岩溶石山是岩溶濕地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岩溶濕地的特色,因此,採用嚴格的封山育林措施,加以人工誘導,保護和培育包括名特優植(作)物在內、適合岩溶石山地區缺水少土、富鈣、偏鹼性環境,以灌木林為主的水源林和生態景觀林;在濕地周邊的丘陵壟崗,如馮家-陡門、督龍、睦洞、九頭山一帶,規劃休閑度假觀光型生態農業,即種植可自助採摘的水果、觀賞性植物或花卉、農產品或經濟作物,配合建設生態養殖場、垂釣區、修復歷史文化古跡、建設科學文化教育基地等,為休閑度假、遊客觀光提供良好的服務;在地勢低平、地下水位高或洪漫區,則構建適合水、陸交錯環境的濕地疏林植被群落,常見的喬木如香樟、女貞、小臘、竹、榆樹、烏桕、河柳、垂柳、楊柳、銀芽柳、楓楊、合歡、水杉、池杉、水松、落羽杉、傘房決明、薔薇等,林下盡量保留已有的野生植物,培育由鴨趾草、黃花菜、蝴蝶花、石菖蒲、鋪地黍、柳葉箬、五節芒、蘆葦、水楊梅等濕生草本地被植物,形成濱水地帶植被景觀,突出季節色彩和林木倒映水面的景觀效果。
在沼澤與水域環境,濕生、水生植物群落以保留、培育原有的自然植物群落為主,適當加以結構優化。高位沼澤的濕生林帶,土壤常處於水飽和狀態,保護或培育既喜濕、亦耐乾旱的禾本、莎草科植物,如燈芯草、水蔥、蘆葦、蘆竹、銀蘆、香蒲、稗草、水芹菜、美人蕉、千屈菜、菖蒲、蒲公英、二月蘭等;淺水環境構建以挺水植物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包括蘆葦、蘆竹、華克拉莎、長苞香蒲、菖蒲、菰、水鱉、蒓菜、三白草、千屈菜、水蓼、水木賊等;水較深的淺水區以挺水、浮葉及沉水植物混合植被為主,包括蓮(荷花、睡蓮)、萍蓬草、慈姑、澤瀉、水芋、水龍、金魚藻、狐尾藻、黑藻、苦草、眼子菜、沮草、金魚草等,其中在主題園區的睦洞湖營造一個有一定規模的荷花觀賞區;深水區以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群落為主,如金魚藻、狐尾藻、黑藻、苦草、眼子菜、沮草、金魚草、浮萍、槐葉萍、大漂、雨久花、鳳眼藍、滿江紅、菱等。
在水系生物生態系統重建恢復中,對作為污水凈化生態功能定位的清水江-太平河沿岸河流沼澤濕地區、秦塘-芬塘河湖沼澤濕地區,在水生生物群落重建時,應選擇抗污染和對水污染具有較強凈化功能的植物群落,如茭白、蘆葦、長苞香蒲、燈芯草、菖蒲、慈姑、鳳眼藍、滿江紅、喜旱蓮子草、菱、水鱉、菹草、金魚藻、黑藻等,但應以鄉土植物為主,盡量避免盲目採用看似適應性強、生長繁茂且有很強水體凈化功能的外來水生植物,如鳳眼藍等。另外,可適當構建生物浮島(又稱生態浮島、生物浮床),強化對水體污染的有效凈化,但因其成本高,應以試驗為主。
(3)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性培育與開發
會仙岩溶濕地現有的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植物中華水韭、桂林普通野稻、水蕨等均瀕臨滅絕。這些瀕危、重點保護植物在品種培育、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因工程等領域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在生物學研究乃至提升濕地科學價值方面意義重大。
對這些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保護重點是研究並恢復其生存環境,通過建立植物保護與修復試驗區,實施保護—種植試驗—推廣的方式,優先保護和恢復對濕地具有重要價值的典型瀕危、稀有植物,如野生稻、中華水韭。
目前,濕地植物的經濟開發程度較低。已開發的濕地經濟種植植物有蓮、慈姑、荸薺等,但多處於無序、小規模開發階段。需要在濕地規劃與開發中建立專門的濕地經濟植物種植區,推廣種植,擴大規模。建議在秦塘—灌塘、蓮塘、渣塘底和大馬塘等地分類建立包括蓮、荸薺和養殖等在內的專門的濕地經濟開發區,形成規模化種植養殖。政府引導和幫助解決產品的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問題,形成種植(養殖)、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特色經濟產業體系。此外,在進行科學評估、試驗的基礎上,適當引進包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蒓菜等在內的既有科學文化保護價值又有經濟、觀賞價值的濕地植物。
(4)生態與自然景觀的保護與開發
會仙岩溶濕地范圍廣、面積大,景觀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包括風景秀麗的田園風光,水天一色的湖泊景觀,水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奇觀的岩溶山水景觀,以及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蘊涵的古建築等人為景觀。其中濕地內及濕地周邊景色秀麗的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景觀——岩溶地下河和洞穴景觀是會仙岩溶濕地與我國其他濕地的重要區別,它們與濕地的湖泊水色和田園風光交相輝映,成為我國十分罕見的山水一色、地表與地下水融合一體的特色旅遊資源。
會仙岩溶濕地的岩溶地貌和洞穴景觀遍布濕地內部及濕地周邊。除濕地內龍頭山等孤峰外,具有較大保護與開發價值的自然景觀主要有獅子岩島狀峰叢及其地下河與岩溶洞穴系統、九頭山-福山岩溶地貌與洞穴系統和四塘全洞典型峰叢窪地與岩溶地下洞穴系統等。
獅子岩島狀岩溶峰叢,位於會仙鎮馮家村附近,由龍岩山、梯岩山、廟頭山等連座石峰組成,主要景點包括小象鼻山、獅子岩、麒麟山、神潭地下河和八仙岩等。其中,八仙岩規模最大、洞內景觀最優美;梯岩山出水洞前池塘湖水清澈、因其濕地植物多樣性保護良好,成為會仙岩溶濕地天然的物種庫,其季節性變換形成豐富多彩的景色;此外,規劃建設的獅子岩岩溶濕地生態科學研究試驗示範基地通過封山育林和農業科學試驗、濕地植物的保護與珍稀、瀕危植物的培育,形成青山綠水、花果飄香的世界,也是旅遊休閑的重要資源;而神潭地下河為一全年有水的廊道式地下管道,全長約1km以上,寬幾米至幾十米,忽明忽暗,就像一條彩練,將神潭、八仙岩、梯岩山天坑和出水岩池塘、獅子岩岩溶濕地生態科學研究試驗示範園及分水塘濕地連接在一起。獅子岩岩溶地貌和洞穴景觀開發規劃就是要在詳細調查的基礎上,將上述景點綜合考慮,優先規劃開發八仙岩洞穴旅遊和神潭地下河水上探奇,並與下游分水塘濕地和古桂柳運河有機地結合,同時,通過在獅子岩農業科學示範園的建設,引導農民在周邊建設觀賞性花卉樹木和果園,為遊客提供自助休閑場所,從而在總體上形成一條集歷史文化、自然風光和科普示範、生態休閑於一體的旅遊路線。
九頭山—福山位於地下水集中排泄帶,不僅有眾多的岩溶泉、岩溶湖泊,還有眾多規模宏大的岩溶地下河和洞穴系統,其中,福山地下河和洞穴系統最具代表性。此外,以九頭山、鳳凰山為代表的峰林平原地貌景觀秀麗,與相思江、睦洞河、清水江、九頭山水草地一起,構成了一幅山環水繞、青山倒映的典型南國山水景觀,是一個極具開發潛力的旅遊景點。
③ 杭州長橋溪水生態修復公園是一個生態濕地公園
(1)生物群落;(2)呼吸;(3)該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http://..com/question/1577010785538693060.html
④ 與陸地生態系統比較,濕地生態恢復有什麼特徵
一、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濕地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物環境,特殊的土壤和氣候提供了復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群落,它對於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
二、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脆弱性。濕地水文、土壤、氣候相互作用,形成了濕地生態系統環境主要素。每一因素的改變,都或多或少地導致生態系統的變化,特別是水文,當它受到自然或人為活動干擾時,生態系統穩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壞,進而影響生物群落結構,改變濕地生態系統。
三、濕地生態系統生產力高效性。濕地生態系統同其它任何生態系統相比,初級生產力較高。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平均生產蛋白質9gm2,是陸地生態系統的3.5倍。
四、濕地生態系統效益的綜合性。濕地具有綜合效益,它既具有調蓄水源、調節氣候、凈化水質、保存物種、提供野生動物棲息地等基本生態效益,也具有為工業、農業、能源、醫療業等提供大量生產原料的經濟效益,同時還有作為物種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遊等社會效益。
五、濕地生態系統的易變性。濕地生態系統易變性是濕地生態系統脆弱性表現的特殊形態之一,當水量減少以至乾涸時,濕地生態系統演潛為陸地生態系統,當水量增加時,該系統又演化為濕地生態系統,水文決定了系統的狀態。
⑤ 濕地生態恢復工程的基本原理
A、濕地生態恢復工程採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A正確;
B、濕地內生態恢復工程需容要建立緩沖帶,以盡量減少人類的干擾,B正確;
C、濕地生態恢復工程主要是運用了協調與平衡原理、整體性原理,C錯誤;
D、濕地的恢復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還要依靠自然演替機制恢復其生態功能,D正確.
故選:C.
⑥ (二)河流濕地修復工程生態修復技術
根據濕地的構成和生態系統特徵,濕地的生態修復可概括為:濕地生境修復、濕地生物修復和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修復三個部分,相應地,濕地的生態修復技術也可以劃分為三大類:
1.濕地生境修復技術
濕地生境修復的目標是通過採取各類技術措施,提高生境的異質性和穩定性。濕地生境修復包括濕地基底修復、濕地水狀況修復和濕地土壤修復等。濕地的基底修復是通過採取工程措施,維護基底的穩定性,穩定濕地面積,並對濕地的地形、地貌進行改造。基底修復技術包括濕地基底改造技術、濕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術、清淤技術等。
濕地水狀況修復包括濕地水文條件的修復和濕地水環境質量的改善。夾河濕地水文條件的修復是通過疏通水系等水利工程措施來實現;濕地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包括污水處理技術、水體富營養化控制技術等。需要強調的是,由於水文過程的連續性,必須嚴格控制水源河流的水質,加強夾河上游及相關支流的生態建設。土壤修復技術包括土壤污染控制技術、土壤肥力修復技術等。
2.濕地生物修復技術
該技術主要包括物種選育和培植技術、物種引入技術、物種保護技術、種群動態調控技術、種群行為控制技術、群落結構優化配置與組建技術、群落演替控制與修復技術等。
3.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修復技術
該技術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總體設計技術、生態系統構建與集成技術等。濕地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究既是濕地生態修復研究中的重點,又是難點。
基於工藝經濟、技術穩定、管理簡便的設計原則,綜合考慮生態保護與水質凈化相協調、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濕地建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統一,根據夾河的地形地貌特徵,來確定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方案。在全面查清夾河濕地資源本底和環境狀況的基礎上,重點保護好現有濕地資源和濕地環境,局部疏浚淤積濕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修復濕地植被,加強保護設施建設,為夾河濕地的全面保護和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濕地生態修復工程首先是對水域實施疏浚連通工程,增加濕地水域面積,增加濕地蓄水量。其次,對水域土駁岸和混凝土護岸實施生態護坡和濕地植物栽種工程,主要為生態護坡、栽種濕地植物,形成河道滯留塘,在保證河流水質凈化效果的基礎上兼顧景觀開發。
4.濕地建設的主要工藝方案
該方案本著既要保障河水水質安全,又要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原則,在河流綜合整治過程中需採取科學的治污之路,即從流域內每一條匯水河流入手,按照目標、總量、項目、投資四位一體的小流域控制思路,實施「治」、「用」、「保」並舉策略,綜合運用經濟、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宏觀管理機制和公眾參與機制的作用,全面推進流域內經濟結構調整、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清潔生產、污染治理、污水資源化、生態保護和建設等各項工作,扎實推進流域污染綜合治理。
所謂「治」,即污染治理。是指以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為指導,綜合採用結構調整、清潔生產、末端治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面源污染治理、清淤疏浚等全過程污染防治措施,解決流域內環境污染問題。
所謂「用」,即行政轄區內水資源的充分循環。是以節水為基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充分利用閑置荒地及廢棄河道,建設中水調蓄設施,合理規劃污水回用工程,最大限度地實行水資源的流域內循環,減少污水排放量。
所謂「保」,即流域生態修復與功能強化。是在污染治理和污水資源化的基礎上,採用濕地建設、水土保持、小流域開發治理、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修復、重建技術,對流域的生態恢復過程進行強化,使之向提高自凈能力、改善水質與生態環境、恢復自身應有生態功能的有利方向盡快轉變。
從治理技術的內在屬性和特點上來講,污染河流的凈化技術一般分為物理/化學技術和生物/生態技術。
物理/化學技術是目前在城市河道治理中比較常用的應急技術,主要有河道曝氣、底泥疏浚、引水沖污和投加化學葯劑等。物理/化學技術短期效果好,但是費用高,只能處理小型河流或者景觀價值較高的河流,對環境有一定的副作用,生態效果不理想,難以長期應用。
生物/生態技術目前主要有生物過濾、人工濕地、滯留塘、多自然河道和植物浮床等。
(1)生物過濾技術
生物過濾技術屬於污染河流的強化治理技術,特別適合於嚴重污染河流支流的水質凈化。生物過濾技術結合了生物膜的降解特性和填料的過濾作用,既具有生物膜處理技術的處理效率和抗沖擊負荷較高的特點,又具有過濾技術的穩定性(對不同種類及大小的污染物,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都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技術的適用性和持續性比較強;生物過濾技術還可以通過對運行條件的調整,實現多種污染物去除功能(如脫氮除磷等)。
(2)強化人工濕地技術
濕地是陸地和水體之間的過渡地帶,具有獨特的生態結構和功能,是自然環境中自凈能力很強的區域之一。人工濕地可以利用天然或人工構築水池或溝槽,在底面鋪設防滲層,並充填一定深度的土壤和填料組成填料床,表面種植一些生長快速的耐水植物(如蘆葦、香蒲等),形成一個含多種基質和生物的獨特生態環境。因而人工濕地是一種良好的污染河水的生態凈化技術。
根據水流方式,人工濕地可以分為潛流(SSF)和表面流(FWS)兩種。其凈化機理主要有:①過濾和沉降;②吸附和離子交換;③污染物的降解;④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⑤對病原體的滅活。
表面流濕地類似於天然沼澤濕地,污水在人工濕地床體的表層流動,水位較淺,一般在0.1~0.6m左右。這種類型的人工濕地具有投資少、操作簡單、運行費用低等優點。缺點是佔地面積大,水力負荷低,去污能力有限,受氣候影響較大,夏季會孽生蚊蠅、散發臭味。除了改善水質外,表面流人工濕地還給人們提供美學價值和為水生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的功能。表面流人工濕地常用於湖泊、河流的水質凈化與生態修復。
在潛流濕地系統中,污水在濕地床體內部流動,可以充分利用基質層表面生長的生物膜、豐富的植物根系及基質截留等作用,有效延長水力停留時間,提高濕地系統的處理效果和處理能力,同時由於水流在土壤層以下流動,故具有保溫性較好,處理效果受氣候影響小、衛生條件較好等優點,是目前研究和應用較多的一種濕地系統。相對於表面流濕地,潛流型人工濕地存在易阻塞、管理復雜,投資較高及環境友好型較差等缺點。
在具體的應用中,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基質(土壤和填料),根據實際情況種植不同的植物,利用系統中不同基質、植物、微生物和動物形成的獨特生態環境,對污染河水進行凈化。
(3)滯留塘技術
滯留塘技術在國外的應用和研究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並逐漸受到重視。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已大規模應用於控制暴雨徑流污染和污染河流的自凈能力強化,並形成了成熟的應用技術,獲得了大量的設計、運行和管理經驗和參數。在國內也有很多類似的河道穩定塘應用,河流滯留塘技術通過直接在河床上建堰攔水,可以延長河水在單位距離上的停留時間,促進顆粒污染物的自然沉降,提高河水的透明度;可以利用河灘、河岸以及塘內的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吸附降解作用,降解河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削減氮磷等誘發水體富營養化的物質;可以利用攔水堰上的跌水,加強河水自然復氧,最終提高單位距離上的河流自凈能力。河流滯留塘技術相對易於實施,管理簡單,比較適合於河灘寬闊的小型河流的污染治理和修復。
(4)多自然型河道技術
「多自然型生態河道」即指「多種動植物及微生物可以共存、繁殖的河道」。構建多自然型的生態河道主要通過河道環境條件的天然模擬和強化,在再生河道生物群落的同時,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與自然景觀。
天然河道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由不同的生物群落所組成。河道物理結構廣義上可分為:水體的河床部分(水生生物區)、河灘部分(水交換區,兩棲區)和受水影響的河岸區。構建多自然型的生態河道,即從這三個層次上通過環境條件的天然模擬和強化,營造適於各種生物棲息繁衍的環境條件,再生各種生物群落,恢復和強化河道的自凈能力,重建河道良好的生態系統。
(5)植物浮島技術
生物浮島技術是利用生態工程學原理,在受污染河道,用木頭、泡沫等輕質材料搭建浮島,以浮島作為載體,在水面上種植植物,構成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植物等自然生物棲息地,形成生物鏈來幫助水體恢復,降解水體的COD、氮、磷的含量,主要適用於富營養化及有機污染的河流。除此之外,還具有為生物提供生息空間,改善景觀以及消波護岸的功能。生物浮島依據浮島植物是否和水接觸分為乾式浮島和濕式浮島兩種。
植物浮島技術的核心是將植物種植於水體水面上,利用植物的生長從污染水體中吸收大量污染物質(主要為氮、磷等營養物質),並通過收獲植物體的方法將其搬離水體。還可以在植物根部放置軟性填料,進一步促進植物生長,去除水中污染物質。
生態浮島可就地處理河流,工程量小,投資省;處理效果好,自然景觀和諧;實現資源持續利用;使用壽命長,維護簡單;避免重復污染,重復治理,實現一次投資長期受益。2002年6~11月和2003年5~10月在北京永引渠羅道庄橋上游設置了5000m2的生物浮島,所植物種為美人蕉、旱傘草,取得了較好的水質修復效果,同時營造出美好的景觀效果。但是植物浮島技術費用較高,且適用性有所限制。
(6)生態護坡技術
河道走廊的生態修復延伸到水環境綜合整治中,生態護坡以保護和創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然景觀為前提,在再生生物群落的同時,建設具有設定抗洪強度的河流護堤工程,能夠提高水系功能和改善水的質量,把受人類嚴重干擾和破壞的河道修復成為水體與土壤、水體與生物相互涵養,適合生物生長的近自然狀態的河道。因而,生態護坡技術在水環境綜合整治中逐步得到了應用和發展。
(7)其他
包括投加生物制劑和生物操縱法等,主要是通過在人工條件下強化微生物對污染物質的降解能力,來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生物/生態技術的主要優點:
1)基建、運行費用低,管理方便,經濟可行。生物/生態技術可以利用太陽能作為污染凈化系統的能源,通過微生物和動植物的自然生長來降解、吸收、轉移河水中的污染物,較少需要輸入人工的能源和物質。其次,微生物和動植物在一定條件下都能按照一定規律自行生長繁殖,發揮水質凈化作用,較少需要人為管理以維持凈化系統的運行。
2)副作用小,對環境沒有危害或者危害很小。生物/生態技術利用自然界原有的或者經過略微改造的生物,而非人工物質來凈化河水,環境相容性好,不存在對環境的二次污染。穩定的河水生物/生態凈化系統其內部的物質轉換和能量流動處於平衡狀態,各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不容易對外界環境造成沖擊。
3)能自我調整,適應環境的變化。微生物有很強的變異能力,植物也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因此當河水的污染物發生改變時,生物/生態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仍舊能夠發揮水質凈化作用,同一種技術對不同類型的河流水質污染有較好的適用性。
4)可與親水景觀建設相結合,外在表現形式自然親切,更富人性化。生物/生態技術利用天然的生物,而非人工的化學物質或機械等來凈化河水,能較為容易地與原有自然環境相融合。
由於具有以上優勢,生物/生態技術在污染河流治理中得到越來越多重視和實際應用。目前實施人工濕地和滯留塘技術對受損河道進行生態修復和水質凈化已逐漸推廣起來。
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的建設,是流域「治、用、保」綜合治理思路的關鍵環節之一,也是凈化流域內污染物的最後一道屏障。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的成敗,直接關繫到能否實現流域水質的目標。
⑦ 生態修復與人工濕地有什麼區別與聯系 是人工濕地屬於生態修復嗎生態修復還包括什麼
人工濕地僅僅抄是生態修復的一種,生態修復以生物修復為基礎,強調生態學原理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修復中的應用,是物理-生物修復、 化學-生物修復、 微生物-植物修復等各種修復技術的綜合.水體自凈、生物修復、人工濕地都是生態修復
⑧ 人工濕地的作用,包括生態修復作用和自然調節作用具體說來有哪些
一是加強水資源的調配與管理,確定全國、流域和省區水資源配置方案及水資源宏觀控制指標體系和水量分配指標。在重要濕地區和重要河流流域開展水資源調配與管理工程,適當增加關鍵區域生態用水比例,逐步恢復原有的濕地生境。二是開展濕地恢復和綜合整治工程,包括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低產農田區實施生態恢復工程,在退化和被改造的灘塗區實施恢復與重建工程,在土地沙漠化趨勢嚴重的濕地區實施工程退牧育林還草、封沙育林育草、休牧(輪牧)育林育草工程,對已退化沼澤草地進行改良,恢復天然植被和水禽棲息地,在沿海退化紅樹林地區進行紅樹林生態恢復工程的試驗示範等。
1、物質生產功能
濕地具有強大的物質生產功能,它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七裏海沼澤濕地是天津沿海地區的重要餌料基地和初級生產力來源。據初步調查,七裏海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水生、濕生植物群落100多種,其中具有生態價值的約40種。哺乳動物約10種,魚蟹類30餘種。蘆葦作 為七裏海濕地最典型的植物,葦地面積達7186公頃,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不僅是重要的造紙工業原料,又是農業、鹽業、漁業、養殖業、編織業的重要生產資料,還能起到防風抗洪、改善環境、改良土壤、凈化水質、防治污染、調節生態平衡的作用。另外,七裏海可利用水面達10000畝,年產河蟹2000噸,是著名的七裏海河蟹的產地。
2、大氣組分調節功能
濕地內豐富的植物群落,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並放出氧氣,濕地中的一些植物還具有吸收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能有效調節大氣組分。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到,濕地生境也會排放出甲烷、氨氣等溫室氣體。 沼澤有很大的生物生產效能,植物在有機質形成過程中,不斷吸收CO2和其他氣體,特別是一些有害的氣體。沼澤地上的氧氣則很少消耗於死亡植物殘體的分解。沼澤還能吸收空氣中粉塵及攜帶的各種菌,從而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另外,沼澤堆積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屬的工業廢水,通過沼澤能吸附金屬離子和有害成分。
3、水分調節功能
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在時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過濕地的吞吐調節,避免水旱災害。七裏海濕地是天津濱海平原重要的蓄滯洪區,安全蓄洪深度3.5-4m。
沼澤濕地具有濕潤氣候、凈化環境的功能,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大部分發育在負地貌類型中,長期積水,生長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莖交織,殘體堆積。潛育沼澤一般也有幾十厘米的草根層。草根層疏鬆多孔,具有很強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於本身絕對乾重3~15 倍的水量。不僅能儲蓄大量水分,還能通過植物蒸騰和水分蒸發,把水分源源不斷地送回大氣中,從而增加了空氣濕度,調節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環中起著良好的作用。據實驗研究,一公頃的沼澤在生長季節可蒸發掉7415噸水分,可見其調節氣候的巨大功能。
4、凈化功能
沼澤濕地象天然的過濾器,它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葯、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一些濕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質,凈化水質。
沼澤濕地能夠分解、凈化環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們喻為「自然之腎」。假如沒有了濕地,好比一個人被割去了腎臟。
如氮、磷、鉀及其他一些有機物質,通過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被生物體貯存起來,或者通過生物的轉移(如收割植物、捕魚等)等途徑,永久的脫離濕地,參與更大范圍的循環。
沼澤濕地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強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剋星。據測定,在濕地植物組織內富集的重金屬濃度比周圍水中的濃度高出10萬倍以上。正因為如此,人們常常利用濕地植物的這一生態功能來凈化污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例如,水葫蓮、香蒲和蘆葦等被廣泛地用來處理污水,用來吸收污水中濃度很高的重金屬 鎘、銅、鋅等。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有人作了如下試驗,將廢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讓它流經 一片柏樹沼澤地(濕地中的一種),經過測定發現,大約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凈化排除了, 濕地驚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在印度的卡爾庫塔市,城內設有一座污水處理場,所有生活污水都排入東郊的人工濕地,其污水處理費用相當低,成為世界性的典範。
5、提供動物棲息地功能
濕地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鳥類、兩棲類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
沼澤濕地特殊的自然環境雖有利於一些植物的生長,卻不是哺乳動物種群的理想家園,只是鳥類能在這里獲得特殊的享受。因為水草叢生的沼澤環境,為各種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巢、避敵的良好條件。
在濕地內常年棲息和出沒的鳥類有天鵝、白鸛、鵜鶘、大雁、白鷺、蒼鷹、浮鷗、銀鷗、 燕鷗、葦鶯、掠鳥等約200種。而且該濕地是西伯利亞和東北地區鳥類南遷越冬的中途站。
6、調節局部小氣候
濕地水分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汽,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使寧河縣成為天津市氣候較為濕潤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