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生態處置
A. 生態砼可以用於河床不
3.1.1自然原型駁岸 對於匯景小區河道坡度緩或腹地大的河段,保持自然狀態,配回合植物種植答,達到穩定河岸的日的。在這一地段採用了種植柳樹、水楊、白楊以及蘆葦、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們生長舒展的發達根系來穩固堤岸,加之其枝葉柔韌,順應水流,增加抗洪、護堤的能力。3.1.2自然型駁岸對於匯景小區河道較陡的坡岸或沖蝕較嚴重的地段,不僅種植植被,還採用天然石材、木材護底,以增強堤岸抗洪能力。在坡腳採用石籠、木樁或漿砌石塊等護底,其上築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種植植被。實行喬灌草相結合,固堤護岸。3.1.3台階式人工自然駁岸對於匯景小區河道防洪要求較高、而且腹地較小的河段,在必須建造重力式擋土牆時,採取台階式的分層處理。在自然型護堤的基礎上、再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確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將鋼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製成梯形箱狀框架,投入大的石塊、或插入不同直徑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魚巢、再在箱狀框架內埋入大柳枝、水楊枝等;鄰水則種植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縫中生長出繁茂、蔥綠的草木。
B. 水土流失有什麼危害性
1. 沖毀土地,破壞耕田
尤其在丘陵地帶,耕地主要分布在溝沿線以上的梁峁塬上,由於暴雨徑流沖刷,溝壑面積越來越大,坡面和耕地越來越小。
2. 土壤剝蝕,肥力減退
按照一個大概的比例,在流失的地表土中,每噸差不多含氮0.5公斤、磷1.5公斤、鉀20公斤。水土流失不僅減少了土壤中的氮、磷、鉀主要養分,也減少了土壤中硼、鋅、銅、錳、鐵等微量元素含量。據測定,流失的坡耕地比不流失的梯田,微量元素要減少1/3~1/2,嚴重影響農作物產量和質量。
3. 生態失調,旱澇災害頻繁
水土流失破壞了土地、植被等生態系統要素,導致生態失調,進而導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
4. 淤積水庫,堵塞河道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積水庫、河道和渠道,影響水利發展和水利工程效益發揮。
回
5.破壞土地資源,蠶食農田,威脅人類生存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環境的基本要素,是農業生產的最基本資源。年復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資源遭受嚴重的破壞,地形破碎,土層變薄,地表物質「沙化」和「石化」,特別是土石山區,由於土層流失殆盡、基岩裸露,有的群眾已無生存之地。據初步估計,由於水土流失,中國每年損失耕地3.7萬公頃,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億元左右。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損失已直接威脅到水土流失區群眾的生存,其價值是不能單用貨幣計算的。
6.削減地力,加劇乾旱發展
由於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壤日益瘠薄,土壤理化性狀惡化,土壤透水性、持水力下降,加劇了乾旱的發展,使農業生產低而不穩。據觀測,黃土高原每年平均流失16億噸泥沙中含氮、磷、鉀總量約4000萬噸,東北地區因水土流失損失的氮、磷、鉀總量約317萬噸。資料表明:全國多年平均受旱面積約2000萬公頃,成災面積約700萬公頃,成災率達35%,而且大部分在水土流失嚴重區,這更加劇了糧食和能源等基本生活資料的緊缺。
7.泥沙淤積河床,加劇洪澇災害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積下遊河道,降低行洪能力,一旦上游來洪量增大,常引起洪澇災害。1949年以來,黃河下遊河床平均每年抬高8厘米—10厘米,有的河段已高出兩岸地面4米—10米,成為地上懸河,嚴重威脅著下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成為國家的「心腹大患」。近幾十年來,全國各地河流都有類似黃河的情況,隨著水土流失的日益加劇,各地大、中、小河流的河床淤高和洪澇災害也日益嚴重。由於水土流失造成的洪澇災害,全國各地幾乎每年都不同程度第發生,所造成的損失令人觸目驚心。
8.泥沙淤積水庫、湖泊,降低其綜合利用功能
水土流失不僅使洪澇災害頻繁,而且產生的泥沙與流失的氮、磷及化學農葯等有機污染物,引起水庫、湖泊等水體的富營養化,嚴重威脅到水利設施及其效益的發揮。據初步估計,全國各地由於水土流失而損失的水庫、山塘庫容累積達200億立方米以上,相當於淤廢庫容1億立方米的大型水庫200多座,按計算費用每立方米庫容0.5元計算,直接經濟損失約100億元;而由於水量減少造成的灌溉面積、發電量的損失以及庫周生態環境惡化,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9.影響航運,破壞交通安全
由於水土流失造成河口、港口的淤積,致使航運里程和泊船噸位急劇降低,而且每年汛期由於水土流失形成的山體塌方、泥石流等造成的交通中斷,在全國各地時有發生。據統計,1949年全國內河航運里程為15.77萬公里,到1985年減少為10
C. 改善河道凈化能力的生態型河床構建技術有哪些
生態型河床構建技術 河床是河流生態系統的重要載體,是各種水生生物生存和繁衍的主要空間。 但「裁彎取直」、「渠系化」、「硬質化」等破壞河相多樣化的人工措施, 致使自然河床消失,水域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水資源的使用功能被弱化。因 此,應根據河道的斷面形式,重建構建和修復被損壞的河床,恢復河道形態 多樣性,創造適宜的生物棲息環境,增強河道水體的自凈能力。 1)體現河道形態多樣性的生態型河床 ? 恢復河道的蜿蜒性:設置彎曲河流長度至少是直線長度的1.5倍。在河道 恢復的彎曲段,水流交替地將凹岸的泥沙「搬運」到凸岸,形成自然河流的 沖刷和沉積過程,同時也使得河曲段的河道寬度拓展為直線長度的5-7倍。這 種變化為河流生態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條件。與直河流相比,彎曲河流有更 復雜的動植物群落。
D. 黃河裡面全是泥沙,為什麼不挖走降低河床
黃河是我們中華大地的母親河,這條河擁有上百萬年的歷史,今天的黃河依然在生生不息的流動著,承載著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的文化。黃河位於我國北方,全長5464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這些年來關於黃河治理的問題引起了大家的重視,黃河內部含有大量的泥沙,怎麼處理泥沙是關鍵,它將直接影響到防洪以及水資源開發等問題。也有網友提出了疑問,黃河裡面全是泥沙,為什麼不直接挖走降低河床的位置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最後甚至有人提出將黃河改道的想法,讓黃河繞過黃土高原,這樣就不會有泥沙的問題了,不過這個想法只能在理論上實現,畢竟黃河改道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施工期間還會對周邊的環境產生影響,甚至會對整個黃河生態體系產生影響,沒人敢踏出這一步。
E. 三門峽弊大於利,造成河床抬高,損壞生態,洪澇災害等等惡果況且水庫功能早已枯竭,基於什麼而不炸掉
三門峽水電站是1958年由前蘇聯設計並指導施工,1959年中蘇出現裂痕,蘇專家撤退時將排砂洞圖紙一並帶走,當時中國缺乏人才,不識其中利害。導致大壩排砂系統缺失。也就導致後來這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