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生態樹
1. 一棵樹的生態價值有多高你知道嗎
這個問題,印度加爾各答農業大學德斯教授曾經進行過計算:一棵50年樹齡的樹,累計計算,產生的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也就是說,總計創造的價值約196000美元。
這對於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所以我覺得,一棵樹的生態價值,其實並不像我們單單表面理解那麼簡單的。
如果你現在種下一棵樹,然後用心去呵護它,可能50年後,它就是一棵參天大樹。到那個時候,你可能是個「糟老頭子」,每天你可以靠在樹下乘涼,還可以跟自己的孫子講述一下這棵樹,當時你種的時候才多大,是你怎麼樣一步一步把它呵護到如今這樣子。還可以順便教育一下他,要學會愛惜花草樹木,不能肆意破壞(有點像電視劇情節的幻想)。
可能在不同的地方,每一棵樹的意義都不一樣。但是每一棵樹在每一個地方都會有它存在的意義。在城市中,可能它是綠化,在農村裡,可能它是老人乘涼,小孩子打鬧的地方,在山上,可能它是動物們的家園,在沙漠里,可能它是涵養一方水源的關鍵。
所以不管怎麼樣,一棵樹的價值,不會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的,也不是通過計算就能計算出一個准確的價值的,只能說,樹的存在,讓環境變得更好了。所以我們要多植樹。
2. 保護生態平衡的花草樹木
花草樹木是「天然的制氧廠」。人無時無刻不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綠色的葉子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據統計,每15畝樹林,一天可以吸收三噸二氧化碳,放出700多公斤的氧氣。清新的空氣,使人的頭腦清醒,精神煥發。
花草樹木是「空氣的過濾器」。樹葉上的氣孔、絨毛和所分泌的黏液都吸收或粘住大量灰塵。據統計,1畝樹林一年能吸附60噸灰塵,起到了凈化空氣的作用。
花草樹木是「滅菌隊」。像桉樹、白樺樹、松樹等,能分泌出一些能殺死病菌的揮發物質。有的還可以吸收有毒氣體。
花草樹木是「消聲器」。花草樹葉,能阻隔噪音,或把噪音大部分吸收掉,它像一張吸音帷幕,消除危害人體健康,令人心煩意亂、神經緊張的噪音。
花草樹木是「降溫品」、「禦寒物」。夏天,它能遮住炙熱的陽光、吸收大量的熱能。冬天,它又可以擋住陣陣寒風,因而起到了冬暖夏涼的作用。
3. 生態環境局局長是要樹還是要路
生態環境局局長是要樹還是要路?個人觀點:要樹
原因:一棵50年樹齡的樹,累計計算,產生內氧氣容的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
樹木能夠改善人類賴依生存的環境質量。樹木和綠色植物不斷地進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製造新鮮氧氣;空氣中60%以上的氧氣來自陸地上的樹木和綠色植物,因而人們把樹木和綠色植物比喻為「氧氣的製造廠」、「新鮮空氣的加工廠」。所以要樹木。
(3)環保生態樹擴展閱讀
植樹節這個節日就足以說明樹木的重要性。一場世界上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成效最為顯著的義務植樹運動在中國持續開展了30餘年。
全民義務植樹多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不論工作有多忙,不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外地,都認真履行公民應盡的植樹義務。統計顯示,自1982年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以來,中國參加義務植樹的人數達104億多人次,累計義務植樹492億多株。
4. 砍伐樹木對生態環境破壞有多大
缺少了氧氣的供應,也少了天然的過濾器。 生態的環境被強占,生態循環規律被破壞了。 氣溫會有所變化,造成了氣候的不穩定的變化。 砍伐後樹木的廢棄物會被燃燒,造成了環境的污染(印尼就是表表者)。
5. 樹木在地球的生態有什麼作用
這個啊,可以減少二氧化碳,增加氧氣,可以使我們的眼睛放鬆
其他我就不知道了
6. 保護樹木對生態環境有什麼關系
一、森林是空氣的凈化物。隨著工礦企業的迅猛發展和人類生活用礦物燃料的劇增,受污染的空氣中混雜著一定含量的有害氣體,威脅著人類,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廣、危害大的有害氣體。凡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領,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植物葉面積巨大,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種大的多。據測定,森林種空氣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曠地少15-50%。若是在高溫高濕的夏季,隨著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動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還會加快。相對濕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對濕度15%的5-10倍。
二、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樹木能分泌出殺傷力很強的殺菌素,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對人類有一定保健作用。有人曾對不同環境,立方米空氣中含菌量作過測定:在人群流動的公園為1000個,街道鬧市區為3-4萬個,而在林區僅有55個。另外,樹木分泌出的殺菌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例如,一公頃檜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殺菌素,可殺死白喉、結核、痢疾等病菌。
三、森林是天然制氧廠。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人類每時每刻都要呼吸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一個健康的人三兩天不吃不喝不會致命,而短暫的幾分鍾缺氧就會死亡,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
森林在生長過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據研究測定,樹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氣;樹木的葉子通過光合作用產生一克葡萄糖,就能消耗2500升空氣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照理論計算,森林每生長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約850公斤。若是樹木生長旺季,一公頃的闊葉林,每天能吸收一噸二氧化碳,製造生產出750公斤氧氣。資料介紹,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個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給所需氧氣。誠然,林木在夜間也有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特性,但因白天吸進二氧化碳量很大,差不多是夜晚的20倍,相比之下夜間的副作用就很小了。就全球來說,森林綠地每年為人類處理近千億噸二氧化碳,為空氣提供60%的凈潔氧氣,同時吸收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有極大的提高空氣質量的能力;並能減少溫室氣體,減少熱效應。
四、森林是天然的消聲器。據研究結果,雜訊在50分貝以下,對人沒有什麼影響;當雜訊達到70分貝,對人就會有明顯危害;如果雜訊超出90分貝,人就無法持久工作了。森林作為天然的消聲器有著很好的防雜訊效果。實驗測得,公園或片林可降低雜訊5-40分貝,比離聲源同距離的空曠地自然衰減效果多5-25分貝;汽車高音喇叭在穿過40米寬的草坪、灌木、喬木組成的多層次林帶,雜訊可以消減10-20分貝,比空曠地的自然衰減效果多4-8分貝。城市街道上種樹,也可消減雜訊7-10分貝。要使消聲有好的效果,在城裡,最少要有寬6米(林冠)、高10米半的林帶,林帶不應離聲源太遠,一般以6-15米間為宜。
五、森林對氣候有調節作用。森林濃密的樹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陽輻射能,減少地面增溫。冬季森林葉子雖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幹仍能削減吹過地面的風速,使空氣流量減少,起到保溫保濕作用。據測定,夏季森林裡氣溫比城市空闊地低2-4℃,相對濕度則高15-25%,比柏油混凝土的水泥路面氣溫要低10-20℃。由於林木根系深入地下,源源不斷的吸取深層土壤里的水分供樹木蒸騰,使林正常形成霧氣,增加了降水。通過分析對比,林區比無林區年降水量多10-30%。國外報導,要使森林發揮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作用,其綠化覆蓋率要佔總面積的25%以上。
六、森林改變低空氣流,有防止風沙和減輕洪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出於森林樹干、枝葉的阻擋和摩擦消耗,進入林區風速會明顯減弱。據資料介紹,夏季濃密樹冠可減弱風速,最多可減少50%。風在入林前200米以外,風速變化不大;過林之後,大約要經過500-1000米才能恢復過林前的速度。人類便利用森林的這一功能造林治沙。 森林地表枯枝落葉腐爛層不斷增多,形成較厚的腐質層,就像一塊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綿,具有很強的吸水、延緩徑流、削弱洪峰的功能。另外,樹冠對雨水有截流作用,能減少雨水對地面的沖擊力,保持水土。據計算,林冠能阻載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發到大氣中,餘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樹干滲透到土壤中成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庫。森林植被的根系能緊緊固定土壤,能使土地免受雨水沖刷,制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
七、森林有除塵和對污水的過濾作用。工業發展、排放的煙灰、粉塵、廢氣嚴重污染著空氣,威脅人類健康。高大樹木葉片上的褶皺、茸毛及從氣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漿能粘截到大量微塵,有明顯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據資料記載,每平方米的雲杉,每天可吸滯粉塵8.14克,松林為9.86克,榆樹林為3.39克。一般說,林區大氣中飄塵濃度比非森林地區低10-25%。另外,森林對污水凈化能力也極強,據國外研究介紹,污水穿過40米左右的林地,水中細菌含量大致可減少一半,而後隨著流經林地距離的增大,污水中的細菌數量最多時可減至90%以上。
八、森林是多種動物的棲息地,也是多類植物的生長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為活躍的區域。所以森林保護著生物多樣性資源;而且無論是在都市周邊還是在遠郊,森林都是價值極高的自然景觀資源。
7. 因不愛護樹木,不懂得保護環境,而引發生態災難的具體事例。
宇宙中心醫院來了一位不速之客,那就是地球。地球滿臉憂愁,拄著拐杖,一瘸一拐地進了掛號室。掛號室的醫生急忙走上前去,奇怪的問:「地球老哥,50萬年前,你還是那麼地健壯,現在人類更發達了,你應該更如健康啊!可你現在怎麼啦?」「唉,一言難盡哪?」地球苦笑道:「人類是發達了,可我一天一天的卻衰弱了。真痛苦,醫生告辭了,我得去檢查了。」「祝願你,只是一點點小毛病。」醫生說。「謝謝!」
地球首先來到了皮膚科。地球剛一進門,醫生天王星便熱情地招待他。當天王星得到滿身傷痕、滿身痛苦的是地球時,天王星 異地目瞪口呆,連忙拿出生命證書:「地球,生於太陽系,周身除海洋外……大部分都為綠色。天王星醫生傷心地嘆口氣,開始了工作。最後,天王星給地球開了診斷書:地球主訴,周身痛苦,綠色皮膚漸被黃皮膚取代。醫生診斷:地球大陸膚色漸漸變為黃色,海洋由藍色局部變為灰色,有的已經不能適應生物生存。病因:人類亂砍亂伐,人類科學日益發達,大批工廠不注意保護水資源,向河水、海洋大量排放污水、廢渣……
地球接著又來到了眼科,不一會,他便邁著沉重的步子走出來,痛苦地想著剛才天王星醫生的話:「……人類大量開辦工廠……廢氣污染……『保護傘』被破壞……地球被蒙上一層近幾公里厚的『灰紗』……難怪我現在戴上了厚厚的近視鏡——足有三千七網路。」
最後,地球來到了內科,哭喪著個臉說:「北斗醫生啊,我覺得北緯36度隱隱作痛,西經52度,不知是何原因。」北斗醫生檢查後說:「人類在自相殘殺啊,他們在你身上狂轟亂炸。」地球連忙向醫生哀求:「請你們救救我吧!」可醫生們卻說:「我們誰也救不了你,只有人類才可以救你!」
善良的人類啊,請記住:地球只有一個,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吧!珍愛地球吧!否則,人類將會後悔莫及!
8. 砍伐樹木破壞生態環境造成什麼後果
水土流失,氣候異常!漫天的霧霾、沒有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氣候會變的很壞,直接導致版人類滅絕,地球氣溫上升權、人類生態的環境被破壞了。地面缺少植物、冰雪融化,沒有了晴朗的天空、地表土壤缺乏植被保護,就不會產生氧氣,大氣中氧氣會耗盡,海平面上升,遇到大雨就會發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土地沙漠化,淹沒村莊。
9. 園林樹種有哪些生態功能
園林樹種特有的生態功能應用中,凈化空氣、減輕污染、調節氣候等維護生態平衡、改善人類生存條件的生態環境效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作為人類征服自然及高度文明象徵的城市,從建設初期就必須重視其生態系統的完善,盡可能避免因城市發展造成的自然生態毀壞。
城市,以其獨特的存在方式,極大改變著自身及鄰近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城市的新建、改造或擴充,都將無一例外地改變原有的自然地貌。無論是平原、丘陵,還是湖畔、海濱;無論是山坡、谷地,還是莽林、高原;都將失去往日的寧靜、和諧,代之以喧鬧、抗爭。鱗次櫛比的各類建築,縱橫交錯的大小街道,星羅棋布的廣場、小區,代替了參天蔽日的森林、廣袤覆蓋的植被;驕橫的煙塵、沙暴攪亂了湛藍的天空。自然植被的消失,自然生態的失衡,自然環境的惡化,這就是現代城市發展不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現代城市發展規劃的首要問題就是要保證有一個足夠的綠色植物群落的存在,因為自然植被對生態系統的調節不是人為控制所能取代的。充分發揮以園林樹種為主體的城市「肺腑」和「生態型空氣調節器」的生態功能,有助於維護城市運營過程中的生態平衡,有利於改善城市居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環境條件,有益於建設花園式城市的現代發展趨勢。
(一)清新空氣,調節、改善空間環境
大氣中氧的正常含量為21%,二氧化碳的正常含量為0.03%。但是由於現代城市人口集中,人的呼吸要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而且各種生產和生活燃料燃燒時也要消耗大量氧氣、排出大量二氧化碳。所以目前世界上已有許多城市打破了大氣的自然平衡狀態,氧氣的含量不足20%,二氧化碳的含量可達0.5%~0.07%,已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特別是二氧化碳,雖為無毒氣體,但在空氣中的濃度達0.05%時,人的呼吸已感不適。此外,因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而導致的地球「溫室效應」,也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了日趨嚴重的災難。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進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特殊功能,在園林樹種的選擇和應用效果上是建植草坪的數倍至數十倍之多。通常1公頃的闊葉林,在生長季每天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50千克氧氣。如以成人每日呼吸需要吸進0.75千克氧氣、呼出0.9千克二氧化碳計算,需人均10~15平方米的林木面積或25~30平方米的草地面積。如果加上城市運營過程中各種燃料對氧氣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人均綠地面積還應增大,如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綠地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58%,人均綠地面積達70平方米。美國政府提出的城市人均綠地面積指標為40平方米。聯合國早在1969年出版的有關城市綠地規劃的報告中就提出,市內人均綠地要達到60平方米,住宅區的綠地定額為人均28平方米。
園林樹種的主要光合作用器官為葉片,因此枝繁葉茂、葉片表面積大的樹種對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調節作用較為明顯,特別是常綠闊葉樹種的選擇應用尤顯重要。不但在街道兩側、住宅小區和廠礦、機關等人口密集的區域應廣植喬灌木,增加光合作用面積,而且要大力發展近郊公園、開發市郊風景區、建設城市森林公園,最大限度地營造綠色空間,增加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提高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質量。如日本就規定,有500萬人口的城市,必須配備一個面積為1000公頃、每天可容納10萬遊客的市郊風景區。以每平方米葉面積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化指標,將樹木清新空氣的能力分為三類。第一類指標值高於2000克的有:柿、刺槐、合歡、泡桐、欒樹、紫葉李、山桃、西府海棠、紫薇、豐花月季、碧桃、紫荊、凌霄。第二類指標值在1000~2000克的有:桑、臭椿、槐樹、火炬樹、黃櫨、白蠟、毛白楊、元寶楓、核桃、山楂、白皮鬆、木槿、小葉女貞、羽葉丁香、黃刺玫、金銀花、連翹、金銀木、迎春、衛矛、榆葉梅、太平花、珍珠梅、石榴、猥實、海洲常山、丁香、天目瓊花、大葉黃楊、小葉黃楊、薔薇、金銀花、紫藤、五葉地錦。第三類指標值低於1000克的有:懸鈴木、銀杏、玉蘭、雜交馬褂木、櫻花、錦帶花、玫瑰、棣棠、蠟梅、雞麻。
我國前幾年風行的「草坪熱」,誤區在許多地區不顧自身城市建設的水平,特別是沒有考慮有無市郊森林植被的條件,一味盲目砍樹植草,無異使本來就入不敷出的大氣環境更加失衡,其負面效應要遠甚於表面靚麗所帶來的虛榮。目前,從園林生態來看,視覺景觀需求,在植物選擇與配置上雖已考慮到適應性問題,但群落與群落結構不盡合理仍然顯而易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草地規模。客觀地說,從空間組合(美學的)和市民需求(社會的)看,草地和疏林草地是不可缺少的。但從生態學看,草地是單一物種的脆弱的生態系統,其維系須有相應的管理並適時更新,這種投入是必要的,但應有個度。那種惟草地為美、惟草地才有現代感、草地越多時代感越強等不顧實際需求、一味追求時髦的偏見,在一些規劃師、環境設計師甚至少數園林設計師中不同程度存在,個別決策者的偏見則很自然地助長了這類現象的蔓延,其依據就是國外如此,感覺好極了。某市濱海綠地的建設,且不說砍伐了大量防風林,危及從生態觀點看的產投比、生物多樣性、單位葉面積系數、綠視率等,單就「臨海見海」與「臨海用海」而言,「見」海當然是追求視覺效果,作為海與沙灘,包括外地遊客在內的市民是最直接的利用者,即觀光、休閑、游泳等活動,大片的草地少了喬木庇蔭,已給游覽者帶來烈日肆虐下的不便。如何恰當地解決看與用的問題,其實質仍然反映了生態與景觀的統一問題,缺乏生態依據的單純的景觀美是難以持久的。現階段開始的退草還樹措施,就是認真反思後的積極舉措。而我國目前正在升溫的「市民廣場」,多以建築小品和道路鋪裝為主,則更加美麗有餘、綠化不足,從根本上違背了營造城市生態綠地系統的宗旨,較前述誤區有過之而無不及,必須認真加以糾正。
園林樹種具有吸熱、降溫和蒸發水分的作用,對空氣的溫度、濕度等都有良好的調節和改善功能。樹木在生長過程中,從根部吸進的水分99.8%都要蒸騰掉,只留下0.2%進行光合作用,所以樹木能有效提高林地上空的相對濕度。春季樹木開始生長,從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然後蒸騰散發到空氣中去。同時林地降低了風速,水氣不易擴散,因此林地內相對濕度可增加20%~30%。夏季樹木龐大的根系像抽水機一樣,不斷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後由枝葉蒸騰到空氣中去。1公頃闊葉樹林,在夏季能蒸騰2500噸水,相當於同等面積的水庫蒸發量,比同等面積的土地蒸發量高20倍。據測定,每公頃油松每日蒸騰量為43.6~50.2噸,加拿大楊的蒸騰量為57.2噸。由於樹木的強大蒸騰作用,使水汽增多、空氣濕潤,綠化區的空氣濕度比非綠化區高25%~35%,這就是林地內空氣清新的重要原委,並以此為人們創造了涼爽、舒適的生存氣候環境。秋季落葉前,樹木生長逐漸停止,但蒸騰作用仍在進行,綠地中空氣濕度雖不如春夏季大,但仍比非綠化地帶高。冬季林地里的風速較小,空氣中亂流交換較弱,土壤和樹木的蒸發不易擴散,因此林地里的絕對濕度普遍較高,相對濕度也高於未綠化區10%~20%。
植樹地區的環境氣溫常較建築物地區低,是由於樹蔭可以減少陽光的直射,並消耗許多熱量用以蒸騰從根部吸收的水分。尤其在夏季,林地內的氣溫較非林地低3~5℃,而較建築物地區甚至低10℃左右。森林公園內或濃密成蔭的行道樹下,降溫效果更為顯著。炎夏,無樹的裸地地表溫度,遠遠超過當時大氣溫度。當空曠的廣場在1.5米高度的最高氣溫為31.2℃時,地表最高溫度可達43℃,而綠地中的地表溫度要比空曠廣場低得多。據同一時間的溫度實測,柏油路面為36~45℃,農田土壤地面為28~32℃,城市中心氣溫為27.5℃,樹林中的氣溫為24.5℃。因為樹體要製造1克碳水化合物,就得吸收16.7千焦太陽熱能,吸收相當於2500升大氣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所以凡是有樹木的地方都比較涼爽。由於冷空氣比重大,下降至地表,導致大片林地與其他地區的溫差加大,從而促進了空氣的流通,因此綠地可為人們創造防暑降溫的良好環境。
由於人口稠密、工業集中,造成城市中心地區溫度高於周邊地區的現象稱為熱島效應。如北京7月平均氣溫,市中心的天安門廣場比市郊高1.6℃;上海約有60千平方米的「熱島」較郊區高1℃;美國洛杉磯市區溫度的年平均值要比郊區農村高1.5℃。與農村具疏鬆濕潤且多有植物覆蓋的下墊面不同,城市下墊面多由磚塊、水泥、瀝青等鋪設而成,熱容量大;疏密相間、高低錯落的建築物,其牆面增加了輻射熱的成分,其密度減低了反射熱的擴散,其結果形成了城市平均溫度增高和晝夜溫差減少的熱島效應。
1995年7月6日15時左右,廣州市區突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隨即大雨傾盆,然而市郊卻基本無雨,一派平靜。氣象專家認為這是由「熱島效應」造成的。廣州中心氣象台專家說,前一天14時左右,原來在三水市南部至南海市西部一帶形成的對流雲團,以30千米/小時的速度向偏東方向移動,15時30分左右進入廣州市區後迅速發展加強,產生強雷雨和1.5米/秒的6級陣風,持續2小時,降雨量46.1毫米。雨帶移至東北面時即以極快的速度減弱並消失。
1996年7月11日中午,上海西南有一雲雨團進入西郊後便迅速增強,到市區上空時剛好變成一場暴雨當頭砸了下來,24小時市區最大降水量超過160毫米。然而就在它使市區大范圍積水的同時,一些郊縣如奉賢、金山卻只下了十幾毫米。上海中心氣象台領班姚志展指出,大氣環流是首先要加以考慮的因素。然而雨帶的位置並不能解釋一切,城市本身的環境對雨的大小確實有重大影響。由於綠化少、鋼筋水泥建築多等原因,使市區氣溫明顯高於周郊的所謂「熱島效應」已是眾所周知。「混濁島效應」則是指由於市區的工礦企業集中,排放出的污染使空氣中的塵埃積聚都較嚴重,而塵埃等污染物恰恰是雲層中的水汽變成降雨所最需要的「凝結核」。此外,由於市區建築物集中,因而地面狀況要比郊縣「粗糙」得多,市區風速就會大為減少,強雨帶等天氣系統在市區上空停留的時間就比較長,從而使總降水量增多。
(二)凈化環境,減緩、監察大氣污染
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工業生產的發展、人口密度的增加,各類能源消耗量超負荷膨脹,三廢排放量超標准驟增。當其超越城市自凈、自治的能力時,就會造成危害該系統正常運行的環境污染問題,人類生存將受到自身發展帶來的威脅,城市發展將受到自身建設帶來的毀壞。
據聯合國1995年發布的一項報告中稱,目前全球只有20%的城市居民呼吸空氣達到可接受的標准,而約有18億城市居民呼吸著含有過高二氧化硫、煙塵的空氣。空氣中二氧化硫含量最高的城市是:義大利的米蘭,伊朗的德黑蘭,韓國的漢城,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和聖保羅,法國的巴黎,西班牙的馬德里,中國的北京、沈陽和西安。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對全球53個國家272個城市大氣中的總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種完全污染物的濃度進行測量,並重新推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其中包括我國的北京市、蘭州市。沈陽市作為一個歷來「榜上有名」的老污染城市,已退出此列。
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出的有毒氣體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如二氧化硫是冶煉企業產生的主要有害氣體,數量多、分布廣、危害大。氟化氫則是窯廠、磷肥廠、玻璃廠產生的另一種劇毒氣體,對人體的危害比二氧化硫大20倍。據《』98中國環境統計》資料:我國城市空氣污染仍以煤煙型為主,並處在較重的污染水平。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濃度在3~248微克/立方米之間,全國平均值為66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年均值濃度在4~140微克/立方米之間,全國平均值為45微克/立方米。總懸浮顆粒物年均值濃度在32~741微克/立方米之間,全國平均值為291微克/立方米,全國降塵量年均值15.3噸/(平方千米月)。1997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2266萬噸,其中工業排放量為1772萬噸,余為生活排放。
造成空氣中含有過高二氧化硫的原因,是由於城市中高大的建築物、密集的公用設施和縱橫交錯的街道所形成的特殊的下墊面,以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排放出大量的熱量、廢氣、煙塵等污染物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特殊氣候條件。當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達到0.001%時,人就感到呼吸困難,不能持久工作;達到0.04%時,人的聲門痙攣、窒息,就會迅速死亡。而通過燃燒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硫,與大氣中的水汽結合,並隨雨水一起降落而形成酸雨(指pH<5.6的降雨)。據浙江省環保局監察,1997年該省酸雨覆蓋面積已達80%以上,酸雨率達63.3%,即平均每下三場雨就有兩場是酸雨。我國平時食用醋(有機酸)的pH為3,該省某地曾測到過pH為3.32的酸雨(無機酸),其酸度已接近食醋。
很多園林樹種可以吸收有害氣體,1公頃的柳杉每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柑橘葉片吸收的二氧化硫比柳杉還多。經對一些常見的園林樹種的吸硫量測定,發現臭椿和夾竹桃不僅抗二氧化硫的能力強,並且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也很強。臭椿在二氧化硫污染情況下,葉片含硫量可達正常值的29.8倍,夾竹桃可達8倍。其他如珊瑚樹、紫薇、石榴、厚皮香、廣玉蘭、棕櫚、胡頹子、銀杏、檜柏、粗榧等也有較強的抗二氧化硫特性。刺槐、女貞、泡桐、梧桐、大葉黃楊等抗氟和吸氟的能力都比較強。另外,木槿、合歡、黃檗、楊樹、紫荊、紫藤、紫穗槐等對氯氣、氯化氫氣體有很強的抗性。紫薇可以吸收低濃度的汞。大多數樹種都能吸收臭氧,其中銀杏、柳杉、樟樹、海桐、青岡櫟、女貞、夾竹桃、刺槐、懸鈴木、連翹等凈化臭氧的作用較大。有些樹木還能吸收氨、鉛及其他有害氣體。因此,在可能造成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氣體污染的地區,根據具體場合,選擇抗性強的園林樹種栽植,可以起到很好的「有害氣體凈化場」的效果(表)。
表 園林樹種對有害氣體的抗性一覽表
樹體受大氣污染物質的影響後,通常會在葉片上出現傷斑,污染物質不同、污染程度不同所產生的受害症狀各異。有時污染對樹體危害不使其表現出葉片症狀,而是對內部的生理代謝活動發生影響,致使生長量減少、植株矮化、葉面積變小、葉片早落和落花落果等。在污染條件下,樹體吸收的污染物質還會使自身的某些成分發生變化。樹體產生的這些可見症狀、生理代謝或內部成分的差異性變化,就成為判斷大氣污染有害氣體的種類、濃度和范圍分布的初步依據,可供分析判斷環境污染的狀況,以便進一步詳細測定、處理。利用園林樹種對有害物質的敏感性監測環境污染,既經濟便利,又簡單易行,可以起到凈化大氣、保護環境的「綠色衛士」的積極作用。
(三)防風固土,消噪減震,阻燃避災
園林樹種的防風效果是顯著的。冬季,林地不但能降低風速20%,而且靜風時間較長,在嚴寒的冬季可減少冷風的吹襲。風速越大,樹木的防風作用越顯著;樹木越多,防風的效果就越好。春季多風,氣流穿過林地時,經樹木的阻截、摩擦和過篩作用,消耗了氣流的能量,從而起到減低風速的作用。林木的防風效果,防護林帶迎風的一面,保護范圍為林帶高度的3~5倍;背風的一面,則可達林帶高度的20~25倍。防護林樹種的選擇,要求根系穩固,枝幹堅韌,抗風性能強;樹形高大,枝葉繁茂,防風效果好;樹體壽命長,耐瘠易管理。如義大利楊、加拿大楊、常山核桃、落羽杉、池杉、水杉、楮、栲、銀杏、北美鵝掌楸、濕地松、黑松、馬尾松、油松、樟子松、青岡櫟、木麻黃等。
園林樹種的水土保持作用,表現在有樹木的地方,土壤不易被雨水沖刷侵蝕。下雨時,樹冠可以截留10%~20%的雨水,減弱雨水對土壤的濺擊。林地內的枯枝落葉層又可以提高地表的汲水性和透水性能,攔阻地表徑流。1公頃林地較無林地多蓄水300立方米。據測試估算,陸地上20厘米深的表土層,因不同的植被覆蓋而被雨水沖刷殆盡所需的時間差異很大:林地57萬年以上,草地8萬年以上,耕地46年,裸露地只需18年(即當代人便可身受其害)。土壤的形成過程是非常緩慢的,1厘米表土的分化形成需經100年以上的自然變遷,一旦流失,就很難恢復。因此,在城市建設中,見縫插綠無疑是對生態規劃不周密時的一種應急補救措施,特別是對公路兩側或河塘周岸陡坡,尤其要重視園林樹種的適當選擇和應用,以加強水土保持功能。
城市中人口集中,車輛運輸交通頻繁,工程建築此起彼落,各種機器馬達的轟鳴尖口嘈雜聲響,不僅令人煩躁不安、易感疲勞、降低勞動生產率,而且會導致聽力減弱、神經衰弱等不良症狀,嚴重影響身體健康。據測算,雜訊超過70分貝時,人體健康受到損害;雜訊達到90分貝時,人就不能持久工作。我國的城市區域雜訊污染仍十分嚴重,多數城市居於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雜訊影響范圍大並呈擴大趨勢,交通雜訊對環境沖擊最強。全國道路交通雜訊等效聲級分布在67.3~77.8分貝之間,全國平均值71.0分貝(長度加權)。在監測的49個城市道路中,聲級超過70分貝的占監測總長度的54.9%。城市區域環境雜訊等效聲級分布在53.5~65.8分貝之間,全國平均值為56.5分貝(面積加權)。此外,各類功能區雜訊普遍超標。
茂密的樹木能吸收和阻隔雜訊。據測定,14米高、20~30米寬的林帶可基本消除高速行駛車輛形成的噪音。又如臨街房屋退後建築紅線5~7米,植樹綠化,可以減低噪音15分貝左右。樹木對噪音的吸收和阻隔功能,是由於樹體對聲波有散射作用。聲波通過時,枝葉擺動,使聲波減弱而逐漸消失。同時,樹葉表面的氣孔和粗糙的茸毛,具有吸收聲波的功能。實踐研究證明,分枝低、樹冠矮的喬、灌木的防噪能力比高樹冠的喬木強。同等樹木量的防護林設置,疏散的樹群或多重間隔的狹窄林帶,其防噪效果要比一個完整的寬林帶為好。
熱核武器的散落物和放射性物質的擴散與地形、地物有很大的關系,樹林就是一個很大的屏障,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質的輻射性傳播,同時起過濾和吸收的作用。櫟樹林可將15戈瑞劑量的中子一伽瑪混合輻射射線全部吸收而不影響生長。園林樹種的合理選擇和應用還可減輕因爆炸引起的震動而減少損失。
許多園林樹種還有防火功能,可以起阻擋火勢蔓延的作用。有防火功能的樹種通常具備下列特點:樹體含樹脂少,枝葉含水量多,著火時不易產生火焰;樹體萌芽再生力和根部分櫱能力強,遭火焚燒後,能迅速再生。防火能力較好的樹種,常綠樹有珊瑚樹、厚皮香、山茶、油茶、羅漢松、蚊母樹、八角金盤、夾竹桃、海桐、女貞、青岡櫟、大葉黃楊、枸骨、棕櫚等;落葉樹有銀杏、麻櫟、臭椿、刺槐、白楊、柳樹、泡桐、懸鈴木、楓香等。其中尤以珊瑚樹的防火功效最為顯著,即使它的葉片全部燒焦,也不會發生火焰。銀杏的抗火能力也很突出,夏季即使將它的葉片全部燒盡,仍能萌芽再生;冬季即使樹干燒毀大半,也能繼續存活。
園林樹種栽植比較茂密的地段如公園、街道綠地等,也是地震避難的極好場所。1976年7月北京市受唐山地震波及,總面積400多公頃的15處公園綠地,疏散居民20餘萬人。同時地震不易引起樹木倒伏,樹下是避震的安全場所;震後並可充分利用樹木搭棚,解決臨時戶外生活的燃眉之急。故現代城市建設中,園林樹種在防震抗災作用上的選擇和應用不可忽視。
(四)益體強身,增進、顯現社會功能
城市空氣中通常存在桿菌37種,球菌26種,絲狀菌20種,芽生菌7種。據江蘇常熟市調查,每立方米空氣中的細菌含量,林區相當於居住小區的3.35%,林緣為14.11%,而市中心高達309.94%。
園林樹種的選擇和應用可以減少空氣中的細菌數量。一方面由於植樹地區空氣中的微塵減少,從而減少細菌的攜帶量;另一方面樹體能分泌大量的殺菌素,可殺死病原菌或致病原生動物(如赤痢阿米巴、陰道滴蟲等)。樺木、銀白楊的葉片在20分鍾內可殺滅全部原生動物,檸檬桉只要2分鍾,懸鈴木需3分鍾,圓柏需5分鍾,白皮鬆需8分鍾就可殺滅原生動物。檸檬桉葉釋放的殺菌素可殺死肺炎球菌、痢疾桿菌、結核菌及多種致炎症的球菌、流感病毒。1公頃的刺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千克殺菌素,可以殺滅白喉、肺結核、傷寒、痢疾等病菌。地榆根的水浸液能在1分鍾內殺死傷寒、副傷寒A和B的病原菌和痢疾桿菌。0.1克磨碎的稠李冬芽,甚至能在1秒鍾內殺死蒼蠅。還有某些樹種釋放的揮發性油類,如丁香酚、天竺桂油、肉桂油、檸檬油等也具有殺菌作用,尤其是松樹林、柏樹林及樟樹林對空氣的滅菌功能較強。
當人們從喧鬧的勞動場所、緊張的工作崗位來到幽靜、自然、安逸、休閑的林下綠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領略著怡人的景色,就會感到精神上的放鬆、精力上的恢復。人們在清新、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交流情感,修身養性,有利於身體健康。據測定,人處於綠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