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破壞
① 12.()下列物品中,對海洋生態的破壞最為嚴重的是哪一項 A.漁網 B.玻璃瓶 C.塑料
填C,塑料對海洋生態的破壞最嚴重,它長時期無法降解,海洋生物吞食了會死亡。
② 破壞海洋生態的赤潮,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赤潮是指由於海洋生態環境的變化,使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突然大量繁殖並高度密集而 使海水顏色變成赤褐、褐色等的一種現象。形成赤潮的海洋生物稱為赤潮生物。赤潮又分 為有毒和無毒兩種。前者是指次赤潮生物體內含有某種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 生物為主形成的赤潮,並對海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後者是指次赤潮生物體內不含有 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為主形成的赤潮,它基本是無危害性。
2000年在我國近海域發生赤潮28次。其中,渤海7次,累計面積近2 000 km2;黃海4 次,累計面積800 km2;東海11次,累計面積7 800 bn2;南海6次,累計面積近5 000 km2。 赤潮災害嚴重地威脅我國海域生態環境,並給海洋經濟帶來巨大損失,僅遼寧、浙江兩次較 大的赤潮造成漁業損失就近3億元。2000年和2001年全海域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高達數十億元。
最近,韓國科學家在朝鮮半島以南的美羅島海域再次找到1996年曾發現的一種海洋微 生物——Hahella(哈赫拉?下濟州)。經基因組測序分析後發現這種微生物能產生可以清 除赤潮的靈菌紅素。將它撒在赤潮中,只需1/10億的濃度,1 h後就能將大部分赤潮浮游生 物殺死。靈菌紅素有望經過毒性實驗和環境影響檢測,在2009年左右作為治理赤潮的產品 投人使用。
③ 人類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例子
1、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主要表現在對森林的亂砍濫伐,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氣候異常,水災、旱災日趨嚴重。
2、對草原生態系統的破壞主要表現在對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包括盲目開墾種植作物、過度放牧和亂捕濫殺野生動物等)造成牧草大減,雜草、毒草叢生,鼠類、害蟲泛濫成災,破壞原有食物鏈,反而導致畜牧業減產、草場嚴重退化,甚至沙漠化。
3、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主要表現在:
(1)漁業捕撈過度和海水養殖管理不善。海洋捕撈產量的迅速增加是機動漁船大量增加的結果。但是,逐年增長的捕撈力量主要集中在近海漁場,造成近海漁業資源開發利用過度。過度的開發利用導致優質魚類資源嚴重衰退,漁獲物中主要經濟魚類所佔比例逐年減少,個體也趨向小型化、低齡化,低質小雜魚所佔比例逐年增加。有些地區的海水養殖業管理不善,出現了污染海洋生態環境的傾向,如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造成海水有機物污染和富營養化;大量采捕餌料生物,使部分灘塗貝類大量減少,破壞了正常的食物鏈;等等。
(2)灘塗圍墾和填海造陸奪走了大片海洋生境。沿海灘塗大量圍墾和人工填海造陸等,不僅使許多海洋動物失去了大面積的棲息地、產卵地、育苗場、索餌場
④ 北極地區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現象
(1)一方面直接導致海平面的升高,威脅各國的沿海城市,另一方面,會破壞全球的生態平衡,一些動植物的生活環境被破壞,導致生物遷徙和滅絕。此外,冰雪的消融會使許多幾百年甚至幾萬年前埋藏於冰蓋中的微生物被暴露出來,影響人類的健康,甚至將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威脅。
(2)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加工要做到有序進行,在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不能以污染或犧牲環境為代價,同時我們還要嚴格限制自己的行為,不能亂甩廢棄物,注重自己生產生活的環境治理及生態修復,此外,我們還要保護環境,美化環境。
⑤ 人類對海洋的破壞有哪些
具體抄如下:
1、垃圾污染
工業冷卻襲水和工程殘土、垃圾及疏浚泥等。前者入海後能提高局部海區的水溫,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 ,影響生物的新陳代謝,甚至使生物群落發生改變;後者可破壞海濱環境和海洋生物的棲息環境。
2、雜訊污染
利用天然聲納進行導航和捕獵,讓無脊椎動物深受其害。勘探船產生的聲音污染對頭足類動物以及其他海洋動物的生存造成不利影響。
3、過度捕撈
人類的捕魚活動導致海洋中生存的某種魚類種群不足以繁殖並補充種群數量。現代漁業捕獲的海洋生物已經超過生態系統能夠平衡彌補的數量,結果使整個海洋系統生態退化。
4、冰川融化
由於冰蓋的融化,奇特的低鹽度海水正在慢慢的消失,截止到2002年, 96%的低鹽度棲居環境已經消失殆盡。大部分以冰川徑流作為供水源的地區將會發生嚴重的缺水危機。
5、石油泄漏污染
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積廣大的油膜,阻止空氣中的氧氣向海水中溶解,同時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對海洋生物產生危害,並禍及海鳥和人類。
⑥ 怎樣解決海洋生態破壞問題
海洋生態破壞主要分為幾個方面:近海海域的污染、海洋內部島嶼的垃圾污專染,洋流引起某一地區的垃屬圾污染。因為海洋的自凈能力是很強的,要想解決海洋生態破壞的問題,首先要解決近海或者說是沿海地區產業問題,污染的排放問題;另外就是垃圾的處理。
⑦ 海洋生態破壞的例子~~
1.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發生於2001年1月的公害事件,污染范圍位於台灣墾丁國家公園境內的龍坑生態保護區。事件為保護區的生態帶來浩劫。2003年,環保署向挪威法院提出賠償訴訟,這成為台灣首宗跨國訴訟的油污事件。
2001年1月14日,希臘籍三萬五千噸貨輪阿瑪斯號(Amorgos)滿載礦砂,由印度駛往中國大陸,行經台灣南部海域時,阿瑪斯號失去動力。漂流12小時後,當晚20時左右,在墾丁海域擱淺。台灣交通部和國軍搜救中心接報後,立即展開救援行動,於23時將船上25名船員全數救出。1月15日,花蓮港務局成立「災害處理中心」,准備防止漏油的相關措施,並要求船東及保險公司盡快出面處理。18日,阿瑪斯號船身出現破裂情形,並開始漏油;環保署立即依2000年10月通過的《海洋污染防治法》規定,函請花蓮港務局限制所有阿瑪斯號船員出境。
2.阿拉斯加港灣漏油事件發生於1989年3月24日午夜,欲前往加州長灘的埃克森油輪瓦迪茲號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觸礁,導致泄漏了一千一百萬加侖原油。這起事件被認為是當時最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
該事故導致威廉王子港的魚和野生動物大量消亡,當地漁民賴以生存的捕魚業亦不復存在。泄漏的原油最後覆蓋了四千多平方公里的海面,埃克森公司說,他們幾乎花費了二十億美元清理水面,並且支付了數以百萬計的賠償金額,這家石油公司至今仍在抗爭法院的賠償裁決。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於2007年發現,威廉王子港海灘下仍然有兩萬五千多加侖的原油殘留。負責監督清理泄油事故的「埃克森瓦迪茲漏油事件信託理事會」報告提到,某些區域仍有泄油留下的有毒物質。根據環保報告,部分野生動物回到該地,但是大部分漁民已經遷往別處或另尋謀生途徑。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說,他們已經清除了漏油,並且自稱是個優秀的企業公民;惟環保人士說,那裡的海水永遠不可能恢復原樣,而該處的自然環境及野生動植物,甚至是當地居民,仍舊沒有從災難中恢復過來。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甫接任美國聯邦運輸部副部長的趙小蘭女士,於事件發生同年八月親自前往阿拉斯加州,對漏油後續處理進行督導視察。
3.河北精神號溢油事件是一個重大的溢油事件,由一首駁船在韓國忠清南道泰安郡大山港撞到河北精神號(Hebei Spirit)而引起。在韓國當天上午(2007年12月7日)本地時間上午七點半,一首駁船與河北精神號在黃海海面相撞,漏出大約10000噸原油。韓國時報稱它是韓國的最嚴重的漏油事件,超越發生在1995年的溢漏事件。這事件,是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漏油事件大約三分之一的大小。由於此事件發生在寒冷了冬季,因此最初專家相信溢油的面積不會擴大。然而因為異常的天氣,加上強大的海浪和意料不到的風向,使得漏油的擴展面積蔓延速度超出了原先所預測的,並污染了海岸的蚝田。
4.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又稱英國石油漏油事故,是2010年4月20日發生的一起墨西哥灣外海油污外漏事件。起因是英國石油公司所屬一個名為「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的外海鑽油平台故障並爆炸,導致了此次漏油事故。爆炸同時導致了11名工作人員死亡及17人受傷。據估計每天平均有12,000到100,000桶原油漏到墨西哥灣,導致至少2,500平方公里的海水被石油覆蓋著。專家們擔心此次漏油會導致一場環境災難影響多種生物。此次漏油還影響了當地的漁業和旅遊業。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生後,漏油事故附近大范圍的水質受到污染,不少魚類,鳥類,海洋生物以至植物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如患病及死亡等。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的漁業進入災難狀態,過半數受訪者,不滿意總統奧巴馬處理今次事故的表現。有官員指,至今墨西哥灣沿岸有超過300隻海鳥因為油污死亡[2]。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墨西哥灣漏油的影響如同911恐怖襲擊。美國政府的在11月份的調查報告指出有6,104隻鳥類,609隻海龜,100隻海豚在內的哺乳動物死亡,這個數字可能包括了死於自然原因的動物,所有因深海漏油而死亡的數據斷定尚待時日。
英國石油公司打造了一個4層樓高的巨型「金鍾罩」希望能降到1500米的海底,把漏油的地方罩住,讓原油保留在金鍾罩里,然後再抽回海面上接應的油輪,但深海水溫太低,金鍾罩內部累積了大量的冰晶,中途就無法正常運作,這項計劃宣告失敗。英國石油公司被美國政府要求成立一個200億美金的基金來處理這個事故。同年7月,賴比瑞亞籍的台灣除油船鯨魚號(A Whale)抵達墨西哥灣,在測試成功後投入海水油污清除作業[5],但因除油效果不佳,退出除油作業。漏油後數月內,海水中高濃度甲烷被快速繁殖的深海嗜甲烷菌所吞滅,甲烷迅速地回歸正常值。
5.2011年6月期間中海油渤海灣一油田發生漏油事故,這是中海油與美國康菲公司的合作項目。康菲公司負責宣傳的人士表示,康菲是作業方。
據悉,渤海灣是中海油的主產區,根據2011年一季度中海油季報,來自渤海灣的石油以及石油液體產量佔到總產量比例超過57%,天然氣產量超過12%。[1]
2011年7月5日下午,中國國家海洋局在北京通報了中海油和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渤海灣漏油事件初步結果,並首次公布此次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的相關畫面。
2011年 6月30日,中海油和國家海洋局內部人士證實了漏油這一消息。不過,目前中海油和康菲石油官方均未作出回應。國家海洋局介入調查。
7月1日 中海油稱渤海原油滲漏點已得到有效控制, 蓬萊19-3油田出現油膜,中海油有關部門回應。
7月2日 國家海洋局方面告訴記者,將在7月5日公布渤海油田漏油的調查情況。昨晚,記者得到的消息是,這一漏油事件中原油滲漏點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工作基本完成。
7月3日 據中海油內部人士今天(7月3日)透露,中海油渤海灣一油田發生漏油事故已基本處理完畢,由於泄露范圍比較小,只涉及200平米左右,對事故海域及相關環境影響較小。
7月4日 中海油漏油事故披露不全,一直未對對溢油數量、原因等仍未有說法,而且中海油披露的漏油麵積和其他途徑披露的相差也較大。有專家稱,可能情況比較嚴重。
7月5日 國家海洋局通報中海油漏油情況稱已得到有效控制,漏油致840平方公裏海域水質被污染,對周邊海域造成危害,目前已對涉事公司立案。
針對中海油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2011年7月5日下午14時,國家海洋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中海油渤海油田漏油事故的調查情況。據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介紹,發生事故的B平台早在6月4日已經開始少量溢油。油田單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積158平方公里,目前已使周圍海域840平方公里的1類水質海水目前下降到了劣4類。
此前媒體報道,漏油事故從6月17日開始。但根據發布會上的情況介紹,早在6月4日便已開始少量溢油。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稱,此次發生泄露的有兩個平台,B平台和C平台。6月4日,北海分局接到中海油合作夥伴康菲石油公司報告,稱發現海底溢油點,在蓬萊19-3油田海面發現少量油膜帶,隨即命該公司開展自查。
而後,6月17日上午,C平台發生小型井底事故。康菲石油當日停止所有平台作業。
⑧ 中國海洋被破壞的原因是什麼
我國海洋被破壞表現在兩個方面
(1)海洋污染
(2)海洋生態破壞
下面就分別來分析具體原因:
1、船舶造成的污染
何謂船舶造成的污染,是指因船舶操縱、海上事故及經由船舶進行海上傾倒致使各類有害物質進入海洋,海洋生態系統平衡遭到破壞。
船舶造成污染的特徵:
(1)經由船舶將各類污染物質引入海洋。
(2)污染物質進入海洋是由於人為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也就是說污染行為在主觀上表現為人的故意或過失。(如:洗艙污水、機艙污水未經處理排入海洋)(3)污染物進入海洋後,造成或可能造成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
2、海洋石油開發對海洋造成的污染
我國海域石油蘊藏量十分豐富,目前多數開發者集中在近海海域勘探開發。隨著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飛速發展,有的鑽井船和採油平台,人為的將大量的廢棄物和含油污水不斷地排入海洋,因此,海洋石油開發也是目前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之一。在不同的程度上對我國近海海域的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海洋石油開發對海洋造成污染主要表現在;
(1)生活廢棄物、生產(工作)廢棄物和含油污水排入海洋。
(2)意外漏油、溢油、井噴等事故的發生。
(3)人為過程中和自然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含油污水流入海洋中。石油進入海水中,對海洋生物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石油進入海水後,使海水中大量的溶解氧被石油吸收,油膜覆蓋於水面,使海水與大氣隔離,造成海水缺氧,導致海洋生物死亡。對幼魚和魚卵的危害是很大的,在石油污染的海水中孵化出來的幼魚魚體扭曲並且無生命力,油膜和油塊能粘住大量的魚卵和幼魚使其死亡。油污使經濟魚類、貝類等海產品產生油臭味,成年魚類、貝類長期生活在被污染的海水中其體內蓄積了某些有害物質,當進入市場被人食用後危害人類健康。
3、工廠對海洋的污染
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污染主要表現在,
(1)與海相通的河流兩岸的造紙廠、化工廠等利用河道排放污水而流入海洋。(2)含有污染物質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傾倒河岸或河道,隨河水或漲落潮流入海洋。
希望會對你有所幫助...
⑨ 地理:海洋正遭受那些破壞,這樣會造成什麼後果誰能幫我舉兩個例子
1.海水受到嚴重污染,水質變得復雜。大量海洋生物會死亡,嚴重的還會導致某些物種的內滅絕。 2.全球容氣溫不斷上升,也會影響海洋。氣溫導致冰山融化成水,會造成海平面上升,還平面上升會致使一些海拔低地被淹沒,這也是一種海洋破壞。
⑩ 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系統有何影響
由於密集的人口和工業,大量的廢水和固體廢物傾入海水,加上海岸曲折造成水流交換不暢,使得海水的溫度、pH、含鹽量、透明度、生物種類和數量等性狀發生改變,對海洋的生態平衡構成危害。
海洋污染突出表現為石油污染、赤潮、有毒物質累積、塑料污染和核污染等幾個方面; 海洋污染物依其來源、性質和毒性,可分為以下幾類:
①石油及其產品。
②金屬和酸、鹼。包括鉻、錳、鐵、銅、鋅、銀、鎘 、銻 、汞 、鉛等金屬,磷、砷等非金屬,以及酸和鹼等。它們直接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影響其利用價值。
③農葯。主要由徑流帶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有危害。
④放射性物質。主要來自核爆炸、核工業或核艦艇的排污。
⑤有機廢液和生活污水。由徑流帶入海洋。極嚴重的可形成赤潮。
⑥熱污染和固體廢物。主要包括工業冷卻水和工程殘土、垃圾及疏浚泥等。前者入海後能提高局部海區的水溫,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 ,影響生物的新陳代謝,甚至使生物群落發生改變;後者可破壞海濱環境和海洋生物的棲息環境。
(10)海洋生態破壞擴展閱讀
海洋中有機碎屑物質的量很大,一般要比浮游植物現存量多一位數字,所起的作用也很大。這是海洋生態系不同於陸地生態系又一個重要特點。它們來源於生物體死亡後被細菌分解過程中的中間產物(最後階段是無機化),未完全被攝食和消化的食物殘余,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產生的分泌在細胞外的低分子有機物,以及陸地生態系輸入的顆粒性有機物。
另外,海洋中還有比顆粒有機物多好幾倍的有機溶解物,以及其聚集物。它們在水層中和底部都可以作為食物,直接為動物所利用。
在海洋生態系統中,除了一個以初級生產者為起點的植食食物鏈和食物網以外,還存在一個以有機碎屑為起點的碎屑食物鏈和食物網(見海洋食物鏈)。許多的研究結果表明,後者的作用不亞於前者。因此,在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分析中,應當把有機碎屑物質作為一個重要組分,它們是聯結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一項要素。
分解者包括海洋中異養的細菌和真菌。它們能分解生物屍體內的各種復雜物質,成為可供生產者和消費者吸收、利用的有機物和無機物。
因而,它們在海洋有機和無機營養再生產的過程中起著一定的作用(如海洋細菌)。而且,它們本身也是許多動物的直接食物。以細菌為基礎的食物鏈為第三類食物鏈,稱為腐食食物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