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與生態建設
Ⅰ 簡述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必要性. (簡答 )
生態文明法律制度應當承認環境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保障各主體的生態環內境權,明確目標導向和標准約束兩容個功能評價體系且評價體系應具有預防性特徵。實踐中,生態文明法制建設面臨許多困惑,如環境權未獲法律確認,公眾參與舉步維艱;環境立法缺少綱領性文件,沒有總體規劃;問責制度缺失、監督不足、處罰較輕,未建立有效的救濟體制等。因此,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必須完善生態立法,規范生態司法,嚴格生態執法。
Ⅱ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置於突出地位,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的戰略高度,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進一步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對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加強法治建設,一個重要的服務和保障對象,就是生態文明建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切實有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歷史性地成為環境法治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使命。
Ⅲ (一)生態建設模式的選擇方法
為進行本地區海岸帶生態體系建設模式的選擇,我們對煙台地區的昆嵛山、艾山、塔山、牟平沿海防護林、萊山沿海防護林、棲霞林果種植區、夾河沿岸、沁水河沿岸、辛安河沿岸、魚鳥河沿岸已經煙台市區植被綠化景點進行了實地走訪調查和文獻資料查閱。主要針對已有的鄉土樹種和外來樹種,通過生理測定、樹種比較、和生產力評價等方法,篩選出一批抗鹽風、耐乾旱瘠薄,以及防護效能和經濟價值均較高的造林樹種。然後遵循樹種配置的原則,根據樹種生長情況及生態功能進行優化組合,選擇優化模式。
1.樹種生長量比較
沿海岩質海岸主要樹種林分生長量列於表5-16。從表中可以看出,馬尾松混交林生長量顯著大於馬尾松純林。另據徐英寶等(1993)報道,煙台市昆嵛山林區同齡8年生的馬尾松純林與馬尾松刺栲混交林,當混交比例4:1時,混交林的馬尾松樹高、胸徑及單株樹積分別提高19.3%、26.3%和10.3%;煙台牟平沿海防護林16年生馬尾松木荷混交林蓄積量比馬尾松純林大82.7%,林分生物量大31.1%;塔山6萬株35年生的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蓄積量較馬尾松純林大1.0倍。
表5-16 煙台沿海岩質海岸主要樹種林分生長情況
從生長量情況看出,常綠闊葉混交林與落葉松闊混交林的生長量起碼比純松林高30%~80%,從生長量方面佐證了混交林模式是一種林分優化模式。
2.樹種生物量比較
(1)不同樹種生物量及地上部分生物量比較
從四個樹種總生物量調查結果來看(表5-17),其大小排序依次濕地松、楊樹、刺槐、和楓香,其中楓香總生物量僅為濕地松的18.82%,同時,也僅為楊樹的40.06%、刺槐的47.45%;而從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總量比值來看,楊樹和刺槐地上部分生物量明顯占優,而濕地松和楓香則相對較平衡。
表5-17 煙台沿海岩質海岸不同樹種總生物量比較
(2)不同樹種地下部分生物量比較
對四年生各種樹種地下部分不同土壤深度根分布生物量的調查和測定結果(表5-18)表明,就根生物總量來看,以濕地松為最高,且與其他三種樹種差異明顯,其餘依次為楊樹、刺槐和楓香,而從根在不同深度土壤分布量來看,濕地松和楓香屬根生物量以在淺土層(0~10cm)中分布為主,其比值為3.0:1~2.3:1;刺槐、楊樹在淺土層中的生物量和在深土層中的生物量和在深土層(10~30cm)中的生物量相對均衡,其比值為1.1:1~1.3:1。
表5-18 煙台沿海岩質海岸不同樹種地下部分總生物量比較
3.林分生態效能比較
(1)提高地力和改善土壤分布循環
對煙台市昆嵛山林場松(16年生)、刺槐(14年生)混交的標准地養分狀況分析表明,混交林比純林的土壤理化性狀有所改善。更進一步的分析表明:混交林喬木層的養分總貯量比純林高,氮、磷、鉀、鈣、鎂和灰分分別比純林大21.17%~185.55%;混交林的年吸收量、存留量、歸還量均大於純林。混交林0~20cm土層的土壤,除氨化細菌量、嫌氣性固氮菌數量比純林低外,土壤的微生物生理群落數量、生化強度(氫化、硝化、固氮、纖維分解作用)、酶活性(蛋白酶、轉化酶、接觸酶、脲酶)以及土壤養分(全氮、水解氮、銨態氮、硝態氮、有效磷、速效鉀等)均比純林高。
這一切充分表明,混交林具有良好的養分轉化和生物循環機制,能夠改善局部環境條件,對馬尾松的速生豐產有利。
(2)混交林與純林對地表徑流、土壤侵蝕量的削減作用及其比較
從表5-19可以看出,由於年齡較小,不同植被類型地表徑流量的削減作用較小;地表徑流比對照平均削減6.41%,濕地松×楓香混交林的削減率大於濕地松純林。
表5-19 煙台沿海岩質海岸不同樹種總生物量比較
不同植被類型的侵蝕模數比對照平均削減40.08%,對削減率的排序依次為:楊樹×桃形李>濕地松×楓香>濕地松純林。
Ⅳ 如何以法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置於突出地位,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內設、政治建設容、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的戰略高度,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進一步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對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加強法治建設,一個重要的服務和保障對象,就是生態文明建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切實有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歷史性地成為環境法治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使命。
Ⅳ 道德與法治:請從依法治國的角度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1.人大要加強立法工作,制定相關法律。
2.政府要依法行政。依法決策。接受回監督。履行好生答態建設職能。
3.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對破壞生態文明的行為加以懲罰。
4.廣大公民應學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履行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保護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總結不易望採納一下哦
Ⅵ 生態建設方面,法律提倡什麼理念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的主要內容是:
1、在文化價值觀上,對自然的價值有明確的認識內,樹立符合自然生態原容則的價值需求、價值規范和價值目標。生態文化、生態意識成為大眾文化意識,生態道德成為普遍道德並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2、在生產方式上,轉變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生態化,使生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3、在生活方式上,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生活。人類個體的生活既不損害群體生存的自然環境,也不損害其他物種的繁衍生存。
4、在社會結構上,表現為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結構之中,但這只是社會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個社會結構發生變化。諸如在社會政策上考慮如何組織好經濟,以便協調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5、在制定決策上,使科學家和經濟學家、人文學者對有重大影響的發展戰略決策進行生態效益評估,以期維護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最小損害並能夠進行一定的生態建設。
Ⅶ 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相關原理分析科技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論科技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關系
生態文明,從廣義上講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從狹義上講,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方面,即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良性互動的狀態。科技進步是指國家堅持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實行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持續發展、引領未來的科學技術工作指導方針,構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手段和成就。本文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內涵主要是指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及社會環境影響力的增強。人類社會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進步在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的改造和征服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從以四大文明古國為代表的農業文明到以西方工業革命為代表的工業文明,再發展到當代社會的生態文明,我們不難發現,人類改造和征服自然界的方法多種多樣,其中最為重要、影響最為深刻的手段就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利用科學技術發明了許多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事物,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和物質生活水平,實現了人類社會的空前繁榮和發展。但同時,科學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匱乏,尤其是核技術的濫用,可能會對人類生活的整個地球造成毀滅性的潛在威脅。因此我們要科學地看待生態文明建設和科技進步的辯證關系,合理地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造福人類。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的發展對我們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意義。馬克思主義作為共產黨員看待社會,改造社會的基本的理論基礎,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思想基礎和方法論的指導。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要求我們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是之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聯系具有普遍性,包含三個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內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聯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系中。第三、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聯系具有客觀性,事物的聯系是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觀臆想的。科技和生態文明建設之間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系之中,科技的進步會影響到生態文明的建設。
近幾年我國發生了許許多多的生態環境災害,2013年蘆山地震(中國地震局定名為四川省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是一場發生於北京時間(UTC+8)2013年4月20日(星期六)上午8時02分46秒的強烈地震,震中位於中國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龍門鄉馬邊溝,距離省會成都市約100千米。中國地震局測定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級為Ms7.0,震源深度13千米。中國科學院評估此次地震的烈度為IX度,受災范圍約15,720平方千米(按照地震烈度6度區域計算)[15]。除了雅安市及成都市外,四川省其他地區及周邊的重慶市、甘肅省、陝西省、貴州省及雲南省也有震感。地震造成四川省直接經濟損失851.71億,災區的地貌、水利、生態、通訊、 電力、 交通、 鐵路、 航空、 公路、文物古跡等亦收到影響或破壞。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發生里氏8.0級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此次地震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總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被稱為「汶川大地震」。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還有甘肅舟曲的泥石流等一系列我國最近幾年發生的自然災害,
都深深的危
及我們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我們有必要更好的防治這些災害,
這就需要科技
的發展和進步。
科技的發展能夠讓我們更好的預測這些自然災害,
能夠給人們流
出更多的生命時間。更准確的預報,能夠更好更積極的防禦。同時,科技的進步
能為我們的救災提供更好的,
更適合的,
更有效的救援工具,
能夠在災害發生後
更及時,更有效的救出被困的群眾,能節約寶貴的救援時間,救出更多的人們。
事物是永恆發展的,
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
發展的實質是揚棄。
事物發
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否定之否定規律告訴我們,
事物的發展是在
不斷的否定中不斷發展的,事物的發展過程是肯定與否定的相互轉化的過程。
2005
年
11
月
13
日,位於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一
車間發生連續爆炸。
在這之後,
監測發現苯類污染物流入該車間附近的第二松花
江(即松花江的上游),造成水質污染。
14
日
10
時,吉化公司東
10
號線入江
口水樣有強烈的苦杏仁氣味,苯、苯胺、硝基苯、二甲苯等主要污染物指標均超
過國家規定標准。松花江九站斷面
5
項指標全部檢出,以苯、硝基苯為主。隨著
污染物逐漸向下游移動,
這次污染事件的嚴重後果開始顯現。
特別是黑龍江省省
會、
北方名城哈爾濱市,
飲用水多年以來直接取自松花江,
為避免污染的江水被
市民飲用、造成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市政府決定自
2005
年
11
月
23
日起在全
市停止供應自來水,這在該市的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停水之後,蘇家屯斷面(哈
爾濱市飲用水源取水口上游
16
公里處)
硝基苯濃度
24
日
18
時為
0.4417
毫克/
升,超標
25
;
19
時為
0.5177
毫克/升,超標
29.45
倍;
25
日零時為
0.5805
毫
克/升,超標
33.15
倍,達到最大值,隨後濃度開始下降。在松花江水各項指標
符合國家標准之後,該市於
11
月
27
日恢復供水。
工業技術的發展,大量工廠的建立,造成了大量廢棄物、污染物。廢水、廢
氣、廢渣。污染著我們的生存環境,影響著我們的正常生活,損害者我們的身體
健康。
這是科技的發展帶來的社會進步,
生產力提高,
同時它也帶來了環境的污
染,
生態的破壞。
科技在不斷的發展與否定中朝著正確的、
有利於人們生產生活
及生存環境的方向發展,
科技的進步也將在破壞生態和保護生態的博弈中不斷推
動生態建設,推動生態文明的發展。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科技的發
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既對立又統一。
一方面,
科技的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
生態,
人們有更好的技術來改造自然,
同時也可能破壞了自然,
人們大膽的改造
自然本身就是一種破壞自然地行為,科技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是對立的關系;
另一方面,
科技的發展也為人們更好的進行生態文明的建設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方
式。
總而言之,
生態文明建設和科技發展之間有密切的關系,
我們可以通過正確
的利用現有的科技和以後待發展的科技來推動生態文明的建設,
同時,
生態文明
建設的需要也將推動科技的發展
Ⅷ 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相關原理分析下科技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1)
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有利於我國經濟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4分)
②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並反作用於一定的經濟、政治,給與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一個重大發展問題,也是一個重大民生問題,它有利於建設美麗中國、提高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4分)
③文化影響人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有利於人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觀念,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4分)
(2)
①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要求我們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2分)
②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3分)
③意識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就要堅持正確的的思想意識為指導,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3分)
④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努力建設美麗中國。(3分)⑤事物發展是具有規律性的。建設生態文明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按客觀規律辦事。(3分)
Ⅸ 自然辯證法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有何重要意義
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一重要論述,反映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再深化,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和生態環境規律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於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二、建設生態文明是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
三、建設生態文明是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四、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迫切需要。
建設生態文明,是黨中央為了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從現階段我國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水平。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十八大報告關於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論述,在全社會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努力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能夠加快實現,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必將展現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Ⅹ 公需科目生態文明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
如何促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簡單地說,有四點應落實。1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3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