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基生態群
A.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生態農業)甘蔗、果樹、桑蠶、魚。這句話怎麼理解
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居民將低窪易有洪患之處挖成池塘飼養魚類,挖出的塘泥堆回於周圍,稱為「基答堤」,基堤上種植果樹、甘蔗、桑樹、花卉等,如此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而農作物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物料,尚可投入池中作為飼料,是一種具有生態特色的農業經營方式。(詳見網路)
個人所學的理解:基塘農業產其實就是現在常說的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的一個典型代表。你題目里個的四個詞:甘蔗、果樹、桑蠶、魚。他們的循環方式,其實是甘蔗——魚,果樹——魚,桑蠶——魚。他們是幾種組合。
說他們生態、循環其實是因為他們兩者之間會構成一個簡單的循環,拿甘蔗——魚來說,種植甘蔗會產生一些蔗葉,可以喂魚;魚在冬季清塘後,可以把魚塘里肥沃的泥土挖出來給甘蔗做肥料。其他的組合也類似。
種植和養殖結合起來,減少外部的投入,減少化肥的使用,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這樣比較生態,環保。
B. 具體分析桑基魚塘的生態學原理
桑基魚塘復是池中養魚、池埂種桑的一制種綜合養魚方式。從種桑開始,通過養蠶而結束於養魚的生產循環,構成了桑、蠶、魚三者之間密切的關系,形成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繭繅、蠶沙、蠶蛹、繅絲廢水養魚、魚糞等泥肥肥桑的比較完整的能量流系統。
在這個系統里,蠶絲為中間產品,不再進入物質循環。鮮魚才是終極產品,提供人們食用。系統中任何一個生產環節的好壞,也必將影響到其他生產環節。珠三角有句漁諺說「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充分說明了桑基魚塘循環生產過程中各環節之間的聯系。
![](http://www.nanhaizi.org/images/loading.jpg)
(2)塘基生態群擴展閱讀
桑基魚塘是珠三角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農業生產形式。因其生產上形成良性的循環而出名。珠三角由沖積而成,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土壤肥沃,是盛產蠶桑、塘魚、甘蔗的重要基地。三角洲內河網密布,交通便利,自然條件優越。
由於珠三角地勢低窪,常鬧洪澇災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當地人民根據地區特點,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窪的地方,把低窪的土地挖深為塘,飼養淡水魚;將泥土堆砌在魚塘四周成塘基,可減輕水患,這種塘基的修築可謂一舉兩得。
C. 基塘農業生產的缺點
最大的特點在於厭氣環境,氧化還原電位低
D. 基塘農業的優勢
「桑基魚塘型」在很多南方的農村很符合經濟場長足發展和保證不污染環境。他的特點是:農民利用生物互生互養的原理,建立起田塘生態系統。他們挖塘養魚,在塘基面上種桑,利用桑葉養蠶,再用蠶沙喂魚,含有魚屎的塘泥作肥料還塘基,形成一個閉合的生態鏈環,稱為"桑基魚塘型"。在這個食物鏈中,桑樹是生產者,蠶是一級消費者,魚是二級消費者,魚塘中的微生物則是分解者,物質在其中周而復始地循環,生生不息,廢物得到全面的利用。這種生產模式,就其特點來說,是符合生態農業精神的。
這個模型切實根據生態學原理組織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關系,實行無廢物生產,提供盡可能多的清潔產品,既有效地利用機械設備、化肥、農葯,又盡量減少其污染影響,也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的經驗,力爭實現綠色植被最大、生物產量最高、光合作用最合理、經濟效益最好、生態平衡最佳等目標。
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不同,它並不排斥化肥、農葯、除草劑等化學物質,所以可能取得較高的產量。它和石油農業也不一樣,就是比較注意生態平衡,做到山、水、田綜合利用,在施肥上看重有機肥料,在病蟲防治上注意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減少農葯的污染。所以我國大多數農業科學工作者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只有走生態農業的道路,才能避免石油農業的一系列問題,在產出大量優質產品的同時,也可望建立起一個優美宜人的環境。
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農業正在不斷地向著更高級、更完善的方向過渡。可以預言,這種演變必將大大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
E. 地理問題:基塘生產有什麼好處
基塘來農業的優點源:
◎改善多水患的自然環境;
◎形成土地利用精細、水陸互養、能量循環、地力歷久不竭的農耕系統。
基塘農業: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魚塘的塘基上種桑、種蔗、種果樹等,與魚塘結合分別稱為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基塘互相促進,以桑基魚塘最典型。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農業的特色,集中分布在順德、南海等市。
F. 基塘生產有什麼好處
充分利用地形條件,因地制宜,化害為利,整個過程生產廢物少,對環境沒有危害,投入成本低,各種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是一種生態農業。
G. 基塘農業的優點
「桑基魚塘型」在很多南方的農村很符合經濟場長足發展和保證不污染環境。他的特點是:農民利用生物互生互養的原理,建立起田塘生態系統。他們挖塘養魚,在塘基面上種桑,利用桑葉養蠶,再用蠶沙喂魚,含有魚屎的塘泥作肥料還塘基,形成一個閉合的生態鏈環,稱為"桑基魚塘型"。在這個食物鏈中,桑樹是生產者,蠶是一級消費者,魚是二級消費者,魚塘中的微生物則是分解者,物質在其中周而復始地循環,生生不息,廢物得到全面的利用。這種生產模式,就其特點來說,是符合生態農業精神的。
這個模型切實根據生態學原理組織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關系,實行無廢物生產,提供盡可能多的清潔產品,既有效地利用機械設備、化肥、農葯,又盡量減少其污染影響,也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的經驗,力爭實現綠色植被最大、生物產量最高、光合作用最合理、經濟效益最好、生態平衡最佳等目標。
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不同,它並不排斥化肥、農葯、除草劑等化學物質,所以可能取得較高的產量。它和石油農業也不一樣,就是比較注意生態平衡,做到山、水、田綜合利用,在施肥上看重有機肥料,在病蟲防治上注意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減少農葯的污染。所以我國大多數農業科學工作者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只有走生態農業的道路,才能避免石油農業的一系列問題,在產出大量優質產品的同時,也可望建立起一個優美宜人的環境。
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農業正在不斷地向著更高級、更完善的方向過渡。可以預言,這種演變必將大大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
H. 我國南方桑基魚塘是將低窪稻田挖深做塘,塘內養魚,塘基上種桑,用桑養蠶,蠶糞養魚,
答案A
點撥:我國桑基魚塘模式,遵循的是系統學和工程學原理中的系統的結構決定功能原理,利用此原理改善和優化系統的結構,從而達到功能改善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系統生產力。
I. 「基塘農業」和「魚塘-台田農業」屬不屬於「立體農業」為什麼
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魚塘的塘基上種桑、種蔗、種果樹等,與魚塘結合分別稱為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基塘互相促進,以桑基魚塘最典型。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農業的特色,集中分布在順德、南海等市。
隨著農業生產部門的多樣化和商品農業的發展,基塘農業的「基」和「塘」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表現為:
「基」上作物多樣化 「塘」魚養殖科學化
雜基← 桑基 →菜基 飼料養殖
(花卉、玉米、花生等) (蔬菜、瓜果)
草基 網箱養殖←蠶沙喂養→使用機械養魚
(橡草) (配合飼料)
割草、蠶沙喂養
新的基塘農業模式和科學的方法,使農副產品更多樣化,質量更提高,更具有進入港澳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魚塘-台田農業 在無法搞農業種植的重鹽鹼地里,根據挖塘(挖溝)滲鹽鹼的原理,挖塘築台田,使修築的台田鹽鹼下滲後能成為無鹽鹼良田,種植各種農作物或建立植桑基地養蠶等,再在塘里養魚,這是一個改造鹽鹼地的良好成功模式。
立體農業的內涵
關於立體農業這一學術名詞,早在20世紀初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J.R.smith教授曾概括為:立體農業是「種植業、畜牧業與加工業有機聯系的綜合經營方式。」目前我國有關立體農業的定義大體有以下3種表述:
狹義的立體農業
僅指立體種植而言,是農作物復合群體在時空上的充分利用。根據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稈與矮稈、富光與耐蔭、早熟與晚熟、深根與淺根、豆科與禾本科,利用它們在生長過程中的時空差,合理地實行科學的間種、套種、混種、復種、輪種等配套種植,形成多種作物、多層次、多時序的立體交叉種植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