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生態管理
1. 為何說生活垃圾終端處理區域將獲生態補償
26日從市政府獲悉,《西安市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區域生態補償暫行辦法》正式印發。
據了解,生活垃圾終端處理生態補償費主要用於設施周邊地區環境美化和生態環境整治、修復。周邊地區市政配套設施建設和維護。周邊居民的就業、社會保險、居民環境訴求協調和環境污染補償等。《辦法》從1月17日起施行,有效期三年。
2. 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及管理體系
摘要:面對日益嚴重的海洋資源衰竭、海洋環境污染、海洋生境破壞等問題,應對這些問題的立法倍受關注,在保護海洋資源、防治海洋環境污染、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等方面均有了相應的法律。本文認為需要遵循生態系統規律,從海洋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立法保護海洋資源、防治海洋環境污染;建立健全科學的海洋生態法體系需要注重研究海洋生態規律和海洋生態系統的特性,由三個層次的海洋生態法律有機地形成海洋生態法體系。
關鍵詞: 海洋生態系統 海洋生態法體系
一、海洋生態環境問題
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指因自然變化或人類活動而引起或可能引起的海洋生態系統失衡和生態環境惡化,以及由此給人類和整個海洋生物界的生存和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們探討海洋生態系統法律保護,重點是關注圍繞人類活動引起的海洋生態環境問題。
海洋生物資源衰竭是人類過度開發利用海洋生態系統生物成分而引發的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海洋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統中居於核心地位,其生物產量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生物資源,在人口迅速上升和陸地資源有限的矛盾之下,人們期望海洋生態系統能夠成為緩解這一矛盾的有力工具,而海洋生物穩定的生產量對人類持續利用海洋生態系統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於人類過去未能認識到海洋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循環規律及其生物產量的有限性,在開發利用海洋生態系統時過度捕撈魚類等海洋生物資源,致使早在十九世紀中葉就出現了海洋生物資源衰竭的現象,時至今日,海洋生物資源衰竭已成為重大的海洋生態環境問題。
海洋生態系統的非生物成分與生物成分之間通過物質能量流動、循環構成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整體,當非生物成分的物質發生異變超過一定程度時,會防礙海洋生態系統正常的物質能量流動過程,結果是:難以維持海洋生物成分對物質能量的需求而降低生物量;一部分非生物成分通過海洋生態系統物質能量循環進入並殘留於海洋生物中,進而進入人體;海洋生物成分發生變異,異種海洋生物取得優勢發展而徹底毀壞原有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產能力。所謂的海洋環境污染就是人類活動增加了某些海洋非生物成分物質而防礙了海洋生態系統的正常物質能量循環,發生上述三種結果的現象。重金屬元素,如汞、鎘、鉛、鉻(總鉻和六價鉻)、銅、鋅、鎳以及過渡元素砷、硒等,是地殼的天然成分,在海洋非生物成分中有一定比例,人類活動使過量的重金屬元素進入海洋,逐漸富集,並最終造成污染。
石油烴進入海洋生態系統,首先是海洋生物的毒性作用,石油烴可以粘附在海洋生物甚至鳥類的身體表面,妨礙其正常的呼吸和運動。其次,石油可以在海洋生物,特別是經濟生物體內累積,進而影響到其食用價值。無機氮、磷等營養元素大量進入海洋生態系統,濃度過高導致海水富營養化,其本身對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態系統危害不大,但高濃度的無機營養鹽卻給海水中赤潮生物,特別是藻類赤潮生物的增長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其大量生長則導致了世界性的海洋災害——赤潮而使海洋生態系統生物成分異化,對原有海洋生態系統產生嚴重危害。
人類活動產生的有機物種類繁多,其中持久性的有機污染物,如有機氯農葯、多氯聯苯等最終進入海洋生態系統。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高毒性、難降解、易於生物積累等特性給海洋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循環及海洋生物生產數量和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其致癌或類似激素的功能能夠影響生物的生殖過程,也給海洋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海洋生境破壞也是一類嚴重的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如過度開采珊瑚礁資源,不僅對依賴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生物造成嚴重影響,同時也使其喪失了護岸功能,導致海岸蝕退。
紅樹林區創造了海洋生物或其他生物棲息、繁衍、避敵害、生長發育的極為有利的生態環境,是魚蝦、蟹貝類動物棲息繁殖的重要場所,水產資源豐富,生物生產力較高。紅樹林形成一道緩解或抵抗風暴、海浪對海岸沖擊的天然屏障,消浪、促淤、護岸作用明顯,但紅樹林破壞也相當嚴重。
總之,由於海洋生物資源衰竭、海洋環境污染、海洋生境破壞等導致的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危害到海洋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直接表現為海洋生物成分和海洋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產能力下降。如在一些污染比較嚴重的區域,潮間帶生物群落的多樣性指數有明顯下降,由耐污種類取代了敏感的生物種類,甚至出現無生物區。
二、海洋生態系統的法律保護
人類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一系列活動已造成日益嚴重的海洋生態環境問題,人與海洋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將人類開發、利用、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行為納入法律調整也已形成一定規模,從1867年的《英法漁業條約》到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海洋生態法律保護正不斷發展。已有的眾多涉海的國際公約、條約、協議等法律文件以及多邊協議、雙邊協議等在不同程度上強調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其中多數都是從開發利用海洋資源,防治海洋環境污染的角度來進行法律保護。
在開發、利用、保護海洋資源方面,《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就是各國對海洋和海底資源的開發利用。各國之間的競爭,各國所提出的對海洋的空間要求,許多都是針對資源的。是對資源的需求引起對空間的要求,對空間的要求是為了達到對空間中的資源的佔有或者得到資源取得上的某種便利。[1]《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各國佔有、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及其海洋權益維護形成了重大影響,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法律制度的確立,使各國佔有海洋空間的范圍擴大,各國之間劃界重疊,導致各國海域劃界矛盾日益突出,對海島的爭端也更加尖銳,對海洋資源包括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一方面在海洋資源的佔有、開發、利用上形成全球性的法律秩序;另一方面也引發了海洋安全問題,如中日釣魚島列島之爭,中國與東南亞沿海各國圍繞南沙群島引發的一系列矛盾和糾紛。這也推進了世界各國圍繞海洋資源空間分布積極進行雙邊和多邊協議而劃界,通過協議劃界進一步明確各國對海洋資源的佔有、開發、利用,逐步形成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有序化。
中國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締約國,為履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要求,維護中國對海洋資源佔有、開發、利用的權益,相繼頒布實施了《領海及毗連區法》、《專屬經濟區與大陸架法》,向世界宣布中國12海里領海及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並努力推進與周邊國家簽訂劃界協議以進一步明確對海洋資源的佔有、開發、利用的權益范圍。
在對海洋資源佔有、開發、利用過程中,世界各國也關注了海洋資源的保護。十九世紀中葉的《英法漁業條約》就對海洋漁業資源進行保護;《公海捕魚及生物資源養護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捕鯨管制公約》、《頻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等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進行了規定;《21世紀議程》也對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進行了規定;各國之間也簽訂雙邊或多邊協議共同開發、利用、保護海洋資源,如《中日漁業協定》、《中韓漁業協定》、《中越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等對中國與日本、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合作開發、利用、保護漁業資源進行了規定。
為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中國頒布實施了《漁業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並將《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礦產資源法》等法律的相關規定也適用於保護海洋資源。如《漁業法》對保護漁業資源的規定,包括禁漁區、禁漁期、休漁制度以及許可證制度等;《海域使用管理法》規定了海域及其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以及使用許可證制度等;《礦產資源法》的采礦許可證制度也同樣適用於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此外,《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條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等法規也對中國海底油氣資源等的開發、利用、保護進行了規定。
對海洋資源的佔有、開發、利用和保護也涉及到人類共同繼承遺產問題。如國際海底資源,《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此進行了專門規定,並成立國際海洋管理局來負責國際海底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以多金屬錳結核為主的國際海底資源開發利用過程勢必影響到底棲海洋生物及其生存環境,進而導致海底生態系統變化,這也需要引起海洋生態系統法律保護的重視。
海洋環境污染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防治海洋污染、保護海洋環境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就成為全球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領域。涉海的國際立法都對防治海洋環境污染給予了高度重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以往的「海洋法」相比,明顯的區別之一是規定了大量環境保護和保全內容。[1]除專門有一部分是「海洋環境的保護和保全」外,其他部分也有一些條款涉及保護海洋環境問題。在《海洋傾廢公約》、《船舶防治污染公約》、《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及其各種議定書、《國際干預公海油污事故公約》、《干預公海非油類物質污染議定書》,《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公約》等十幾個有關海洋環境保護的公約、協定等國際法律文件中均對防治海洋環境污染進行規定。在保護海洋環境的國際立法中,保護環境的義務是核心問題。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各國有保全海洋環境的義務,各國按照其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的職責來行使開發其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此外,污染管轄權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進入海洋的陸源污染物由沿海國管轄;國家管轄范圍以內的海底活動造成的污染,也由沿海國家管轄;來自船舶和飛機的污染,受沿海國和船舶(飛機)國雙重管轄;在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傾倒廢物,受沿海國管轄,在公海傾倒廢物為受船舶國管轄;來自國際海底區域的污染,受國際海底管理局管轄。上述各種海洋污染管理工作,都要遵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其有關國際法規的精神進行。
在防治海洋環境污染方面,中國立法已注意到了海洋生態環境與陸地生態環境的差異,除了《環境保護法》外,專門制訂了《海洋環境保護法》,並經過修改完善。修改後的《海洋環境保護法》特別強調了對海洋生態的保護,增加了「海洋生態保護」一章。第一,強調了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和沿海各級政府的責任。如要求國務院和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保護紅樹林、珊瑚礁、濱海濕地、海島、入海河口、重要漁業水域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態系統。第二,規定了一些有效的海洋生態保護制度和措施。如在管理制度方面,規定了海洋自然保護區制度、海洋特別保護區制度和新的擴建海水養殖場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要求凡具有典型的海洋自然地理區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區域以及遭受破壞但經保護能恢復的海洋自然生態區域,海洋生物物種高度豐富的區域或者珍稀、瀕危海洋生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域,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域、海岸、島嶼、濱海濕地,入海河口和海灣等,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海洋自然遺跡所在區域和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護的區域,都應當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第三,嚴格對破壞海洋生態違法者的制裁措施,不僅規定了單位和個人保護海洋生態的義務,而且對違反規定者規定了具體的制裁措施。[2]《海洋環境保護法》對海洋污染防治也做了規定。如通過制定國家海洋環境質量標准和地方海洋環境質量標准以及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等,加強海洋環境管理,並規定徵收的排污費、傾倒費必須用於海洋環境污染的整治,不得挪作他用等。此外,《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等法規都對防治海洋環境污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進行了規定。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另一個重大舉措就是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在海岸帶或海域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是世界各國保護一些特定的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態系統的主要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將世界各國的一些特定的海洋自然保護區聯系起來統一協調保護行動。海洋自然保護區有多種類型,如海灣、珊瑚礁、島嶼、紅樹林等。保持原始狀態,允許旅遊觀光而不允許其他開發利用活動等。通過各種適當的保護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生物提供安全的生活場所,為人類提供有價值的觀光、科研、教育場所。中國《海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雖然只是部門規章,其法律地位和約束力相對較低,但畢竟表明了中國為完善海洋自然保護區立法而進行的努力。
三、海洋生態法體系
海洋生態系統是由各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按照一定的物質能量流動規則而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體。海洋生物資源衰竭不僅與人類過度開發利用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有關,也與海洋環境污染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的非生物成分有關,海洋生物資源衰竭與海洋環境污染有內在的聯系,這就是生態系統規律的作用,對其立法保護應充分考慮這種聯系,從整體上遵循海洋生態規律來創設相關法律制度。但是,目前的國際國內立法,包括中國的立法均單方面強調了對海洋某些特定資源的保護和某些污染的防治,不論是對海洋生態系統生物成分的單方面保護或是對非生物成分的單方面保護都不全面,更談不上將它們按海洋生態系統規律有機地協調起來了。至於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也只是對一些特殊的生態系統進行保護,並未涉及從生態系統內部相互作用的規律出發進行海洋生態系統保護這一一般性立法。由於海洋生態法律保護方面立法不充分,許多領域就只好適用保護陸地生態系統的法律法規,這必然帶來諸多問題,如將《自然保護區條例》適用於海洋自然保護區不能滿足復雜艱巨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的特殊需要,《森林法》無法適用於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法》也難以適應海洋生物及其生態系統變化的需要等。不僅如此,適用法律多樣而混亂,執法主體也眾多,容易發展成都管都不管的局面,表面上有許多法律法規,而實際上又無法可依,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因而真正實現海洋生態法律保護,必須將遵循海洋生態規律落到實處,從海洋生態系統自身的特性出發來構建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海洋生態法體系,創設相關法律制度。
海洋生態系統是一個巨型復雜的大系統,其內部又可按組成成分劃分若乾子系統,每個子系統也由若干組成成分構成,可繼續劃分子系統。如,海洋生態系統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構成,因而海洋生態系統可分為海洋生物子系統和海洋生命支持子系統;海洋生物子系統又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構成,相應劃分為生產者子系統、消費者子系統和分解者子系統;消費者子系統又由魚、蝦、貝等構成,仍可劃分為魚類子系統、蝦類子系統、貝類子系統等……如此不斷劃分下去,最終可將復雜的海洋生態系統層層劃分為若干結構簡單、功能單一的子系統,隨著海洋生態系統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這種按組成成分劃分的子系統仍將延伸下去。這就是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類型進行的分層,是海洋生態系統層次性特性的體現,形成海洋生態系統的類型層次結構。
當我們將海洋生態系統納入法律調整范圍時,我們對海洋生態系統層次性的關注不可能象海洋生態系統研究那樣不斷深入而具體到窮盡所有子系統,這個研究過程仍在進行中,我們必須在某個層次上截斷這種分層,這取決於法律自身的發展,並非海洋生態系統的科學研究。法律主要規范人類開發、利用、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行為,遵循海洋生態規律來構建海洋生態法體系時需要正視海洋生態系統的層次性特性,考慮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對應於海洋生態系統的層次性,需要構建三個層次的海洋生態法體系。第一層次是針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海洋生態法,是整體性、綜合性的法律。整體性是海洋生態系統的本質特性,整體性揭示各組成成分協調而獲取的整體功能大於各組成成分功能的簡單相加之和,各個組成成分的質和量都需要限制在保證整體功能實現的一定范圍內。對各個組成成分進行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也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海洋生態規律——整體性發展規律的事實,將相關成分納入法律保護時遵循這一規律。如為保證海洋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魚類成分需要維持在一定水平上以保證對藻類等生物成分的消費,為大型海洋動物提供食物,以及為人類提供可持續捕撈的魚類資源,相關的漁業法就需要禁漁區,禁漁期,限制捕撈漁具等規定。再如為保證海洋生態系統非生物成分為生物成分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向海洋生態系統排放各種污染物需要加以限制,相關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律就需設立污染物排放標准等。這一系列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的法律都需要相互協調以保護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需要制定綜合性的從整體出發全方位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海洋生態法,以統領海洋資源法律、海洋環境保護法律等。
第二層次由四類法律部門組成:一是針對海洋生物子系統的法律保護,主要圍繞人類開發、利用、保護海洋生物資源而進行立法,可稱為海洋資源法。二是針對海洋生命支持子系統的法律保護,其中某些化學元素是作為海水化學資源而開發、利用、保護的,如Nacl(食鹽),應將其立法納入海洋資源法范疇。保護海洋生命支持子系統是對非生物成分的保護,考慮到人類向海洋排放的各種物質,包括重金屬元素、營養元素、放射性元素、有機物質等可能改變非生物成分的數量及其比例,破壞海洋生命支持子系統而成為污染物質,因而將防止污染、保護海洋生命支持子系統的法律統稱為海洋環境保護法。三是針對所有生物成分的法律保護。所有生物成分都是海洋生態系統的某個級別上的子系統,是整個系統物質能量循環中的某一環節,某種生物的缺失都會防礙物質能量循環過程而影響到其上、下環節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進而影響到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功能,也即是說所有生物成分在海洋生態系統中都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對其科學研究是有價值的也是可能的,但對所有生物成分都制定具體的法律去保護它們,從理論上講是可以的,但考慮到法律價值和成本,實際上卻又是不可行的,因而我們只能對所有生物成分的法律保護採取綜合性立法,即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四是針對一些特殊的海洋生態系統的法律保護。在海洋生命支持子系統中,對某些海洋生物生長、繁衍所必須的生存環境——海洋生境進行保護也是具有重要價值的,連同保護其上的生物成分,為人類保存下原始的海洋生態系統及其自然過程、海洋生物遺傳基因庫等,此類立法可稱之為海洋自然保護區法。
第三層次是有選擇地針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第三層次子系統及其以下子系統的各種具體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進行立法保護。在海洋資源法范疇,如針對魚類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制訂漁業法;石油、天然氣被認為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對其堪探、開發、利用、保護、節約,我們都創設了相關的法律制度,如探礦、采礦許可證制度,節能制度等,也可制訂海洋石油天然氣保護法;研究天體之間引力變化,揭示海水潮起潮落的規律並遵循之,創設法律制度開發、利用、保護可再生的潮汐能對緩解能源供需矛盾是有意義的,探討波浪形成進而轉化為能量的機理,遵循其規律創設法律制度來開發、利用、保護可再生的波浪能資源也是可取的,時機成熟時可制訂海洋可再生能源促進法等。在海洋環境保護法范疇,為防止人類輸入海洋生態系統的廢棄物污染、破壞海洋生態系統,創設防治污染的法律制度時就需要針對重金屬污染、化學營養元素污染、人造有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油類污染、養殖污染、船舶污染等各種污染行為創設一系列防治污染的法律制度及相關法律制度。如建設工程、養殖項目等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清潔生產制度等法律制度,條件成熟時可分別立法,如船舶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面對海底地震、火山爆發而突然加強波浪、潮汐的強度,產生風暴潮等海水劇烈運動,形成海洋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損失,颶風、台風、風暴等強降雨、大風天氣,強風助浪、波浪洶涌也可演化為風暴潮等海洋災害而造成人類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對這些海洋災害需要進行研究,探尋規律,創設法律制度對其運動進行監測、預測,對其可能造成的損害進行預防,減少對人類造成的損失,時機成熟時可制訂海洋災害防治法等。在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范疇,如針對瀕危物種制訂海洋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在海洋自然保護區法范疇,如針對珊瑚礁及其它海島生境的海島保護法;針對紅樹林生境的紅樹林保護法等。針對穩定性被破壞的海洋生態系統,生態恢復是我們面臨的難題。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重在保護少數海洋生態系統,從生態恢復的角度看僅是自然恢復(海洋生態系統次生演替)。有些破壞是自然恢復難以完成的,這需要根據海洋生態系統的負反饋機制,利用生態恢復技術來達到恢復海洋生態系統的目的。生態恢復強調人類的主動作用,需要法律進行規范,以防止進一步破壞,創設海洋生態系統生態恢復制度,對生態恢復的目標、評價方法、成功標准、相關限制等進行規范。從重建(即去除干擾並使生態系統恢復原有的利用方式)、改良(即改良立地條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一般指原有景觀徹底破壞後的恢復)、改進(即對原有的受損系統進行改進,以提高某方面的結構與功能)、修補(即恢復部分受損的結構)、更新(指生態系統發育及更新)、再植(即恢復生態系統的部分結構和功能)[3]等角度出發設計恢復海洋生態系統的法律制度。從恢復技術來看,需要設計恢復海洋生態系統的技術法律規范體系,包括非生物成分的恢復技術,生物成分(包括物種、種群和群落)的恢復技術,海洋生態系統(包括結構和功能)的總體規劃、設計與組裝技術等,並明確相關的技術標准。關於恢復成功的標准,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將海洋生態系統恢復納入法律調整范圍,也需要認真考察恢復成功的標准,將成熟的有益於海洋生態系統持續發展的標准引入法律中,如可考慮從可持續性、不可入侵性(像自然群落一樣能低制入侵)、生產力(與自然群落一樣高)、營養保持力、具有生物間相互作用等方面來確立恢復成功的標准。[3]
以上三個層次的海洋生態法律有機地形成系統的海洋生態法體系。
3. 什麼是Hadoop生態圈
1. hadoop 生態概況
Hadoop是一個由Apache基金會所開發的分布式系統基礎架構。
用戶可以在不了解分布式底層細節的情況下,開發分布式程序。充分利用集群的威力進行高速運算和存儲。
具有可靠、高效、可伸縮的特點。
Hadoop的核心是YARN,HDFS和Maprece
下圖是hadoop生態系統,集成spark生態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hadoop將於spark共存,hadoop與spark
都能部署在yarn、mesos的資源管理系統之上
下面將分別對以上各組件進行簡要介紹,具體介紹參見後續系列博文。
2、HDFS(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統)
源自於Google的GFS論文,發表於2003年10月,HDFS是GFS克隆版。
HDFS是Hadoop體系中數據存儲管理的基礎。它是一個高度容錯的系統,能檢測和應對硬體故障,用於在低成本的通用硬體上運行。
HDFS簡化了文件的一致性模型,通過流式數據訪問,提供高吞吐量應用程序數據訪問功能,適合帶有大型數據集的應用程序。
它提供了一次寫入多次讀取的機制,數據以塊的形式,同時分布在集群不同物理機器上。
3、Maprece(分布式計算框架)
源自於google的MapRece論文,發表於2004年12月,Hadoop MapRece是google MapRece 克隆版。
MapRece是一種分布式計算模型,用以進行大數據量的計算。它屏蔽了分布式計算框架細節,將計算抽象成map和rece兩部分,
其中Map對數據集上的獨立元素進行指定的操作,生成鍵-值對形式中間結果。Rece則對中間結果中相同「鍵」的所有「值」進行規約,以得到最終結果。
MapRece非常適合在大量計算機組成的分布式並行環境里進行數據處理。
4.HBASE(分布式列存資料庫)
源自Google的Bigtable論文,發表於2006年11月,HBase是Google Bigtable克隆版
HBase是一個建立在HDFS之上,面向列的針對結構化數據的可伸縮、高可靠、高性能、分布式和面向列的動態模式資料庫。
HBase採用了BigTable的數據模型:增強的稀疏排序映射表(Key/Value),其中,鍵由行關鍵字、列關鍵字和時間戳構成。
HBase提供了對大規模數據的隨機、實時讀寫訪問,同時,HBase中保存的數據可以使用MapRece來處理,它將數據存儲和並行計算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5.Zookeeper(分布式協作服務)
源自Google的Chubby論文,發表於2006年11月,Zookeeper是Chubby克隆版
解決分布式環境下的數據管理問題:統一命名,狀態同步,集群管理,配置同步等。
Hadoop的許多組件依賴於Zookeeper,它運行在計算機集群上面,用於管理Hadoop操作。
6.HIVE(數據倉庫)
由facebook開源,最初用於解決海量結構化的日誌數據統計問題。
Hive定義了一種類似SQL的查詢語言(HQL),將SQL轉化為MapRece任務在Hadoop上執行。通常用於離線分析。
HQL用於運行存儲在Hadoop上的查詢語句,Hive讓不熟悉MapRece開發人員也能編寫數據查詢語句,然後這些語句被翻譯為Hadoop上面的MapRece任務。
7.Pig(ad-hoc腳本)
由yahoo!開源,設計動機是提供一種基於MapRece的ad-hoc(計算在query時發生)數據分析工具
Pig定義了一種數據流語言—Pig Latin,它是MapRece編程的復雜性的抽象,Pig平台包括運行環境和用於分析Hadoop數據集的腳本語言(Pig Latin)。
其編譯器將Pig Latin翻譯成MapRece程序序列將腳本轉換為MapRece任務在Hadoop上執行。通常用於進行離線分析。
8.Sqoop(數據ETL/同步工具)
Sqoop是SQL-to-Hadoop的縮寫,主要用於傳統資料庫和Hadoop之前傳輸數據。數據的導入和導出本質上是Maprece程序,充分利用了MR的並行化和容錯性。
Sqoop利用資料庫技術描述數據架構,用於在關系資料庫、數據倉庫和Hadoop之間轉移數據。
9.Flume(日誌收集工具)
Cloudera開源的日誌收集系統,具有分布式、高可靠、高容錯、易於定製和擴展的特點。
它將數據從產生、傳輸、處理並最終寫入目標的路徑的過程抽象為數據流,在具體的數據流中,數據源支持在Flume中定製數據發送方,從而支持收集各種不同協議數據。
同時,Flume數據流提供對日誌數據進行簡單處理的能力,如過濾、格式轉換等。此外,Flume還具有能夠將日誌寫往各種數據目標(可定製)的能力。
總的來說,Flume是一個可擴展、適合復雜環境的海量日誌收集系統。當然也可以用於收集其他類型數據
10.Mahout(數據挖掘演算法庫)
Mahout起源於2008年,最初是Apache Lucent的子項目,它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現在是Apache的頂級項目。
Mahout的主要目標是創建一些可擴展的機器學習領域經典演算法的實現,旨在幫助開發人員更加方便快捷地創建智能應用程序。
Mahout現在已經包含了聚類、分類、推薦引擎(協同過濾)和頻繁集挖掘等廣泛使用的數據挖掘方法。
除了演算法,Mahout還包含數據的輸入/輸出工具、與其他存儲系統(如資料庫、MongoDB 或Cassandra)集成等數據挖掘支持架構。
11.Oozie(工作流調度器)
Oozie是一個可擴展的工作體系,集成於Hadoop的堆棧,用於協調多個MapRece作業的執行。它能夠管理一個復雜的系統,基於外部事件來執行,外部事件包括數據的定時和數據的出現。
Oozie工作流是放置在控制依賴DAG(有向無環圖 Direct Acyclic Graph)中的一組動作(例如,Hadoop的Map/Rece作業、Pig作業等),其中指定了動作執行的順序。
Oozie使用hPDL(一種XML流程定義語言)來描述這個圖。
12.Yarn(分布式資源管理器)
YARN是下一代MapRece,即MRv2,是在第一代MapRece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主要是為了解決原始Hadoop擴展性較差,不支持多計算框架而提出的。
Yarn是下一代 Hadoop 計算平台,yarn是一個通用的運行時框架,用戶可以編寫自己的計算框架,在該運行環境中運行。
用於自己編寫的框架作為客戶端的一個lib,在運用提交作業時打包即可。該框架為提供了以下幾個組件:
- 資源管理:包括應用程序管理和機器資源管理
- 資源雙層調度
- 容錯性:各個組件均有考慮容錯性
- 擴展性:可擴展到上萬個節點
13.Mesos(分布式資源管理器)
Mesos誕生於UC Berkeley的一個研究項目,現已成為Apache項目,當前有一些公司使用Mesos管理集群資源,比如Twitter。
與yarn類似,Mesos是一個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的平台,同樣支持比如MR、steaming等多種運算框架。
14.Tachyon(分布式內存文件系統)
Tachyon(/'tæki:ˌɒn/ 意為超光速粒子)是以內存為中心的分布式文件系統,擁有高性能和容錯能力,
能夠為集群框架(如Spark、MapRece)提供可靠的內存級速度的文件共享服務。
Tachyon誕生於UC Berkeley的AMPLab。
15.Tez(DAG計算模型)
Tez是Apache最新開源的支持DAG作業的計算框架,它直接源於MapRece框架,核心思想是將Map和Rece兩個操作進一步拆分,
即Map被拆分成Input、Processor、Sort、Merge和Output, Rece被拆分成Input、Shuffle、Sort、Merge、Processor和Output等,
這樣,這些分解後的元操作可以任意靈活組合,產生新的操作,這些操作經過一些控製程序組裝後,可形成一個大的DAG作業。
目前hive支持mr、tez計算模型,tez能完美二進制mr程序,提升運算性能。
16.Spark(內存DAG計算模型)
Spark是一個Apache項目,它被標榜為「快如閃電的集群計算」。它擁有一個繁榮的開源社區,並且是目前最活躍的Apache項目。
最早Spark是UC Berkeley AMP lab所開源的類Hadoop MapRece的通用的並行計算框架。
Spark提供了一個更快、更通用的數據處理平台。和Hadoop相比,Spark可以讓你的程序在內存中運行時速度提升100倍,或者在磁碟上運行時速度提升10倍
17.Giraph(圖計算模型)
Apache Giraph是一個可伸縮的分布式迭代圖處理系統, 基於Hadoop平台,靈感來自 BSP (bulk synchronous parallel) 和 Google 的 Pregel。
最早出自雅虎。雅虎在開發Giraph時採用了Google工程師2010年發表的論文《Pregel:大規模圖表處理系統》中的原理。後來,雅虎將Giraph捐贈給Apache軟體基金會。
目前所有人都可以下載Giraph,它已經成為Apache軟體基金會的開源項目,並得到Facebook的支持,獲得多方面的改進。
18.GraphX(圖計算模型)
Spark GraphX最先是伯克利AMPLAB的一個分布式圖計算框架項目,目前整合在spark運行框架中,為其提供BSP大規模並行圖計算能力。
19.MLib(機器學習庫)
Spark MLlib是一個機器學習庫,它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演算法,這些演算法用來在集群上針對分類、回歸、聚類、協同過濾等。
20.Streaming(流計算模型)
Spark Streaming支持對流數據的實時處理,以微批的方式對實時數據進行計算
21.Kafka(分布式消息隊列)
Kafka是Linkedin於2010年12月份開源的消息系統,它主要用於處理活躍的流式數據。
活躍的流式數據在web網站應用中非常常見,這些數據包括網站的pv、用戶訪問了什麼內容,搜索了什麼內容等。
這些數據通常以日誌的形式記錄下來,然後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統計處理。
22.Phoenix(hbase sql介面)
Apache Phoenix 是HBase的SQL驅動,Phoenix 使得Hbase 支持通過JDBC的方式進行訪問,並將你的SQL查詢轉換成Hbase的掃描和相應的動作。
23.ranger(安全管理工具)
Apache ranger是一個hadoop集群許可權框架,提供操作、監控、管理復雜的數據許可權,它提供一個集中的管理機制,管理基於yarn的hadoop生態圈的所有數據許可權。
24.knox(hadoop安全網關)
Apache knox是一個訪問hadoop集群的restapi網關,它為所有rest訪問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訪問介面點,能完成3A認證(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uditing)和SSO(單點登錄)等
25.falcon(數據生命周期管理工具)
Apache Falcon 是一個面向Hadoop的、新的數據處理和管理平台,設計用於數據移動、數據管道協調、生命周期管理和數據發現。它使終端用戶可以快速地將他們的數據及其相關的處理和管理任務「上載(onboard)」到Hadoop集群。
26.Ambari(安裝部署配置管理工具)
Apache Ambari 的作用來說,就是創建、管理、監視 Hadoop 的集群,是為了讓 Hadoop 以及相關的大數據軟體更容易使用的一個web工具。
4. 生態文明建設與資源環境管理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生態文明時代,標志著我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也表明了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一、生態文明時代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歷史必然
文明是人類這一智能生物主體以自然資源環境為對象,在不斷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過程中發展和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不僅代表人類社會進步和開化的狀態,也代表著人類從認識自然、依從自然的蒙昧狀態發展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自主創造狀念,進而進步到尊重自然、人和自然平等相處共同發展的過程。
表1 人類文明發展的階段和環境影響
(來源:斯塔夫里阿諾斯,1988。麥迪森,2003。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等,2007)
人類文明的進程是以生產力發展為推動力,通過階梯式發展,迄今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時期。三次文明進程速度越來越快,持續時間間隔越來越短,文明成果積累迅速。同時,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程度越來越深。對資源環境的過度開發利用,打破了可再生資源固有的更新周期和自然物質生產的自我修復能力,使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以及化石能源等日漸枯竭。而龐大的生產以及人口帶來的廢棄物質排放也遠超出了環境的自凈能力,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約束和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生態功能退化。
圖1 環境污染與人均GDP的庫茲涅茨曲線(來源:網路)
工業文明造成的資源環境問題,具有全球化特徵。盡管不同地域文明程度不同,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化的趨勢出現,人類文明開始逐漸融合、趨同,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特徵決定了生態環境問題的全球性,使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共同面臨著生態環境的巨大壓力,共同面臨著生態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因而共同存在發展生態文明的訴求。以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標志,人類文明開始從工業文明邁向生態文明。
二、生態文明時代的哲學意義
馬克思說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在文明發展的不同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不同的哲學表達。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是主客二分的思維框架,去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去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被兩極化。在原始文明時期,人類崇拜自然,拜物神教。而在工業文明時期,人被作為價值核心「自由」存在,而自然處於從屬地位而失去「自然性」。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觀和與之適應的發展實踐,已經造成資源危機、生態環境危機,最後的結果必然是人類生存的危機。
生態文明時代需要從哲學的視角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出哲學的表述。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人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員,自然是孕育人類的空間基礎與物質能量基礎,是人類永遠的家園。人類不過是處在食物鏈末端的一個普通生物群體,只是人類具有智能這一特徵,使其具備了締造文明的能力。在這個家園中的萬物與人是平等的關系,不是功利的和主與奴的關系,自然家園毀滅,人類文明焉附?20世紀80年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地學哲學是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平等、共生、共同發展,改變以人類自我為中心的思維與行為方式,把自然視作與人類平等的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員,而不僅僅是勞動對象,不只從中索取,更要保護,並能促進自然的發展。這不僅僅是認識上的進步,更意味著行為方式的全面改變。
生態文明是以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平等、共同、持續發展為宗旨的文明發展方式,文明形態不僅表現在人類社會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現在自然資源環境存在與發展狀態上。以科學技術為手段,在以自然資源環境為對象創造和享受社會財富的同時,促進自然資源環境的循環、更新、穩定、持續發展,形成共生,包容、協調、統一的人地關系。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生態哲學是生態文明時代新形態的哲學。生態哲學是以自然生態系統存在問題為基礎的世界觀,以資源環境價值為核心的價值觀,以人與自然平等共生的倫理觀和受生態引導約束的可持續的發展觀。生態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是發展的哲學。在工業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人類不可能退回到人與自然原始統一的古文明中去,不是古代社會那種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原始統一。實踐與人類與生俱來,沒有實踐,人類是不能存在的,也更不會發展的。人類不能用停滯的辦法保護生態環境,人類已經具備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創造文明的能力,在維護自然生態系統更新與發展中,實現人地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哲學把這種「實踐論關系」放到「存在論關系」之下,把自然生態系統發展的動態的平衡作為評價實踐與理論的最高准則。這既是對立統一原則,也是階梯式發展、螺旋式上升規律。
圖2 天人地統一的中國古典哲學理念(來源:網路)
三、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
1.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理論創新
生態文明時代需解決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就是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價值問題。資源環境一體密不可分,資源賦存於環境之中,環境即是空間資源。
一般意義上的價值,是指自然物的用途或積極作用,即使用價值,是物的自然屬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勞動,是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交換產品的社會聯系的反映,是為了解決商品交換標准而提出的概念和界定的計量工具。勞動價值論以生產商品的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格,效用價值論以補償消耗等量資源的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格。無論勞動價值論抑或效用價值論,都是以人類社會活動為出發點,以人類的主觀視角來探討和判斷人類生產活動的對象或產物有沒有價值、價值的大小,而對資源環境的價值也出於資源環境是否參與到人類社會生產活動過程中,是否經過人類勞動,是否對人類有用來判斷。
現代社會發展對傳統理論提出兩個挑戰,其一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勞動和勞動創造價值的范疇及其作用問題的質疑;其二是對於有些自然物質以及環境,因為沒有參與社會勞動,沒有在商品交換中體現出實體性,導致部分價值的缺失,造成的惡果是對資源環境的無節制使用卻沒有相應補償,導致資源環境的惡化與破壞。
理論的缺陷和實踐的需求急需資源環境價值理論創新。勞動價值論以勞動決定價值立論,效用價值論以物質滿足人類需求的程度決定價值立論。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應建立在人地和諧、「天人合一」的基礎上,以資源環境對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的使用價值為尺度,尋求保障發展、保護生態平衡的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目的。
圖3 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來源:網路)
自然生態系統的各種物質、能量及其所處環境,有些需要通過人類勞動,有些根本不需要經過人類勞動,都能夠被人類利用,只要能夠被人類利用,就具有使用價值。資源環境不僅對於人類具有使用價值,同時對於自然生態系統也具有使用價值,這是創新資源環境價值理論的根基和出發點。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不再僅僅體現為人類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計量工具,還體現為人類健康生存的基本環境質量保證,以及維持自然生態系統自身平衡與發展的功能。按其保障發展與保護生態的功效不同,資源環境價值可以區分為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
2.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
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是生態系統的維生價值。生態是自然生態系統存在的形式和運動的狀態。自然生態系統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主體,依靠自身的組織機制,通過空氣,水、陽光、土壤、生物等生態要素的運動,完成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的過程,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發展。這一過程無需人類勞動的參與,依靠自然本身的機制實現,創造價值的「勞動者」是自然生態系統本身。資源環境對於自然系統來說沒有經濟學意義上的生產力價值,但卻有著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平衡和發展的生態價值。
生態價值的實現是保證人類擁有充足的資源、良好的環境的前提條件,為人類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與生存需要的維生價值。
資源環境作為生產力要素進入社會生產所發揮的作用稱為生產力價值。生產力是在人類利用資源環境的社會生產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當資源環境進入社會生態系統,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素(生產資料與勞動對象),經社會物質生產過程的加工,最終形成人類社會文明的物質財富基礎,其效用或價值體現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資源基礎與環境基礎,稱之為生產力價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資源環境開發利用的程度,促進了生產力價值的實現,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實現的過程正是文明進步的過程。
3.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對立統一
資源環境具有相對於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和相對於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價值。生產力價值附於生態價值存在。二者統一於資源環境本身,互為矛盾,不可兼得,形成了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
在文明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人地觀必然產生不同的資源環境價值觀,文明發展對資源環境的訴求不同,導致資源環境價值的實現不同。文明早期,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有限,自然為中心的人地觀使人們對自然充滿敬畏,以被動依賴為主,生產力水平最為低下,只能靠石器、動物角骨、樹枝等簡易工具,直接利用自然物質為生活資料,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微弱,資源環境以實現生態價值為主。農業文明時期,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也不斷加深,慢慢出現了人定勝天的思想,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人類開始從被動依賴到主動開發利用資源環境,社會物質生產表現為利用蓄力、水力發展農業、畜牧業,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逐漸形成。在這個階段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此消彼長,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同時出現一定程度的生態環境問題。以蒸汽機、電動機、微電子技術為標志的三次技術革命,把人類帶入工業文明時代,在不到二百年的時間內,社會物質財富訊速積累,人口迅速膨脹,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使得人類對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實現,而伴隨出現的土地退化、水資源短缺、森林銳減、大氣污染、溫室效應等一系列的資源環境問題,生態價值嚴重損毀。
資源環境的雙重價值在文明發展過程中互為消長。人類中心的人地觀導致了資源環境價值實現的逆轉,生產力價值逐漸擴大,而生態價值日漸被侵蝕和忽略。生產力的進步實現了資源環境生產價值最大化,帶來人類文明的進步,卻使得生態價值大大降低。這是自然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的根源所在。要形成協調可持續的人地關系、發展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需要合理處置生態價值與生產價值的矛盾關系。人類要在生態價值實現的過程中生存,若生態受到破壞,生存質量無從談起;人類更要在生產力價值實現過程中尋求發展,發展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只有生態價值與生產價值實現平衡,才能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四、生態文明建設與資源環境管理
1.生態文明建設面對的問題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對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講,是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願景的問題。
(1)發展方式戰略轉變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連續32年保持GDP平均年增9.9%,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三十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二、三百年走過的路。但這種高速發展付出了昂貴的資源環境代價。盡管我們採取了很多的措施,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取得一定成效,但這不能抵消粗放、快速經濟增長帶來的不良影響,仍然無法有效地避免許多發達國家曾經經歷過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長期以來,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是轉型工業化道路只是停留在戰略理念和規劃層面上,停留在文字上和口頭上,過度追求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不能正確處理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仍然在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發展道路,是資源和環境長期處於高強度的經濟增長壓力之下。追求短期超速增長,忽略經濟增長的環境效應和社會效應,帶來沉重的、難以承載的資源環境代價。
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制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適度控制(指導性的)增長指標,確定改善經濟結構提高經濟質量生態環境保護的剛性指標。在制定經濟發展目標任務同時,同樣對社會發展也確定剛性指標,真正做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五位一體全面發展。
(2)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在經濟快速發展同時,沒有處理好市場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公共管理問題,沒有理順經濟體制和環境保護公共體制關系,就是說長期沒有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公共服務遠沒有到位。以GDP增長為核心的行政管理、幹部管理和以增值稅為核心的財稅體制促使各級地方政府追求增投資、上項目,追求以投資和各種能源、資源投入拉動地方產值和稅收的快速增長,忽視了各種公共事業的發展。
市場經濟具有經濟活動自主性、經營環境競爭性和經營目的趨利性等特點,一方面可以發揮市場主體積極性和能動性,另一方面市場主體出於盈利的內在動機往往做出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如污染環境、偷稅漏稅等。要抑制市場主體的消極作用,還要靠行政權力,靠政策法規。目前很多產業結構失調,資源環境問題突出,是「先增長後環保」的執政思路和環境保護公共管理職能缺失造成的。
環境的公共性和外部性特徵決定了單純市場本身不能保護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需要必要的行政干預。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要做好公共管理,做好服務。
(3)依法依規保護資源環境和強化經濟政策調控問題。當前中央和許多地方在許多方面仍然沒有有效實現「法制」,「人治」仍然非常盛行。一方面「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嚴」問題仍然嚴重;另一方面,沒有健全完善通過法律法規監督市場健康發展的運行機制,包括環境規劃,法規、標准、信息公開,公眾參與等制度和辦法。
經濟調節政策不完備是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30多年來,主要運用了命令-控制型的環境管理措施,起到重要作用,也存在許多缺陷,如懲罰性手段多,激勵性手段少;行政管理性手段多,經濟激勵性手段少;執行法規代價高,違法違規成本低。經濟手段在降低環境保護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政府補貼和擴大財政收入等方面具有行政手段無法取代的顯著優點,環境保護要擴大應用經濟手段,要明確環境資源產權,建立法定的環境保護稅體系,建立污染物總體控制及排污交易制度,在資源定價政策中,完善有關環境成本內部化定價機制,通過試點,將有關環境保護的信貸、證券、保險等上升為法律規范、全面推行。
2.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管理
生態文明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重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1)資源環境管理要服從於、服務於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工作關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戰略性、全局性問題。資源環境工作要以實現保障和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要服務於以人為本,統籌兼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服務於建設資源節約性、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和效益相統一,經濟、人口與資源相協調,使人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
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格局中,資源環境管理工作的目標定位,通過科學配置資源環境,實現保護生態與保障發展的協調平衡,以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
(2)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的平衡。要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保障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要解決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環境的矛盾,通過生產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來實現。
要保障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先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但同時也不能因保護而制約發展。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是一對矛盾,矛盾的解決要通過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來實現。
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是有限的,其循環更新也是有其自身規律和在一定前提條件下完成的,因此其能維持發展的總量也是有限度的,發展的速度必須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更新周期吻合。不合理的規模與速度,必然出現生態環境問題,必然反饋到對經濟社會問題的連鎖反應。
工業文明時代,對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已經實現了最大化,相應是生態價值大大受損。生態文明時代,生產力價值實現以不破壞自然生產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即不破壞生態價值為底線。要在兩種價值實現中尋找一個合適的「價值平衡點」,確定合理的生產力發展速度、生態保護的約束強度,達到兩種價值實現最優化。只有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處在一個合理的平衡位置,才可能確保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保持和促進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
圖5 人類活動和生態系統的耦合關系
(來源:中國生態現代化的戰略思考,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2007)
(3)做好資源環境價值平衡的基礎工作。資源環境工作要實現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目標,首先要進行資源環境調查,做好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為調節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奠定科學基礎。
自然資源環境是人類社會的承載體,以人為本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是資源環境所要承載的對象。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確保生態可恢復與可持續,並滿足人類需求的前提下,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的資源環境數量與質量,能夠承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的能力。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是採用科學的方法,對資源環境各種要素及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確定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閾值,用以指導確定承載對象活動的范圍、強度、規模等,通過對人口數量、經濟總量、排放總量的控制,實現資源環境合理開發利用。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中,一方面考量資源環境的數量、質量和空間分布,另一方面考量社會需求的總量,同時考慮經濟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發展、文化背景、政策制度及管理體制和法制等因素對人類社會對資源環境開發利用的方式、規模和速度等的影響,最終確定承載力大小。資源環境承載力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引導和約束雙重作用。
資源環境承載力大小實際上界定了生產力價值開發的最高上限值和生態價值實現的最低下限值,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大小調控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和速度,調節資源環境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的平衡。
(4)發揮國土規劃調控功能,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以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調節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平衡,要通過國土規劃來實現。國土規劃是最高層次的空間發展規劃,主要是通過資源、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空間配置,調整空間結構,協調不同空間單元的發展,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規劃對於保證在保護資源環境的前提下進行國土開發和在開發利用國土資源的過程中保護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建立科學開發秩序和宏觀調控機制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公共管理工具。
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編制國土規劃可以有效調控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強度和速度,科學統籌資源環境開發利用格局,科學設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合理確定一個地區產業空間布局、產業類型與規模,確保生態系統自我更新與恢復周期,避免過度開發,從而實現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平衡,確保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
(5)改革資源環境產權制度,完善經濟調節政策,健全利益分配機制。改革資源環境產權制度,形成資源環境有償使用和代際補償制度,建立反映市場關系、資源環境稀缺程度的資源環境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完善符合中國國情並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資源環境稅費制度及相關政策。改革完善有關資源環境配置相關利益分配政策,協調中央、地方社會公眾和企業的利益關系。
當前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在礦產資源配置方面,協調、處理好礦產資源國家所有與中央、地方財政分灶吃飯這樣一對矛盾。界定礦產資源集中統—管理與分類分級管理的事權,明確中央、地方、企業和當地民眾在資源保護與開發中的責權利。在土地資源配置方面,解決土地產權虛置問題,建立城鄉土地統一市場,嚴格區分公益性的用地徵收和經營性的用地征購,解決土地收益在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合理分配。
(6)推進科技創新,提高資源環境利用率。停靠科技進步改善生態環境,改變自然舊有的平衡,建立一種螺旋式發展的自然的動態平衡,形成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依據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有限度地開發利用資源和環境,建立開發與補償雙向機制,形成科學的、合理的良性資源開發方式是建立平等、共生、和諧發展的人地關系的重要途徑。依靠科技進步,節約集約利用資源。通過制定推進科技創新的新政策,加大激勵與約束機制,改進社會物質生產過程,推進清潔生產,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產業,鼓勵支持節能、減排、降耗項目,發展循環經濟。通過政策鼓勵和技術創新,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開發新材料、新能源,發現新用途。同時倡導「低碳」生活方式。科技進步與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提高資源環境利用率,同時相對提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原載《地學哲學通訊》2013年4期)
5. 智慧環保大數據一體化管理平台建設和運營方案
建立智慧環保大數據一體化管理平台就需要有一個中心 三套體系 多種應用形成一張圖。
指間科技的智慧環保大數據一體化管理平台是以生態環境大數據資源中心應用系統為核心框架,以智能監管體系、精準監測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為支撐。以11個子系統多種應用形成環保一張圖,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現環境問題。
一、智能監管體系下的部分子系統
1. 生態環境天地立體視頻監控系統:從天地兩個角度,在飲用水源地、小流域、湖庫、生態紅線保護區的敏感位置設立地面高清視頻監控點,對敏感區域進行全方位、全天候、立體化的監視監控和數據採集,並根據業務需求採用無人機技術巡視巡航監控,來彌補固定位置的監控點不足之處,實現隨時隨地、實時、便捷地查看每個區域實際情況,為監督、應急指揮提供了猶如親臨現場的高效的視頻平台。
2. 生態環境網格化監管系統: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原則,通過GIS技術將網格中的網格劃分、網格員、污染企業、網格事件、空氣質量監測、水質量監測等內容在地圖上進行疊加並集中展示,進行環境監管資源整合,逐步構建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環境監管網路。
二、精準監測體系下的部分子系統
1. 空間地理信息系統:利用網路、通訊、信息技術、3S(GPS GIS GRS)技術,整合各類環境信息資源,建立統的環境信息資源資料庫,將環保數據中心匯集在各級各類環保業務信息,完整准確地定位在信息相關的地理環境中。
2.環境質量(水、氣、土)染源監測應用系統:通過對生態環保區、環境敏感區域、企業污染源排放點安裝視頻監控設備,整合融合現有污染源監控系統數據,將環境數據和視頻監控數據實時傳達到政務外網雲平台,為用戶提供在PC端、移動端進行實時查詢、報警提醒、遠程查看、遠程取證管理等功能。
三、公共服務體系下的部分子系統
1. 公眾服務平台應用系統:將管轄區域進行統一區域化管理,通過GIS技術將地理區域單元的大氣環境監測、水環境監測、污染源監管、排放清單、風險源等相關的數據跟氣象、人口、交通、敏感點等數據進行關聯匯通、交互共享。為公眾顯示實時的興趣點和周邊區域環境質量等信息。
2. 企業服務平台系統:通過建立統一的數據標准實現對省環保廳企業信息填報的現有系統的有效整合,形成面向企業的統一窗口,方便企業網上辦事。
6. 為什麼微軟對自己的軟體生態系統控制力這么弱
微軟習慣性的使用版本授權分發的形式發布和售賣軟體,
軟體生態系統控制力肯定不如雲端驗證和分發的saas軟體,
不過微軟也在做出改變,比如office365、windows10等,
7. 我有個生態園,想安裝一個實時監控管理,怎麼做
WinXP下用Modem巧妙接收傳真(轉)
隨著寬頻網的大量普及,原來撥號時代的Modem們已經很少有人再去關注它們,它們有的被遺棄在角落裡,有的留在了機箱上,再也沒有了以前的風采。但很多朋友的Modem當時買來時也都是身價不菲,現在就這樣放著,總感覺有點浪費,怎麼樣才能讓這些Modem發揮一下余熱呢?這就是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話題 —— 在Windows XP下用Modem巧設傳真。
其實,現在我們能見到的絕大多數Modem都支持傳真功能。而我們平時使用的Windows操作系統 (包括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XP)也都內置了傳真組件,只不過因為當時大家只想著用Modem上網,買「貓」也只注意這個目的,很少有人注意它的傳真功能罷了。今天,筆者就以 Windows XP操作系統和ECOM EM-56HAMi內置Modem為例和大家探討一下傳真功能的配置步驟。
第一步 檢查硬體是否支持
第一步首先要檢查您的Modem是否支持傳真功能。檢查的方法很多,可以看說明書,查詢Modem廠商網站。其實最簡便易行的方法就是通過系統的「設備管理器」來檢查。
右鍵點擊「我的電腦」圖標,選擇「屬性」,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點擊「硬體」標簽→「設備管理器」按鈕,系統將彈出「設備管理器」對話框。雙擊展開「數據機」一項,如圖1所示,如果在您的畫面中紅框位置有Data Fax字樣即代表此Modem支持數據傳真功能。
圖1
【小提示】 必須保證安裝的是原配Modem驅動程序,否則有可能顯示不準確。
第二步 配置傳真軟體
打開「開始」菜單→「設置→控制面板→列印機或傳真」,在彈出的「列印機和傳真」對話框中點擊「文件」菜單→「安裝一個本地傳真列印機」。此過程可能會提示插入XP安裝光碟,等安裝完成後,當前對話框中就會出現一個傳真機(Fax)圖標,如圖2所示。
圖2
由於我們是第一次使用傳真功能時,隨後會自動彈出「傳真配置向導」對話框,點擊下一步進入發件人信息編輯區,按照提示輸入相應內容,如圖3所示。
圖3
再次點擊下一步,出現傳真設備配置區,如圖4所示。因為我們要使用Modem作為傳真設備,所以要在「選擇傳真設備」一欄中選擇欲設置成傳真的 Modem,本例為「ECOM EM-56HAMi V92 Data Fax Voice Modem」,然後選中「允許接收」復選項,以實現傳真機的自動應答功能,同時根據自己單位的情況決定讓電話鈴響幾聲後由傳真機自動接聽。
圖4
「下一步」按鈕,傳真配置向導會要求我們輸入TSID和CSID,這里一般填入我公司的傳真號碼或公司名稱即可。它的作用是當進行傳真機進行收發工作時,TSID或CSID的中設置的信息會出現在對方傳真文件的頁眉位置,以便讓對方知道我公司的傳真號碼或公司名稱。
隨後是設置是否收到傳真後用列印機列印,以及是否將收到的傳真除保存在收件箱以外還保留一份副本到指定的文件夾中。這兩點,您可以根據自己公司的情況自行設置,如圖5所示。
圖5
最後點擊「下一步」後,將出現一個類似於郵件客戶端的「傳真控制台」,用戶以後就可以利用它來管理接收和發送出去的傳真了。
第三步 傳真的接收
接收傳真是件很簡單的事情,由於我們在圖4中已經將傳真機設置為自動接收,所以只要打開電腦,Windows XP就會自動檢查是否有傳真信號,並在設定的鈴響次數後自動接聽,同時彈出如圖6的傳真監視器,無須我們運行任何額外程序。如果我們想查看收到的傳真,只需點擊「開始」菜單→「通訊→附件→傳真→傳真控制台」,在「收件箱」中就會清楚地看到收到的傳真,同時這里還有詳細的接收時間、頁數、大小、呼叫方等信息以方便我們查詢。
圖6
第四步 傳真的發送
大家從圖2中可能已經發現,在Windows XP中,傳真機就像一台列印機。因此,發送傳真時,只需在編輯軟體中選擇列印到傳真機就可以了。這樣,常用的編輯軟體像寫字板、畫圖、 Photoshop、Word、WPS等幾乎都可以用Modem傳真直接發送出去。接下來,筆者以Microsoft Word 2003為例為大家演示傳真的發送。
一. 直接發送傳真
首先打開欲發送的文檔,然後點擊「文件」菜單→「列印」,在「列印機名稱」中選擇「Fax」傳真機,點擊確定。這時Word 2003會彈出「傳真發送向導」對話框。點擊下一步後,出現如圖7的對話框,我們可以在位置1處手動輸入收件人的姓名以及傳真號碼,也可以點擊位置2的 「通訊簿」按鈕,將常用的傳真號碼輸入進去,以便以後發送時可以直接調用。而如果想把這份傳真一次性發給多人,可以點擊位置3處「添加」按鈕依次將幾個接收者的傳真號碼添加進去。然後執行下一步,出現首頁選擇對話框,要求我們選擇一個適合的首頁,它會出現在傳真件的第一頁,包含著發件人姓名、收件人姓名、發送日期、頁數等必要信息。最後,再次點擊「下一步」按鈕,出現如圖8的計劃發送畫面,就可以在位置1處選擇何時發送,位置2處設置發送優先順序。
經過上述幾步操作後,我們的傳真就可以順利發送出去了。
圖7
【小提示】如果想給外地發送傳真,請選中「使用撥號規則」前面的對勾,就可以在「傳真號碼」框前輸入電話區號了,此外,如果您的單位里有電話總機,這時可能需要先撥 0,並等待1秒鍾讓電話交換機轉接到外線上,這時,就需要在圖7位置1的傳真號碼中輸入「0,7777777」,代表先撥0,然後稍等1秒鍾(一個「,」 代表延時1秒),再撥後面的「7777777」號碼
圖8
【小提示】經過實驗,優先順序一項(圖8位置2)必須設置為「高」,否則會因為顯示傳真監視器而不能正常發送傳真。
二. 傳真模板發送
看完上述介紹,常用傳真的朋友也許會說,上面這個首頁的設置和我們平時使用的傳真不太一樣。平時的傳真一般不會將整頁紙全顯示發送信息,而一般就是寫上收件人和發送人姓名後就是傳真正文了。其實,這點微軟已經考慮到了,我們可以不使用「傳真發送向導」中的「首頁設置」,而通過Word 2003自帶的傳真模板來實現我們的目的。
在Word 2003中點擊「文件」菜單→「新建→本機上的模板→信函與傳真」,然後選擇一款適合的傳真模板,這時您會發現,新建的傳真模板里除了開頭是一些關於發件人、收件人、傳真號碼、發件時間等必要的信息外,剩餘的空間就是可供我們書寫傳真內容的備注欄了,我們可以把需要發送的傳真內容拷貝到備注欄中。然後和上面一樣,點擊「文件」菜單→「列印」進行傳真發送,只是在「傳真發送向導」中關閉「首頁發送」功能就行了。
Modem傳真與普通傳真的區別
【優 勢】
與電腦集成,便於提高工作效率
Modem傳真可以實現與辦公軟體的無縫集合,編寫好的電子文件直接通過Modem發送出去,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
發送效果更清晰
Modem傳真由於直接與對方傳真機數字傳輸,少了傳統傳真機中「先列印再掃描」的過程,清晰度遠高於傳統傳真機
多人發送更方便
傳統傳真機給多人發送文檔非常麻煩,必須一次次重復發送,只有少數高檔傳真機才具有多人發送的功能,而Modem傳真卻可以輕松地實現一次性向多位用戶同時發送
傳真管理更容易
類似於郵件客戶端的傳真控制台可以方便地對發送和接收的傳真進行管理,比起傳統紙質傳真來,自然方便很多
節省傳真耗材費用
在整個過程中根本不需要任何傳真耗材,常年使用也是一份不小的節約
中文操作簡單便利
Modem傳真基於中文Windows XP和中文編輯軟體,而發送傳真也和列印文件非常類似,相對於傳統傳真機上晦澀難懂的英文來講,上手更加容易
【缺 點】
傳統傳真機可以一直處於工作狀態,而Modem傳真機必須保證電腦打開,這無疑在某種情況下限制了Modem傳真機的使用范圍,但如果企業內部有一台常開的伺服器的話,把Modem傳真機接在伺服器上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對於發送傳統紙質傳真較多的企業,Modem傳真機必須先使用掃描儀將文稿掃入電腦,再進行發送,相對於普通傳真機來講,顯得麻煩了很多。因此,這類企業不太適合使用Modem傳真機。
8. 企業管理學問題: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華為布局人工智慧物聯網生態戰略的戰略邏輯!
華為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2013年超過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一大通訊設備商,此後華為又在通信業務的基礎上,在製造鏈領域往下發展終端業務,向上布局雲端業務,同時搭建自己的服務鏈,雲、管、端一體化格局初步形成。
前言
華為作為目前國內ICT行業的融合性創新龍頭企業,其多年經營探索的「雲管端一體化」模式,可以成為ICT產業的標桿。
從長期而言,終端與網路邊界日益模糊,終端將成為廣義網路的毛細血管,或者終端有可能成為移動通信的基站一部分,實現信息轉發與傳遞。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都不成熟的當下,重大技術革命也沒有爆發,未來通過已有的技術進行的雲網融合,是提高網路資源使用效率的最佳途徑。
三大業務與時俱進是公司增長動力源泉
華為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目前,華為約有18萬名員工,業務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2010到2016年華為主營業務收入由1825.48億元增長至5215.74億元,年均復合增速19.1%,公司凈利潤由247.16億元增長至370.52億元,年均復合增速21.4%。2016年華為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2%和0.4%,營收增幅的主要原因是消費者業務的快速增長,凈利潤微增是因為公司持續加大消費者業務面向未來增長的品牌和渠道建設的投入。2016年華為持續投入未來,研發費用達764億元,消費者業務全年智能手機發貨量達到1.39億台,銷售收入1798億元,同比增長44%。
從華為的組織結構圖可以看出其對三大業務的布局: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
分業務來看,2016年華為運營商、企業、終端三大業務分別實現銷售收入2905.61億元、406.66億元和1798.08億元,分別佔比主營業務收入的57%、8%和35%。
2010到2016年,華為運營商業務由1458億元增長至2905億元,年均復合增速12.2%,主要涵蓋了:無線網路、固定網路、雲核心網、軟體、IT、網路能源以及全球服務7大細分領域。目前,華為運營商業務圍繞數字化轉型,抓住雲、視頻、物聯網、運營轉型等重大機會,穩步增長中。
在無線網路領域,華為無線家庭寬頻解決方案(WTTx),覆蓋全球超過100家運營商、3000萬家庭,以更快捷、更低成本的部署方式幫助更多家庭實現從數字家庭向智慧家庭的演進。作為窄帶蜂窩物聯網(NB-IoT)標準的提出者之一,華為持續引領NB-IoT標准制定與推行,在2016年創建了5個開放NB-IoT實驗室,聯合GSMA推動成立NB-IoT產業聯盟,已發展50個重量級聯盟成員。華為引領NB-IoT布局,在中國、日韓、歐洲、中東、非洲等與18家運營商展開戰略合作,建設超過20個商用測試局。
在固定網路領域,雲服務及視頻,尤其是4K視頻,給超寬頻網路發展帶來蓬勃生機。對運營商而言,2016年為視頻的爆發年。據調研,2020年運營商管道中75%的流量將來自於視頻業務,華為從咨詢、合作、平台、網路等方面,助力運營商打造以視頻為基礎業務的端到端網路。
在雲核心網方面,基於全雲化架構,華為幫助運營商實現網路雲化, 在軟體領域,華為持續為運營商提供數字內容聚合、視頻、企業B2B等雲服務,累計引入超過4000家合作夥伴,聚合超過60萬數字內容和應用 。
在IT領域,基於雲化戰略,攜手德國電信、西班牙電信、中國電信為企業提供便捷安全的公有雲服務,加速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業務雲化;政企託管雲解決方案已助力中國運營商建設50餘個政務雲平台。
華為的企業業務涵蓋了:智慧城市、公共安全、金融、能源、交通、製造、媒體、教育、互聯網等領域。2010年到2016年,華為企業業務由58.38億元增長至406.66億元,年均復合增速38.2%。
華為協同超寬頻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提出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平安城市解決方案,全聯接電網解決方案、智慧機場解決方案、應用邊緣計算物聯網(EC-IoT)解決方案、媒體雲解決方案等均走在世界的前列。此外,加大在IT、網路、雲服務、雲通信、物聯網、網路能源領域的布局,並在在雲計算和大數據領域,與埃森哲聯合發布企業應用雲化解決方案,為全球企業客戶的核心應用雲化提供一站式服務 ;與ESI集團合作,提供創新的工業製造解決方案 ;與Oracle合作提高企業關鍵業務系統的資源利用率。
2016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由309.14億元增長至1798.08億元,年均復合增速34.1%。
2010年到2016年,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由300萬台增長至1.39億台,年均復合增速90%,2016年華為智能手機全球市場份額提升至11.9%,穩居全球前三,奠定了龍頭地位。
在晶元方面,作為全球首款搭載ARM Cortex-A73 CPU和Mali-G71八核GPU的SoC晶元,麒麟960性能得到了全面優化,CPU性能提升18%,GPU處理性能提升了180%。
其UI系統解決了Android用戶的卡頓問題,並與麒麟晶元深度結合,通過智能感知學習系統,結合精細化資源調度,突破性解決了Android系統久用卡頓的問題。
華為生態鏈整合,雲管端一體化格局凸顯
華為以通信設備運營商起家,位於ICT產業製造鏈的管道層,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的大趨勢下,華為製造鏈向下深入終端,向上走向雲端,同時搭建服務鏈,業務涵蓋IaaS、PaaS、SaaS,逐漸形成雲管端的一體化格局。
1.製造鏈向下深入終端,向上走向雲端
華為以通信設備運營商起家,其通信業務涵蓋了無線網路、固定網路、電信軟體、核心網路與服務,在2013年就已經成為全球通信設備的龍頭。但隨著移動寬頻與互聯網聯結,ICT行業已經跨入「移動互聯網」 時代,終端重要性日益凸現,已成為驅動網路增長的發動機和向導,並在智能化的大趨勢下,朝綜合化、專業化、多樣化方向發展。
終端布局:2010年,華為智能手機快速增長,全球出貨超過300萬台,迅速打入包括日本、美國和西歐在內的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0年到2016年,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由300萬台增長至1.39億台,年均復合增速90%,2016年華為智能手機全球市場份額提升至11.9%,穩居全球前三,奠定了其龍頭地位。隨著移動寬頻向消費電子領域滲透,越來越多的MP3、PMP、Digital Camera和Tablet等電子設備被連接, 由此帶來 MI(Mobile Internet)模塊以及 Pocket WiFi 等數據終端的巨大發展空間。華為聚焦家庭融合解決方案, 圍繞家庭通信、娛樂和控制構建Connected Home的智慧家庭終端。
2011年,華為成立了消費者業務BG,2012年,推出了最強四核10英寸平板電腦,以及Media Q突破了單一終端產品的性能局限,實現手機、平板、電視、家用電腦等設備的多屏互動(Air Sharing TM)。在家庭終端領域,華為加強以「三個中心、兩朵雲」(接入中心、媒體中心、自動化中心、開放的業務雲、高效的管理雲)理念為核心的互聯家庭解決方案的投入,貼近消費者,推出系列化的互聯家庭終端。
2014年,華為戰略投入智能穿戴設備和智能家居等領域,首款可穿戴產品Talk Band B1實現全球上市,跨界平板手機榮耀X1、華為秘盒、榮耀立方均獲暢銷。創新型產品CarFi,首創車載Wi-Fi產品,引導MBB進入車載後裝領域,打通運營商、政企客戶和車聯網管道,並奠定車載業務全球戰略格局。
雲端布局:在以個人電腦取代大型機為代表的第一次IT產業革命之後,雲計算已經引發第二次 IT產業革命,互聯網的發展,真正地帶動數據從終端向雲端遷移,從而使得雲端數據數量級地增加,驅動了計算和存儲架構的創新。以虛擬化、並行計算、分布式存儲和自動化為核心特徵的雲計算架構就在這樣背景下誕生,徹底顛覆傳統的計算架構,引領繼大型機、client/server之後第三次IT的變革。
2011年,華為成立企業業務BG,構建雲計算新IT系統,並規模部署雲計算數據中心解決方案。2012年,華為提出基於網路級雲化、設備級雲化、運營互聯網化以及NaaS(網路即服務)的理念,將雲計算和SDN(軟體定義網路)的思想引入電信網路。
2013年,在IT基礎設施領域,華為打造雲操作系統Fusion Sphere,推出超強性能一體機,重構ICT融合基礎設施,實現規模增長116%。高端存儲突破中國三大運營商,在中國移動集采中高端存儲測試排名第一。基於大數據處理、雲計算等應用的數據中心得到迅猛發展。
2014年,在電信業務雲化、公有雲和雲數據中心整合等領域,華為成功幫助全球TOP 50運營商實現基於雲數據中心的ICT轉型,並攜手全球TOP運營商規模部署數據中心,滿足ISP行業快速增長的IDC需求。在網路能源產品方面,融合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與光伏技術,推出智能光伏電站解決方案,已得到了全球最大規模的應用。
2015年間,華為作為雲架構的領導者,與全球400多家運營商客戶合作。根據Gartner報告,2015年華為伺服器出貨量穩居第四,雲計算的企業級合作夥伴達500多家,服務於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超過2500家客戶,覆蓋政府及公共事業、運營商、能源、金融等行業,部署超過140萬台虛擬機和660個數據中心,其中,雲數據中心225個。
2.開啟服務鏈的雲端、終端的演進之路
雲端布局:2011年,華為把握雲計算與ICT 產業融合的歷史機遇,成立企業業務BG,為全球政府及公共事業、金融、交通、電力、能源、商業企業及互聯網等行業客戶提供全面、高效的 ICT 解決方案和服務,包括企業網路、統一通信協作、雲計算、數據中心以及垂直行業應用等。截至2011年末,在雲計算與數據中心領域,華為與33個國家的85個機構開展了雲計算商用合作。
2012年,華為在企業業務BG開辟了IT產業領域,推出創新IT基礎設施和數據中心解決方案,並助力建設全球最大的數據中心—中國移動國際信息港,且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桌面雲系統(超過7萬人的規模)。除了IT領域,在媒體資訊、互聯網、金融、醫療等領域均實現全面突破。
2013年,華為在IT產業領域,首創分布式雲數據中心解決方案、以及開發了首款支持超過1000公里異地容災的Fusion Insight企業級大數據分析平台,並在政府與公共事業領域,華為智慧城市、電子政務、應急指揮、教育、醫療等解決方案支撐了全球64個重大項目。
2014年是華為雲服務爆炸式增長的一年:在智慧城市領域華為攜手合作夥伴,採用新一代eLTE移動寬頻集群系統和可視化指揮平台,構建平安城市解決方案,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全球100多個城市;在交通領域,華為數字鐵路解決方案服務里程累計達8.7萬公里,可繞地球兩圈;在能源領域,華為數據中心網路解決方案助力中國石油建設亞太地區最大的企業雲數據中心,滿足其集團層面數據災備需求;在互聯網領域,為法國第一搜索引擎Qwant構建高效安全的雲平台;此外,在教育、媒體資訊等各領域,華為均取得了矚目的成績。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化等ICT創新技術對各個行業的影響持續加強,2015年,華為繼續聚焦ICT基礎架構,與合作夥伴在技術、硬體、軟體、服務、上市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
2017年,華為順應業務發展,成立了Cloud BU,凸顯了雲服務的戰略定位,目前Cloud BU下涵蓋了基礎軟體、商業軟體和專業服務三大領域,提供計算、存儲、網路、安全、資料庫、數據分析、軟體開發雲等雲計算產品。
終端領域:華為在服務鏈的終端業務主要體現在其操作系統上,2013年,華為專注打造的情感化用戶界面Emotion UI的用戶體驗大幅提升,雲服務用戶數突破千萬,活躍用戶數超過百萬。
2014年,華為藉助其在移動寬頻連接領域的優勢,MBB & 家庭終端。抓住車聯網、物聯網機遇,結合大數據和雲服務,構築「硬體+軟體+服務」商業模式,圍繞「人、車、家」場景,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智能生活服務。
基本結論
華為作為目前國內ICT行業的融合性創新龍頭企業,其多年經營探索的經營模式和寶貴經驗使得其成為傳統製造業轉型的標桿,而對於新興企業,能夠越過坎坷的探索之路,直接嫁接華為的「雲管端一體化」經營模式,可能成為一個成功捷徑。
本文從梳理華為主業—通信設備入手,結合行業演進趨勢,探索華為持續增長和轉型模式,有以下三大階段:
一、製造鏈基於管端,向下深入終端,向上布局雲端。終端直接面向消費者,逐漸滲入智能手機、消費電子、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領域,自我研發,並突破單一終端產品的性能局限,實現了設備之間的多屏互動,同時,利用雲端服務,貼近消費者,推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雲端主要面向企業,攜手各大運營商布局數據中心,並構建基於雲計算的IT系統,深入各大行業,為其提供配套的解決方案。
二、在製造鏈的基礎上延伸服務鏈,成立的企業業務BG,僅雲計算領域投入科研人員達6000人,自我研發手機操作系統,解決了安卓手機操作系統卡頓的問題。在服務鏈的雲端,平台、企業私有雲、公有雲領域,與各大機構開展商業合作,助力建成全球最大數據中心,並首創分布式雲數據中心的解決方案,成立了Cloud BU,凸顯了雲服務的戰略定位。
三、從長期而言,終端與網路邊界日益模糊,終端將成為廣義網路的毛細血管,或者終端有可能成為移動通信的基站一部分,實現信息轉發與傳遞。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都不成熟的當下,重大技術革命也沒有爆發,未來通過已有的技術進行雲網融合,是提高網路資源使用效率的最佳途徑。
希望採納!!
9. 互聯網生態圈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互聯網生態圈最大的價值,跟企業傳統的互聯網結構相比,互聯網生態圈能夠一站式解決企業所有的互聯網問題,可以減少企業大部分的溝通成本和時間成本。通過整體的解決方案,去幫助中國的中小企業能夠去實現轉型升級,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中小企業互聯網+全國普及工程」活動承辦單位、普及工程負責人、鴨梨科技董事長吳金軍認為,企業只有建立起自己的互聯網生態圈,才能去實現真正的互聯網化,才能在互聯網時代去解決今天企業面臨的各種問題。
10. 農村污水是如何收集的,採用生態塘處理污水是否經濟有效
問題一:
生態塘很難在中國廣泛使用。原因:1佔地太大,目前國內土地所有制體制很難給哪個用戶這么大的地方做生態塘,除非把現有的魚塘進行升級改造。2生態塘效率畢竟不高,不能指望只用這個東西來處理生活污水等高濃度污水,我見到的處理養豬廢水已經是個極端的個案,缺乏廣譜性。正常運行的生態塘出水一般都很好,可以就近排放到附近水體,關鍵是看水體的規劃水質,一般自然水體的排放要求都很高,起碼也是地表水水質標準的IV類水水質標准,低濃度的污水來說生態塘肯定沒問題,生態塘主要是用於污水深度處理,例如生活污水用常規工藝處理後,其出水COD一般也就是40-60之間,難以達到地表水IV標準的30mg/L水平,所以此時用生態塘是個不錯的選擇。
問題二:
你講述的是一個簡單的人工濕地工藝流程+生態塘後深度處理的典型流程。人工濕地分為表面流、豎流式、潛流式幾種。其中豎流式和潛流式都有底部過水墊層(石子層),都可以實現水的集中收集。豎流式的水是用墊層+管道收集的,層流式是石子層+U型塑料管的連通器原理出水的,表面流比較簡單就是水直接從表面走並出來的,這些濕地的出水一般工程上都會有主幹管道或者主幹渠道溝槽之類的可以統一收集並出水的,這樣可以直接送到生態塘中。
對於沒有管道的濕地,一般都是渠道出水,你可以把主幹渠直接接到的生態塘入水口處,如果標高不夠可以適當使用低楊程大流量的農用軸流泵來抽水進來,很省電很經濟。
生態塘的流程比較單一,基本就是「進水→塘→出水」,進水對水質較為挑剔,盡量控制水中的SS濃度,越低越好,畢竟這個塘底泥太多了不好管理,前端是人工濕地,濕地的出水一般SS都在5mg/L以下,還算是比較靠譜的。
問題三:
做這個塘很困惑的就是讓它發揮經濟價值,很多時候以養殖為目的的做這個塘可能難以找到很好的魚類和禽類組合,這些動物對水質水深水溫都很挑剔,一般都是找現成的魚塘特別是養不怕肥水的魚,如唐獅、鯰魚等。
對於污水來水濃度較高的項目,為確保魚類適應水質,你的水塘應分級設置,每級之間宜明顯隔開甚至是用水泵進行調水,盡量不要讓水相互串。分級管理可以自由控制水質和曝氣量,同時可以控制魚類的種群溶解氧和投喂方式。這一點你最好請教當地的養魚的人,或者找農業方面的專家幫你解答。從環境工程角度來說,水塘分級利於水中的菌群控制,做水處理善於分級是很重要的,水中污染物的濃度不同,菌差異很大,如果不分級容易相互干擾甚至是抑制。
曝氣很有必要,生態塘污水BOD氨氮等的處理很好氧,自然通風不給力的時候,用魚塘曝氣設備增氧務必保持4mg/L以上,否則魚容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