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補償
⑴ 先主動繳納了生態修復金又負了刑亊責任生態環境局還有權來追損害賠償嗎
您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試行)》第十一條規定:被告違反法律法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以及具體案情,合理判決被告承擔修復生態環境、賠償損失、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因此,修復生態環境只是其中一種責任承擔形式,如果有損害的還可以主張賠償損失。
⑵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方案是什麼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下稱《方案》)。《方案》提出,生態環境損害無法修復的,實施貨幣賠償,用於替代修復。
《方案》還明確了適用范圍: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本方案要求依法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
1.發生較大及以上突發環境事件的;
2.在國家和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劃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發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事件的;
3.發生其他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後果的。各地區應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程度以及社會影響等因素,明確具體情形。
(二)以下情形不適用本方案:
1.涉及人身傷害、個人和集體財產損失要求賠償的,適用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
2.涉及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適用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及相關規定。
⑶ 生態環境受到損害後無法修復該如何處理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下稱《方案》)。《方案》提出,生態環境損害無法修復的,實施貨幣賠償,用於替代修復。
《方案》提出了總體目標,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國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到2020年,力爭在全國范圍內初步構建責任明確、途徑暢通、技術規范、保障有力、賠償到位、修復有效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⑷ 什麼是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補償機制是為改善、維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調整相關利回益者因保護或破壞生態答環境活動產生的環境利益及其經濟利益分配關系,以內化相關活動產生的外部成本為原則的一種具有經濟激勵特徵的制度。
另外一種解釋是:對在發展中對生態功能和質量所造成損害的一種補助, 這些補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受損地區的環境質量或者用於創建新的具有相似生態功能和環境質量的區域。
⑸ 求《環巢湖生態修復項目同大鎮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實施方案》(廬政秘[2013]61號)
您好!從《關於環巢湖生態修復項目同大鎮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實施方案的批復》中了解到,此次拆遷補償標准按(合政秘【2012】211號)文件規定的標准雙倍執行。即磚混結構Ⅰ類650元/㎡、Ⅱ類620元/㎡和磚木結構Ⅰ類570元/㎡、Ⅱ類520元/㎡,以此作為基數乘以成新系數再乘以2,作為每平方米的補償標准。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搬遷完畢,另加500元/㎡的獎勵,放棄(或不予)安置,再另加400元/㎡(3萬元封頂),這樣每平方米的拆遷補償應該在1600元到2000元。對於放棄(或不予)代建安置的拆遷戶,政府承諾按1500元/㎡予以代建,再不收其他費用。這樣,被拆遷房屋可以換取框架結構的等面積樓房而不要掏錢。
《關於環巢湖生態修復項目同大鎮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實施方案的批復》(廬政秘[2013]61號)文件規定:「代建安置的對象是在拆遷范圍內有住房的農業戶口,對非農業戶口和戶口已遷出的人員不予安置。」
⑹ 生態補償的相關機制
生態修復補償機制
1、實行誰破壞誰補償的原則。這項原則要求補償和破壞主體相一致,一個主體在經濟建設過程中破壞了生態環境,有義務進行修復補償。但是不要求必須在原地修復補償,如果在經濟區的破壞是不可避免的,允許到生態區進行修復補償。這並不意味著在經濟區可以隨意破壞,不進行任何修復。必須努力把破壞降到最低限度,只是在經濟區無法完全修復的部分,才到生態區進行修復補償。投資者和建設者在項目上馬之前就必須做好補償安排和預算,投資總額必須包含適當比例的補償費用。
2、自行補償和委託補償。實行誰破壞誰補償原則,主要是指破壞者必須履行補償義務,支付補償投資或成本。既可以由經濟區的破壞者直接到生態區進行修復補償,也可以委託專門機構或生態區進行修復補償,並由前者承擔全部費用。例如,修建高速公路給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破壞,可以由高速公路的建設者進行異地修復補償,也可以由投資者和建設者向有關單位交納一定的補償金,由後者專門進行異地修補補償。可以成立專門從事生態修復補償的實體,按照不同的破壞類型、范圍和程度進行異地修復補償。
3、等量補償和加倍補償。為了從總體上保持生態平衡,應當區分不同的情況,實行等量補償和加倍補償。等量補償就是破壞量和補償量相等。例如,在一個地方破壞1公頃森林或草地,在另一個地方營造1公頃森林或草地。有些破壞可能沒有明確的計量單位,可以通過綜合測算相關生態功能來進行等量補償。加倍補償就是補償量大於破壞量。例如,在一個地方砍伐5棵樹,在另一個地方種植10棵樹並保證成活。對表2中一般保護區的破壞可以實行等量補償,但是對全面保護區和重點保護區或重點保護對象的破壞,應當實行加倍補償。
4、治理補償。對生態環境的某些破壞不易實行異地補償,如排放各種污染物,除了就地治理之外,還可以進行異地治理。破壞者向專門機構交納一定費用,在治理控制區或其他區域進行異地治理,對整個生態環境可以起到某種修復作用。可以在表2所列的治理控制區劃出部分區域,專門用於異地治理和修復補償。
生態建設補償機制
1、實行共享共建原則。所謂共享,是對生態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成果而言,不僅生態區受益,而且經濟區也分享生態保護和建設成果。所謂共建,就是由生態區和經濟區按照合理的分工共同進行生態建設。其中生態區具體實施保護和建設;經濟區承擔部分保護建設費用,也可以派出部分人員直接參與建設和提供技術指導。共享共建是構建生態建設補償機制的利益基礎。
2、以上級財政轉移支付為主要補償途徑。如上所述,區域主體功能定位要依託行政區,生態區和經濟區通常由不同的行政區管理,一般不能由生態區直接向經濟區索取生態建設補償費用,而只能通過國家或上級政府在經濟區征稅,然後以財政轉移支付形式向生態區提供生態補償費用。從全國來看,經濟區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需要通過法律規定,按照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生態補償費,建立生態補償基金。建立科學的生態保護和建設業績評價體系,由國家或上級政府組織對生態區環境保護實效進行全面評估,實行轉移支付。
3、合理確定生態補償水平。需要全面考慮生態區和經濟區的多種因素:(1)生態區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成效;(2)生態區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直接成本,包括人財物的投入和消耗;(3)生態區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機會成本,主要是生態區為保護生態環境所放棄的本來能夠得到的經濟收入;(4)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支付能力。其中(2)(3)兩項由生態區和經濟區按一定比例合理分攤。
4、飛地補償。所謂飛地補償,是指兩種主體功能區各劃出部分區域,分別由對方來建設和發展。這是條件下的一種生態補償途徑。
⑺ 面對廣大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黨和政府實施了哪些重要戰略和舉措,取得哪些重要
一、重要戰略和措施:
1、是產業發展脫貧:
主要包括農林產業扶貧、旅遊扶貧、電商扶貧、科技扶貧等方面,提出了13項產業扶貧工程或具體措施;
2、是轉移就業脫貧:
主要從組織開展職業培訓和促進轉移就業等方面,提出了6項就業扶貧行動;
3、是易地搬遷脫貧
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4、是教育扶貧:
主要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降低貧困家庭就學負擔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動計劃和措施,不斷提升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和就業技能,逐步消除因學致貧問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5、是健康扶貧:
主要從醫療衛生服務、醫療保障、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等方面,提出了6大健康扶貧工程,加快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有效緩解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6、是生態保護扶貧:
主要從生態保護修復、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個方面,提出了11項重大生態扶貧工程和4項生態保護補償方式,使貧困群眾通過參與生態保護實現脫貧;
7、是兜底保障:
主要從社會救助、基本養老保障、農村「三留守」人員和殘疾人等方面,提出了社會保障兜底措施,通過築牢社會保障安全網,解決好特殊困難群體和弱勢群體的脫貧問題;
二、成就:
到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國家在經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GDP的總量位於世界第二。中國總體上解決了14億人口的穿衣吃飯問題,並提出了到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即將為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畫上歷史句號。
(7)生態修復補償擴展閱讀:
精準扶貧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一、是精準識別。要通過群眾評議、入戶調查、公告公示、抽查檢驗、信息錄入等,把貧困人口識別出來。
二、是精準幫扶。貧困人口識別出來以後,針對貧困原因要定責任人和幫扶措施,確保幫扶效果。
三、是精準管理。要建立起貧困戶的信息網路系統,將扶貧對象的基本資料、動態情況錄入系統當中動態管理,實現扶貧對象有進有出、扶貧信息真實可靠。
⑻ 政府要對礦山廢棄地實施生態恢復,要挖掉村裡一座山尖,山裡分布多處墳墓和樹,這能按征地給予補償嗎
墳墓沒有徵地補償的,只有遷移費用,第二政府只是整治,所有權沒有變化,所以不可能給予征地補償的。
⑼ 2018年起全國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二)以下情形不適用本方案:
1.涉及人身傷害、個人和集體財產損失要求賠償的,適用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
2.涉及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適用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及相關規定。
⑽ 因重大自然災害而損毀的自然保護區,為了使其盡快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需要人為干預,補償輸入量.如圖為人
(1)據圖來可知,植食性動物源的總能量為:1400+200═1600,其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為50,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為400,未利用的能量為900,因此傳遞給下一營養級的能量為:1600-50-400-900═250;肉食性動物的總能量為:5+25+210+510═750,所以需要人為輸入的能量為:750-250═500.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人為輸入的能量,即300+1400+7000+2300+200+500═11700J.
(2)在植物→鼠→蛇中,蛇處於第三營養級,在植物→昆蟲→蛙→蛇中,蛇處於第四營養級;由於能量流動的特點是逐級遞減,因此當蛇死亡後,鼠的數量大量增多,昆蟲的數量下降,鼠從植物獲取的能量多於昆蟲,導致植物的數量下降,所以蛇死亡後,對植物來說,害大於利.
故答案為:
(1)11700J
(2)小於第三第四多大於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