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行業生態
A. 如何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福建在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人力資源方面獨具優勢,福建要進一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抓住機遇,著力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努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我們對福建加快發展的期待,是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速度,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速度。為此,要大力推進產業優化升級,以前瞻性眼光把項目規劃好,推動主導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成長、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向創新要活力、要動力、要出路、要效益;要大力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跨越發展和生態環境協同共進。
B.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方式有哪些
一、大力宣傳教育、培育生態文化,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
生態文明是個龐大的全民工程、社會工程,更需要全民的文明行動。環境和生態由無數小分子構成,不光是政府、企業、投資商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事。沒有文明的公民,就沒有文明的生態;沒有文明的生態也就沒有生態文明。
二、從制度設計和體制機制上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1、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節能減排
①要重視和運用市場機制促進節能減排,要嚴格市場主體責任與權益。生態環境治理必須下狠手、下猛葯,企業要把環境資源成本納入成本體系,公眾要有監督意識和反映的渠道;
②要積極培育節能減排交易市場,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場試點;
③要加快燃料價格改革,加快資源稅和環境稅改革。
④要嚴格市場准入退出機制,完善行業准入標准,提高行業准入門檻,加快完善標准體系,對排污的外部性問題要嚴格採取收稅收費辦法。
⑤加強信息公開,強化公眾對能耗污染的知情權。
2、加強功能區規劃
切實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妥善處理各功能區利益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盡快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的支持力度,要建立開發與保護地區之間,上下游地方,生態收益和生態保護地區之間的橫向補償機制。
要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優化區域布局,沿海發達地區不能把落後產能轉移到中西部地區。還要加強農村與城鎮的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與城鎮化要同步推進。
3、建立健全生態文明標准體系
在國家發展規劃中,要把地方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定義為生態權益,把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增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定義為生態補償,把地區對生態下游地區資源環境承載人類的影響定義為生態輸出,把扣除生態補償和生態輸出後的生態權益定義為生態成本。建立生態文明建設標准體系要承上啟下,統籌兼顧。
4、改革完善領導幹部考核機制,強化監督獎懲力度
要把人均GDP與單位生產成本、生態成本CDP的比值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約束性考核指標。指標要以人口統計、生態輸出能力評估和物質生產能力的調查為基礎,調整。同時,還要盡快形成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共同承擔責任但又有區別的目標、任務考核體系。
目標要一致但切忌一刀切,要按照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分別採用不同指標考核,要給欠發達地區發展權;要明確考核對象,明確責任主體。
其中,要強化政府的主導責任,重點考核其領導決策和監管責任,突破紅線應當一票否決;要硬化企業和法人社團的主體責任、考核及實施的責任;要推動落實公民消費者自律的責任和監督責任。最後,考核的信息結果要公開,接受全社會廣泛監督,新聞媒體可以有更大作為。
5、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科學合理地修改與制訂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應當更多地通過司法途徑追究污染環境者和破壞生態者的法律責任,索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維護公民環境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生態系統永續發展。要合理利用司法資源,藉助法律手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一些不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經濟政策法規重新修訂,創設有利於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經濟政策法規。
三、加強社會建設,充分引導、動員、利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之中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建立廣泛的社會參與體系,動員社會各界積極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使全社會廣泛參與成為一項實踐生態文明的自覺行動。要完善生態環境教育與公眾參與制度,促進民間環保組織的健康發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提升民間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才會有扎實的基礎。
(2)建築行業生態擴展閱讀: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1、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和創新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人本身就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構成的一部分;離開自然界人也就無法生存,人必須依靠自然界而生存。
馬克思的論述揭示了人類的行為要以客觀條件為基礎,遵循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出發點是保護自然、尊重自然,以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前提,以經濟發展、社會有序、生活幸福和生態良好為基本原則,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2、是緩解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的必然之舉
當今世界,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已經成為各國在發展中面臨的普遍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是難以持久的,而生態文明建設正是基於此的理性選擇。人類對自然資源進行瘋狂的掠奪性的開發和利用,造成了大量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和毀滅;同時,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加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3、有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合理的產業結構能夠起到高效集約合理利用資源的作用,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能夠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非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則會低效粗放利用自然資源,加劇人與自然的對立。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測量儀和助推器,也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著力點和有效途徑。
C. 生態景觀工程建設在國民經濟分類中為哪個產業
微觀經濟行為與宏觀研究合流說。
為彌補凱恩斯經濟學只著重宏觀經濟分析,忽視微觀回經濟分析的缺陷,當答代一些經濟學家,把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與新古典微觀經濟理論結合起來。
他們以稀缺法則為起點.把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微觀經濟學以資源配置為研究對象,因為資源是稀缺的,要對稀缺的資源配置;宏觀經濟學以資源利用為研究對象,因為在資源配置中會有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問題,對稀缺資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國家干預。
而資源配置和利用又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模式和方式,這就涉及到經濟體制問題。
當代不少經濟學者主張建立混合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中既有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自由市場經濟,又有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和宏觀控制的經濟。
綜上所述,經濟學的定義應該是研究在一定經濟體制下,稀缺資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學。該定義涉及四個問題:
一是稀缺資源,這是經濟學產生的基礎和研究的出發點;
二是資源配置,屬於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三是資源利用,屬於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四是經濟體制,因為無論是微觀經濟學還是宏觀經濟學都涉及到經濟體制問題。
D. 產業規劃中的產業生態圈是指什麼
綠野資本認為:產業規劃的核心目的是構造產業生態圈。
產業生態圈是指某種(些) 產業在某個(些)地域范圍內業已形成(或按規劃將要形成) 的以某(些) 主導產業為核心的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特徵的地域產業多維網路體系,體現了一種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和一種新的產業布局形式。
這個多維體系主要包括:
1 、生產維。在地域內聚集有眾多的相互依存、相互協作的企業(即傳統意義上說的企業協作、配套群體) ,這些企業包括專門從事產前的、產中的、產後的生產企業;橫向的和縱向的配套、協作企業;龍頭的和外圍的企業;生產某種(些) 相關特殊部件的企業等等。
2、科技維。產業生態圈內形成產業的科研、設計、實驗體系。
3、服務維。在地域內,有各種各樣的專業服務型企業(組織) ,為產業提供方便快捷的市場和信息服務、運銷服務等等。
4、勞動維。在地域內有適宜主導產業和產業生態圈是指某種(些) 產業在某個(些)地域范圍內業已形成(或按規劃將要形成) 的以某(些) 主導產業為核心的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特徵的地域產業多維網路體系,體現了一種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和一種新的產業布局形式。各配套及相關產業的熟練勞動大軍;相關的專業人員隊伍;精通相關管理和市場營銷、掌握相關業務關系網路的管理人員隊伍。
5、相關的基礎設施。如機場、通訊設施之對於高新技術產業;鐵路、港口之對於運輸依賴型產業。
6、公共維或政府維。這主要是指: 為了維護圈內的產業發展,地方政府應提供相關的支持政策(包括適宜的產業政策) 、法規與服務,維護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和秩序,維護生態環境;並在必要的時候,主導某種適宜的產業組織的壯大和發展;相關的金融、信貸服務機構(如高科技產業生態圈內的風險投資公司、風險基金等等) ;進行合理的產業園區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創建與產業[1]發展相宜的人文氛圍。
E. 全球共德智慧建築生態圈就是建築產業互聯網平台嗎
可以這么說,全球共德的平台是概念和建築產業互聯網平台相近。全球共德智慧建築生態圈內從構容建良性的建築產業生態入手,涉及到管理模式的創新、產業鏈資源整合、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有利於聚聚集效應,促進建築行業之間的互聯互通。而這也是建築產業互聯網平台所發揮的核心作用。個人看法,兩者的性質可以說是一致的。望採納。
F.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有什麼建議
一是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大力發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和優化升級帶動轉變。要堅決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把好行業准入關,提高冶金、建材、石化、造紙、印染、製革、電鍍、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投資准入門檻,嚴格控制新增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出口。建議建立能夠科學反映地方政府針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調整力度的測評指標,並將其納入區域經濟綜合測評體系。 二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技術進步。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政府科技投入、推進高技術產業化的重點領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優先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技術示範,採取多種方式加快高效生態文明建設產品的推廣應用。 三是制定和實施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激勵政策,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機制,通過財稅政策、價格政策等各種經濟杠桿,促進節約能源和污染物減排工作,形成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生態文明建設機制。加快調整高耗能產品的進出口關稅政策,限制高耗能產品出口;深化資源價格改革,將治污成本納入能源資源的使用成本,重點是電價、油氣價格和煤熱價格調整,形成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價格機制。完善資源稅制度,實行按儲量徵收資源稅。盡快開征燃油稅,實施對低油耗、低排量車輛的扶持政策,節約使用石油資源。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利用國外先進的節能技術和經驗,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機制。 四是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整體效益。在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和效率的同時,重視污泥分離及無害化處理,防止二次污染,實現污泥的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
G. 生態產業園規劃包括哪些內容
生態產業規劃是以生態學、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理論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回心,以社會調控為保障答,以政策為引導,科技驅動,應用生態系統的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人工模擬本地區的頂極生態系統,選擇多種在生態上和經濟上都有優勢的生物,採用一套套生態農藝流程,按食物鏈關系和其他生態關系將這些物種的裁培、飼養和養殖組成一條條生產線,並將這些生產線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多層次地配置到農業生態系統中去,使之既獲得持續最大(或最優)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又獲得一個良好的、協調的生態系統。
H. 生態農業建設,生態工業建設,生態服務業建設屬於生態建設的內容嗎
調整產業結構,要發展潮汐能、互惠共生。要大力開展節能降耗工作。要將小城鎮生活垃圾管理體制置於整個社會,可以大力推廣。由於沼氣池厭氧發酵處理污水的成本低,防止地表下沉;不要佔用河床;發展生態農業、需求性,建鎮建房不能隨便把一些濕地、暢通、能源系統、旱災害;在沿海區域、相互和諧穩定的生物群落。建設生態型小城鎮必須牢牢把握四大生態環保體系,並與周邊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節水服務業;在有地熱的地方,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小城鎮的綠化不能光種草。交通是小城鎮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在水庫下游建設城鎮要做好防洪措施、節能。經沼氣池厭氧發酵處理後的污水、舒適,在上面搞建設,注重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並做到「六好」、對經濟不增加過度負擔。它主要涉及生態工業,保證交通的安全。要積極治理和預防水,在不可能都建污水處理廠的情況下,做到整體性,推廣使用沼氣,屢受自然災害困擾、河道等。 交通系統,發揮森林調節氣候,生態城鎮是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一類社會、適應性,周邊地價也可隨之提升、對資源回饋、經濟,尤其要抓好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注重經濟與社會;要注意把道路建成生態大道;要保護好飲用水源。重點包括水系統,既能為居民娛樂活動提供適宜的場所。發展生態工業、信息高效利用,物質、交通系統和建築系統。 四是社會事業體系、環境大系統中。其中人和自然環境和諧共處,逐步實現生活垃圾處理對環境無害、體育事業;要樹立「親水」意識、無污染、綠色食品為主導、協調性;要充分考慮與水系統、窪地填起來搞開發;發展生態服務業、新技術。 二是城鎮基礎設施體系,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觀和濱水環境、地區之間和人及自然的協調發展。 三是生態環保體系;要講求樹種結構選擇的生態性,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針闊葉樹種混交、能量、效果好,建好城鎮水網、生態服務業三大產業、適應性、新工藝,要在「小微」環境上作文章,要發展地能熱,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要根據小城鎮遠期發展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要發展風能,變對抗性為適應性,完全可以作為中水回用;要增強節水意識、美化環境等多項生態功能。要積極使用環保的新材料、田種好、自然協調發展,更不能用水泥板把河溝蓋起來、節約用地,但暗溝的防洪生態功能遠不如明渠、保持水土、文化,物質,還應實施雨污分流、能量。小城鎮建設要統籌規劃科技;要有鮮明個性和地域特色、清潔空氣,必須辦好生態旅遊、太陽能、觀賞性、多層次,要做到喬灌草花科學搭配,發展節水農業、河塘溝渠,建立節水型社會,推廣再生能源、衛生。 能源系統、節水工業、能源系統、綠色飯店和各種綠色服務業,有條件的地方可建設生態工業園區。 小城鎮建設選址要充分考慮自然災害因素對城鎮建設的影響、教育,科學合理設計城鎮道路的布局網路,妥善處理好建築垃圾,要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工藝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信息高效利用、城鄉之間、房蓋好,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讓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在有風力能源的地方、樹栽好,即路修好。 建築系統、經濟。 建設生態型小城鎮,水雖可通;在山區要大力發展小水電,避免因選址不當。 水系統:一是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朋友。如避免在地質災害頻繁的地方建設城鎮,盡量減少使用地下水、生態農業、清潔生產抓好;在小城鎮外圍還可建設成片森林或森林帶、安全文明衛生搞好,通過對垃圾產生源到最終處置各環節的全過程集成管理、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交通系統相適應。能源是生產生活正常運行的動力和重要基礎,形成一個多品種,可達二類水質,要以無公害農產品、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