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黃河生態
1. 黃河流域的主要生態問題有哪些
1)水土流失日趨嚴重。
黃河源區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凍融侵蝕和重力侵蝕交錯並存。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黃河源區各種開發建設項目逐漸增多,修建鐵路、公路、水利水電工程,開發礦產資源等人為活動不同程度地破壞了部分優良草場和天然植被,新的人為水土流失日趨嚴重;非法淘金、采葯、挖沙以及對原生植被的濫伐濫墾,也造成黃河源區植被大面積破壞,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使本來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根據水利部1999年土壤侵蝕遙感普查結果,黃河源區水土流失面積4.55萬km2,其中水力侵蝕2.2萬km2,佔48.3%;風力侵蝕1.1萬km2,佔24.3%;凍融侵蝕1.2萬km2,佔27.02%。與1995年調查結果相比,水土流失的廣度和深度均呈上升趨勢,平均土壤侵蝕模數增加了56t/km2.a,達2900t/ km2.a。
嚴重的水土流失不但使該區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而且加劇了乾旱、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頻率,給當地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困難;每年輸入龍羊峽水庫的沙量達134萬m3,嚴重威脅著龍羊峽水電站的運行安全。
(2)草場退化、土地沙化加劇。
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前,黃河源區仍然是水草豐美的地方,植被覆蓋度大,草場高度在1m以上,長勢好,品種多。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超載放牧、墾草種糧等現象日趨嚴重。加之在經濟建設和資源開發中缺乏生態保護意識,致使黃河源區草場嚴重退化,土地沙化加劇。
據調查,黃河源區上世紀80-90年代年均草原退化速率比70-80年代增加了3倍多。截至目前,黃河源區中度以上退化草場面積近7.33萬km2,占草場總面積的78%。黃河源頭第一縣瑪多縣草地退化1.61萬km2,約佔全縣草地面積的83%,有7000多人成為生態難民。玉樹州曲麻萊縣就有3300 km2的草場被開挖,草地嚴重沙化。由於草場大面積沙化,給當地畜牧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地處黃河源頭純牧業的瑪多縣,90年代年均牲畜存欄數比1979年下降了58.4%,人均佔有量下降了65.7%,38%的牧民被迫遷移他鄉。
土地荒漠化的年均增加速率也由70-80年代的3.9%劇增至80-90年代的11.8—20%,並呈逐年加快趨勢。共和盆地是土地荒漠化速度最快的區域,年均增加2.8%。
(3)鼠害分布廣、日益猖獗。
由於草場退化和沙化,鷹、狐等鼠類天地賴以生存的條件逐漸消失,致使鼠害猖獗。以食草為生的高原鼠兔和以食草根為生的鼢鼠對草場破壞極大,造成的經濟損失嚴重。據調查,青海省鼠害發生面積已佔可利用草地面積的29%;果洛州平均每公頃有高原鼠兔120隻、鼠兔洞口1624個,每年消耗牧草47億公斤,相當於286萬只羊1年的飼草量。鼠類在草地上的啃食、掘洞造成大面積的裸地,年復一年形成寸草不生的「黑土灘」。黃河源區草場中「黑土灘」的面積達3.33萬hm2,占草場總面積的35%左右。
(4)水源涵養功能減退。
由於黃河源區植被大面積破壞,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源區水源涵養調節功能明顯下降。表現為濕地縮小、湖泊萎縮、徑流減少。近年來源區許多小湖泊消失或成為鹽沼地,濕地變為旱草灘。黃河源頭的兩大「蓄水池」鄂陵湖和扎陵湖水位已經下降了2m以上,並且兩湖間曾經發生過斷流。目前,鄂陵湖出湖水量只有3m3/s。黃河源頭河段1997年也出現了斷流,1998年曾創下了斷流98天的記錄。由於徑流減少、水位低,黃河源頭瑪多縣水電站建成後長期不能啟用發電。黃河幹流上游青海段1988-1996年9年間平均徑流量比過去34年的平均徑流量減少了23.2%。黃河源區徑流量的銳減也是造成黃河中下游斷流時間提前、持續時間延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5)生物多樣性種類和數量銳減。
青藏高原孕育了獨特的生物區系和植被類型,被譽為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草地植被退化、濕地萎縮、土地荒漠化導致了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惡化、分布區域縮小。加上人為獵捕野生動物和大量採掘珍貴葯材等植物,使黃河源區特有的動、植物種群數量大為減少,一些物種甚至瀕臨滅絕。目前,黃河源區受威脅的生物物種約占總數的15-20%。
2. 黃河中游主要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什麼
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導致黃河含沙量增大,黃河中游地表面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旱災更加頻繁,土地肥力明顯下降,土地面積減少。
3. 黃河的生態特徵是什麼
黃河幹流總共有魚類121種(亞種)幹流中純淡水魚類有98種占總數的78.4%。主要經濟魚類有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裂尻魚,瓦氏雅羅魚,北方銅魚(鴿子魚)、鯉魚、鯽魚。黃河上游魚類種類只有16種,組成也較簡單僅有鯉科、鰍兩科的裂腹魚、句、雅羅魚、條鰍等。中下游魚類大體相似,均以鯉科為主。中游有71種魚類但缺乏自然的鰱、鱅、鯿、魴等典型平原類群的魚類,中游上段有與上游共有的裂腹魚和條鰍等,下游的魚類種類和數量都較多,有78種,其中有多種過河口魚類及半鹹水魚類。對黃河支流的調查資料統計看,據甘肅洮河、陝西渭河、涇河的魚類統計看,以渭河水域種類較多,有30種,洮河次之有11種,涇河則僅有4種。上中游支流中多數是鯉科、鰍科的小型魚類,另外有少數嘗科及鯰魚等,經濟魚類為鯉、鯽、雅羅魚及鯰魚等。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
黃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長度5464千米
源頭海拔4800米
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
流域面積752443平方公里
源頭青海省
注入渤海
4. 面對黃河生態問題,有關部門該怎麼做
我覺得有關部門對待黃河生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出台措施保護
5. 黃河各河段的生態問題及成因及解決措施
上游;植被破壞 措施:退耕還林,還草
中游;水土流失 措施:植樹造林,小流域治理
下游;泥沙淤積, 措施:疏通河道,深挖,加寬河床
6. 黃河以前的生態環境是什麼樣子的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五百五十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更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入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7. 面對黃河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請你設計一則公益廣告。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呼籲保護我們的母親河,要求簡
1 保護母親,保護黃河;
2 為了母親的美麗,請保護黃河。
3 如果您是炎黃子孫,那麼,請您投入到這場拯救黃河的運動中來,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4、 長江黃河兩大江,猶如人類父母親。
5、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護黃河非傳人!
8. 黃河有哪些生態危機
二 黃河流域的生態危機
1 水資源短缺,斷流加劇
黃河流域大部分處於乾旱地區,水資源條件先天不足.據統計,黃河擁有水資源只有580億立方米.而且,黃河水因泥沙太多,每年16億噸泥沙至少需200億立方米的水來沖刷,其可利用之水還必須減去200億立方米.這樣黃河實際擁有的可利用水量是每年300億立方米.30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供沿河9個省區及河北.天津兩省市使用,本來已經供不應求,再加上不合理利用和浪費水資源,使得水資源浪費的狀況越來越嚴重.缺水,成為黃河面臨的一大難題.1979年,黃河領域有154個城市缺水,1988年,缺水城市增加到300個,總缺水量高達54億立方米.進入90年代以後,缺水城市每年都在增加.城市膨脹,流動人口劇增之後,城市用水不得不擠占農業用水,或在城市完全不顧後果地大量超采地下水,出現大面積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地下水質惡化等.因為缺水,華北糧倉河北省一方面年年旱災,另一方面農田保積年年降低.全省1986年的水田澆灌面積較1980年減少了900萬畝,糧食產量長期徘徊不前.寧夏,甘肅,因為嚴重缺水,大量人口生活在溫飽線以下,無法擺脫貧苦困.
黃河流域水資源條件先天不足,生態環境脆弱,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特別是近20年以來下游斷流頻繁發生,不僅造成了水資源供需矛盾的加劇,而且對流域的生態環境帶來了一系列的沖擊。據《黃河志》記載,1761年黃河花園口最大流量為3.2萬立方米,1958年7月17日為每秒200立方米。據水文資料記載,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60億立方米,黃河入海水量占徑流總量的比率,50年代為79%,60年代為60%,70年代為55.5%,80年代為51.2%。1972年黃河首次出現斷流現象,當年斷流17天,1991—1995年間平均每天斷流620公里;1997年斷流13次共226天,斷流河段長683公里。黃河可能成為季節性的內陸河。在斷流的地方,昔日黃河帆影已成無水之舟。斷流使下游沿黃城市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東營,濱州,濮陽等城市對居民實行定時供水,家家戶戶蓄水備荒,擺滿了壇壇罐罐。沿黃兩岸禾苗枯焦,斷流時間一長,便顆粒無收。斷流給工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例如:年產30萬噸尿素合成氨的」中原化肥廠」,因黃河斷流影響,不得不停產。總之,因斷流給沿黃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都非常嚴重。僅以山東省濱州為例:濱州地處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北瀕渤海,是黃河入海的必經之地。這一地區氣候乾燥,降雨量少,地下均為鹹水,很難食用,因而這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生活主要依靠黃河水,黃河水是其經濟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