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環境事關

生態環境事關

發布時間: 2020-12-27 05:13:31

1. 求一個關於保護環境的小故事

故事1:有一次放長假,我和家人一起去景區旅遊,正玩的開心,旁邊的一位阿姨吐了一塊口香糖到地上。口香糖容易粘到地上,很難清理,阿姨隨地亂丟垃圾,沒有一顆環保之心。這時在一旁的阿姨的女兒,跑到那裡把口香糖撿了起來,然後告訴她媽媽不能破壞環境,不要忽視這個不文明、不環保的習慣。那個女孩的行為是她媽媽學習的榜樣,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故事2:姑姑出去買東西從來不用塑料袋,她不管是上街買菜還是去超市購物都用布袋子。她告訴我這不僅環保,也因為用布袋比塑料袋用著放心。另外姑姑洗菜水從不浪費,都用來澆她的寶貝花草了。事雖小,影響卻特別大,她們小區的人差不多都學姑姑的做法,都成了環保市民。

故事3:媽媽總是低碳出行。生活中,近一點的路,她要麼騎自行車,要麼步行;遠的地方,經常坐公交車,很少自駕車去。這樣既節省了家庭的開支,還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我從小耳濡目染,在媽媽的影響下也形成了這個好習慣。

故事4:有一次,媽媽在院子里洗衣服,到了擦肥皂的時候,媽媽沒有及時把水龍頭關掉。我剛好放學回來,看到水龍頭的水「嘩嘩」地向外流著,就急忙跑上前,關上了水龍頭。事後我告訴媽媽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不能為了方便不關水龍頭,如果人人都這樣那會浪費多少水。

故事5:我經常把把沒用完的本子和紙,全都清了出來,然後把這些紙訂起來當草稿本用。後來發現有很多同學也是這樣,我們都認為這樣既節省了錢又節約了紙。我們又把用完了的草稿本賣廢品,這樣我們既賺了錢,又讓這些紙利用起來。



2. 關於環保的事例

正面:

1、田桂榮從事環保工作。

她自費9萬余元,回收廢舊電池65噸1998年,當她得知廢舊電池對人類有強烈危害時,毅然決定自費回收廢舊電池。她用綠色條幅製作了3000面三角旗,寫上回收廢舊電池的地址以及電話:製作了600個透明的廢舊電池回收箱、5萬張環保倡議書,到市內各學校發放。

在《新鄉日報》上以個人名義發出了題為《不要再糟蹋地球了》的倡議書。從此,田桂榮憑著一個環保志願者質朴的情感和對環保前前所未有的關注,走街串巷,以每年2分錢的價格回收廢舊電池。她還組織了大量環保宣傳活動,利用地球日,環境日,節假日開展環保宣傳,並通過電視,報紙使更多的人認識到了廢舊電池的危害。

五年來,她個人投入9萬余元回收65噸廢舊電池,使近700萬平方米的土地免遭廢舊電池污染。二、積極開展多種環保宣傳實踐和環境教育活動田桂榮利用節假日在全省各地個人自費組織大規模的環保宣傳活動,僅在鄭州,新鄉就組織了「綠色申奧萬人簽名」,「生命之網愛環保」等大型活動38次,參與人數達26萬人。

同時,她還義務為大學生講授環保知識。幾年來,田桂榮曾到國內的110多所學校為30多萬學生宣傳環保知識,講解廢舊電池的危害性,直接受眾達360多萬人。每逢寒暑假,田桂榮自費組織環保志願者考察白色污染,河流污染,濕地保護等環保課題。

為了保護母親河,田桂榮率領30多名大學生多次冒酷暑,徒步150公里沿衛河,人民勝利渠,共產主義渠,沁河和黃河考察排污口,進行水源污染,水質分析,與排污企業的違法排污行為進行面對面的斗爭,並向上級環保部門遞交考察報告24份,為進一步保護母親河,凈化水質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2、吳慶賢——基層老黨員吳慶賢的生態扶貧故事。

黎平縣雙江鎮四寨村,一個因樹而美的侗寨,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裡的風雨橋、鼓樓、學校、侗家民居,以及侗家人冬天取暖的木柴,皆取材於山。村頭古樹虯枝,溪水淙淙。村落四周古樹環繞,連綿的杉樹挺拔聳立,日日年年守護著這個侗寨。

飲水思源,四寨村的美麗,飽含「貴州造林王」、共產黨員吳慶賢的汗馬功勞。

從不惑之年棄商造林,到年逾古稀痴心不改,30多年光陰彈指一揮,吳慶賢風雨無阻地種樹護綠,在山上存了數千萬元綠色財富。盡管日子清貧,他卻不肯為自己輕易砍一棵樹。然而,當公益事業和侗家人建房需要用木材,他又毫不猶豫地捐獻和贈送。他用執著和堅守、無私和奉獻,感動著鄉親,把種樹護綠的事業做成奔向小康的支柱產業。

據統計,到2015年底,吳慶賢種植苗木500多萬株,累計造林55000畝,木材總方量達25萬方,經濟價值達2500萬元,並帶動鄉親們造林5萬多畝,使雙江鎮的森林覆蓋率從1984年的47%增長到現在的75%。吳慶賢因造林面積貴州第一、全國第二,被譽為「貴州造林王」,獲得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的「全國綠化獎章」,成為國家有關部門聯合評選出的「中國生態英雄」。

反面:

1、英國倫敦的煙霧事件 。

素有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1952年12月5日—8日期間,又被濃霧籠罩。這期間許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統疾病,一下住滿了倫敦的各家醫院。四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死亡者以45歲以上最多,約是平時死亡人數的3倍,1歲以下的死亡較平時增加1倍。

事件發生的1周中,因支氣管炎、冠心病、肺結核、心臟衰竭的死亡人數分別是平時同類病死亡人數9。3倍、2。4倍、5。5倍、2。8倍,因肺炎、肺癌、流感等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人數較平時均有成倍增長。事件後的兩個月里又有8000多人死亡。

人們就此事件分析認為,這於倫敦當時大量的耗煤有關。事件期間塵粒濃度最高達4。46毫克/米3,為平時的10倍,SO2濃度最高達平時的6倍,在濃霧的特定條件下,煙霧中的Fe2O3促使SO2氧化成SO3,從而形成H2SO4,並凝在微塵上,從而形成酸霧,成為這一事件的殺手。

2、日本四日市事件 。

四日市位於日本東部海灣。1955年這里相繼興建了十多家石油化工廠,化工廠終日排放的含SO2的氣體和粉塵,使昔日晴朗的天空變得污濁不堪。

1961年,呼吸系統疾病開始在這一帶發生,並迅速蔓延。據報道患者中慢性支氣管炎佔25%,哮喘病患者佔30%,肺氣腫等佔15%。1964年這里曾經有3天煙霧不散,哮喘病患者中不少人因此死去。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殺。1970年患者達500多人。

1972年全市哮喘病患者871人,死亡11人。據報道,事件期間四日市每年SO2和粉塵排放量達13萬噸之多,大氣中SO2濃度超過標准5—6倍,煙霧厚達500米,其中含有害的氣體和金屬粉塵,他們相互作用生成硫酸等物質,是造成哮喘病的主要原因。

3、日本水誤事件 。

在日本南部九州灣有一個叫水誤的小鎮,這里居住著4萬居民,以漁業為生。1939年開始,日本氮肥公司的合成醋酸廠開始生產氯乙烯,工廠的生產廢水一直排放入水誤灣。

該公司在生產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時,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劑,使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汞。這種汞在水體中,被水中的魚食用,在魚體內轉化成有毒的甲基汞。人食用魚後,汞在人體內聚集從而產生一種怪病:患者開始時,只是口齒不清,步履蹣跚,繼而面部痴呆,全身麻木,耳聾眼瞎,最後變成神經失常,直至躬身狂叫而死。

1972年據環境廳統計,水誤鎮共患水誤病180人,死亡50多人,就在新線縣阿赫野川亦發現100多水誤病患者,8人死亡。據報到,患者人數遠不止此,僅水誤鎮的受害居民,即達萬餘人。

3. 關於保護環境的故事

故事一:

《千年井,不反唾 》

古時候,在我國江南某地有一個小官吏。一天,他接到一個出差的任務,是到當時的京城去送文件。他騎著一匹馬匆匆上了路,傍晚,他歇宿在一個旅館里。旅館里有一口水井,井水冬暖夏涼,還有一絲淡淡的甘甜。小官吏喝著井水,感到旅途的辛勞減輕了不少。

這口井為南來北往的人增添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但這個小官吏是個自私自利的人,第二天早上他離開旅館時,順手便把馬吃剩下的殘草敗根倒在了水井裡。

過了一個月左右,小官吏從京城辦完事回來,又來到這家旅館。他趕到這里時,天已完全黑了,經過一天的長途奔波,小官吏感到又累又渴,他便從水井裡打水上來喝。由於天黑看不清水桶里的水,小官吏又渴得夠嗆,喝起水來如同牛飲一樣,結果喝進去一根草桿。

草桿卡在小官吏的喉嚨里,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不一會兒,小官吏就一命嗚呼了。而這草桿正是他前次來的時候,倒在水井裡的。 古人為了吸取小官吏的教訓,便告誡後人說:「千年井,不反唾。」這就是告誡人們不要弄臟水源的意思。

(3)生態環境事關擴展閱讀

人們一直以為地球上的海、陸、空是無窮盡的,所以從不擔心把千萬噸廢氣送到天空去,又把數以億噸計的垃圾倒進海洋。大家都認為世界這么大,這一點廢物算什麼?我們錯了,其實地球雖大,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圍內生活,而佔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間約20千米的范圍內,人竟肆意地從三方面來弄污這有限的生活環境。

海洋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 不僅僅是這些,一些農田為此受損。

陸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鋁等廢物。它們成了城市衛生的第一號敵人。

空氣污染: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毛病。我們若仍然漠視專家的警告,將來一定會落到無半寸凈土可住的地步。

環境污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

4. 有關生態環境的故事

青藏鐵路環保舉世關注。
青藏鐵路沿線生態系統類型多種多樣,生物群落豐富多彩,是我國和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也是世界上僅有的獨特生態環境系統和世界山地生物物種一個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其原始生態環境在全球佔有特殊的地位,但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壞不可逆轉,有的草皮植被恢復時間需要上百年的時間。

高寒、獨特、原始和極其脆弱是這一區域生態環境的顯著特徵。而野生動物保護、高原植被恢復以及濕地、湖泊環境保護和凍土環境保護,更是鐵路建設面臨的環保難題。

青藏鐵路開工兩年多以來,青藏鐵路公司和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在鐵道部領導下,在國家環保總局等有關部委指導下,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開發和保護並重」的指導思想,在工程建設中響亮地提出了「品質環保雙優」的工作方針,把環境保護與工程品質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評選優質工程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

據青藏鐵路建設指揮部指揮長盧春房介紹,青藏鐵路環境保護的基本內容有兩項:一是做好污染防治,二是搞好生態保護。他說,污染防治主要包括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大氣污染的防治。青藏鐵路穿過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江源頭,水污染防治責任重大。環境保護的側重點則放在生態保護尤其是野生動物、植被、濕地系統、自然保護區和自然景觀的保護上。這些保護都是有針對性的,措施也主要是依靠科技來進行,堅持科技創新,積極組織開展環境保護科研的專項研究,吸收各方面的專家意見和建議,充分利用各有關專業的研究成果,施工中大量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強化環保管理,使青藏鐵路建設中的環保難題在今年得到有效突破。

建立有效的環境監管體系

開工之前,鐵道部會同國家環保總局高品質地編制了「環境影響報告書」及「水土保持方案」,為高品質的環保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

為確保環評結論在工程實施中得到落實,設計單位在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階段,嚴格貫徹了環境評價結論及批復意見,並加強現場調研,依靠科技成果,細化設計方案。指揮部堅持對施工人員不斷進行專業培訓,編印了《青藏鐵路施工期管理人員環保手冊》、《青藏鐵路施工期施工人員環保手冊》等資料,對進場的施工人員進行了不同層次的培訓,為施工中具體落實環保措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有效管理青藏鐵路建設中的環保工作,構築了青藏鐵路建設中由青藏總指統一領導、施工單位具體落實並承擔責任、工程監理單位負責施工過程環保工作的日常監理,環保監理單位對環保工作實施全面監控的「四位一體」環保管理體系。並在鐵路建設史上首次引入環保監理,推行環保監理和檢查制度、環保工作記錄制度、環保措施審查制度、臨時工程核對優化制度和環保獎懲制度等一整套較為完善的環保管理制度體系。

開工兩年來,建設者把有效保護青藏高原獨特的生態環境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牢固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原則,做到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確保多年凍土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江河源水質不受污染,野生動物遷徙不受影響,鐵路兩側自然景觀不受破壞,努力建設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態環保型鐵路。

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全面突破環保難題

建設青藏鐵路的過程,是建設者認識自然規律,尊重科學,愛護並保護環境的歷史進程。鐵路建設者以對環境保護高度負責的態度進行科學研究,掌握相關規律,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動了施工建設與環境保護齊頭並進。

在野生動物專項研究方面,為確保野生動物的生境不受影響,首開動物通道設置先河。全線野生動物通道共33處,沿線路方向累計寬度達59.84公里。沿線還設有大量的橋梁、低路堤及家畜通道可供野生動物通行,為野生動物的遷徙留出了較大空間。鐵路工程成功經受了藏羚羊遷徙的考驗。

在加強植被保護方面,積極開展植被恢復技術研究,為生態系統的重構和再生奠定了基礎。工程破土面積得以嚴格控制。地表植被和表土得到有效保存。植被恢復與再造試驗取得階段性成果。在沿線沱沱河、安多及當雄等不同環境條件下,開展了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植被恢復與再造試驗研究,為沿線生態植被恢復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有效指導。

在濕地、湖泊環境保護方面,保證了江河源區生態功能不受影響。濕地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濕地地段,線路選擇了逢溝設橋涵、增加小橋涵密度、大量採用以橋代路、路基拋填片石、填築滲水材料等措施,保證了地表徑流對濕地水資源的補充,防止濕地萎縮,確保了水源涵養功能不受影響。沿湖路段環保措施切實有效。對錯那湖沿湖路段制定了詳細的沿湖路段專項生態環保施工組織設計方案,有效防止了對錯那湖及湖畔濕地造成污染。

在依靠科技,確保多年凍土環境穩定方面,他們大力開展凍土環境保護的工程措施研究。工程開工前及施工中,在沿線多年凍土區的不同環境中,組織開展了大量的凍土環境科研試驗項目,研究保護多年凍土環境的各種工程措施。在片石通風路基、片石通風護道、碎石護坡、熱棒路基等工程措施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並被廣泛應用於鐵路工程設計中,確保了多年凍土環境的穩定。在樁基施工中,大量採用旋挖鑽干法成孔,嚴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溫度,減少施工過程對多年凍土環境的熱擾動。

故事之一:長江源頭拒絕污染

中鐵三局承擔了長江源頭特大橋的施工建設任務。這座萬里長江第一橋全長1389.6米,施工工期緊。

在橋樁基施工時,按指揮部的統一規劃,將橋梁大型構件放在離工地很遠的預制廠進行預制,減少對工程現場的污染。在大橋工地現場,他們不惜加大成本,創造性地設置了三級沉澱池。樁基施工時的泥水不許直接排放,而是先讓泥水流到沉澱池內進行分級沉澱,待泥水沉澱乾凈了才把乾凈水抽放出去,池底的泥沙沉澱物用拉土車拉走,堆放到規定的棄土場。三局利用沉澱池保護水質的經驗,後來被青藏鐵路建設部在全線進行推廣。

不僅如此,在大橋建設過程中,他們還對距工地不遠的三江源保護紀念碑區域進行保護,投入近百萬元資金,修建了從青藏公路下道後通往紀念碑的道路,建立了小型停車場,並在紀念碑附近設置了「長江源生態環境介紹石碑」,以增強遊人的環境保護意識。他們的做法受到青海省政府和當地鄉政府的熱情肯定。

故事之二:動一鍬土都要符合法定規范

在青藏鐵路建設過程中,運一鍬土都要符合法定規范,沒有環保措施工程不許開工。這種嚴格的環保管理措施促進了青藏鐵路建設環保工作的開展。

在高原上建設鐵路的施工便道是有嚴格的界限管制的,多長多寬要用紅線劃出,不許越雷池一步,違者重罰。

青藏高原許多地區地勢平坦,開始時司機看到一馬平川,有時不按界限會車,破壞了環境,隨之而來的處罰是十分嚴厲的。在采訪中,記者多次聽到因為工程車輛開出施工便道被嚴厲處罰的故事。一次,中鐵12局一名司機在工地運送物資時繞出便道10米左右,12局指揮部知道後,除對司機處罰外,還對司機所在的項目部處罰10萬元,項目部經理還要帶人去把草地恢復好。

中鐵三局一名司機也發生過類似的情況,指揮部對司機所在項目部處罰2萬元,對項目部黨政領導每人處罰2000元。這種嚴格的處罰措施,使大家的環保意識迅速增強。愛護一草一木,建設環保鐵路正成為全線參建職工的自覺追求。

工程施工難免會佔用土地。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草地,在施工中,建設者發明了草皮回植技術。在施工不得不佔地時,工人們先把草皮一塊一塊地挖開放置他處,施水保養。等工程完工後,他們再把草皮一塊一塊地回植到原來的土地上。為了保護環境,青藏鐵路建設指揮部還和中科院動植物所、林科院等單位合作,在沱沱河、安多、當雄建立了三個海拔4000米以上植草試驗點,這在我國植物研究史上是史無先例的。目前,植草試驗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綠草長勢喜人。這些措施受到了國家環保局專家的好評,在今年8月份由國家環保局組織的青藏鐵路沿線環境保護考察中,大家對全線環境保護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故事之三:再造濕地

濕地被稱為大地腎臟,是調節地區溫度和濕度的重要生態因素。國際濕地公約定義對「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澤、濕原、泥炭地或者水域帶等」濕地提出了明確的保護措施。

濕地系統是青藏高原水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沼澤濕地,鐵路建設者進行了艱苦的努力,從修改設計減少在濕地地區和凍土不穩定地區築路到減少涵洞,青藏鐵路建設中提出了「以橋代路」、「涵洞改橋梁」等新措施,全線新增橋梁112.3公里。

位於西藏北部羌塘草原的古露濕地上,有一座規劃中的車站。它將佔用14萬平方米的濕地。在車站施工前期,建設者就考慮如何保存這片濕地。「再造濕地」方案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並於今年春天開始實施。建設者先在原濕地旁邊的植被稀疏處挖掘出與濕地等高的窪地,將濕地原水引入,營造出人工濕地環境;再將車站用地上的牧草連根挖出半米深,一塊塊植入人工濕地內。

截至目前,已移植的2萬平方米濕地草皮已與原濕地草原連成一片,生機盎然。據負責車站建設的中鐵十三局負責人介紹,今年冬天來臨前將完成濕地移植的80%,其餘部分將在明年車站建設開工前完成。

故事之四:停止施工,讓藏羚羊通過

位於青海省境內的可可西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平均海拔4500米,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羚羊的主要棲息地,每年6至7月份藏羚羊都要前往氣溫涼爽、水草豐美的卓乃湖、太陽湖一帶集體產羔,8月份開始攜仔回遷。

今年8月,為了保證一個月前從可可西裏南部到北部產仔的藏羚羊能夠順利回遷,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要求沿線各施工單位再次停工讓路,並責成沿線各施工單位要對動物通道施工現場進行全面清理,對施工車輛實行管制,禁止鳴笛,同時要主動與當地保護站取得聯系,引導藏羚羊通過動物通道遷徙。

藏羚羊過路正是鐵路施工的黃金季節。8月中旬,鐵十四局所在區段為了讓羊群過路已停工五六天了,但藏羚羊還是不過路基,施工人員心急如焚,他們採取了降低緩坡高度、派人巡邏看護等措施想讓羊群早點過去,但羊群好像存心考驗建設人員的耐心似的就是不過。情急之中,十四局給青藏鐵路建設指揮部發出一份《關於請求協調藏羚羊通過鐵路工地的緊急報告》,言詞懇切。指揮部工作人員一看,全部哈哈大笑起來。

笑歸笑,還得讓藏羚羊過去才行。在指揮部的幫助下,十四局工人一邊耐心地停工,一邊派人輕輕地在後面趕著羊群越過路基,奔向遠方。據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介紹,今年藏羚羊產羔成活率在80%以上,為歷年最高紀錄。

5. 如何保護生態環境

如何保護生態環境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環境是一個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條件,如果我們破壞了環境,這等於破壞了我們生存的條件。
目前,生態環境日益惡劣,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水資源。據有關資料報道:排水系統的鋪設和清潔劑的使用有增無減,消耗水中的氧,使魚類死亡,生態系統惡化。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萬億的淡水。
這是多麼讓人觸目驚心的事實啊,保護環境是人人有責的,為什麼要破壞呢?
我外婆家附近有一條小河,以前清澈見底,我的姐姐、哥哥小時候常常在小河裡游泳,和他們的小夥伴們在水中嬉戲,叔叔、阿姨們也常常在這小河中洗衣服、洗菜······,而如今,小河旁建造了一個化工廠,把生產的廢水排放到河裡,原本那清澈見底的小河漸漸變成了黑黑的散發著怪味的小河。大人們再也不去小河洗衣服洗菜了,小夥伴們也再也不去河裡嬉戲······
我多麼懷念那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啊!我想:珍惜資源,愛護環境,這些都是功在當代、力及千秋的大事啊!如果我們在這樣污染水,那我們可以用的水資源就會越來越少,我們破壞環境,就是破壞我們生存的條件。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保護環境,不要讓淡水變成污水,保護環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保護環境隨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1 使用布袋
我們去商店或農貿市場購物,幾乎每樣物品都會隨贈一個塑料袋, 回到家後,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進垃圾箱。作為垃圾,塑料袋離開了 我們的家,但是它們並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 是隨處可見塑料袋,遇到刮鳳的天 氣,它們就會在空中飛舞,降落在樹 枝上、河流中,影響衛生和市容。塑 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數量,佔用耕地,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為嚴重的是塑 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進 行焚燒,又會產生有毒氣體。僅圖一 時方便,卻把垃圾遺棄給子孫後代。 這樣做合適嗎?以北京為例,若人均 每天消費一個塑料袋(約0.4克重),每 天就要扔掉4噸塑料袋,僅原料就價 值4萬元。小小塑料袋的害處真夠大。 我們從前也是用可以重復使用的菜籃 子和布袋子購物買菜的,普遍使用塑 料袋只是近幾年的事。我們應該恢復 既往的優良傳統。德國年輕人正以挎 布袋購物為榮,讓我們也來追隨這種 「綠色時尚」吧。
2 盡量乘坐公共汽車
美國洛杉磯的居民,在1943年發現空氣中有一種微白的薄霧,有時 帶有黃褐色,刺激人眼疼痛和流淚,這種薄霧日趨嚴重,但直到10年後才 找到真正的禍首——汽車。1955年和1970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光化學煙 霧事件,前者有40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後者使全市3/4 的人患病。汽車排放的廢氣,在每年5-10月份的強烈陽光作用下,形成 光化學煙霧,引起眼病、喉頭炎和頭疼,還降低了大氣能見度,使車禍和 飛機墜毀事件增加。如今,汽車廢氣的治理已取得相當的成功,但數量的 急劇增長,使汽車仍是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據報道,近年國內某些 大城市也出現過光化學煙霧污染。不僅如此,製造汽車的過程中也要消耗 自然資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車還產生雜訊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 車給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壓力,造成交通擁堵。這些都嚴重地困擾著我們的 生活,而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車,提倡乘坐公共汽車。
3 不要過分追求穿著的時尚

4 不進入自然保護核心區

5 倡步行,騎單車

6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7 不燃放煙花爆竹

8 雙面使用紙張

9 節約糧食

10 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品

11 消費肉類要適度

12 隨手關閉水龍頭

13 一水多用

14 盡量購買本地產品

15 隨手關燈,節約用電

16 拒絕過分包裝

17 使用節約型水具

18 拒絕使用珍貴木材製品

19 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2O 盡量利用太陽能

21 盡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2 使用節能型燈具

23 簡化房屋裝修

24 修舊利廢

25 不隨意取土

26 多用肥皂,少用洗滌劑

27 不亂佔耕地

28 不焚燒秸桿

29 不幹擾野生動物的自由生活

3O 不恫嚇、投喂公共飼養區的動物

31 不吃田雞,保蛙護農

32 提倡觀鳥,反對關鳥

33 不撿拾野禽蛋

34 拒食野生動物

35 少使用發膠

36 減卡救樹

37 不穿野獸毛皮製作的服裝

38 不在江河湖泊釣魚

39 少用罐裝食品、飲品

4O 不用聖誕樹

41 不在野外燒荒

42 不購買野生動物製品

43 不亂扔煙頭

44 不亂採摘、食用野菜

45 認識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

46 不鼓勵製作、購買動植物標本

47 不把野生動物當寵物飼養

48 觀察身邊的小動物、鳥類並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條件

49 不參與殘害動物的活動

50 不鼓勵買動物放生

51 不圍觀街頭耍猴者

52 動物有難時熱心救一把,動物自由時切莫幫倒忙

53 不虐待動物

54 見到誘捕動物的索套、夾子、籠網果斷拆除

55 在室內、院內養花種草

56 在房前屋後栽樹

57 節省紙張,回收廢紙

58 垃圾分類回收

59 舊物捐給貧困者

60 回收廢電池

61 回收廢金屬

62 回收廢塑料

63 回收廢玻璃

64 盡量避免產生有毒垃圾

65 使用無氟冰箱

66 少用紙尿布

67 少用農葯

68 少用化肥,盡量使用農家肥

69 少用室內殺蟲劑

70 不濫燒可能產生有毒氣體的物品

71 自己不吸煙,奉勸別人少吸煙

72 少吃口香糖

73 不追求計算機的快速更新換代

74 集約使用物品

75 優先購買綠色產品

76 私車定時查尾氣

77 使用無鉛汽油

78 不向江河湖海傾倒垃圾

79 選用大瓶、大袋裝食品

80 了解家鄉水體分布和污染狀況

81 支持環保募捐

82 反對奢侈,簡朴生活

83 支持有環保傾向的股票

84 組織義務勞動,清理街道、海灘

85 避免旅遊污染

86 參與環保宣傳

87 做環保志願者

88 認識草原危機

89 認識荒漠化

90 認識、保護森林

91 認識、保護海洋

92 愛護古樹名木

93 保護文物古跡

94 及時舉報破壞環境和生態的行為

95 關注新聞媒體有關環保的報道

96 控制人口,規勸超生者

97 利用每一個綠色紀念日宣傳環境意識

98 閱讀和傳閱環保書籍、報刊

99 了解綠色食品的標志和含義

100 認識環保標志

6. 關於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的事例和數據

知道羅布泊的消逝嗎?知道青湖海水面下降嗎?知道月牙泉瀕臨乾涸嗎?同樣的悲劇還在繼續,你還知道哪些生態惡化的例子?

南澳縣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陸地面積112.23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島島嶼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達165.7平方公里,是優良魚類、貝類、藻類的棲息地和繁殖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粵海明珠和東方夏威夷之稱。

然而記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鍾到達南澳島時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橋墩從碼頭一直排向大陸;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嚴重。離開碼頭沿海岸向北,只見一處填海工地上大車在不斷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機正在把一棵棵樹木連同泥土一塊鏟起,

這座小山頭已被挖掉一半填進了海里。據介紹這個工程需要挖山600畝,填海300畝。沿著環島公路,記者看到了幾處這樣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並建設了油庫、水泥廠等項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並沒有開工使用。

在島上的後宅鎮,幾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記者反映,縣里在1997年徵用了6畝多耕地給海關大樓建了附屬設施,又在今年徵用了1000多畝土地(其中有40餘畝耕地),出讓給一家公司建北門坑游樂園,使他們幾戶無地可耕了。

7. 試用唯物辯證法關於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說明保持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保持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歷史證明,由於人類的盲目自大,破壞了生態平衡,屢屢招來毀滅人類自己的生態災難。破壞生態平衡的誘因歸結為三類:一、破壞環境:由於環境是生態系統的成分之一,它的改變會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由於破壞環境打破生態環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諸如:湖沼富營養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壞了臭氧層;阿斯旺水壩生態環境惡化;「六六六」、「DDT」施用後的惡果;地球的「濕室效應」等。二、破壞植被,以森林為主體的植被是陸地生態平衡的杠桿,地球上由於破壞植被導致的生態災難最多,如1934年發生在美國西部的黑風暴,毀掉耕地4500餘萬畝;1963年發生在前蘇聯農墾區的大風暴,毀田3億多畝;同樣因森林的破壞,使古老的巴比侖文明滅亡;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塔爾平原,因森林破壞淪為沙漠,沙漠面積達65萬平方公里;中國黃河流域生態條件的變壞,源於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壞,當今長江將變成第二條黃河;東北林區生態條件變壞,主要原因是對西南林區和東北林區森林的不合理採伐和過度採伐。三、破壞食物鏈:破壞食物鏈打破生態平衡的例子如:因過量捕殺害蟲的天敵引發林木病蟲害;印度曾大量捕殺水獺使病魚增多,魚產量下降;牧業發達的澳大利亞,因牛糞覆蓋草地成災引發蜣螂解救的例子更為新鮮。當然在生物圈內往往是幾種誘因並存的。

中國是一個生態災難多發的國家,中國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態災難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氣候變壞、洪水泛濫、庫壩被淤等。近年來,我國水域污染增多:網眼小了,魚蝦少了。科學家們預言:「生態危機將成為21世紀人類共同面臨的最大危機。」這就告訴人們,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人口壓力的加大,人類必須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人的身體機能失去平衡,就要得病甚至死亡;

一個地方的生態失去平衡,別的地方也會品嘗苦果;

整個生態失去平衡,人類整體的生存環境就會惡化……

人們已逐漸認識到,人類並不是地球的主宰,野生動物和人一樣,都是生物鏈中的一環,都有著生存的權利。對野生動物的殘忍,就是對生命的漠視,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保護人類自己。所以,關愛野生動物,弘揚人的善心,是在更深層次的意義上體現出人類關懷自己的生存與發展,改善動物處境的同時,也完善了人類。

這不僅是一個觀念問題,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體現了一個國家文明的程度。正因如此,在德國、英國、印度、菲律賓等國家,不要說捕殺野生動物,就是普通動物在情感上受到了虐待,都會受到法律的追究。

8. 環境污染有哪些事例

1丶北美死湖事件

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東南部是西半球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每年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萬噸。其中約有380萬噸由美國飄到加拿大,100多萬噸由加拿大飄到美國。七十年代開始,這些地區出現了大面積酸雨區,酸雨比番茄汁還要酸,多個湖泊池塘漂浮死魚,湖濱樹木枯萎。

2丶卡迪茲號油輪事件

1978年3月16日,美國22萬噸的超級油輪「卡迪茲號」,滿載伊朗原油向荷蘭鹿特丹駛去,航行至法國布列塔尼海岸觸礁沉沒,漏出原油22.4萬噸,污染了350公里長的海岸帶。僅牡蠣就死掉9000多噸,海鳥死亡2萬多噸。海事本身損失1億多美元,污染的損失及治理費用卻達5億多美元,而 給被污染區域的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3丶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

原西德共有森林740萬公頃,到1983年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積量占同年森林生長量的21%多,先後有80多萬公頃森林被毀。這種枯死病來自酸雨之害。在巴伐利亞國家公園,由於酸雨的影響,幾乎每棵樹都得了病,景色全非。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的樅樹相繼枯死,全州57%的松樹病入膏荒。巴登-符騰堡州的「黑森林」,是因樅、松綠的發黑而得名,是歐洲著名的度假聖地,也有一半樹染上枯死病,樹葉黃褐脫落,其中46萬畝完全死亡。漢堡也有3/4的樹木面臨死亡。當時魯爾工業區的森林裡,到處可見禿樹、死鳥、死蜂,該區兒童每年有數萬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4丶切爾諾貝利核漏事件

1986年4月27日早晨,前蘇聯,現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一組反應堆突然發生核漏事故,引起一系列嚴重後果。帶有放射性物質的雲團隨風飄到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等國,瑞典東部沿海地區的輻射劑量超過正常情況時的100倍。核事故使烏克蘭地區10%的小麥受到影響,此外由於水源污染,使前蘇聯和歐洲國家的畜牧業大受其害。當時預測,這場核災難,還可能導致日後十年中10萬居民患癌症而死亡。

5丶萊茵河污染事件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富爾市桑多斯化學公司倉庫起火,裝有1250噸劇毒農葯的鋼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隨著百餘噸滅火劑進入下水道,排入萊茵河。警報傳向下游瑞士、德國、法國、荷蘭四國835公里沿岸城市。劇毒物質構成70公里長的微紅色飄帶,以每小時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經地區魚類死亡,沿河自來水廠全部關閉,全國與萊茵河相通的河閘全部關閉。這次污染使萊茵河的生態受到了嚴重破壞。

(8)生態環境事關擴展閱讀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

由於人為因素使環境的構成或狀態發生變化,環境素質下降,從而擾亂和破壞了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條件的現象。

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環境自凈。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

9. 查找有關地球知識、生態環境自然資源遭受破壞的事件

一、破壞環抄境:由於環境是生態系襲統的成分之一,它的改變會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由於破壞環境打破生態環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諸如:湖沼富營養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壞了臭氧層;阿斯旺水壩生態環境惡化;「六六六」、「DDT」施用後的惡果;地球的「濕室效應」等。二、破壞植被,以森林為主體的植被是陸地生態平衡的杠桿,地球上由於破壞植被導致的生態災難最多,如1934年發生在美國西部的黑風暴,毀掉耕地4500餘萬畝;1963年發生在前蘇聯農墾區的大風暴,毀田3億多畝;同樣因森林的破壞,使古老的巴比侖文明滅亡;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塔爾平原,因森林破壞淪為沙漠,沙漠面積達65萬平方公里;中國黃河流域生態條件的變壞,源於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壞,當今長江將變成第二條黃河;東北林區生態條件變壞,主要原因是對西南林區和東北林區森林的不合理採伐和過度採伐。三、破壞食物鏈:破壞食物鏈打破生態平衡的例子如:因過量捕殺害蟲的天敵引發林木病蟲害;印度曾大量捕殺水獺使病魚增多,魚產量下降;牧業發達的澳大利亞,因牛糞覆蓋草地成災引發蜣螂解救的例子更為新鮮。當然在生物圈內往往是幾種誘因並存的。

10. 有關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事例

比如非洲熱帶雨林的破壞:由於大量的砍伐木材,森林知生態系統遭到嚴重專破壞。
內蒙屬古草原生態破壞:過量放牧,超過了草場的負荷,使草原生態系統遭到難以恢復的破道壞。
西北地區的生態破壞,導致沙塵暴:人版類活動強度過大,砍伐森林等行為破壞了生態環境,超過了環境容量,導致權沙漠化。
吉林西北部的土地鹽鹼化
這些都屬於生態破壞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